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十二五规划,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将进入深化课程建设的攻坚阶段。当前学校的课程建设伴随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初显端倪在英语、信息技术、体育活动、国家教育等学科,顺应新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和新课改的延伸,我校课程在整合课程形态的积累建设上努力探索践行校本课程呈学科课程、综合活动课程、社会团体课程的办学理念。我们必须对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模式进行定位和给予一定思想,是我们学校发展着力点应该正视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建设;思考;探索;定位;规划

一、思考——弄清想做的是什么

新形势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设置,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对学校模式个性发展、特色发展的期许。我们的学校课程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冯恩洪老师说,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能容纳有差异的教育、有情感的教育及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由此,我们引发一种思考: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点是不是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把人生的旅途比作一条高速公路,在不断地驱动前行中,往往需要在服务区停留,或休息以消除疲劳,或饮食以补充体能;或加油充电提供动力,或修理维护提高安全系数……作为服务区,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配套设施,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个服务区提供的服务产品必须是人们放松身心,解急的生活必须品,为匆匆而来,匆匆而过的区内人士缓冲机能的加油站。这个服务区提供的“产品”必须是顾客所需所求,因此考虑到南来北往的客户差异需求,只要是顾客认为满意的,认为必须的产品就是服务的最终产品,最佳产品。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决定课程内容类型、实施教学模式的是学生的需求,我们的学生既是旅行者又是消费者,从学生踏上人生旅途开始,就在奔赴人生的终点。在旅途上,学校提供的养分有优劣之分,会影响到他今后确立怎样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能力。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是有潜能的。切实抓好学校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课程的优劣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校长身先士卒地统领全体教师构建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的均衡。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的建设让我们吸纳品味感触到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才是对学生真正人格上的塑造。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潜能素质、具备有差异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形成一些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成为未来事业的成功者和幸福生活的人,我们武大一附小的“成全教育”核心内涵理念由此定下基石。

二、定位——指向清晰才能操作

家长学校开题报告

家长学校开题报告 家长学校以未成年人的家长和抚养人为主要对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 阳江市中小学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研究 一、研究背景 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在一份《关于我国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的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世界各个国家家庭教育的发展潮流启示我们,在当今时代,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一个国家、地区只是就学校教育论教育已经行不通了。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状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经济越来越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日益高涨,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许多家长把孩子成才作为家庭的第一要务,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理想。我市不少中小学校都建立了家长学校,并且有两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但是其办学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依然没有冲破过去德育工作的形式化、运动化、活动化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家长学校仅局限于召开家长会,互通孩子情况,尚没有在实质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教育教学特点的“学校”,一个实实在在的“成人教育机构”。一句话,家长学校还没有成为“五脏俱全”的独立的实体站立起来。

我们在抓学校德育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多变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形势下,非常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因为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教育系统有40多万学生,背后就是80多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家长学校成为一个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家教知识的成人教育机构,我市教育局决定开展《阳江市中小学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促进家校联系,切实把家庭教育抓起来。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模式”,我国语言学者认为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供参考的标准样式,国际上学者认为是再现显示的一种理论性、简化的形式,总结起来模式就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中介,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特性。“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家长学校工作方式的突破和创新,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适合我市中小学校家长教育的办学模式。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班额小,家校联系的方式很灵活,如英国、日本的“家长教师联合会”,加拿大的“家庭学校联盟”,丹麦有“家长顾问委员会”等,这些机构负责家校联系,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等。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从总体上尚没有纳入到国民教育的行列,尚没有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依法执教,更未把家庭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说明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

2020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2020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2020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为,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希望你喜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我校全面开始了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收益颇丰。所开课程多次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省市各级主管部门及专家的好评。我校编撰的《胶南三名》在中国教育学会举行的地方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现将我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 学校要发展就应当重视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应当重视学校精神的滋润和文化底蕴的积蓄与传承,经过对学校现状的全面分析,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确定了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了解胶南”为主题的研究资料。确定以“胶南三名”即“胶南名人知多少”“胶南名胜知多少”和“胶南名产知多少”的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植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质,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本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开发的原则 我校开发校本课程主要遵循了两个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胶南是我们的家乡,这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所以,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经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关系,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家乡,从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以动促学,发展学生 经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能搜集相关资料,学会交流与分享、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自我所调查研究的领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在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本事,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本事。 (三)课程开发过程 1、组织

