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一必修课

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学)

5《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

6《新闻评论学教程》秦珪、胡文龙、涂光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媒介管理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8《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学)

9《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10《电视播音与主持》罗莉(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1《广告学概论》陈培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学期学)

12《公共关系学》廖为健中山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

13《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学期学)

14《新闻摄影教程》盛希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

15《新闻翻译教程》刘其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

二选修课

16《新闻心理学》张骏德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7《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8《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现代汉语》黄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黄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1《逻辑学教程》何向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2《西方文化史鉴》叶胜年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新闻拓展阅读

1《全能记者必备》(英文原版),Kelly Leiter,Julian Harriss,Stanly Johnso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3《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吴郁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广播.电视.戏曲研究》周华斌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电视声画艺术》张凤铸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7《报业经济与报业管理》唐绪军著新华出版社

8《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9《报纸发行营销导论》吴锋、陈伟著

10《畸变的媒体》李希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1《电影和电视制作》[美]林恩·格罗斯拉里·沃德华夏出版社

12《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喻国明华夏出版社

13《中国新闻奖作品选》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新华出版社

14《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英〕戴维·莫利著新华出版社

15《深度报道范文评析》时统宇编著新华出版社

16《新闻评论范文评析》.刘根生编著新华出版社

17《通讯范文评析》丁柏铨胡素华编著新华出版社

18《广播电视新闻范文评析》孟建祁林编著. 新华出版社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050301) 一、专业介绍 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81年,并于198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8年获得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新闻学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全国800余个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中仅有的20家具有此项称号的专业之一;;2010年获得国家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同年在新闻专业基础上建立的“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河北省6个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之一;2011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新闻学专业获得河北省和国家两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新闻学专业获批河北省重点学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新闻学专业形成了基础厚、口径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在专业培养方面,在突出新闻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与之相关的宣传、沟通、公关、创意等传播能力的培养;新闻专业是实用性学科,因此,在培养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包括实践课、实验室仿真教学、实习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类媒体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为社会机构(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懂新闻业务、编辑技术和公关技巧的新闻人才;为政府培养既能够从事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又能够为政府进行国际传播、危机公关的新闻人才;为各类新媒体培养具有新闻传播能力、内容制作能力、网络编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学科着力培养的新闻学专业人才,按照以下几方面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熟悉我国关于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闻传媒业的前沿发展动态。 3.掌握新闻学、编辑学、传播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专业技能中。 4.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基本专业技能,并能够适应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不同要求。 5.掌握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 则探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3.学科知识 大学的课程内容是从现代科学技术中依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开始由单项联系向多项联系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纵横交叉、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体系。面对学科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依据学科知识的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扩大知识的范畴,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有步骤的教学要求,系统地组织学科知识序列。

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一必修课 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学) 5《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 6《新闻评论学教程》秦珪、胡文龙、涂光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媒介管理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8《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学) 9《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10《电视播音与主持》罗莉(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1《广告学概论》陈培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学期学) 12《公共关系学》廖为健中山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 13《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学期学) 14《新闻摄影教程》盛希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 15《新闻翻译教程》刘其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下学期学) 二选修课 16《新闻心理学》张骏德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7《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8《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现代汉语》黄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黄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1《逻辑学教程》何向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2《西方文化史鉴》叶胜年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新闻拓展阅读 1《全能记者必备》(英文原版),Kelly Leiter,Julian Harriss,Stanly Johnso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3《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吴郁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广播.电视.戏曲研究》周华斌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电视声画艺术》张凤铸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7《报业经济与报业管理》唐绪军著新华出版社 8《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9《报纸发行营销导论》吴锋、陈伟著 10《畸变的媒体》李希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1《电影和电视制作》[美]林恩·格罗斯拉里·沃德华夏出版社 12《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喻国明华夏出版社 13《中国新闻奖作品选》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新华出版社 14《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英〕戴维·莫利著新华出版社

【新闻传播论文】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与新闻教育改革

【新闻传播论文】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与新闻教育改革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中,新媒体的来临逐渐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网络媒体技术也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更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现代化的传媒行业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本文就当前新闻传播变革和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然后再结合实际提岀个人的看法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变革;新闻教冇改革 社会一直在不停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也在不停发生改变,所以当人们需求发生变化时, 新闻媒体自身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以人们的需求为导向,发展大家喜爱的新闻教育岀来。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变革和新闻教冇改革的要求 (-)更好满足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为了更进一步的推动新媒体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了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1]。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讣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髙,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当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苴是在目前的新媒体行业中。与此同时,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新闻"以及"互联网+广告" 等模式都势必会成为日后传媒行业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通过结合大众和实际的发展需求, 完善和创新新闻教冇内容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有关新闻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并且还能够提高英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一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够更好满足传媒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能够提髙新闻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在过去传统的传媒行业中,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内容等,首先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收集有关的新闻资料,然后对新闻当事人或者是一些知情人进行采访,最后对其进行整合和处理再发布新闻。随着当前媒介融合的进步和发展,也在一泄程度上对传媒行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相关新闻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地提髙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相关新闻工作人员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让自己的新闻作品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2]。因此,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中新闻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不仅要非常丰富,而且工作人员还要不断地学习有关 文化、历史等多方而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髙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变革和新闻教冇改革的现状

