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数学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数学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想从数学思维和处理事情的思维来讲解,让学生不仅仅是解题高手,而是一个借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先分析,在求解即就是生活中追女朋友一样,一定要对次女生进行分析,研究出她的特点,然后在寻求追求她的方式,如她喜欢吃火锅,你总是约她去吃肯德基,数学的做题过程何尝不是呢,比如对函数求极限,首先我们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总结函数的特点,让后根据函数特点,选择求极限的方法

情感:为啥学不好数学,是因为一开始就很惧怕数学,觉得数学很深奥,从心理上就输给了数学,所以你们就冷落她,对她不热情,自然人家也对你不热情;其实数学就是纸老虎,你进他投降,她在静静的等待你们的靠近,等待你们的热情和等待你们的怀抱,希望你们对她有好感,爱上她,并拥有她,并以她为荣!数学是一个孤傲,外表冰冷孤,内心狂热的美少女,当你整整了解和接触她的时候你会发现,她真的很美!

我们为啥怕她:1觉得数学是抽象的,是不接地气的,与生活无关的,是神圣的,是高深莫测的,与你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的,的确微积分我们用不上,函数不会解照样会买菜,但是他的思维是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的,数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他的作用和我们的教育一样的功效,你先想想,初中退学的同学和高中混出来的同学之间的知识有多大区别吗,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同学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不是知识,是思维!数学一样的功能,我们都不是数学家,也不可能当数学家,我们以后在工作中也很少用到数学,但是我们用数学思维

函数:就是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成绩=f(态度)

本学期本人所授课机修1631班《高等数学》授课完毕,现对授课情况小结如下:

一、学生情况

学生的构成有汉族学生,民考民学生、双语学生和预科后学生,汉族

学生的占比比较大,但是学生的层次不一;民考民和双语学生约有三分之一,但是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数学基础薄弱,学习没有主动性;预科后学生共有三位,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学习态度

端正,因此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教学管理和方法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课堂教授的内容更加的要求通俗化,文科化,具体化,努力将抽象的概念用生活中通俗的道理,浅显易懂的讲解,还有采用问题引入,生活生产需求等将概念的产生引出,降低了同学们对数学和数学概念的抵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还将数学思维与平时的待人处事等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消除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陌生,这样在高中没有见过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深深的吸引了学生,尤其是抽象思维不好的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兴趣和有用,因此教学效果很好。

对于不愿学习的学生,讲好课还不行,还要管理好课堂,强制的挂科手段不会把这些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那就采取一些心理战术,采取一些软硬兼施的管理手段,比如同桌同甘共苦,比如小组PK等新颖的方式。通过本班的授课,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作为高职老师不仅仅是“上好内容”,更重要的是“管好课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数学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在很多人眼中,数学只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运用这种工具。这种“工具化”的学习观造成很多人只有解题能力而没有数学思维与逻辑,更不可能将这种思维与逻辑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但事实上,数学并不仅仅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数学更是一种思维与逻辑。《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数学就是这样一个“形而上”上的东西,而并非仅仅是“形而下”的工具。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数学思维与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严密,理性的代名词,而并非是感觉与经验的东西,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培根曾经说过:“只有出自于感觉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感觉与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如我们计算7+5=12。单纯联结7和5的概念,得不出12这个结果,只有借助于直观,例如借助手指的逐一相加,然后才得出12这个概念,数学就是这样一种先天综合判断的知识。《编码的奥秘》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习惯于10进制,是因为我们正好有10个指头。”,所以,数学首先是一种直觉,然后才是一种逻辑。如同小学生背九九乘法表一样,学习数学,从培养直觉开始,也就是将复杂的逻辑思维直觉化。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有深邃的洞察力,这往往就是“逻辑思维直觉化”的结果。7乘以9等于63,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这并不是经过严密证明的东西(虽然我们很容易证明),而是一种本能和直觉。数学又是严密的,这种严密建立在“公理化”的基础上,以公理为基础,运用纯粹逻辑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体现在生活中,就是运用常识解读社会和人生,运用常识去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如梁文道所说,生平所学,仅常识而已。需要指出的,公理化在数学发展史上也曾经经历过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以致于莫里斯?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中这样说:“这意味着数学不是依靠在逻辑上,而是依靠在正确的直觉上”。数学尚且如此,生活中的常识就更加混乱了,但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尽可能少的运用公理(常识),但又必须建立在公理(常识)的基础上。

