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MPA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在职硕士,MPA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在职硕士,MPA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和管理

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的含义和特性

(一)定义: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二)该定义具有如下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进行的活动。(管理者多样性的特点)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的状态。

另外有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之分)

3、管理是为了特定的目标。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管理具有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管理的特性

1、管理具有两重性

(1)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①一般性:管理是人类的社会属性,管理普遍存在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

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

②特殊性:管理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进行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管理,

也有其特殊属性和特有规律。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①科学性:管理必须按客观规律,按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的知识和行为具有

标准规范性和可检验评估性。

②艺术性:管理活动中对“度”的把握;创造性的活动。

2、管理具有目标性

(1)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

①管理目标一般是特定组织和群体的共同目标。

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性。

③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近期、中长期)

④管理目标多种价值性。(企业:营利;公共部门:效率、公平、秩序、民主)

(2)管理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有可行性。

①先进性和现实可能性。

②弹性和余地。

(1)管理与组织的关系。

①组织是管理的基础。

②管理是组织的机能。

③二者密切相关,决定了管理天然具有组织性的特征。

(2)管理的组织性体现。

①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具有同一性。

②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运行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

③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

④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

(3)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构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

4、管理具有创新性

(1)管理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方式,但本质上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

(2)弗里蒙特.H.卡斯特:“管理的特点就是变革——迅速的不断的根本的变革。惟一不变的事就是变革。”

(3)管理创新性的来源。

①管理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②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

二、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的基本职能及特点

1、计划职能

(1)含义:对管理进行预先筹划和安排的一项活动,包含着确定管理目标和任务、决定和选择、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等内容。

(2)特点: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2、组织职能

(1)含义: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管理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2)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3)组织的结构设计和构造是关键性的环节。

3、领导职能

(1)含义:是领导者按照管理目标和任务,运用法定的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过程,基本内容包括激励、沟通、协调、奖励、处罚、示范等。

4、控制职能

(1)含义: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和社会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

(2)特点:特定的标准性;事后反馈性。

(3)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整器,又是管理过程的重要链条。

三、管理的类型

(一)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管理活动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管理是否具有剥夺和压迫劳动者的性质:

(1)剥削阶级社会的管理;

(2)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

2、根据管理是否具有科学性:

(1)科学管理;

(2)非科学管理。

3、根据管理的不同层次:

(1)宏观管理;

(2)微观管理。

4、根据对管理过程的不同环节的重视和运用:

(1)目标管理;

(2)过程管理;

(3)结果管理。

5、根据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

(1)人事管理;

(2)非人事管理。

6、根据管理者采取的管理方式:

(1)专制式;

(二)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这两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管理划分为:

1、公共管理

(2)基本特点:

①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

②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据。

③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

④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使得公共管理具有统一性;效率不高,质量不高)

⑤公共管理必须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节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内容和学科特征

(一)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表明:

1、管理学的研究是与管理学的本质含义联系在一起的。

2、管理学在研究和把握管理的本质含义的前提下,也对管理的具体形态进行研究。

3、管理学以探索管理现象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4、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对管理中人的研究。(研究的第一课题)

2、对管理资源的研究。

3、管理的行为和职能。

4、管理的组织和制度。

5、管理的若干关系:

(1)研究管理中关系的形成原因,性质和功能。

(2)研究这些管理关系的具体具体形态。

(3)研究管理中组织与组织之间,不同管理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6、管理的文化和价值。

7、对管理的评价。

(四)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特征

2、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发展学科。

二、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四个发展特点

2、四个发展特点

(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对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

(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

(三)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

1、科学管理学派(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1)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管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

2、组织管理学派(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①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

②内容:

B、关于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管理分工原则;权力与责任联系原则;确定和遵守纪律原则;命

令的统一性原则;指挥和领导的统一性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支付报酬;权力适

度集中;管理划分等级系列;秩序原则;公平管理原则;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原

则;团体协作原则。

(2)韦伯的管理理论:

①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②观点:

A、把人类社会的权威分为三类: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

C、确定了现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2:

a、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

b、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设定。

c、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力管理。(依制度、纪律)

d、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e、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升迁由上级决定。

(四)行为科学阶段3

1、人际关系学说

(1)代表人:梅奥,1924—1932年的“霍桑实验”,奠定了管理的行为科学的基础。

(2)结论: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②在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新型的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2、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①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激励与个人》。

②观点:人的动机由需求决定,五个需求层次;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

需求。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①代表作:《工作的推力》、《工作与人性》。

②观点: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保健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起着保证和维持原有状态

的作用,激励因素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3)关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①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A、代表作:《企业的人事方面》。

B、观点:

a、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人的本性设定为不诚实、不负责、懒惰、愚蠢等,由此产生了管理中的

一些问题,他称此理论为“X理论”。

b、他主张:只要给工人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将这

种对被管理者的看法以及由此主张的管理方法称“Y理论”;运用“Y理论”管理,才能实

现管理的目标。

②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A、代表作《个性与组织》。

B、观点:

a、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b、这一过程仅仅依靠正式组织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要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

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4)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

①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主要研究机关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认为组织是人群之间互动关系组成的系

统,因此在重视组织的同时,更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确保组织成员的贡献与自我满足之间的

平衡,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主管责任。

②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主要分析和论述了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群体的要素、目标、凝聚力、规范、

结构、领导方式、参与者、行为类型、规模等,研究和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

用。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二)历史研究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五)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

1、从广义上讲,就是作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2、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所作的决定,是社会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

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二)不同的学者对决策作出的不同的解释

1、伊斯顿和拉斯维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

2、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

3、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

4、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5、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了达到想像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

