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

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
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

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

[摘要]民歌是中华艺术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音乐、地方语言、民间文学密切结合所产生的歌唱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演唱除了演唱者必须具备娴熟的声音技巧外,更要注重民族风格和地方语言特色。

[关键词]民歌语言特色地方特色民族声乐演唱技巧

和世界各国的民歌一样,中国民歌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集体加工而渐渐发展起来的。民歌是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它同方言一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同。

一、注重声乐技巧的运用

民歌的演唱中确实存在许多多年磨练、积累的声乐技巧。比如民歌中最常见的高腔、花腔、断腔唱法,以及在民歌中出现的颤音、滑音和衬字唱法。一般说来,民歌演唱会运用以下一些特殊技巧。

1.各种唱腔运用

高腔唱法:主要是指假声的运用。要使声音嘹亮传得远必须向高声区发展,曲调富于夸张和戏剧性效果,充分体现了民间音乐诙谐、风趣的风格特点。它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湘、川等地的山歌中。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先生在《洞庭鱼米乡》的演唱中运用了湖南山歌的高腔唱法,使歌曲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花腔唱法:民歌中带有许多花腔色彩的曲调,在演唱技巧上具有一定难度,也是民歌表现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花腔要唱得轻巧、流畅。初学时要特别注意音准和节奏。把握前后乐句的连贯性、灵活、跳跃。花腔乐段的演唱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花腔的演唱富于戏剧性。如吴碧霞演唱的《苗岭的早晨》和江南民歌《啥鸟飞来节节高》中的片段。

断腔唱法:在我国北方民歌中运用较多。有“南曲之唱,以连为主;北曲之唱,以断为主”之说。断腔的作用主要是在表现歌曲的精神上,这是演唱北方民歌的重要环节。明代沈宠绥著的《度曲须知》中讲得很清楚,“顿腔者,一落腔

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

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有如绚丽的白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民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关于民歌音乐的分类有体裁分类和" 色彩区" 分类两种方法。 民歌的体裁分类是一种运用的时间比较长,从分类的结果看比较成熟,但又还存在一些继续在讨论的问题的分类方法。它是一种从民歌的艺术样式进行分类的方法,具体来说,在分类中更多地考虑的是歌唱形式、音乐的节奏和结构等" 外部" 形态的特征。 20 世纪60 年代,《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将我国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4 类。80 年代,音乐学者们考虑到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了解的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还不宜将少数民族民歌和汉族民歌作统一的分类。因此,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角度比较多样,而汉族民歌仍主要沿用体裁分类方法。另外,以往的体裁分类方法在各类的标准上也不够统一,各类别之间有所交集,例如汉族的劳动号子中也有多声部歌曲;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是按照艺术样式分类,而长歌是按照音乐结构的篇幅分类。 20 世纪80 年代中,随着民间歌曲调查工作的广泛与深入,汉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又经历了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例如:江明惇的《汉族民歌概论》一书中,使用了三分法;李映明的论文《民歌分类管见》中,采用七分法;而由文学

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0 至1985年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民歌》中,关于汉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就有四川的四分法,陕西的五分法,山东的五分法,广西的六分法,浙江的六分法等多种体裁分类方法。 体裁分类结果产生分歧的原因,是由于分类依据的不统一。从上述的不同分类结果中可以看出,这些分类法的依据既有民歌的使用场合,也有民歌的篇幅,还有民歌的社会功能等。其中汉族民歌体裁的三分法,即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分类依据主要是民间歌曲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民间歌曲的歌唱形式、节奏形式和乐段的曲式结构。采用这样的体裁划分标准的理由是: 第一,民歌的体裁划分应充分考虑其音乐类型。第二,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使用相同的音乐体裁;在相同的场合,可以使用不同的民歌体裁。场合不等同于音乐类型,场合与音乐类型的使用也不能统一。同样,社会功能与民歌体裁的音乐类型也不能统一。例如,在舞歌中、日常生活中和风俗仪式中,都可以使用小调类型的民歌;山歌既可以在山里唱,在秧田里唱,在平地上行走时唱,在民间歌唱节日中唱,还可以在茶馆里唱。山歌在山里唱,既可以是劳动人民个体消愁解闷的自娱性手段,也可能是出于交际和寻找心上人的需要。山歌在秧田里唱,是为了提高劳动的效率,减轻漫长劳动过程中的单调和乏味;而在茶馆里唱,则成为娱人的表演,成为换取报酬的商业行为。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独特的西北民歌__赵伟