如果说公理化是数学教给我们的第一个思想,那么“等价转换”就是数学教给我们的第二个思想。等价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的思想方法。即通过不断的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法、简单的问题。“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这种思维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最后寻找到“最佳角度”;又或者说是“换位思考”,“思维转移”。我的一位表哥曾经对我说:“很久没学数学,感觉人都变笨了”。这种“笨”,正是指“思维转移”“变换角度”的“笨”,数学就是思维的不断转移和变换,在这种变换中,我们需要遵守遵循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标准化的原则。

数学教给我们第三个思想,是分类讨论的思想。在高中数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需要考虑a>0、a=0、a<0之类情况的数学题。即将问题分类讨论。运用在生活中,就是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同情况,并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应对方法。分类讨论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教给我们的第四个思想,是概率的思想。概率在生活中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东西,但我们都知道,概率服从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说到极限,我们先说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前几天在QQ群中聊天讨论,有人说:“无穷小就是零”。即0.0000000……0001=0,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错,但实际上却错得很离谱。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讨论的。比如,我们说这把尺子是一米长,这是一个确定性的概念,也是一个近似的概念。准确的说,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把尺子是一米长,这把尺子长度可能位于0.9999999999999999---1.0000000000000001米之间。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会根据需要决定精确度(当然,国际上会规定一米的长度为多少,这个规定是一个确切的数)。学过计算机网络的人都知道,绝对可靠的通讯系统是不存在的,这会陷入无穷验证的困境,所以在实际应

用中,人们仅仅只用了“三次握手协议”,因为这已经足够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认为,无穷小就是零,但在数学上,无穷小只能是“无限接近于零”,“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无穷小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概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人都喜欢将概率看作是一种确定性的分析,但实际上,概率最重要的是对“不确定性”事件的分析。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其结果必然是概率性的,而不可能是确定性的。但人们往往喜欢确定性的东西而不喜欢不确定性的东西。比如说,经济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市场。但现实情况是:人们都喜欢预测市场。在实际生活中,对事情的分析不仅具有分析上的概率性,而且具有生活上的概率性,所以,得出的结果必然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变化的概率,而不是数学上的确定性概率。这种“不确定性”也表明,我们对生活具有把握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即从概率上来说,由于人生会发生无数件事情,所以,上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这种公平是通过概率实现的。学会接受不确定性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数学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经过训练与没有经过训练的大脑思维是截然不同的。高一的时候,我爸爸教我学C&&C++,刚开始学C语言的时候,我几乎连最简单的交换都不能理解,一个冒泡排序学了一个下午。写程序的时候,经常将分号搞错,但这种思维适用期很快就过去(后来考一个全国等级考试的C语言二级和数据库技术三级就没学了),今天,根据已知的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插入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希尔排序,桶排序,锦标赛排序等等,)用C语言写一个实现的程序肯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我不是Knuth,自创排序算法或改进算法不太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我爸爸教我最简单的C 语言的知识,我者觉得很难,后来,我自学了《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而且一点都不觉得难。由此可见,训练对于大脑思维有多么重要。

逻辑与直观,分析与推理,共性与个性构成了数学。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数学绝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思维,你可以更轻松地思考问题,更容易看透问题,直指问题的本质所在。文理兼通,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科与理科的知识,而是学会“将文科知识理科化,将理科知识文科化”以便更透彻地看待文科与理科,实现大脑思维的飞跃!

梦雪2012

2012-3-17

题后话:本来打算谈一谈阿罗不可能定理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但后来还是决定将这些内容删除了。相关的内容会在后续贴子中继续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另,我感冒了,极不舒服,虽然这篇写得不是很满意,但就这样吧。

和你相比,很惭愧,我真还是只学的怎么解题而已,谢谢你,让我看到自己的缺陷。

2、《古今数学思想》是否适合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

-----------------------------

1。应付高考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书!

2。高中生可以阅读

哎,谈点数学上有意思点儿的内容吧。

首先定义一下勃论这个名词:

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关于悖论有两个故事:

一。唐·吉诃德的仆人桑乔·潘萨跑到一个小岛上,成了这个岛的国王。他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律:每一个到达这个岛的人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到这里来做什么?”如果回答对了,就允许他在岛上游玩,而如果答错了,就要把他绞死。对于每一个到岛上来的人,或者是尽兴地玩,或者是被吊上绞架。有多少人敢冒死到这岛上去玩呢?一天,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来了,他照例被问了这个问题,而这个人的回答是:“我到这里来是要被绞死的。”请问桑乔·潘萨是让他在岛上玩,还是把他绞死呢?如果应该让他在岛上游玩,那就与他说“要被绞死”的话不相符合,这就是说,他说“要被绞死”是错话。既然他说错了,就应该被处绞刑。但如果桑乔·潘萨要把他绞死呢?这时他说的“要被绞死”就与事实相符,从而就是对的,既然他答对了,就不该被绞死,而应该让他在岛上玩。小岛的国王发现,他的法律无法执行,因为不管怎么执行,都使法律受到破坏。他思索再三,最后让卫兵把他放了,并且宣布这条法律作废。

