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

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

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我们经常谈到,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3)“现实”: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这些现实的命题决定了其学说的“现实”性特征。

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

(二)“无为”。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叫无为。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老子》中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者,小鱼也。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这就是道家的无为。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三)“超现实”。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批判。所以说,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所以,我们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现实”的。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出世”。所谓佛家的出世思想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超脱人世凡尘,不入六道轮回,超凡入圣。具体来说,佛法又称出世间法,以出离世间,免除生死轮回为目的。即所谓涅磐。人生是苦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也是佛教对人生的一种根本态度。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之中有痛苦,而是说苦是人生的根本体验和感受,有受皆苦,在现实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快乐可言。佛教的这种人生观决定了它的出世倾向。

佛教的出世态度不仅否定人生价值,也对人生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出离轮回的佛国净土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影像,佛教众生平等、自由自在的理想也根本无法在人间得以实现,因而只能通过离世出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追求,对现实社会只能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佛教贬低人性、指出人的种种弱

点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其目的是让人们认清自身的缺点,了知人身的无可爱乐,从而消除人对色身的贪欲,破除人的我慢自大,使人不再对现实世界产生留恋,厌弃世俗生活,出家修道。因此佛教并非有意使人丧失信心,而是为了达到诱使众生出离世间的目的。

?(二)“空无”。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皆空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在佛家看来,万物生死成坏的变动不居,即是“一切皆空”之本质表现或证明。在佛家思想中,“空”不仅是普遍的现象,而且也是世界本体(诸如“佛性”、“实相”、“法界”)的最基本的特征或内涵。

(三)非现实。佛家讲所谓非现实,就是说人在这个红尘世界,由于诸多污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现,而产生种种执着幻想、诸多痛苦烦恼。所以佛教认为要把它解脱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净了,这样就能离苦得乐,这是佛陀的本怀。因此我们说,佛教之教义,就其本质而言是积极的,但是却又是非现实的。

?从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来看,不能武断说哪一个好,哪一个坏,而是各具千秋,各有所用。用北宋一位皇帝的话讲,儒家是治国(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因此,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时代,历朝历代统治者大多兼而用之,用以奴愚百姓。

?还有人认为:年轻时学儒,年老时学道。年轻学儒,“儒”字拆开,是需要的人,积极入世,抱“修齐治平”之意,服务社会;年老学道,凡事看开,一切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度过幸福的晚年。佛说,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名利),你的心灵就会平静。运用禅的智慧,愿禅引导人们走出喧嚣,避开炎凉,脱离宠辱,以便活得轻松自在,智慧豁达。一、“儒”“道”“佛”各自对人生的功效

从精神层面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即为“儒”、“道”、“佛”。它们各自的功效为: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

(一)“儒”强调有为,即要做事情,这个世界中做事。孔子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兢兢业业,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做点什么”。道家老子提出“全真保牲”,保持人的原始状态,生下来怎样就怎样。(二)道家的终极追求为长生不老。

(三)“佛”的治心即是心里要想的升,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台”的,世事无常,每一个事物包括都为实体存在,像是芭蕉树,掰掉叶子什么也不是,人就是一副臭皮囊里面装了心、肝、肺。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幻象,任何事得与不得都一样。四)道教与佛教的区别是:道教相信“长生不老”,佛教相信人是会死的,道教说佛教是“死人宗教”,说自己为科学,而不承认自己为宗教。道教的“长生不老”的追求是不现实的,是其最大理论障碍,道教把道家看实在了,将道家的思想实在化了。道教想追求不死与道家,佛教都有区别,佛教理论就简单了,人死后或上天或下地狱,是不得而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是主要问题,其它问题都围绕它。所谓“境界”,是一个很难清晰表述的概念。文学上的境界,是通过几个有限的意象,以引起或达到突破这些意象的无限的意趣。而哲学中所谓“境界”: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哲学境界的意味,它不是指向一个特定的领域,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而是通过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使人的心智更为健全,行为更加自然,在生命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愉悦。真正有层次的人是不矫糅造作的,但我们却能感到特别,这就是一种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以人生论为主,尤其重视境界,也可以说,中国哲学的宗旨就是提高人生的境界。如“天真”,天真一种浑沌状态,突破这种浑沌就回不去了。西方哲学的特点“真”西方就是追求“真”,西方的境界是确定的。

