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性质

《课程指南》是政府对上海市21世纪初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基本文件。

《课程指南》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的“质量标准”,同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明确的实施途径。

因此,《课程指南》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动纲领,是幼儿园和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依据。

二、《课程指南》的框架结构

《课程指南》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几个附件等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对课程的几个基本认识

1、确立大课程观——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2、课程改革既要改革课程理念,又要改革教育技术。

3、课程改革要引导全员参与、整体互动。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发展性

现代学习的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副标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宗旨:宏扬人的主体性。“为本”主要体现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依据: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的逻辑,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程序、个性特点等。

二期课改的落脚点: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挑战: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2、注重早期幼儿潜能的开发——注重个别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人的潜能的多面性和开发的可能性。

脑科学的发展证明学前期儿童存在许多关键期、最佳期,此时进行智能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是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3、以素质的启蒙为核心——注重奠基性。

正确理解“启蒙”二字。幼儿园目标指向的全面性,要关注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加以培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兴趣、情感、正确的态度、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内容。

(三)《课程指南》中五条课程理念的内涵:

1、确立以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目标是灵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期课改着眼于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要从生活习惯、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考虑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奠定最初的基础。(见P1)

如《课程指南》在目标的表述上较多地运用“体验、感受、接触、发现、尝试、兴趣”

等词汇,突出了情感、态度、习惯、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2、建构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淡化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的编写)

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体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和表现三大领域。并与幼儿参与的多种活动(包括生活、运动、学习和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课程的具体内容。(P1)

共同生活——主要指个人的健康生活及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

探索世界——主要指对自然现象、物质以及人造物等进行态势,从中获得亲自然亲社会的情感,培养探索的兴趣、正确的看法等。

表达和表现——主要指让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和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语言、动作、符号等。倡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反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体现乐趣。

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建构课程。课程要面向全体幼儿,使他们共同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发展。课程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促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和谐发展。

3、优化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强调活动的过程体验;强调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课程实施强调活动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提倡集体、小组、个别学习的方式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最佳教育时机,以适应幼儿的个体差异。(P2)

4、以民主为原则的课程管理

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赋予了幼儿园和教师选择和创编课程的自主权,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倡导弹性的课程管理,为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提供了空间。

5、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

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多渠道地收集有关幼儿的发展状况、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信息和意见,逐步形成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有效机制。

四、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总目标突出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具体的培养目标:共有六条。(同“市纲”的教育目标,略)。

理解上述目标时要注意:

A、理解和掌握每一条具体目标的多重指向。

B、目标是过程性的不是即时就可完成的。

C、每一条目标的完成需要大量的内容和方法、途径协同作用。

(三)目标的价值取向(P36)

1、和谐发展的取向

总目标突出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

总目标体现包含二个要点:一是概括性;二是方向性。全面含盖了个体发展所要达到的高度,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2、情感态度取向

情感态度是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对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儿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基础启蒙性

课程目标“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P1)

因此《课程指南》的目标定位让幼儿“初步了解……、初步形成……、初步接触……”等词汇,要求我们着眼于为幼儿的后继发展打基础的过程性目标,要避免急功近利,刻意训练,单科拔高等不良倾向。

如何处理“初步”与“挑战”的关系?即“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工作的难点。

这是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教师要考虑二个问题:一是幼儿原有的基础,二是考虑在原有基础上的适宜性发展。(P9)考虑幼儿接受的可能性。

五、课程内容: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构成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课程内容主要从活动的经验指向角度进行表述。生活活动、运动、学习均以活动的基本经验为核心内容,并辅之相关的内容示例……”(《课程指南》P5)

1、《课程指南》中基本经验的内涵和价值

《课程指南》中基本经验是站在幼儿角度所描述的教育目标。既是站在幼儿角度上对课程总目标进行分解,又明示了课程内容所指向的要求,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和依据。

基本经验强调幼儿与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注重幼儿直接体验的过程,基本经验的提法,本身就是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教师客观地评价幼儿,不会用统一的标准去规范每一个孩子,注重原有基础上的主动发展。

2、基本经验所折射的课改理念

反映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观。

20条基本经验概括了三大板块的内容(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体现了交叉性和渗透性和整合性。同时也体现了开放性和体验性。

