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70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要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秦始皇当时的“中国梦”是()A.希望皇权至高无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B.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专制

D.废除丞相和中央及地方官员世袭制,选贤任能

2.中国自17世纪起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这些创汇销往国外的瓷器就叫“外销瓷”。下列对“外销瓷”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外销瓷”的历史最远应追溯到宋代

B.“外销瓷”全部是中国精美的古典图案

C.“外销瓷”的大量外销使中国获得“瓷器大国”的称号

D.受“外销瓷”的影响,16世纪开始,欧洲开始生产瓷器

3.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4.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5.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

6.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

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

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

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8.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中书B.皇权逐步加强

C.外朝受内朝牵制D.三省已具雏形

9.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

10.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与“它”相关的是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11.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段材料说明了在近代中国

A.列强商品输出靠中国商人经营B.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D.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12.“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为此颁布了

A.《查士丁尼法典》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D.万民法

13.城邦国家通过武力征服邻国而向帝国转化在古代世界史上是一个通则。但为什么雅典没有完成统一希腊民族的大业,转化为一个希腊大帝国,而罗马却完成了帝国大业?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罗马文明优于雅典B.雅典城邦相对弱小

C.罗马人更具务实性D.二者所处时代不同

14.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B.主张重罪轻罚

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D.具有自然法的精神

15.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或者变成穷光蛋。他们……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雅典亡于直接民主制所导致的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

B.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C.雅典亡于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16.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17.“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与英国相比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独立

B.当时美国、英国政体的性质不同

C.美国没有历史负担是其建立共和政体的重要因素

D.美国的共和政体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为先进

18.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

A.代议制民主B.总统制政体C.两党制特色D.联邦制机制19.下列法律条文与“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出自同一部法律的是

A.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B.皇帝有权召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C.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D.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20.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资本主义已过时B.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C.渴望扩大政府职能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1.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A.君主B.议会C.内阁D.最高法院22.18世纪,英国人常说: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王权是完美的权力。这表明A.内阁制度形成,国王成为“虚君” B.王权与议会权力实现分割

C.普遍选举权得到了广泛落实D.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权力

2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与该观点相吻合的是

A.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B.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组织形式

C.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兴起24.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危机” B.“价格革命” C.“商业革命” D.“工业革命”25.在评价一位进步思想家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26.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7.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伟大领袖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28.1912年6月9号上海《民立报》的《东省之暗昧人物》一文载:“自国体解决,奉省营统张作霖虽亦悬树国旗,剪除发辫,似于共和亦颇赞成,及详细调查,知实因东督赵尔巽迫使之使然。故常怏怏不乐。在奉举动每出入必带壮丁五十名,皆蟠辫于顶,作前清兵勇之状。张自己虽剪去长辫,而帽后犹露短尾,以示不忘旧义云。”这段材料本质反映了当时

A.张作霖虽剪辫仍不忘前清旧义B.兵丁蓄辫是反对共和

C.发辫成为政治立场的重要标志D.东督赵尔巽赞成共和

2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