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用除法解决问题(1)

第3课时  用除法解决问题(1)
第3课时  用除法解决问题(1)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3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 以及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并能正确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3.是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习题。

(1)12个苹果, 每份4个, 可以分成几份?

出示题目, 学生读题, 列式计算。

引导:12里面有几个4?12÷4=3表示什么?(表示12里面包含3个4.)

(2)12个苹果, 平均分成3分, 每份是几个?

列式:12÷3=4,12里有3个4.

2.揭题:除法可以表示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图。

谈话:同学们, 跟老师到商店购物吧!

课件出示小熊、地球仪、皮球的价钱。

师:我有56元钱, 想买地球仪, 请问可以买几个?

出示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谈话:要求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先知道哪些信息?(商品的价钱, 总的价钱。)

刚才这个购物的过程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达?(56

元里面有几个8元)

要求可以买几个, 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人8元。

提问: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用除法计算, 56÷8=)得数是几?你是怎样算的?(7, 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

得数7表示什么?些什么单位名称?(7表示可以买7个)

学生回到, 教师板书:56÷8=7(个)。口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检验。

谈话;我们的计算对吗?你有什么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求出能卖7个地球仪, 一个地球仪是8元, 7个是56元, 7×8=56(元), 符合题目意思, 算对了。

2.课件出示汽车图。

谈话:老师想买这两小汽车, 可是它的价钱被小红遮住了。小红这样提示我们: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 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根据这个问题, 你能求出小汽车的价钱吗?

(1)学生独立思考, 尝试解决。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做?

(3)反馈评价。

小结:小汽车的价钱, 就是求24里面有6个几, 像这样的问题也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24÷6=4(元)

引导口答:一辆小汽车4元。

(4)谈话:你能用解决上一题的方法自己检验码?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汇报检查方法。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互相提数学问题, 指名汇报, 集体交流。

4.刚才我们解决的我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讨论。

小结:这两道题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也就是把总数按每份的数来分, 求可以分成这样的数几份, 或求每

份师几, 要用除法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2、3题。

独立思考, 尝试解决。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反馈评价。

指名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4题。

完成第(1)(2)题, 学生独立做, 教师巡视, , 做完后,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说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完成第(3)题, 你能提出其他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巡视, 适时点评。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建议要告诉大家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问题, 用除法计算, 算式要写上单位, 计算完成后, 要及时把求出的答案代入原题进行检验。

【板书设计】

第3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一)

例3: 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56÷8=7(个)

想一想:一辆小汽车多少元?24÷6=4(元)

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不同类型的晶

不同类型的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导学号:39700023】A.C(金刚石)和CO2B.NaBr和HBr C.CH4和H2O D.Cl2和KCl 【解析】各物质中的化学键和所属晶体类型如下: 【答案】C 2.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A选项,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的稳定性没有关系;C选项中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发生断裂;D选项中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如Hg常温下为液态,B错;干冰为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不变,C错;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D错。

【答案】A 4.一种新型材料B4C3,它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关于B4C3的推断正确的是( ) A.B4C3是一种分子晶体 B.B4C3是一种离子晶体 C.B4C3是一种原子晶体 D.B4C3分子是由4个硼原子和3个碳原子构成的 【解析】B4C3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说明它的硬度大、熔沸点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C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2、I2B.CO2、SiO2、KCl C.O2、I2、Hg D.SiC、NaCl、SO2 【解析】Cl2、Br2、I2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且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晶体的熔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CO2、KCl、SiO2的晶体分别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O2为气态,I2为固态,Hg为液态,C项错误。SiC、NaCl、SO2的晶体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它们的熔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答案】A 6.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导学号:39700024】A.SiO2CsCl I2Br2 B.SiO2CsCl Br2I2 C.CsCl SiO2I2Br2 D.Br2I2CsCl SiO2 【解析】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的熔点>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I2的熔点高于Br2的熔点。 【答案】A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答案】C 8.有下列几种晶体: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金刚石,E.晶体氩,F.干冰。 (1)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__。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精).doc