3、基本经验的提示的作用

《课程指南》中基本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克服“课程就是教材”的片面的认识,避免选择课程内容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系统性。

可以引导教师从关注文本走向关注幼儿,把课程内容视为幼儿的学习经验,而这种经验是幼儿真正理解和体验的,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六、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三个层面:

课程类型——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从不同的幼儿园与幼儿需要划分)。

课程项目——生活、运动、学习、游戏(从课程内容与活动的角度划分为四类项目)。

课程生成方式——预设课程、生成课程(从课程生成方式划分)。

1、构建体现双重功能的课程类型

共同性课程——保底的功能,指向各类幼儿园、全体幼儿。选择性课程——因园而异、因人而异,体现拓展、提高的功能。鼓励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和个性化,克服一刀切、齐步走。

2、构建以活动为出发点的课程项目(生活、运动、学习、游戏)

3、提出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相结合的课程生成方式

所谓“预设”,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幼儿兴趣、学习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教育活动。《指南》强调教师在这一类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动态性的调整,积极地引导幼儿主动地活动。

所谓“生成”,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自主产生的活动。这类活动强调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预设凸现课程的目标取向;生成凸现课程的过程取向。教师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预设与生成各自的优势。

七、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关键价值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园本化课程构建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塑造21世纪一代新人的过程。

(二)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

1、如何优化课程?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自觉地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乐意实施新课程教材。

其二,深入学习新课程,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用好新教材。

其三,课程园本化,即根据本园实际选择和创编新课程,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

2、如何平衡课程?

平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自主、全面、和谐的发展。平衡体现在课程的结构、类型、项目之间的平衡。具体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

1)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的平衡。

2)生活、运动、学习、游戏各类项目的平衡。

3)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课程的平衡。

4)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平衡。

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四多四少:学习多、游戏少;室内多、室外少;教师预设多、幼儿生成少;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多、小组和个别活动少。

教育教学的内容安排过死、过细、过满;内容和组织形式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如同种性质的内容或形式安排在一起,不符合动静交替的原则、违背儿童的身心规律。

3、共建课程

新课程的管理理念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把课程权还给教师,鼓励教师选择和创编课程。同时,幼儿也是课程生成的主体,要关注幼儿即时生成的课程。

二期课改就是要广大教师放弃传统的观念,迎接挑战,接纳新课程方案。要做到“二个优先”、“二个关注”、“三个学会”。

“二个优先”——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的、富有个性的活动优先;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映的活动优先。

“二个关注”——会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美?吉福门提出,发现瑞吉欧者)会关注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孩子获取某种经验的关键时刻)

“三个学会”——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尊重、学会支持。

八、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三块内容:幼儿园课程评价、教育活动评价、幼儿发展评价。

(一)课程适宜性评价

评价模式——改变过去过于统一的评价模式,要构建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如共同性课程评价体系、选择性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二期课改提出了课程评价的任务。

评价的内容:不仅评价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同时也评价环境创设、教师态度、师生互动等;既要评价教师预设的课程,也要评价幼儿生成、教师支持发展的课程。

注意:课程评价要考虑目标的全面达成。另外,课程评价伴随着课程开发、实施的整个过程,克服以往的终结性评价的形式。

(二)、幼儿发展评价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主体

?教师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主体

?幼儿作为幼儿自我评价的主体

2、评价观念的变化

在思想观念上,确立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克服用统一的标准去划一地评价所有的幼儿,更不能给一些幼儿贴“标签”。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鼓励他们积极、自主地发展。

3、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指南》提出的十二项内容,此十二项内容对幼儿发展是最为基础、最重要的评价内容。每一项内容大体分成五个层次,大致体现了该项目的发展顺序。但五个层次之间是不等距的。每一个项目没有规定年龄班,就是考虑到孩子发展的差异性,体现了对不同幼儿的尊重。(见P34附件4)

附2:《上海市托幼园所办学等级标准》(试行)中对婴幼儿发展水平评价内容

1)身体发育良好,体重、身高超P50大于等于50%。

2)喜欢运动,动作发展良好。

3)情绪愉快,适应集体生活,活泼\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4)不怕陌生,对人大方、有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

