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最新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最新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范围。【病因病机】

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

1.血分实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

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4.气虚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兼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食欲减退,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补脾益气,固摄冲任。

【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白芍、木香、甘草。

经血不止者,加血余炭、龙骨、牡蛎收敛止血。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每隔四五十天一行的,称为月经后期。如仅延后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见一次经期错后,而以后仍能如期来潮者,不属于月经后期范围。【病因病机】

月经后期主要是机体营血不足或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常见的气虚、血寒和气滞三种。

1.血虚体质虚弱,或长期失血,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亏虚,冲任不足,经血不能按期来潮。

2.血寒素体阳气虚弱,寒自内生;经期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而外寒入侵。寒邪乘虚客于胞中,血为寒凝以致月经后延。

3.气滞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滞则血运不畅,冲任受阻,因而月经后期。

【辨证论治】

(一)血虚后期

【临床表现】经延后期,色淡量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肌肤枯涩,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白术、茯苓、远志、肉桂、炙甘草。

若心悸失眠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养血安神;潮热盗汗,舌红脉数者,去肉桂加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养阴清热。(二)血寒后期

【临床表现】经行后期,量少色暗红,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

【方药】温经汤加减。

药如当归、川芎、赤芍、肉桂、吴萸、香附、炙甘草、生姜。偏虚寒而兼见头晕腰酸,畏寒肢冷,舌淡脉细者,酌加熟地、

艾叶、仙茅、仙灵脾等。

(三)气滞后期

【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经前或经期乳房或小腹胀痛,胸闷不舒,精神抑郁,舌质不鲜,脉弦涩。

【治法】行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如柴胡、香附、枳壳、当归、赤芍、益母草、川牛膝、延胡索。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而先期,时而后期,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乱”。

【病因病机】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病是由于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以致血海蓄溢失常所致。主要与肝、肾的关系密切。

1.肝郁精神因素引起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迫血妄行,则月经提前。如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则月经后延。

2.肾虚体质素虚,肾气不充,生育过多或房事不节,损伤冲任,肾气失守,封藏失职,则月经先期。若精血亏虚,则月经后期。

【辨证论治】(一)肝郁

【临床表现】经期或前或后,行而不畅,精神不舒,胸闷不畅,乳房、胁肋及少腹胀痛,舌苔如常,脉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赤芍、枳壳、郁金、青皮、陈皮、延胡索。(二)肾虚

【临床表现】经期或先或后,量少色淡,伴头晕耳鸣,腰部酸痛,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补肾气,调冲任。

【方药】定经汤加减。

药如当归、白芍、熟地、山药、茯苓、菟丝子、柴胡、香附、荆芥炭、川断。

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超过正常,或行经时间延长,总量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

【病因病机】

月经过多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有气虚、血热两种。

1.气虚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久病体虚,脾气不足,统摄乏权,冲任不固而月经过多。

2.血热素体阴虚,内热偏重,或过食辛辣助热之品,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热伏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月经量多。【辨证论治】

一般以量多色淡质稀,气短懒言者属气虚,治宜益气摄血;

量多色深质稠,面红口干者属血热,治宜清热凉血。

(一)气虚

【临床表现】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色淡红,质稀薄,面色〓白,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炙甘草、酸枣仁、茯神、升麻、荆芥炭、煅龙骨、煅牡蛎。

(二)血热

【临床表现】经来量多,经期延长,色深红或紫红,质偏粘稠,腰腹胀痛,心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黄柏、地骨皮、茯苓、青蒿。

另可酌加栀子、知母、阿胶、艾叶加强清热凉血之功。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总量减少,

称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

1.血虚久病或失血之后阴血亏虚,或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血海空虚而月经过少。

2.血瘀多因肝郁气滞,或寒客胞宫,经脉阻滞,血行不畅而经量减少。

【辨证论治】

(一)血虚

【临床表现】经量过少,不到一、二日即净,色淡质稀,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目花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补血通经。

【方药】四物汤加味。

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鸡血藤、枸杞子、阿胶、杜仲、牛膝。

(二)血滞

【临床表现】经血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痛拒按,血块排

出后疼痛稍减,舌质暗,脉沉涩。

【治法】活血行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如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香附、枳壳、益母草、川牛膝。

月经不调为妇科常见病,辨证主要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来区分寒、热、虚、实。一般来说:月经先期量多,色深质稠者,属血热;先期色淡质稀者,属气虚;先期量少,色红质稠者,属虚热。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者,属气血两虚;色淡质稀,小腹冷痛者,属虚寒;色暗质稠,腹痛较剧而喜暖者,属实寒;色紫有块者,属血瘀。

其治疗大法: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虚热者宜滋阴清热;属寒者宜温经活血;气虚者宜补气摄血;血虚者宜益气养血;气滞者宜疏郁和血;血瘀者宜活血祛瘀。但须注意清热不宜大苦大寒,以免过寒留瘀;祛瘀不宜破血,以防络伤出血过多。

月经不调,这几个中药偏方一定要收好了!