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三)决策的特征或属性

3、主观性。是主观性的、依据价值判断进行选择的。

(四)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两个方面的选择

1、目标选择:

(1)目标的确定要具体;

(2)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

(3)目标的确定要有可检验性。

2、方案选择:“霍布森选择”,即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霍布森选择”也有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如韩

信的“背水之战”。但在原则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都会有不好的结果。管理上有一条重要的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二、决策的分类与原则

(一)分类

1、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

(1)开关式决策。二选一;

(2)旋钮式决策。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

2、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

(1)程序性决策。也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化决策或重复性决策;

(2)非程序性决策。

3、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

(1)战略决策。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2)战术决策。微观性、局部性、区域性和阶段性,目标具体,问题单一,是前者的延续和细化。

4、决策目标的多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5、决策条件(或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

(1)确定型决策:

①面临的是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

②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

③方案之间的比较和选择是不难做到的。

(2)风险型决策:

①面临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

②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对出现何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可以预测;

①决策条件与风险型决策相似;

②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

③决策风险更大。

6、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

(1)个人决策。决策权集于个人,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群体决策。决策权由集体共同掌握,受群体结构的影响比较大,可能导致优势互补,劣势叠加。

7、后来决策与先前决策的一致性程度:

(1)激进型决策。对先前决策有突破性改变或创新性作为,要求敢于变革,勇于进取;

(2)保守型决策。对先前决策维持或微调,要求保持稳定,渐进变革。

8、决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

(1)原始决策:根据决策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初始选择的决策。

(2)追踪决策:当原始决策的实施结果严重威胁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对原始决策目标及其执行方案进行根本性修

正的二次决策。特征是:

①回溯分析:是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列出须改变决策的

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措施。

②非零起点:追踪决策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都不是处于初始状态,而是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收到了某

种程度的改造、干扰和影响。

③双重优化:第一重,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第二重,而且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的各种

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决策方案。

④心理障碍:原始决策所引发的各种利害关系给追踪决策带来的负面心理效应。

9、决策影响的时间长短: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10、决策者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11、决策思维的方法:直觉决策、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

12、决策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初始决策和反馈决策。

13、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权力型决策、妥协型决策与博弈型决策(或竞争型决策)。

14、立法与执法的不同性质:国家决策和政府决策。

15、经济决策与政治决策的性质差异:经济领域的决策和政治领域的决策。

(二)决策的基本原则

1、信息原则:

(1)某种意义上讲,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过程。

2、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保证决策成功的必要前提。

3、客观原则。

4、系统原则:系统相关性是现实问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因而,决策者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应树立系统

观念。

5、智囊原则:借助外脑,让专家和富有经验的人来参与决策。

6、优化原则:没有选择就无所谓决策,追求优化是人的本能选择,也是决策的本质所在。

7、动态原则:决策对象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决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8、效益原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法制原则:管理决策和执行都应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加以实施。

10、公正原则:决策时都要面临一个“决策使谁受益的问题”;公平分配问题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紧

迫的实践问题。

三、决策的一般步骤(决策过程或决策程序)

(一)问题发现。决策都是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的,没问题,决策就无的放失。

(二)问题确认。

(三)建立议程。是实施决策的必要前提。

(四)确立目标。目标是决策者希望得到的决策效果。

(五)信息搜集。决策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和及时。

(六)拟订备选方案。

(七)备选方案的评估。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全面地分析和比较。

(八)行动方案的选择。包括对实施方案和备用方案的选择。

四、决策的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

(一)价值判断在决策中的作用

1、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

2、决策的价值前提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诸多价值因素构成的价值系统决定的,这个价值体系内

部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方面;

3、价值判断不仅在决策的开始阶段存在,而且在整个决策过程持续;

4、价值判断常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

(二)价值目标与决策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1、区别:

(1)决策目标包含价值目标,但又不等同于价值目标;

(2)决策目标主要是对实践结果的预先设定,而价值目标则是对实践结果的意义的评价;

人愿",防止"事与愿违"。

(三)事实前提的特点

1、客观性:事实前提是决策者对客观对象的具体认知,其内容具有客观性。

2、可检验性:事实前提是可以通过实际调查和科学实验加以认识的,它具备量化的依据,能够被检验。

3、变动性:事实前提只是客观事实中对决策发生作用的部分,决策的选择性特点必然会导致事实前提的变

动性。

(四)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

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

(1)前者: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作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

(2)后者: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

2、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

(1)前者的判断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2)后者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

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

(1)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

(2)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五、决策方法

(一)组合排列法:是从工作任务的不同组合排列中进行选择,以达到满意结果的一般性决策。

(二)方面排除法:适用于对决策方案进行同时性选择的有效方法。(选购汽车,可以根据价格、座位数、速度、颜色等属性来选择)

(三)角色互换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适用于“做还是不做”这类问题;当对某个问题产生对立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时,该法可以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

(四)风险型决策的一般方法—"决策树"法:

1、“决策树”法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方案分枝、自然状态点、概率分枝和结果点

几个关键部分组成。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决策环节:主观决策环节和客观决策环节。

2、风险型决策中对概率的估算显得尤为重要。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4。

(五)非确定型决策的原则性方法(因为无概率可依)

1、乐观原则(最大最大原则):也称为“最佳收益值原则”,选择在最佳自然状态下能带来最佳收益的方案。

2、悲观原则(最大最小原则):也称为“小中取大原则”,最差自然状态中能带来最佳收益的方案。

3、乐观系数原则(赫威茨法则):据决策者的估计和判断赋予最好的自然状态一个乐观权值系数?[0,1],相应赋予最

差自然状态一个悲观权值系数1—?,用?和1—?表示最佳和最差状态下的权重,以此求出各个方案的损益加权值。

4、等可能性原则(Laplace法则):又称最大平均收益值法或概率法,假定每种自然状态的发生概率相等。

5、后悔值原则:也称萨维奇法则,后悔值=其他收益值-理想值。

第二节预测与决策

一、预测的含义

(二)预测有三种类型:中长期预测、短期预测和滚动预测(使预测始终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之中)。