5)乐于接受日常清洁事项,行为习惯良好。

6)喜欢摆弄、观察、提问、探索。

7)能开口说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想法,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8)喜欢自我服务,能做力所能及的事。

关于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等基本指标及发病率均参考《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条例》所规定的要求评价。

4、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幼儿发展评价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评价。要运用动态的、综合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交谈、幼儿作品分析,与家长及与幼儿有关的人员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等,对幼儿作出客观的、恰如其分地评价,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充分的、最优化的发展。

5、评价应遵循的理念与原则

?倡导发展性评价,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评价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是为了促进技术专业能力的提高,是为了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倡导全面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拓展

评价要渗透于各类活动之中。不局限于学习活动。评价要关注情感、兴趣、习惯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避免单一、片面的评价。

?倡导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评价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看成长过程,关注发展的潜力和发展的方向;既要看全面发展,又要看某一个突出的方面,承认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特别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幼儿。评价也要因人而异、因园而异,即不搞一刀切。

?倡导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要全面,评价可采用观察、调查、访谈、建立档案袋等,特别不能忽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挥定性评价的优势,鼓励评价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九、课程管理

1、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区县、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2、完善学前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多样化。

3、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如政策支持、对优秀成果的奖励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这一浪潮的冲击,使我们的老师为学生所布置的作业单调、枯燥、重复、量多而脱离生活实际,这不仅违背了当前提倡的教学理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身陷苦海而难以自拔。但是,家庭作业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学者哈里斯.库帕指出:家庭作业显然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具有直接的作用;其次,能提高学习技能,改善学生对学校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没有地点限制的;此外,能培养独立性和责任心,具有非智力因素的好处;最后,可以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崔峦同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也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我们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弘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也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的知识向课外迁移、派生。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摒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但在现实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和考试改革的滞后,目前“题海战术”仍然盛行。学生的课外时间几乎全部被作业占领,而且学生作业的设计简单机械,注重死记硬背,注重重复和模仿,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却被忽视了,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讲:《提纲》第一条——第三条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彻底的费尔巴哈信徒。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理解这一著作何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唯心主义虽然知道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本体”,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它们把主体能动性只理解为抽象的理性或绝对理念,把整个人类世界和人自身看作是精神的展现。唯物主义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会的本体,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从前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的层面,没有追随到理论活动背后的人的实践活动那里,被理论遮住了视线,从而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原初活动——“对象性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确立起“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观、生存论及本体论地位,指出理解“对象、感性、现实”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从实践出发。从而确立起“改变世界”的新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可能根据都在实践本体中。 费尔巴哈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热衷于追溯一个先于人、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把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则被看作不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客体,运动、变化、发展是物质自身具有的属性。而唯心主义则把外部世界的存在视作思维本身,黑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单纯的直接性,而直接性就是思维,所以外部世界就是思维自身之内的观念客体。费尔巴哈不满于上述对客体的理解,提出用感性来规定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性来对抗黑格尔的思维直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费尔巴哈知道对自然界的理解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人的感性直观,他把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界视为抽象的东西,这比起他以前的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的感性分离开来的做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费尔巴哈只是在与感觉相对应的意义上理解感性客体,也就是把感性客体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这两个局限导致他把对象看作预成的、先在的,而不是把对象看作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他没有弄清人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曾多次提到“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等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从抽象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的转换,这种历史认识论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哲学认识论。在《提纲》写作之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再次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在这次研究中,马克思着眼于改造现实生活进程的工业的社会历史意义,

