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的新商业模式

可口可乐的新商业模式
可口可乐的新商业模式

可口可乐的新商业模式

可口可乐的新商业模式 2006年5月,饮料界爆出了一条震撼性的消息。几名可口可乐的员工,将可口可乐最机密的资料——可乐配方偷出了公司,这条神秘的配方至今已经在保险柜中静静的躺了七十多年,并企图将之出售给可口可乐的死对手百事可乐。出乎意料的是,百事可乐将这一事件通报给了可口可乐,随后在可口可乐的要求下FBI介入了此事。

很多人都认为,可口可乐一直是在靠那个神秘的配方赚钱,即便是巴菲特也曾在90年代初感慨过“最能带来利润的是可乐的配方”。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为什么百事不利用这个机会干掉它的老对手呢,那样它就是全球饮料业的NO.1,并且很长时间内可以高枕无忧不用担心被人追赶上。也许这里有商誉甚至炒作的成分,但看起来百事似乎很不屑可口可乐的配方。

难道你还在认为可口可乐是在靠它那神秘的配方赚钱的吗,没错,可口可乐是靠配方赚钱,但那只是在80年代前。

当郭士纳(Roberto Goizueta)在1981年担任可口可乐CEO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可口可乐设计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依靠这个商业模式,卖可乐的Coca-Cola,成功转型成卖液体饮料的行业领袖,在美国软饮料市场的份额从1980年的35%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43%,股价从80年1月的35.13美元一路上涨,到1997年10月郭士纳在可口可乐CEO位子上去世时,已经达到了56.63美元(调整后的价格约为2300美元,相当于翻了六十多倍)。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也从80年代初的4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653亿美元,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成功做到了不靠那个神秘配方,也能玩转市场。

可口可乐为何要放弃它原先的商业模式,而设计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呢,这得从80年代说起。当时,老牌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正经历着其发展史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市场份额停滞不前,竞争对手奋力追赶。1981年,郭士纳上任可口可乐CEO 时,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困局。

在一次高管会议上郭士纳曾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世界上44亿人口每人每天消耗的液体饮料平均是多少,”回答是:“64盎司。”(1盎司约为31克)“那么,每人每天消费的可口可乐又是多少呢,”“不足2盎司。”“那么,在人们的肚子里,我们市场份额是多少,”郭士纳最后问。就这样,可口可乐的目标被定格在“世界液体饮料市场份额”,并且将重心逐步转向非碳酸型饮料市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可口可乐才设计了这个新的商业模式。

到了今天,软饮料市场20多年的发展趋势已经证实了二十多年前可口可乐做出的判断是准确的——软饮料市场的主流,正从碳酸型饮料向非碳酸型饮料转变。在可口可乐的400多个品牌中,以纯水饮料、果汁、茶饮料、咖啡、乳制品饮料、运动功能型饮料为主的非碳酸型饮料销售增长很快,近年来增幅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可乐、芬达、雪碧等碳酸型饮料。06年可口可乐公司碳酸型饮料销量增长4%,而非碳酸型饮料的销量则增长了7%,07年一季度更是达到了11%,增长率是碳酸型饮料的3倍多。非碳酸型饮料在可口可乐公司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从03年的13%增长到了06年的20%。

不仅在世界市场是这样,在中国市场,也存在同样的趋势。中国饮料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表明,中国的软饮料市场中,非碳酸型饮料的市场份额超过60%,且市场份额的增长率很快。01年碳酸型饮料市场份额增长率为8.6%,而同期茶饮料的市场份额增长率高达62%。2006年,中国饮料市场中,碳酸型饮料的产量由2000年的30.96%下降到了22.34%。而茶饮料、果汁饮料的产量却增加了3倍。非碳酸型饮料对可口可乐营业收入的贡献率在06年已达到10%左右,并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碳酸饮料。这都表明中国市场非碳酸型饮料需求旺盛,市场广阔。

今天,当我们回顾可口可乐这二十多年的历程,会发现,在这之中起关键作用的,正是商业模式。

那么,可口可乐这个新的商业模式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又是怎样帮助可口可乐达成它“世界液体饮料市场份额”的目标的,再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先简单描述一下它这个商业模式。

首先,可口可乐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新出现的需求,对自身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世界液体饮料市场份额,重点是非碳酸饮料领域。根据这个定位,可口可乐对它的业务系统进行了整合,通过重组装瓶系统、拓展关键业务,使它的业务系统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使这个业务系统能最大效率的发挥作用,可

口可乐还构建了三项关键资源能力——品牌,全球装瓶网络和以CCE为代表的全球装瓶集团。通过定位和业务系统,可口可乐不断丰富它的盈利模式,挖掘新的盈利点,并在获利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低风险的“轻资产运营”的现金流结构。这样,一个独特的可口可乐商业模式便形成了。

接下来,我们就从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构建、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五方面来分析可口可乐的商业模式。

定位可以看作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序幕。任何一个商业模式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准确的定位之上。你要清楚,市场到底需要什么,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了什么新的需求?可口可乐是如何进行定位分析,做出新的定位的呢,我们这就来看看它的定位。

定位(市场的新需求已经出现了)

80年代时,以可乐、芬达、雪碧为代表的碳酸型饮料占据了饮料市场主导地位,但是碳酸型饮料(尤其是可乐产品)的市场趋于饱和。当时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在35%左右一直徘徊停滞不前。部分可口可乐员工悲观的认为可口可乐的份额已经到了顶峰,并且信奉“在顶峰上唯一可能的路径就是往下”。这个时候,可口可乐意识到饮料业的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需求。于是可口可乐对其定位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调整。

为了更直观的表述,我们在价值曲线上画出了可口可乐的定位图,来看看它的定位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口可乐的定位相对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更低的价格;方便顾客更便捷的购买;更多新品种的非碳酸型饮料;加大对高利润场所的供应;设计更符合健康观念的产品;减少对碳酸型产品的投入。可口可乐为何要做出新的定位,这个定位为什么和之前相比有了那么多的变化呢,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市场发生了变化,市场又出现了新的需求: 80年代开始,消费者购买饮料

产品的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像沃尔玛、家乐福、百盛之类的大型连锁超市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由于其平价、便捷,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超市而不是传统的食品店、百货店购买饮料。为了做

到平价便捷,连锁超市很多都是统一采购,它们会要求供应商(比如可口可乐

的装瓶商)提供低廉的价格(或者是折扣)和大批量的供应; 同时,消费者对饮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那几款产品,人们渴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有更多新的品种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就好像酷爱运动的欧美人在运动时,更希望来一瓶能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让人感觉充满Power和Energy的运动型饮料,而不是一罐喝完胃里会胀满了汽的可乐;而对茶有着嗜好的中国人,则希望能有一种不用现泡就可以直接享用的茶饮料。虽然碳酸饮料的需求依然旺盛,但是不同种类的非碳酸饮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一些区域,原先多是被饮料业所忽视的,如机场、宾馆、娱乐场所、旅游景点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场所对饮料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很快。这就要求饮料商们能够及时、够量的将产品投放到这些区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元素的追求日益增强,市场需要更多贴近健康的饮料产品。而传统的碳酸型饮料则被证实含有较多的糖分和热量,长期饮用不利健康。一罐375毫升的罐装可乐所含的热量约为147卡路里,相当于正常人一天所需热量的1/8左右。而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的数据也表明,05年美国十几岁的男孩平均每天喝的软饮料所含的糖份,相当于15茶匙白糖。碳酸型饮料因此在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例如,在美国康涅狄格等许多

州都有法律规定小学校园里禁止出售碳酸饮料。和以往不同,光有口感已经不行了,市场要求更符合健康观,更贴近绿色自然的饮料。

通过上面这些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可口可乐根据客户需要进行重新定位。有了这个定位,可口可乐就可以着手打造它的业务系统了。业务系统,就好像一个商业模式的骨架。只有通过业务系统的运作,才能将商业模式的各个环节有效的链接在一起,才能产生最终结果,从中获取价值。可口可乐就打造了一条覆盖从源头资源到下游渠道的业务系统,使它能够在这个业务系统链中获得更大的价值。我们这就来分析可口可乐的业务系统,看其是如何打造如何运作的。

