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重点汇总

毒理学重点汇总
毒理学重点汇总

毒理学上半部分总结

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补充和细化的地方:

⑴代谢活化的两相

⑵癌基因的分类,具体机制

⑶细胞恶性转化后的特点

第十六章药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及其试验方法

一、Ames试验

(一)原理

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可产生回复突变,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成为野生型,能在缺乏组氨酸的的培养基上生长成为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的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的强弱。

正向突变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野生型)回复突变(突变型、营养缺陷型)

S9混合液

受试物

10098

多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检测

(三)计量设计

西药<=5mg/皿,中药可超过5mg/皿,最低剂量1ug/皿或0.1ug/皿,至少五种不同剂量(药物不溶于水可用DMSO或乙醇作溶剂)

(四)对照组

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致突变作阳性对照;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注意平行设加S9与不加S9的对照。

(五)代谢活化:S9(经诱导剂处理过的肝脏微粒体酶)

(六)试验方法:渗入法;点试法

(七)结果判断

1、渗入法:当药物浓度达到5mg/皿仍为阴性者,可以认为是阴性。

2、点试法:凡在滤纸片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变菌落,该药物即为致突变物质,如只在平皿上出现少数散在的自发回变菌落,则为阴性。

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象,选材,剂量,实验设计(理解),结果判定,公式(考试不给))

(一)动物

1、细胞:中国仓鼠肺细胞(CHL)

2、剂量:至少三种不同剂量,高剂量以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但最高不要超过10mmol/L,

中低剂量采用倍量稀释法。

3、代谢活化:S9(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进行体外代谢活化。

4、药物作用时间:非活化组分别作用24和28小时收获细胞,活化组作用6小时以上。

5、标本制作时间:分别在24和48h收获细胞制作标本,活化组可省略48h时间点。

6、对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溶剂对照和S9对照。

7、镜检:每种浓度至少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8、结果判定

染色体畸变率(%)= 染色体畸变总数/分析染色体的总数*100%

细胞畸变率(%)=有染色体畸变的细胞数/分析染色体的细胞总数*100%

畸变率<5%为阴性(-);畸变率>5%为可疑(+);畸变率>10%为弱阳性(++);畸变率

>20%为中度阳性;畸变率>50%为强阳性;若某一测试点呈现可重复的并有统计学意义

的增加也为阳性。

(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剂量:同动物

2、对照: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染色体断裂剂作阳性对照。

3、外周血的采集与培养,静脉2-3ml,加抗凝剂,培养加肝微粒体酶,药物处理24h或48h终止培养前

加秋水仙素获得更多中期细胞

4、培养细胞的处理,离心,固定

5、标本制作

6、染色,Giemsa染色20min

7、镜检

8、结果判定

三、啮齿动物微核试验(实验过程,剂量选择,步骤,镜检,如何分辨细胞)

(一)原理

骨髓细胞经致突变作用,染色体可发生畸变以致断裂,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要小,称之微核。

但骨髓细胞中缺乏代谢活化酶系,对间接诱变物反应较差。有核细胞胞浆少,正常核叶极难与微粒相辨认,在无核的红细胞中才易于辨认。微核检出率与染色体畸变率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二)剂量:至少三种剂量,最高剂量以1/2LD50为基准,低剂量结合药效学及临床拟用剂量,再按一定比例插入中间剂量。

(三)实验过程

NIH小鼠,每组10只性成熟动物(雌雄各半)或至少6只性成熟雄性动物

1、给药:一组生理盐水,一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

2、涂片:24h后处死,解剖取胸骨,骨髓挤于有一滴小牛血清的载玻片上,推片。

3、固定:甲醇固定15min

4、染色:Giemsa染液

5、观察计数:典型的微核呈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嗜色性与核质一致,用Giemsa染色后呈紫红或蓝紫色。多染红细胞PCE呈灰蓝色,正染红细胞呈桔黄色。计数1000个PCE中含有微核的PCE数。如不易区分,记录总的微核率即可。

四、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实验设计原理,结果鉴定)