2、功利境界,是指主体意识建立了,行为思想为主体服务。“儒”讲应该,认为讲利是小人,儒家最着不起“讲利”,实际上功利境界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主

体意识到了。墨家,法家主张功利境界,墨了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是一种功利,获利的爱,为了获利益而爱。法家韩非子核心是功利境界,荀子是杂儒,汇集多门思想,集先秦之大成者,他的思想中也有功利因素。

3、道德境界即“我的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伦理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伦理是人伦关系有相对客观化,古化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以血

缘为基础的,而道德则以伦理标准,是纯粹的主观化。主张人是道德化的存在,存在”仁“的人,无“仁”则非人。

4、存在境界,即主客体另一层面上达到一种交融,更自然,更健康,更理想,这是“道”与“儒”的共同追求。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 为了扫荡迷信、确立正信、消除误解、矫正俗见,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而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编成语录,辑录于后,以饷读者。 一、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3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关键词】苏轼文学作品宇宙人生意识形成融通彰显 笔者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新。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中国儒道佛三家思想

一、判断题(题数:10,共 50.0 分) 1 道教的教团有士大夫的符水治病和民众的神仙道教。(5.0分) 0.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2 观世音居住在安徽九华山,她是男身女相,主要为了与众人方便说佛法。(5.0分)0.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3 道家思想就是完全不理人世。(5.0分) 5.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4 道教来源于多方,是本土性的宗教。(5.0分) 5.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5 “主静立人极”中的“极”就是最高原则、最高的道理。(5.0分) 5.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6 乾道像母亲,坤道像父亲。(5.0分) 5.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7 庄子讲的“逍遥”意思是唯一的,即摆脱不必要的包袱。(5.0分) 0.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8 大隐隐于野,小隐隐于市。(5.0分) 5.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9 道家里的“净”就是凝聚精神的意思。(5.0分) 0.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10 因人之情属于人性论的内容。(5.0分) 5.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答案解析: 二、单选题(题数:16,共 50.0 分) 1 下面哪一位主张“心就是理”:()(3.12分) 0.0分 ?A、 程颢 ?B、 陆象山 ?C、 朱熹 ?D、 程颐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 内圣外王是下面哪一项的理想人格:()(3.12分)0.0分 ?A、 法家 ?B、 佛教 ?C、 道家 ?D、 儒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 黄老之学始于下面哪一个时期:()(3.12分) 0.0分 ?A、 汉代 ?B、 宋代 ?C、 战国 ?D、

庄子三只鸟,人生三种境界

庄子三只鸟,人生三种境界 第一只鸟:海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 一只很大的海鸟,从海上来到鲁国。 鲁国的君臣都很高兴,用隆重的音乐,盛大的宴会,来款待这只远道而来的鸟儿。宴会上有猪有羊,舞女伴舞,琴师弹琴,让人眼花缭乱。 结果这只鸟很快就死了。 它没见过这种场面,不吃不喝,几日后就死在了鲁国。 好好的一件事,为什么搞成这样呢? 庄子说:因为不把鸟当鸟。 鸟儿应该吃虫子、吃鱼,活在大海或者森林。 达官贵人喜欢的玩意他不喜欢,它喜欢的玩意,达官贵人们也不喜欢。 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实际上,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横加干涉,无端指摘。 对鸟儿而言是这样,对人也是如此。 父母子女之间,同事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都要保持这样的尊重和界限。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在别人的意志之上。 这是鸟的自由,也是人的自由。 第二只鸟:凤凰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 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 邪?” ——《庄子·秋水》 庄子的朋友惠子当了梁国的宰相,有人传播谣言,说庄子要来梁国抢宰相之位。 惠子很害怕,于是下令整个梁国搜捕庄子。 庄子亲自去见惠子。 庄子说南方有凤凰鸟,遇到梧桐才会休息,只吃竹米(竹子开的花),只喝清泉。 猫头鹰得到一只死老鼠,凤凰路过,猫头鹰发出‘吓!’的声音。 你今天也要为了梁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 在庄子看来,人生于天地之间,摆弄金钱,汲汲于名位,实在是无聊。 自古以来,欲望太多的人,多半不能成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心是有限的,装得下功名利禄,就装不下志向和抱负。 金钱地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懂得知足,学会简单,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高贵。

