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13.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D )(p63)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恒比数

D.绝对暗数

1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

A.脑组织损伤说

B.自由意志论

C.模仿论

D.精神分析理论

15.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

A.社会控制论

B.社会环境论

C.文化冲突论

D.亚文化理论

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D)(p114)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基础作用

D.核心作用

17. 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 C )岁阶段(p209)

A.14—35

B.16—35

C.18—35

D.20—35

18.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

A.生活方式麻痹理论

B.生活方式暴露理论

C.生活方式放任理论

D.生活方式放纵理论

19. 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 C)岁阶段(p67)

A.14—25

B.16—25

C.18—25

D.20—25

20.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 A)(p232)

A.犯罪预测的内容

B.犯罪预测的时间

C.犯罪预测的条件

D.犯罪预测的空间

21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D )(p265)

A.惩戒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堵塞性预防

22.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

A.塞林

B.萨瑟兰

C.塔尔德

D.坦嫩鲍姆

23.一般预防的对象是( B)(p260)

A.党政首脑机关 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 D.物资仓库

24.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D)(p51)

A.被害人

B.刑罚

C.犯罪情境

D.犯罪人

25.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

A.相互关系 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 D.因素关系

26.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7.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D )(p110)

A.违法性

B.社会性

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

28.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 B)(p16)

A.规范性科学

B.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

C.概念性科学

D.形式性科学

30.20世纪中叶以后,()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A.人类学

B.生物学

C.社会学

D.心理学

3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32.犯罪学研究中一般多用(A )(p63)

A.发案数

B.立案数

C.判决数

D.绝对数

33.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A.立案率

B.破案率

C.人犯率

D.犯罪率

34.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P3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37.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A.犯罪根源

B.犯罪的一般原因

C.犯罪的条件

D.犯罪情境

38.依据被害人是否具备被害因素,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 D )(p205)

A.既然性被害人

B.间接性被害人

C.复合性被害人

D.状态性被害人

39.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

A.指数修匀法

B.时序预测法

C.特尔菲法

D.对比类推法

40.犯罪预防的终极目标在于( B )(p256)

A.惩治犯罪

B.控制和减少犯罪

C.消除犯罪诱因

D.消除犯罪

41.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D )(p49)

A.刑罚个别化理论

B.社会防卫论

C.刑罚替代性措施说

D.犯罪三原因论

42.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

A.非必然的

B.非必要的

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D.非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4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

A.体格性格分型说

B.模仿论

C.中性化说

D.智能低下理论

4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5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

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

55.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

A.精神分析理论

B.挫折攻击论

C.智能低下理论

D.隔世遗传理论

56.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 )(p16)

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

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

57.“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

A.菲利

B.托皮纳尔

C.塔尔德

D.加洛法罗

58.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

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

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

59. 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

A.人生经历的不同

B.人格特征的不同

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

60.()是个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A.动机B.情绪C.需要D.性格

61.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恒比数

62.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63.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

6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

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

65.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

A.精神分析理论

B.挫折攻击论

C.智能低下理论

D.隔世遗传理论

66.无智能缺陷、心理紊乱不定、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自制力差、易盲动等属于()

A.精神发育迟滞的表现

B.精神常态的表现

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

D.人格障碍的表现

67.被害人化理论是日本著名学者()提出的观点

A.野田鸠夫

B.宫泽浩一

C.小野正南

D.宫本一雄

68.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

A.生活方式暴露理论

B.生活方式疏忽理论

C.生活方式放任理论

D.生活方式麻痹理论

69.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岁阶段

A.14—35

B.16—35

C.18—35

D.20—35

70.依据犯罪预防所作用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犯罪预防划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控制性预防

D.重点预防

71. 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岁阶段

A.14—25

B.16—25

C.18—25

D.20—25

72.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7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

A.脑组织损伤说

B.社会分化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模仿论

74.()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A.犯罪空间

B.犯罪地点

C.犯罪条件

D.犯罪场景

75.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

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

B.麻木状态的特性

C.顺应状态的特性

D.反抗状态的特性

76.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

A.适度容忍

B.零容忍

C.强容忍

D.饱和容忍

82.犯罪发展中危害最大、起作用最快的犯罪规律是()

