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毕业论文

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毕业论文
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毕业论文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稿)

姓名:梁江泰

学号:1164001253392

工作单位:海原县七营学区

所在分校:隆德分校

指导教师:王春翔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制

2014年12 月22 日

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其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也要善于发现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去解决问题、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教育素质教育

引言在高一的微机课堂上,我第一次接触了计算机,那时就自然而然的把微机课与计算机联系在了一起。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小学的微机课均被更名为信息技术课,同样的,在我的大脑中,信息技术课与之前的微机课是等同的。既然已经有了计算机教育这个专业,为什么还要多设置这样一个毕业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育技术专业?直到参加教育实习之后,作为一名实习老师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才然我有了要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于是就在这寻求解决办法的途中,我才算是真正认识了信息技术,了解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了解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下面是就我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词取代了沿用了近20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将逐步成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但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材、教法研究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很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社会正逐步走进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一种生活的素养。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

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很多计算机教师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如同数学、物理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受这些学科的影响太大。从而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本来生动活泼的计算机课,却因为“别动,先听我讲”而变得枯燥无味。

在以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在沿袭着老的教育教学传统,过分地强调在每一堂课上讲与练的相互结合。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但其在另一方面却阻碍着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积极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空间里,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时间不长,课程文化和课程体系还不是十分的丰满和健全,有很多问题我们还处于摸棱两可的阶段。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与其说是个挑战不如是个机会。实践证明,越是摸棱两可的东西,越是能引起探讨者的浓厚兴趣。如此我们从待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教学,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上环节,就必须给他们创设一种氛围。在民主、宽松、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老师用尊重、平等、朋友般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融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兴趣是桥梁,是产生学习愿望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原则。在讲述新课或重点难点时,我们不妨创设一些丰富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要求教师要服务于学生,要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创设宽松、和谐环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有所创新。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其他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搞好信息技术教学,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用责任感去准备。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我相信,精彩的主题,先进的理念,不俗的组织,丰富的资源,不同的成果,评价的反馈和必要的课堂的延伸能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飞出一片湛蓝的天空。

2、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

1981年,教育部部属5所重点大学附中和华夏基金会支持的试验学校,首次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试验以来,计算机课程成为中小学一门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课程,它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逐步明确,并成为一门知识性与基础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

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计算机文化”在社会

上引起巨大反响.为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我国在1982年提出在中小学开设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为核心的计算机课程,并在中小学配备计算机软、硬件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也在1999年11月9日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之中。2000年10月,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一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要求全国中小学在2005年前都应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从此,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便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由此可窥一斑.

目前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在校生,今后10年累计还有2亿多适龄儿童要陆续进入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这4亿多青少年在今后20多年内要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21世纪初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在开始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这4亿多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观念,使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不仅对于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劳动者的素质,实现我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际行动,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

针对目前的这种现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于1999年10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还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和人格等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同时,教育部克服种种困难作出了将信息技术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的决定,并制定了初步的实施战略,即2001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城市初级中学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2005年,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他地区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2010年,全国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规划对我国把握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走向、明确未来教学方向等都有重大意义。

学习信息技术是新时代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强调和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树立现代教育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增强教改信息的快速传递,使我们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学校设置分散的国家,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21世纪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创新成果“爆炸”迭起,教育目标不再是单纯的使学生记住或消化人类积累的既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着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把握开启知识大门和创新渠道的金钥匙。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科学性、技术性、艺

术性的完美结合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并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动手空间,从而大大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多媒体教育软件就是充分让学生看、听、动,给他们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midi 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自然就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保持着很强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要着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因而,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担任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认清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严格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实施教学。只有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所有的美好愿望才能转变为现实,教育也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向纵深发展。

掌握信息技术是通向21世纪的钥匙之一,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这对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为教育事业的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3、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及两者间的比较

3.1、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

许多中小学领导和教师认为,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计算机课程的继续,因而,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的中小学仍照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中小学纷纷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黑龙江省于2000年8月开始在原有中小学计算机课的基础上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我认为这绝不仅仅是名词上的变化,它标志着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根本变革。原计算机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了解和认识计算机这种电子设备,能够熟练应用这种设备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教学目的接近于职业教育,没有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方向,这种教学是培养“电工”而不是培养“电气工程师”。而信息技术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只是此类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更重要的是增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收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进而提高学生思考间题、解决间题的能力。

3.2、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比较

简单地说,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是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计算机教育只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不能等同.两门课程在社会要求、涵盖范畴、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区别.