高中语文 人生的三重境界作文素材

人生的三重境界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第三重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可以是咿呀学语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发的少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一个人在他或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情的纯洁是那么的坚信不移。说爱就是爱,说恨就是恨,爱憎分明。 随着年龄渐长,经事渐多,这个世界的复杂就显在眼前。社会上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圣洁爱情屡遭践踏,社会伦理常刚不在。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山不是原先的巍峨了;看水也叹息,水也不是那么清澈了。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愤世嫉俗油然而生。原本纯洁的心灵遭受玷污。用被污染的心灵来看世界,就像一副被玷污的眼镜看事物,一切都是污浊不堪的。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周围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此时的人没有精神上的目标,一切行为以私利出发。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功利熏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什么道德,什么人伦常刚,皆抛在脑后。唯私利是生活的准绳。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若人没有精神支柱,整日为物质财富而拼命,拼命后又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何苦之有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愤世嫉俗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理想,也谈不上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正确认识了这个世界,认识了人生。认识到人不是生存在一个无菌真空的环境。这个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有鸟语花香,也有猛兽毒草。人生事事不能随意遂心,完美仅仅是个词语定义。人这个时候便会放下心态,接受原本所不能接受的事实。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悟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轮回六道:天、人、魔鬼、畜生、饿鬼、地狱;十二因缘和轮回说结合起来,构成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说”。主要佛教经典: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是由经、律、论三部经组成。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藏传佛教的经典:《甘珠儿》和《丹珠儿》。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浅谈儒道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道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内容摘要:对于我国文化及其整个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中国文化在悠悠五千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卓越的进步与完善,中国古典文学更是文人的智慧的体现,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推动着社会的常卓发展。 关键词:儒学;道学;佛学;文化;历史;影响 一、儒学 孔孟荀是主要代表人物,是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派而出现的。西汉董仲舒批判吸收了先秦秦汉其余诸家学说,使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形式是经学。理学家出入佛老,返归六经,创建了宋明理学,主要表现形式即为理学从梁漱溟到杜维明,他们的时代课题是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复兴儒家文化传统,希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乃至全球文明中继续发挥她应有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的儒学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仁、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论贯穿于整个思想之中,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动能性。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它的目的是使人达到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人格境界,这是通过“修齐治平”的过程实现的,最终达到“君子”、“圣人”的境界,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 儒家的思想所传授的不外都是“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者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不仅只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儒家学说不止是在中国,在东南亚世界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了周围的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大多都受到了儒家的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到了至今都还是很明显的儒学的历史发展。 二、道学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使得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古人所谓“杂而多端”。在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中,神仙理论(或生死观)可以说是道教的核心内容。但在道教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长生成仙或者说对解脱生死的看法是有所变化的。大体而言,可分为从汉魏时期重视肉体成仙到隋唐偏重精神解脱,再到宋元时期的性命双修理论。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了儒家社会哲学的道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