(一)原理

亲代雄性果蝇接触药物后X染色体出现隐性致死突变,则F1代雌性果蝇中不表达,而F2代雄性果蝇数中因有一半接受了这个已发生突变的X染色体,结果F2代雄性果蝇比雌性果蝇数目少了一半。至少两个剂量:最高剂量为1/2LD50、低剂量为1/4LD50,无毒物最大给药量为5%

(二)结果判定

致死突变率%=致死管数/受试染色体数*100%

1、致死突变率大于自然突变率的2倍,并有剂量反应关系时为阳性;

2、F2代,有一支培养管中,雌雄合计20只以上而未发现有雄果蝇为阳性,有2只以上雄蝇为

阴性。

3、F2代有一支培养管中,雌雄合计少于20只或只一只雄果蝇为可疑,需观察F3代。

4、仅存雌雄亲本而无子代为不育。

五、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结果鉴定,活胎死胎鉴定方式,结果统计,最后公式)

结果观察:于妊娠第14天处死雌鼠,观察双角子宫内着床数、吸收胎、晚期死胎及活胎数。

胚胎已完整成形,色鲜红,有自然运动,机械刺激后有运动反应的为活胎。

胚胎完整成形,并有明显胎盘,但色泽灰暗,无光泽,无自然运动,机械刺激后无运动反应的为晚期死亡胚胎。

早期死亡的胚胎的大小,外形和色泽可因死亡时间的相对早迟及死后自溶时间的长短变化很大,一般胎盘较小或不明显,胎盘形体较小,外形不完整,各部位发育尚不完全,呈紫红色,无自然动作。

1、平均受孕数(%)=受孕母鼠总数/同笼母鼠总数*100%

2、平均着床数=总着床数(早死、迟死、活胎数)/受孕母鼠总数

3、平均活胎数=活胎总数/受孕母鼠总数

4、平均死胎数=死胎总数/受孕母鼠总数

5、含死胎孕鼠数(%)=含一个以上死胎(早死、迟死)的孕鼠数/受孕母鼠总数*100%

6、突变指数(M1)=总死胎数/总着床数*100

7、显性致死率(DL,%)=(1-试验组的平均生存胎仔数/阴性对照妊娠鼠的平均生存胎仔数*100% 结果判断:

生存胎仔总数减少,死亡胎仔总数增加;胚胎总着床数减少或未着床胚胎数增加,这些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并有剂量反应关系时记为阳性。

六、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原理,方法)

1、原理

正常细胞仅在S期进行DNA复制合成,当DNA受损时可发生在S期以外的时期,称程序外DNA合成。测定S期以外3H-胸苷掺入胞核的量,掺入量可反映DNA损伤后修复合成的情况。

2、方法

选用人淋巴细胞或大鼠肝原代细胞,采用放射自显影方法,受试物至少三种浓度,最高仅对细胞产生轻微毒性或无毒性。在显微镜下计数银粒数,给药组与对照组有统计显著差异,并有浓度效应关系时阳性。

七、SOS显色反应(原理)

原理:

DNA分子在受到外因作用引起大范围损伤,其复制又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会导致一种容易发生错误的修复。通过直接检测DNA损伤后的SOS修复反应来检测化合物的生物遗传毒性。SOS 反应系统的RecA蛋白即转化为RecA蛋白水解酶分解阻遏蛋白,使受阻遏的sifA基因去阻遏,启动lacZ基因翻译、转录、表达,表达产物即为半乳糖苷酶,可分解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ONPG),产生黄色可溶性物质,据颜色深浅对被诱导酶定量测定,从而判断DNA损伤程度。

比率R=β-半乳糖苷酶单位/碱性磷酸酶单位=A420B*t p / A420P*t B

A420B:波长为420nm处β-半乳糖苷酶显色底物的光密度。

t p:碱性磷酸酶底物的显色时间。

A420P:波长为420nm处碱性磷酸酶显色底物的光密度。

t B:β-半乳糖苷酶显色底物的显色时间。

第十七章生殖发育毒性

(了解几个概念:FSH,LH等,下丘脑-垂体-睾丸图要记住,铅,镉的影响)