月经不调,这几个中药偏方一定要收好了! 月经不调调理的小偏方1、大枣20枚,益母草10克,红糖10克,加水炖饮汤,每日早晚各1次。适宜于经期受寒所致月经后延,月经过少等症。2、鸡蛋2个,益母草30克,将鸡蛋洗净,同益母草加水共炖,蛋熟后去壳再煮20分钟,吃蛋饮汤。适宜于瘀血阻滞所致的月经过少,月经后延症。3、红高粱花、红糖各适量,水煎,分2次饮服。适宜于月经提前、经量多而鲜红者。4、当归、生姜各10克,羊肉片100克,加水同煮,熟后加盐,饮汤食肉。适宜于月经后延、量少、腹冷痛等症。5、米醋200克,豆腐250克,同煮熟,饭前吃,1次吃完。适宜于经期过短、血色深红、量多的壮实女性。6、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先煎山楂去渣,冲入红糖、趁热饮。适用于月经延后7、龙眼肉50克,鸡蛋1个,先煎龙眼,30分钟后打入鸡蛋,共炖至熟,早晚各1次,连服10天。适用于虚证月经不调。8、雄鸡冠2个,食盐少许,鸡冠煮熟,蘸盐吃,每日1次,每月3-5次。适宜于虚寒月经不调。9、鲤鱼500克,黄酒260克,取鱼肉与黄酒同煮吃,鱼骨焙干研末,早晨用黄酒冲服。适用于经多不净者。 10、陈年高粱根2个,洗净,煮水饮用。适宜于经期过长不净者。月经不调吃什么黑糯米粥【主料】大枣

30克桂圆10粒黑糯米100克【配料】红糖适量【制作方法】⑴大枣洗净待用。⑵桂圆去皮洗净待用。 ⑶黑糯米洗净,加入大枣、桂圆适量水煮成的粥状,依口味加入适量红糖即可。【功效】温肾健脾补血调经【食谱分析】大枣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大枣中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桂圆肉味甘平质润,能养血安神,补心益脾。黑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能补中益气。此粥味道香甜,可供早晚食用,是滋补强身美容的佳品。莲藕木耳老鸭煲 【主料】鲜莲藕500克黑木耳60克老鸭1只【配料】精盐鸡精生姜黄酒适量【制作方法】⑴莲藕洗净,切块待用。⑵黑木耳温水泡发,择洗干净,待用。⑶老鸭洗净加生姜、黄酒熬汤至八成熟后,放入莲藕、黑木耳煮熟后,放入适量精盐、鸡精适量即可。【功效】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食谱分析】莲藕为干涩性凉,入心、肝、胃经,能化瘀止血。黑木耳凉血止血,利肠通便。老鸭味甘性寒,滋阴养胃,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磷、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物质。常喝此煲对于月经量多且阴虚内热体质者,效果尤佳。可以滋阴清热,调整月经周期,减少出血。山药栗子猪肚煲【主料】鲜山药500克栗子50克猪肚1个【配料】生姜料酒精盐适量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116例