禅悟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大部分人一辈子劳劳碌碌都是为了追逐物质生活的丰富,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一些。 第二种就是更上一等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它已经超越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贪恋。而是希望能自我实现,自己的潜能能够发挥出来,能够在各个领域之中有建树。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能够留下自己的,但是还有烦恼,还有生死的烦恼。 第三种更上一层楼的灵性生活得解脱。像那些开悟的禅师一样,任何时候都是快乐无忧的。因此,放下回归当下本自具足的智慧就是佛。你不要认为说的那个禅师的境界很难达到,其实我们领悟了禅的智慧,真的肯放下,当下即是。不要因为外部自我而淹没内部自我,要有弹性的生命。 降服自己的心是一切安乐的泉源,不降服自己的心,就会有烦恼和痛苦。 禅悟人生的行为体系呢?遇到任何事情你都要保持欢喜心,为什么?因为起烦恼心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反而让我们失去善行,反而让内心失去了宁静。如果这个事情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为什么不去改变他呢?失火了就去救火呀。 我们也必须要能够消除招来苦难的心念,这些苦难和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都是自招的。所以真正的解决方法是消除招感苦难的心念,并且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禅的智慧,佛的智慧。 降服自心是一切安乐的泉源,正如《金刚经》所说“三心不可得”,我们能够无忧无惧的活在当下,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

从自己所有的念头解脱出来,练习不被自己的念头多困住,而不是尝试着去消除他们,这样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欢喜自在。 日本有个铁眼禅师发愿要刻印《大藏经》,经过了十年之久,筹足了资金不巧日本发生了水灾,带来了很多的饥荒。他就把印经的钱全部去救济灾民。第二次他又不屈不挠的筹钱印经,又遭遇了传染病的流行,他又把钱全部用来救助病苦。然后又开始重新筹集资金,经过三次才终于把这部经书印成。所以现在很多日本人还会告诫弟子们说:“铁眼禅师其实是刻了三套大藏经,前两套虽然没有形状,但比第三套更加的殊胜和庄严。 学禅的人要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个“空”并不是漠视人生的一切,而是一种不执著的心。铁眼禅师深知法界平等不二的妙理,如果对人没有真实的慈悲,那么刻印经书也只是流于形式。 禅悟人生的哲理体系就包括了佛性本体论,也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也包含了禅的认识论,也就是无念、无相、无住;也包含了禅的实践论,也就是即心成智、顿悟成佛等等。总而言之,我们要树立信仰的内核,他包括了哲理体系、行为体系和目标体系。哲理体系是见地;行为体系是行持;目标体系是果位。

儒道佛生命本体论的比较

儒道佛生命本体论的比较 作者: 孟淑媛 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曾说,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人,是生命的学问。作为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资源,儒家、道家、佛家都在不同的层次上重视生命价值和终极关怀,追求生命的超越意境。只有从本体论着手分析,才能透视儒释道生命哲学境界和旨趣的差异及其根源。 一、儒道佛哲学本体论的不同纬度 儒释道生命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面对社会混乱无道的世势,面对生老病死等人生根本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纬度有根本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宇宙本体论、生命本体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价值论以及在生命境界上迥然异趣。 1、儒家天人关系的轴心——社会纬度 儒家自孔子开始开启了经世致用的世俗哲学。孔子的视野中,最大的天和道就是仁礼之天道,孔子的学说和人生都是围绕恢复周礼展开的。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并提出“顺正命、防遭命”和“尽人事、知天命”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倾向。另外,孔子本身是不相信鬼神的,但却非常重视祭祀——礼文化的“神道设教”功能。所以,孔子在鬼神之事、死后有知无知等问题虚与委蛇,不给正面的回答甚至表现的常常矛盾。荀子道破了孔子迂回的奥妙:“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1](第233页)汉人刘向在《说苑?辨物》中也认为,孔子不信鬼神,只是强调神道设教。[2] 后期儒家在天人关系上,分为两条路线:一是鼓吹天命、天道,为王道服务。董仲舒、韩愈借天人感应、天能赏攻罚罪理论,把天命等同于君命、王道,用以神道设教;二是,认为天道无为、人道有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天论、王充的天道自然论、柳宗元的天人不预,认为天命、天道其实就是自然规律、客观规律,可以利用。对于命运,儒家的态度因此有些矛盾,在政治领域,强调巡天道、顺天命;对于个体来说,强调人对自己人生、命运的主宰,孟子说“求诚在我”,程颐说“唯义无命”、“求在我者”,陆九渊甚至提出“吾心即是宇宙”,朱熹说“人事尽处便是命”,仅把命的地盘留给无可奈何的偶然性上。荀子力主“知之不若行之”,王充著《论衡》揭扬朱“疾虚妄”和“见用实事”,韩愈批佛,理学崇理,核心都是反复强调道德践履的道德经验主义,有着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所以,从天人关系来说,儒家最高的道就着眼于人、社会本身:儒家高度肯定人的力量、智慧、权力和价值,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力图建立以人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 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三种境界出处注释: 《蝶恋花》是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的一首名词,这首词,经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把其中的句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列为"古今成大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对苏轼,我们都有所了解,在我看来他是个豁达的人,对于他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我比较欣赏。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孕育出来的一位智慧人物,时代背脊、家庭背景和多家思想等诸多因素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思想方面尤为突出,他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又使他淡薄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润和通达。所以即使仕途坎坷,他也能坦然面对,对美好人生不懈追求,给人一种和蔼可亲、机智幽默的形象。 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虽然异常圆通而彻底,但这并未将他导向消极,积极入世仍是他人生的主要倾向,而他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经世济民、针砭时弊 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很小就“奋厉有当世志”,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有志兼济,准备干一番济世救民的事业。 其二,处变不惊、诙谐幽默 在他不得志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感受写进了诗篇当中,流露出一种痛苦、愤懑的心态。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重。“乌台诗案”之后,人生命运的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换,他感叹人生如梦。这样的感叹并不是他否定人生,而是他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自我超越。而在被