专题3常见的坯第一单元脂肪坯第3课时练习 例1?聚甲基丙烯酯疑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它是制作软质隐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疑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疑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请写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1(2 [参考答案](1CH2=CH2,(2,CH2=CH-CH=CH2 [针对训练] 1.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能使澳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参考答案]C 2.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CH二CH—CH二CH—CH二CH■…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A.聚乙烯

B.聚丁二烯 C.聚苯乙烯 D.聚乙块 [参考答案]D 3.1,3-T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A. B . C. D. [参考答案]A、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 ①②③④ A.①③ B ?③④ C.①② D .②④[参考答案]C

5.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二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氯乙烯制聚氯乙烯(2丙烯制聚丙烯 (31,3 —丁二烯制顺丁橡胶7.按题目要求写岀结构简式 (1氯乙烯与丙烯按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2CH 3-CH =CH 2与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o (3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分别是: -CH 2-CH 2-CH -CH 2- []n| CH 3 -CH 2-CH 2-CH 2-CH - [ ] n | CH 3 -CH 2-CH =CH -CH 2-CH -CH 2- []n CH 3 | -CH 2-CH =CH -CH -CH 2-CH 2- [ ] n CH 3 | 氯仿A二氟一氯甲烷B四氟乙烯C聚四氟乙烯CH 3C =C -CH 3 CH 3 CH 3 11 -CH 2CH(CH 3CH 2CH 2- []n

专题1 第1课时

第1课时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目标导读] 1.通过回顾“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2.结合教材P3“图1-3”,理解并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过程。3.结合教材P4“图1-4b及操作提示”,学会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重难点击] 1.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3.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依此为分类依据,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1)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2)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 3.氧气会抑制生物的无氧呼吸,下图是酵母菌释放二氧化碳量与氧气浓度的关系,请在其中画出无氧呼吸强度变化曲线。 答案 4.酒精的检测:酒精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和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 课堂导入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有趣的传说,近几年国内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果醋。 果酒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对于抑制脂肪堆积、保护心脏、调节女性情绪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品种的果酒中,葡萄酒醇厚、浓郁,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以葡萄酒为例探讨果酒的制作方法。 探究点一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发酵技术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果酒制作中需要用到酵母菌,酿造果醋需要用到醋酸菌。 1.果酒制作的原理和流程 (1)酵母菌 繁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2)制作原理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3) 果酒的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专题3 第1单元 第2课时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第2课时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1.了解石油、天然气是脂肪烃的主要来源。 2.了解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重整等化学工业。(重点) 3.烃燃烧的有关计算。(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1.石油的物理性质和成分 (1)颜色状态:黄绿色至黑褐色的黏稠液体。 (2)组成:主要是由气态烃、液态烃和固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其成分主要是烷烃和环烷烃,有的含芳香烃。 2.天然气的成分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有的地区的天然气中则含有乙烷、丙烷和丁烷等。 3.石油的分馏 (1)原理:石油――→加热汽化――→沸点不同 不同的馏分,属于物理变化。 (2)分类 ①常压分馏????? 原料:石油产品?? ??? 石油气、汽油、煤油、轻柴油等重油 ②减压分馏 ??? ?? 原理:压强较低时,重油中的沸点较高的烃在 较低温度时汽化,然后得到不同的产品原料:重油产品?? ??? 重柴油、润滑油、石蜡、燃料油等沥青 4.石油的裂化 (1)原理:使长碳链的烃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短碳链烃的方法。 (2)目的:提高汽油、煤油等轻质油的产量。 (3)分类: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4)裂解:同裂化原理相同,由轻质油生产气态烯烃,又称深度裂化。 5.催化重整和加氢裂化 (1)目的:提高_汽油等轻质油品质。 (2)产品:催化重整是获得芳香烃的主要途径。 6.环境保护 石油化工,科学家正在积极探索“全合成、零排放”的绿色化学工艺,开发对环境友好的产品、控制设备和仪器。 (1)石油中含有C5~C11的烷烃,可以通过石油的分馏得到汽油。( ) (2)含C18以上的重油经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开采天然气应做到安全规范的操作。( ) (4)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用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 (5)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均是化学变化。( ) 【答案】(1)√(2)√(3)√(4)×(5)× [核心·突破] 1.石油的分馏 (1)常压分馏得到的馏分中烃的沸点相对较低,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较少。 减压分馏得到的馏分中烃的沸点相对较高,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较多。 (2)减压分馏的原理是利用外界压强对物质沸点的影响。外界压强越大,物质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 3课时练习 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C 2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 CH = CH — CH = CH — CH = CH —…)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 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 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 ) A .聚乙烯 B .聚丁二烯 C .聚苯乙烯 D .聚乙炔 [参考答案]D 3. 1,3-丁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 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 例1.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H s 兔 T cl c ICHO - C ,它是制作软质隐 尽一 c — c I CBO H 55n T cl c I CHO - 请写 [参考答案](1) CH 2 = CH 2 , CH=CH H [针对训练] 1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X : 二;■■二 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 2= CH — CH = CH