A.犯罪的辐射律

B.犯罪的消长律

C.犯罪的起伏律

D.犯罪的转化律

8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

A.体格性格分型说

B.模仿论

C.中性化说

D.智能低下理论

85.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A.社会形态

B.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

D.微观社会制度

87.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A.被害数量

B.被害率

C.被害死伤率

D.被害死亡率

88.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

A.被害的可猎性

B.被害的诱发性

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

99.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A.惩戒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堵塞性预防

100.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A.首要环节

B.积极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重要措施

102.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等人创立的

A.斯帕克思

B.克劳福德

C.亨德兰

D.谢尔顿

104.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05.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

A.塞林

B.萨瑟兰

C.塔尔德

D.坦嫩鲍姆

106.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A.社会因素

B.心理因素

C.行为习惯因素

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

107.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著名的()

A.文化冲突论

B.标签论

C.遏制论

D.挫折攻击理论

108.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A.侧重研究违法行为

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

C.侧重研究不良行为

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

109.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属于( )

A.社会性的属性

B.政治性的属性

C.历史性的属性

D.文化性的属性11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

A.脑组织损伤说

B.社会分化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模仿论115.()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A.犯罪空间

B.犯罪地点

C.犯罪条件

D.犯罪场景

116.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

A.犯罪机会

B.犯罪原因

C.犯罪条件

D.犯罪动机117.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

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

B.麻木状态的特性

C.顺应状态的特性

D.反抗状态的特性118.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

A.适度容忍

B.零容忍

C.强容忍

D.饱和容忍120.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A.首要环节

B.积极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长远措施121.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2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

A.体格性格分型说

B.模仿论

C.中性化说

D.智能低下理论

124.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A.社会形态

B.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

D.微观社会制度126.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A.被害数量

B.被害率

C.被害死伤率

D.被害死亡率

128.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

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独立学科观点

131.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

A.相互关系 B.比例关系 C.数量关系 D.因素关系

135.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A.社会形态

B.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

D.微观社会制度136.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于1939年提出的著名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是()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

140.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145.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A.被害数量

B.被害率

C.被害死伤率

D.被害死亡率

146.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

A.被害的可猎性

B.被害的诱发性

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

151.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A.犯罪根源

B.犯罪的一般原因

C.犯罪的条件

D.犯罪情境

152.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二、多项选择

1. 犯罪学具体研究方法论包括(ACE )【p23】

A.思辩的研究方法 B.经验的研究方法 C.实证的研究方法

D.辩证的研究方法 E.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3.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禁绝了( )

A.烟毒灾害

B.暴力犯罪

C.卖淫嫖娼

D.经济犯罪

E.赌博

4.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

A.犯罪预防

B.打击犯罪

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D.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

E.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

5.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预防为主原则

B.人治原则

C.成本效益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E.分散原则

8.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A.不良的认识观念

B.畸形的需要

C.犯罪的动机倾向

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

E.消极的心理状态

9.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有()

A.遏制论

B.标签论

C.中性化说

D.差异交往论

E.社会责任说

10.按照预测内容的标准,可将犯罪预测类型划分为()

A.犯罪形式预测

B.犯罪形态预测

C.宏观犯罪预测

D.微观犯罪预测

E.犯罪手段预测

11.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

A.机会性被害人

B.直接被害人

C.既然被害人

D.职业被害人E.潜在被害人

1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确立市场经济后的犯罪状况是()

A.权利资本化犯罪突出

B.公有财产已成为掠夺的对象

C.职业犯罪比重增加

D.自发的群体性犯罪增多

E.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

15.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

A.青少年犯罪突出 B.暴力犯罪突出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

D.女性犯罪突出E.惯犯、累犯多

16.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

A.犯罪发生的根源

B.犯罪发生的条件

C.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

D.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

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

17.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有(CDE )【p52】

A.时代背景的区别

B.研究对象的区别

C.研究方法的区别

D.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

E.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

19.犯罪暗数产生的原因包括(ABCDE )【p65】

A.有的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损害

B.有的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害

C.有的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不报案

D.有的是犯罪发生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

E.有的是人为的工作失误,统计不准确

20.犯罪预测的特点有(ABCE)【p226】

A.现实性

B.示导性

C.结果的可变性

D.科学性

E.复杂性

21.犯罪学研究过程包括(ABCD )【p26】

A.选题阶段

B.研究设计阶段

C.收集资料阶段

D.资料处理和分析阶段

E.归档阶段

22.犯罪现象的性质具有( BCDE )【p60】

A.相对性

B.历史性

C.政治性

D.社会性

E.文化性

23.犯罪行为具有(ACDF )特征(p110)

