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一、病史

1 产前因素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脑瘫、智力低下等患者和其他遗传学因素) 、先兆流

产、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双胎或多胎、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

剥等。

2 产时因素宫内外窒息、难产和各种产伤等。

3 产后因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H I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

出血和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1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

( 1 )粗大运动发育落后: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发育明显落后。

( 2)精细运动发育落后:见物主动伸手、伸手主动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细动作明显落后。( 3)自主运动困难: 动作僵硬,肌张力过高或过低, 不能完成自主运动模式, 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 4 ) 主动运动减少: ①新生儿期吸吮能力差,很少啼哭; ②2 ~3 个月双腿蹬踢少或单腿蹬,手活动少和无爬行等基本动作。

2异常姿势如持续头易背屈、斜颈、四肢痉挛、手喜握拳、拇指内收、上臂常后伸、尖足、剪刀步和角弓反张等。

3肌力低和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高、降低或混乱。

4异常反射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或减弱,可出现病理反射。

三、辅助检查

1脑瘫诊断的直接相关检查

( 1 )头颅影像学检查:MR I和CT为最有力的证据支持。鉴于MR I有较高的分。辨率,所以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

( 2 )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为较好的证据支持。遗传代谢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由于不易解释的脑梗死常在脑瘫的偏瘫患儿中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需要时检查凝血机制。

2脑瘫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 1 ) EEG:有癫发作史的患者进行EEG检查。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2)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力及语言障碍:并发有以上症状,即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智商/发育商和视听觉的相关检查。

四、诊断程序

五、临床分型

1.痉挛型:四肢瘫痪、双瘫、偏瘫

2.运动障碍型:舞蹈手足徐动症、张力障碍;

3.共济失调型;

4.混合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

六、临床分级

一级: 活动不灵便,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

二级:手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立行走和握物;

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够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物。

四级:丧失有作用的运动功能。

其中一、二级属轻型运动障碍,三、四级重型运动障碍。

七、治疗

1痉挛型:

一级:指导家庭康复,定期随访。

二级: PT/ OT (Bobath 法/Vêjta 法) , 门诊或社区康复治疗。

三级: 1 岁以下, Bobath 法/Vêjta法加按摩; > 1 岁上, Bobath法/ Petê法加按摩/中药熏蒸/减重步态训练等。

四级: 1 岁以下: Bobath 法/ Vêjta 法加按摩/水疗; 1 岁以上: Bobath法/ Petê法加按摩/中药熏蒸/水疗/巴氯芬/肉毒杆菌毒素A (BTX2A )局部靶肌肉注射。如上述方案治疗无效可选择做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 手术/局部矫形手术、巴氯芬泵或鞘内注射治疗。

2.运动障碍型:同痉挛型,重点加强姿势控制、应用塑料刺球和毛刷等对皮肤进行感觉脱敏和尽早应用矫形器。注意分离运动,打破整体模式,切忌针灸治疗。

3. 共济失调型参照痉挛型,重点加强平衡功能训练,如走平衡木、摇摆和旋转等训练。

4.混合型根据是以上哪一型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选择以上方案

八、康复评估

运动能力评估是脑瘫评估的主要组成部分,常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 ) ,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FMFM ) [ 、QUEST 量表以及Melbourne 量表。还包括全身运动质量评估、步行能力( 10 m 步行速度测试和 6 m in步行距离测试) 、足底压力测定等。肌力/肌张力目前常用改良 A shworth 徒手肌力测量脑瘫患儿肌张力,为提高测定的精确性和敏感性,近年国外多采用手握肌力测定仪评价脑瘫儿童肌力状况。

关节活动度评价在脑瘫中最常见的是对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进行测定。

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P)是评价脑瘫痉挛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主要指标,MP值的动态改变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和视觉步态分析是目前主要对行走功能测试的 2 种手段。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主要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 PED I) 和儿童功能独立检查量表(W eeF IM )常用的生活质量量表有PedsQL、CHQ、PODC I及CP -QOL 量表等。

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 1、定义: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可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高血压分级诊断: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 3、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诊断: 低危组: 高血压1级,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见注),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 如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危组: 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 素者。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 高危组: 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药物治疗,或高血压3级病人, 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水平(1~3级),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4、症状、体征: 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5、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糖、血脂)、心电图(识别有无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 肌酐、胸片、眼底检查等。 6、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7、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诊断标准