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020110 国际贸易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110)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企业经济统计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外刊经贸知识选读、外贸英语写作、国际市场营销学、涉外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外经贸经营与管理、世界市场行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国际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国际金融、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商法。 020208 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08) 主考学校:福建农林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实务、消费经济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品流通概论、国际商务谈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谈判与推销技巧。 020216 电子商务(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16)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实践)、网络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与策划(实践)、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互联网数据库、互联网数据库(实践)、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与金融(实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数量方法(二)、商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实)、毕业论文(答辩); 加考课程: 经济学(二)、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概论(实践)、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实践)、计算机网络管理。 020229 物流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29) 主考学校:集美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英语(二)、经济法概论(财经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二)、库存管理(二)、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运输管理(三)、仓储管理(二)、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软件操作、毕业论文(答辩)。 050201 英语本科段(专业代号050201) 主考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翻译、高级英语、口译与听力、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新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具有合格的公民素养、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具有良好的人文及科学素养,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技能;了解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与体育新闻的特点,了解中、外新闻工作、体育工作的历史和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新闻采、写、编、评及摄、录的专业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对重大体育赛事具备独立报道的能力。 (三)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备新闻及文化传播领域所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及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英语与计算机的使用技能,英语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计算机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专业技能标准。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标准。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要求,毕业论文(设计)达到合格标准。 (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拥有健康意识,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主要培养环节及要求 (一)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 课堂教学要加大基础理论的讲授与课程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4019958.html,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改革 作者:王漱蔚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22期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弊端及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入手,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2-0110-02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是其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 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0%;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可见,我们正全面步入新媒体社会,而学生和青年群体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一、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弊端 1.理念陈旧。目前,大多数的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堂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仍为传统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口述加PPT和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尽管在这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 手段,但究其本源,还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不咀嚼只吞咽、不思考只记忆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短则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无法对专业产生认同感,长则会对于整个新闻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创新不利。 2.手段落后。很多教师口中的多媒体教学更多地只是局限于PPT的大量使用上,而PPT俨然已经不是先进教学手段的体现了,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对PPT的理解不够 正确,导致PPT完全演变成了教学大纲和目录的简单展示,沦落为不用擦的黑板。 3.缺乏新知。新闻传播专业应该是替时代把握潮流脉搏的专业,在专业教育中自然要引入最尖端最前沿的知识。然而,在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懂得新媒体并有熟练操作能力的教师甚为缺乏。这也就带来一个恶果,那就是无法及时根据媒介的发展来调整课程体系,编写更新教材。即使有些院校设置了新媒体专业,但是往往是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技术方面的课程,新闻专业的教师讲授理论课程。两张皮式的教学,使得外专业的教师无法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无法融合。 二、新媒体带来的冲击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日本新闻学专业介绍

日本新闻学专业介绍 日本新闻学专业介绍 日本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 1.新闻理论方面的课程 这类的课程主要包含新闻理论方面的一系列课程。侧重于新闻事业、新闻活动以及新闻现象的理论内涵,对新闻本体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进行理论解读等。要求学生理解与把握新闻传播的规律,把握新闻生产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和专业精神。 2.新闻史方面的课程 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进行各国之间的比较,以古为鉴,理解新闻史上的重要事件与特定社会背景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重要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3.新闻业务方面的课程 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以及涉及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大众媒体业务方面上的一系列课程。新闻业务方面的课程都属于新闻专业学生要掌握的“看家本领“这些直接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素质、专业敏感和专业能力。 4.属于传播学方面的内容 传播学和新闻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是息息相关。传播学重视对受众、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传播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内容对新闻学的研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作为新闻专业研究借鉴的。 日本新闻学专业申请准备:

专业能力 此专业要求学生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最好是本专业申请,如果想转专业申请的话,一般需要具有2年以上的与专业相关工作经验。 日语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至少要日语能力考试2级合格,再加上相应的会话能力。许多留学生来到日本后,听难懂、说不会、读不了、写不出。日语学习没 有一定的基础,提高又很难。甚至有些人想回国后再好好学习日语,真是进退两难。所以,留学生来日前具备一定的日语程度,这是一 件对学生本人和大学都有利的事。 必须有相应的经济能力 大多数留学生来日,都是准备“勤工俭学”的。但他们把这件事看得太容易了。不少人一说就是“我们打工,可以去端盘子刷碗”,大家来到日本后方知形势的严峻性。他们来日后两、三个月找不到 工作不是什么新鲜事,就算比较幸运的,到日后不久找到了工作, 可没干几天被辞退,或者是自己干不下去了等。所以,准备半年以 上的生活费无论如何是必要的。 精神上要有吃苦的准备 出国留学要吃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这苦绝不是吃不饱、穿不暖、露宿街头之苦,而是语言不通、缺乏人际交流的寂寞孤独感,这也是一个在国内怎么解释也说不清楚的事。而到了日本,身临其境、有了切肤之痛,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来前做好精神上 吃苦耐劳的准备是不可忽视的。 立命馆大学 立命馆大学的新闻专业主要从“社会“”市民“”文化“三个关键词来研究以媒体为中心的社会诸问题。从综合的视点来解明和解 决理论上和现实上的问题。 法政大学

新闻学本科段课程设置

新闻学本科段课程设置:C050305 说明: 1.凡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校(含自考)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新闻、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等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无需加考课程。 2.凡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校(含自考)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新闻学概论(0633)、新闻采访写作(0654)两门课程。 3.年满35周岁及以上的考生可免考外语,但需另加试3门(或3门以上)其他选考课程,并不少于14学分,且不授予学位。 4.考生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应提交两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原件),撰写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毕业论文选题由主考院校确定,也可由考生自选,由主考院校按以下标准审核成绩:(1)论文篇幅在8000字左右:(2)观点明确,结构合理,论述有据,文字通顺。论文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成绩。

关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须提交新闻作品的说明 新闻学专业是培养系统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党和政府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能力、成为能够在新闻媒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应用型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它对该专业毕业生有更高的要求,即新闻学(基础科段)专业全部课程合格者毕业时必须提交到新闻单位采编实习的一篇作品;新闻学(本科段)专业考生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应提交两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现在就提交新闻作品等问题作如下说明: 1、新闻作品必须是发表在具有刊号、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公开出版电子刊物上的文字作品和图片作品,也可以是电台和电视台发表的影音作品。 2、提交新闻作品原件的同时,考生必须提交本人的准考证、身份证的复印件和出版单位的证明。 证明内容除了证明该新闻作品是考生本人的作品外,还必须注明考生本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如果是以笔名发表的,需特别注明。 3、考生发表的作品必须是在参加考试期间发表的作品。 4、考生须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自行发表新闻作品,自考办不负责联系和推荐。 050301 新闻学 ①《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②《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④《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⑤《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周胜林尹德刚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⑥《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⑦《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从事基层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事务管理等工作。其岗位层次为中、小型企业、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管员;银行出纳;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等。 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1. 知识结构 2. 能力结构 (1) 具有从事具体行业会计工作的能力。 (2) 具有熟练的珠算、点钞、计算器操作等技能。 (3) 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 课程设置

本专业总学时3 250学时。开设必修课23门(含专业综合实习课) ,计2 458学时,占总学时的75%;限制选修课6组,每组4门课,分别适用于“工业企业会计方向”、“流通企业会计方向”、“基建会计方向”、“运输业会计方向”、“农业会计方向”、“金融业会计方向”。每个专门化方向计426学时,占总学时的13%。各校还可根据学校条件和当地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开设其他方向的带有复合专业性质的限选课方向,如“财经文秘方向”、“财会办公自动化方向”、“财会与证券投资方向”等;任意选修课参考科目11门,学校也可因地制宜地开设其他任选课程。 全部课程分为两类: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总学时为1 378学时,占总学时的42%;专业课程总学时为1 872学时,占总学时的58%。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课时为989学时,实践教学课时为883学时,二者之比为1︰1.12;第六学期全学期为专业综合实习课程。 (二) 课程的教学要求 1.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 法律基础知识(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7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 哲学基础知识(54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5. 语文(270学时)

新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docx

新闻学专业 ( 本科 ) 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 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 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 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具有合格的公民素养、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具有良好的人文及科学素养,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技 能;了解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与体育新闻的特点,了解中、外新闻工作、体育工作的历 史和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新闻采、写、编、评及摄、录的专业技能,能熟 练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对重大体育赛事具备独立报道的能力。 (三)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综 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备新闻及文化传播领域所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及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英语与计算机的使用技能,英语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计算机达到国家规定 的本科专业技能标准。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标准。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要求,毕业论文(设计)达到合格标准。 (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拥有健康意识,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主要培养环节及要求 (一)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 课堂教学要加大基础理论的讲授与课程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