万方数据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116例 作者:张智慧 作者单位:长春市朝阳区人民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外医疗 英文刊名: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年,卷(期):2009,28(36)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1条) 1.郭仁真江海身教授脏腑辨证论治月经不调经验[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05(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徐重明.汪自源论月经不调从冲脉论治[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 2.赵景叶按摩治疗月经不调[期刊论文]-按摩与导引2008,24(12) 3.李明.王秀娟.LI Ming.WANG Xiu-Juan高忠英教授调经从瘀论治特色分析[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 4.张登峰.孙玉信.宋红湘.韦大文.朱珊张磊临证思辨精要[期刊论文]-中医研究2007,20(3) 5.郝玉莲.崔丽芳调经汤治疗月经不调120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4) 6.郭仁真江海身教授脏腑辨证论治月经不调经验[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5,27(4) 7.孙博庆郁证辨治体会[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2,24(8) 8.曹田梅夏洪生教授治月经不调经验[期刊论文]-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 9.吴妙梨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及其意义[期刊论文]-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 10.王剑张锡纯女科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管窥[期刊论文]-中医研究2003,16(4) 引证文献(8条) 1.杨春梅安坤颗粒治疗各种出血类妇科病100例[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 2013(9) 2.王玉璋针对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处方用药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8) 3.刘忠杰.匡珍珠中医对治疗妇女月经紊乱的好处[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7) 4.匡珍珠.程燕燕中医对治疗妇女月经紊乱的好处[期刊论文]-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1(1) 5.刘宏妇科常用中药介绍[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 2013(22) 6.严群浅析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的好处[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8) 7.鱼丽华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疾病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 2013(29) 8.严群浅析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的好处[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8) 引用本文格式:张智慧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116例[期刊论文]-中外医疗 2009(36)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中医学概论概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1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D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D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B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C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B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E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D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B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B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C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C A.心

最新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范围。【病因病机】 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 1.血分实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 一,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治疗 整体观念:1,把人作为整体,内脏五官皮肤经络都是一体的,通过气血津液完成统一的功能2,天人合一,人受四季和昼夜地区的影响 辨证治疗: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钢辩证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中医治病三大原则: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脏象 脏是内脏,象是内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 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脑,骨与髓,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五脏 一,心 位于胸腔之上,两肺之间,偏左,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耳,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互为表里,互为表里就是相互传导作用的意思。在五行属火。 1.心主血脉:心是血液的起动泵,通过血管(脉)向全身输送血液供给各个器官。 心的正常有赖于心的气血充盈和血管的通畅。 心健康的表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均匀有力,舌淡红,心胸无不适感。 心病的表现:面色苍白,脉象无力,舌淡白,心悸,甚至血脉淤阻导致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心胸部憋闷刺痛。 2,心主神明 神明就是人的精神,思维等 心主神明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异常表现为:精神亢奋(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狂躁)和抑制(健忘,萎靡,昏迷) 3.人的五志(情绪):喜怒忧思恐 心在志为喜 喜则气缓,过喜可以使心神涣散,精神不敛。 我们小学就有个乐起来没完的人,上着课没人搭理他就乐,估计他就是心的问题。 喜伤心,恐胜喜,内经文字简练,里面讲的喜伤心意思是过喜伤心。 由于过喜可以导致心气四溢,精神涣散,所以用恐则气下的办法可以收敛涣散的心气,当然还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 内经阴阳别论篇:阳加于阴谓之汗。 晚上睡觉出汗是盗汗,阴虚的表现。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治月经不调中药方

治月经不调中药方 文章目录*一、治月经不调中药方*二、治月经不调的中成药*三、中医怎么治疗月经不调 治月经不调中药方当归川芎治月经不调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滋补肝肾。主治月经不调。 【偏方组成】当归9克,川芎5克,炒白芍6克,熟地9克(经闭不用),续断9克,制香附9克,炒乌药6克,炙甘草3克,丹参9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兼有白带者,加黄柏6克(盐水炒),苍术6克,炒山药9克,芡实米9克,炒扁豆9克,去熟地;先期色紫患者,加丹皮6克,生地6克,炒桅子6克;后期原方倍当归。 地骨皮女贞子治月经不调 【功能主治】养阴凉血止血。主治月经不调(中期出血)。 【偏方组成】生地炭24克,地骨皮12克,炒白芍12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槐米炭30克,仙鹤草30克,鹿衔草30克,荠菜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于中期出血前2~3天开始服用,连用5~7剂。 茜草丹参治月经不调 【功能主治】消瘀止痛,生新排浊。主治月经不调。 【偏方组成】茜草12克,丹参12克,桃仁3克,土鳖虫6克,