业务系统

可口可乐的业务系统,是在它老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对老业务系统部分环节的延用、调整,并且新增了很多环节,最终整合成了它现在的这个业务系统。我们把它新、老业务系统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可口可乐的老业务系统,虽然它看起来比较简单,环节也不多,但在可口可乐早期的发展史中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老业务系统的核心就是“特许装瓶”模式,内部集中在浓缩液的生产和研发上,外部集中在出售浓缩液、授权、推广上。这种业务系统始于二十世纪初,扩张于二战时期。其运作模式就是:通过开发合作伙伴(如当地优秀饮料企业),签订一定年限的特许生产经营合同,由其在限定区域内生产销售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协同进行渠道拓展与品牌维护开发在当地设立公司。

简单的说,我给你授权,把可口可乐的品牌给你使用,你自筹资金兴建装瓶厂和流水线(或者利用你原有的工厂和设备),我再卖给你可乐浓缩液,你自行加工和灌装后,通过自己铺设的渠道和网络,专注于当地市场的销售和维护。

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的全部环节由你自行处理,但你需要配合我们开展当地的市场调研和合适的品牌推广活动。

早期可口可乐的扩张过程中,这个业务系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这种特许装瓶模式,使可口可乐在上个世纪快速的将其品牌扩张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这种业务系统到了80年代出现了许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两块:数目众多、良莠不齐的装瓶商影响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开发非碳酸型饮料市场时使可口可乐难以集中力量发力。

许多独立经营的特许装瓶商,其规模有限缺乏资本,无法进行新的投资和研发,加上各自为政,所以盈利状况参差不齐,成本得不到有效降低;再加上长期独占一块市场的销售权,所以缺乏开发扩张的积极性。因此,在面对大型连锁超市诸如折扣、价格、供应量的要求时,根本无法满足。由于上述同样的原因,可口可乐在拓展非碳酸饮料领域时,经常会被装瓶商拖后腿。但由于可口可乐和这些装瓶商之间更多的只是合作关系,而没有股权上的关联,所以可口可乐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还有一点,由于可口可乐自身拥有的装瓶量很少,几乎没有终端销售权,所以面对增长很快的高利润场所,可口可乐自身获利不多。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可口可乐的发展,是时候需要一个新的业务系统了。通过对原先的业务系统的整合,可口可乐构建了新的业务系统来满足市场的新需求,获取更多的价值。这个整合过程包括对装瓶系统进行重组和拓展关键业务两部分,我们一一来分析。

重组装瓶系统:

1981年,拥有特许经营权的菲律宾索利安诺家族将其70%的可乐市场让给了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可乐,这一事件促使可口可乐不得不考虑对装瓶系统进行重组。

对装瓶系统进行重组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扩大对装瓶商的话语权和保证可口可乐自身的装瓶量。

通过收购装瓶商的部分股权,回购特许经营权,将那些不“友善”的装瓶商逐步剔除出装瓶商队伍(比如菲律宾的索利安诺家族,可口可乐最终收购了它余下的全

部30%股权),可口可乐成功的拥有了对装瓶商的话语权。这样,它就可以对装瓶商进行投资和现代化改造,协助对主要客户进行市场营销;并且引导装瓶商进入高利润领域,使其经营更有效。为了弥补部分装瓶商退出后留下的空白,可口可乐不断扶持新的装瓶商,甚至向其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其能配合公司的增长战略。例如:台湾一个家族装瓶厂缺乏资金,可口可乐购进其49%的股份,并扩展其管理和设施。拥有股权后,可口可乐改进其营销策略,

增加广告投入,推出很多促销活动,通过这些努力,可口可乐在台湾的市场份额从1985年的6%增加到1990的40%,

另一方面,对装瓶系统进行重组,也提升了可口可乐自身的装瓶量,当自身的装瓶量得到保证后,可口可乐就可以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而不用再借道装瓶商了。

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购回了他最大的两个特许经营权,他们由Beatrice和J(T(Lupton公司所拥有,J(T(Lupton公司是一家私有的可口可乐装瓶商,占有美国可口可乐产量的15%和Dr(Pepper产量的40%。这两家公司的获得,使得可口可乐自身拥有的装瓶产量从11%提高到38%。

在中国市场,可口可乐的三大装瓶商是太古、中粮油和嘉里。中粮油具有政府背景,太古的业绩最好,所以,一直想进入中国市场装瓶业务的可口可乐,就选择了业绩平平,并且经常传出“退出”新闻的嘉里作为下手对象。通过回购嘉里的装瓶权和股份,并与其它装瓶商进行合资、换股,可口可乐成功的获得了中国市场的装瓶量,进入了中国装瓶市场。

随着大量的整合行动,装瓶系统发生了变化,装瓶商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可口可乐参股与控股的装瓶商比例已经提高到了75%,可口可乐有能力推动其装瓶商不断去满足市场新需求,包括下面即将说到的扩展非碳酸饮料领域。

拓展关键业务——扩张非碳酸饮料:

可口可乐的优势依然在于可乐、汽水等碳酸饮料,为了拓展它的非碳酸饮料业务,可口可乐采取了内外部两种做法,双管齐下。

内部:加大对非碳酸饮料研发的投入,联合装瓶商不断开发适合不同市场的非碳酸饮料;

可口可乐不断从内部加大对非碳酸饮料的研发力度、向非碳酸饮料倾斜研发重点。200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投资8000万美元兴建了其全球第六大研发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该中心的研发项目几乎包括了所有饮料范围,却唯独没有碳酸型饮料。

另一方面,可口可乐不断联合装瓶商共同开发适合本土市场的新品种,并通过装瓶商的本土渠道,将新产品投放到市场。还通过其全球装瓶网络,将受欢迎的产品引入不同市场。

例如:可口可乐与日本装瓶商联合,开发出了主要面向亚洲市场的果汁饮料“Qoo”,产品推出后,人气极旺,当年就成为日本市场最受欢迎的果汁饮料之一。可口可乐通过合资伙伴太古可乐将Qoo引入中国进行生产和分销,也同样大获成功。在中国市场上“Qoo”系列目前占据果汁饮料10%的份额,每瓶Qoo的利润比可口可乐高97%。

又如,可口可乐在北美市场推出的功能型饮料Powerade和纯水饮料Dasani,很受欢迎。今年二季度的销量分别增长9%和3%,而北美市场的碳酸饮料销售在二季度下降了3%。可口可乐二季度季报中,将净利润的上升归结于“Dasani饮用水以及Powerade等非碳酸饮料销售火爆”。

美汁源果粒橙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可口可乐充分的利用了它的业务系统中的各个相关方——本部、装瓶商、分销商和各个环节——研发、推广、灌装生产、分销,最终在中国果汁市场大获成功。

“Minute Maid”原本是可口可乐旗下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很受欢迎的果汁品牌。03年,可口可乐计划将该品牌引入中国。在其中国市场装瓶商——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的运作下,经过近一年时间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调研,直到03年底,才确定推出一款“含果粒的橙汁饮料”,并取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美汁源”。05年在可口可乐(中国)的运作及太古、中粮等主要装瓶商的分销下,美汁源果粒橙高调进军中国市场,在中国主要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地都颇受欢迎。05年,美汁源果粒橙的国内销量增长了78%。来自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04年推出美汁源果粒橙之前,可口可乐在广州果汁饮料市场仅排名第三,落后康师傅和统一近10个百分点;而现在,依托果粒橙和Qoo,可口可乐以30%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广州果汁饮料市场的第一的宝座,分别领先康师傅和统一8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现在“美汁源”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果汁品牌。

光靠内部的发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营造外部条件。来看可口可乐是如何在外部发力拓展非碳酸饮料市场的。

外部:对有实力的非碳酸饮料企业,进行收购或者合作,强力扩张非碳酸饮料市场。

07年5月,可乐公司宣布以41亿美元收购维他命水生产商Glaceau公司,该公司06年销售了7700万箱饮料,是美国市场第二大运动功能饮料的生产商。消息当天可口可乐股票上涨1.2%。两天后,可口可乐又宣布计划以10亿美元收购英国第二大瓶装水公司Highland Spring,希望借此大举进军欧洲瓶装水市场。为了顺利进军即饮型咖啡饮料市场,可口可乐与雀巢公司共同成立了“全球饮料合作伙伴公司”(,,,),双方各占50%股权。雀巢方面提供饮料主剂,可口可乐提供渠道,成品则由可口可乐的装瓶厂完成。即饮型咖啡饮料在中国饮料市场中只占不到1%的份额,但是近年来一直保持40%的销售增长,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可口可乐相信中国市场的即饮咖啡饮料有着广阔的前景。此前双方也曾在茶饮料市场合作,推出了主要面向中国市场的“雀巢冰爽茶”“冰极茶”等系列茶饮料。