贬黄州后,苏轼的思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像《定风波》中写的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的他那种宁静的心境已使他处世不惊,使他心在闲暇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人生,从而认识到不再以政治抱负为重点,而是努力排遣政治失意的苦闷方法,把热情投放到大自然中,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上。 其三,热爱生活、寄情山水 官场上的失意,并没有将苏轼打击的沉沦下去,反而是这些坎坷的人生路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宝贵,更加热爱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他开始注重养生,注重自己的身体。而在精神方面,他主张实现精神自由,超然物外,他喜欢然自己的身心完全放松在大自然中的感觉,所以他经常出外游览观光,写下了众多的诗歌名句,用自己的诗句来表现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并且综观苏轼的生平b事迹,以及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一生多次受到排斥打击,遭受了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升沉,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面对这如梦的人生,他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与佛、禅、道、玄诸家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和心灵境界的人生哲学很好的结合,构成了苏东坡洒脱无拘,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人生哲学,“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力求自我超脱,从而巧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 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 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我们经常谈到,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3)“现实”: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这些现实的命题决定了其学说的“现实”性特征。 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 (二)“无为”。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叫无为。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老子》中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者,小鱼也。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这就是道家的无为。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三)“超现实”。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批判。所以说,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所以,我们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现实”的。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出世”。所谓佛家的出世思想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超脱人世凡尘,不入六道轮回,超凡入圣。具体来说,佛法又称出世间法,以出离世间,免除生死轮回为目的。即所谓涅磐。人生是苦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也是佛教对人生的一种根本态度。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之中有痛苦,而是说苦是人生的根本体验和感受,有受皆苦,在现实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快乐可言。佛教的这种人生观决定了它的出世倾向。 佛教的出世态度不仅否定人生价值,也对人生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出离轮回的佛国净土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影像,佛教众生平等、自由自在的理想也根本无法在人间得以实现,因而只能通过离世出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追求,对现实社会只能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佛教贬低人性、指出人的种种弱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5人10人喜欢喜欢2012-01-15 06:22:23 马蹄达达(内敛)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之——豁达篇 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 苏轼,这位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苏轼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位爱好广泛而又博学多才之人,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楷模。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书法绘画;尤为难得的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君权社会的他,竟然还能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更甚者,他对医药、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 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能够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如此之多的中华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究其根源,是凭了他那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豁达坦然、他的执着勤奋、他的独特创新、他的率真性情让世人赞叹,就连林语堂语及苏子亦是对其投以“亲切而敬佩的微笑”。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样一位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皆优的文学艺术奇才——苏轼。 谈起苏轼其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较于东床快婿天然无琢的放达,更觉得苏轼那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豁达尤显得弥足珍贵。笔者以为,唯有承受了人生苦难从而酵酿出的玉液琼浆,才可垂千古而经得起后世之人的酌品斟鉴,那历经波折之后的豁然旷达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亦如一帆风顺之人成功便不及命途多舛者有得而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更多,那份面对人生苦难的豁达尤为珍贵。 苏轼的豁达,遍洒于他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学中随处可见豁达之境;书法绘画艺术中的豁达,亦是从笔端尽情绽放;而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可以交得挚友,觅得美食。 一、诗词文赋尽豁达