推拿联合超声波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4, 12 (6): 389-392 DOI: 10.1007/s11726-014-0812-8 ?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4︱● 389 ● CLINICAL STUDY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for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Shen Zhi-fang, Luo Kai-tao, Zhu Gao-feng, Jin Yue-qin Jiax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314001, China Author : Shen Zhi-fang, bachelor,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 E-mail: shenzf08@https://www.360docs.net/doc/068686773.html, CLC Number : R244.1 Document Code : 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in treating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Methods : Seventy kids with muscular torticollis were intervened by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and th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fter 8-month treatment. Results : After 8-month treatment, 41 subjects were cured, accounting for 58.6%, 27 were improved, occupying 38.6%, 2 failed, occupying 2.8%,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2%. Conclusion :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can produce a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treating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 Tuina; Massage; Ultrasonic Therapy; Torticollis; Infant As a common disease in kids,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IMT) is a congenital abnormality of the motor system, with incidence ranging from 0.3% to 0.5%. It’s caused by unilateral contraction or fibrosis of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characterized by the head is tilted in lateral bending toward the affected muscle and face is rotated toward the healthy side. Delayed treatment will lead to asymmetric faces and eyes, even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ids. During recent years, our department adopted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in treating IMT. The report is now given as follows. 1 Clinical Materials 1.1 Diagnostic criteria By referr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MT from the Shanghai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Guidel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 head tilt at birth or several months after birth; abnormal postures of head and neck, presenting head tilt towards the affected side, rotation of face to the healthy side, and chin points to the shoulder of the healthy side; usually affecting one side, lump or mass may be palpated along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kids in later stage may present adaptive alterations of head, face, and spine, with restricted development of face of the affected side, flat occiput of the healthy side, and lateral curve of thoracic vertebrae; osseous torticollis caused by abnormal cervical vertebrae was ruled out by frontal X-ray examination of cervical spine. 1.2 Inclusion criteria In conformity with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MT; the parents of the kid having signed the informed consent form.

脑瘫患儿诊断标准

脑瘫患儿诊断标准 脑瘫会让患者的一生都受到影响,这也是患者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时,又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患上脑瘫了,那么,脑瘫患儿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下。 脑瘫患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 一、新生儿脑瘫症状包括肌张力异常及姿势异常,直立位下肢内旋伸直,足下垂,双腿交叉呈剪刀状,从仰卧到坐起,头后倾,下肢伸,足屈,躯干后伸,伸肌张力增高,仰卧位伸肌张力增高,颈向后伸,下肢伸或交叉,双手拿不到前方正中位,呈角弓反张性躯干伸展。 二、新生儿脑瘫症状会有喂奶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易呛奶,吐奶。抱举时足尖朝下,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呈足尖站立姿势,像双足跳芭蕾舞样,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样。 三、2-3月还不会笑,抬头,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月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新生儿脑瘫症状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此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还有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 四、观察仰卧姿势,3个月以上的婴儿会自然躺着,伴有不断的抗拒重力,但可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肌张力如果过高会产生异常姿势,越高异常姿势越严重。 脑瘫患儿诊断标准: 脑性瘫痪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典型的脑性瘫痪多具有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等。询问孕期、围产期、新生儿期异常病史可能提示脑瘫的病因。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脑损伤的证据。脑性瘫痪需除外遗传代谢与神经变性病。 脑性瘫痪的早期常缺乏特异性体征,与一般的运动发育迟缓难于区别,甚至在早期没有明显的运动发育迟缓。自发性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是近几年发展出的评估方法。GMs是未成熟脑时期独特的运动形式,从胎儿至足月后4月均存在。研究显示,GMs的数量与运动发育没有直接关联,GMs质量才是脑损伤的重要指标。持久的、痉挛-同步型GMs能准确预测脑性瘫痪。在健康小婴儿中常一过性出现一种小幅度的舞蹈样运动,称为不安宁运动(fidgety movements)。在矫正年龄6周后开始出现,9-12周最显著,在14-20周减退直至消失。不安宁运动缺乏高度提示神经系统异常,也是脑瘫的早期征象。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一、病史 1 产前因素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脑瘫、智力低下等患者和其他遗传学因素) 、先兆流 产、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双胎或多胎、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 剥等。 2 产时因素宫内外窒息、难产和各种产伤等。 3 产后因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H I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 出血和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1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 ( 1 )粗大运动发育落后: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发育明显落后。 ( 2)精细运动发育落后:见物主动伸手、伸手主动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细动作明显落后。( 3)自主运动困难: 动作僵硬,肌张力过高或过低, 不能完成自主运动模式, 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 4 ) 主动运动减少: ①新生儿期吸吮能力差,很少啼哭; ②2 ~3 个月双腿蹬踢少或单腿蹬,手活动少和无爬行等基本动作。 2异常姿势如持续头易背屈、斜颈、四肢痉挛、手喜握拳、拇指内收、上臂常后伸、尖足、剪刀步和角弓反张等。 3肌力低和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高、降低或混乱。 4异常反射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或减弱,可出现病理反射。 三、辅助检查 1脑瘫诊断的直接相关检查 ( 1 )头颅影像学检查:MR I和CT为最有力的证据支持。鉴于MR I有较高的分。辨率,所以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 ( 2 )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为较好的证据支持。遗传代谢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由于不易解释的脑梗死常在脑瘫的偏瘫患儿中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需要时检查凝血机制。 2脑瘫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 1 ) EEG:有癫发作史的患者进行EEG检查。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2)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力及语言障碍:并发有以上症状,即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智商/发育商和视听觉的相关检查。