精选-初中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表

初中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表 学校要积极办好家长学校,努力进步学校家长的家教水平,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下的是初中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表,欢迎大家的阅览 初中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表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把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进步教育的效果,为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未来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要求: 1.以市标准化家长学校要求为指导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各项工作,争创市级标准化家长学校。 2.通过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使广大家长明确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熟悉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学习与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开展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活动。本学期,每位主要学科教师需进行家访,提倡科任教师联合家访,要求家访前做好预备,让家访真正起到实效。各班本学期必须与80%左右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填写好家访记录。 4.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以《当代家庭教育》为教材开展授课活动,开展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努力使家长学校起到同一家校教育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5.夯实家长学校的治理基础,做到参与全员化、评选优选化,使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以科学发展观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优化家教机构,组建师资队伍。 1、调整优化家教网络机构。家长学校领导组织由学校校长、教导处、少先队、各班主任及校外辅导员组成;家长委员会由有关部分顾问、学校领导、和有关学生家长组成。少先队负责制定计划,活动安排,收集资料,协调关系,组织师资向家长宣传家教理论,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组建稳定的9+专兼职的家教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并组织专题研讨。保证师资质量,而且上课内容提前确定,认真备课,力求课上得出色、实用,力争形成系列化。 (二)加强常规治理,落实考评制度。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在很多老师都在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因为没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的配合,中小学教育已经很难顺利进行。但家长也很委屈的说:为了孩子的学习,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爱好,有的甚至是工作。是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投入,许多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老师的工作,成了“助教”。可相当一部分家长又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们仍旧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责任感不强,意志力不强,任性,自私,与家长产生隔阂等等。把家长推到这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家长强烈的参教意识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还要帮助父母了解如何去科学的帮助他们的孩子。 学校在抓好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发挥资源优势,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关注每一家庭状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在“家”字上做文章,在“联”字上下功夫,以提高家长育人素养为重点,努力加强家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在家长、学生、教师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家校共育,全面落实“亲子共成长工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加强家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家庭教育理念,牵手两代人,亲子共成长,至关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首先要求教师注意师表形象,还要求教师注重提高素质,多学习、多研究,不断提高家教指导能力和水平。用“五少五多”人性化的方法引领孩子的健康成长(少一点固执,多一点学习;少一点不负责任,多一点平常心态;少一点命令语气,多一点研究气氛;少一点抽象说教,多一点就事论事;少一点不良影响,多一点正面示范)。一方面通过授课和座谈的形式,向家长宣讲素质教育的要义、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科学育人的方法。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理论水平和育人技巧。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亲子共成长工程”活动的实施主渠道是家长课程开课活动。学校本着“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理念,以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的建设为核心,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长学校,营造了“牵手两代,家校共建,给爱幸福”的和谐育人氛围。学校努力走“家教中心牵头,各部门联动,牵手两代课程搭台,家庭教育唱主角,家长自主参与”之路,着力打造“龙头创规范,科研兴家教,评优促成长”的家长课程活动模式,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小学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四年级科技活动实践课程)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二、课程总体目标 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在本校科学性和可行性,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推动本校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课程具体指导思想 1.校本教材要体现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要根据本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条件和需要设计开发教材。 3.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4.积极倡导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5.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 6.从学生实际出发。

四、教学内容介绍

五、课程具体设计思路: 该册校本课程一共分为3个模块:趣味化学,身边的力和晴天娃娃。这三个模块涉及到简单化学、常见的力以及电学知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对能力的要求都成递进关系,三个模块的所有课程都是实践性的,需要学生动手探索或探究去完成。在“趣味化学”模块中,利用身边常见的物质来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一模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身边的力”模块中,重力、大气压力、离心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都会被介绍和探究到,在这一模块中,探究过程会被强调,比如,探究如何使竹签陀螺稳定,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竹签陀螺的稳定性等等,通过学习,学生会自主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在“晴天娃娃”模块中,“项目式”和“任务式”被突出出来,这个模块的最终任务是要学生自主完成一个下雨报警器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前4次课的知识积累,学生应该可以自主设计完成一个报警器的制作,通过最终作品的呈现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课程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加强"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3.注重基础知识应用中逐步渗透,不需要太强调学科系统性。 4.遵循科学实践教育规律,注重基于课程整合理念的"任务驱动"。 5.以"动手实践"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7.注重教材内容的兴趣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8.注重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或者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大块第六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随着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教师的课程职能也相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研究和开发课程将成为我们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我校教师也结合实际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研究与开发。现将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关情况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学校将开发校本课程纳入学期工作计划,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二、校本研发的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更意味着一种责任,我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的目的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个方面。 1.让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 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