LH:垂体促黄体激素,与G-蛋白偶合受体结合,刺激间质细胞产生睾酮。

FSH:促卵泡激素,促进支持细胞成熟,形成血-睾屏障,产生一系列调节蛋白和生长因子。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由下丘脑产生。

+ —精子

下丘脑GnRH 垂体LH,FSH 睾丸

+ —+ —雄激素

一、化学物质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调节

女性: 镉,蓄积在小鼠垂体前叶,使FSH,LH合成减少,进而影响卵巢发育和排卵,干扰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导致输卵管和子宫萎缩,影响卵子的运行和胚胎的着床。

男性:铅作业的工人血清FSH,LH和睾酮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与血铅含量有剂量反应关系。原因是铅可影响下丘脑GnRH释放,表现为精子数目减少,活力减弱,性欲降低和性功能障碍。

二、胚胎发育各阶段及毒性(人类啮齿类发育的时间,每个阶段的时间,特点)

1、着床前期:从受精到完成着床之前,对胚胎致死作用较为敏感,往往出现胚胎死亡;人类妊娠

最初11-12天,啮齿类最初6天左右。特点:很少分化(受精-卵裂-形成胚囊)受精卵在着床前迅速分裂成一个内空的球状物,即胚泡。未分化细胞收化学毒物损失致胚泡死亡称着床前丢失。(甲基亚硝脲——神经管缺陷和腭裂)

2、胚胎期(器官形成期):致畸敏感期(第三周);人3-8周,大鼠小鼠兔为6-15天—15-18天,器官形成容易受到致畸物作用而诱发器官结构的缺陷。

3、胎儿期:生长迟缓,器官形态结构异常,功能缺陷;(第9-41周)

4、新生儿期:生长迟缓,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儿童期肿瘤。(出生后至一个月)

三、致畸作用机理

(一)基因突变

(二)干扰基因表达

(三)干扰核酸功能和有丝分裂(记住)

1、抑制DNA合成

2、干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

3、干扰纺锤体形成并阻碍染色体分离的化合物

(四)营养缺乏和能量不足:维生素、无机盐类

(五)重要酶类被抑制

四、影响药物致畸的因素

(一)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1、胚胎发育的遗传特征不同

2、化合物在母体或子体内代谢过程不同

3、物种胎盘构造差异使化合物透过胎盘屏障的量和速度不同

(二)接触药物的时间

(三)药物作用剂量

(四)药物的理化性质

(一)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研究药物对整个生殖过程的影响,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卵细胞受精、着床胚胎形成、胚胎发育阶段等。检测药物对生殖腺,性周期,交配能力,受孕率和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1、动物:多用性成熟大鼠,或小鼠和白兔,每组雄性动物20只,雌性动物20只以上

2、剂量与给药途径:3个剂量组,高剂量可产生轻度毒性反应,低剂量不应有任何中毒症状中间剂量与高低成等比。给药原则上与临床拟用途径同。

3、给药时间:交配前,雄性约60-80天,雌性约14天,连续给药;雌性交配后继续给药至器官形成期。此段时间包括了精子发生期和排卵期。

4、交配:检测交配率的方法:查找精子和查找阴栓。

5、对照:阴性(溶剂)对照组,也可设阳性对照组。

6、观察与报告: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变化、给药14天处死50%孕鼠,剖开子宫记录黄体数,着床数和吸收胎数,计算受孕率、、死胎数、活胎重量、内脏及骨骼的变化。另一半孕鼠等到分娩和哺乳结束。(交配数、黄体数、着床数、着床前死亡率、着床后死亡率活胎数、胎盘重量、子宫重量以及外观、等)。

(二)致畸胎试验

首选大鼠,每组孕鼠15只以上(孕兔8只以上);致畸作用剂量效应曲线比较陡峭,最大无作用剂量与引起胚胎大量死亡以及母体中毒死亡剂量比较接近,因此实验要求找出致畸阈剂量,保证母体生育能力,不至于大量流产和胚胎死亡。需进行预试验,找出母体中毒剂量。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高剂