除了重组装瓶系统和拓展关键业务外,可口可乐还在其它方面着力,整合业务系统,包括:

不局限于现有的业务领域,从出售浓缩液向装瓶,零售等高附加值的领域扩展。通过自己控股的装瓶商,可口可乐直接杀进了终端,而在以前这一区域一直是被装瓶商们垄断的。

强调低成本的销售渠道建设策略, 加大在高利润销售场所的销售规模, 大力发展自助消费.在饭店,商店,机场,宾馆等场所使用自动售货机、自动调配机来获取更高的价值;80年代以来,由于商业发展和旅游事业的推动,人们在饭店,机场,娱乐场所等场所的消费日益增加。在这些场所消费时,人们往往忽视了价格,

而更重视方便,实用和及时。比如,商店里一瓶美汁源果汁只要3.5元左右,而在机场往往会卖到5-10一瓶甚至更高。郭士纳极力推行的“自动售货机”,瞄准的就是这片高利润区。通过自有装瓶厂的产品供应,可口可乐可以把这块高利润收入装进自己的口袋内。

构建行业外的战略同盟:如可口可乐在国际范围内与迪斯尼结成同盟,使可口可乐公司成为迪斯尼乐园内指定的唯一饮料供应商;在中国市场则与腾讯(QQ运营商)、九城(魔兽世界运营商)合作,可口可乐的形象大量的出现在QQ秀,魔兽世界上。

就这样,可口可乐打造了一条焕然一新的业务系统。在这个业务系统中,它既握有上游资源优势——品牌和浓缩液,又插足下游渠道销售,并通过它所拥有股权的75%装瓶商,对整个业务系统施加影响力,从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获取价值和盈利(至于是如何获取的,我们会在下文“盈利模式”中详细分析)。

业务系统构建好了之后,如何才能保证有效运转呢,关键资源能力。它能够有效整合业务系统的边界,使之高效运转。那么可口可乐为它那个庞大的业务系统构建了哪些关键资源能力呢,

构建关键资源能力:

可口可乐为它的业务系统构建了三项关键资源能力:品牌;覆盖全球的装瓶/分销网络;以CCE(可口可乐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全球装瓶集团。

可口可乐能鼓舞士气~——构建“品牌”关键资源能力: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部的调查显示,可口可乐在美军士兵中,极受欢迎,甚至有着鼓舞士气的作用。艾森豪威尔为此特意写信给可口可乐总部,要求每月为前线提供600万瓶可乐。这就是品牌的作用。

图片来源:CORBIS

有了这样的品牌作用,可口可乐才能拥有最广泛的消费群体和大批的忠实客户。现在,可口可乐依然在加大投入进行品牌建设和扩张,当然,非碳酸饮料的品牌建设和推广现在成了重心。所以,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观众们没有看到主赞助商可口可乐那鲜明的Coca-Cola红色广告牌,看到的却是可口可乐力推的功能饮料Powerade的蓝色广告牌。虽然可口可乐的品牌观念更多的是集中在碳酸型饮料上,但依靠这个品牌的作用,依然会对其在非碳酸饮料领域的扩张创造深远的影响。一款新果汁产品的推出,人们首次购买它,也许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就是冲着“可口可乐”的牌子去的。

为了维持品牌的影响力,可口可乐投入大量的精力与物力。平均每天要创造共计20万个机会使美国人人都能接触到可口可乐品牌—平均每天耗资100万美元播放的电视商业广告有2000万人观看;平均每天有100万名观众亲自前往、有400万

名观众在电视上观看的足球、篮球等各种体育活动的冠名赞助商也是可口可乐。2006年可口可乐全年的广告支出高达25.5亿USD,约占其全年营业收入(240.8亿USD)的11%。

“有人的地方就有可口可乐”——构建覆盖全球的装瓶/分销网络: 通过“特许装瓶”模式,可口可乐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装瓶/分销网络。这种模式保障了可口可乐在二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迅速扩张到全球。今天,可口可乐拥有近1200家装瓶厂,其营销网络覆盖全球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庞大的装瓶体系和营销网络,可以让可口可乐及时了解到不同市场不同时期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也可以保证可口可乐在最短时间内将产品投放到每一个有需求的市场。

可口可乐的这个网络,就像一张巨大的触角一样,无限地扩张着可口可乐的影响力。在欧美国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畅游世界的旅行家来到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腹地,向司机说:“我们可不可以走到一个没有现代文明标志的地方,”司机不解。旅行家补充说:“就是看不到可口可乐的地方。”司机摇摇头说不可能。“有人的地方就有可口可乐”,这正是通过可口可乐的全球网络实现的。

可口可乐的这个网络,还可以让它的业务系统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高效率进行运转。还记得2001年的7月13日那个夜晚吗,当全中国都在为申奥成功而欢呼时,可口可乐公司的装瓶/分销网络却在飞速运转——第二天,当北京人进入超市时,惊讶的发现,金色包装的申奥成功可口可乐,赫然摆在各大超市的售货架上。短短的一个晚上,就完成了新产品的“换装—灌装—下线—分销—配送—上架”,这样的效率,恐怕也只有可口可乐的网络才能完成。

全球装瓶集团的兴起——CCE的适时出现:

重组装瓶商的过程会牵涉可口可乐很多的精力。如果可口可乐将过多的精力牵扯在这上面,可能会影响到它的主业。这个时候,以CCE为代表的全球装瓶集团适

时出现了。这里我们只以其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CCE为例子,来看看全球装瓶集团对可口可乐的作用。

1985年,可口可乐企业集团(CCE)成立并上市,由CCE对可口可乐的装瓶系统进行大量整合。CCE对收购的装瓶商实现控股,保留49%的股份,余下的51%向公众出售(此举可以在财务上不实行合并报表,既可以降低资产密集度,也不用在报表中反映装瓶商的不良业绩,而可口可乐又能保持对装瓶商的控制)。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占有CCE35%的股份。

CCE创立后和其供应商与销售渠道重新进行了新的谈判,巩固主要市场,削减20%劳动力,并通过统一分销和原材料采购降低成本。1986和1987年,CCE每箱可乐的净售价降低了2(5%。

CCE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是目前最大的可口可乐装瓶商、分销商、代理商。2006年,CCE共为可口可乐生产约420亿瓶/罐饮料产品,占可口可乐全球总产量的19%。

在拓展关键业务上,CCE也为可口可乐做出了重要贡献。06年CCE在北美和欧洲的产品结构中,非碳酸型饮料分别占到了43%和32%。通过CCE,可口可乐加快了向非碳酸饮料领域扩张的脚步。

通过上述这三项关键资源能力,可口可乐庞大的业务系统开始了高速运转。

当业务系统也在关键资源的支持下有效的运转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能赚钱吗,如何赚钱,如果赚不到钱,或者达不到理想的盈利状况,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是白搭。所以,盈利模式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关键核心。

那么,可口可乐的盈利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它是如何从盈利模式中获取更多利润点的呢,

盈利模式

下面这个图,会告诉我们可口可乐是如何赚钱,如何赚更多的钱的。

可口可乐通过传统产品(可乐、浓缩液)和强大的品牌推广(每年20多亿美元的广告投入),锁定庞大的客户群(直接消费者和装瓶商),针对这片客户群不断推出后续产品(新品种的非碳酸型饮料)和衍生产品,来满足他们的新需求,构建新的盈利点。这就是可口可乐的盈利模式。

可口可乐的原先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其收入基本来自向装瓶商(直接顾客)出售浓缩液。在新的盈利模式下,通过直接控股的装瓶公司,收入源中引入了第三方顾客(也就是购买最终产品的消费者),创建了新的收入源。而在成本支付方面,原先主要由可口可乐自己承担的研发、推广等成本,现在更多的是通过装瓶公司实现共同承担,拓展了成本支付渠道,降低了自身成本。

如果说商业模式是一个人的身体构架,那么现金流则是这个人体内流淌的血液。对于一个商业模式来说,现金流也许不会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但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现金流结构,企业甚至连生存都会成为问题,那样的话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是空谈。