) [参考答案]A 、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①卡 CH 2一 CH ? — CH — CH 2臨 ② 4 CH 2— CH 2— CH 2— CH ] —n I I CH 3 CH 3 ③-[CH 2— CH = CH — CH — CH 2— CHzb ④—[CH ?— CH = CH — CH ?— CH — CH2H I I CH 3 CH 3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参考答案]C 5 ?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 。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丙烯制聚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3 一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题目要求写出结构简式 (1) 氯乙烯与丙烯按 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 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CH 3CH 3 I I (2) CH 3 — CH = CH 2与CH 3C = C — CH 3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3) 高分子化合物+CH 2CH(CH 3)CH 2CH 2卜n 的单体分别是 : A . B . 氯仿 二氟一氯甲烷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A B C D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1课时

第1课时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目标导航]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2.学会pH的简单计算。3.了解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规律,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4.全方位地比较一强一弱。 一、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 ①c(H+)>c(OH-),溶液呈酸性,c(H+)越大,酸性越强。 ②c(H+)=c(OH-),溶液呈中性。 ③c(H+)<c(OH-),溶液呈碱性,c(OH-)越大,碱性越强。 (2)常温下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c(H+)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②pH=7,溶液呈中性。 ③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c(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 2.pH (1)表达式:pH=-lg c(H+)。 (2)意义: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 (3)适用范围:1×10-14 mol·L-1≤c(H+)≤1 mol·L-1的溶液。 3.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 (1)指示剂法 该法只能测其pH的大致范围,常见指示剂变色范围为 指示剂变色范围 石蕊pH<5红色5~8紫色>8蓝色 酚酞pH<8.2无色8.2~10浅红色>10红色 甲基橙pH<3.1 红色 3.1~ 4.4 橙色 >4.4黄色 (2)pH试纸法