量为母体轻度毒性反应;低剂量不应观察到任何中毒反应,中剂量允许出现轻微中毒反应。与临床给药途径同,在胚胎器官形成期连续给药;大鼠孕后6-15天;设溶媒对照和阳性对照;孕后第20天处死,观察记录。记录黄体数,活胎数,活胎重,死胎数,吸收胎,早期死亡胚胎,晚期死亡胚胎。胎仔的外形,内脏和骨骼。计算畸胎总数和畸形总数。计算活产幼仔平均畸形出现率,畸胎出现率,母体畸胎出现率。

七、围产期毒性试验

围产期:怀孕28周-产后一周,

目的:检测药物对胎仔发育后期,母代分娩过程,哺乳及新生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常选用小鼠、大鼠或家兔,每组孕鼠15-20只,孕兔8-12只。剂量与致畸实验相同。设阴性溶剂对照,必要时也可设阳性对照。在妊娠的最后1/4时间开始给药,直到幼仔断奶,大、小鼠于妊娠第15天开始至分娩后28天(大鼠)和21天(小鼠),家兔于妊娠第22天至分娩后31天。设对照。观察幼仔存活、生长发育、行为、运动、学习能力、生殖功能及神经反射、自发行为、运动和协调能力、学习和记忆能力。

第十八章致癌作用研究

一化学致癌机制

(一)化学致癌物与DNA形成加合物:许多致癌物是亲电子剂,造成DNA不可逆的损伤(鸟嘌呤加合物,腺嘌呤加合物,胞嘧啶加合物)

(二)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

二、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

直接致癌物:不经过代谢活化即具有活性。

间接致癌物:必须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

第一相:氧化作用(P450)

第二相:结合反应

化学致癌物代谢特点:1、以氧化过程为主;2、肝脏为主(P450酶系肝脏较多);3、代谢酶活性有种属差异、品系、个体差异;4、其他代谢途径如肾脏等。

三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的关系

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并产生新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异称为突变;化学致癌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造成DNA的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和细胞转化,可能成为发生肿瘤的潜在危险。化学致癌物作用于机体能否引发癌症既取决于它对体内生物大分子尤其是DNA的损伤程度,也取决于机体对损伤DNA的修复能力,体细胞突变可能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基础。癌变过程的引发阶段其实实质就是体细胞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

大多数致癌物具有致突变性,而大多数非致癌物无致突变性。但筛检试验为阳性的受试物,既可能是具有遗传毒性的致癌物,也可能是具有遗传毒性的非致癌物;而试验结果为阴性的受试物,既可能是非遗传毒性的非致癌物,还有可能是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四癌基因、原癌基因的概念及分类,及作用方式

癌基因:是一类能引起细胞恶性转化及癌变的基因,在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基因的一种突变形式,能引起正常细胞癌变。

原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正常动物细胞的基因组内,对细胞增殖分化和信息传递的调控起重要作用。正常细胞中存在着在核酸水平及蛋白质产物水平与病毒癌基因高度相似的DNA序列。

癌基因分类:

1、src家族

功能:酪氨酸激酶活性,调节生长。

机制?

2、ras家族

功能:GTP酶活性,信息传导,细胞增殖。

机制:非活化下Ras和GDP结合,GDP 刺激GTP 激活Ras

3、myc家族

功能:缩短细胞周期,加快分裂,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分化,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

机制?

4、sis家族

5、myb家族

五、癌基因活化机制

1、获得启动子和(或)增强子

2、染色体异位

3、原癌基因扩增

4、点突变:单个碱基的替换

5、原癌基因缺失

六、抑癌基因(概念,功能,抑癌机制)

概念:在正常细胞中起着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分化的作用的基因。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

位于13q14

功能: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能结合并抑制转录因子E-2F

基因失活原因主要为基因缺失与突变

(二)P53基因

P53突变型导致肿瘤的形成,野生型为抑癌基因。

功能: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凋亡,突变型则促癌。

抑癌机制:1、修复DNA损伤,修复失败则凋亡;