川军6克,当归3克,赤芍12克,红花3克,干姜3克。 【用法用量】共研为细末,每晚临睡前服4.5克。 治月经不调的中成药1、当归丸 养血补气,调经止痛。用于血虚症引起的月经不调。 2、七制香附丸 开郁顺气,调经养血。主治月经错后,胸肋胀痛,白带量多。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注意,阴虚发热着慎用。 3、益母草膏 活血调经,用于月经量少,产后腹痛。 4、加味逍遥丸 舒肝清热、健胃养血。用于两肋胀痛,倦怠食少,月经提前。注意,忌食生冷油腻,切忌气恼劳碌。 5、乌鸡白凤丸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腰腿酸软, 白带量多。 中医怎么治疗月经不调1、气滞血淤型 因为“女子以肝为本”,泡脚所选药物多以入足厥阴肝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引经药醋,如用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克,川芎、红花各10克。加入约两升水,50毫升左右的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冷却至50℃时连渣倒入盆中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如何让孩子成才 2014年03月06日 07:45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从0岁开始教育,即便是在起跑线上也要认真对待,每一刻都不能含糊。有特长一定要努力挖掘,没有明显的特长家长就会用心观察、培养,所以如果谁家的小孩真的是天才,几乎没有被埋没的可能。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图片来源:东方IC)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爱情结晶是个不寻常的“神童”,在极尽挖掘之后,失望地发现自己家里的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正常孩子。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每当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有关“神童”自杀或者自闭,还有些沦落成寻常人的消息后,很多人的神经猛地兴奋起来。当年的“神童”多年后也不过如此,于是人们的某种心理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因为自己家里没有“神童”或者自己小时候也不是“神童”,所以看到别人家的“神童”没有小时候那样的巨大光环或者最终变成了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难免就有些小开心,于是在心里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实这就是那种“酸葡萄”的阴暗心理,自己没有吃到葡萄,就想那葡萄是酸的,甚至满心期待那些吃不到口的葡萄都变成酸的。 通过媒体,我们看到了太多“神童”不再“神”的例子,古代最有名气的“神童”就是王安石笔下的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

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成一个普通人。近代我们所熟知的“少年班”的天赋秉义的神童宁铂,两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后来顺利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那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然而他以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学业不顺,婚姻失败,最终出家为僧。 他的这段经历很多人都清楚,有人因为这个不成功的“神童”案例来质疑少年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少年班很多同学最终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这些不被人们熟知罢了。当时和宁铂同班的秦禄昌同学当时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还有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都是科大少年班的同学,他们是少年班的精英和骄傲。 其实一个人的人生路程有非常多的变数,好比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的人起跑很快,但是没有后劲;有的人起跑平常,后来居上;也有那么一类人,很不一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处于领先位置。“神童”也一样,他们是属于起跑快的典型,但是有的人中途落下,和普通人速度一致,但有那么一类人始终都超出普通人很多。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差异之大。 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神童”,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 那么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智力超常的"神童"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人的智力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所区别。幼年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和模仿力远远高于成年人,这段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绝好时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前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期。如果家长能够在相应的关键期根据儿童的生理和智力发展状况给予相关的有引导性的教育,就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快速而有效的发展孩子的智力。 其次,家长不要视孩子为神童。 即使你的孩子真的是"神童",你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他们的智力超于常人,但始终保留着孩子气,爱动、好玩、喜欢听故事等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不要为了将其培养成"神童"而对其"严加管教",命令孩子只准学习,不许玩耍。要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给予启发诱导,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使孩子的身心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具体情况如下: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此时先祛邪

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证。具体运用时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灵活运用。如以正虚为主要矛盾,单纯用补法又恋邪,单纯攻邪又易伤正,此时则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如气虚感冒,则应以补气为主兼解表。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单攻邪又易伤正,单补正又易恋邪,此时治当以祛邪为主兼扶正。 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所以,治病求本,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气血两虚型 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治疗宜气血双补。代表方剂气血双补汤:党参30克,白术12克,当归15克,白茯苓15克,黄芪30克,山萸肉20克,龙眼肉20克,枸杞子15克,远志12克,酸枣仁30克,木香12克,山药30克,补骨脂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归脾丸、参茯丸口服。 2、血寒型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代表方剂温经散寒汤:小茴香12克,吴茱萸12克,艾叶10克,炮姜10克,姜黄12克,当归12克,芍