A.传染性

B.违法性

C.违规性

D.社会性

E.形式多样性

24.犯罪原因特征主要包括(ABE )【p122】

A.因素的释能性

B.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

C.因素的多重性

D.因素的可变性

E.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

25.被害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模式有()

A.沉默

B.激烈反抗

C.顺应

D.配合

E.巧妙应对

26.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

A.犯罪发生的根源

B.犯罪发生的条件

C.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

D.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

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

27.犯罪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层次有( ACD )【p21】

A.方法论

B.社会调查法

C.研究方式

D.具体方法及技术

E.基本步骤

28.刑事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BCE )【p38】

A.托马斯·莫尔

B.贝卡里亚

C.边沁

D.孟德斯鸠

E.费尔巴哈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犯罪条件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

3.犯罪原因围绕犯罪条件发生作用。()

()

5.犯罪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非独立的学科,是新兴的边缘学科。(错)【是社

会科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学科】

6.犯罪条件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

7.一般而言,杀人、强奸犯罪,绝大部分是犯罪人单独作案。(√)

8. 犯罪条件围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

10.犯罪被害人总体上以女性居多。()

11.天生犯罪人论是塞林提出的观点。(错)【意大利的龙勃罗梭】

12.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广度远远大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菲利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错)【英国边沁】

16.犯罪人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小。(错)【越大】

17.犯罪人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错)【越小】

18.新中国第一次犯罪高峰出现在1955年。(错)【1950年】

20.犯罪条件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便利作用。()

21.一般而言,杀人、强奸犯罪,绝大部分犯罪人是共同作案。(错)【单个作案】

23.犯罪被害人总体上以男性居多。(√)【p208】

24.加罗法洛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错)【意大利加罗法洛提出的是“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

25.犯罪学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易实施经济犯罪。(错)【暴力犯罪】

26. 犯罪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新兴的边缘学科。(√)

28.新中国第一次犯罪高峰出现在1950年。(√)

30.犯罪被害人总体上以女性居多。(错)

31.天生犯罪人论是塞林提出的观点。(错)

()

33.菲利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错)【边沁学说】

36.加罗法洛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错)【边沁学说】

37.犯罪学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易实施暴力犯罪。(错)【文化程度低】

39. 犯罪条件围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

40.天生犯罪人论是龙勃罗梭提出的观点。(√)

四、名次解释

1.犯罪特点P6

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现象所表征出来的犯罪的特殊性或者共同性。

2.犯罪现象P5

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各种犯罪行为的总和。

3.犯罪规律P6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犯罪量升降变化和犯罪人变化的趋势。

4.犯罪数量P63

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的总和。

5.犯罪率P63

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6.暗数P63

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7.绝对暗数P63

是指没有被发现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

8.相对暗数P63

是指已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被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

9.犯罪起伏率P90

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中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发展变化。

10.犯罪消长率P90

这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1.犯罪辐射率P90

这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2.犯罪原因系统P123

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由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

13.模仿论P152

(由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是指人受暗示的刺激发生的类似行为。

14.犯罪社会原因P159

是指与犯罪有关的诸种社会因素的总称,也就是指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亦即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影响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15.犯罪个体原因P181

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个人方面的因素。(心理和生理)

16.人格障碍P199

又称变态人格、病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的畸形人格。

17.犯罪被害人P202

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或潜在承受者。

18.潜在被害人P204

又称为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具备被害因素的人。

19.机会性被害人P205

又称偶发性被害人,是指不具备被害因素,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人,如恐怖袭击中的无辜被害者。

20.职业型被害人P206

是指由于其职业特征,容易成为犯罪侵害目标的被害人。

21.犯罪预防P254

是指为消除或减少犯罪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或机会而采取的防止犯罪发生的各种措施和活动。

22.犯罪预测P225

就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23.物防P264

专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碍犯罪顺利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24.技防P264

是利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

五、简答

1.简述犯罪学的功能。P12—14

答:(1)认识犯罪(2)指导刑事政策的制定(3)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4)促进社会政策的发展(5)促进刑事科学的发展

2.简述现代犯罪学的研究概况。P55—57

答: 1)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2)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3)广义犯罪学成为犯罪学的主流(4)犯罪学早期研究思路在衰落之后又开始复兴(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6)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日益密切