2、与P21蛋白(激活后抑制分裂)结合;

3、抑制解链酶活性,抑制增殖。

七、化学致癌阶段理论(每个阶段特征)

(一)启动阶段:启动剂直接作用于DNA的初级序列,引起基因突变,使少量细胞发生永久性的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

(二)促癌阶段:启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良性肿瘤。细胞具有:比周围细胞更快的生长和分裂能力,不需要内调节信号,失去生长接触抑制性,缺乏正常细胞死亡机制,正常的分化程序发生改变,缺少正常细胞的死亡机制,正常分化程序发生改变,对营养物要求低。

(三)进展阶段:发展为恶性肿瘤。肿瘤细胞:高度侵袭性,转移生长性,无规律性,迅速生长和对激素特有的反应性

八、致癌危险性评价、

培养细胞恶性转化实验

彗星实验

哺乳动物短期致癌实验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实验

转基因动物实验

细胞恶性转化实验:(细胞实验过程,对象,观察)

对象:叙利亚地鼠(SHE)胚胎细胞

剂量设置3种不同浓度,高浓度一般以抑制50%集落生长浓度为原则,按等比间距递减。

药物作用时间:受试药与细胞接触24h或适当延长,更换培养液后再培养7-14天,加入S9模拟体内代谢活化系统

观察:观察恶性变的细胞,计数每组集落数,转化集落数。转化率

特点:

1、细胞形态变化:

偏大…?

2、接触抑制丧失,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

3、细胞间相互作用改变⑶生化表型的改变

4、mRNA的表达谱及蛋白表达谱或蛋白活性改变⑷恶性转化后的细胞移植于动物体内有形成肿瘤的能力

(一)

短期致癌试验小鼠肺肿瘤诱发实验

大鼠肝脏转变灶诱发实验

小鼠皮肤肿瘤诱发实验

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实验

(肺肿瘤实验设计,结果判定)

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一次或多次给予受试物后,或一次给予受试物一至两周后持续多次给予促癌剂,16-30周左右结束试验,如受试物具有诱发肿瘤作用,可在肺组织发现肿瘤。高剂量的选择不能过大以免出现慢性毒性,使动物寿命缩短,以致大部分动物在肿瘤潜伏期死亡。低剂量为临床拟用剂量的1—3倍。

(二)长期致癌试验(动物选择,剂量选择,实验期限,观察与检测)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1、动物:多选大鼠、小鼠等啮齿动物;刚断乳的动物,有足够长的时间,对致癌作用

敏感。

2、给予受试物途径:经口给予(喂饲法和灌胃法);经皮;皮下或肌肉注射。

3、剂量选择和分组:2-3个试验组,最高剂量组采用最大耐受量(保证试验组动物体

重减轻不超过对照组10%的最高剂量),再设最高剂量组的1/2及1/4或1/3及1/9。

4、期限:大鼠两年,小鼠一年半。

5、观察:一般观察:每天至少观察一次外表、活动、摄食,称重,肿瘤出现的时间,

部位、数目、性质、大小及死亡时间。疑为白血病则作血液检查;病理检查。

6、动物的饲养管理

7、结果分析:①肿瘤发生率升高;②潜伏期缩短;③多发性;④肿瘤类型与对照组不

同。

8、结果评价

第六章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免疫细胞功能、机制,免疫分子,球蛋白,补体系统激活作用

(一)T细胞:胸腺依赖性细胞免疫。

(二)B细胞:骨髓依赖性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三)辅佐细胞:抗原呈递细胞(APC),呈递抗原。

(四)其他免疫细胞

机制:通过免疫应答完成,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产生应答并将抗原破坏和清除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巨噬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处理和识别抗原;2、增殖分化阶段:免疫活性细胞被抗原激活后分化增殖,并产生免疫活性物质;3、效应阶段: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再次接触相应靶细胞或抗原,可产生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效应。

补体系统:

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

其激活途径有三种: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功能:1、溶解细胞与杀菌作用;2、促炎作用;3、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 C1qrs C1qrs C3