发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确定了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责任单位的地位,让每个教师都行动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力,也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2.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 教师对待所教的科目及其内容一直是敬畏有余的。科目对他们来说,是国家的规定,教材对他们来说,是专家编写的。他们被要求严格忠实于国家的所有课程文件,甚至连教学的具体步骤都严格遵照教学参考书指定的教学步骤和课时数。教科书对他们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跪拜于教科书的神威之下。 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亲自参与到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国家提供的课程标准,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研究的指导性纲要,国家提供的配套教材成了他们自主选择的对象。他们站在国家课程标准这块基石上,鸟瞰着校本课程及所有教科书。 三、校本研发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我国过去的“升学教育” 只注意到少数考分高的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那些低分和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当这些人毕业走向社会时,他们成了“失败者”。学校将大批“失败者” 推向社会,而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又将由这些“失败者”来承担,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民的总体素质水平。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作为教育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纵观诸多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现实,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关系其实就是“齿轮”关系,学校文化和课程变革像齿轮一样咬合,他们之间的互动像齿轮传动一样,推动自身变化和发展。 文化规约课程,课程强化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一层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化是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课程的终极品质。如果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 它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观、知识观、学生观等做出的价值选择。因此,课程可以强化文化。一个好的办学理念需要一系列支撑系统, 即理念要接地气,因为理念只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才可能内化为师生的一种自觉, 进而形成学校的文化。对于学校而言,课程就是支撑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载体和重要手段,为学校文化的增值与创新提供了核心机制。可以说,课程是学校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媒介,如果离开了课程,学校文化则会黯然失色直至枯竭殆尽。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学校文化的活跃程度, 往往取决于课程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课程不仅是要适应文化,更要促进文化发展。可以说,课程于学校文化而言,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 使学校文化带着永远保持飞翔的动力与自信的心态向着心中的方向翱翔。

文化助推课程,课程浓郁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二层互动关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学校文化既是学校教育价值理念的体现,同时也在无形中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因此,学校课程建设的参与者是哪些人,参与者将在建设过程中发出怎样的声音,参与者将采取怎样的行动等等都由学校文化决定。课程有了学校文化的指引,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充实内容。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课程组织实施过程做到枝繁叶茂、有血有肉,就必须将扎根学校文化的“土壊”,并从中汲取充足“养分。因此,学校课程的整合建设必须以学校文化为依据进行,让学校文化为每一门课程都赋予了特殊内涵,使每一门课程又流淌着学校文化的“血液”,这样学校课程的内容就更加充实丰富。三是学校文化使课程建设独具特色。由于学校有太多历史传承,导致学校课程体系可能过于庞大,学校课程反而会失去方向,没有了学校自身特点。而学校文化的确立却能使得学校课程特色更加突出。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把握学校文化精髓,才能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可以说,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课程变革不是独立成篇的,不可能离开特定的文化场域。学校课程变革往往是一项改革倒逼一项改革,一项改革推动一项改革,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显现出鲜明的综合特征。找准课程变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凝聚文化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样本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专业方向:义务教育初中英语 姓名:郑梨红 准考证号:

课程开发类课程(让学生快乐成长) 初中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本方案重点针对我校初 一、初二年级。 一、课程开设的情境分析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五大步骤,学校首先必须分析情景,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因此在情境分析时,我们应考虑到校内及校外两部分的因素。 我校现有资源的现场评估表 项目优势劣势 地理环境城市中心社区人员素质复杂、绿地少、 学校规模规模较大,全校26个班。教师敬业精神强班级间联系不足,场地缺乏

师资年轻、活力强,经验不足,对学校不熟悉 学生认知水平及学习态度较好部分学习习惯较差,创新弱 行政人员有热情、关系和睦编制不足,教师需兼行政职务 家长望子成龙,对教育投入热情较高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态度 社区参与愿意参与学校事务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硬件设施基本设施齐全设备数量不足 地方资源较丰富社区与学校未有效建立信任合作机制 课程资源已开始实施学校学科小组等活动课程活动水平与质量不高 (1)在校内因素方面,我们应分析: A.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能力与需求 B. 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 C. 课程现状与优缺点 D. 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E. 校内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合作 (2)在校外因素中,我们应考虑: A. 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与社区的价值观 B. 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 C. 学科知识内在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 D. 教师支持系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 E. 社会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

家长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教育系统关于加强家长学校 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深化家长教育工作,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库尔勒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健康发展,创建家校携手共同育人的和谐局面,根据×××教育局《转发×××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意见”通知>的通知》(×××…××?×号)要求,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中小学和幼儿园为依托,以提高家长素质为根本,以建设和谐家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培养一代“四有”新人为目标,努力创建一批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成效显著的家长学校。 总体目标:以教学为纽带,以管理为保障,加强全市家长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不断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家长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学校、家庭教育互为补充,相互贯通,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 主要任务:给家长传授基本的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和服务;帮助家