【教学背景】: 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教学课题】:独特的西北民歌 【课程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内容,并结合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必修模块《音乐鉴赏》中第二单元内容所设计符合本校学生的课程。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脚夫调》《赶牲灵》《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均具有浓郁的西北音乐风格特点:纯朴、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体现出西北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人的性格。但不同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文化背景,又使它们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音乐特点。教师诱导学生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最后,总结出西北民歌特点。 【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西北民歌虽有接触,但对于西北民歌的“土”唱法缺少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在西北民歌形成的背景及审美的标准上多做引导。 【课时】:1课时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脚夫调》《赶牲灵》(陕西民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 《刨洋芋》(山西民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西北民歌《脚夫调》《赶牲灵》《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 .探究西北民歌音乐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对三首歌曲的结构有初步的探究和认识。【教学重点】 1.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小调 即小令。与中调、长调对言。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简介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

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特点 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信天游 和音乐结缘是小时候的事,但大家不要笑,因为现在的小孩谁没听过歌啊,但是对于我小时候,对于我们当时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听过几首歌真的很不容易。说来挺幸运的,妈妈当时很喜欢音乐,刚好我姨家有一台录音机就给了我们,老东西虽然不怎么好看,质量绝对比现在的好,音质特纯。嗯,老师见谅,刚开始听的和喜欢的并不是美声音乐,而是富有乡村气息的作品,算是乡村音乐吧,接触美声还是后来的事。 我喜欢的是真实自然的音乐,小时候听的《黄土高坡》、《黄昏放牛》、《三百六十五里路》应该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听着这些歌,竟然可以掉下眼泪,一直到后来迷恋上信天游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都是比较干净,反应人最真实最直接想法的。 闲话少叙,这里要说的主要是信天游。说道信天游,不能不说陕北民歌,说到陕北民歌,就再说说我吧,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家处黄土高原边上,喜欢陕北民歌算是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吧。最初的接触它是源于根据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本来《血色浪漫》都是年轻一代非常喜爱的电视剧,在嘹亮、粗犷的信天游唱出来以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各种媒介上查找有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资料。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信天游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 简介 它,便是陕北民歌,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比兴手法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反映生活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流行只是一种趋势,只是说明了某个特定的时代、在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所广为传唱的歌曲。 具体到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高山流水、广陵散这类古曲是绝对民族的音乐,也在当时的皇室以及群众中非常流行。 再看近点的,比如红灯记、沙家浜这些样板戏都是戏曲形式吧?纯种的民歌,也曾经是纯种的流行歌曲。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文化渐渐丰富起来,不断融入了各种文化的元素,比如美国的黑人音乐、乡村音乐,南美的拉丁风情,非洲原著民的手鼓等等,我们的流行歌曲变得丰富起来,不再是单一的丝竹或者戏曲。 80年代末在广东福建一带最先流行起来的一种通俗歌曲叫做岭南乐派,比如万水千山总是情、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虽然融入了欧美文化的一些配乐方法,但是只要是中国人便能理解,因为其中最大的元素还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再看看如今,周杰伦、陶哲、王力宏等一批年轻的音乐人,更是认识到了歌曲民族性的重要,即时是一些说唱、摇滚之类的形式,内容却还是有民族特征的。 因此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民歌只是一种被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而现在的社会,只有在民族的东西里融入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