3小儿外科评分标准

小儿外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试行) 一、本标准分5个部分,实行量化900分制,其中“基础条件”占70分,“医疗技术队伍”占120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340分,“医疗质量状况”占270分,“科研与教学”占100分。 二、申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在医院为三级医院,医院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2.所在医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患者预约诊疗服务,并推行单病种管理;3.专科整体实力强,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安全保障好;4.专科积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5.专科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三、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除人员队伍为申报时的情况外,无特别注明,其他均指评估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四、标准中部分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五、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临床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专科负责人。 六、学科骨干是指在专科内某一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的高级职称人员。 七、本标准中涉及的人员是指人事关系或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其中聘用人员是指在本单位执业注册并履行职责1年以上、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 八、本标准中所指论文(包括SCI论文、中文期刊论文等)、科研项目或课题、科研成果等,均指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项目、课题或成果。 第 1 页共12 页

序号检查内容标准分评分标准修改内容一基础条件70 1 发展 环境 (10) 医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5 评估前3年,专科建设管理的组织完善得5分;规划欠合理得3 分;无规划不得分。 医院有扶持专科建设的政策或 措施 5 评估前3年,政策、措施齐全,得5分;政策措施不完善或不 得力得2分;无明确的政策、措施或不落实,不得分。 2 专科 规模 (20) 床位数15 至少有2个护理单元,病床总数100张,得12分;每增加10 张床加1分,总分不超过标准分;低于60张,不得分。 每张病床净使用面积≥6平方 米 5 ≥6平方米得5分;每减少1平方米,扣2分;少于4平方米不 得分。 3 支撑 条件 (40) 相关科室能够满足专科发展需 要 20 各科医疗技术队伍整体实力强得10分,设备设施满足需要得10 分。 医疗设备能满足专科开展全部 技术项目需要,具有先进性和 适宜性 10 满足需要得5分;医疗设备具有先进性得3分;具有适宜性得2 分。 医院对专科经费投入情况10 评估前3年投入≥300万元得10分,每少30万元减1分;未专 款专用的,不得分。 第 2 页共12 页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白内障 (一)术前检查和准备 1. 眼科入院常规检查 2. 验光(双眼) 3. 测双眼角膜曲率(电脑测量、手动测量相互参照,必要时可参考角膜地形图测量结果) 4. 眼科A/B 超检查 5. 根据验光(包括对侧眼)和A 超测量结果确定拟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注意A 常数) (二)入院医嘱 长期医嘱: 眼科护理常规 三级护理 普食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0.1ml 点术眼4/ 日 裂隙灯检查1/日 临时医嘱:裂隙灯检查、视功能检查、散瞳查眼底、间接检眼镜检查、角膜曲率、医学影像工作站、血常规、凝血四项、尿常规、血糖、胸正位片、心电图、 (三)术前交待要点 1. 手术的目的是摘除混浊的晶体,植入人工晶体,提高视力。 2. 如同时伴有眼底病和其它眼病,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或不能提高。 3. 有可能不合适放人工晶体,最多见的原因是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术中医生根据情况植入不 同类型的人工晶体或不植入人工晶体。 4. 可能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水肿失代偿和交感性眼炎,瞳孔可能变形。 5. 手术中若晶体核沉入玻璃体中,需尽快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6. 术后如有晶体后囊混浊,影响视力者需激光治疗或再次手术。 7. 有继发眼内感染的可能,虽然大部分经治疗能够好转,但仍极少数病人由于严重的感染,不仅 视力丧失,重者还可能丧失眼球。 8. 极少数有眼内驱逐性出血的可能,导致术中眼压突然增高,不能缝合切口,严重者甚至需要当 场摘除眼球。 9. 术后人工晶体发生排斥反应或偏位,甚至脱落。 10. 术后可能仍有屈光不正,需要配带眼镜才能达到最好视力。 11. 若人工晶体脱落或偏位严重,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需二次手术。 12. 术中和术后发生麻醉和心脑血管意外或全身其它意外危及生命。 (四)术前医嘱: 拟于明日X时X分在局麻下行X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冲洗结膜囊 剪睫毛 冲洗泪道 托吡卡胺眼液0.1ml点X眼1次/10分钟X 6次术前1小时 (五)术后处理: 1. 术后3天每天换药,检查术眼视力,观察前房的炎症反应情况,有无前房出血和晶体皮质 残留,虹膜有无后粘连,人工晶体位置有无偏斜,玻璃体是否混浊,眼底有无病变,眼压是否正常。 2?术后全身使用抗菌素3?5天,局部抗菌素和糖皮质激素点眼3?4周。

