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发明家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李冰,人名,在中国较为普遍出现。当代主要指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

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另外也有,如艺术家、主持人、教授、主持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同名名人。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

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另有同名演员、运动员等。

曾公亮(998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

喻皓(生卒年不详)工人建筑师。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浙江杭州一带。北宋初年,曾当过都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晚年写成《木经》三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手册,可惜后来失传了。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今福建)南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他主持创制了当时先进的天文钟之一———水运仪象台,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详细地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构造,欧洲人认为他是现代天文钟的祖先。

贾宪北宋数学家,创制“贾宪三角”。他最著名的数学成就,是创制了一幅数字图式,即“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被称为中国的帕斯卡三角形。

钱乙(1032~1113)祖籍浙江,后到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定居。其著作《小儿药证真诀》是中国最早的儿科学专著,被视为中医儿科学的经典著作,钱乙被后人视为“儿科之圣”、“儿科鼻祖”。

卫朴北宋天文学家,淮南楚州人。平民出身,因用功过度而致双目失明。他主持编纂的颇有影响的《奉元历》,在中国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1075年他又主持修订《奉元历》,使之更趋完善。

宋慈(1186~1249)字惠斧,福建建阳人。南宋杰出的法医学家,长期担任司法方面的官职。著有《洗冤集录》,比西方法医学专著要早350多年,可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权威著作。《洗冤集录》被译成日、英、德、法、荷等多国文字。

秦九韶(1202~1261)南宋普州(今四川)人,杰出数学家。他仿照“九章算术”写成《数书九章》,提出了高次方程的解法,比西方早800多年。秦九韶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数书九章》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高峰。

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科学家、天文水利学家。他制造了10多种天文仪器,对天象进行观察和精密推算。所编“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是我国一位有多方面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赵友钦(1279~1368)宋元天算物理学家。著有科学著作《革象新书》。这本书有一篇名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狭缝。赵友钦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小孔成像规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现象。

徐寿(1818~1884)清代科学家,精于数学和工程技术,与同时代科学家华蘅芳共同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又制成木壳轮船“黄鹄”号,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新成就。1871年徐寿翻译出版了《化学监源》等6部书。

杨岫(无图片)(1699~?)清代著名农学家。字双山,陕西兴平县桑家镇人。他对种桑养蚕有深入研究,写有《豳凤广义》和《蚕政摘要》两本养蚕的书,从种桑到缫丝纺织,都有详细叙述和总结,对研究种桑养蚕技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蔡伦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今湖南郴州市)。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ts'ailun)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纸是们可敬的蔡伦发明的,真可谓“纸的父亲”。

毕升

毕升(1000-1051)中国古代发明家。北宋布衣,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未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先世迁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筑,父亲学识渊博。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县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沈括,历史人物名,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张仲景(公元150—219)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

孙思邈(581-682年享年101岁)是隋唐之际著名医学家。是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他刻苦好学,坚持行医,为民间治病。他有高尚的医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贵贱亲疏要一视同仁。70多岁时写成杰出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后来又感到《千金要方》不够完善,又在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由于他在中医中药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李时珍(1518-1593)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研究药学,重视临床实践。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间单方,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系统地整理了我国16世纪以前丰富的医药学遗产,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本草纲目》。该著作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农政全书入《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等著译,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着有《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有上、中、下3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耕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钱学森(以下23位是两弹一星功勋)简介2007-02-15 18:23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钱骥,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台站网建设工作。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空间探索活动,在空间物理和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上颇有贡献。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姚桐斌,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曾主持制订了该所的发展方向与规划,领导和参加了数百项课题的预先研究和研制,取得了大量的新产品及其他科

技成果,为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贮备。在坚持文明科研生产,培养严肃、严格、严密作风方面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为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湖北麻城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四十年代起研究固体物理,后转向量子场论的研究。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到金属、场、核、分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六十年代初期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是当时理论研究的主要主持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程开甲 (1918年8月3日- )江苏省吴江市人,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黄纬禄院士是导弹与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16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芜湖市。早年求学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3年赴英国实习,1945年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获硕士学位。建国后,在重工业部电信局上海电工研究所、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7年转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先后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曾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代表和全国人大第六届、第七届代表。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高级顾问。