(四)预测的一般程序(包括准备、实施、评价和提交)

1、准备阶段:

(1)明确预测目标,预测对象的范围、内容和程度;

(2)搜集和整理材料;

(3)注意把握信息的数量、覆盖面和可靠程度;

(4)选择预测方法。

2、具体实施阶段。主要工作是预测的分析和计算。

3、结果评价阶段。主要任务是对预测结论的精确度和可靠性进行考察。

4、报告提交阶段。预测报告(题目、摘要、目的、方法、正文、结论、建议和附录等内容)

二、预测方法

(一)专家会议法

1、含义: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对决策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预测

方法。

2、适用范围:往往被用于项目规模宏大且环境条件复杂的预测情境

3、优点5:

(1)集思广益,信息放大;

(2)思维共振,有利创新;

(3)优势互补,智能叠加;

(4)知识共享,互相启发。

(1)权威人物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乐队效应;

(2)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充分,看问题不全面;

(3)忽视少数人的意见,表现出"从众倾向";

(4)专家之间的交流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

(5)专家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对会议中的意见交流也会构成很大影响。

(二)德尔菲法(美国兰德公司命名,对传统专家会议法的改进和发展)

1、含义: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这些

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的结果。

2、意见征询表的设计要求:

(1)问题含义要明确;

(2)问题具有独立性,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以另一个问题的回答为条件;

(3)回答问题的方法要统一。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源于经济学领域,就是对备选方案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对比。

(四)时间序列法

1、含义:基于“预测对象的变化仅与时间有关”的基本假设,把环境因素的复杂作用加以简化,根据预测对象的变

化特征,以惯性推理的方式进行预测研究。

2、最大特点是直接和简便。

3、形式:算术平均和加权平均。

(五)回归分析法

1、含义:根据相关因素的大量实测数据来近似地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的分析方法。

2、分类:依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非线性;线性:按自变量数目的多少分为一元线性和多元线性回

归分析。

(六)趋势外推法:根据事物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探索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测出事物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预测方法。

(七)马尔可夫模型:以随机状态事件各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为基础,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推算。只需要近期的数据。该方法既可以用于短期预测,也可以是长期预测。

第三节计划与决策

一、计划的含义

(三)计划的有关内容:用5W1H法进行概括,即why(为什么做)、what(做什么)、who(谁去做)、when(何时做)、where(何地做)、how(怎么做) 。

二、计划的功能

(一)计划的四项功能

1、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2、有利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3、预防意外情况对行动造成的干扰;

4、为实施控制提供依据。计划是控制的必要前提。

第四节决策与心理

一、心理效应及其对决策质量的影响6

(一)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1、含义: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一种极为盲目的心理倾向,一旦成绩成为光环

被放大,不足也就隐藏到光环的背后视而不见了,反之亦然。

2、典型反映:"情人眼里出西施"。

3、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极端和绝对。

4、凯利的印象形成实验。

(二)首因效应(先头效应)

1、含义: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第一感觉、印象"。

2、缺点: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

3、关于第一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是美国的阿西首先进行的。实验证明了初次印象会影响人们今后对事物的

评价和判断。

(三)近因效应(新因效应)

1、含义: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2、近因效应是心理学家卢琴斯通过连续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关于吉姆印象形成的实验。

3、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

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4、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四)从众效应

2、美国心理学家谢利夫的光点实验。

3、产生根源:产生于多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原因。寻求一致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极为普通的行为心态。

(1)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时,表现为从众;

(2)在情况不明而又不愿意冒险作出决定时从众,因为按照群体的标准进行判断总会有效地保全自己的利益;

(3)明知自己正确,却作出权宜的从众,或因不愿树敌,不愿违背多数人的意见,或怕自己受到伤害,这种从众是暂时的,一旦条件许可,还会表现出原来应该有的行为;

(4)违背自己的意愿,被迫从众,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不从众就会遭受群体的严厉惩罚,习惯性模仿与服从,对一些人来说,这样做已经成为习惯,构成其性格的一部分,已经很难改变;

(5)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相一致时从众,这是一种利益上的从众。

4、从众行为的结果有三种可能性:

(1)积极的一致性;

(2)消极的一致性;

(3)无异议的一致性。

5、群体压力:是行为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它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变量。决定该变量的因素分个人因素和环

境因素两大类。

(1)从个人角度而言,影响因素有:

①智力;

②情绪;

③自信度;

④性格特点(容易接受暗示和服从的人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⑤诸如个人能力、阅历、知识经验、社会成熟程度等因素。

(2)从环境角度来看,由于从众起源于群体,所以环境影响因素必然与群体有关:

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②群众成员的竞争性;

③群体的凝聚力;

④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关键)

6、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众效应引起的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行为倾向,更多地表现为人际关系方面的依赖性

和决定选择方面的被动性。因此,它对决策过程的优化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五)定型效应

1、定义:指基于某种成见对人作出判断的心理过程,先入为主的判断。

2、成见的形成:

(2)通过多种渠道的信息形成的成见,如大众传媒、社会舆论、小道消息等。

(六)反衬效应

1、含义:指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

2、在强烈的反衬条件下,不同的意见往往会受到莫大的敌视,其动机、方式和内容会受到无理的指责。

(七)乐队效应

1、如果在一个群体中大家的意见被个别人所左右,那么我们就视为乐队效应带来的影响。

2、为了避免该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从制度上制约。美国对陪审团成员所作的规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不能进入陪