二。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网友竹影斋针对拙作《数学游戏》点评说:“将数学是一种游戏的思维告诉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不失为提供一个了解‘世界’的角度。数学确实既非社会科学,也非自然科学,只是一种思维存在,且已然成为思维的工具,即思维的逻辑工具。”鄙人认为很有道理。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的其础上总结出数学规律。下面从三个方谈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 例如,在学习归一应用题时,可让学生练习。“使用139全球通手机,月租费50元,每分钟通话费0.4元;而用136神州行手机,没有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0.6元,每月计费150元以上,若他要换用全球通手机合算吗?”这个题目,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让学生计算,既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很好地创造了生活的新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自来水的管道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正方形的自来水管”,这样一个带有生活常识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对它充满兴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样使教材的内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 二、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课堂上的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概念外,使学生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和概念,更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把数学知识用到实际中来,要从多方面来考虑数学问题,来打开学开学生的眼界,增

加学生信息量,了解生活实际。 例如,每辆卡车可载36名士兵,现在有1128个士兵需要用卡车送到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乍一看,这是个很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测试的结果也表明,有70%的学生正确地完成了计算,即得出了1128÷36=31……12。然而,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这一正确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学生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是真正的问题,没有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而只是把题目看成是虚构的数学问题,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这也是一些学生的通病,只注重机械练习,而很少考虑其他问题。我们的数学要加强真实感,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要为生活服务,从而来增加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从数学实践活动入手,拓展数学视野,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并让学生辨别步测与目测的差别;让学生到食堂去看看、称称,根据各种水果、蔬菜的重量,使学生去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获得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总知,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从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数学教学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更要让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一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 一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一) 1、小明原来有图书35本,后来,爸爸买给他18本,小姨又送给他12本。小 明的图书比原来增加了多少本 [分析与解答]一般解法:①爸爸买给他18本后小明有图书多少本35+18=53(本);②小姨送给他12本后小明有图书多少本53+12=65(本);③小明的 图书比原来增加了多少本65-35=30(本)。这道应用题用一般方法解答,既麻烦又费时。可运用方法简便的“华罗庚法”解,只需一两步就可以解答出来。华 罗庚法:小明的图书比原来增加的本数就等于爸爸和小姨送给他图书的本数的和。18+12=30(本) 2、比较下面两个积的大小A○B。 [分析与解答]前差比后差小2。知 A>B。 [分析与解答]一粗心就会出现错误,当发现错误再回过头去却很难找出错误在哪里,无奈又得从头算起。怎样才能避免大量的运算,使计算迅速而简便呢这 就是要想方设法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 4、看谁能最快指出下面四道题中哪两道的计算结果相同。 ①48×6÷4×7×4÷8 ②128×9+72×9 ③48×4÷6×7×6÷8×8 ④342×9-9×142 [分析与解答]题目要我们找出哪两题计算结果相同,那我们就可以找一找哪两题形式相同,然后再仔细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结果上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样就可以初步估算出计算结果是否相同了。例如,第①、③两题,都是48与4、6、7、8几个数相乘、除,我们把这两题中相同的数以及相同的运算符号划去。①48×6÷4×7×4÷8、③48×4÷6×7×6÷8×8;结果第①题只剩下“÷4”,第③

一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一年级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年,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学习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几个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拟从数学说话、数学活动、数学思考等几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PISA中设计的8个方面的数学素养中,至少有3个方面与解决问题有直接的关系。美国著名数学家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4个数学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每一个领域有各自的目标与任务,也有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每一个领域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解决问题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和各个学习领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是各个领域学习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影响着各个领域内容的学习。 《标准》规定了各个学段解决问题的目标,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目标如下: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一年级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年,教师更加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

养。本文打算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和思考来谈谈对一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几点想法。 一、几个现象 1.一年级数学课上,教师提问: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有美丽的花草、大大的树、蓝蓝的天、碧绿的草地……诸如此类,学生回答得意犹未尽,教师大感无力。 2.教学了几的认识后,教师问:能用学过的数来说话吗? 生1:我家有5个人。 生2:我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我吃。 生3:我爸爸买了2个苹果给我。 生4:我奶奶买了5个梨子给我。 …… 3.根据一幅图写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各2道。学生在写减法时有些会把两边相减,形成两个数据比较的意义,而非部分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 4.一年级的数学问题一般是以图的形式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学生答题有时会出现以下情况:不会列算式,直接数数报出答案;看错或不理解题目表达的意思;已知总数,求部分数的问题中,直接把问题的答案用来列式,把总数做为答案写在等于后面。 5.课堂上学习了几加几的问题,换了一个情境图,有个别学生就弄不清楚用什么方法了。或者,到了中年级,同样的情境,数据变大了,描述方式有所改变,也有学生可能出错。