屠守锷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

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从50年代后期起,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光召,著名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湖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主席。另有第三世界科学院、美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前苏联科学院、前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科学院等外籍院士等职,共十一院院士头衔。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

杨嘉墀,1919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于2006年6月11日因病逝世

陈能宽,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物理冶金的基础研究,在多种金属

陈能宽

单晶体形变、再结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验问题,对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多次在技术上参与领导和组织了国家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在领导、制订和实施国家863计划过程中,为推动中国激光技术领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芳允(1916—2000),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

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代他研究苏联汽车用钢40X的代用品,以锰、钼代铬成功,对我国合金钢体系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60 年代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后又指导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的品质因素以及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和作用的研究,致力于发展我国高技术材料和材料科学,并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

任新民,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任新民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复县。1942年,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中途因二战“失学”。1948年9月,他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朱光亚,男,1924年12月25日生,汉族,湖北武汉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曾负责研制成功了中国的15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和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方案设计,担任过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太空资源和航天技术体系新概念并著有《工程设计学》和《卫星设计学》,他曾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大珩(Wang Daheng, 1915.2.26─) 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 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两弹一星”人物。

个人成就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个人名誉

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1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15年过去了,许多不可以说的也可以说了。在最新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于敏终于露面了,让我们为终于了解了他。

郭永怀(以上23位是两弹一星功勋)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

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

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

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

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艾萨克·牛顿爵士,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公元1791~公元1867)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

“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伽利雷(8张)

“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历史上他首先提出并证明了同物质同形状的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下降速度一样快,他反对教会的陈规旧俗,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诸多观点。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年—1836年),法国化学家,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对数学和物理也有贡献。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即以其姓氏命名。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1857年2月22日- 1894年1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于1888年首先证实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并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

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

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4.23.―1947.10.3.姓名:马克斯·普朗

克。职务:教授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18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普朗克的伟大成就,就是创立了量子理论,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从此结束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爱因斯坦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李政道,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名录

一、百科全书型

木匠出身的科学家──战国科学家墨子

世所罕见的“全面发展之人物”──汉代科学家张衡

本草学和天文学的大家──宋代科学家苏颂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宋代科学家沈括

测天制历兴水利的科学巨人──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出身皇族的科学巨星──明代科学家朱载堉

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注重实学的大科学家──明代科学家宋应星

中国近代光学研究的开拓者──清代科学家邹伯奇

二、天文学

天文先驱双子座──战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

与月同辉的科学家──汉代天文学家刘洪

宦海沉浮着新历──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

发现和推算太阳运动不均匀的人──北朝与隋代天文传奇人物张子信、刘焯浑仪传千载历志集大成──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

隐身佛门的科学巨匠──唐代天文学家一行

创新算法的历算高人──唐代天文学家边冈

千古道士一畴人──元初天文学家赵友钦

中西历法会通史上的一座高峰──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

三、数学

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的奠基者──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

圆周率精密计算第一人──南朝数学家祖冲之

宋元数学高潮的先驱──宋代数学家贾宪

“天元术”之集大成者──金元时期数学家李冶

设为问答以拟于用──宋代数学家秦九韶

多产的数学教育大师──宋代数学家杨辉

站在中国传统数学顶峰上的巨人──元代数学家朱世杰

珠算宗师──明代数学家程大位

奉西学而未敢“弃儒先”──清代数学家梅文鼎

中算无穷级数新领域的开拓者──清代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穷幽极微推陈出新──清代数学家汪莱

集翻译与教育于一身的数学大师──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四、农学

农书数家泛胜为上──汉代农学家泛胜之

6世纪中国的农学全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

茶学第一人──唐代农学家陆羽

南方农学的开拓者──宋代农学家陈旉

汇南北于一书集农器之大成──元代农学家王祯

淹贯百家“好谭经济”──明代农学家、地理学家黄省曾喻氏两兄弟一部《疗马集》──明代兽医学家喻仁、喻杰发翁枕秘授我《花镜》──清初园艺学家陈淏子

矢志务实之学──清代农学家杨屾

五、医药学

一代神医──战国医学家扁鹊

医中之圣──汉代医学家张仲景

外科学鼻祖──三国时期医学家华佗

兼收并蓄着《脉经》──魏晋时期脉学家王叔和

从“傻子”到着名针灸学家──魏晋时期医学家皇甫谧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晋代医学家葛洪