审团。

(八)黄灯效应

1、对决策过程中人们冠冕堂皇进行拖延的一种形象比喻,就是黄灯效应。

2、拖延现象往往产生于风险型决策,属于规避性行为。

(九)新闻效应: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往入会对极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表现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深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新闻效应。(政策听证会、购车)

(十)颂歌效应:由于表功心态,在工作中夸大工作成绩,缩小存在问题的一种社会现象。

(十一)当局者迷

(十二)旁观者迷

1、旁观者往往对环境力量的作用不甚清楚,对个中内幕缺乏了解,所以经常是从当局者自身的问题去解

释失败的原因,这是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反应。

2、旁观者在分析原因时考虑较多的是行动者的力量与权威,如果认为那个人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时,即使行动

的结果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大家也会觉得是那个人的个人力量所致,是他故意要这样。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2、心理压力常常表现为心理冲突7,其表现形式:

(1)趋避冲突:指既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而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因而内心产生矛盾的情况;

(2)双趋冲突: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3)双避冲突:因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四)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其对决策的影响8

1、逆反心理: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他们对说服性信息进行积极的心理反抗。

(1)说服性宣传与受信者的观点相反;

(2)剥夺受信者信息选择的权力;

(3)说服性宣传过多、过频,同样会引起受信者的反感,即使说服方向与他事前的观点一致。

第五节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含义及其利弊

(一)群体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两种形式。

1、领导群体决策:指一个领导集体共同进行决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最高管理层的决策集团在一起拍板。

2、群体参与决策:指较低层次的群众成员参与较高层次决策的情况。集中表现为群众成员参与领导决策的

过程,并对决策的形式、内容和执行施加影响。这里,组织中不同层次的领导参与较高层次的领导决策

也体现了群体参与决策的特点。

三、群体决策的择案规则9

(一)一票否决(即全体一致原则)

1、特征:

(1)决策者平等分享决策权;

(2)决策者中没有人因最终的方案选择而利益受损,即决策者都能由此获得一定的收益。

2、缺点:

(1)存在讨价还价的难题,花费时间、精力、物质和金钱多;

(2)最终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决策各方在讨价还价方面能力的强弱;

(3)该做法并不能完全避免“搭便车”的现象。

3、适用范围:应用不广泛,如联合国安理会在形成决议时。

(二)多数原则

1、最普通的形式是“简单多数方法”(相对多数:所得票数没有超过总票数的一半;绝对多数:则超过)

2、如要以“绝对多数”通过方案就必须对具体的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孔多塞标准("两两对比法"或"成对表决法",由法国数学家孔多塞提出)

(四)博尔达计数("偏好次序表决法")

1、定义:首先给每个备选方案按照偏好次序依次排列打分,然后计算各个方案的总分,分数最高者胜出。

称为"偏好次序表决法",即先由各成员对备选方案标明其偏好,然后由群体运用加权计算法排出各方案的

优劣顺序,并作出最后的选择。

2、表示群体成员偏好的形式有两种:偏好程度;偏好顺序(这种方法由法国数学家博尔达,称为博尔达程

(五)赞成投票制(同意表决法,布拉姆斯和菲什伯恩于1982年提出):通过忽视各成员偏好次序的具体信息而获得了群体偏好次序的综合信息,因此能对群体意见作出敏感反应,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自相矛盾的出现。

(六)淘汰投票制("否定表决法",使用极普遍)

(七)正负表决法

1、每一个备选方案的正负之和就是净余票,净余正票最多者获得通过。

2、作用:

(1)迫使决策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决策;

(2)可以防止那些不太受欢迎也不太被反对的备选方案的通过;

(3)最好设立一个最低限度,要求超过这一限度的方案才能通过。

(八)等级决定原则

1、最常见的办法是:先由群体成员对备选方案进行讨论,充分交流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由其中的一个成

员(通常是领导)负责最后拍板;

2、还有一种极端化的“独裁制”方法,即由某个成员(独裁者)代表群体作出最终决策。

第六节决策思维

一、经验思维与逻辑思维

(一)经验思维的特点在于经验的联想和经验的迁移。

1、经验的联想:处理重复性的工作,是过去曾经处理过的;

2、经验的迁移:挖掘了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实质的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三、创新思维

(二)方法

1、头脑风暴法:过去只用来形容精神病人毫无逻辑的胡言乱语,由美国学者奥斯本总结,应用于广告设

计;“无批评”的原则是不能违背的。

2、哥顿法:

(1)由美国人哥顿于1964年发明。通过会议形式,只有主持人知道会议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变陌生为熟悉",即运用熟悉的方法处理陌生的问题;二是"变熟悉为陌生",即以陌生的方法处理熟悉的问题(后种方法已成为哥顿法的主流)。

3、"零起点"方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英美流行,一切从零开始;在政府部门用的代价很大。

4、挑错法(“反头脑风暴法”):

(1)美国政策学家詹尼斯这20世纪70年代提出。领导者在每次会议上暗中委派一个人扮演“魔鬼”角

(2)目的:克服群体压力所引起的从众效应。

第三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概述

二、组织的类型

(一)社会生活中的多种组织类型

1、根据组织的性质和目的的不同:企业组织、政府组织、政党组织;

2、根据活动内容和功能的不同: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和社会组织;

3、根据组织活动领域和目标不同: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

4、根据权利配置方式的不同:集权组织和分权组织;

5、根据管理事项和复杂程度的不同:综合性组织和专门性组织;

6、根据功能和职责的不同:权力组织、执行组织和监督组织。

(二)管理学中,根据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是否由人为设计,通常是划分组织类型的两大标准