那么可口可乐的现金流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现金流结构

可口可乐的现金流结构中,更多的体现的是举重若轻的“轻资产运营”。将庞大的装瓶商资源(重资产)转化为股权(轻资产)并进行交易和融资。可口可乐从实践这种新商业模式起,就一直在不断的收购装瓶商的股权,这种大量的现金流出,如果完全靠负债来应付的话,必然会对可口可乐的现金流结构产生严峻的影响。可口可乐则通过轻资产运营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通常是以股权进行融资——先负债收购装瓶商,再以装瓶商的股权进行融资,筹集资金再进行新的收购。这使得可口可乐的现金流结构一直比较稳定。 CCE成立后,于1986年将其持有的装瓶商股权的51%向公众出售,由此筹集大量现金(约11亿美元),这笔现金流入使其不用负债就可以进行新的收购。今年,可口可乐将其北京装瓶厂40%的股权转让于中粮可口可乐,交易得到的资金除了用于收购中粮旗下6家装瓶厂外,还将获得约2亿元的现金流入。这笔现金流入可以支持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收购行为,又可以投放到中国市场的品牌推广上。

就这样,通过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这五个要素,可口可乐构建了它独特的商业模式,不仅顺利的完成了转型,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这就是可口可乐的商业模式,就像它80年代经典的广告语一样“这就是可口可乐”。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如何设计商业模式? 没有什么比战略和商业模式更重要,也更容易被误读的商业概念了。商业模式指的是 企业运营的逻辑,也就是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运作,并为股东创造和获取价值。战略指 的是通过规划为企业设定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定位,包括一系列差异化的行动。两个概念 相互关联,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商业模式和战略都与市场竞争和企业资源相关,但各有侧 重点。 对商业模式的经典定义来自于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的经典文章《如何重塑 商业模式?》一文。这篇文章的作者、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认为,商业模式包括四 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其中最 重要的是创造价值。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对其他部分和整体产生影响。 对战略的经典定义则来自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经典之作《战略是什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即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 的价值组合。战略定位有三个原点:基于种类的定位;基于需求的定位;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 厘清了概念的差异之后,再来谈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就更清楚了。好的商业模式具有某 些共同特点:与企业目标和资源一致、能够自我强化战略定位、能为企业带来活力。最重 要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具有自我强化能力的良性循环,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 优势和战略定位。这是商业模式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因此,要设计商业模式,必须要基于企业现有的资源,以及市场竞争的现实。企业通 过商业模式开展竞争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强化自身的良性循环。比如空客公司研发出空客380来挑战波音747的垄断地位。二是削弱竞争对手的良性循环。比如微软预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来遏制了Linux。三是变竞争为互补。比如在线博彩交易所允许彩民匿 名相互下注。 当商业模式过时时,如何更新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麦格拉思在《商业模式 过时怎么办》中建议,要寻找那些能创造客户黏性、忠诚度和进入壁垒的商业模式,而忽 视那些向顾客兜售完产品之后就万事大吉的商业模式。企业要在稳定现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向多个方向发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清晰了,企业可能要面临的是巨大的不 确定性。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2012-02-05 16:26:43) 巴菲特在1988、1989年重仓买入可口可乐,而且一直持有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巴菲特的普通股投资组合中,其持仓的可口可乐市值除了在2006年被美国运通超出,其他年份都位居第一。 我们试图观察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过程,从中看看他的选股和选时,当然凭我们的阅历,只是粗浅的一己之见。基于自己以前对巴菲特的认知,我认为他的选股原则:选好公司,因为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选时原则:逆向投资,或者说“他人贪婪我恐惧,他人恐惧我贪婪”,再或者说安全边际,中间的道理其实都一样。 1、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时点 巴菲特集中于两个时点买入可口可乐,经多次送股后,当前持股2亿股,是可口可乐最大单一股东,约占8.6%。

(1)核心介入时间点:1988H2-1989H1重仓买入18700万股(送股后),特征如下: u 右侧交易 u 介入市盈率,动态约15倍,静态约17倍 u 处于股价3年(1986H2-1989H1)盘整的末期,这一期间业绩走的V型 (2)小幅加仓时间点:1994上半年买入1300万股(送股后),特征如下:u 是否右侧交易未知,但下半年股价就大幅上扬 u 介入市盈率,动态约21倍,静态约25倍 u 处于股价2.5年(1992H1-1994H1)盘整的末期,期间业绩增长还不错 从上述巴菲特两次介入可口可乐的时点看,反映了老人家“逆向投资”的原则,但我有个疑问是:为什么两次都能够踏准节奏,在调整末期介入?调整末期,意味着此时悲观情绪释放殆尽。 前面一次还可以理解,老人家对公司的理解及其深刻,对业绩的追踪和预见应该不成问题,他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对短期业绩的偏好。但后一次增持时,可口可乐的PE不低,而且业绩并没大波动,不太好理解为什么老人家在此时介入。尽管我们注意到,1992H1-1994H1这一期间,可口可乐股价明显跑输道琼斯指数,相对吸引力增强,但这只是一个比较勉强的解释。 2、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的理由 从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中,我们可以已经看到其中关键的原因,但肯定不止这些。 意译自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一旦我们找到杰出管理层所经营的非凡生意,我们当然乐意一直持有。对可口可乐所经营的高毛利率产品,我的确看到了它们

经典案例可口可乐次市场调研失败的教训

经典案例5: ——可口可乐:一次市场调研失败的教训 【资料】: 1.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较量——百事以口味取胜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可口可乐一直是美国饮料市场的霸主,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80%。然而,70年代中后期,它的老对手百事可乐迅速崛起,1975年,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仅比百事可乐多7%;9 年后,这个差距更缩小到3%,微乎其微。 百事可乐的营销策略是:一、针对饮料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年轻人,以“百事新一代”为主题推出一系列青春、时尚、激情的广告,让百事可乐成为“年轻人的可乐”;二、进行口味对比。请毫不知情的消费者分别品尝没有贴任何标志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同时百事可乐公司将这一对比实况进行现场直播。结果是,有八成的消费者回答百事可乐的口感优于可口可乐,此举马上使百事的销量激增,百事以口味取胜。 2.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口味测试——跌入调研陷阱 对手的步步紧逼让可口可乐感到了极大的威胁,它试图尽快摆脱这种尴尬的境地。1982年,为找出可口可乐衰退的真正原因,可口可乐决定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进行一次深入的消费者调查。 可口可乐设计了“你认为可口可乐的口味如何?”“你想试一 试新饮料吗?”“可口可乐的口味变得更柔和一些,您是否满意?”

等问题,希望了解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口味的评价并征询对新可乐口味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消费者愿意尝试新口味可乐。 可口可乐的决策层以此为依据,决定结束可口可乐传统配方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发新口味可乐。没过多久,比老可乐口感更柔和、口味更甜的新可口可乐样品便出现在世人面前。为确保万无一失,在新可口可乐正式推向市场之前,可口可乐公司又花费数百万美元在13个城市中进行了口味测试,邀请了近20万人品尝无标签的新/老可口可乐。结果让决策者们更加放心,六成的消费者回答说新可口可乐味道比老可口可乐要好,认为新可口可乐味道胜过百事可乐的也超过半数。至此,推出新可乐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3.背叛美国精神——新可乐计划以失败告终 可口可乐不惜血本协助瓶装商改造了生产线,而且,为配合新可乐上市,可口可乐还进行了大量的广告宣传。1985年4月,可口可乐在纽约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邀请200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依靠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新可乐一举成名。 看起来一切顺利,刚上市一段时间,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品尝了新可乐。但让可口可乐的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是,噩梦正向他们逼近——很快,越来越多的老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开始抵制新可乐。 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意味着一种传统的美国精神,放弃传统配方就等于背叛美国精神,“只有老可口可乐才是真正的可乐”。有的顾客甚至扬言将再也不买可口可乐。

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是什么

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是什么 商业模式创新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互联网在商业世界的普及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被认为能带来战略性的竞争优势,是新时期企业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以下是本人为你精心整理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希望你喜欢。 商业模式创新简述 要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商业模式,虽然最初对商业模式的含义有争议,但到2000年前后,人们逐步形成共识,认为商业模式概念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的,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的(Timmer,1998;Linder等,2000;Rapper, 2001)。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方面所组成(Afuah等,2005)。商业模式的各组成部分,即其构成要素, 如下表所示,大体有9个,可归为5类。有些要素间密切关系,如核心能力和成本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结果或体现,客户关系依赖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及提供渠道。每个要素还以更为具体的若干维度表现出来,如市场类的目标客户要素,从覆盖地理范围看,可以是当地、区域、全国或者国际;从主体类型看,可以是政府、企业组织或者一般个体消费者;或者是根据 年龄、性别、收入、甚至生活方式划分的一般大众市场或细分市场等等。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