素,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音乐也是有强烈时代特征的艺术。 一、流行歌曲:一种新的声乐文化 1.美声、民族与流行声乐的区别 流行歌曲的形态风格极其多样,但音乐形式简单,内容贴近时代和世俗生活,演唱生活化,有着强烈的参与性,应该是大多数流行歌曲都具有的特点。 对歌曲美声、民族、流行的区分主要体现在演唱风格上。所以同样一首歌曲,配器也大致相同,却可以是不同形态之间游走。比如《你是这样的人》(三宝曲,宋小明词),刘欢演唱的版本可划分在流行歌曲里,戴玉强版又成了美声歌曲。其他如多明戈等大歌唱家都曾用美声风格演绎过流行歌曲。 美声歌曲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如同歌唱家所穿的礼服,在全世界都有大致相同的样式,有着高度的规范。它追求嗓音的丰美,即便表达痛不欲生,也是一种优美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已经器乐化,对嗓音的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运用混声,音域宽广,声区统一;有高、中、低声部的划分(这是美声唱法最大的个性区别所在);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为了声音融合、远距离传播而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一、使用教材: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 西北腔 二、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刨洋芋》是一首山西民歌,表现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教师演唱两首歌曲,让学生选择哪首是民歌。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演唱两首歌曲,听完之后,请同学们选择哪首歌曲是民歌。 教师演唱:A、江苏民歌《茉莉花》 B、美声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师:请大家回答一下哪首歌是民歌呢? 生:茉莉花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独特的民歌。老师刚刚演唱的是浙江的民歌《茉莉花》,那同学们听了之后想不想学习一下其他地方的民歌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西北,去看一下那里的民歌是什么样子。 (二)新课教学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勾画出西北的区域。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哪几个省被划分为西北地区,那么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铅笔画出将西北地区的各行政区勾画出来,并且说一下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 教师出示幻灯片,提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山歌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一般是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劳动中,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编唱的民歌。大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山歌的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的品种。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有“客家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江浙山歌”、“弥渡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山曲”、“花儿”、“慢赶牛”、“爬山调”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藏族的“哩噜”,壮族的“欢”、“加”、“伦”以及彝、瑶族、黎族、畲族的各种山歌等。草原的“牧歌”,水乡的“渔歌”,平川的“田歌”或“田秧歌”,都与山歌的性质相类似。山歌的风格有的悠扬秀丽,有的豪放粗犷。各地山歌都有一些代代相传的曲调,歌者即在这些曲调上即兴编词歌唱。其曲调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乐段结构常见的有2乐句乐段、4乐句乐段,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曲式结构比较多样、复杂,有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简单乐段结构,如《小白菜》、《都山小调》;有三个或五个乐句构成的奇数乐段结构,如《爱二娃》;有在四句的简单乐段后加衬词连接句,再将尾句加以重复构成的六句乐段。这是河北民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如《献花》、《三杯酒》等;有比较复杂的两段体结构,如同《荣莉花》;也有多对上下句组成的多句体结构,甚至有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构成的大型套曲,《王婆骂鸡》。此外,还有许多因内容而异,较为自由或独立的调结构形式。小调在河北各地是一种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但是,各地的风格不同,例如在大行山一带,由于与山西地理上的接近,这里的小调风格就与山西民歌相似。承德地区东部和唐山地区北部的小调,则近似东北民歌风味。河北东南部的卫运河与漳河流域流行的小调,又与山东民歌、河南民歌互为影响。河北小调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丰富,有反抗阶级压迫、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壮的战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热情奔放,娱乐性较强的歌曲,还有多种多样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各地流传的小调,同时还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地渊源关系,互相渗透,互为影响,如张家口地区的,“二人”,就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民歌、小调为素村或利用民歌填词,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周总理来到俺们村》等等。劳动歌曲:人们在劳作场合演唱的歌曲。领唱形式在我国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中经常采用,如劳动号子等。回答者:冷眼看结果 - 助理二级 11-16 23:19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