一事不知深以为耻──南朝药物学家陶弘景

苍生大医──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藏医之圣──藏族医学家宇陀·元丹贡布

以方证药医药结合──宋代医药学家唐慎微

三聘不起的高尚先生──金代医学家刘完素

刚正清廉的大宋提刑官──宋代法医学家宋慈

千里寻师的医者──元代医学家朱震亨

药物学界的“王子”──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游山不问径历险自攀跻──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

创立疫病新说的人──明代传染病学家吴又可

温病学宗师──清代医学家叶天士

疑古证今医林改错──清代革新派医学家王清任

六、地理学(地理、地图、探险)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汉代旅行探险家张骞

中国地图学之父──晋代地理学家裴秀

陆海兼程往返中印第一人──东晋旅行家法显

“六朝异书”《水经注》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唐代旅行家、地理学家玄奘

中国第一幅世界地图的绘制者──唐代地理学家贾耽

世界第一幅潮时推算图的创制者──唐代海洋学家窦叔蒙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实──元代地图学家朱思本

七下西洋成壮举──明代航海家郑和

世界最早系统论述岩溶和洞穴的人──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启蒙者──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

放眼世界的先驱者──清代地理学家魏源

七、博物学(动物、植物、矿物)

居士一生好奇石──宋代矿物学家杜绾

寻找救荒良方的皇子──明代植物学家朱

海洋动物研究的开拓者──明代生物学家屠本畯

心系百姓学以致用──清代科学家吴其濬

八、物理学、化学

耳目聪明锐精其学──汉代音律学家京房

中国传统化学的先驱──汉代炼丹家狐刚子

音律学的承前启后者──晋代音律学家荀勖

钟情造化作《化书》──五代时期化学家谭峭

实用光学知识的探寻者──清代光学家郑复光

长技自强救国安民──清代火器专家丁守存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拓荒者──清代科学家徐寿

献身中国近代化学工业──清代化学家徐建寅

九、技术类

匠师之祖天下巧士──春秋时期发明家鲁班

都江堰的设计者──战国水利专家李冰

推动文明进程的人──汉代造纸专家蔡伦

巧思绝世之人──三国时期机械制造家马钧

皇家建筑师──隋代建筑家宇文恺

中国第一桥的建造者──隋代工匠李春

中国军事技术的集大成者──宋代军事技术专家曾公亮

印刷史上的里程碑──宋代发明家毕昇

编着建筑“法典”的人──宋代建筑学家李诫

木工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的总结者──元代木工理论家薛景石乌泥泾被夺天造──元代棉纺专家黄道婆

中国第一本漆工专着的作者──明代油漆匠师黄成

束水攻沙治黄河──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

一心治水壮志未酬──明代水利专家徐贞明

专于军事技术的文官──明代火器研制家赵士桢

园林学第一人──明代园林学家计成

文韬武略的爱国将领──明代火器专家茅元仪

皇宫养心殿里的能人──清代陶瓷专家唐英

皇家宫殿和园林的没计者──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现象,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首次”发现磁偏角现象要早400 年。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20种天文仪器,很多仪器其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郭守敬曾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 月,制订了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国际天文学会组织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国际编号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4、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农政全书入《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等著译,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5、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着有《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有上、中、下3 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耕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 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现代科学家5位 1、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桓,祖冲之的儿子,字景烁,生卒年代无可考。 祖冲之的杰出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他研究过《九章算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

大班优质社会常识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现在简单说下这两大发明。 一、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发明人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121)年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发明地点洛阳)。 二、活字印刷: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宗仁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孩子们对纸张的感兴趣是非比寻常的,可以组织大班的孩子开展关于“纸”的主题活动。 活动一:我知道的纸 活动形式:集中活动 活动准备:蜡光纸、图画纸、宣纸、报纸、面巾纸、毛边纸、皱纹纸等 活动过程: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中国古代科学家

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

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

中国有名的科学家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 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 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 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 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 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 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的四大古发明有,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过去的光辉历史不等于现在的荣耀。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 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发明者是谁 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指南针是什么时间发明的 指南针的意义和价值 指南针有什么作用?火药