儒道佛

先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异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的是养心,道家讲的是练气,儒家讲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 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是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乃国学大师王国维总结自己人生三境界。 二、人生四种大智慧 1、因果法则 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可能有收获是因果法则。看似简单,可人们做事似乎只重结果,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播的种子与方法错了,怎会收获理想的果实?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懂得并运用因果法则,物质富裕、身心健康就会变得容易。 2、心有定力 由于意识到万事万物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变化的,所以,对待周边发生的一切事物变化,从现象上就会以平和心接受。本着凡事内求的原则,以内省心探究其源,不论顺逆,皆是成长之因。心有定力,就会有生命圆满的力量!心有定力的具体体现是能够做到放下过去,珍惜现在发展未来,心灵即刻得到解脱,即是活在当下的快乐。相反若是活在过去,不满现在,只希望未来之人,则是缺少智慧的人,烦恼不断。心有定力就会清楚:只有“现在”才是你唯一能真正拥有和掌握的!若把握的不好,“现在”就可能变成不幸的“过去”;若把握得好,“现在”就会造就美好的未来。 3、中庸思想 不是骑在墙上,是两条腿走路;不是折中调和,是不走极端;是辩证处事,而非偏激待人。“中”是做事准,恰到好处;“庸”是做事狠,坚定不移。“中”是智慧,“庸”是勇气,“中庸”之人是智勇双全之士! 4、道法自然 道是规律;法是效仿,依据;自然是规律的本源,宇宙运行的原则。做人做事应该求的就是个“道”——自然。做人的“道”体现的是真诚、平等、清净、精进;做事的“道”体现的是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自汉代传入我国,经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排拒、吸纳、依附,最终融为一体,并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即使是非佛教徒,佛教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当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组成的一个多元文化结构。儒家注重人伦、道家崇尚自然、佛教提倡出世,它们以多元的角度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而外来文化的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恒久的生命力、活力,植根中国这片沃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我们传递它们的佛教思想。 因此,当我们讨论佛家想对我们的影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思想对我

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还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它们对我们生活的一些习惯的影响。 一、佛家的哲学思想 (1)佛家理想人格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神学唯心主义。由此决定,可以说,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神格”。不过,佛家鼓吹苦海无边、万法皆空也好,宣扬明心净性、涅槃寂静也好,说到底,都是以人为理论思考中心,以治人为目的的。因而,佛家自有其理想人格的追求。 佛家的理论极为繁琐,但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期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1] (2)心如古井 佛教把世界上一切都看作是“空”的,即所谓“万法皆空”。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仍然如此。 正是由于佛教把世界看成空的、虚假不实的,所以,佛教才能达到并要求

别人也达到这种境界:吹到山岳的狂风是静止的,一泻千里的江河是不流的,迅速飘荡的游气是不动的,周旋惊天的日月是不行的。进而,在人生态度上,佛教徒们主张“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泥垣(涅槃)。”[2] (3)随遇而安 宋代著名大慧禅师总结了三条生活经验:第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心中。”即对任何事物都抱旷达、放任、自然的态度,自我排遣心中的郁闷或欢喜。第二,“宿习浓厚,不加排遣。自尔轻微”,即对由本心而生的积习,不用着意改变,而顺应自然,它终会复归于本心的清静淡泊。第三,以清静恬淡的心情,因应外界事物。可见,大慧禅师的生活经验就是要求人们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去改变现状。[3] (4)与世无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