2、根据人为设定还是自发形成对于组织的分类

(1)正式组织

②特点:

A、具有专业分工;

B、具有明确的科层;

C、具有法定的权威;

D、具有统一的制度性规范;

E、组织形态相对稳定;

F、职位承担者可以替代;

G、内部正式交换关系的存在。

(2)非正式组织

②特点:

A、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基于特定的需要;

C、组织成员自发形成的;

D、没有明确或成文的制度和规则;

F、具有三种基本存在形式,水平集团、垂直集团、混合集团;

G、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的功能具有两面性。

H、内部正式交换关系的存在。

③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A、正功能:

a、增强组织成员对于特定组织的归属感,从而形成有利于组织稳定和目标实现的凝聚力;

b、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利于组织成员协作的关系和氛围;

c、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从而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从而有利于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e、可以为管理者在执行特殊管理任务时提供制度外的途径。

B、负功能:

a、组织成员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心理需要与正式组织目标指向相冲突时,会阻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b、在组织实际运行中,非正式组织往往会破坏以理性为基础的正式组织的制度和规则;

c、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人际集团,可能会严重妨碍组织的稳定和团结,妨碍管理者意志的贯彻和实际管

理活动的进行。

第二节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含义

(三)组织设计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3、组织设计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1)组织环境:

①对于组织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是组织的外部环境,包括处于组织外部并对组织具有影响的因素和条件的综

合。

②组织环境对于组织设计的影响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也与环境的特性有关。(特定组织所处的环境的特

性理指组织环境的变动性和复杂性)

公务员最适合考公共管理硕士

公务员最适合考公共管理硕士 如果你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又比较年轻的话,小编认为还是很有必要去提升自己学历或者学位的。毕竟这对于以后在工作中评职称、评薪酬等级、或者升职、调任等也有一定的帮助。小编目前从事的就是在职研究生的工作,就简单说说我所了解的情况吧。 我目前所了解的是公共管理硕士班,简称MPA,也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在职硕士专业。从学生的职业组成来看,人数最多的就是公务员,也有小部分是政府雇员,这里算上雇员的话大概占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比例;其次就是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人员,比例大概在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十基本都是私企职员、自由职业者、个体等。从学生的年龄组成来看:80后占了百分之六十五左右,90后占百分之二十左右,70后也有百分之十几,见过年纪最大是63年的(感觉他们真的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啊)。从学生的职称、职位来看,大部分都是刚毕业几年还没有什么级别、职称的人员,大概占百分之六七十吧,其次是什么股级、副股级、主任级科员了,也有小部分是副科长、科长,工程师的级别的,厅局级就极少见了。 综上,在职读硕士对结识政企人脉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对于知识、能力的提升,主要就要靠小编了。现在据小编所知:绝大部分学校的绝大部分专业都是上一个周末(两天两夜)就把只能一门课程给结束了,刚觉得有点入门就上完了那门

课了。而且大部分的学校对于上课考勤也不大严格,甚至没人管的程度。学习全靠自觉啊! 我们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采取边读边考的形式进来一边修学分的,一边准备全国联考的。对于报考年限,其实在你进行网上报名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审核,没达到年限是无法报名的。单证的话一般专业都要求本科毕业3年才能报告,双证的话一般都是本科毕业2~3年,专科5年。如果是有编制的公务员,单证和双证的区别不大,评薪评职称几乎无区别。如果不是在编公务员的话,最好还是考双证啦!但双证也会难一点,主要参加一月份的全国统考!目前双证可以在职读的有MBA,MPA,MPAcc等管理类联考专业,而且这几个专业考试的卷子都是一样的,由国家统一出卷。像法律硕士等个别专业也有也有在职双证的,但都是和单证一起上课的,而且也是打擦边球嫌疑的。其它工程硕士类,教育硕士等专业就只有单证的了! 以上,就是小编具体整理,如果大家还有需求再补充好了,2017年的研究生考试工作已经差不多快结束了,大家要利用剩下的时间,好好就准备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附: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表

公共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2: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3:企业型政府:系指有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4: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5: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6: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及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7: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8: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模式得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5)管理所追求得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6)公共组织得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2、简要说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得主要职能。 第一,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第二,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第三,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第四,进行收入与财产得再分配。 第五,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3、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与作用就是什么? 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就是(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作用: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得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得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公益性得作用。 二、论述题 1、论述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得启示。 答: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主体机制等方面有在本质上得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得效率达到最佳得情景。这一理论对人得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就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得一切行为都可以瞧成就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得目得肯定就是

增进公共利益得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就是现在公共政策得失效;公共物品供给得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性; “寻租”及腐败。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得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单纯依靠市场与过多依靠市场政府干预都就是行不通得,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得健康发展。 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得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就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 在进行经济改革得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体制改革得顺利进行。 4) 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得建设,使政府得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得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2、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得职能应如何转变。 答:所谓政府职能转换并不就是简单得加强或削减政府得干预范围或力度,而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得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方式要有重要得改变。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得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管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得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综合以上政府工作内容、重心得转移,我们可以用简单得四句话概括政府职能转化得特点,即: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例如: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得影响下,无论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就是平民百姓都以文件为依据,即所谓得红头文件。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条件下,就显现出不稳定、随意性等一系列得问题与局限性。我们过去曾经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严重对立起来,否定了市场经济对促进生产力所起得重要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得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尤其在竞争充分得领域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得调节作用,积极利用这支“瞧不见得手”,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保证市场经济得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简答题: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1)