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火药是我国古代什么家发明的 什么时代将火药应用在军事上? 火药的发明的意义 火药为什么无法在中国应用 黑火药是由什么原料组成的造纸术 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是谁发明的纸的发明与再创造 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发明后流传到哪些地区、国家? 蔡伦是受到怎样的启发发明造纸术? 印刷术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发明家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李冰,人名,在中国较为普遍出现。当代主要指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 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另外也有,如艺术家、主持人、教授、主持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同名名人。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 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另有同名演员、运动员等。 曾公亮(998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 喻皓(生卒年不详)工人建筑师。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浙江杭州一带。北宋初年,曾当过都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晚年写成《木经》三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手册,可惜后来失传了。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今福建)南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他主持创制了当时先进的天文钟之一———水运仪象台,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详细地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构造,欧洲人认为他是现代天文钟的祖先。 贾宪北宋数学家,创制“贾宪三角”。他最著名的数学成就,是创制了一幅数字图式,即“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被称为中国的帕斯卡三角形。 钱乙(1032~1113)祖籍浙江,后到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定居。其著作《小儿药证真诀》是中国最早的儿科学专著,被视为中医儿科学的经典著作,钱乙被后人视为“儿科之圣”、“儿科鼻祖”。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 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 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 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 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 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 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 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 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 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 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 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 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 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 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李时珍——中国古代卓越的药物学家。 (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该书载药1 892种,其中无机物达266种,而且药物的分类更详细,对一些较为混乱的物质命名加以更正。 葛洪--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中国是炼丹术出现最早的国家。虽然炼丹家以追求炼制长生不老之仙丹为目的,但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们成为最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研究的人。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晋朝的葛洪(约281~361)。 葛洪自号抱朴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但是,他发奋读书,无钱买纸笔,就用木炭练字。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因此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不做,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除炼丹外,他还把炼丹中观察到的化学变化详细予以记载。他一生著作颇多,有《抱朴子》内外篇共一百六十篇,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时后要急方》四卷。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他的主要炼丹著作。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 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中国十大科学家-推荐下载

李四光 (1889—1971) 湖北省黄冈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邓稼先(1924—1986) 安徽怀宁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 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 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等问题试工作护装置

钱学森(1911-2009)浙Array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 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 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 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绍兴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 微物理学奖金。曾任法国国家科 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 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 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 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 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 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 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确定,与钱伟长、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杰出科学家。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探寻更广阔的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使学生增长视野和见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组织课堂的能力。 4、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3、学生自己制作小脚丫(卡纸材料)。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一、中国古代文化图片(引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节目中的历史画卷)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导语:百年圆梦,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对世界最为酣畅淋漓的展示,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开幕式中名为“灿烂文明”的上篇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音乐、汉字等中 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1、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 2、看完图片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灿烂文明”------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篇,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飞天、丝绸之路、

音乐、汉字、书法等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导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闪烁的明星,那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们,他们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教师适当给予补充或纠正。 3、和孩子们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源。 小组通过多种方式(李时珍组、张衡组、祖冲之组、郭守敬组、一行组。)向全班汇报五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他们 的生平,开阔学生的视野,检验学生课前所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导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我国影响世界的文化伟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伟人的资料写在“小脚丫”上,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课前所得吧。 2、鼓励孩子们自信地站上讲台。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交流。 2、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小脚丫”。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 四、探寻古代文化竞赛活动。 1、教师配合主持人(学生)进行对竞赛作出表现性评价。 2、为学生颁奖。 1、学生主持,学生自主参与。2、小组抢答。哪组在听题后最快拍响快板为回答机会。(胜利的小组将取得“登上科学高峰的奖励红旗”)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入探 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管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五、畅想未来。倾听并激励孩子们畅想。各抒己见,畅想未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树立为中华之崛而努力读书的理想。 六、总结,歌声(红旗飘飘)结束全课。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以满怀的热情一起探寻古代 科学家的足迹,一起畅想了祖国未来高科技发展的美好画卷,让我们随着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为前进的动力,让我们随着梦想而飞,让我们以满怀的期待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灿烂更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资料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中华民国元年(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007年,英国《独立报》评出了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另一发明算盘赫然在列。本文着重介绍中国古 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初年我国发明了造纸术。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汉景帝时的纸,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造 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 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汉代造纸工艺示意图西汉早期麻纸(甘肃放马滩出土) 蔡伦蔡伦墓(陕西洋县) 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造纸术的西传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造价,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因此,一位西方 哲人曾说过:“造纸一事,尤为重要,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纸亦不为过”。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 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印刷术