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标准

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标准 非遗传性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一)支气管扩张并发肺气肿,严重影响肺功能并出现肺功能不全,经胸部X 线或支气管造影以及肺功能检查证实,不能手术或手术后不能恢复正常功能者。 说明:肺功能检查显示中度以上减退(FEV160%、FEV1FVC60%。FEV1: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 (二)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经胸部X 线片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并出现肺功能不全者。 说明:肺功能检查显示中度以上减退(FEV160% 、FEV1FVC60%)。 (三)严重支气管哮喘、慢性肺炎伴有肺源性心脏病,有典型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经胸部X 线、心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等检查证实伴有肺气肿和肺、心功能不全者。 说明:肺功能检查显示中度以上减退(FEV160% 、FEV1 FVC60% ,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等改变)。 (四)严重胸廓畸形、胸膜病变、肺囊肿等不能手术或手术后两年仍影响肺功能者。 说明:肺功能检查显示中度以上减退者(FEV160% 、FEV1 FVC60%)。

二、消化系统疾病 (一)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先天性巨结肠症、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高位直肠闭锁或狭窄、先天性食管气管瘘、先天性胆道闭锁等严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 说明: 1、经X 线造影检查确诊; 2、严重影响小儿消化功能及营养吸收功能和生长发育,身高、体重低于同龄儿正常值第3 个百位数并伴有营养性贫血; 3、经小儿外科专家会诊认为不宜施行手术或经手术治疗2年后上述状况仍无好转。 (二)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损伤。 说明: 1、有消化道损伤史,如物理性(车祸、暴力等)、化学性(误服强酸、强碱等); 2、经治疗2年后仍遗留严重消化道后遗症,存在消化吸收功能明显障碍,身高、体重仍低于同龄儿正常值第3 个百位数并伴有营养性贫血者。 (三)肝硬变 说明: 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小儿肝硬变,须提供2 年以上的系统治疗和定期检查的病史资料及一个月以上的住院治疗病历;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 一.常规处理 1.保证足够的氧供,机械通气维持PaCO2 34~38mmHg,可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2min)以快速降低过高的ICP。 2.足够的循环血量,维持血红蛋白在110g/L,HCT在0.35以上,血浆白蛋白接近40g/L;维持每8小时阶段出入基本平衡,保证水电介质和内环境稳定。 3.病情需要时,应行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 4.避免高体温,允许给予冰毯控制低温状态(T在36~37度左右)。5.主要经胃肠的低热卡代谢支持(对成年人,最大热卡供给量为15~20Kcal/kg/24小时);避免高血糖,控制血糖在5~7.5 mmol/L; 避免低钠血症,允许性的高血钠值为150mmol/L。 6.头位抬高30~45度,头部处于中立位。 二.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经验性治疗选择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药物:罗氏芬(头孢曲松) 2.0 qd或特治星4.5q8h。 2.当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应完善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尽快转为目标学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三.颅内压>15mmHg,适当给予20%甘露醇100ml ivgtt q6h。四.早期给予充分的镇静 给予丙泊酚(得普利麻)30~80mg/h或咪唑安定(力月西)3~5mg/h。

