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主要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耕作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基本特点:铁力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封建土地私有制。(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金属冶炼:商周:精通铸造技艺趋于成熟——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纺织业:上古时期:发明防治技术,学会养蚕缫丝——西周:突飞猛进发展——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

工业——宋末元初:革新棉纺织技术——明初:棉布成为广大民

众主要衣料

制瓷业: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工艺成熟——唐:唐三彩,瓷器普遍,并成为生活用品——宋: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彩瓷生产时期——明清: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1)是农业的发展与补充.2)历史悠久,领先世界.3)多种经营方式并存.4)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周:职业商人,最早货币——西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私商成为主体——隋唐: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繁荣——宋元:出现纸币——明清

a.形成大商帮

b.白银广泛流通

c.农产品商业化趋势加强

d.工商业市镇兴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影响: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海禁政策影响: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发展缓慢原因:a.重农抑商政策b.海禁政策c.小农经济阻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

结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表现: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b 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c 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d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工业兴起史实:(1970’s)原因: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运动

的推动与促进c 外商企业的刺激(代表企业:上海发

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1894)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收回利权运动。

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主要因素

曲折发展:1912-1937黄金时期a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

位,实行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b 政府提倡使用国货c 欧

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群众性的反

帝爱国斗争e1927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统一,堆出利于经

济发展的政策

1937-1945日军侵华经济措施a 对工矿业掠夺,控制b 垄断

控制金融c 实行物资管制制度d 掠夺大量劳动力影响资本主义发展主要因素:a 外国资本主义b 官僚资本主义c 传统封

建势力

(3)探讨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用)1)经济,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

条件

3)思想,冲击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提供社会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件事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949-1952(恢复时期)经济恢复

1953-1956(一划三改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1956-1966(探索)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发展生产力,法制建设。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经1978年2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吗,

济建设)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讲述家庭联产承保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家庭联产承保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民主要在生产和分配上享

有主权,是农村经营变革的新形势。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980 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984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发区

1992 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并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西部,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新格局。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过程: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探索,知道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被影响变化的因素

影响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1872: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洋务运动)

1872: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影响:a 改变了人民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 b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c 促进了经济发展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报刊、电影影响:传播时事,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

们的视野。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487 葡萄牙迪亚士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1497-1498 葡萄牙达伽马绕非洲海岸到印度

1492 西班牙哥伦布美洲

1519 西班牙麦哲伦环球

意义: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统一。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占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史实:荷兰贸易方式: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东印度公司

英国崛起方式:a 海盗掠夺b 商业战争c 殖民地商业活动d 黑奴

贸易

英国崛起原因:a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b 位于大西洋沿岸c 强大的

海军d 强大的经济实力

殖民扩张影响:1)对殖民地,给当地带去深重灾难,阻碍其发展,

触动当地的落后体制,简介促进殖民地生活方式和

文明进步。2)对欧洲,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

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3)对世界,推动了世界

市场的发展,使世界整体性加强。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

内容:a 棉纺织业b 动力革新c 交通运输

影响:使生产力提高,新兴工业部门涌现,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影响欧美国家。经济组织由工场→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容:a 电的应用b 内燃机的应运c 新兴工业部门兴起(石油化学钢铁)d 钢铁工业发展

影响:新的工业部门兴起,旧的工业部门飞跃发展,重工业成为主导,垄断组织出现,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积极:1.促进欧美资本主义发展 2.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消极:3.以欧美国家为知道,殖民地半殖民地日益贫困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原因:a (根本)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的矛盾b 供需矛盾c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影响(特点):a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遭到巨大破坏b 国际关系: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恶化c 社会政治: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

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历史背景:即上述经济危机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具体措施: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

系。目的:重建人们对银行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中心环节)。具体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规

定工资工时。目的:消除过剩,缓和矛盾。

3.调节农业生产。具体措施: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

目的:稳定价格,保障利益。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具体措施:《社会保障法》兴建工程。

目的:增加就业,缓和矛盾。

特点:政府干预经济。

作用(影响):对美国1.美国从危机中走出来2.中下层民众获得一定好处

对世界3.新政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4.标志着资本主义

告别自由放任世道,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1.国家干预经济2.人民资本主义3.“经营者革命”

4.社会福利制度

结果: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进入滞涨。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1.外国武装干涉2.国内反革命叛乱3.经

济严重匮乏

评价: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1917-1921)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新经济政策(1921-1920’s后期)内容: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大型企业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主义经营,允许

自由贸易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主要表现(特征):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排斥市场计划经济 4.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 2.损害农民利益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赫鲁晓夫50’s初-60’s中:给予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开荒增产,种植玉米运动。权利下放,物质利益原则。