钱。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特点 创新概念可追溯到熊彼特,他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具体有5 种形态:开发出新产品、推出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料来源、采用新的产业组织形态。相对于这些传统的创新类型, 第一,商业模式创新更注重从客户的角度,从根本上思考设计企业的行为,视角更为外向和开放,更多注重和涉及企业经济方面的因素。商业模式创新的出发点,是如何从根本上为客户创造增加的价值。因此,它逻辑思考的起点是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需求考虑如何有效满足它,这点明显不同于许多技术创新。用一种技术可能有多种用途,技术创新的视角,常是从技术特性与功能出发,看它能用来干什么,去找它潜在的市场用途。商业模式创新即使涉及技术,也多是和技术的经济方面因素,与技术所蕴涵的经济价值及经济可行性有关,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特性。 第二,商业模式创新表现的更为系统和根本,它不是单一因素的变化。它常常涉及商业模式多个要素同时大的变化,需要企业组织的较大战略调整,是一种集成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往往伴随产品、工艺或者组织的创新,反之,则未必足以构成商业模式创新。如开发出新产品或者新的生产工艺,就是通常认为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通常是对有形实物产品的生产来说的。但如今是服务为主导的时代,如美国2006年服务业 比重高达68.1%,对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服务也远比以前重要。

市场调研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跌入调研陷阱 百事以口味取胜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可口可乐一直是美国饮料市场的霸主,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80%。然而,70年代中后期,它的老对手百事可乐迅速崛起,1975年,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仅比百事可乐多7%;9年后,这个差距更缩小到3%,微乎其微。 百事可乐的营销策略是:一、针对饮料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年轻人,以“百事新一代”为主题推出一系列青春、时尚、激情的广告,让百事可乐成为“年轻人的可乐”;二、进行口味对比。请毫不知情的消费者分别品尝没有贴任何标志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同时百事可乐公司将这一对比实况进行现场直播。结果是,有八成的消费者回答百事可乐的口感优于可口可乐,此举马上使百事的销量激增。 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口味测试 对手的步步紧逼让可口可乐感到了极大的威胁,它试图尽快摆脱这种尴尬的境地。1982年,为找出可口可乐衰退的真正原因,可口可乐决定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进行一次深入的消费者调查。 可口可乐设计了“你认为可口可乐的口味如何?”“你想试一试新饮料吗?”“可口可乐的口味变得更柔和一些,您是否满意?”等问题,希望了解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口味的评价并征询对新可乐口味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消费者愿意尝试新口味可乐。 可口可乐的决策层以此为依据,决定结束可口可乐传统配方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发新口味可乐。没过多久,比老可乐口感更柔和、口味更甜的新可口可乐样品便出现在世人面前。 为确保万无一失,在新可口可乐正式推向市场之前,可口可乐公司又花费数百万美元在13个城市中进行了口味测试,邀请了近20万人品尝无标签的新/老可口可乐。结果让决策者们更加放心,六成的消费者回答说新可口可乐味道比老可口可乐要好,认为新可口可乐味道胜过百事可乐的也超过半数。至此,推出新可乐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背叛美国精神 可口可乐不惜血本协助瓶装商改造了生产线,而且,为配合新可乐上市,可口可乐还进行了大量的广告宣传。1985年4月,可口可乐在纽约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邀请200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依靠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新可乐一举成名。 看起来一切顺利,刚上市一段时间,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品尝了新可乐。但让可口可乐的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是,噩梦正向他们逼近——很快,越来越多的老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开始抵制新可乐。 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意味着一种传统的美国精神,放弃传统配方就等于背叛美国精神,“只有老可口可乐才是真正的可乐”。有的顾客甚至扬言将再也不买可口可乐。 每天,可口可乐公司都会收到来自愤怒的消费者的成袋信件和上千个批评电话。尽管可口可乐竭尽全力平息消费者的不满,但他们的愤怒情绪犹如火山爆发般难以控制。 迫于巨大的压力,决策者们不得不作出让步,在保留新可乐生产线的同时,再次启用近100年历史的传统配方,生产让美国人视为骄傲的“老可口可乐”。 分析: 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是现代市场营销活动地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调研作为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为企业营销的目标、营销方式、营销内容的选择及决策提供了依据。 首先分析可乐的市场情况,百事可乐是可口可乐的一个强大对手,面对百事可乐的营销策略,针对饮料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年轻人和进行口味对比,使百事的销量激增。此时可口可乐感到了极大地威胁,为找出可口可乐衰退的真正原因,进行了市场调研,分析百事可乐地营销策略,可口可乐决定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抽样调查)进行一次深入的消费者调查,设置了许多针对性地问题(问卷调查),希望了解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口味的评价并征询对新可乐口味的意见,对现有的可乐市场进行分析,是不是因为口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消费者愿意尝试新口味可乐。 市场预测,就是运用预测技术,对商品市场地供求趋势、影响因素和变化状况,作出分析和推断,从而为制定营销计划、进行营销决策提供依据。通过设置问题,了解到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口味的评价及意见,预测到现有市场的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所以才针对这一现象对可口可乐的地口味进行了改变,开发了新的可口可乐,这是应市场地需求而改变的。 进行口味测试后,有了调查结果,于是决定结束可口可乐传统配方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发新口味可乐。并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口可乐公司又花费数百万美元在13个城市中进行了口味测试。这是一种实地访问方法,可以排除主观的错误,测试地结果表明六成的消费者回答说新可口可乐味道比老可口可乐要好,于是便推出了新可乐。这是进一步的市场调查,调查新的可乐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占有率。 为配合新可乐上市,可口可乐还进行了大量的广告宣传,还在纽约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邀请200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依靠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新可乐一举成名。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广告宣传、新闻发布会等推广策略,加大对新可乐地宣传,得到了广大市场的支持,因此,新可乐的上市是成功地的。 刚上市一段时间,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品尝了新可乐,但让可口可乐的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开始抵制新可乐。因为对于美国的消费者来说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意味着一种传统的美国精神,放弃传统配方就等于背叛美国精神,“只有老可

智慧树知到《商业模式创新》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商业模式创新》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商业模式的重新设计能够非常精确的体现出利益相关者的 A.交易成本 B.交易效率 C.交易结构 D.交易程度 答案: 交易结构 2、下列哪些不是成功的商业模式所具有的特点 A.为客户创造价值 B.拥有独特能力 C.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互不影响 D.有与之相匹配的运营能力 答案: 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互不影响 3、做企业,设计商业模式首先就是 A.要考虑未来 B.要资金到位 C.要考虑效益 D.要打破惯性 答案: 要打破惯性 4、商业模式六要素交易结构中,()是对商业模式最终施行效果的评价体现。 A.业务系统 B.盈利模式 C.自由现金流结构 D.企业价值

答案: 自由现金流结构 ,企业价值 5、企业制定价值主张的三种方法包括 A.罗列全部优点 B.宣传有利自身的差异点 C.突出共鸣点 D.避而不谈缺点 答案: 罗列全部优点 ,宣传有利自身的差异点 ,突出共鸣点 6、商业模式是企业的执行机制,管理模式是企业运行机制 A.对 B.错 答案: 对 7、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是产品/服务的商业化过程,伴随着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 A.对 B.错 答案: 对 8、商业模式三要素中,价值主张和目标客户通过价值链有效链接在一起 A.对 B.错 答案: 对 9、商业模式、企业战略、营销策划三者之间,从管理目标、管理视野、对待市场、竞争、产品的态度上基本相同,所以三者其实是一回事 A.对

B.错 答案: 对 10、商业模式、企业战略、营销策划三者之间,从管理目标、管理视野、对待市场、竞争、产品的态度上基本相同,所以三者其实是一回事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二章 1、下列关于业务定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定位是市场的选择 B.定位是商业模式的起点 C.定位是企业应该提供什么特征的产品与服务 D.定位就是企业应该做什么 答案: 定位是市场的选择 2、影响企业选择与某类利益相关者交易方式的因素是 A.交易价值与交易成本 B.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C.战略定位 D.市场动向 答案: 交易价值与交易成本 3、科特勒的营销理论STP工具中,STP分别为 A.细分市场(Segmentation) B.识别目标市场(Targeting) C.占据目标顾客心特定位置(Positioning) D.营销组织结构(Structure) 答案: 细分市场(Segmentation)