第五课 突破定势 创新思维

第五课突破定势创新思维 教学背景: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种心理定势很容易使思维僵化,阻碍和扼杀了我们自己潜在的才能。这节课我们就来打破这种常规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知什么是思维定势以及为什么要打破思维定势。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训练,摆脱不利的思维定势。 情感目标:突破自我界限,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摆脱不利的思维定势。 教学难点:突破自我界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好!在开始上课之前呢,老师要考考你们。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师:同学们,你们想到吗? 生:想到了,(做剪刀的手势)。可以这样来向售货员表达需要买剪刀。 师:恩,很好,这个办法也可以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其实大家刚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被开头的例子所引导,

看到聋哑人作锤钉状来表达要买锤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这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所以当问到盲人要剪刀的时候,也立刻想到用手势来表达。然而,问题提出是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盲人是可以用语言就能表达他想要买的东西,而这种办法是比做手势是更直接和明确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第一反应都会想到用手势来表达呢,这是因为受到之前解决办法的影响,产生了思维的定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思维定势的案例: 一位公安局长在开会,局长的儿子跑过来跟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在打架了”,这位局长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回家了,问:这件事有 可能发生吗,为什么? (大多数同学会说不可能,因为会习惯性地认为公安局长是男人,然而当公安局长是女人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 二、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含义:思维定势就是人习惯于用以往常用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能迅速帮助我们解决常见的问题,提高效率。例如:同学们做同一类型的题目做多了,考试时,一看到题目,脑中就浮现答案和解题思路,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和效率。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容易使思维僵化,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扼杀我们潜在的才能,失去了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三、游戏坊(初试打破思维定势) 1、给绳子打个结 在你面前有一根绳子,请你用两手抓住绳子的两端,请在不松手的前提下打出一个结! 活动要求:双手不离开绳子的两端,五个手指不能分开,也不能将自己的手捆在绳子里。 2、连一连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认真做好生活实际化的教学,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及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景……”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主要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也就是说,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多年,一直从事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其作用如下: 一、情景的再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而数学学习是抽象化的思维,单纯的理论知识可能少部分人会接受,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效率也就会提高得很慢。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教师随时会把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入到课堂中,学生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体验到数学公式与定理的新奇与奥秘。会

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但要注意,对于小学生而言,能简单的尽量简单化,以免超出学生的思维范围,使得知识掌握得不理想。 二、生活化的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主动教与学生的被动学。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则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无盖现象,学生容易混淆,但是如果让学生动手实践,想象一下,生活中的水桶等物体就很容易解决此类问题,而且通过学习,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能独立思考,进而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创新能力。 既然“生活化”的教学,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达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呢? 1.让生活情境走入数学课堂 教学中,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仿佛数学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就如同我们的影子一样,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一家三口人一起吃西瓜,谁吃得多,