评价: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个人作风。航空“加加林”

勃列日涅夫60’s中-80’s初: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农业,扩大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放松对

个人副业的限制。

评价: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减速甚至滑坡,后期保守作风,使后

期改革停止

戈尔巴乔夫80’s初-1991解体:从根本上变革经济,强调高速发展工业。

结果改革重点有经济→政治,到时局势失控→解体。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会议背景:1.经济大危机以及二战的惨痛教训2.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3.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建立: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个中心(美国为中心),两个体系(1.布雷顿森林体系2.国际货币体系:在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

的背景下,在1947年确立《灌水机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目的在于

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三个组织(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

欧盟合作背景:1.二战使欧洲经济严重破坏2.国际地位一落千丈3.沦为冷战

主要战场4.联合合作必要性加强

过程:1952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欧洲共同体→1992签《马斯特

里赫条约》→1993年正式成立

重大措施:1.关税同盟2.共同农业政策3.建立统一大市场4.欧洲货币体系1993欧盟正事成立,2002年正是启用欧元

意义:1.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点管理和协调机制2.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国际地位3.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各

国人民利益

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1.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为美国带来压力2.经济互补性强,使之成为可能。1994年正式成立。

内容(宗旨):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了合作,

增加就业机会

影响:1.促进三国经济发展以及一体化进程 2.对墨西哥民族

经济形成冲级

亚太经合组织:原因1.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2.经济区域化趋势推动。1989年在澳大利亚正式成立。

宗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坚持多边贸易,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特点:互补性强,方式创新,(APEC方式相互尊重,平等,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自愿渐进)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京城众多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问题:1.加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 2.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加 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问题(实质是

由发达国家主导)

原因:1.科技发展(根本推动力)2.交通通讯技术方式进步 3.两极格局结束4.市场经济体制

表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趋势:趋势无法改变,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九年级历史-评课稿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重点,围绕学生实际情况。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克伦威尔等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取问题探究式、导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小组或同桌讨论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发现问题再点拨;模拟历史情境,短剧表演;激烈辩论等方式,配以多媒体展示典型图片,文字示意图,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念。 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实施方案 <导入> 课件欣赏油画《查理一世在狩猎》,观察他的神情,引出他的最后下场(朗读录音),作简单的对比,得出悬念:查理一世为什么命丧断头台?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讲授> ——革命前的英国 环节一:课件展示导读提示:革命前的英国 ——速读课本第一子目,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英国社会状况。 环节二:展示看书所得

教研室初中历史学科中心组工作计划

教研室初中历史学科中心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二、具体工作打算: 1.坚持教育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 要求全区历史教师了解新形势下教育进展的方针、政策,扎实学习领略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升自身的师德和素质、执教能力和人格魅力。着眼新课改,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树立以学生进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巧和办法,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课堂教学中浮现的实际咨询题。 2.深化推广三步导学创建高效课堂 强化xx区中小学教师常规质量要求降实,加大三步导学课堂模式推广力度。仔细学习三步导学第四次修改稿,按要求仔细备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利用好听课笔记本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和研究,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践行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开展有效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按要求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积极引导历史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结合我区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挑选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深化小课题研究,加强立脚课堂的小课题、真咨询题的研究,特别突出教学行为有效性和减负增效的研究;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和课堂观看,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转变,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4.优化联片教研强化集体备课 综合分析在城乡之间、别同区域之间、别同学校之间历史学科的进展水平和进展潜能,寻觅差距和别脚发挥牵头学校的带动辐射作用,智慧互补,成果共享,积存教研资源,实现联片教研活动的态化、规范化,推进区域教学均衡进展,真的把每月一活动降到实处,每次活动都要提早做好打算安排,做到定时刻、定地方、定主题,有主持、有考核、有资料,使联片教研活动深入优化开展起来。学校对集体备课要加强指导、治理和考核,遵循三备、四定、五统一的精神。三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四定即定时刻、定地方、定课题、定主说人,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历史学科备课组保证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实行中心发言人的集体备课制,并展开小组讨论,每次主说教师及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集体备课降到实处,并且也促进备课组整体教学实力的增强。 5.转变教研方式推广络教研 全区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在学校和历史学科中心组指导下尽快建立自己博客工作室并与学科中心组互联,学会上传资源、发表文章、参与评论、分享成果,要定期上传,真实原创,使络教研得以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在将来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我们能够借助络平台,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络教研活动如专题评论、上评课、教学反思、博客大赛等打磨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5.关怀少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为历史教师成长和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引领作用,关怀少年教师的成长,从备课、上课到课下指导方面加强交流与学习,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局面,给他们制造展示的平台,鼓舞少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发觉培养学科骨干教师,经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利用研讨会、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专题说座等形式,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作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制造机会,进行重