C2

C4 C4b C4b2 C4b2b

C4a C2a

C3a

C5

C4b2b3b C5a

C4b2b3b5b MAC (巩膜复合物)

二、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 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功能:1、介导天然免疫应答和效应功能;2、免疫调节功能;3、调节炎症反应;4、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5、抗肿瘤生长。

三、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一)超敏反应:由免疫炎症或其他免疫应答机制所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

(二)免疫抑制:一些药物可引起免疫系统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损伤,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和肿瘤易感性增加。免疫抑制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环孢素、他克莫司和酶酚酸酯等。

(三)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典型病症如:药物型红斑狼疮。

四、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特点

Ⅰ型 速发型 IgE 介导血管和平滑肌反应,靶细胞为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青霉

素、普鲁卡因

Ⅱ型 细胞毒型 IgG 、IgM/补体或粒细胞介导的靶细胞溶解和吞噬等 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

性贫血;奎宁、磺胺类

Ⅲ型 免疫复合物型 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介导的组织炎症

血清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Ⅳ型 迟发型 T H 2细胞介导的浸润性炎症。属细胞免疫,与抗体无关,不需补体参与

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磺

胺类、氯霉素等

卫生毒理学题库40-4-10

卫生毒理学题库40-4- 10

问题: [单选]对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进行评价时,不正确的是() A.观察指标超出了正常值范围可认定产生了毒效应 B.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可定有毒效应存在 C.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存在,则更有利于做出判断和认定 D.敏感的毒效应指标一般发生在较高剂量组 E.毒效应的敏感指标可提供研究中毒机制的线索

问题: [单选]关于急性非致死性毒性试验说法正确的是() A.常用评价指标是LIMac B.LIMac值越大,表明该受试物急性毒性越大 C.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对机体急性毒性的大小,并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D.剂量设计一般以LD10作为最高剂量组 E.与急性毒性试验意义相同

问题: [单选]以下关于蓄积系数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法用来研究化合物蓄积作用 B.蓄积系数越高,蓄积作用越弱 C.目前有固定剂量法和定期递增剂量法两种试验方法 D.用LD50做指标,有可能低估某些化合物的潜在慢性毒效应 E.用此法能区分某种化合物是物质蓄积还是功能蓄积 安徽11选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718963072.html,

问题: [单选]亚慢性试验的实验动物主要选用() A.仓鼠和犬 B.大鼠和犬 C.豚鼠和家兔 D.小鼠和猴 E.小鼠和犬

问题: [单选]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不包括() A.观察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B.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 C.剂量—反应研究 D.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E.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此题是基本知识题,只要阅读和理解了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有关叙述,就可清楚基本目的不包括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进行一项毒性评价试验如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上述A、C、D、E四项内容。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必须另外设计新的试验,不是常规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 目的。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毒理学概念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 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简史 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 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 第三节毒理学展望 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可以预料,毒理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体内试验到体外试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宏观到人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毒性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外源性化学物的分类(按用途及分布范围分类):工业毒物(工业原料、中间体、辅助剂、杂质等)、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食品中有毒物质(天然毒素、食品变质产生的毒素、食品中不合格的添加剂等)、农用化学物(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嗜好品(香烟、化妆品、日用品中的有害成分)、生物性毒物(微生物、植物、动物产生的毒物)、医用药物(包括兽医用药)、军事毒物、放射性核物(内源性毒物、含氧自由基、含氮自由基、同型半光氨酸) 二、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第二节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人体的毒效应谱 一、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理学复习整理

1、毒性最大的天然毒素-肉毒毒素:它主要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特别是呼吸肌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这些化学物不是人体内部固有的,是正常代谢以外的外来生物活性物质,称其为外来化学物质。 小结 1.掌握环境毒理学概念,理解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异同 ( 环境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研究核心为环境污染物对人的影响,扩展到动植物;生态毒理学研究核心为非人类生物,扩展到人类;环境生态毒理学则是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的结合。 2.掌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熟悉研究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P3) 1)判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2)探讨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 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P3) 1)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2)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方法: 包括动物的一般毒性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畸试验、致癌试验等。 3)环境污染物及降解和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熟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 1.体外实验: 器官水平 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 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细胞水平 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 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亚细胞水平 (