中国民族音乐考试 音乐师范专用 考试例题答案

填空与选择: 中国民族音乐从音乐体裁角度来分类五分法: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 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三大调式体系:希腊-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中国乐系。(表格)民歌历史上曾经沿用过的称谓:乐,歌,风,谣,声,曲子,山歌,小令,时调等。 民歌的当代分类为以下五种:体裁,题材,场合,历史,民族分类法。 中国乐器分为:吹奏乐器、拉奏乐器、弹奏乐器、打击乐器。 民族器乐总体分为“民族器乐独奏音乐”和“民族器乐合奏音乐”两部分。民族器乐合奏分为传统民族器乐合奏音乐与现当代创作民族器乐合奏音乐。其中前者分为: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清锣鼓五部分。(表格) 民族歌舞音乐以歌舞音乐体裁样式为依据可分为:舞歌、舞乐、综合歌舞乐三部分。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表述为主要方式来进行“说、唱、演” 的表演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戏剧艺术,与诞生国外后传入中国的话剧、舞剧、歌剧三大戏剧形式相比,有很大不同。 名词解释: 1.民族音乐:中华民族历史上创建的所有传统音乐类型和在此基础上延续发展来的,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明确文化血缘关系的各种音乐体裁、类型和作品的总合。 2.民歌:是由民间口头流传的唱词、韵文与民间曲调相结合而成的歌唱体裁;是由大众群体在多样社会生活中世世代代口头传唱并不断提炼而成的,具有变异特点、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歌曲类型。 3.歌种:凡是在民间音乐生活中,已约定俗成而获得某一专门称谓的,在流传范围、使用场景、歌唱方式方法、音乐风格特点等方面都约相一致的民歌群,即可视为是一个“歌种”。 4.器乐:是人类社会群体在自身音乐生活中用乐器演奏出的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和不同形态特征的音乐体裁和作品。民族器乐,是指中华民族在传统音乐文化历史进程中创建和积累下来的所有传统乐器演奏的器乐体裁和器乐作品。 5乐种:是历史传承于某一文化区域或某一文化阶层内的,具有特定组织形式,丰富传统曲目,典型音乐形态与序列表演程式,并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乐曲演示和音乐演绎而与其他器乐演奏样式风格和特征相区别的一种类型化器乐演奏种类。. 6.秧歌:舞歌的一种,即民间歌舞秧歌表演时所唱的舞蹈歌曲。民间歌舞秧歌,也称社火,流行于广大汉族地区,其中以北方地区的最具代表性。作为歌舞表演样式的称呼,它指各地民间流传和传承的一种民俗性歌舞表演类型;作为歌舞中的音乐样式称呼,它则指此类歌舞表演中演唱的歌曲。 7.弹词:曲艺的一种类型,即“弹唱词话”的简称。其唱本“词话”因与评话说本为一体,故有些地方又称“评弹”。这是说唱者兼用琵琶或三弦、月琴等弹奏类弦乐器自我跟腔伴奏,再适当配以其他丝竹类乐器伴奏以说唱古今故事的一类曲艺表演形式。所含曲种,主要流行在中国南方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省市。

高亢的西北民歌

一、课题:《高亢的西北民歌》 二、进度:第2周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等。 三、教学重点: 1、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四、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五、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1、《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西北民歌的特征

西北民歌的特征 民歌时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时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民体裁材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花儿 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的一种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主要产生于甘肃的洮岷、临夏和青海的东部农业区,是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在青海)唱“花儿”也称“漫少年”。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花儿的演唱不论是那个民族,都用汉语演唱,唱法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之别,也有真假声并用者,一般男声多用假声,女声多用真声,男女齐唱对唱时,唱同等音高。花儿的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区别“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花儿的唱词格式多样,衬语十分丰富,曲体结构也有较多样式。 花儿除在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到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选择风景秀丽、名山古刹坐落的地方,会期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届时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气氛颇为热烈。 花儿分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河湟花儿曲调丰富多彩,“令”多达一百余种,歌者多是自编自唱。有时也有对唱,但人数不是很多,三五一群,一人唱完一首,大家随之呼应“欧——欧”之类的尾音,以烘托气氛,激发情绪。而洮岷花儿曲调则比较朴实单纯,只有少数的几个“令”,多集中在花儿会上演唱,相互答问对唱。 花儿的曲调极为丰富,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令”来表示,每个“令”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信天游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它,便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一、中国民歌的分类 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 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 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重体力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因而产生不同的曲调、节奏、曲式结构和歌唱形式,一般为一唱众和,也有独唱和齐唱的,唱词多即兴创作。 多种多样的劳动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哈腰挂号子》它流行于黑龙江林区。是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的一种。歌唱形式为一领众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内容摘要】 民歌是世界各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经典,反映着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特色,从而成为该地区音乐特征的标志。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也形成民歌在风格上的多姿多彩。本文简略地就我国南方,西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作一下介绍。 【关键词】中国民歌风格特征比较 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就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理查德·哈特说过:“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必须由文化特征入手。个性差异明显的中国民歌文化,最鲜明之处也正表现在其地域的风格差异上。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南北民歌的对比:一,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而气息需深沉稳定;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而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贲张的,那就是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太行山以西山西高原、黄土高原、青海高原统称西北高原。西北山歌是指流行于此一地区的山歌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西北的山曲、烂席片、内蒙古的爬山调、陜北的信天游、和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音乐特性:苍茫、凄然。 对于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大多数为小调,中原民歌多数为大调,形成原因同上。小调的色彩比较柔和凄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普遍是比较落后和贫穷的生活也比较艰难,所以他们一般用小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大调色彩光明,中原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丰衣足食,所以一般用大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关:如: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2、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方言有关: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3、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还与该民族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都因素有关。