电力公司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报告领导讲话模板.doc

电力公司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报告-领导讲话模板

电力公司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同志们:现在,我向大会报告集团公司上半年经济活动情况。一、公司系统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真抓实干,克服困难,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上半年集团公司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电力生产和基建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上半年,未发生电力生产、基建人身死亡事故和群伤事故,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未发生责任性重大设备事故,未发生垮坝和水淹厂房事故,未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发电生产人身重伤事故1次,同比增加1次;发生一般设备事故2次,同比减少7次;发生设备一类障碍77次,同比减少48次;发生非计划停运108次,同比减少135次。(二)在电力供应紧张形势下,充分挖掘现有机组潜力,克服煤炭供需矛盾突出和南方来水偏枯等不利因素影响,发电量和售电量保持稳步增长。上半年,集团公司发电量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完成全年计划的%。其中:火电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同比增长%;水电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同比增长%。从区域来看,华北地区的发电量占集团公司总发电量的%,同比增长%;东北地区占%,同比增长%;华东地区占%,同比增长%;华中地区占%,同比降低%;西北地区占%,同比增长%。火电机组利用小时进一步提高。上半年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3167小时,同比增加130小时。比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高出207小时。水电来水呈现“北丰南枯”态势。福建、江西、湖南由于降水量少,来水相对偏枯,发电量均有所下降。福建减少亿千瓦时,同比降低%;江西减少亿千瓦时,同比降低%;湖南减少亿千瓦时,同比降低%。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来水较好,发电量增加亿千瓦时,同比增长%。新投产机组对发电量增长贡献较大。新投产机组发电量亿千瓦时,占发电量增量的%,为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和发电量稳步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上半年,售电量增长速度高于发电量增长。集团公司售电量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其中:火电亿千瓦时,水电亿千瓦时。(三)供电煤耗和综合厂用电率均有下降,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上半年,集团公司综合厂用电率%,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其中:火电%,同比下降个百分点;水电%,同比下降个百分点。上半年,集团公司供电煤耗克/千瓦时,同比下降克/千瓦时。(四)销售收入增长幅度高于电量增长。售电量的增加和火电售电单价的提高推动了电力收入的增长。上半年,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与预算执行进度基本同步。其中:电力销售收入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同比增长%;热力销售收入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同比增长%。电力收入中,火电亿元,占电力收入的%,同比增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xx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xx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 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 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 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他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马克思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强调指出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第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第三,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 其三,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理解人类历史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来,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原文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手稿。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他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模版)

公司年季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完成情况 一、公司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二、公司重点工作 三、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及主要成绩总结 第二部分:本季度公司经营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公司资产状况分析 三、综合分析 第三部分:重大事项说明 第四部分: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部分: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第六部分:经营预测分析

第一部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完成情况 一、公司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单位:万元 (调整金额情况说明:) 二、公司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承包经营责任书列示内容:进度、完成情况) 三、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及主要工作总结 1.根据年初各单位签订的经营责任管理目标,一一对比,说明完成情况并分析原因。 2.在全面反映公司总体财务状况的基础上,主要对公司经营管理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公司经营情况 单位:万元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⒈收入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截止月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完成年(季)度预算的 %,较上年同期增长(减少) %;实现净利润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 %,较上年同期增长(减少) %。 ⑴公司各主要经营项目收入实现情况见下表: 预算完成分析说明:

⑵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同期分析: 与上年同期分析说明: ⑶收入增长(减少)分析:公司收入构成分析,主营业务构成分析,影响收入的价格因素与销售量因素分析等。 ⑷详细分析经营情况: ⒉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截止月末,公司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万元,占全年(季)预算的 %。其中销售毛利万元,期间费用万元。 万元,详细情况见下表: ⑴销售价格变化对销售毛利的影响 ⑵主营业务成本对销售毛利的影响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练习题参考复习资料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C 3.A 4.B 5.C 6.A 7.B 8.A 9.C 10.D 11.C 12.A 13.B 14.C 15.D 16.C 17.B 18.B 19.A 20.A 21.D 22.B 23.B 24.A 25.A 26.B 27.D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BCD 3.BCD 4.ABD 5.AB 6.ABD 7.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 12.ACD 13.ABCD 14.ABCD 15.ACD 16.ABC 17.ABCD 18.AB 19.ABCD 20.ACD 21.ABCD 22.ABC 23.ABC 24.AC 25.ABD 26.ABCD 27.ABC 28.ABD 29.ACD 30.AB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就是在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2.市场供应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总量(总额)。它只是社会商品资源的一部分。 3.资金筹集费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发行费、承销费、银行手续费等。 4.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5.均衡生产是指出产成品或完成某些工作,在相等时间内,在数量上基本相等或稳定递增。 6.物化劳动消耗量又称劳动占用量,是指占用的资金、商品、仓库、营业场所以及设备等。 7. 市场商品需求量,是指计划内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 8. 直接材料指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入的有助于产品生产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 9. 经济订货批量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商品的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 10.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障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 11.回归分析法是依据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找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加以模型化,建立起回归方程,用于预测的方法。 12.资金占用费是指企业支付给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13.制造费用指企业的生产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生产部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水电费、设备物料消耗等。 14.从商品购进到销售能获得一定的目标利润,商品可以存储的最长储存期,称商品储存保利期。 15.现金流量是按照收付实现制计量公司的净收益即净现金流量,是一定期间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差额。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原则是什么? (1)实事求是原则。(1分)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1分) (3)实物形态指标与价值形态指标相结合原则。(1分) (4)运用辩证观点和系统分析观点的原则。(1分)(适当拓展1分) 2.什么是市场?市场的实际形成必须具备那些要素?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实体买卖的地方,即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联系形式。(2分) 市场的实际形成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要素: (1)存在着可供交换的产品即商品,包括有形的货物和无形的服务;(1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一)、收入情况 包括季度末累计实现营业收入总额、同比增减情况、主要产品收入同比增减情况,针对主要产品的同比增减变动情况进行重点说明。 表3.1 ***季度末营业收入完成情况表单位:万元 表3.2 ***季度末主要产品同比增减变动情况表单位:辆/万元 (二)、成本费用 包括累计发生成本费用总额,同比增减情况,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是否高于主营业务收

