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固体矿产资源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固体矿产资源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表5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2009年度已发表论文统计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2009年度已发表论文统计表7-1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2009年度已发表论文统计表7-2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2009年度已发表论文统计表7-3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2009年度已发表论文统计表7-4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2009年度已发表论文统计表7-5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2009年度已发表论文统计表7-6

备注:只统计以我所为第一署名单位的论文。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2009年度已发表论文统计表7-7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入学考博专业课考题(最全)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区域发展: 名词解释(每题4分): 三大自然区;倒U型曲线;里斯本战略;空间结构;生态补偿机制 论述(任选4题,每题20分): 1、试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经济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难点。 3、协调发展的具体含意。 4、试论述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关系。 5、市场经济的完善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影响。 经济地理): 名词解释(每题4分):杜能圈;垂直外资;郊区化;交通枢纽;发展轴 论述题(任选4题,每题20分): 1、结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解析乡村转型中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论述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3、与我国1980-90年代相比较,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变化,及其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4、结合下图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布局方案,论述其经济地理基础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5、谈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有哪些科学依据。 中科院2006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城市地理学(2006) 一、简述题: 1.简述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2.简述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城市发展定位。 4.简述我国大城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 二、论述题(3选2) 1.比较城市群与都市圈在发展机制、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方面的异同。 2.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2006) 一、解释 1.指出“十一五”规划的4类主体功能区 2.货流图 3.人口金字塔 4.生产性服务业 二、简述(3选2)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日期: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论文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张轩凡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在人类知识体系的十一门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地理科学则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在人类五大开放系统中,星际系统和社会系统是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地理系统在二者的结合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地位和理论体系,然后介绍了地理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未来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地理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P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36-01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张轩凡(1992-),男,海南澄迈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近代地理科学发展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地理科学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数量化,地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社会生态以及其他学科都有联系。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要按照钱学森教授所建立的科学思想,加大对地理科学的研究力度,加大在地理科学上的科研投资,这对解决我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人口增长、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科学的地位及基本体系

(一)地理科学的地位 在钱学森教授总结的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中,地理科学是十一个研究学科之一。地理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系统又是五大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十一门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理科学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地理科学的地位之所以得到提高,是为了制定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 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有很多分类,马蔼乃曾将地理科学体系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以基础理论为主的理论地理科学;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地理系统工程,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原来的地理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部分,之后有关学者对其进行扩充,将人类圈、外层空间圈、地形圈和土圈纳入了其中;在社会系统上分为经济基础圈,上层建筑圈和意识形态圈。为了将各个圈层中的共同和不同区别开来,将基础的突破圈层结构深入到了独立因子层。为了建立地理信息模型,对独立因子层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理相似准则,通过地理信息模型的建立能够很好地对未来地理现象进行预测。 2. 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对基本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模型计算,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模拟地理工程,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总结经验。在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地位、地理实验的数据处理上,一般用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 3. 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地理系统工程:地理系统工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素养材料 2019年2月20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名为《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报告说,全球现有12亿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16%。他们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在未来15年内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问题1(综合思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2(地理实践力)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共同性原则。 问题3(综合思维)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其中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经济增长是条件;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社会包容性是目的。 素养培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高中地理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命题趋向 1.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2.以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为例,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 (2)据图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和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 用有何变化 资源问题表现产生的原因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能源主要表现为: 集中在资源 总量小,人均 拥有量少 总储量不 足,利用效 率低,人口 数量大 积极开发新能源;采用新技术,提高利 用效率;实行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延长 其利用期限;控制人口数量 可再生资源 (以水资源为例)水资源不足; 浪费现象严 重;污染严重 自然原因: 时空分布不 均;人为原 因:过度开 采地下水、 浪费、水质 性污染等 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 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 淡化、人工降雨等措施; 节流:农业生产中,调整种植业结构,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工业生产中,提高 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 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 倡导公民遵守《水法》,在社区、学校、 家庭中倡导节约生活用水 主要 表现 具体内容原因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 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上的悲剧 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堆 放 污染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本《遥感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内容包括地物电磁波谱理论、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专题信息提取与应用等方面。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物电磁波谱理论 1.地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与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二)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遥感平台 2.摄影成像与扫描成像 3.微波遥感与合成孔径雷达遥感 4.遥感图像分辨率与图像特征 (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数字图像处理 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与影像合成 2.遥感影像分类与特征提取 3.多源遥感信息融和 4.遥感与相关技术集成 (四)遥感应用 1.遥感应用的一般原理与技术 2.遥感在资源与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3.遥感在灾害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基本了解遥感发展的历程,理解并掌握遥感地磁波的基础理论,对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有较直觉的理解和认识,对遥感平台和相关的遥感仪器指标与性能有较深刻的了解。 (二)遥感图像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技术与方法 比较深刻地认识地物遥感影像特征,基本掌握遥感影像合成和信息融和原理与方法,熟悉遥感目视解译的流程和方法,掌握数字遥感影像的分类和特征提取,并对遥感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2 梅安新、彭望录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周成虎、骆剑承等.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4年7月13日