药20克,川芎10克,桂枝12克,党参20克,莪术10克,牛膝12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补骨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建中丸、暖宫丸口服。 3、血热型 经期提前,经血鲜红或有紫块或深红,质粘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咽干口燥,颜面潮红,尿黄便秘,舌红苔黄。治宜清热凉血。代表方剂凉血汤:丹皮12克,生地20克,元参15克,茅根30克,藕节15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5克,玉竹15克,黄精15克,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黄柏12克,知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清开灵、水牛角散口服。 4、气滞血瘀型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经行不畅。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代表方剂理气活血汤:柴胡12克,佛手12克,香附12克,木香12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公共事业管理(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现代公共管理基本技能,具备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等职业素养、运用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相应的经济学与医药学基本知识,具有医院管理与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专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综合素质高而能力强,可以在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等公共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性组织等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 就业去向:卫生管理类、医院类、医药类、公共事务管理类、咨询培训类等企事业单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在医疗保障、健康保险和养老管理等相关领域内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养老服

务机构等从事相关管理、教学、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含应用软件)、财政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保险精算、保险统计学、社会保险学、医疗保险、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医院管理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健康管理等。 就业去向:社会保障管理类、医疗保险类、医院类、证券银行保险类等企事业单位。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血病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血病治则 血病治则:血为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生于脾,宣于肺,统于心,藏于肝,化精于肾,功司濡养、滋润,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血之为病,证有血虚、血瘀、出血、血寒、血热之分。其治疗则有补、行、止、凉之异。血虚则补: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心主血,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肾精可化而为血,所以血虚多与心肝脾肾有密切关系。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根据阳生阴长的理论,血虚之重证,于补血方内常配人补气药物,可收补气生血之效。血虚与阴虚常常互为因果,故对血虚而兼有阴虚者常配伍补阴之品,以加强其作用。补血药多滋腻,可妨碍消化,故对湿滞中焦、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如必须应用,则应与健脾和胃药同用,以免助湿碍脾,影响脾胃之健运。血脱则固:下血不止,崩中漏下,诸大出血,皆属血脱,用涩以固脱。凡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品,以敛其耗伤。凡治血脱者,于止涩药中加入气药。如,大失血又当用固脱益气之法。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所以血脱必然导致气脱,即气随血脱,并非单纯的血脱,甚则阴竭阳脱,出现亡阳亡阴之危候。血瘀则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实者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瘀者行之,总以祛瘀为要。祛瘀又称消瘀:在具体运用活血化瘀法时,应注意以下原则:辨证精确:运用活血化瘀法,除正确地掌握瘀血的诊断指征外,还必须分清其病位之表里脏

腑经络、病性之寒热、病势之或虚或实,方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活血化瘀虽是治瘀血证的总则,但瘀血有轻重缓急之分。故活血化瘀又有“和血行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之别。一般来说,应根据瘀血程度的轻重,分别按和血行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三法之序,先轻后重。切勿不分轻重,动辄破瘀攻逐,虽能取快于一时,但瘀去而正伤;掌握药性:活血化瘀疗法的作用是通过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和方剂来体现的。因此,必须掌握药物的特性。其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血瘀之因有寒热之分。“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因此,要根据药物之寒热温凉分别选用。其二,活血化瘀药物除具有通行血脉、调畅血气、祛除瘀滞的共同功效外,每味药还可兼有行气、养血、凉血、止血、消症、通络、利水、疗伤、消痈等不同作用:其三,某些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或病变部位具有敏感性。如消症除痞之三棱,莪术、阿魏,治疗肿块之黄药子、刘寄奴,瘀血在上部用川芎,下部用牛膝,瘀血人心用郁金,在肝用泽兰等等。掌握这些药性,选药组方可恰到好处;熟悉配伍:血瘀往往是由多种原因而引起的,所以活血化瘀必须根据辨证的结果,视具体情况配合其他疗法,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临床常用的配伍有:理气行气、补气益气,补血养血、止血消症、凉血温经、清热解毒等。血寒则温:血寒是指寒邪侵袭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或素体阳虚,虚寒内生,而致气血凝滞而言,以寒痛为其临床特征。以温经散寒药通经活络,和和血行血之品相配伍。血热则凉:血热是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或外感温热邪气侵入血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80例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80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中医辩证分为脾虚不摄证、肾气不固证、肝经郁热证的月经先期,阳虚寒凝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的月经后期,肝气郁滞证、肾气虚弱证的月经先后无定期,给予辩证治疗。结果80例入组患者中,显效54例、有效25例、無效1例,总有效率98.75%;治疗后28d,入组患者的HAMA、HAMD、SAS、SDS评分HAMA、HAMD、SAS、SDS(13.4±1.9、12.4±2.2、42.9±5.8、43.4±8.3)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中医辩证治疗月经不调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且能够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标签:月经不调;中医辨证;负面情绪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疾病,主要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其病机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时也需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1]。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符合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断,年龄35~47岁,平均(41.7±6.2)岁。收住院后给予辩证治疗。 1.2辨证及治疗方法 1.2.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d以上,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①脾虚不摄证:表现为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食少便溏,给予补中益气丸或人参归脾丸治疗;②肾气不固证:表现为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给予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治疗;③肝经郁热证:表现为经量或多或少、色或紫或红、或有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给予加味逍遥丸治疗; 1.2.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推迟7d以上,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①阳虚寒凝证:表现为量少色暗、或有血块、小腹冷痛、喜温,给予少腹逐瘀丸或艾附暖宫丸治疗;②气血亏虚证:表现为经量少色淡、面色萎黄、皮肤不泽,给予八珍益母丸或十全大补丸治疗;③气滞血瘀证:表现为量少色暗、夹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给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 1.2.3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先或后均在7d以上,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①肝气郁滞证:表现为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块、经行不畅、经前胸胁、乳房、小腹胀痛,给予逍遥丸或七制香附丸治疗;②肾气虚弱证:表现为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昏耳鸣,给予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治疗。