五.为控制脑水肿,给予控制性降压,减少内源行二茶酚胺释放1.β1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倍它乐克)0.03~0.05mg/kg iv q6~8h,25~100mg po bid+中枢性的α2激动剂可乐定0.3~0.8ug/kg iv q4~6h。控制目标:成年人维持CPP在60~70mmHg。 2.小剂量的前列环素(凯时 0.4~0.8 ng/kg/min)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并有修复损伤的血脑屏障的作用。 六.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早期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40mg iv qd 2.恢复肠内营养后,即更换为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0.15 bid 七.预防继发性癫痫 早期给与鲁米钠0.1 im q12h,开放饮食后替换为丙戊酸钠片 0.2tid,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八.营养脑细胞及促醒药物 1.早期给予脑复康8.0 qd,慎用尼可林。 2.脑水肿高峰期过后,可给予适当促醒药物:醒脑静30ml qd。九.老年或较长时间机械通气者,可适当给予化痰药:沐舒坦/伊诺舒90~150mg qd.。 外科大手术后处理常规 常规处理 1.维持呼吸稳定,保证足够的氧供。 2.监测血流动力学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CT的价值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CT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1-10-28T11:12:05.44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赵智强郝璐 [导读]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赵智强郝璐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830028) 【摘要】目的探讨CT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脑瘫科160例小儿脑瘫的头颅CT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160例中有143例头颅CT检查阳性,CT异常率89.38%,其中脑萎缩是最常见的表现(49.38% ) 。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75.63%)。不同年龄组中,年龄越小,CT异常率越高。结论虽然CT不能作为诊断脑瘫的主要依据,但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有助于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以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儿童;脑性瘫痪;计算机断层;诊断 The early diagnostic value of CT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ZHAO Zhi qiang HAO Lu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arly diagnostic value of CT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CT manifestations of 160 case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143 cases of the 160 cases showed a recognisable abnormality, the abnormalrate of CT was about 98.38%,and the most common abnormality was cerebral atrophy. Spastic type was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type(75.63%).The less of the age, the higher of the abnormal rate of CT. Conclusion:Although CT isn' t the main basis of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it' s helpful for us to fi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to find the eliology and location. It also provided basis for us to judge the pro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So CT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Key words】Children;cerebral palsy; CT; diagnosis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026-02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指一组继发于胎内围产期脑损伤的非进行性中枢神经运动障碍症候样,可伴有感觉、语言、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滞以及癫痫发作等症状[1]。脑瘫是导致小儿运动功能伤残的主要病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虽然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是非进行性,但若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康复治疗,将会发生肌腱挛缩、关节畸形,并使异常姿势反射和运动模式固定下来,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160例小儿脑瘫的头颅CT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CT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160例均为我院脑瘫科临床诊断明确的脑瘫患儿,其中男113例,女47例,全部符合1989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诊断标准[2]。年龄1岁86例,3岁60例,3岁14例。 1.2 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排CT扫描机以OML为基线进行头颅CT平扫,层厚6mm,层距6mm,窗宽80Hu,窗位40Hu,对不合作患儿扫描前半小时行10%水合氯醛1 rng / kg灌肠镇静,以保持头颅固定。 2 结果 160例脑瘫病例中,143例头颅CT检查阳性,17例阴性,CT异常率89.38%。头颅CT扫描结果。160例脑瘫病例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的CT异常率。160例脑瘫头颅CT扫描结果:广泛性或局限性脑萎缩79例(49.38%)。脑白质发育不良28例(17.81%)。脑积水11例(6.88%)。颅内软化灶6例(3.75%)。透明隔囊肿5例(3.13%)。脑室扩大4例(2. 50%)。脑穿通畸型3例(1.88%)。混合型7例(4.38%)。未见异常17例(10.63% ) 。混合型系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共存。160例脑瘫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的CT异常率:痉挛型121例(75.63%),异常114例(94.21% )运动障碍型17例(10.63%),异常14例(82.35%)。肌弛缓型10例(6.25%),异常8例(80%)。共济失调型4例(2.5% },异常1例(25% )。混合型8例(5%),异常6例(75%)。不同发病年龄组的CT异常率:1岁86例,异常80例(93.02%),3岁60例,异常52例(86.67%),3岁以上14例,异常11例(78.57%)。 3讨论 本组小儿脑性瘫痪颅脑CT检查异常率较高达89.38%,与文献报道44%92%相符[3]。小儿脑瘫是儿童严重残障,在我国并不少见,发病率约为1.8‰6‰,发达国家平均为1.5‰2‰[4]。脑瘫是脑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前由于受到各种侵害、损害而造成非进行性脑损伤。小儿脑组织在出生时未发育完善,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而脑损伤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如能得到早期诊断及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脑瘫患儿多能逐渐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轻症甚至可以基本治愈,所以脑性瘫痪并都是不治之症。在小儿瘫痪的治疗中,早期诊断是关键。 脑性瘫痪的诊断主要依据是:(1)神经功能不正常,特别是自主运动的功能障碍。(2)出生后或幼婴儿时期发病。(3)病情稳定,非进行性。 (4)基本上非遗传性。故脑性瘫痪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能根据CT结果来肯定或否定诊断[5]。小儿脑性瘫痪的头颅CT检查能确切了解脑损伤的性质、部位和程度,是脑瘫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有文献[6]认为小儿脑瘫的影像学检查中,MRI的敏感性最高,异常率达93%,CT扫描异常率次之,为58%。而国内报道[7]都在70%以上。本组160例中,头颅CT扫描143例异常,CT异常率为89.38%。在临床分型中以痉挛型最多见,占75.63%,其CT异常率也最高,达94.21%。年龄组中,年龄越小,CT异常率也越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说明可疑病例早期行头颅CT扫描,可以提供有关大脑形态学改变的资料,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以利于结合临床得到早期诊断。 脑萎缩是脑瘫最常见的CT表现,本组占49.38%。此外头颅CT还能较好地显示脑穿通畸形、透明隔囊肿、脑积水、脑室扩大、纵裂沟增宽等病变。特别是当脑瘫的临床症状尚不明显时,对脑瘫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CT检查可以为判断本病的顶后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工作,如肌弛缓型瘫痪患儿CT正常者顶后较好,将来能达到正常发育标准;有脑室扩大者,将来可以出现痉挛或手足徐动混合型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病变仅局限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时,将来可以正常行走;脑室扩大且有萎缩及散在性低吸收区的病例预后不好,但脑室扩大在中度以下时,CT虽有异常,经治疗大多可有一定读书学习的能力。 本组CT阴性率10.63% ,CT结果与临床不一定相符,较小病灶可能被遗漏,特别是对后颅窝、小脑、脑干等部位显不不佳,故应注意