(完整版)《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8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后练习 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 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转运 1.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问题与应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3.问题与应用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毒理学重点

绪论 1、什么是食品毒理学?什么是外源化学物? 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定义: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个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名词解释 ①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②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③特异体质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④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⑤参考剂量(RfD):RfD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 ⑥绝对致死剂量:或绝对致死浓度。指化学物质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如何区别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⑴、损害作用特点 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 寿命可能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 机体维持稳态能力降低。 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⑵、非损害作用特点 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不引起机体某种功能容量的降低; 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1、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

毒理学 简答整理

1.生物学标志的概念和分类?答:概念:生物学标志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人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分类:①.暴露生物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包括⑴内剂量生物标志;⑵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②.效应生物标志:指机体内可测量的生化、生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③.易感性生物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贮存库的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答:贮存库是指虽有外源化学物的蓄积,但尚未显示相应中毒效应的部位。意义:①减少蓄积部位以外的靶器官的毒物剂量,减轻急毒②体内慢性中毒的来源:动态平衡消除-再释放-潜在危害。 3.修复障碍主要引起哪些毒性?答:炎症;坏死;纤维化;致癌作用。 4.毒物与靶分子结合的类型?答:a.非共价结合: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形成氢键与离子键,特点:互不结合,通常是可逆的;b.共价结合(相对重要):一般是不可逆的,能永久性改变内源性分子结构,故共价结合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c.脱氢反应:自由基迅速引起内源化学物脱氢,生产新的内源性自由基;d.电子转移:如化学物将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亚铁氧化生成铁,引起高铁蛋白血症;e.酶促反应:少数毒素通过酶促反应作用于特定靶蛋白。 5. 危险度评定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答:明确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存在与否(危害认定);定量评定接触剂量与损害程度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确定人类实际接触量和接触情况(接触评定);在此接触情况下对人群危险度的估计(危险度特征分析)。 6. 毒物发挥其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四个过程?答: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即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损害。 7.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主要四类因素?答:1.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取代基团对毒性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对毒性的影响;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对毒性的影响);理化性质(脂水分配系数对毒性的影响;分子量、颗粒、比重对毒性的影响;挥发性和稳定性对毒性的影响;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对毒性的影响;电离度和荷电性对毒性的影响);不纯物或杂物。2.机体因素:物种、品系差异;个体间的遗传学差异;机体其他因素。3.环境因素:气象因素;噪声、振动与紫外线;昼夜与季节节律;动物饲养条件。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5.暴露因素。 8.突变的类型?答:1.自发突变。2.诱发突变:a.基因突变(碱基臵换和移码突变);b.染色体畸变(染色单体型畸变、染色体型畸变);c.染色体数目的改变(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9.遗传学终点分类?答:①DNA原始损伤(形成加合物,断裂,交联);②基因突变; ③染色体畸变;④染色体组畸变。 10.化学致癌物分类(各种致癌因素分组)?