人教版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教材(word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教材(word版) 人教版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教材(word 版)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新时代的曙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大战后期, 1917年3月(俄国旧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但当时掌握主要权力的是资产阶级的是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继续推行沙皇的政策,将战争进行到底,并力图扑灭革命的火焰。 1917 年 4 月,长期流亡国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在车站广场列宁受到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工人的欢迎。 临时政府继续推行沙皇的反人民的政策,将战争进行到底,并力图扑灭革命的火焰。 由于革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1917年8 月,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1 月 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起义的指挥中心──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1 / 3

列宁当选为主席。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苏维埃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同德、奥匈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3 月,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然而,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在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下,苏维埃政权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经过三年多的国内战争,到1920年底,苏俄人民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巩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 2 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精品】最新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

【精品】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 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篇一: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 1 力水平 。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 2 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二:2011年秋季历史听课记录2 澄迈县白莲中学教师听课评课记录表 评课 1、本课通过情景导入,生动形象,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摘要 2、授课内容详实,语言丰富。 (优缺3、学生积极活跃,课堂氛围活跃。 点)

初中历史学科教案设计

【初中】 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并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学生能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2)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2.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

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 (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展示: 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祖冲之 计算圆周率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祖冲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不盲从,敢于创新。刻苦钻研,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教师点拨: (1)祖冲之为什么要推算圆周率?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涉及到圆的问题,都要运用圆周率。应用于数学、天文学、历法、机械制造等各领域,(2)“割圆术”是怎么回事? 请同学们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把小刀,我们看到,铅笔是6边形的,我们用小刀均匀地在铅笔的每一个棱上削掉一块儿,使它变成12边形,用这个办法再削……我们观察到随着铅笔边数的增加,会出现什么现象?边数越多,他的周长越逼近圆的周长,面积越逼近圆的面积,圆周率的数值就越精确。如果按照割圆术计算,要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精确的圆周率值,这就需要对9位数字以上的大数进行上百次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祖冲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数学以外,农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杰出的代表。 探究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介绍: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认为书中记载过于简单,不能详尽地把祖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情况描述下来。于是,他选择《水经》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家、文学家所重视。 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思考回答:《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是什么? 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内容以注录全国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特色是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历史评课稿 (1)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有效资料、整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课前学生的准备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一目标是不是在复习课中都不能设计和实现呢?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复习课中联系了“日本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及启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点”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一般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如何更优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复习的关系,这也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

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

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八年级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

八年级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 八年级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 八年级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 一、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 二、利用图片资料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直观形象,学生探究的兴趣比较强烈。 三、引导学生分析表格,图表,历史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明治维新的内容,让学生有的放矢,史料结合,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结合现实,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让学生对比当时及今天的中国,让学生学有所用,以史鉴今。 五、布置作业:教师提出下一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和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技术应用该教师技术应用策略较好的环节: ⒈PPT教学贯穿整堂课,图片等画面与文字相配,显得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不错。 ⒉课题中的改革背景、内容、影响等,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显得特别灵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⒊课件制作比较细腻,直观,图文并茂。 该教师需要改进的环节: ⒉有几张PPT画面背景可再淡一些,应突出文字,不能喧宾夺主。 ⒉课件文字中有些幻灯片字体太小了,没有放大,学生看得不是很清楚。 评课建议从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角度来看,今天吴老师的这节《明治维新》一课真正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这节课,分析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整堂课,吴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图片、文字、图表等资料,让学生在分析中归纳知识点,得到思想的深化,提高。

在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方面,我觉得好的地方很多,如,吴老师事先精心制作课件,PPT教学贯穿整堂课,图片文字图表等相配,显得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不错。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显得特别灵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课件制作比较细腻,学生一看就明了。 若今后我也来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关注在信息化应用背景下的这课教学,图片与文字处理得更为妥当一些,实物投影技术更为熟练一些,师生互动教学更丰富灵动一些。 总之,这节课吴老师从“质疑——释疑——存疑”,环节相扣,设计巧妙,再加上教师的语言也极为亲切,听起来特别舒服,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高涨,学习效率较高。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把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 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历史问题,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 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经常出现交叉、重叠。 但是目前学校教学一般都是单科独战,各自为阵,实行分科主义课程。传统的历史单科教学只强调历史学科的优先性,强调历史学科知识自成一体,极少从其他学科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极少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造成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与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难以形成合乎学生成长、发展的学习。针对历史单科教学的这种致命缺陷,历史教师应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为有机整体。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任职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员时就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一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②为了使学生学得整体的知识,形成“带得走”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历史学科固有的疆界,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配合,针对共同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再设计,作了几次学科间的整合尝试。本文对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几次尝试略作剖示,以期抛砖引玉。 一、史学与美学的局部性整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例如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本人对美术知识不甚了解,于是请来了我校的美术老 师与我一起完成这一部分教学。 [案例1]“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 美术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 2、技法:达%26#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向学生展示两幅画) 美术老师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我向学生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我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利用美术的知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历史评课记录