3.简述年龄与犯罪的关系P67

答1)人的犯罪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时期 2)不同年龄的人犯罪类型倾向不同 3

犯罪人的年龄存在着区域差异4)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开始违法犯罪的年龄越小,再犯的可能性越大

4.简述犯罪行为的特征。P110—111

答:(1)社会危害性(2)形式多样性(3)传染性(4)违规性(5)社会性(6)生物性

5.简述犯罪原因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P131—133

答:(1)决定犯罪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2)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性作用(3)犯罪条件围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4)犯罪的相关因素与犯罪原因的联系对犯罪产生只具有间接影响作用

6.简述国外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观点。P143—157

答:(1)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2)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3)犯罪社

会心理学理论观点(4)犯罪心理学理论观点

7.简述重性精神病人的特点。P198—199

答:(1)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如不能客观地评价周围事物,以病态信念歪曲现实,常出现各种妄想(2)不能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3)人际沟通出现障碍,如语言,行动使人无法理解,正常人的语言,行动,病人也不明白(4)缺乏疾病意识如不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病,不主动求医,不接受治疗

8.简述变态人格的特征。P199—200

答:(1)自童年或少年开始,人格偏离后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2)心理紊乱不定,但无智能缺陷(3)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4)意志失控,自制力差,好盲动(5)药物治疗、教育和惩罚和措施都难以矫正

9.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216—217

答: 1)防卫过当型 2)报复型 3)认同型 4)堕落型 5)双重角色型(6)暴

力循环型

10.简述犯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P233—236

答:(1)可知性原理(2)系统性原理(3)连续性原理(4)类推性原理(5)因果性原理(6)矛盾可转化原理(7)可控性原理

11.简述犯罪预防的特征。P255—256

答:(1)犯罪预防是犯罪治理对策的组成部分(2)犯罪预防的目的是减少和消除各种犯罪诱因和机会(3)犯罪预防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个人(4)犯罪预防的对象具有复杂性(5)犯罪预防的措施具有超前性和综合性

12.简述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P258—260

答:(1)可操作性原则(2)成本——效益原则(3)科学决策原则(4)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5)法制化与规范化原则(6)预防为主原则(7)人权保障

原则

13.简述犯罪预防的类型。P260—264

答:(1)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2)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3)普遍预防、重点预防和特定预防(4)人防、物防和技防(5)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

14.简述情境犯罪预防理论。P273—275

答:所谓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的机会而预防犯罪。情境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

情境预防的关键在于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抑制潜在犯罪人的犯罪之决断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采取情境犯罪预防措施目的有三个:一是增大犯罪的代价;二是增加犯罪的风险;三是减少犯罪的收益

为达到三个不同的目的分别采取以下预防犯罪的措施:

1.增大犯罪代价的措施

2.增加犯罪风险的措施

3.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

15.简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基本原则。P286—287

答:(1)“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4)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16.简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手段。P289—291

答:(1)政治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4)经济手段(5)文化手段(6)教育手段

六、论述

1.论述犯罪现象的性质。P60—63

答:(一)历史性(1)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2)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二)政治性(三)社会性(1)导致犯罪的发生、发展不是自然的产物和生物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2)犯罪在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四)文化性

2.试述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确立市场经济后的犯罪状况P83—89。

答:(1)犯罪数量大幅度增长,社会损失严重。1985~1989年,犯罪数量一般在50万~90万起上下浮动(2)权力资本化犯罪突出(3)公有财产已成为掠夺的对象(4)自发的群体性犯罪增多(5)犯罪组织活动公开化,一度控制着部分区域(6)犯罪运作的市场化(7)犯罪手段更加残忍,丧失人性

3.试述商品经济消极因素对犯罪的影响。P168—169

答: 1.商品、货币的诱发作用 2.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 3.商品竞争激发犯罪 4.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会使一些人的消费心理畸形发展 5.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的泛化和滥用

4.试述私有经济消极作用对犯罪的影响。P169—170

答: 1.私有经济与剥削现象密切相连2.私有经济产生的剥削,激化了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犯罪大量产生3.一些私有经济的业主,由于受唯利是图思想的驱使,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经常干出违法犯罪勾当,破坏法律、蔑视道德4.有的私有经济的业主,由于有了钱财,就开始追求奢侈生活,骄奢淫逸,嫖娼纳妾,进行犯罪活动5.一些私有经济的业主,由于有钱缺权,便采取以钱开路的手段,腐蚀国家干部,导致社会腐败风气的盛行