有关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探析

有关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探析2012年10月20日,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研讨会在广西大学召开,这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的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教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多位理事、常务理事,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研究生代表等。与会和投稿的近60位代表共计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与会代表围绕以下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会长吴廷俊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学会成立后近五年来大陆学界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研究的情况。他从期刊论文、相关专著、相关会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2008年至今,学界共发表了676篇相关论文,主要涵盖以下八大主题:1.对新闻传播教育整体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前瞻;2.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法;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4.新闻传播教育中特定专业(方向)、层次类别发展研究;5.新闻传播院系研究;6.新闻教育家和新闻教育思想研究;7.海外新闻传播教育研究;8.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实践等研究。五年来,出版了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专著8本。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这样的通史性著作中,首次设立了专门一章来书写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教育史。2008~2011年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s://www.360docs.net/doc/0614019958.html,收集整理间,还召开了相关学术研讨会18次,其中2008、2009、2011年各4次,2010年6次。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虽然为数不少、增长很快,但也存在不够系统、缺乏稳定性等问题。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的主题发言为《融媒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向与学科思维》。她首先探讨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业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个人化、互动化、内容分享等成为新时代媒介发展的重要关键词,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具备从事新闻报道的能力,而须具备更为全面的新闻运作能力。她举出了多家美国新闻院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设置等方面据此做出的改革尝试。最后,她谈到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学应该拓展学科思维,走向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之路。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何志武教授在主题发言《多元融合语境下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也提到当前新闻教育需要进行学科融合、需要应对媒介融合做出改变。他着重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实践。学科融合方面,学院的前身是全国工科院校中最早创办的新闻专业,一开始走的就是文工交叉之路,30年来逐步扩展至与校内多个理工、文、艺(术)学科的深度交叉。在生源结构上文理兼招,课程设置上涵盖多个学科,还包括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培养:如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开设“新媒体技术”第二学位课程等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各专业之间的共性增多、边界弱化。与之相应,学院打开了专业间的课程壁垒,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组都可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再依据专业分别安排,而是按照“全媒体”、“全流程”、“全员实训”的要求重新设计。所有学生都要经过报刊编排、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网页设计等实验环节的训练,以全面掌握全媒体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石长顺教授和博士生柴巧霞合作撰写了《全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建设》一文。他们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能力由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特殊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三方面构成。全媒体转型对其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报道意识、信息整合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多媒体传播技能(不必精通所有传播手段,但应有通盘了解并擅长其中的一至两种)等。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前言 很多同学希望了解在北京大学各院系的某个年级要学习哪些课程,但又不容易查到课程表。本日志充当搬运工作用,将各院系开设课程列于下方,以备查询。 查询前必读 注释: ※在课程名称后标注含义如下: 标注(必)表示此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是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的课程; 标注(限)表示此课程为专业任选课(原称专业限选课),各院系规定需在所有专业任选课中选修足够的学分(通常为30~40)以获取学士学位; 标注(通)表示此课程为通选课,非本院系本科生可选修此类课程,并计入通选课所需总学分;通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公)表示此课程为全校任选课(原称公共任选课),此类课程不与学位挂钩,公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体)表示此课程为体育课,每名学生必须且仅能选修4.0学分体育课;男生必须选修“太极拳”,女生必须选修“健美操”。 ※实际上,多数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也没有年级限制。对应的年级是“培养方案”推荐的修该门课程的适当年级。 ※不开设任何专业必修课的院系为研究生院或其他不招收本科生的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武装部等。 ※由于在某些院系下有不同专业方向,标注为必修课的课程可能并不对于所有学生均为必修(如外国语学院的各个语种分支)。相关信息请咨询相应院系教务。 ※多数课程可以跨院系选修,但可能需缴纳额外学费。 ※院系编号为学号中表示院系字段的数字,因院系调整原因,编号并不连续。“系”可能为院级单位,具体以相应主页标示为准。 ※课程名称后标注数字表示学分。一般情况下,对于非实验课及非习题课,每学分表示平均每周有一节50分钟时长课程,16-18周。 ※院系设置的课程不一定由本院系开设。 ※医学部课程仅包含在本部的课程内容。 ※本一览表不包括政治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文科计算机基础、辅修及双学位课程。※本一览表不提供上课地点及主讲教师信息,请与相应院系教务联系。 001 数学科学学院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4019958.html,/ 一年级秋季学期 数学分析(I)(必)5.0 数学分析(I)习题(必)0.0 高等代数(I)(必)5.0 高等代数(I)习题(必)0.0 几何学(必)5.0 几何学习题(必)0.0 一年级春季学期 数学分析(II)(必)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