打破思维定式 思维定势的典型例子

打破思维定式思维定势的典型例子 打破思维定式:向上管理,向下负责在与管理者讨论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会认为管理是向下,而负责是向上的。如果你问大家,你向谁负责?你得到的答复一定是,我们向领导负责; 你问大家,你管理谁?那么结果也一定是我管理下属。但这个答复是错误的。 管理的对象是谁?一直都是一个似乎明确但又非常不明确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不需要过多的探讨。 “向上管理,向下负责”这样的思维定式带来了许多问题。它导致对于管理者的社会义务和管理者的责任之间出现冲突,结果无法协调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更不知道什么样的社会反应才是正确的反应以及管理者应该对谁负责。我觉得应该修改我们的管理思维定式,正确的管理思维应该是:向下负责,向上管理。 向上管理:管理自己的上司我们知道,管理需要资源,资源的分配权力在你的上司手上,这也是由于管理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当你需要进行管理的时候,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获得资源,这样你就需要对你的上司进行管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向上管理:“为了给你、你的上司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绩,而有意识地配合你的上司一起工作的过程”。所以,向上管理的内容就包括:第一,适合彼此的需要和风格; 第二,分享彼此的期望; 第三,相互依赖、诚实和信任。 建立并培养良好的工作关系。向上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并培养良好的工作关系,好的工作关系是由五个方面组成的,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是——和谐的工作方式和谐的工作方式要求能够采用双方接受的形式处理问题、交流看法并明确各自的职责,这种关系类似于团队中各成员的关系,每一个人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各自更关心的是荣誉而不是权力,更关心的是责任而不是地位,各自更注重互补性而不是彼此的差异。 相互期盼相互期盼对于提升各自的能力和管理效果是最关键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得不到好的结果是因为彼此的不理解和失望,生活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因理解而分手”,这句话我倒是觉得大家误会了,人们如果因为理解而分手,那么就意味着在合作的开始并没有很好地交流各自的期望,等到能够理解各自的期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无法达成对方的期望,结果只好分手。在与上司的配合中,非常重要的是能够经常沟通双方的期望,并通过不断的提升期望来提升各自的能力,一旦形成这样的状态,双方都会发现对方是一个最好的参照物,各自会不自觉地拉伸自己的期望,使得各自都逐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信息流动组织管理中最困难的是组织信息,一个组织所要传达的信息是隐性的,同时组织信息本身又是组织状态这个系统的描述,所以,管理不好组织信息是组织失控的根本所在。因此,向上管理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信息流动,这里包含这样一些问题:组织信息的正式传递; 组织信息的过滤; 组织信息的发布; 组织信息的沟通方式:“意见领袖”; 组织信息的形成与控制。在这些所有的问题中,是由一个要素贯通的,这个要素就是你与你的上司之间的信息流动。所以,你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顺畅就显得很重要了,所以一定不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数学因其日益公理化、形式化而忽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因数学应用的发展,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割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仅会极大地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而且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错误理解,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必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提供一种简捷、有效地手段,数学的思想、方法、技术是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学段目标”中指出:使学生“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作用呢?我们应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广泛的现实背景下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感受、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从现实生活中产生数学问题,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自主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 3、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片断】 片断一:《最小公倍数》教学片断 情境创设:陈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2天后休息1天。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如果陈飞的爸爸、妈妈在9月1日同时开始工作,那么在这个月里,这位朋友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找出陈飞的爸爸、妈妈一起休息的日子? 生:可以在九月份的日历上去找。 师:怎样找? 生:先在日历上找出陈飞爸爸的休息日,再找出他妈妈的休息日,最后再看看哪些天是他们一起的休息日。 师:请你们拿出九月份的日历,用△标出陈飞爸爸的休息日,用○标出陈飞妈妈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些天是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找共同休息日”的活动中,找到答案的同学,脸上流露着成功的喜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如下板书: 爸爸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妈妈的休息日:3、6、9、12、15、18、21、24、27、30 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共同休息日:12 ……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大全

1、一条路长100米,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1棵梧桐树,共栽多少棵树? 答案:路分成100÷10=10段,共栽树10+1=11棵。 2、12棵柳树排成一排,在每两棵柳树中间种3棵桃树,共种多少棵桃树? 答案:3×(12-1)=33棵。 3、一根200厘米长的木条,要锯成10厘米长的小段,需要锯几次? 答案:200÷10=20段,20-1=19次。 4、蚂蚁爬树枝,每上一节需要10秒钟,从第一节爬到第13节需要多少分钟? 答案:从第一节到第13节需10×(13-1)=120秒,120÷60=2分。 5、在花圃的周围方式菊花,每隔1米放1盆花。花圃周围共20米长。需放多少盆菊花? 答案:20÷1×1=20盆