历史评课记录 地点:前楼小会议室时间:20xx-12-12下午 参加人员:王国文吕志军王顺保许明明高俊杰高秀华赵彦新霍维熙苏爱军 记录: 任课教师说课: 苏爱军:讲述了备课的构想、如何突破重难点;教学形式的创新“火眼金睛”; 对本课的反思:1、教材深入准确的把握,历史抓住事件的本质、要点把问题讲透。2、要充分相信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在合作中提高自己。3、利用好导学案,课前做好准备,为课上打好基础。 听课教师点评: 高军杰: 1、形式创新,对学生有吸引力 2、学生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独立表达观点的机会,对学生更有意义。王顺保: 1、某种课型的公式化。以教材为基础,设置题型,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专业性知识,符合高考要求。这正是学生欠缺的,学生欠缺的也是考试要求的。

2、引入高考题 锻炼学生的思维规律、语言概况、信息提取能力。 吕志军(教研员): 1、对本课的点评 导入简洁明快,学生合作学习,现场反馈学生信息,教学形式有创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材的结合、观点与问题、材料、答案的结合、多媒体与板书、导学案的结合。对教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有深度。教学方法有特点:知识点问题化;讲练结合,初步形成知识点-材料-问题-答案-讲评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存在一些问题 板书不完整,不规范 知识、能力、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有待提高 导学案的统领作用要明确 3、建议: (1)抓好历史基本事件、人物、性质、线索、概念、规律的学习 课堂教学目标三部分(知识、能力、运用)要落实。构建知识体系,在选择合适的点进行讲解。 规范完善学案 加强板书 (2)对文科老师的建议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成立1949.10.1 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 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 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3、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 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外(国际): 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 (2)时间:1950.10——1953.7 (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

军 (4)意义: 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祥见课本13页) 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②巩固人民政权 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计划”(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

历史课评课稿

历史课评课稿 这是一堂既遵循传统教学又符合课改要求(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有价值的公开课。 第一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苏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基本史实;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材资源、归纳表格、辨析史料达到论从史出、合作探究的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分析,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政策制度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9则历史材料,与学生深度解析材料,得出答案。而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研读史料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运用史料,贯穿课堂,是本课的重要亮点。这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衔接,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部分。本课很好的体现了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精神,教师搜集可信的材料,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依据。这一做法改变了学生关注结论,忽视结论的获取过程的错误观念。是值得所有历史课堂借鉴的地方。本课除了凸显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也渗透着时空观念、历史理解等学科素养,相信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大大的提高。由于初一新生第一次接触历史科目,对于材料的甄选,应注意材料的难易度、材料适量原则,过多的材料,学生略显得吃力。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docx

必修 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 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 立与发展 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课鸦片战争 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 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 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 第十七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 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十 九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第 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 二十四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 二十七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必修 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 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 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 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十 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十二 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十三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 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 步 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 世纪初~ 21 世纪)──历史展览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危机 第十八课罗斯福新政 第十九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 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二十一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第 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十二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系的形成 第二十三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下评课记录

伟大的历史转折 张连杰 一、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幽默,语气没有起伏,语速稍快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上好这一堂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说话语气比较快,再加上语气没有起伏,课堂显得很呆板。 二、受到了导学案束缚 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再反复修改教案的前提下,我最终决定用导学案来帮助学生预习。本以为这是一种历史教学的创新,没想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导学案的束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进程速度过快。 三、教学内容分析不到位,知识讲解不是很清楚 这主要体现在对“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分析上,我主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来分析,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还有大部分学生是不能理解的。 在教学中,我提到了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但是在讲到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讲解不是很妥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的产量应该是大大增加,而我讲解的是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增加收入。 最后,在讲到对外开放的格局的时候,应该以深圳这个首先开放的经济特区为例子来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与作用,并且拓展到今天的对外开放情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一教学内容给遗忘了。而且这一部分中,还应该把现在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以前我们是被迫开放,现在是主动开放。 四、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 在本课教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是作为一个难点来突破,而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提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隐形内容。

通过反思,我看到自身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得努力向我的前辈们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本次公开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从备课,说课到上课,在师傅及同行的细心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不断修改,最后确定用导学案的方式,终于完成了这次自我挑战。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