5.论述文化与犯罪的关系。P171—173

答;文化对犯罪的作用,一般与文化的功能特点直接相关,即:人文性、民族

性和悖逆性。文化与犯罪的关系往往以传统道德习惯、法律、社会意识和社会

心理为基础。其表现,主要是由文化冲突造成的,文化冲突一般又是文化规范

的冲突:一是随着文明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规范冲突(纵向),另一

种是同一时期两种以上对立文化之间的冲突(横向)。

6.试述犯罪人的性格特征。P186

答:1.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犯罪人对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他人缺乏信任 2.在情绪方面,犯罪人多情绪不稳定,常有紧张焦虑感,易产生挫折感,易冲动,自控性差,感情用事,嫉妒心、报

复心强 3.在意志方面,多数犯罪人的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做事随意性强,侥幸心理突出 4.在理智方面,多数犯罪人理智水平低,思路狭窄,偏执性强,常固执己见,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其行为的社会意义和后果

7.论述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P199

答: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因为人格偏离正常,社会道德和义务感缺乏,自制能

力较常人差,易发生暴力行为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其违法犯罪行为的特点是:一,带有偶然性的特点,即事前较少预谋,手法也不隐蔽二,只顾眼前,不计

后果,一般不为正常人所理解三,其行为往往在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造

成对自身的不利和伤害

8.论述家庭环境与犯罪的关系。P173—176

答:一)家庭的功能家庭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所以家庭功能

失调是引发犯罪的原因之一(二)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三)家庭分类: 几种不同类型家庭,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弱点,产生消极因素,与家庭成员犯罪有

一定关系(四)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状况对犯罪的影响 1.完整家庭从发生犯罪

2018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预防犯罪 D.学科建设 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 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 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 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 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 A.孔德 B.托皮纳尔 C.塔尔德 D.加罗法洛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犯罪的心理预防 B.犯罪的社会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 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 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 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A.被害人 B.刑罚 C.犯罪情境 D.犯罪人 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A.同心圆说 B.犯罪饱和说 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 D.模仿论 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第 1 页

A.配额抽样 B.判断抽样 C.等距抽样 D.随机抽样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A.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 C.横向比较分析 D.纵向比较分析 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A.立案率 B.破案率 C.人犯率 D.犯罪率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恒比数 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违法性 B.社会性 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 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 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 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 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第 2 页

犯罪学试题库

犯罪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罪犯予以惩罚的目的是( C ) A.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使之不敢重新犯罪 B.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C.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 D.满足被害人惩罚犯罪的愿望 2.认为“犯罪不外是一种疾病,故刑罚不应是对既往的,而应是对将来的”,是由18世纪以前西方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B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托马斯·莫尔 3.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 C ) A.3—5人组成 B.3—7人组成 C.3—9人组成 D.3—6人组成 4.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A ) A.抑制犯罪动机 B.抑制犯罪目的 C.抑制犯罪的机会和条件 D.防止已经犯罪的人重新犯罪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来抓( C ) A.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B.条块结合,分工负责 C.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D.条块结合,统一领导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是( A ) A.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共抓,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 B.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 C.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党的有关部门负责 D.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司法机关具体负责 7.综合治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打击、预防和( A )