6、从发电厂到闹市区一共有250根电线杆,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是30米。从发电厂到闹市区有多远? 答案:30×(250-1)=7470米。 7、王老师把月收入的一半又20元留做生活费,又把剩余钱的一半又50元储蓄起来,这时还剩40元给孩子交学费书本费。他这个月收入多少元? 答案:[(40+50) ×2+20] ×2=400(元)答:他这个月收入400元。 8、一个人沿着大提走了全长的一半后,又走了剩下的一半,还剩下1千米,问:大提全长多少千米? 答案:1×2×2=4千米 9、甲在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加工了这堆零件的一半又10个,第二天又加工了剩下的一半又10个,还剩下25个没有加工。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答案:(25+10)×2=70个,(70+10)×2=160个。综合算式:【(25+10)×2+10】×2=160个 10、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16天能长到16厘米。问它几天可以长到4厘米? 答案:16÷2÷2=4(厘米),16-1-1=14(天) 11、一桶水,第一次倒出一半,然后倒回桶里30千克,第二次倒出桶中剩下水的一半,第三次倒出180千克,桶中还剩下80千克。桶里原来有水多少千克? 答案:180+80=260(千克),260×2-30=490(千克),490×2=980(千克)。 12、甲、乙两书架共有图书200本,甲书架的图书数比乙书架的3倍少16本。甲、乙两书架上各有图书多少本? 答案:乙:(200+16)÷(3+1)=54(本);甲:54×3-16=146(本)。 13、小燕买一套衣服用去185元,问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出处离不开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那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0.618多么简单的数字,我们学习了这一比例的来源和含义之后。懂得了原来这么简单的数字是很多建筑学家设计现代建筑物的重要依据,建筑师们深谙其中的意义。懂得了利用这一比例设计出具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建筑作品。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这一比例。可以说这个比例是数学在美学中应用的很好典范。数学中的很多原理、结论在生活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物理学中的波理论和光理论都是以三角函数作为研究的数学模型。建立这些数学模型是研究物理学很多领域的基础。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建筑、桥梁的承重计算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知识,古代中国就懂得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设计梁的结构,三角形稳定性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在现代建筑中也离不开它。现代生活中如何购房成为讨论越来越多的话题,数学中的指数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道理。 关键词:黄金分割建筑美学0.618 三角函数三角形稳定性建筑结构购房中的数学 1. 黄金分割数0.618 1.1 黄金分割的起源 由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国推广。 1.2 黄金分割数0.618的数学解释 如下图所示,分已知线段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全线段与另一部分的比例中项,这就是在中学几何课本中提到的黄金分割问题。若C为线段AB的满足条件的分点,则可求得AC 约为0.618AB。这个分割在课本上被称作黄金分割,我们有时也可说是将线段分成中末比、中外比或外内比。若用G来表示它,G 被称为黄金比或黄金分割数。

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与答案集锦

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100题及解答 1.765×213÷27+765×327÷27 解:原式=765÷27×(213+327)= 765÷27×540=765×20=15300 2.(9999+9997+...+9001)-(1+3+ (999) 解:原式=(9999-999)+(9997-997)+(9995-995)+……+(9001-1) =9000+9000+…….+9000 (500个9000) =4500000 3.19981999×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解:(19981998+1)×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19981998×19991998-19981998×19991999+19991998 =19991998-19981998 =10000 4.(873×477-198)÷(476×874+199) 解:873×477-198=476×874+199 因此原式=1 5.2000×1999-1999×1998+1998×1997-1997×1996+…+2×1 解:原式=1999×(2000-1998)+1997×(1998-1996)+… +3×(4-2)+2×1 =(1999+1997+…+3+1)×2=2000000。 6.297+293+289+…+209 解:(209+297)*23/2=5819 7.计算: 解:原式=(3/2)*(4/3)*(5/4)*…*(100/99)*(1/2)*(2/3)*(3/4)*…*(98/99) =50*(1/99)=50/99 8.

解:原式=(1*2*3)/(2*3*4)=1/4 9. 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 去掉一个数后,剩下的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 7*18-6*19=126-114=12 6*19-5*20=114-100=14 去掉的两个数是12和14它们的乘积是12*14=168 10. 有七个排成一列的数,它们的平均数是 30,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五个 数的平均数是33。求第三个数。 解:28×3+33×5-30×7=39。 11. 有两组数,第一组9个数的和是63,第二组的平均数是11,两个组中所有数的 平均数是8。问:第二组有多少个数? 解:设第二组有x个数,则63+11x=8×(9+x),解得x=3。 12.小明参加了六次测验,第三、第四次的平均分比前两次的平均分多2分,比后两次的平均分少2分。如果后三次平均分比前三次平均分多3分,那么第四次比第三次多得几分? 解:第三、四次的成绩和比前两次的成绩和多4分,比后两次的成绩和少4分,推知后两次的成绩和比前两次的成绩和多8分。因为后三次的成绩和比前三次的成绩和多9分,所以第四次比第三次多9-8=1(分)。 13. 妈妈每4天要去一次副食商店,每 5天要去一次百货商店。妈妈平均每星期去这两个商店几次?(用小数表示) 解:每20天去9次,9÷20×7=3.15(次)。 14. 乙、丙两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是13∶7,求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 解:以甲数为7份,则乙、丙两数共13×2=26(份) 所以甲乙丙的平均数是(26+7)/3=11(份) 因此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是11:7。 15. 五年级同学参加校办工厂糊纸盒劳动,平均每人糊了76个。已知每人至少糊了70个,并且其中有一个同学糊了88个,如果不把这个同学计算在内,那么平均每人糊74个。糊得最快的同学最多糊了多少个?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侯照小学杨小元 摘要: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如何做好这第一学段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我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教学,也在这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一年级解决问题审题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为落实上述理念,新教材改变了传统应用题单独编写、集中教学的做法,把“解决问题”教学融汇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教学过程之中,并将数学问题置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之中,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改革后,没有了关于“解决问题”的专门的系统的讲解与练习,只是通过让学生在不断感悟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情景,有实物照片或图片,有卡通漫画或对话等。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学生愿意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 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掌握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而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上下文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应特别强烈。如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还剩”就用减法。用个别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教学中的困惑引发了教者的思考,下面就结合教学中的反思和积累的心得体会,对解决困惑的一般策略,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 为大家介绍的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1 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打人,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那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个家庭妇女,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 外人笑笑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无奈道:那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一筹莫展啦? 这说明,知识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处理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抹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是学会保持思想的灵活性,这样知识才会有用。?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2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