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管理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2169169.html, 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管理探究 作者:赵栓文简洁 来源:《会计之友》2019年第16期 【摘要】互联网、大数据等的迅速发展,使共享商业模式逐步盛行。共享商业模式以其独特的平台交易机制,打破了传统固有线下交易方式的禁锢,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闲置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破产、下线等现象也接踵而来,以其代表性产业——共享单车来看,其发展快、寿命短所表现出的风险问题,再次引起理论与实务界对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的深层次探索。鉴于此,文章试图通过对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的识别,利用风险矩阵分析方法,为共享商业模式的风险管理找出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共享商业模式; 风险管理; 风险矩阵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16-0018-06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在众多的共享商业模式中,共享单车打破传统公共单车停放固定的模式,以更为先进、方便的出行方式备受瞩目。201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共享单车平台倒闭。实际上,共享单车在一线城市的 投放其实已经饱和。2018年,摩拜被美团收购,滴滴接管小蓝,ofo将车辆抵押给阿里借款17亿元。在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共享商业模式也一个个倒下,众多共享产业都只是昙花一现。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共享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然而如何减少损失,保证其长久发展才是现在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共享商业模式进行风险管理研究与探索。 一、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共享商业模式运营分析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共享经济的新型商业模式应运而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共享商业模式以其独特的平台交易,拉动着经济的发展,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共享商业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中时间、空间的束缚,以平台为中介,第三方支付为依托,它将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类资源,改变使用观念,使得绿色发展的意识深入人心。共享商业模式即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着供给侧与需求侧,而平台本身并不拥有这些资源,共享平台将线下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暂时转移其使用权,并且借助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等手段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实现供需两侧的对接,将经济形态从工业革命后的集体供需形式转变为个别匹配形式[1]。如图1。 (二)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的特征 1.传播速度快

案例:可口可乐的中国化

案例:可口可乐的中国化 1886年5月8日,药剂师彭伯顿(Pemberton)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家中后院调制出新口味糖浆,并拿到当时规模最大的雅各(Jacob)药房出售,每杯五角。百忙之中,助手误把苏打水与糖浆混合,却令顾客赞不绝口。至此,彭伯顿的新产品终于诞生了!彭伯顿的合伙人之一——弗兰克·鲁滨逊为该产品想出了“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产品也于1887年6月16日的广告中第一次使用了今天大众熟悉的斜体字形。1892年,艾萨·坎德勒(Mr.AsaG.Candler)用2300美元取得可口可乐的配方和所有权,并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1919年,可口可乐公司被一个亚特兰大的财团收购。1923年,亚特兰大的伍德瑞夫(Woodruff)担任总裁,展开可口可乐的另一个重要新纪元。 至今,可口可乐公司已有将近120的历史,是全球最大的饮料生产及销售商,拥有全世界最畅销的五种饮料中的四种: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公司旗下的产品超过100种。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近200个国家的消费者每日享用超过10亿杯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可口可乐的品牌已深入人心。正如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艾萨·坎德勒所言,“假如可口可乐的所有公司所有财产在今天突然化为灰烬,只要我还拥有‘可口可乐’这块商标,我就可以肯定地向大家宣布:半年后,市场上将拥有一个与现在规模完全一样的新的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的品牌成功秘诀何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国际化经营中的本土化战略。如今的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标志,但是在风靡全球的同时,可口可乐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固执已见地一味传播、销售美国观念,而是在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宗教团体和种族中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比如可口可乐公司“Can’t beat that feeling”的广告口号,在日本改为“我感受可乐” (I feel cola),在意大利改为“独一无二的感受”(Unique sensation),在智利又改成了“生活的感觉”(The feeling of life),广告信息始终反映着当地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依托对象和显示途径、生成方式,无一不是随着具体的时空情境来及时调整自身在文化形态中的位置。换言之,可口可乐的本土化随处可见。 剖析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也能再一次印证本土化经营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插上翅膀”的作用。作为可口可乐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其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可口可乐在中国本土化策略的一个缩影。 对可口可乐而言,1979年1月24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年中美建交,也正是在这一年,3万箱可口可乐从香港辗转运往北京、上海及广州的大商场和宾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战役开始打响。1981年,由可口可乐公司提供设备的第一个灌装车间在北京丰台建成。此后12年间,可口可乐一直在特许灌装和直接投资等领域寻求与国内的业务合作机会。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与原轻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提出了一个基于“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原则的长期发展规划。20世纪90年代初,曾风靡全国的天津“津美乐”和上海“雪菲力”汽水就是最早打下可口可乐系列饮料本地化烙印的品牌。1996年,面对非碳酸饮料年销售额增长将近20%的诱人前景,可口可乐首次推出为中国市场研制的“天与地”果汁和矿物质水品牌。1997年8月,果碳酸饮料品牌“醒目”问世。在可口可乐全球的产品中,有四分之一只在亚洲销售,而“天与地”系列产品和“醒目”等饮料则专为中国市场研制。 可以说,可口可乐的本土化包括各个方面,从工厂、原料,人员到产品、包装、营销,99%都是中国的:无论是玻璃瓶还是易拉罐,从浓缩液到二氧化碳、

碎片时间的场景化将孕育新的商业模式

碎片时间的场景化将孕育新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移动互联网迎来了空前繁荣,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不断深入融合,呈现出连接一切、席卷一起的趋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互联网升级到互联网+时代,一个强调共性与融合的物联网世界呼之欲出。 在互联网+的生态体系里,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之上,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都可以自由联接,物联网将互联网变成庞大的神经网络,不仅催化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更强化了互联网经济的主体地位。 “互联网+”商业形态是什么样的? 在宏大的商业变革之下,社交、阅读、购物、出行、游戏、视频……智能移动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社会信息空前爆炸,媒介资源铺天盖地,时间呈碎片化状态,品牌营销迎来了新的挑战,也拥有了空前的绝佳机会。那么,挑战和机会究竟在哪里出现呢?新的商业模式将会以何种面目现身呢? 对此,腾讯副总裁郑香霖给出了一个概念性的答案:互联网+的商业形态将由一个“连接金三角”组成——连接器、接入方以及流通物。其中,流通物不再是互联网上简单的图、文、视频等内容,一种全新的流通物开始形成,郑香霖将它定义为Neo Content,“区别于图文视频等传统流通内容,Neo Content是一个包含了信息、产品、服务的综合体,它将是企业下一阶段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Neo Content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取决于三个因素: 首先,在连接器之外提供新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商业模式,从而完整覆盖Mega Web的超级网络; 其次,当营销无法突破自身产品范畴,Neo Content凭借综合体的优势,能够给体验经济巨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在互联网环境影响下的Digital Native具有独特的时代印记,而Neo Content是了解、构建这一群体世界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席卷一切的浪潮之下,传统企业利用技术创新、大数据挖掘、资源利用等方式,寻找适合自身的互联网+创新路径,不但可以重新塑造品牌生态的格局,未来还能最大程度建立Neo Content核心竞争力,而这将是品牌在这场变革中输赢最核心的因素。