心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心脏外科) 【室间隔缺损诊疗常规】 一、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对于疑诊室间隔缺损的病例在病史采集中应明确以下几项: 1、首次就诊原因、时间、当时的诊断、随后的治疗和检查经过; 2、和正常儿童比较是否经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感染是否容易治疗, 是否并发过心衰; 3、平时或哭闹时是否出现过口唇紫绀; 4、母亲怀孕3个月内是否有病毒性感冒和/或使用药物的情况; 5、尽量了解并搜集院外检查资料作为辅助诊断参考资料 (二)体格检查要点:在体格检查中要求重点记录以下几点体征的情况: 1、杂音的位置范围、性质、强度、震颤情况、传导情况; 2、肺动脉第二音的高低情况,是否分裂; 3、心界的大小; 4、有无胸廓畸形; 5、口唇及甲床的颜色; 6、肝脏是否增大; 7、四肢血压情况; 8、双肺是否存在啰音; 9、能够反映儿童发育情况的指标,如身高、体重、囟门的闭合情况,智力发 育情况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先天性心脏病是室隔缺损主要与一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诊断及鉴别诊断依 据主要是病史中的重点问题和体格检查中的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可 以是最终诊断依据。 1、房间隔缺损 2、心内膜垫缺损 3、动脉导管未闭或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4、轻度肺动脉瓣狭窄 对于室间隔缺损的最终诊断要求具体到以下内容: 1、明确室间隔缺损的诊断,而且是否合并其他畸形; 2、明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 3、室间隔缺损处的分流方向 4、肺动脉高压是否存在以及程度 二、术前准备 (一)目的 1、控制可能存在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2、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给与吸氧治疗,必要时应用扩血管药物;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2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疾病分类 (1)肿块型 (2)非肿块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小儿肌性斜颈诊 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颈部皮肤破溃、颈椎发育不良及哭闹会加重相关疾病的患儿可暂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患儿侧颈部彩色超声检查 (2)颈部检查相关内容: ①颈部触诊:是否有肿块,若有肿块,应触及肿块的大小、硬度、具体位置(与胸 锁乳突肌的关系)、是否有粘连及活动度;若无肿块,应触及胸锁乳突肌的硬度、活动度。 ②头颈部活动情况:≤3 个月患儿被动活动患儿头部,观察头部旋转及侧倾是否受限;≥3 个月患儿可诱导其主动转头及头侧倾,观察患儿头部活动是否受限,若受限明显,再被动检查患儿头部活动的最大范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八)治疗方法 1.小儿推拿 2.中药外敷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表现为痉挛性双瘫、偏瘫、手足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肢体畸形、智力低下及癫痫发作等症状(《神经病学》五版教材)。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2006年8月,长沙)将脑性瘫痪定义做了如下修订: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脑发育过程中(包括孕胚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损害或遗传影响,导致发育畸形、白质减少、神经元移行异常,可能是孕程中、产程中和生后,凡导致发育障碍、畸形、感染、损伤都是一类结果,即脑功能的不健全或部分缺失,称其为脑性瘫痪。 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等范畴。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神经病学》(五版教材)及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 1)病因出现在出生前及出生后大脑发育期。 2)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3)病程呈非进行性加重。 4)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二、中医治疗 (一)、应急措施 1、合并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时,需要给与急救措施及抗癫痫治疗。 2、惊厥发生时,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救治。 (二)、辨证论治 1、肝强脾弱,痰瘀阻络(多见于痉挛型脑瘫和强直型脑瘫)