常用的pH试纸有广范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前者的pH差值为1,后者的pH差值约为0.2或0.3。 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把小片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确定溶液的pH。 (3)pH计测量法 议一议 1.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标准是什么?pH=7的溶液是否一定为中性溶液? 答案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标准是比较c(H+)、c(OH-)的相对大小,pH=7的溶液不一定为中性溶液,只有在常温下pH=7的溶液才为中性溶液,因为K w只与温度有关,如在100 ℃时,K w=1.0×10-12,pH=6为中性,pH=7应为碱性。 2.怎样理解酸的酸性强弱与溶液的酸性强弱? 答案酸的酸性强弱是指酸电离出H+的难易,如HNO3的酸性比H3PO4的强。而溶液的酸性强弱是指溶液中H+的浓度大小,H+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二、溶液pH的计算 练一练 1.已知在常温下 (1)c(H+)=1.0×10-3 mol·L-1的某溶液中,c(OH-)=____________________,pH为______。 (2)pH=4的盐酸溶液中,c(H+)=________________,c(H+)水=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10-11 mol·L-1 3 (2)1.0×10-4 mol·L-1 1.0×10-10 mol·L-1 2.常温下,计算下列溶液的pH。 (1)1.0×10-3 mol·L-1的盐酸的pH为________。 (2)5.0×10-4 mol·L-1的H2SO4溶液的pH为________。 (3)将8 g 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2 L溶液,其pH为________。 (4)a mol·L-1的Ba(OH)2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2)3(3)13(4)15-lg5+lg a 方法导引单一溶液的pH值计算方法 (1)计算原则 酸性溶液:求c(H+)→求pH的值。 K w求c(H+)→求pH值。 碱性溶液:求c(OH-)――→ (2)公式:pH=-lg c(H+)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3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列各组物质中,在高温引燃的条件下,不. 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Al 粉和Fe 3O 4粉末混合 B .V 2O 5粉末和Al 粉混合 C .Al 粉和MgO 粉末混合 D .C 粉和CuO 粉末混合 解析:选C 。Al 粉和Fe 3O 4、V 2O 5在高温时均可发生铝热反应,而Al 粉和MgO 粉在高温时不发生化学反应,因为Mg 比Al 活泼。C 粉和CuO 粉末在高温也发生化学反应 2CuO +C=====高温 2Cu +CO 2↑。 2.等质量的同种镁铝合金分别与下列4种过量的溶液充分反应,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 .2 mol·L - 1 H 2SO 4溶液 B .18 mol·L - 1 H 2SO 4溶液 C .6 mol·L - 1 KOH 溶液 D .3 mol·L - 1 HNO 3溶液 解析:选A 。镁、铝与稀H 2SO 4均可反应放出H 2;在KOH 溶液中只有铝与KOH 反应放出H 2;镁与浓H 2SO 4反应不生成H 2,Al 在浓H 2SO 4中钝化;Mg 、Al 与HNO 3作用都不生成H 2。 3.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H +4、SO 2-4、CO 2- 3、K + B .Na +、Ba 2+、Ca 2+、HCO - 3 C .Mg 2+、Ag +、K +、Cl - D .K +、Cl -、Na +、SO 2- 4 解析:选D 。铝与酸、强碱反应都放出氢气,则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含H + , 也可能含OH -。分别加入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是指各组离子应与H +和OH - 都能共 存。A 项中,NH +4与OH -生成NH 3·H 2O ,CO 2-3与H +生成H 2CO 3;B 项中,HCO -3与H + 、OH -都能发生反应;C 项,Mg 2+与OH -不能共存,Ag +与Cl - 不能共存;D 项中,各离子与H +和OH - 都不发生反应,符合要求。 4.用含少量镁粉的铝粉制取纯净的氢氧化铝,下述操作步骤中最恰当的组合是( ) ①加盐酸溶解;②加烧碱溶液溶解;③过滤;④通入过量CO 2生成Al(OH)3沉淀;⑤加入盐酸生成Al(OH)3沉淀;⑥加入过量烧碱溶液 A .①⑥⑤③ B .②③④③ C .②③⑤③ D .①③⑤③ 解析:选B 。由镁粉和铝粉制取纯净Al(OH)3的过程为 5.镁和铝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体积(V )与时间(t )关系如右图。反应中镁和铝的(注:反应速率为单位时间内生成气体的量)( )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 第1单元 第3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作业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课时跟踪检测 知识点一: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都是大概相同的,分子很小,此时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分子数,A错,B正确;N= nN A=V V m N A,若体积不同,不同状态下气体的V m也不同,故它们所含的分子数 可能相同,C错;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1,必须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D错。 答案:B 2.相同物质的量的各种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并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A.微粒大小不同B.微粒质量不同 C.微粒间距离不同D.温度、压强不同 解析:固体、液体微粒间间距差不多,当微粒数一定时,微粒大小就成了决定体积的主要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3.下列各项数据中,表示气体摩尔体积的是() A.22.4 mol·L-1B.22.4 g·L-1 C.0.022 4 m3·mol-1D.22.4 mol·kg-1 解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1或m3·mol-1,C项正确。 答案: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 mol石墨的体积约是22.4 L B.常温常压下,44 g CO2和28 g CO所占的体积相同 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 L D.当微粒数目相同时,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本身的大小 解析:A中石墨为固体,1 mol体积小于22.4 L,C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体积可以是22.4 L,D中体积取决于外界条件。故选B。 答案:B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5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原子数为1.5N A D.常温常压下,44 g CO2体积为22.4 L 解析: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是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故A对;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 A,故B 错误;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5N A,故C错误;在常温常压下,44 g 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为22.4 L,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6.标准状况下,与11.2 L NH3含有相同数目氢原子的物质是() A.8.4 L CH4B.0.5 mol HCl C.98 g H3PO4D.12 g H2O 解析:n(NH3)=11.2 L 22.4 L/mol=0.5 mol,NH3中n(H)=0.5 mol×3=1.5 mol。