长提高自身教育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二、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工作的领导,经×教育×××研究,决定成立×××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 成员:×××× 三、家长学校建设内容 (一)各学校家长学校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1.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组织领导体制。家长学校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构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上下贯通、协同一致,统一高效的组织体系。××教育局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设在×××,办公室人员由×××、×××、×××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各学校家长学校建设的组织管理、教学科研指导和评价考核工作;各学校成立由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团委(少先队)负责人,以及离退休老同志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负责家长学校的具体管理和教学工作。 2.家长学校经费保障。各中小学、幼儿园要保证家长学校活动开展所需的经费。各学校举办过程中发生的有关教学参考资料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6454627.html,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作者:吴天军 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19年第03期 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335人,18个教学班,47名教师。学校以“用责任育人,育有责任之人”为办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受到心灵的滋养,培养了师生强烈的文化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我们创造条件让教师喜欢传 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一)培养志趣高雅的教师 我们在教师中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引导他们品读经典,撰写书评,写读书心得体会等。 学校每学期向教师推荐传统文化书籍,并鼓励教师主动购书,学校每人每学期为教师解决30 元的购书款。学校向老师推荐的书籍有《論语》《孟子》等,也有诗词歌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学校成立教师社团,培养教师的高雅情趣。我校的教师社团有书法、篆刻、剪纸、刺 绣、文学社、朗读者等,这些社团不仅丰富了老师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提升了素养。 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各级业余社会团体。我校有11名教师先后参加了区业余作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和区书法家协会,这些教师不仅通过活动提升了水平,也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带领教师们在校园网、微信朋友圈里“晒诗”。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教师社团文化节和成果交流。我校利用节日和特殊纪念日组织教师 进行社团成果展示,如元旦组织教师创作和书写对联,端午节组织教师开展包粽子大赛,“七一”和“十一”组织教师开展诗朗诵比赛,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建立丰富多彩的社团 学校的各种社团共计22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有软硬笔书法、剪纸、折纸、国画、纸盘画、纸壳画、京剧脸谱画、民乐、民族舞等,学生得到熏陶,逐渐产生了兴趣。学校通过教育开放周、社团文化节、体育艺术节等契机,展示社团成果,向家长进行宣传,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校本课程: “诵读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活动设计方案 榆厢小学六一班 xxxx 一、课程提出背景: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各中小学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亮点。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 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生的实际及古诗文的特色编制的,即背诵地方课程《国学启蒙》外,又从《三字经》、《古诗诵 读》、《唐诗宋词》、《弟子规》、《论语》等中选编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背诵古典诗文,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使全校师生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二、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使其受益终生。用经典武装孩子们的头脑,成为使他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三、教学的设定目标: 1. 传承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 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工作中去汲取民族精神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乏,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教育。 2. 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善文,佳言懿行。 熟读成诵,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 提高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 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

初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修订版

初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 施工作总结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 邵原二中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将我校建设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我校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必须充分考虑到适应基础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充分发挥的需要;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有利于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一)、学校课程类型多元化,课程结构多层化。从培养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建设和完善学校创造教育课程、艺体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合唱队、舞

蹈队、篮球队)、主题节日课程(教师节、国庆节、清明节、端节节)和学校三大教育(感恩教育、目标教育、养成教育)等。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品行、人格、习惯形成和发展的经历,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步构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和实践体验型课程体系。 (二)、通过课程设置,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优秀二中人。 (三)、通过课程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修养良好、业务能力精湛、具有“奉献、智慧、求实、创新”精神,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队伍。 三、我校校本课程制定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自主开发的课程。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先让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设申请,再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这样一来,课程开设与学生选课成了供求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二)、多样性的原则。校本课程应该是多样性的,适合本校本地区的,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应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向标准教材看齐,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讲课讲稿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缘起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为突破口,利用其无所不在的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教育场所”。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志愿服务为抓手;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现代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校本课程的总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有些家庭,由于家长放任孩子自由成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