A.改造 B.教育 C.挽救 D.感化 8.犯罪预测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指( B ) A.犯罪预测的方法 B.犯罪预测的价值 C.犯罪的预测目的 D.犯罪预测的对象 9.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外推法、因素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 B ) A.回归分析预测法 B.专家评估法 C.临床诊断法 D.问卷法 10.针对犯罪分子和有前科劣迹、露出犯罪形迹的人所采取的刑罚或其他惩戒性措施的预防是( D ) A.改造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惩戒性预防 11.公安保卫机关依法采取的各种预防、减少犯罪发生的专业性防范措施,被称为( C ) A.社会预防 B.心理预防 C.治安预防 D.刑罚预防 12.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A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3.因主动实施了某种刺激性行为,招致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受到侵害的人,在犯罪学理论中被称为( C ) A.轻浮型被害 B.受挫型被害人 C.挑衅型被害人 D.贪婪型被害人 14.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修订稿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 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 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 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着《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 ( 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 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 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犯罪学自考单选题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A ) A.托皮纳尔 B.贝卡利亚 C.费尔巴哈 D.加罗法洛 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 D ) A.汉斯·冯·亨蒂 B.施奈德 C.艾连·伯修 D.门德尔松 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C ) A.社会性 B.稳定性 C.阶级性 D.普遍性 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C ) A.犯罪数量剧增 B.发案率高 C.反革命犯罪减少 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 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B ) A.正常性反应 B.侵犯性反映 C.异常性反应 D.变态性反应 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A ) A.呈正相关关系 B.无关系 C.有一定关系 D.呈负相关关系 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B ) A.高技术犯罪 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 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 C ) A.犯罪条件 B.犯罪空间 C.犯罪工具 D.犯罪时间 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 D ) A.既然被害人 B.潜在被害人 C.复合被害人 D.状态性被害人 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 A )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B.谁主管谁负责 C.属地管理 D.系统实施 12.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主张是( A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罪中和罪后预防 13.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 D ) A.塞林 B.萨瑟兰 C.塔尔德 D.坦嫩鲍姆 14.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B )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

精品文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D.门德尔松萨瑟兰 B.施耐德 C.京蒂 A.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7、犯罪学家( D D.加罗法洛C. B.贝卡利亚菲利A.龙勃罗梭 A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D.菲利B.霍尔巴赫 C.孔德 A.边沁 D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 B.A. 犯罪社会学理论 D.C.犯罪生理学理论。)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A B.芝加哥学派 A.激进派犯罪学 社会结构理论学派D.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A D.菲利C.费尔巴哈 A.贝卡利亚 B.边沁 )开始的。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B D.暴力犯罪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A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违规性 D. C. 传染性形式多样性A. 社会危害性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B 15、( D.犯罪相关因素C.犯罪根源 B.A.犯罪条件犯罪直接原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B B.抑制犯罪动机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预防重新犯罪 D C.严厉打击犯罪)B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实证犯罪学派A.古典犯罪学派 D .社会犯罪学派C.当代犯罪学派 )、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18 D AB.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精品文档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犯罪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犯罪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具体见教材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三、简答题 1、简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模式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调解模式;(二)小组会议模式;(三)圆桌会议模式 2、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 (一)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在此互动关系中,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予“利用”的特征,或者,被害人是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的行为。 (二)冲突模式 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社会性联系而形成了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互动关系,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常常互换角色,即出现被害人易位现象。互动的结果使得双方既是加害者又是被害人,而共同构成一个不断冲突着并发展到一方最终被害为止的社会互动过程。 (三)被害人催化模式 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诱引、暗示或激惹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过是对于被害人“催化”、“刺激”或“推动”行为的一种还击或过当反应,其发生恰好是被害人的此类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合乎规律的结果。 被害人的“催化”行为包括诱引、暗示、挑衅、激惹甚或加害对方等足以刺激对方不适当地采用侵害行为作为反应的行为。 比如:伤害案件中,被害人“首先挑起争端并诉诸暴力”而招致对方的伤害;性侵害案件中,“被害人的性诱惑”,即被害人针对具体对象或泛对象进行性诱惑,从而招致被诱惑者的性攻击。 (四)斯德哥尔摩模式 1973年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两名恐怖分子将部分银行职员扣押在金库内,人质中的一名女性竟与一名恐怖主义分子产生了爱情。这种被害人与加害者之间彼此产生赞赏、喜爱的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症状” A: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由开始的敌对、冲突转为积极地结成联盟,即以“打”起始而以“交”告终; B: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回忆自己的被害过程时,被害人更多想起的是加害人的友好行为而不是其暴行。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古典犯罪学派是在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观点正是资产阶级这种政治地位的反映和表现。这一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和唯意志论。同时,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特别是自然法学派和社会契约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古典社会学派的理论观点。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贝卡里亚、边沁和费尔巴哈。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FI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自然犯罪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 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B 3、AB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ABC 9、C10、AC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X 2、X 共12分) 3、V 4、V 5、V 6、X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 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 (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 (5)饱和性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A. 倡导主文化 B. 克服社会弊端 C. 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A. 搭建自行车棚 B. 开展就业指导 C. 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 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A. 转处 B. 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 刑罚预防 D. 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A. 最终目标 B. 战略目标 C. 阶段性目标 D. 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A. 罪前预防 B. 罪中预防 C. 罪后预防 D. 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A. 犯罪预防 B. 犯罪控制 1