高中语文专题三13想北平第1课时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1

文本13 想北平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廿.七年( ) ②黏.合( ) ③浸.在( ) ④辜.负( ) ⑤空旷.( ) ⑥翩.翩( ) ⑦韭. 菜(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刹????? 什刹.海 刹.车 ②调????? 调.整 调. 动 ③便??? ?? 很便.宜 便. 宜行事 ④空??? ?? 空.旷 空. 闲 2.辨形组词 ①????? 捡 俭 检 睑 ②???? ? 凑 揍 辏 ③???? ? 敦 墩 淳 ④???? ? 堪 勘 戡 ⑤? ?? ?? 旷 犷 ⑥???? ? 蜓 挺 铤 3.词语释义 ①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枝枝节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俊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九牛一毛·杯水车薪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的微小数量,表示微不足道。“杯水车薪”指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烧起的火。比喻力量太小,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多大作用。 ①洛克菲勒投资公司掌管的近300亿美元的家族财产,对洛克菲勒家族庞大的家产而言,这可能只是__________。 ②这场小雨也不过是__________,起不到缓解旱情的作用。 (2)寂苦·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①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经历了一个女人难以面对的风风雨雨,她内心十分_________。 ②离开了熟悉的人群和家园,他孤单一人在外闯荡,很是________,特别是忙碌了一天,回到空荡荡的小屋。 一、整体感知 1.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题目为“想北平”,为什么不是“写北平”或“忆北平”?结合全文和写作背景回答。 二、深层探究 3.本文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以爱母亲类比爱北平,有什么作用?

高中化学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1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2课时)石油炼制 乙烯学

石油炼制乙烯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石油加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石油分馏可得到乙烯等有机化工原料 B.石油裂化的目的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和质量 C.石油裂解的原料是石油分馏产物,包括石油气 D.石油炼制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 【解析】石油分馏无法获得短链不饱和烃。乙烯只能通过石油裂解加工获取。 【答案】 A 2.关于裂解和裂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裂解与裂化的产物都含有不饱和烃 B.裂解与裂化都是为了得到气态烃 C.裂解与裂化的原料都是石油分馏产品 D.裂解与裂化都是使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烃的过程 【解析】裂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乙烯、丙烯、丁二烯等气态烃作为石油化工原料。裂化的目的是将重油断裂为裂化汽油,提高汽油的产量。 【答案】 B 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推测含一个碳碳双键的单烯烃的通式为C n H2n B.分子式为C3H6的烃分子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C.从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可知乙烯分子的碳碳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发生断裂 D.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与甲烷不同的原因是乙烯的含碳量高 【解析】B项中分子式为C3H6的烃分子可以形成环状结构:△,分子中无碳碳双键。 【答案】 B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 B.通过加成反应、取代反应都可以生成CH3CH2Cl C.乙烯具有可燃性,在点燃前要验纯 D.乙烷中混有的乙烯可用溴水除去 【解析】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加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专题一 课时三