3.2.1社会要求不同

两门课程的开设都是为满足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计算机课程是在“计算机文化”理念下提出的,当时把“程序设计语言”作为人类的第二文化,人类要想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信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而提出“信息社会”的概念,出现了‘信息文化、信息素养”等新名词.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也在原来的“读、写、算”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2.2涵盖范畴不同

从原有的计算机课程来看,小学课程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简单操作及汉字处理;初中为计算机技能训练、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高中为数据库、电子表格、程序设计及工具软件等,其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原理、构造和操作,以及通过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认识计算机,亦即把计算机本身作为认知对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虽以计算机内容为基础,但计算机技术是用于学习、探索的有力工具,用来帮助学生认识信息、信息利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规,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

3.2.3教学目标不同

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信息素养,这里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分类处理、获取信息、创造信息、表达信息、发挥信息作用,以及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等.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不能停留在最基本的信息获得和信息处理上,还要求能够准确表达处理后的信息,能有自己的创见.信息技术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它的主旨出在于培养信息素养,它的开展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简单地等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学习,而是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息识、情感和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因此,以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来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只是我们达到信息技术目标的手段和必备的基本技能.

3.2.4教学方法不同

计算机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教材、投影、录像等多种媒体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授,并开设相应的计算机实践课程,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导,认识计算机结构、练习各种操作技能、使用各种软件等,这是一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缺乏充分的考虑.

由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具体表现为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各学科的学习.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以基于问题的学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认真准备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环境.网络教室的使用使学生在时空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拓展,它既可以支持个别化教学,同时还可用于班级集体教学和小组协作教学,有助于现代人才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也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之所在。

3.2.5评价方法不同

评价是获得教学结果信息,形成判断和做出教学决策的过程.计算机课程的评价方法往往沿用传统学科的测试方法,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笔试、上机测试来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相应的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学习成果为主要评价对象,学习成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达到的状态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对提交的学习成果(如实验结果、调研总结、小组讨论、个人作品等)的评价,来衡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及运用的程度,着眼点在于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在考虑新世纪的教育、人才问题时,都应考虑这个时代的代表物对我们的影响。计算机及其网络就是信息时代的代表。作为21 世纪的中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是其基木的素质。但从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看,还存在一此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信息技术教师的高度重视。

4.1、任课教师数量不足、大部分学校只有两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较大规模的高中也不超过四人,而且多为兼职教师、有些教师工作量大,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规律性缺乏认识、教学规范性差。

4.2、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创新性差、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应当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木操作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结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把握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殊性,机械地套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重知识、轻技能,偏离了正确轨道,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闭门造车,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水平不高。

4.3、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要求:上机课时应达到总学时的70%以上。也就是说,上两节课就要拿出一节半的时问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训练、而现在大部分学校每周只安排一至两节信息技术课,学生没有充足的上机时间。目前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无论是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都设置了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课自学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编者的这种意图并不能完全实现。一些教师怕麻烦,加之会考等压力,仍然在用讲说明书的方式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后半学期干脆在教室上信息技术课。

4.4、方法步骤训练重视不够、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习个性差异比较大,教师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如果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把操作方法和步骤用简练精确文字概括出来,使学生记牢靠、学扎实、反复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规范合理的步骤进行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如下一些现象:学生玩游戏、聊QQ,却不喜欢听课;机器数目大大少于学生人数,且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故障率高,影响正常使用;没有教师机或教师机上没有电子教室软件,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没有投影设备,影响了演示效果;学生都把信息技术课看作是副科、轻松课,上课看小说、杂志还有上课睡觉的同学层出不穷。

针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些纪律问题,我们的老师要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在机房上课的时候,强调课堂纪律问题,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要给予惩罚,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下载、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

兴趣往往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尤其对年龄尚小的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来说。如果能将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编制成质量较高的游戏型软件(如“轻轻松松背单词”和某些英文打字练习那样的学习兼游戏类型的软件),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不错。目前的绝大多数游戏软件知识含量不是很高,家长和教师往往怕耽误孩子学习,禁止孩子玩游戏。而各科目的学习软件虽然出版了不少,甚至有过多过滥的现象,但多数学习软件缺乏趣味性,对孩子没有吸引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习软件要游戏化,游戏软件要知识化。

计算机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步普及,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

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能力,这此都和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师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

几方面的素质:要有个面扎实的基本功、要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要有极强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成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带头人。总之,要搞好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

素质,并将这此素质充分体现到教学实践中,刁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

效果。

【参考文献】

颜士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化教育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续)》中小学电教,2001 . l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0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