入增长率,成本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以及同比变动,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以及同比变动情况。 表3.3 ***季度末成本费用构成情况表单位:万元 表3.4 ***季度末主营产品毛利率增减变动情况表单位:辆 (三)、经济增加值(EVA) 包括季度末经济增加值实现总额,关键驱动因素同比增减率及变动原因分析。 表3.5 **季度末经济增加值实现情况表单位:万元 (四)、现金流情况 包括季度末累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同比增减情况,分别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负值的单位要对经营性现金流量进行重点分析。 表3.6 ***季度末累计现金流量同比变动情况表单位:万元

(五)、存货及应收款项情况 包括季度末存货、应收款项净额,同比增减情况,增幅是否大于营业收入增长比率,三年以上存货、应收款项总额及当年清理情况。 表3.7 ***季度末存货及应收款项情况表单位:万元 (六)、考核指标 表3.8 (七)、公司运营中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围绕促进公司经营战略落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强现金流管理、

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以及公司经营中面临困难与挑战的方面展开说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改革的目标 (1)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3.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4.教学过程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作用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作用 篇一: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范文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范文经济活动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它通常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为指导,以会计核算、统计报表、计划指标和调查的情况为依据,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某一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或某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探索经济规律,评价成败得失,探讨其中原因,寻求改进方法,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全面反映了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也简称为经济活动分析。 市场调查报告是对市场中现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市场预测 报告是对未来情况推测和把握,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对已经发生过的经济过程进行剖析,总结经验和规律。 一、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作用与种类经济活动分析是加强经济管理、进行科学决策、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和措施,作为反映经济活动分析结果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客观经济活动的情况。 为制订和调整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及时、正确地 指导经济活动,解决经济问题。第二,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经营管理,想方

设法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可以为财政、金融、工商、税务部门提供信息资 料。 使他们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有效地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第四,及时地帮助经济管理部门尤其是企业了解市场动态。 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做到“未雨绸缪”。 二、经济活动分析的种类划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种类,既有利于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把握不同类型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写好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在经济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其种类也很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按照经济部门、经济工作内容,经济分析报告可以分为工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商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农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按照经济活动分析的对象,可以分为财务状况分析报告、质量分析报告、成本分析报告、设备情况分析报告、质量分析报告、库存结构分析报告、市场动态情况分析招告、商品流转情况分析报告税收执行情况分析报告、资金运用情况分析报告等。 按照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范围,可以分为综合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公司季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XX公司 2016年X月经济活动分析 一、企业经营情况 (一)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2016年X月末,XX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增减变化及原因分析如下: 资产总额:X月末资产总额X万元,较年初X万元增加(减少)X万元,增(减)幅X%增加(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 ; 负债总额:X月末负债总额X万元,较年初X万元增加(减少)X万元,增(减)幅X%增加(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二是……。(增加或者减少的原因必须详细分析) 所有者权益总额:X月末所有者权益总额X万元,较年初X 万元增加(减少)X万元,增(减)幅X%增加(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 ;二是……。(增加或者减少的原因必须详细分析)营业总收入:1-X月累计实现经营收入总额X万元,较上年同期X万元增加(减少)X万元,增(减)幅X%增加(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二是……。(增加或者减少的原因