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生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三、校本课程具体活动目标重点难点 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上下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重点: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难点: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四、校本课程活动的原则准备时间 1、主体性原则: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朋友关系,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一 这学期我们把《三字经》、《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底蕴,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优良的民族传统。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主经典在我校传唱,在学生中耳熟能详,对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漠化的作用。在家长中也产生了较好反响。下面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寻找机会,加强教育 我们近年来父母出打工逐年增多,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孩子的习惯养成、道德素质、民族精神等方面更是显得缺失,学生的德育难抓,纪律难管,一直是困扰学校的一个难题。从背诵《三字经》开始,学校大队部跟踪指导,并安排专任教师负责经典解析,探索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争取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二、安照计划有序进行 为了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夯实教育基础,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教育。 一是诵读三字经。我校把三字经纳入教学计划中,列入课表,每周保证一节专授课。每天早自习重学背,课上重讲解。充分利用课间操,升旗时间诵读。并开展了诵读

比赛。 二是潜移默化品经句。我校通过网络搜索三字经作为学习资料。学生在诵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书法的神韵带来的美的享受;经典名曲飘入耳鼓,楼内荡漾着千年古韵之美。三是讲述三字经故事。我校开展了《三字经》故事比赛。我们的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我们的资料分别挂到了欢喜中心校、和丰润教育信息网站上。 三、三字经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把古代圣贤的经典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此,我们重点是把国学教育寓于养成教育之中,致力于使国学的精华成为支配学生行动的一种文化内涵。一是生动直观,见贤思齐抓养成。我们集中培训教师,把一些经典国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加以叙述,把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中,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班会课上学生们动情地说:“听到这些故事,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改掉坏毛病,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一定要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姐妹。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二是互学互动,你追我赶抓养成。自国学推广以来,我们一直注重依靠学生们的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产生良性互动机制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感悟升

家长学校课程体系设置

家长学校课程体系设置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加强和改进学校及家庭德育工作,学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办学理念,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三个面向”。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使家庭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现结合我校实际,努力优化我校家长学校课程设置,以增强家长学校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二、目标和主要任务 1、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搞好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家长注重自我教育,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使家长基本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家长的教育法制意识。 3、介绍学校、班级的教育情况,争取家长关心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供孩子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庭、社会上的情况,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沟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4、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教学重点及教学安排 1、基础知识(必修部分)。该部分包括: (1)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 (2)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3)小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与教育; (4)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教育; (5)小学生生理、心理卫生与健康; (6)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家庭辅导; (7)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8)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特点与教育; (9)《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制教育。

加强家长学校再建设-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

加强家长学校再建设,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 曹县第一中学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无法离开又不可缺少的。近年来,曹县一中积极探索家庭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组建了完备的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完善落实了家长学校的各项制度措施,设计了家长学校的精品课程,培训了家长学校的骨干教师,精心组织,注重实效,保证家长课程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校的家长课程学校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民心,已经成为我们密切学校与家长关系、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的重要途径。 一、组建完备的家长学校领导机构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明确家庭教育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以及在工作中侧重家长学校建设。 由校长、教务处主任、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各年级组长和家长代表等组成的家长课程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每年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落实;由各年级各班推荐出来的年级家长委员会代表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问题。家庭教育由分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业务,负责建档、归档工作。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学员花名册,工作总结

等。 二、完善落实家长学校的各项制度措施 家长学校是是引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家长育儿教子水平的重要平台。我校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平台,不断完善,不断夯实,通过完善“三落实”,强化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有效稳固了家校互动的基础。 1、制度落实。为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落到实处。我们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家庭教育的各种制度,形成了教育教学、日常管理、评估激励等制度管理网络,确保了家长学校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它们分别是《家长学校工作条例》、《家长委员会章程》、《家校联系制度》、《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家长委员会例会制度》、《家长培训制度》、《家长学习评价办法》等等。同时,我校还出台了《优秀家长评选条例》,组织全体家长学习,要求他们做好学生的表率,关心孩子的成长。家长教育任课教师授课做到“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听取意见、认真考核、年终认真评选好“优秀家长”并收集优秀的家教经验论文,“家长教育学期工作计划”、“学期工作总结”、“家长会签到名单”、“家长会活动记录”等资料。家长教育学校内设机构必须齐全,人员配置到位并要求运转正常。 2、时间落实。在开学的工作计划中定好讲授内容、授课人及授课时间,每学期四次。家庭教育的上课时间规定每学期上两次课,每课时为四十分钟以上,每次上课前事先用《致家长一封信》的方式通知家长,使家长心中有数,以便安排好工作按时参加。授课形式多种多样,或讲座、或

关于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关于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校园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我们应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 可利用制作学校系列标志来提炼和展现校园精神文化。如设臵学校校旗、校歌、校徽、校服,创办校报,制作校风、教风、学风宣传牌等等。尤其通过坚持升校旗、唱校歌、佩校徽、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