隋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纪初,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发明早四个多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保存,是一个重大贡献。 宋元时期,我国已有套色印刷技术。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了辽代的红、黄、蓝三色佛像版画,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泥活字模型毕升 《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的记载 转轮排字(元朝科学家王桢发明转轮排字盘。排版时,只要转动放活字的轮盘,就可以拣出要用的字) (毕升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板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制书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印刷术还同宗教改革有着密切联系。……它有力地支持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革新运动。……正如西方学者所言“西方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几乎每一项成就都以不同方式与印刷术的引进与发展有联系” 火药 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中期书籍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运用于军事。南宋时发明“突火枪”,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是军事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选修4-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西方的先哲和科学家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先哲和 杰出的科学家 知识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1)统一全国: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2)制度创设 ①创建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3)巩固统一 ①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垦荒;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③军事上,修筑万里长城,设桂林等三郡。 ④法律上,制定严密、严酷的法律。 ⑤交通上,统一车辆形制,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2.唐太宗 (1)制度:发展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2)法律:修订颁行《唐律》,重视法制建设。 (3)经济: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奠定了唐初经济逐步复苏的基础。 (4)选官:发展隋代的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康熙帝 (1)贡献 ①平定“三藩”:扫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对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统治。 ②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③抗击沙俄 a.组织战争: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b.签订和约:运用军事和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与中国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领土主权。 (2)评价: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知识点2东西方先哲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但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 ②“礼”的思想:“礼”是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为维护“礼”,提出“正名”主张。“中庸”思想。认为中庸是最高品德,要遵循中庸之道。主张用中庸思想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2)教育思想 ①教学原则: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原则。 (3)思想影响 ①对古代中国: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

中国名人科学家

1、鲁班,原名公输班。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能工巧匠和发明家。发明了锯子、刨子、凿子、墨斗、曲尺、云梯、钩拒。 2、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齐国人。著名的名医。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大诊法。 3、李冰。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建造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治理过洛水、绵水、汶井江、白木江等河流。建设成许多灌溉渠道和闸门。 4、淳于意,被称为“仓公”。汉初医学家。曾跟公孙光和公乘阳庆学习,并获祖传秘方。曾传有25例《诊集》,《诊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5、张衡,东汉是著名的科学家。发明了水运浑象和候风地动仪。著有《东京赋》、《西京赋》、《灵宪》和《浑天仪图注》等书,他计算出的圆周率为 3.1622,清楚的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太阳的反光,并指出用肉眼能看到的恒星2500颗,与现代的结论十分接近。他在天文学、地震学、数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人。他是我国造纸术的改革家。他的纸称之为“蔡侯纸”。 7、华佗,字元化,又名旉,被称之为“外科鼻祖”。汉朝末期。杰出的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外科尤其擅长。首次创用“麻沸散”,又创“五禽戏”。所写医生已失传。现藏《中藏经》是后人托名之作。 8、张仲景,又名张机,字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拜张伯祖为师。在治疗伤寒病方面有先进的方法,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 9、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晚年自号“玄宴先生”。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著作《针灸甲乙经》。 10、裴秀,字季彦。是晋代的地图学家。提出“制图六体”,即比例尺、方位、距离等绘图原则。所绘地图有《禹贡地域图》(历史地图)、《地形方丈图》(简缩的晋地图)。 11、马钧,字德恒。三国时期魏国人,被人称为“天下之名巧”。是一位杰出的机械制造家。改50、60蹑的织綾机改为12蹑的织綾机,制造出龙骨水车(又名翻车),水转百戏、重新制造了指南车,对诸葛亮早的连弩进行改造,提高效率5倍,造转轮式发石机等。 12、祖冲之,字文远,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人。是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推算出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之间。数学方面著有《缀术》,制定较为准确的《大明历》,在计算历法中首次提出“交点月”,准确的推算出日食和月食的具体时间。重造了失传的指南车,创造了利用水力舂磨面的水碓磨,制造了日行百里的“千里船”。此外他还研究过音乐,还著有文学作品《述异记》。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 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着有科学、哲学、和文学着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着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 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到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4、郦道元(446 或472 -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着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