最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师大附中《中学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组花春文执笔 一、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的政府(包括我国政府)已开始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每个人不但生活在环境之中,同时对周围环境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对该问题重要 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社会各个层次 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我国为此作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决策。 进行环境教育要从幼儿园到成人教育形成系列化。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总之,环境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环境意识是科学意识,也是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既包括科学的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教育,又包括科学的运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还包括人类自身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正是21世纪建设人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意识、没有文明的环境行 为,他将不能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新的学习观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生存而学习”。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意志、技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所以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应抓住加强素质教育的良好机遇,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有关,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我国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 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并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正在试用的新编地理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前四章,以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环境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圈层;第五章至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九章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第十章讲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造成全球性的粮食、人口、 资源、能源、环境等严重问题的原因,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片面追求单一性目的发展经济所酿成的苦 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则 都可以朝着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第九章、第十章是全书的归纳和总结,并以更高的理论为基础指导认 识和学习全书。最后,呼唤全体师生要和全人类一道共同努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第一册的导言:“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让学生认识人类之家——地球,并懂得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保护人类之家的地球贡献力量。导言是四册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它在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体现 在地理课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 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 环境之间保持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的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最新

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标要求】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础积累】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提高人类 生活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 ③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①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和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空间上的公平,又称。 ③要求:之间,之间, 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①核心:指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 ②要求:人类必须保持、,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③目标:实现、、和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①核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国、各地区、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考地理重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高考地理重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生态破坏的影响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全球性环境问题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增)④70年代开始放慢

世界60亿人口日2019年10月12日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5年推荐免试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办法 推荐免试硕士生招生办法 一、申请条件 1、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限接收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和推免指标的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 2、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气象学专业可接收“211工程学校”具有推免资格和推免指标的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 3、申请人必须具有“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 4、在大学期间全部考试成绩优秀,没有重修、补考、不及格纪录。 二、申请程序 1、申请人查阅我所2015年硕士生招生目录,选择招生专业、招生方向、招生导师。 2、申请人登陆我所网站查看导师简介,按申请专业选择两位导师做为候选指导教师,与导师联系并征得导师的接收意向。 3、从我所网页下载并填写《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将该表及在校成绩单于2014年9月10日前寄达我所招办。 4、登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614467431.html,/)的“网上报名”栏目进入“推免申请系统”即可填写申请表,请于9月10日前填写并提交。凡是通过系统成功提交申请的考生,系统会自动发送确认短信和电子邮件。在面试通知和拟录取确认环节也增加了相应的短信提示功能。请各位考生务必填写正确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 5、我所招办于9月中旬通知通过初审者来我所参加面试(包括英语测试、专业内容复试、心理测评和体检)。 三、申请时须提交的材料: 1、《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申请者提交的材料必须真实,申请表中内容不得为空,推免资格由学校所在教务部门盖章方才有效,不得以院(系)章替代。未能在申请表上盖章的,最迟于2014年10月15日补交。 2、在学期间成绩单原件(需加盖所在学校教务章或院、系教务章)。 3、六级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 4、身份证复印件。 5、院系辅导员推荐信 四、后续事宜 1、通过面试拟录取的推免生持我所正式接收函到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领取密号,按所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网报(全国统一网上报名),打印网报信息。 2、拟录取的推免生于11月10-14日参加网报现场确认。 3、拟接收的推免生于11月20日前向我所招办寄交由各省市招办盖章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及网报信息表,未能提交上述材料者将被取消录取资格。 4、2015年4月我所招办向拟接收推免生寄发《调档函》。