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3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他的一位善于谋略的密友通过秘密方式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下起了象棋,打发着寂寞痛苦的时光。象棋被摸光滑了,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拿破仑死后,这副象棋经过多次转手拍卖。后来一个拥有者偶然发现,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有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4 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家美丽的私人林园,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让管家在路口立了这样一个大牌子,写着: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堵为疏达到目的。?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5 英国讽刺戏剧作家萧伯纳很瘦,一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

钟就全部搞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六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有答案及解析)

六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有答案及解析) 1.甲、乙两队进行象棋对抗赛;甲队的三人是张、王、李;乙队的三人是赵、钱、孙;按照以往的比赛成绩看;张能胜钱;钱能胜李;李能胜孙;但是第一轮的三场比赛他们都没有成为对手.请问:第一轮比赛的分别是谁对谁? 2.甲、乙、丙、丁与小强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棋;每两人都要比赛一盘.到现在为止;甲已经赛了4盘;乙赛了3盘;丙赛了2盘;丁赛了1 盘.问:小强已经赛了几盘?分别与谁赛过? 3.甲、乙、丙三名选手参加马拉松比赛;起跑后甲处在第一的位置;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甲的位置共发生了7次变化.比赛结束时甲是第几名?(注:整个比赛过程中没有出现三人跑在同一位置的情形.) 4.有10名选手参加乒乓球单打比赛;每名选手都要和其它选手各赛一场;而且每场比赛都分出胜负;请问:(1)总共有多少场比赛? (2)这10名选手胜的场数能否全都相同? (3)这10名选手胜的场数能否两两不同? 5.6支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即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一场.每场比赛胜者得3分;负者得0分;平局各得1分;请问: (1)各队总分之和最多是多少分?最少是多少分? (2)如果在比赛中出现了6场平局;那么各队总分之和是多少? 6.红、黄、蓝三支乒乓球队进行比赛;每队派出3名队员参赛.比赛规则如下:参赛的9名队员进行单循环赛决出名次;按照获胜场数进行排名;并按照排名获得一定的分数;第一名得9分;第二名得8分;…;第九名得1分;除产生个人名次外;每个队伍还会计算各自队员的得分总和;按团体总分的高低评出团体名次.最后;比赛结果没有并列名次.其中个人评比的情况是:第一名是一位黄队队员;第二名是一位蓝队队员;相邻的名次的队员都不在同一个队.团体评比的情况是:团体第一的是黄队;总分16分;第二名是红队;第三名是蓝队.请问:红队队员分别得了多少分? 7.5支球队进行单循环赛;每两队之间比赛一场;每场比赛胜者得3分;负者得0分;打平则双方各得1分;最后5支球队的积分各不相同;第三名得了7分;并且和第一名打平.请问:这5支球队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多少?8.有A、B、C三支足球队;每两队比赛一场;比赛结果为:A:两胜;共失2球;B:进4球;失5球;C:有一场踢平;进2球;失8球.则A与B两队间的比分是多少? 9.一次考试共有10道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道题10分;满分为100分.甲、乙、丙、丁4名同学的解答及甲、乙、丙3名同学得分如下表所示.丁应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题号 学生 甲××√√××√×√√70 乙×√×√√××√√×70 丙√×××√√√×××60 丁×√×√√×√×√× 10.赵、钱、孙、李、周5户人家;每户至少订了A、B、C、D、E这5种报纸中的一种.已知赵、钱、孙、李分别订了其中的2、2、4、3种报纸;而A、B、C、D这4种报纸在这5户人家中分别有1、2、2、2家订户.周姓订户订有这5种报纸中的几种?报纸E在这5户人家中有几家订户? 二、拓展篇 11.编号为1、2、3、4、5、6的同学进行围棋比赛;每2个人都要赛1盘.现在编号为1、2、3、4、5的同学已经赛过的盘数和他们的编号数相等.请问:编号为6的同学赛了几盘? 12.五行(火水木金土)相生相克;其中每一个元素都生一个;克一个;被一个生和被一个克;水克火是我们熟悉的;有一个俗语叫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说土能克水.另外;水能生木;火能生土.请把五行的相生相克关 系画出来. 13.A、B、C、D、E、F六个国家的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即每队都与其他队赛一场);每天同时在3个场地各进行一场比赛;已知第一天B对D;第二天C对E;第三天D对F;第四天B对C请问:第五天与A队比赛的是哪支 队伍? 14.A、B、C三个篮球队进行比赛;规定每天比赛一场;每场比赛结束后;第二天由胜队与另一队进行比赛;败队则休息一天;如此继续下去;最后结果是A队胜10场;B队胜12场;C队胜14场;则A队共打了几场比赛?15.甲、乙、丙、丁四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每两人都比赛一场;规定胜者得2分;平局各得1分;输者得0分;请问 : (1)一共有多少场比赛? (2)四个人最后得分的总和是多少? (3)如果最后结果甲得第一;乙、丙并列第二;丁是最后一名;那么乙得了多少分? 16.五支足球队进行循环赛;即每两个队之间都要赛一场;每场比赛胜者得2分;输者得0分;平局两队各得1分. 比赛结果各队得分互不相同.已知: ①第一名的队没有平过; ②第二名的队没有输过; ③第四名的队没有胜过;问:第一名至第五名各得多少分?全部比赛共打平过几场?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翁理花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目标中,把“问题解决”作为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并列的课程目标提出,要求问题解决的教学应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始终。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合理地分析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课堂数学中,教师应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来一一巧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会学习最关键的一步是首先要在纷繁杂乱的问题情境中捕捉信息,并根据自己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合理性的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学习的开始。孩子们能主动地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思考,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 # 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师在第→个环节以课件出示了“某地区7 --12 岁男生平均身高折线统计图"和"某地区7--12 岁女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各一张。接着请学生比较这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某地区7一12 岁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在同时增长的过程中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从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分别找出细微差别,感受到了对比的不方便。从而,有学生就提出:"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能够很快,很方便地比较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呢?" 由此,自然地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 在这→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比较分析,强烈地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迫切需要。课伊始,疑己生。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让学生经历了思考,自主地提出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在探索中学习一一探讨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到内知识的传递,不是复制复印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探索出解决问题