高亢的西北腔_民歌

第二周〈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使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理念:民族因素与流行因素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a、播放《超级女声民歌联唱》的视频 b、学生欣赏超级女声演唱的几首民歌后, 提问:你知道超级女声演唱的都是哪个地域风格的民歌吗?(湖南—龙船调;四川—康定情歌;台湾—阿里山的姑娘;安徽—凤阳花鼓) c、引出课题:高亢的西北腔 二、教学新课 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今天,我们就欣赏西北地域的民歌:花儿、信天游 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a、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简要介绍: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歌词: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b、播放歌曲,学生欣赏。 2、欣赏《刨洋芋》 a、学生浏览课件,了解歌曲介绍: 《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后又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 b、回答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心情如何? (轻快活泼,风趣幽默;喜悦,乐观) 3、欣赏《脚夫调》 a、阅读歌曲简介: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 特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一、中国民歌的分类 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 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

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

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有如绚丽的白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民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关于民歌音乐的分类有体裁分类和"色彩区"分类两种方法。 民歌的体裁分类是一种运用的时间比较长,从分类的结果看比较成熟,但又还存在一些继续在讨论的问题的分类方法。它是一种从民歌的艺术样式进行分类的方法,具体来说,在分类中更多地考虑的是歌唱形式、音乐的节奏和结构等"外部"形态的特征。 20世纪60年代,《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将我国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4类。80年代,音乐学者们考虑到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了解的还不够深入 和全面,还不宜将少数民族民歌和汉族民歌作统一的分类。因此,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角度比较多样,而汉族民歌仍主要沿用体裁分类方法。另外,以往的体裁分类方法在各类的标准上也不够统一,各类别之间有所交集,例如汉族的劳动号子中也有多声部歌曲;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是按照艺术样式分类,而长歌是按照音乐结构的篇幅分类。 20世纪80年代中,随着民间歌曲调查工作的广泛与深入,汉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又经历了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例如:江明惇的《汉族民歌概论》一书中,使用了三分法;李映明的论文《民歌分类管见》中,采用七分法;而由文学

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0至1985年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民歌》中,关于汉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就有四川的四分法,陕西的五分法,山东的五分法,广西的六分法,浙江的六分法等多种体裁分类方法。 体裁分类结果产生分歧的原因,是由于分类依据的不统一。从上述的不同分类结果中可以看出,这些分类法的依据既有民歌的使用场合,也有民歌的篇幅,还有民歌的社会功能等。其中汉族民歌体裁的三分法,即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分类依据主要是民间歌曲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民间歌曲的歌唱形式、节奏形式和乐段的曲式结构。采用这样的体裁划分标准的理由是: 第一,民歌的体裁划分应充分考虑其音乐类型。 第二,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使用相同的音乐体裁;在相同的场合,可以使用不同的民歌体裁。场合不等同于音乐类型,场合与音乐类型的使用也不能统一。同样,社会功能与民歌体裁的音乐类型也不能统一。例如,在舞歌中、日常生活中和风俗仪式中,都可以使用小调类型的民歌;山歌既可以在山里唱,在秧田里唱,在平地上行走时唱,在民间歌唱节日中唱,还可以在茶馆里唱。山歌在山里唱,既可以是劳动人民个体消愁解闷的自娱性手段,也可能是出于交际和寻找心上人的需要。山歌在秧田里唱,是为了提高劳动的效率,减轻漫长劳动过程中的单调和乏味;而在茶馆里唱,则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班级:建筑1202班姓名:张文韬 中国领土幅员辽阔,各地民歌呈现出详明的地域性。中国民歌的地域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色彩”。 地域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 以下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辨析民歌地域色彩的理性依据。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域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辨析的基本方法:山西的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四川的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可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 而谈及差异可谓与中国复杂广阔的地域有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不同地域在风俗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了解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对我们了解欣赏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国民歌的地域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题材,风格,曲调,唱法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这是民歌地域性的最主要的一点。第二,中国民歌地域性还体现在,同样的音乐题材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材料”都是一样的,但“味道”却大不相同。第三,在同一地域内部,民歌也表现出微妙的差异,不同的特色相互交融和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地域完整的民歌品质。下面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不同地域的民歌呈现出多样性 中国领土广阔,因为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的民歌在题材,风格,曲调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①中国自然人文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民歌一方面具有中国文化的普遍风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同风格或者特色的民歌区的产生。根据国内学者吴永生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