可口可乐案例

案例:顾客忠诚案例——新一代可口可乐推出引发的危机1985年4月23日,愚人节后不久,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戈伊朱埃塔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他宣布经过99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放弃它一成不变的传统配方,原因是现在的消费者更偏好口味更甜的软饮料。为了迎合这一需要,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更改配方调整口味,推出新一代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作出改换口味的决定,是有原因的。在80年代,可口可乐在饮料市场的领导者地位受到了挑战,增长速度从每年递增13%下降到只有2%,百事可乐公司大胆地对顾客口感试验进行了现场直播,即在不告知参与者在拍广告的情况下,请他们品尝各种没有品牌标志的饮料,然后说出哪一种口感最好。试验过程全部直播,百事可乐公司的这次冒险成功了。几乎每一次试验后,品尝者都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百事挑战”系列广告使百事可乐在美国的饮料市场份额从6%猛升至14%。 到了80年代,只有12%的消费者忠于可口可乐,而只喝百事可乐的消费者则上升到11%。而在此期间,无论是广告费用的支出还是销售网站,可口可乐公司都比百事可乐公司高得多。可口可乐新的领导者戈伊朱埃塔认为,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下滑的原因,是可口可乐那曾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已经使用了99年的配方,已经不合消费者今天的口感了。可口可乐公司技术部门决定开发出一种全新口感、更惬意的可口可乐。 这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可口可乐公司自然不得不万分慎重。在研制新可乐之前,他们曾秘密进行了代号“堪萨斯工程”的市场调查行动。它出动了2000名市场调查员在10个主要城市调查顾客是否接受一种全新的可口可乐,问题包括:可口可乐配方中将增加一种新成份使它喝起来感觉更柔和,你愿意吗?可口可乐将与百事可乐口味相仿你会感到不安吗?你想试试一种新饮料吗?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0%-12%的顾客对新口味可口可乐表示不安,而且其中一半表示会适应新的可口可乐,这表明顾客们愿意尝试新口味的可口可乐。 在新可乐的样品出来后,可口可乐公司组织了品尝测试。在不告知品尝者品牌的情况下,请他们说出哪一种饮料更令人满意。测试的结果令可口可乐公司兴奋不已,顾客对新可乐的满意度超过了百事可乐,市场调查人员认为这种新配方的可乐至少可以将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推高1%-2%,这就意味着多增加2-4亿的销售额。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口可乐公司倾资400万美元进行了再一次规模更大的口味测试,13个最大城市的超过19万名顾客参加了测试,55%的品尝者认为新可乐的口味胜过了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而且在这次口感测试中新可乐再次击败了对手百事可乐。公司最后决定生产“新可乐”、停止传统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 但是,在“新可乐”上市后的一个月,可口可乐公司每天接到超过5000个抗议电话,而且更有雪片般飞来的抗议信件。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开辟了83条热线,雇佣了更多的公关人员来处理这些抱怨和批评。有的顾客称可口可乐是美国的象征,有的顾客威胁说将改喝茶水永不再买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更有忠于传统可口可乐的顾客组成了“美国老可乐饮者”的组织在发动抵制“新可乐”的运动,而且许多人开始寻找已停产的传统可口可乐,这些“老可乐”的价格一涨再涨。面市后两个月,“新可乐”的销量远远低于公司的预期值,不少瓶装商强烈要求改回销售传统可口可乐。 到6月底,“新可乐”的销量仍不见起色,而公众的抗议却愈演愈烈。于是,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其商标定名为Coca一CalaClassic(可口可乐古典)。同时继续保留和生产“新可乐”。7月1l日,戈伊朱埃塔率领可口可乐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站在可口可乐标志下向公众道歉,并宣布立即恢复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的生产。消息传来,美国

最经典的失败案例-可口可乐

因为百事可乐的成长,不断诉求“新一代的选择”,1982年可口可乐开始实施代号为“堪萨斯计划”的划时代营销行动。超过2000名调查员在十大城市调查顾客是否愿意接受一种全新的可乐。 其问题包括:如果可口可乐增加一种新成份,使它喝起来更柔和,你愿意吗?如果可口可乐将与百事可乐口味相仿,你会感到不安吗?你想试一试新饮料吗? 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顾客对新口味可口可乐表示不安,而且其中超过50%的人认为可以接受并适应新配方的可口可乐。在接下来的第一次口味测试中,品尝者对新可乐的满意度竟然超过了百事可乐,调查人员认为,新配方可乐至少可以将市场占有率提升一个百分点,即增加2亿美元的销售额。 面对这一重大抉择,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可口可乐又掏出400万美元进行了一次由13个城市的万名消费者参加的口味大测试,在众多未标明品牌的饮料中,品尝者仍对新配方“感冒”,新可乐以61%比39%的压倒性大多数战胜旧可乐。 正是这次耗资巨大的口味测试,促使可口可乐下决心推陈出新,应对百事挑战。1985年4月23日,行销了99年的可口可乐在纽约市林肯中心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公司百年历史中最有意义的饮料营销新动向”。郭思达当众宣布,“最好的饮料----可口可乐,将要变得更好”:新可乐取代传统可乐上市。 共有700余位媒介记者出席了新闻发布会,通讯卫星还将现场图像传送到洛杉矶、亚特兰大和休斯顿等地。在24小时之内,81%的美国人知道了可口可乐改变配方的消息,这个比例甚至高于16年前阿波罗登月时的24小时内公众获悉率;据说更有70%以上的美国人在“新可乐”问世的几天内品尝了它,超过任何一种新产品面世时的尝试群体。 但对于可口可乐公司而言,一场营销噩梦恰恰是从4月23日上午的那个新闻发布会开端了。仅以电话热线的统计为例:在“新可乐”上市4小时之内,接到抗议更改可乐口味的电话650个;4月末,抗议电话的数量是每天上千个;到5月中旬,批评电话多达每天5000个;6月,这个数字上升为8000多个----相伴电话而来的,是数万封抗议信,大多数的美国人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可口可乐背叛了他们,重写《宪法》合理吗?《圣经》呢?在我看来,改变可口可乐配方,其性质一样严重。 为此,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新开辟数十条免费热线,雇佣了更多的公关人员来处理这些

试谈商业模式新生代

上期本刊介绍了6种商业模式设计方法中的前3种:客户洞察、创意构思和可视思考,本期我们继续介绍后3种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原型制作、故事讲述和情景推测。这些来自设计领域的技术方法和工具,能够帮助你设计更好、更具创意的商业模式。 方法4原型制作(Prototyping) 原型制作的价值 对于开发创新的全新商业模式来说,原型制作与可视思考一样,可以让概念变得更形象具体,并能促进新创意的探索。我们把原型看成未来潜在的商业模式实例(原型作为用于达到讨论、调查或者验证概念目标的工具)。商业模式原型可以用商业模式画布简单素描成完全经过深思熟虑的概念形式,也可以表现为模拟了新业务财务运作的电子表格形

式。 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不必把商业模式原型看成像是某个真正商业模式草图。相反,原型是一个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的方向——那些我们的商业模式应该尝试选择的方向。如果我们增加另一个客户细分群体会对商业模式意味着什么?消除高成本资源将是怎样的结果?如果我们免费赠送一些产品或服务,并且用一些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或服务替代现在的收入来源又将会意味着什么? 不同程度的原型 商业模式的原型既可以是画在餐桌上的草图,也可以是具体到细节的商业模式画布,还可以是一种可以实地测试的成型商业模式。原型制作不仅与勾绘商业模式想法有关,也与真正实现这个构想有关。原型制作通过添加和移除每个模型的相关元素,来探索新的、可能是荒谬的、甚至不可能的构想。你还可以用不同层次的原型做试验。 一种新的咨询(业务)商业模式 约翰?萨瑟兰是一家中等规模全球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CEO,这家公司为企业提供战略和组织问题上的建议。约翰正在寻找一种全新的、来自外界的审视其公司的视角,因为他相信需要重新展望他的生意了。 约翰创建他的公司已有20 多年的历史,现在全球拥有210 名员工。他们直接和麦肯锡、贝恩和罗兰贝格竞争。真正困扰约翰的是那些战略咨询同行们在市场内的坏名声,而且越来越多的客户觉得普遍的按时或者基于项目的结算方式已经过时了。 这样的评论警示了约翰,左思右想后,他的结论是,这个坏名声是由过时的商业模式引起的,他现在想转变自己公司的做法。约翰瞄准了过去按时和项目交付计费的模式,但是他还不是十分确信该如何做。请帮助约翰,给他提供些关于咨询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洞见。 餐巾素描 概括和抛出一个粗略的想法绘制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画布。使用关键元素描述这个想法。 ?概括想法 ?包含价值主张 ?包含主要的收入来源 1 详细绘制画布 画出每个商业模式元素。 ?绘制一个完整的画布

硕士论文答辩sharing economy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 (汽车共享)

SHARING ECONOMY BUSINESS MODEL AND VALUE CREATING Case study on car-sharing Sihui ZHAO PEG3 Classique Graduate level Master in Management Professeur Tutor: FOX-MURATON Melissa 29/01/2015

TABLE OF CONTENT ? Research Context ? Research Objective ? Methodology ? Structure of thesis ? Findings ? Conclusion

Peer-to-Peer Economy RESEARCH CONTEXT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Relationship economy Access Economy Sharing Economy

WHAT?