第一讲 突破思维定势

第一讲突破思维定势 教学目标: 1、认识思维定势的含义;了解思维定势的一些弊端——突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 2、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3、培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思维定势的含义;如何摆脱不利的思维定势。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活动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热身游戏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思考我们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初步了解什么是思维定势。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做一道简单的加法数学题。 要求:在计算过程中,被提问的同学要一边算,一边大声地说出答案,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边看边在心理默念答案,注意提醒学生不能出声,以免影响别的同学的回答。出示课件。 数字逐字呈现,每增加一个数字学生回答一次相加的结果,直到数字呈现完毕,学生回答最终结果。 学生的答案依次是:“1040、2040、2070、3070……”。 虽然最终的正确答案是“4100”,但是最后的结果学生多数会说“5000”。 这道是关系我们思维定势的一道典型的数学题。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一些弊端以及如何突破不利的思维定势。 教师:同学们好!昨天我的一位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想拿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问题是这样的:(用PowerPoint投影图片,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有两个房间,在A房间里有三盏灯,这三盏灯的开关都在B房间里(每一个开关只能控制一盏灯),另外,只有进入A房间才能看到里面的三盏灯是否亮着。现在假设,你只能进一次A房间,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出三个开关分别控制哪三盏灯? (最多给学生3分钟时间思考) 答案是:先在B房间任意开一个开关,然后等5分钟,关掉这个开关,再开另一个开关,接着就到A房间去看看亮着哪一盏灯,这一盏灯的开关就是第二次开的那一个开关;再摸摸另外两盏灯看看哪一盏灯是热的。热的那一盏灯的开关就是第一次开的那一个开关,剩下那一盏灯的开关就是没有开过的那一个开关。 教师讲解:其实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的思维定势的问题。平时我们都习惯于认为,灯就是用来照明的,那么自然就会想到“看”它是否亮过,再沿着这一思路去找解决方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这一思维定势,联想到灯不但会发光还会发热,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教师讲授:What? 1.介绍陆钦斯量水实验引入概念 德国心理学家陆钦斯做过一个有名的“量水实验”。他要求被试者根据预定的“需水量”来考虑怎样借助A、B、C三个空钵去将水量出来。请把解答仿例写在解答栏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