C. 打击犯罪 D. 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A. 先行关系 B. 后行关系 C. 逆相关关系 D. 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A. 被害人的亲属 B. 犯罪人的邻居 C. 公安人员 D. 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A. 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 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 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A. 孤独型被害人 B. 挫折型被害人 C. 职业型被害人 D. 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A. 初犯年龄 B. 累犯年龄 C. 差别年龄 D. 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A. 犯罪心理 B. 犯罪现象 C. 犯罪行为 D. 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A. 生理病变 B. 生理异常 C. 犯罪动机 D. 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A. 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 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 犯罪心理学观点 D. 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2

犯罪学考试试卷2汇总

宁夏大学函授犯罪学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二分,共10分) 1、犯罪学: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 2、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3、斯德哥尔摩模式: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彼此产生欣赏、喜爱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 4、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第二位原因,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5、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D.犯罪学罪犯矫正学C.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典型调查C.

( ) 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3.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A.直接访谈间接访谈B. 非结构性访谈D.C.结构式访谈)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8. 财产矛盾B.利益观念A. D.私有制社会分工C. )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B. 差别规律A.恒比定律漏斗效应 C. D.反射效应) 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10.( 消长律B. 起伏律A.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全国13年10月自考00235 犯罪学(一) 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85年出版著作《犯罪学》的学者是 A.托皮纳尔B.加罗法洛 C.费尔巴哈D.德哈尔特 2.犯罪学是一门 A.心理学类学科B.从属学科 C.单一学科D.综合性学科 3.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 A.社会分层B.分配不公 C.私有制D.财富不均 4.杰里米·边沁是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的核心是 A.自由意志理论B.功利主义理论 C.保安处分论D.社会契约论 5.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 A.人类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B.生物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1页(共5页)

C.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D.人类学、空间学和社会环境因素 6.下列学者中,从事犯罪人类学研究的是 A.德国的李斯特B.英国的格林 C.法国的塔尔德D.美国的塞林 7.通过收集某一地区特定时期的犯罪数据,总结该地区犯罪特点的研究方法是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 C.思辨研究D.演绎研究 8.在毒品犯罪调查中,让中学生填写关于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有涉毒行为的问卷。这种调查方式是 A.自我报告调查B.参与调查 C.被害人调查D.滚雪球调查 9.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被称为 A.确定选题B.提出假设 C.研究设计D.资料收集 10.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犯罪类型是 A.经济犯罪B.暴力犯罪 C.毒品犯罪D.财产犯罪 11.犯罪行为与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下列诸项中,属于具体生活环境的是A.政治环境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D.社区环境 12.犯罪人在人生态度、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被称为犯罪人的 A.人生观特征B.世界观特征 C.情感特征D.生活方式特征 13.犯罪现象是指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现象属于A.心理现象B.法律现象 C.社会法律现象D.社会伦理现象 14.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犯罪统计数量之间依次存在着 A.恒比关系B.明、暗数比例关系 C.递减的“漏斗效应”关系D.递增的“漏斗效应”关系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2页(共5页)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docx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 一、填空题(10%) 1、__犯罪预测___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2、依据犯罪预防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以将犯罪预防分为_犯罪前预防___________,_犯罪中预防_______和__犯罪后预防___________. 3、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_胆汁质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而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__粘液质____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 4、精神病患者在___心理_______及___情感_______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 5、犯罪条件主要包括__时空条件_,__工具条件__和侵害对象等. 6、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__犯罪机会___________和__空间环境__________两个方面。 7、犯罪的属性主要有:__阶级性_____________,__社会性____________和___相对性_____________. 8、依据犯罪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___传统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与__现代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 9、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犯罪现象________,____犯罪原因__________和__犯罪预防__________三个部分. 二、选择题(14%) 1、贝卡利亚提出了刑罚的: ( BCD ) A、强制性 B、确定性 C、均衡性 D、即时性 2、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的研究形成的理论被称为: ( AC ) A、社会解组论 B、犯罪生态学 C、犯罪同心圆论 D、不同接触论 3、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 (ABC ) A、个体犯罪 B、团伙犯罪 C、集团犯罪 D、有组织犯罪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 ABC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