《公共管理学》homework(1)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指公共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最求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利,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实施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事务:指设计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的一切事务的总和。 3.公共管理人格;指公共管理者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共管理者的伦理尊严伦理品质伦理境界以及所理解与现实的社会伦理价值的总和。 4.改变航道原理:指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保持行政计划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目标的进程可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使计划的执行过程具有应变力。因此,在行政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和调整。 5.公共管理监督:指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单项选择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 B ) A.泰勒和法约尔 B.怀特和威洛比 C.威尔逊和古德诺 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对政府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B )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大萧条以后,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经济理论是(A ) A.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B.新自由主义取消政府干预理论 C.亚当?斯密的“小政府”理论 D.古典经济学派的限制政府干预理论 4. 新公共管理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出现了( C )。

A.政府集权的特征 B.政治行政二分法c“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D.官僚制 5.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________,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C )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C.亚当?斯密 D.洛克 6.美国公共行政学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C ),通常被认为是进入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标志。 A.《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 B.《公共行政原理》 C.《行政之研究》 D.《行政行为》 7. 孙中山先生在借鉴国外的“三权分立”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B)思想。 A.四权分立 B.五权分立 C.六权分立 D.议行合一 8.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有三种研究途径或三种研究范式,即公共行政途径、公共政策途径和(A )途径。 A.公共管理 B.公共组织 C.公共问题 D.公共事务 9.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通的公共管理途径,其中的一种是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被成为(B ) A. B途径 B. P途径 C. S途径 D.T途径 10.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放任时期认为国家充当的是一个(B )角色。 A.全知全能政府 B.“守夜人”和“警察” C.服务型政府 D.懒汉 11.美国管理大师麦克尔·哈默博士在工程再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D )。 A.政府失灵 B.市场转变 C.政府改革 D.政府再造 12.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的国家是( B )。

在职硕士,MPA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和管理 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的含义和特性 (一)定义: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二)该定义具有如下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进行的活动。(管理者多样性的特点)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的状态。 另外有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之分) 3、管理是为了特定的目标。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管理具有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管理的特性 1、管理具有两重性 (1)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①一般性:管理是人类的社会属性,管理普遍存在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 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 ②特殊性:管理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进行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管理, 也有其特殊属性和特有规律。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①科学性:管理必须按客观规律,按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的知识和行为具有 标准规范性和可检验评估性。 ②艺术性:管理活动中对“度”的把握;创造性的活动。 2、管理具有目标性 (1)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 ①管理目标一般是特定组织和群体的共同目标。 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性。 ③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近期、中长期) ④管理目标多种价值性。(企业:营利;公共部门:效率、公平、秩序、民主) (2)管理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有可行性。 ①先进性和现实可能性。 ②弹性和余地。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word 公共管理学一一名词解释 B 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 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 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 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 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 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C 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 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 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 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 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行,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 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 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D 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分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 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3.单向沟通: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馈信息的沟 通.故亦称无反馈沟通. 4.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F 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 道进行的沟通. 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3.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 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 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5.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 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6.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 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 G 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 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 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 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

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 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

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考试真题解析

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考试真题解析 以下是新阳光教育公共管理硕士辅导班的老师整理的公共管理硕士真题解析,供考生们参考。 1.管理的两重性是指()。 A.管理的目标性和阶段性 B.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C.管理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D.管理的组织性和行为性 [答案]B。管理的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为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科学性和艺术性 2.最早系统并且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学者是()。 A.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B.法国学者亨利·法约尔 C.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 D.美国学者乔治·埃尔顿·梅奥 [答案]B。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将管理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 3.按照管理学的权变理论,权变关系是指以下两个基本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A.管理方法技术和管理条件环境

B.管理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C.管理的组织和管理的环境条件 D.管理的集权和分权 [答案]A.权变管理派的代表人物为,权变关系就是管理方法技术与管理条件环境之间的两个以上变量的函数关系,权变管理就是根据条件环境的自变量与管理方法技术的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的一种最有效的管理。 4.管理学在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 A.应用学科、发展学科、行为学科 B.理论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学科 C.人文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 D.发展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 [答案]D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特征主要有:(1)交叉学科。管理学对于管理活动的研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管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学科交叉形成的学科。(2)应用学科。管理学自产生起,就是以管理实践活动的直接效用性为特征的,因此管理学具有应用学科的特点。(3)发展学科。管理学的研究必然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使之更加科学化,更加适应管理实践的需要。 5.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它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

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

电大公共管理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管理的内涵: 所谓公共管理, 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 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的阶段: ( 1) 限制政府干预( 2) 主张政府干预( 3) 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 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 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 公共政策失效 ( 2)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 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 ”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 1) 非政府性( 2) 公益性( 3) 正规性( 4) 专门性( 5) 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公共性( 2) 利益选择性( 3) 目标指向性( 4) 权威约束性 ( 5) 功能多极性( 6) 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 1) 执政党( 2) 立法机关( 3) 行政机关( 4) 利益集团( 5) 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 1) 公正原则( 2) 受益原则

公共管理学答案

公共管理学 交卷时间:2018-04-25 08:56:40 一、单选题 1. (3分)要素性资源一般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等。 A. 企业能力 B. 土地资产 C. 货币资产 D. 公共资产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A (3分)战略管理包括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 A. 监督 B. 评价 C. 审查 D. 推广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B 3. (3分)PEST分析法是从技术、政治、经济和()四个角度入手的宏观分析模型。 A. 环境 B. 创新 C. 发展 D. 社会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5. (3分)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和法律制度两大方面。 A. 文化制度 B. 技术水平 C. 物质技术 D. 政治制度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3分)下列哪类产品属于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 A. 公园 B. 高速公路 C. 有线电视 D. 海洋资源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6. (3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环境因素、程序因素和()三方面。 A. 交易因素 B. 文化因素 C. 竞争因素 D. 道德因素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A 7. (3分)根据政策监督的层次性可以将政策监督分为逐级监督、越级监督和()。 A. 公众监督 B. 自我监督