课时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点一法令出一 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知识点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官员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 (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中朝”,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 (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2)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丞相,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沿革 (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 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2.评价 (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知识点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兴起于西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 (3)评价 ①其考选对象、内容、方式、程序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②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隋唐以后实行的考试选官的制度。

苏教版最新高中化学专题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讲义含解析必修

物质的聚集状态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共性? 提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等,这些微粒的共同特点有:1粒子是不断运动的;2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粒子间有间隔。 2.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哪几种?同一物质呈何种状态时,体积最大? 提示:物质按存在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对质量相同的某种物质来说呈气态时体积最大。 [新知探究] 探究1填写下列空白,认识物质的聚集状态 (1)在三种状态的物质中,微粒的运动方式、微粒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 (2)固体物质可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态物质。 (3)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固定的熔点;非晶态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一般也不具备规则的几何外形。 (4)常见实例:氯化钠、冰等属于晶体,而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态物质。

探究2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填写表中空白。 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态微粒排列紧密,微粒 间的空隙很小 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有固定的形状,几乎 不能被压缩 液态微粒排列较紧密,微 粒间的空隙较小 可以自由移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但 不易被压缩 气态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容 易被压缩 探究3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为何1 mol不同气体体积大致相同?填写下列空白。 (2)当温度、压强一定时,气体中微粒间的距离近似相等。故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都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 [成功体验] 1.四种因素:1温度和压强、2所含微粒数、3微粒本身大小、4微粒间的距离,其中对气态物质体积有显著影响的是() A.234B.24 C.134D.124 解析:选D 气态物质微粒之间的距离要比微粒本身的直径大很多倍,故微粒本身的大小对气态物质体积无显著影响。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3课时) 作业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只有气体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比较。] 2.标准状况下,若11.2 L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 A.4n B.3n C.2n D.n D[根据恒等式 V 22.4= N N A可知N A= n×22.4 L·mol-1 2×11.2 L =n mol-1。] 3.在标准状况下,由0.5 g H2、11 g CO2和4 g O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体积约为() A.8.4 L B.11.2 L C.14 L D.16.8 L C[根据n=m M,0.5 g H2的物质的量为 0.5 g 2 g·mol-1 =0.25 mol,11 g CO2的物 质的量为 11 g 44 g·mol-1 =0.25 mol,4 g O2的物质的量为 4 g 32 g·mol-1 =0.125 mol,V= (0.25+0.25+0.125) mol×22.4 L·mol-1=14 L,故C项正确。]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高中语文 专题三 13想北平第1课时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1

文本13 想北平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廿.七年( ) ②黏.合( ) ③浸.在( ) ④辜.负( ) ⑤空旷.( ) ⑥翩.翩( ) ⑦韭. 菜(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刹????? 什刹.海 刹.车 ②调????? 调.整 调. 动 ③便??? ?? 很便.宜 便. 宜行事 ④空??? ?? 空.旷 空. 闲 2.辨形组词 ①????? 捡 俭 检 睑 ②???? ? 凑 揍 辏 ③???? ? 敦 墩 淳 ④???? ? 堪 勘 戡 ⑤? ?? ?? 旷 犷 ⑥???? ? 蜓 挺 铤 3.词语释义 ①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枝枝节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俊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九牛一毛·杯水车薪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的微小数量,表示微不足道。“杯水车薪”指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烧起的火。比喻力量太小,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多大作用。 ①洛克菲勒投资公司掌管的近300亿美元的家族财产,对洛克菲勒家族庞大的家产而言,这可能只是__________。 ②这场小雨也不过是__________,起不到缓解旱情的作用。 (2)寂苦·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①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经历了一个女人难以面对的风风雨雨,她内心十分_________。 ②离开了熟悉的人群和家园,他孤单一人在外闯荡,很是________,特别是忙碌了一天,回到空荡荡的小屋。 一、整体感知 1.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题目为“想北平”,为什么不是“写北平”或“忆北平”?结合全文和写作背景回答。 二、深层探究 3.本文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以爱母亲类比爱北平,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