Economic model based on “Access to” rather than “Ownership of” physical and human assets like time, space and skills. They make use of idle assets and create new marketplaces. Sharing Economy In other word, it involves using online platform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as tools to connect distributed groups of people to match millions of haves with millions of needs, immediately and efficiently. MODE AIM

新产品开发失败案例

新可乐的失败 自从1886年亚特兰大药剂师约翰·潘伯顿发明神奇的可口可乐配方以来,可口可乐在全球开拓市场可谓无往不胜。1985年4月23日,为了迎战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在纽约宣布更改其行销99年的饮料配方,此事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商界一百年来最重大的失误之一。 在80年代,可口可乐在饮料市场的领导者地位受到了挑战,其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的增长速度从每年递增13%下降到只有2%。 在巨人踌躇不前之际,百事可乐却创造着令人注目的奇迹。它首先提出“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这一广告活动抓住了那些富于幻想的青年人的心理。这一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广告,极大地提高了百事可乐的形象,并牢固地建立了它与软饮料市场上最大部分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一轮广告攻势大获成功之后,百事可乐公司仍紧紧盯着年轻人不放,继续强调百事可乐的“青春形象”,又展开了号称“百事挑战”的第二轮广告攻势,在这轮攻势中,百事可乐公司大胆地对顾客口感试验进行了现场直播,即在不告知参与者在拍广告的情况下,请他们品尝各种没有品牌标志的饮料,然后说出那一种口感最好,试验过程全部直播。百事可乐公司的这次冒险成功了,几乎每一次试验后,品尝者都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百事挑战”系列广告使百事可乐在美国的饮料市场份额从6%猛升至14%。 可口可乐公司不相信这一事实,也立即组织了口感测试,结果与“百事挑战”中的一样,人们更喜爱百事可乐的口味。市场调查部的研

究也表明,可口可乐独霸饮料市场的格局正在转变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分庭抗争。70年代18%饮料消费者只认可可口可乐这一品牌,认同百事可乐的只有4%,到了80年代只有12%的消费者忠于可口可乐,而只喝百事可乐的消费者则上升到11%与可口可乐持平的水平。而在此期间,无论是广告费用的支出还是销售网站,可口可乐公司都比百事可乐公司高得多。它拥有两倍于百事的自动售货机、优质的矿泉水,更多的货架空间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但是为什么它仍然失去了原属自己的市场份额呢? 面对百事可乐的挑战,1980年5月,可口可乐董事会接受了奥斯丁和伍德拉夫的推荐,任命戈伊祖艾塔为总经理。在戈伊祖艾塔于1981年3月成为公司的董事长之后,唐纳德·基奥接任总经理。 不久,戈伊祖艾塔召开了一次全体经理人员大会,他宣布,对公司来说,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人们必须接受它。于是,公司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调查研究产品本身的问题上来,证据日益明显地表明,味道是导致可口可乐衰落的惟一重要的因素,已经使用了99年的配方,似乎已经合不上今天消费者的口感要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开始实施堪萨斯计划——改变可口可乐的口味。 可口可乐公司在研制新可乐之前,秘密进行了代号“堪萨斯工程”的市场调查行动,它出动了2000名市场调查员在10个主要城市调查顾客是否接受一种全新的可口可乐,问题包括:可口可乐配方中将增加一种新成份使它喝更柔和,你愿意吗?假如可口可乐将与百事可乐口味相仿你会感到不安吗?你想试试一种新饮料吗?调查结果表

商业模式设计5大步骤与22条经验

商业模式设计5大步骤与22条经验 1.商业模式定义 我们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一定义虽然清晰准确,但却并不容易理解。不论是从地区经济体角度,还是从商业生态、行业的角度来观察企业,它实际上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交易来形成的一张网络。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分为两种,我们把它们称之为业务交易和治理交易。 首先是业务交易。比如,甲将某种产品卖给乙,这个过程就是业务交易。那么相应的,业务交易也有两种,一种是交换,一种是合作。交换相对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合作呢合作是指,在交易的过程中,假如我贡献了资本,而你贡献了智力,那么,双方就形成了一个共生体,并按照一定的盈利模式来共同分享产出。合作与交换一样,都属于业务交易。 第二,治理交易。它是指,一个利益主体拥有另外一个利益主体的所有权,或者说拥有它的控制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 不管是业务交易还是治理交易,都包含两种典型性质,一种是纯粹的市场化交易,即双方的交换或合作都会按照市场价格来进行,它能够反映出所有的交易信息,市场是能够出清的。还有一种是科层性质的交易,即企业内的交易、合作或者交互,也包括通过指挥、命令、监督控制等等互动方式来进行的活动。 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并且能够在这个经济体或者行业当中从事特定的业务活动,即基于价值链环节的活动。这种利益主体既包括独立的企业,也包括企业的内部利益单元,如部门、业务单元或者是员工,他们都是我们所说的利益相关者。 在这样一个基于交易的网络结构当中,你会发现,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盈利模式是各不相同的。第一,两个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收支的来源和方式不同。收支来源即谁给谁钱,收支方式包括,固定性质的租金、剩余性质的价差、分成性质的佣金;拍卖;顾客定价;组合计价等等。 第二,交易方式不同。如线上交易、线下交易就是不同的方式;针对商品所有权的交易和针对商品使用权的交易也是不同的交易方式;是通过卖产品的方式来交易,还是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交易这些都是不同的交易方式。 2.商业模式六要素模型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营销案例珍藏版 案例《新可乐的推出》分析 一: 新可乐推出失败的原因 1.营销调研的失败 新可乐的失败,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调研上,本来根据调研所的出的结果,新可乐应该是很成功的,然而结果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呢,我们先看可口可乐公司测试的过程,他们在进行口味测试都是在无商标的前提下的,也即他们没有明确告诉消费者这样的新可乐是拿来取代旧可乐的,公司把营销问题限定的太窄了。调查只限于口味问题,没有考虑用新可乐取代旧可乐时消费者的感觉如何。它没有考虑无形的资产-可口可乐的名称、历史、包装、文化遗产及产品形象。然而,对许多人来说,可口可乐与棒球、热狗和苹果派一起成为美国的习俗,它代表了美国社会中最根本的东西。可口可乐一切都考虑周全了,唯一忽略的就是这种“爱”在他们看来可口可乐代表永恒,代表爱心,代表关怀。所以当这些一旦成为过眼云烟后,他们变的怒不可遏。所以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可口可乐的象征性意义比它的口味更重要。而如果调查的范围能够更广些,能够更深些,是应该能发现这些情感因素的。 2.新可乐的广告策略 新可乐的广告是成功是失败,说法不一。先来看他们的广告策略,他们把观众定位在青少年,并高薪聘请一些青春偶像上电视要“紧跟潮流”。这些对于正处于偶像崇拜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颇具成效的,在广告播映后的调查中,很多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个广告,并由此知道了新可口可乐这个牌子。也就是说,新可

乐在推广其知名度上是成功的,观众都知道有这样的一种饮料,不过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这个被不少广告当作结束语的:新可口可乐不仅是滋味,还是你温馨的笑容。就总给人自吹自擂的感觉。新可乐广告给了老顾客很多的不快,这也是新可乐失败的一个原因。 总结: 可口可乐公司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决策的不当。首先,在作出决策时,可口可乐公司对市场的预测盲目乐观,对其决策的风险估计不足,并缺乏对付风险的后续计划,最终导致失败。其次,可口可乐公司从调查中认识到“新可乐”能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新气象,却没有真正分析出顾客的心理要求,而作出以“新可乐”全面取代传统可口可乐、停止传统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的决策,以致失去了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生产、减少损失的时机。 启示: 3-1 营销案例珍藏版 市场调研越细越好,对作出决策有足够的对付风险计划 详尽的市场信息是营销工作预测和决策的根本依据,务求深入扎实地做好,否则,一切营销工作战略战术的选择都是盲目和难以奏效的。市场竞争如同战场作战,全面掌握敌情是基本前提,若连多少堡垒需要攻克、多大阵地需要占领尚未查清,怎样合理用兵准确出击,动用若干人力、财力调查市场,在取得详尽资料的基础上将目标阵地与堡垒标于地图上,再划分区域、落花流水实责任、逐步攻占。 在作出决策时,不能对预测盲目乐观,而导致对其决策的风险估计不足,并缺乏对付风险的后续计划,因此对付风险的后续计划亦是决策的重要部分。 二:逆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