C. 目标监督 D. 事后监督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B 8. (3分)公共池塘资源是指具有竞争性和()特点的资源。 A. 非排他性 B. 非竞争性 C. 排他性 D. 公共性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A 9. (3分)精神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状况和()状况。 A. 精神文明 B. 宗教信仰 C. 精神品质 D. 思想道德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10. (3分)公共预备编制的基本过程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三个步骤。 A. 预算计划 B. 目标制定 C. 预算分配 D. 决算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17届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硕考研经验帖

17届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硕考研经验帖 一、前言 重庆大学,性价比很高的985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代码120400,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属于管理类,但又不考数学,所以非常热,报考人数非常多。今年重庆大学公管专业报考人数大约400多人(统计不精确),复试分数线360分,进复试的人数共56人(含3个专项计划,和正常统考学生不冲突),所以其实就是53个人。每年计划招收35人,17届推免14人,所以剩21个名额。 今年由于各种原因,又扩招到24个(暂定,最多可能25个),所以从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名额来讲和其他985院校比,相对而言不难,但是毕竟是985院校,报录比大约5%(以上数据除报考人数外其他都精确,总之应该是400人以上),所以也挺难。大致就是,400多人进53人(加上专项计划56人),最终录24或25人。 很多同学有疑惑,比如我二本考重大难考吗?我跨专业难考吗?现在看来得及吗?我个人觉得这类问题无法回答,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根本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你高考失误,但本身实力强,本专业又学得好,那就不难。比如有的同学不怎么上心,打酱油,那就难。 所以个人看情况,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我只能说我本科一般,而且跨专业考研。但是我见过好多学长学姐、研友和我情况类似,人家照样优秀,比我强很多。所以这类问题请同学们自己考虑,只要下功夫,360分真的不难。报不报辅导班同理,如果自我规划能力强,自控能力强,我觉得没必要。如果自身学习能力不是很高,或者单科过弱,专业课信息太难收集,我觉得报一个也好,看个人情况。 还有就是现在复试权重太大了,高分被刷的很多。所以我个人建议,目标应该政治英语一共140分,专业课各120分,总分380分。外校跨专业的同学只有上380分,我个人觉得才相对有竞争力。当然专业素质高的不算,压线录也有,我只是说尽量初试高一点,380分起步,复试才相对把握大一点,因为复试完总成绩总排名简直大洗牌。 关于歧视问题,个人认为不要想太多,只要足够优秀就可以,可以这么说,我认识的直系学长学姐和研友除了本校的,极少有211本科出身的。公管专业由于不考数学,报考人数很多,导致调剂非常难,名额太少了。比如一个同学考金融,他可以调剂的专业多得很,很多大学都缺额。但是公管专业一般只能调剂代码1204下面的,寥寥无几,所以也要三思而后行。 二、时间管理 1. 最好有个“时间小本”,巴掌大小,一天一页,每天大约10个小任务。从早上到晚上,每个时间点学了什么都记录下来,要求精确,去厕所之类的就不要记录了。比如早上8:30-10:00做政治,那就写在本子上。这样完成任务效率要高很多,而且过一段时间回头看看本子,感觉自己时间没有荒废,很有成就感。我是9.24号预报名那天才开始做这件事,感觉之前没发现这个技巧有点可惜了,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新公共管理(47):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 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政府失灵(失败论)(36):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的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些情况。 市场失灵: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目标管理(174):主要是指对组织目标的管理。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绩效管理(161):是在设定的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 公共组织(64):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公共物品(270):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公平理论(152):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当员工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横向和纵向)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该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它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权变理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课本33:认为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管理者都适用的一般模式,管理是因时、因人、因条件而变化的。 企业型政府(323):是与“官僚政府”相对应的。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与“官僚政府”相比,"企业型政府"是非官僚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富于活力与生气的、以人民需求(或称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政府。 国家干预主义(105):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商主义,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 公共选择基本理论(34):经济人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简答: 1.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新公共管理全面继承了公共选择理论的看法。与市场相比,政府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让政府去承担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在所难免。政府应该全面后撤,只做那些只能由自己做、又有能力做好的事,而把那些社会有能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尽可能交给社会实现自我管理。 将政策职能(掌舵)和管理职能(划桨)分开,政府应该完全由自己来承担的制定公共政策或掌舵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策评估的( B )反映的是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标准。 A.稳定标准 B.事实标准 C.价值标准 D.成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B )。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政策手段?( D )。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思想政治手段 D.文化手段 我国的社会团体具有“半官半民”的特点,说的是其组织的( B )。 A.广泛性 B.双重性 C.针对性 D.中介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有( CD )。 A.公益性 B.正规性 C.专门性 D.志愿性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ABCD )方面的能力。 A.管理认知能力 B.管理诊断能力 C.管理决策能力 D.人际沟通能力 )( A 。,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论述了对政府角色理解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胡德C. D.史蒂文·科恩 )界定政府职能的主要依据是( 3 A.财政赤字商品服务质量下降 B. 市场失灵 C. D.政府干预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 C )的学科 A.公共决策 B.公共组织维护 C.公共管理活动规律

D.公共环境 ( C )是由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本质特点决定,也是其阶级性的反映。 A.目标指向性 B.权威约束性 C.功能多极性 D.利益选择性 公共政策具有( ABCD )等特征。 A.公共性 B.利益的选择性 C.权威的约束性 D.功能的多极性 本来应当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却因没有尽到职责而出现了“真空”现象,我们称其为政府职能的( A )。 A.缺位 B.越位 C.错位 D.不到位 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 ACD )。 A.政府官员 B.企业领导 C.政府公职人员 D.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B )。 A.小政府 B.全能的政府 C.间接的政府 D.恰当的政府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有(ABCD )。 A.公共政策失效 B.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C.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寻租及腐败D. 现代公共管理是以( B )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A.企业 B.政府 C.文化团体 D.研究机构