症状:形体消瘦,肢体僵硬、瘫痪,筋脉拘急或强直、屈伸不利,扶起时双足尖交叉着地,迈步时呈剪刀样,急躁易怒。或伴有言语不利、流涎,坐立、行走困难或有抽搐发作,或伴有智力低下等,舌质红或暗,苔白,脉弦或弦细。 1)、中药治疗: 治疗法则:柔肝健脾,化痰通络。 方药治疗:痉瘫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 伴有智力低下者,中药可加用聪脑益智胶囊口服,外敷脑康灵外用膏。 伴有言语不利、流涎者,可加用解语方(协定处方)。 2)、针灸治疗:头针和体针相结合 头针主穴: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 体针主穴:阳陵泉、申脉、合谷透后溪、太冲、丰隆、三阴交、血海。 言语不利、流涎者加廉泉、地仓、承浆;照海、列缺。 智力低下者加四神聪、头维、本神、神庭。 髋外展困难加:风市、髀关、伏兔。 肘部屈伸困难加:曲池、手三里。 指腕活动不利加:外关、八邪。 抬肩困难加:肩髃、臂臑、肩井。 屈膝伸展不利加阴谷、委中、膝眼、梁丘。 伴有反复抽搐者用鸠尾、内关、人中、神门。 足下垂加解溪、昆仑、太溪。 足内翻加悬钟、昆仑、丘墟。 足外翻加太溪,商丘、三阴交、照海。 针刺方法:头针强刺激,体针太冲施泻法,余穴则多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3)、推拿疗法(根据患者不同主证,选取不同部位的推拿治疗): 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抹前额、分推额阴阳、叩点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揉翳风、风府、率谷、哑门,按揉太阳。 背腰部:施掌根揉法于患儿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

小儿外科考试题

小儿外科考试题 一、填空题: 1、大面积烧伤病儿早期可发生。 2、小儿外科补液疗法应从、、三个方面考虑。 3、原发性肠套叠的主要症状是、、和。 4、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多于出生后开始。病程早期由于失去大量胃酸引起,晚期由于脱水严重形成。 5、肾积水最常见的原因为。 6、的梗阻为上尿路梗阻,一般影响侧肾及输尿管;为下尿路梗阻,可影响侧肾及输尿管。 7、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多发生于,发病骨组织才出现明显改变。 8、先天性巨结肠可引起、及等并发症。 9、先天性膈疝包括、及。 10、为准确测定直肠闭锁高度,倒立侧位X线摄片应于生后进行 1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三大基本症状为、及。 二、选择题: 1、关于小儿肠套叠,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常发生于1岁左右 B、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 C、绝大多数与肠管本身病变有关 D、腹部可及腊肠样包块 E、多数有果酱样大便 2、小儿最常见的实体瘤是 A、肾胚瘤 B、神经母细胞瘤 C、肝母细胞瘤 D、横纹肌肉瘤 E、内胚窦瘤 3、美克尔憩室好发部位是 A、空肠 B、十二指肠 C、结肠 D、回肠近端 E、回肠远端 4、肠重复畸形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 A、炎症 B、肠梗阻