中医治疗月经失调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月经失调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5-03T13:58:08.7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4期作者:李义军[导读] 探讨中医治疗月经失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月经失调患者100例 李义军 秦安县郭嘉镇卫生院吊湾卫生分院甘肃天水 741609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月经失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月经失调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00%,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0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76.00%,治疗组患者为0.00%,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月经失调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月经失调;临床 月经不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失常,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还给患者造成痛苦。西医对月经不调的治疗主要是使用雌激素和孕激素,效果不是特别好,而且还有不良反应。部分医学研究指出中医对于月经不调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对中医临床治疗月经不调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月经不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月经失调患者100例,均符合“月经失调中西医诊断标准”。排出因生殖器有器质性病变、凝血障碍、其他因素出现阴道失血症状患者。本组患者中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43岁,平均年龄为(32.5±2.7)岁,最短病程3个月,最长病程4年。其中伴有月经后期症状患者24例,伴有月经过少症状患者16例,伴有月经先期症状患者30例,伴有月经过多症状患者14例,伴有月经前后不定期症状患者16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周期治疗方案,2个经期为一个疗程。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药处方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藕节碳15g,马齿苋10g,海螵蛸15g,生地碳12g,黄芪20g,党参15g,仙鹤草15g,炒白芍20g,牡丹皮15g,龟板15g。如患者伴有阳虚症状,则加蒲黄、参三七、花蕊石;如患者伴有量多症状,则加炙升麻、边条参、煅牡蛎;如患者伴有血热症状,则加地榆炭、贯众炭;如患者伴有肾阴虚症状,则加旱莲草、女贞子。用水煎服,1剂/d,2次/d,2个经期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治愈:患者经过治疗,月经周期、月经量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经过治疗,月经周期、月经量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经过治疗,月经周期、月经量得到改善;无效:患者经过治疗,月经周期、月经量无改变;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月经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详见表1。 表1 两组月经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有28例治愈,8例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00%,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有42例患者治愈,3例患者显效,2例患者有效,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4.0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对照组在治疗的过程中有3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占76.00%,治疗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属于内分泌失调引起,主要归于疲劳、心态等方面。当患者"七情所伤、外感六淫、多产房劳、肾气不足、疲倦过度"时可能造成任督二脉受损。患者若长期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以导致气血失调,让体内脏器受到损伤;若长时间情绪低沉,易因情志不畅造成抑郁,以致体内气滞血瘀,造成月经量稀少或是时间较短情况出现。中医理论有“妇女以血为本”的理论,如果阴血不足,必然会引起生理异常,造成种种病症。虽然引起月经失调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中医认为气血亏虚,阴血不足是导致月经失调的主要原因,故该病需要滋阴养血为主,并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血热者清热凉血,肝郁者疏肝解郁清热,气虚者补气摄血,血虚者补血益气,血寒者温经祛寒,气滞者理气活血,血瘀者活血化瘀。总之,无论是中医疗法还是西医疗法,在临床上都能够达到治疗效果,但中医治疗可彻底改善患者月经不调情况,治标治本,让患者气虚情况得到根治,达到治疗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