2020年整理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全).doc

治理: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合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规律与过程的科学。 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共同满足公共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实现良好治理的管理的活动。 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为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经过政治协调和管理过程,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公共目标的过程。 SWOT分析:在全面评估组织内外环境及其对组织影响的基础上,了解组织的优势与弱势,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 非营利组织: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强调个人奉献与成员互益等价价值观念、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或互益活动的各种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社会监督:非国家机关的监督,通常指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公民及公民团体、新闻媒体等社会行为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监督:指国家设立的专门行使行政监察职能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的情况,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监督、监察和惩戒的活动。 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维护国际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国务院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入河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依法独立进行监督活动。 福利国家:是指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公民基本福利或社会福利的职责的国家。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得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范行为。公共服务性政府:满足这回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在政府。 电子政府:政府运用现代化技术,将政府内部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整合、重组、优化后到网络上完成,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神会公众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绩效评估:将实习工作结果与绩效目标比较,评价公共组织与公职人员的实际工作成果,从而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政府间关系: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而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产生法律后果,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指公共部门为实现其组织目标,通过一定的管理机构及相关的法规、制度、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教材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政府部门:以财政拨款作为经费来源,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的单位 的总称。 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 (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过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它试图为公共管理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增进公共利益的学问。 二、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主体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的公共部 门,包括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 门和非政府组织;公共行政的主体是行政部门,特别是政府的行政机关。 (2)追求目标不同。公共行政更关注组织 内部的执行过程,而公共管理则 将视野大大拓展到组织的外部,以追求最终的好的结果为己任,并时时强调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3)公共管理的逐渐兴起并对公共行政有取而代之之势。政府部门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它的期望和定位,公共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公共管理学有哪些学科特征? (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科技整合的学科。 它需要综合地吸收当代各门社会 科学的合理内核,来搭建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范式和分析框架。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也呈现 多样化特点。 (3)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与实践发展是相 吻合的。 (4)公共管理学从“内部取向”转向“外 部取向”。它重视战略管理、绩效 管理、责任机制和外部整合,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竞争性。 (5)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开放性 学科。 (6)公共管理学提倡案例分析法。 (7)公共管理学(作为指导政府部门活动 的理论规范前所未有地)强调管 理者个人责任和对结果负责。 3、如何理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从其 管理对象来看,有相当多的事务 属于经济事务(如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食品和药品安全的管理、对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制定和管理等)。一方面,对管理这些事务的政府部门官员来说,具备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和精深的专业经济知识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还要承担管理国有企业的任务。(管理竞争性领域的公公企业是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特色之一。) (2)政府管理的即使是非经济事务,仍需要采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法。(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当政府部门的官员都时刻提醒自己资源是有限的、并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收益-成本分析法来权衡他所要处理的众多事情时,管理的成效将要提高的多。) (3)经济学可以首先明确事务性质而后选择恰当的制度工具,从而节省管理的成本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协调矛盾、均衡利益的基础上处理好公共事务并花费尽可能少的成本。)(4)公共管理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管理过程和方式呈现市场化取向,如何把握合适的度仍需要运用经济学知识来加以回答。 4、你是怎样理解工商管理理论和政治学理论对公共管理的基础性影响的。 (1)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科,工商管理理论和实 践必然会对公共管理学产生影响。当公共管理学在经济学途径上诞生并强调“企业型政府”理念时,工商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当然构成公共管

MPA 是公共管理硕士

MPA 是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专业学位的英文简称,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其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MPA)、工商管理硕士(MBA) 以及法律硕士(JM)被称为文科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 MPA 教育已成为这些国家培养高级公务员的主要途径。我国根据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积极开展MPA 教育,并从2008年开始,正式在国内24 所重点高校开设MPA 学位教育。MPA 教育在我国的逐步开展,必将对我国的高等行政管理教育和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1.MPA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MPA 教育的产生是与公共行政(或管理) 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管理作为一项专业教育, 最早产生于18 世纪的德国, 培养为适应当时普鲁士国家管理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管理人才。但把公共管理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而付诸实施的是美国。早在19 世纪初, 美国就开始了公共行政或管理教育的酝酿, 至1887 年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 这通常被学界认为是美国公共行政管理教育的开始。1911 年, 在美国纽约创办了“公共服务培训学校”,

用以为纽约市政研究局培训工作人员, 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大学开设公共行政管理课程。1924 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 该校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 同时启动了BB美国第一个MPA 计划, 面向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虽然MPA 教育才刚刚引入我国, 目前远未达到应有的培养规模, 但其迅速发展, 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这将对我国的公务员培训、干部队伍建设以及高等行政管理教育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1. MPA将成为我国公务员培养的重要途径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公务员学历层次整体上不高, 据1999 年底统计, 全国541 万公务员中,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52% 左右。同时,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 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也多是单一的专业教育,现代行政管理知识, 特别是市场经济所需的财税、金融、法律知识以及宏观决策能力普遍薄弱。开展M PA 教育, 将使在职公务员得以系统地学习现代行政管理理论, 并结合实践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将有利于优化公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对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MPA教育将成为公共管理体制完善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现行公共管理体制和理论相对落后于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权力运作来看,公共权力过于集中,既缺乏民主监督的制度保证,也缺乏这方面的理论、认识和技能;从职能行使来看,公共组织之间的职能分界不明确,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效率低下;在思想观念方面,官本位思想盛行,法制、科学意识淡薄。开展MPA教育后,将促进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