必须详细分析) 利润总额:1-X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较上年同期X 万元增加(减少)X万元,增(减)幅X%增加(减少)的主要 原因:一是……;二是……。(增加或者减少的原因必须详细分析) (二)预算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2016年X月末,XX公司主要预算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利润总额:全年预算数X万元,1-X月累计完成X万元,完成率为X%高于(低于)时间进度值X万元。 资产负债率:年末考核值X% X月末完成值为X%超(低)预算X 个百分点。 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全年预算数X万元,1-X月累计完成X 万元,完成率X%对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的完成情况做分析评价。 (三)成本费用情况 营业成本:1-X月营业成本累计支出X万元,较上年同期X 万元增加(减少)X万元,增(减)幅X%增加(减少)的主要原因:一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级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模板[优质文档]

项目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年季度) 项目 批准人: 审核人: 编制项目: 编制日期:内部资料注意保密 选择项目典型照片

目录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项目人员情况……………………………………………………………… (三)工程、物资采购情况 (四)工程进度情况……………………………………………………………… 二、项目总体盈亏情况……………………………………………………………… 三、项目收入情况分析……………………………………………………………… (一)业主工作量确认情况……………………………………………………… (二)索赔工作完成情况………………………………………………………… 四、项目成本情况分析……………………………………………………………… (一)项目总成本发生情况……………………………………………………… (二)本期已完工程成本分析 (三)出包费分析………………………………………………………………… (四)零星点工分析……………………………………………………………… (五)材料费分析………………………………………………………………… 1、材料费总体分析………………………………………………………… 2、材料量差分析…………………………………………………………… 3、材料价差分析…………………………………………………………… 4、采购保管费分析………………………………………………………… 5、废旧物资处理分析……………………………………………………… 6、库存物资分析…………………………………………………………… (六)机械使用费分析…………………………………………………………… (七)其他直接费分析…………………………………………………………… 1、临建费分析……………………………………………………………… 2、安全文明施工成本分析 3、专项措施费用分析……………………………………………………… 4、施工水电费分析………………………………………………………… (八)管理费分析………………………………………………………………… 五、变更优化执行情况分析…………………………………………………………… 六、资金收支分析……………………………………………………………………… 七、本期经济活动分析总结…………………………………………………………… 八、上期问题整改落实情况……………………………………………………………附表: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心得体会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心得体会 变化中的企业经营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未来 前言可持续发展正在为企业的发展和调整创造新的机会。有人预言: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与国际上相比,我国企业大多数仍处于受制于环保压力、被动性地开始污染治理的第二个阶段;相当部分乡镇企业仍处于以掠夺性的资源开采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第一阶段,基本上走的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的发展路子。当然,也有少数企业已经开始步入第三阶段,据统计,截止1998年6月,我国已有35家企业

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认证。一些城市如北京、沈阳等在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帮助下,开始清洁生产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真正从战略上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管理目标的仍十分鲜见。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对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不理解,总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互相矛盾。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的实践已经说明这一矛盾并不是不可改变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可以兼容并相互促进的。目前我国在推进企业界参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很不够,应该引起管理科学界的充分重视 一、变化中的企业经营环境事实上,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它们正在从各个方面迅速影响着经济、市场,以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企业的环境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正面临着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

压力:环境问题的“法律化”正在对企业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得以耗取大量资源、能源为基本条件的传统产业发展越来越困难;顾客更青睐有利于环保的产品,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员工更愿意为对环境负责的公司工作;银行更愿意向对环境负责的企业贷款,保险公司更愿意向对环境负责的企业担保;各种税收及贸易条例越来越多地涉及企业的 环境行为。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的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不断出台,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的履行增强了国际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强制性,正在对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为例,近年来,由于氧化碳、哈龙类物质的大量使用,导致在南极、北级等地区出现大面积的臭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标准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在1845 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1888 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19 世纪30 — 40 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二、中心思想 《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

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使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 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 《提纲》全文共11 条,近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第1 一2 条)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并加以否定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