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4.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基础知识】 【问题探究】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有四个部分组成,①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资源保护与管理,③加强社会群体的作用,④实施手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并着重强调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人口数量庞大 环境危机 资源 短缺 人口成为发展的障碍 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 用较多的财富养活较多的人口 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种类多 总量大 类型全 庞大的人口数量 生产技术、工艺落后 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自然资源 资源利用率低 人均占有量小 资源需求量大 资源 相对短 缺

①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②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该被闲置。 ③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④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①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观念。②不正确。对可持续发展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③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伐与抚育相结合,才能符合发展的观念。④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权利、环境的观念。小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愿望,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提升练

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全国大联考)据报道,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 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 C.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 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 2.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加重酸雨危害 B.加剧风沙危害 C.加速地面沉降 D.加大洪水威胁 解析第1题,发展绿化必须因地制宜。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以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选D。第2题,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防护林是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使森林防风固沙能力迅速下降,会加剧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选B。 答案 1.D 2.B (2016·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第3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项。 第4题,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不是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故选D项。 答案 3.B 4.D (2016·广东汕头二模)“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表,完成5~6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资源 类型主要分布省区 GDP平均增速比 全国平均少(%) 平均资源丰度比 全国平均多(%) 耕地资源 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 肃、青海 0.56 66.24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探讨.docx

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新时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人口调控等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的环境形势,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当前的环境形势下,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以及资源面临枯竭,使新时期的地理科学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生态可持续建发展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于世界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才能有效的投身于环境建设当中去,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地理科学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化建设,防治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其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所探究的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立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学的区域性,分析地理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多个内容,而

可持续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能源、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将人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新的发展时期,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以带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已经确定,全面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着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外,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还涉及到人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 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科学的理论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趋向于系统化的发展。 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社会经济的建设,都将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理科学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化发展,将综合性学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立足于地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2019高考地理练习11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夯基提能卷11 区域可持续发展 夯基提能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贵州遵义调研]世界上的风电场多建在陆地上,而英国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下图是英国海上风力发电场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原因不相符的是( ) A.海上风能平稳 B.降低投资成本 C.岛国海岸线漫长 D.减小土地利用压力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发展海上风电的原因。风能属于清洁能源,英国位于盛行西风带,常年吹偏西风,加上海上风能平稳,有利于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风电场建设要克服海水的侵蚀等问题,投资成本高;英国为岛国,海岸线漫长,海洋空间广阔,有利于海上风电场建设;在海上发展风电可以减小土地利用压力。 2.一般而言,海上风力大于陆地,原因是海上( ) A.气压低 B.气温高 C.摩擦力小 D.气压梯度力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上风力大于陆地的原因。海洋下垫面单一;而陆地的下垫面高低起伏,加之植被分布等因素,导致风在陆地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等的情况下,风在海洋上受到的摩擦力小,所以风力大,故C项正确。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海洋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气压有时高于陆地,有时低于陆地,故A项错误;海洋和陆地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气温各有高低,故B项错误;海洋上的气压梯度力不一定大于陆地,故D项错误。 3.英国风电场所在海域,风力发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改变大气环流 B.改变大气降水 C.干扰海上航运 D.干扰GPS定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影响。英国在海上进行风力发电利用的是盛行西风,并没有改变大气环流,故A项错误;海上风力发电对大气降水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在海面上建设了风力发电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上航运,故C项正确;海上风力发电对GPS定位没有影响,故D项错误。 下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读图,完成4~6题。