C、异位肠黏膜 D、异位胃黏膜 E、合并肠梗阻 5、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巨大结肠蠕动无力 B、巨大结肠肌层纤维化 C、外括约肌痉挛 D、痉挛肠段肌间神经节细胞缺乏 E、直肠及乙状结肠远段痉挛 6、浅II度烧伤的局部损伤深度为 A、达皮肤角化层,生发层健在 B、达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 C、达真皮深层,有皮肤附属器残留 D、达皮下脂肪 E、达皮肤全层 7、新生儿呕吐含有胆汁的胃内容物能除外 A、小肠旋转不良 B、幽门狭窄 C、空肠闭锁 D、十二指肠第三段闭锁 E、环行胰腺 8、肠旋转不良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是 A、B超 B、腹立位X线片 C、钡餐 D、钡灌肠 E、99MT C扫描 9、关于隐睾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6岁以内手术治疗 B、可影响生育功能 C、可癌变 D、可并发睾丸扭转 E、单靠CT或B超不能确诊 10、阴囊反复出现肿物,透光(-),应考虑 A、交通性鞘膜积液 B、阴囊血肿 C、睾丸肿瘤 D、腹股沟斜疝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疗效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盘源性,骨源性,颈椎关节错缝或化学因素等导致颈神经根被压迫而导致颈椎 及上肢的疼痛,功能活动受到限制的一组综合征。其致病因素有很多,患者也会有多种疼痛表现,该病还会引起相关部位的并发症,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包括中医疗法的中药疗法、针灸疗法以及西医疗法,但是实践中,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因此,通过对中医和西医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4年4月---2015年1月接收入院治疗的108例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每组各54例,其中一组采取中医骨伤疗法,另一组采取西医疗法。中医骨伤疗法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为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4年;采取西医 疗法的一组,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2年。将 这两组患者基本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手段 对于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其中施行

中医骨伤疗法的一组给患者服用汤药同时配合中医的针灸 和推拿手段对54位患者进行治疗,中药成分包括杜仲、续断、葛根、丹参等,并且根据患者个人的体质用药有所增减,如果患者为寒湿性体质,则需要加入独活、细辛等药材;若患者为湿热型体质,则需要加入薏苡仁、黄柏等药材,其他类型的体质也需要对症给予不同的药方,患者每天要服用一剂中药分两次分别服用,同时有些患者伴随上肢麻木、颈肩疼痛异常、手指有麻木现象等情况,应根据其具体部位的不同施针于不同的穴位,并配合指拨经络的方式进行推拿。采取西医疗法的一组,应每天一次静脉注射甘露醇,同时使用地塞米松配合葡萄糖注射液,连续几日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减少地塞米松的用量,如果患者的自身感觉逐渐良好,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少用量甚至停止用药,之后在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1.3疗效评价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基本痊愈。其中,若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足30%则判定为无效;若采取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30%-70%则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70%-90%则判定为显效;若症状明显改善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少于90%则判定为基本痊愈。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常规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疗常规 一、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0.5%。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本病应及早治疗,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常见的病因如下: 1、产伤出血,分娩时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至出血、机化形成挛缩。 2、胎位不正,影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缺血性改变所致。 3、胎儿在子宫内,头偏向一侧,与产程无关。 4、感染性肌炎所致。 5、遗传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1.颈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而颜面旋向健侧,逐渐出现脸部不对称,严重者甚至出现颈侧弯,椎体契形变及斜视等表现。 2.颈部包块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一般于生后2周左右颈部出现肿块就诊,多见于右侧。于受累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质硬,可移动,按压时婴儿哭闹。但肿块无红肿热痛的感觉。 3. 颈部B超:患侧可见肌性包块。 三、诊断 颈部肿块于生后2周左右出现,颈部歪斜,头喜偏向患侧,晚期有头面部畸形,有胎位不正或臀位产史。颈部B超:患侧胸锁乳头肌可见包块。X线表现:颈椎未见骨骼改变。 四、治疗 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

1.康复治疗:①斜颈推拿:常用手法有推揉法、指揉法、拿捏法、拿揉肩、摩面;②颈部超声 2.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者肌肉出现挛缩、脸部出现畸形者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最佳手术年龄为1岁左右。 五、预后 按摩推拿对6个月以内患儿疗效良好,脸部畸形需3-5年逐渐消失,12岁以上患儿,畸形恢复困难,手术效果较差。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头向患侧侧斜、前倾、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其特征。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肉麻痹导致的神经性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造成斜颈的原因至今未明,除先天性畸形学说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由胸锁乳突肌局部缺血引起肌纤维化所致。缺血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胎内头位长期偏向一侧,或产程中肌肉内血管中血流有暂时的停滞,以致肌肉供血不足,日后逐渐成为梭状疤痕组织,或代之以纤维条索而造成的挛缩。 临床表现】 1.出生后,即可在一侧颈部发现有棱形肿物,其方向与胸锁乳突肌一致,多局限于中下段。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因肌肉挛缩牵拉发生斜颈畸形。 2.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旋向健侧,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畸形如不及时矫正,患侧面部相对萎缩,颜面明显小于健侧,个别患者颈椎甚至是上胸椎可见固定性脊柱侧弯。 3.颈部活动受限,尤其以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更明显。 4.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及硬质条索状肿块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