论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跃式发展,但近年来,地理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以及人口观,有利于当代学生理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的联系,提升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在思想领域的认同感。 标签:地理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一)我国人口发展现状 人口的发展与国家历史与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历史与政策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惊人。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高生产力的带动下,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得到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提升,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大幅度提升,全国人口激增。第二,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受教育的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但是,我国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调查显示,我国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1.72个百分比,2009年我国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低于发达国家13到35个百分比。不仅如此,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低于发达国家,新生儿死亡率却远高于发达国家。第三,我国人口分布悬殊,人口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性明显,因而人口分布也较为悬殊。仅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地区生活着全国人口的94%,而其他6%分布在全国57%的地区。据调查显示,我国2010年老龄人口占全国的7.6%,这宣布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 (二)人口现状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社会生产总值用于人口消费和社会再生产,在总值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消费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多,相反,扩大再生产的比重则会相对减少,可见,人口数量的增长直接影响了社會经济发展规模以及速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领先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但受人口数量的影响,我国财富人均占有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的激增对经济造成阻碍的同时,也对环境、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但资源总量毕竟是有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我国自然资源呈现明显的供不应求,加之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较低,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招生试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招生试题 2002年生态学试题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生态恢复的途径 2.碳C、氮N的循环过程 3.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正反馈、负反馈 4.健康生态系统的特征 5.能量流动速率,如何测定? 6.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7.尺度选择 2003年生态学试题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生态恢复的途径 2.陆地生态系统碳C、氮N的循环过程 3.生态系统健康 4.能量流动速率,如何测定? 5.生态系统建模有哪些步骤和主要环节? 6.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005年 1.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和植物生理学角度,解释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热流动的机制及调 控方法 2.决定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生物学过程 3.食物链结构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4.用生态位(niche)的概念阐述中群间相互关系与资源利用策略 (生态位主要指某一物种或种群在生态系统内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最佳位置,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给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定位。生态位和种群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一个生态位只能容纳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随着系统的演替向顶极群落阶段发展时,其生态位数目渐增,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空白生态位逐渐被填充,生态位逐渐被饱和,从而构成复杂稳定和网络结构的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生态位不饱和,是一种偏途顶极,当人为控制因素消除后人工生态系统易发生变化,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演替的不同阶段的结构与过程特征 6.气候变暖对植物分布、生产力和生态系统C/N循环的影响 7.从生态学角度说明一种环境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水体福营养化)的 发生机制,生态系统影响过程与治理措施 8.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概念及评估指标 2002年环境经济学试题 1.试述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它既包括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普及、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亚、非、拉三大洲发展中国家);也包括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及其人均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人地关系。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都重视考生对人口问题的观点和知识考查,主要的考查方式与内容有: 1、归因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的形成机制,地区差异及解决措施等。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归因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进而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二、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①国际水域②生物多样性③气候变化④臭氧的消耗 (3)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模板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本世纪以来,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危机,加速着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过程。早在30年代,西方曾兴起声势浩大的保护资源运动;60年代初,美国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稍后,罗马俱乐部有“增长的极限”及“人类在转折点上”等报告先后问世,表现出一批有识之士的深谋远虑。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全球合作进行人地关系的研究自此开始。198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组织了“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1991年,有41个国家参加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度举行……从罗马俱乐部到勃兰特委员会;从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到数届联合国环发大会,经过几十年的探寻、辩论、研讨,人们终于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70年代初便始见端倪,但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发委员会于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其基本定义为“既满足于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包括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计划及相关的战略和对策。其目的旨在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谋求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并使人类持续发展的物质与能力基础永续利用。(参见《21世纪行动议程》及《中国21世纪议程》) 一、地理科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科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题与地理科学自身特点的必然,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支柱科学的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科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早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之初,伟大的奠基人之一,G·李特尔就明确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协调人地关系,仍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问题研究在当今更具紧迫性。正如第24届1GC大会主席怀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加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工业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工业可持续发展) 【课题】华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 1.以华北地区为例分析农业土地生产能力与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2.以华北地区为例,结合相关材料考查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本知识】 考点一:华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考点二:华北地区农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问题分析 【例1】据下表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右图所示地区是我国中、低产田分布相 对集中的地区,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图中D地农作物产量比G地低的主 自然原因。 (2)对D地进行农田改造有何重大经济意义? (3)要加快D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 平,除了采取农田改造措施外,该地区还需采 取哪些举措?

【归纳总结】 1.农业中低产田:是指质量不高,只能获中产或低产的土地,主要是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2.盐碱地成因:自然:干旱对节(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土壤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3.盐碱地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使用覆盖物等工程措施(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营造防护林带,种植耐盐碱植物。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品种)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例3】 材料一:北京各区县特色农产品收入的分布(%) 材料二: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两带”指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 (1)北京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北京是我国的__________中心(按城市职能划分) (2)北京市各区县特色农产品地区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北京城市化发展对该地特色 农产品的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考点三:华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 【例4】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 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 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 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