答:组1,人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组2,人类可能致癌物(组2A)和人类可疑致癌物(组2B);组3,基于现有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11.发育毒性的定义和主要表现有?答:1.概念: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2.主要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 异常;功能缺陷;子代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增加。 12.发育各阶段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答:1. 着床前期:一般很少发生特异的致畸效应, 通常是着床前丢失,即指未分化细胞受化学 毒物损伤而致胚泡死亡。2.器官形成期:是 发生结构畸形的关键期或致畸敏感期。发育 毒性的主要表现:(1)结构畸形:最为突出 (2)胚胎死亡:吸收胎、流产(3)生长迟 缓。3.胎儿期:接触发育毒物很可能对生长 和功能成熟产生影响,如免疫系统、中枢神 经系统和生殖器官的功能异常等。不良作用 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特异的功能障碍、经 胎盘致癌和偶见死胎。4.围生期和出生后的 发育期:围生期是一生中对致癌物最敏感的 时期。 13.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答:1.确定受试 物的一系列急性毒性参数,通常以LD50为最 主要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 级。2.初步评价受试物对动物的毒性和对人 体产生损害的的危险性大小、毒效应的特征、 靶器官和剂量-反应关系等。3.为亚急性、亚 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以及其他毒理研究的染 毒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和建 议。4.为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14. Ames实验的原理、定义?答:定义:细 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 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 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原理:人工诱 变的突变株在组氨酸操纵子中有一个突变, 突变的菌株必须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生 长,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存 活,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 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计数 诱发的回复菌落数即可判断化学毒物的致突 变性。 15.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关系?答:1.具有 发育毒性,但无母体毒性,表示发育毒性有 特定的机制,与母体毒性无关。2.出现发育 毒性也出现母体毒性,尤其是当发育毒性只 在母体毒性存在时才能被观察到的时候,发 育效应可能是间接的,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致 畸机制。3.具有母体毒性,但不具有致畸作 用。这类物质在妊娠期容易引起警觉。4.在 一定剂量下,既无母体毒性,也不出现发育 毒性。 16.致畸(发育毒性)作用机制?答:基因突 变与染色体畸变;干扰基因表达;细胞损伤 与死亡;干扰细胞-细胞交互作用;通过胎盘 毒性引起发育毒性;干扰母体稳态;细胞凋 亡;内分泌干扰作用。 17.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答:I段:生 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 性试验);II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 试验);III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 生期毒性试验)。 18.确认人类致畸物的标准?答:1.一种特殊 的缺陷或几种缺陷并发的频率突然增加;2. 缺陷的增加与某种已知的环境改变相关联; 3.在妊娠的特殊阶段已知暴露于某种环境的 改变,产生有特征性缺陷的综合征;4.缺少 妊娠时引起特征性缺陷婴儿的其它共同的因 子。 19.实验动物的选择1.急性毒性试验:大鼠、 小鼠、狗;2.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大鼠、 狗;3.皮肤刺激试验和致敏试验:兔豚鼠; 3.眼刺激试验:兔; 4.遗传毒理学试验:小 鼠;5.致畸试验:大鼠、小鼠和兔;6.致癌 试验:大鼠和小鼠;7.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母鸡。 20. 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 有?答:脂肪族羟化、芳香族羟化、环氧化、 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杂原 子(O-、S-、N-)脱烷基、氧化基团转移、 酯裂解、脱氢。 21.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实验动物的选 择和控制、受试物及处理、实验动物染毒方 式、剂量分组、毒性作用观察、观察持续时 间和周期、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22.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实验?答:动物选择, 目前通常选用两种动物(大鼠和小鼠)进行 试验;动物数量,每组动物数应较一般毒性 试验为多;剂量设计,为观察到剂量-反应关 系,一般使用三个剂量;实验期限与染毒时 间,原则上实验期限要求长期或终生;结果 的观察、分析和判定,主要的分析指标有肿 瘤发生率、多发性、潜伏期。 23.DNA损伤修复方法?答:直接修复、碱基 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双链断裂修复, 交联修复。 24.致癌三个过程及特征?答:1.引发阶段: 不可逆;所引发的“干细胞”在形态学上无 法识别;对外源性化学物质和其他化学因素 敏感;引发细胞可能自发(内源性)启动; 需要通过细胞分裂“固定突变”;剂量-反应 关系良好,但很难测定的阈值,无可测定的 最大反应;引发剂的强度以经一定的促长阶 段后发生的癌前病变来定量。2.促长阶段: 可逆(基因表达、细胞水平);持续给以促长 剂才可维持促长细胞群;对衰老、饮食和激 素因子敏感;内源性促长剂可起“自发”促 长作用;剂量—反应关系显示有可测阈值和 最大作用;以能否有效地扩大引发细胞群来 确定促长剂的相对强度。3.进展阶段:不可 逆;核型不稳性性导致细胞基因组结构的形 态学改变;进展的早期阶段,已改变的细胞 对环境因素敏感;在进展阶段可以观察到良 性或恶性肿瘤;进展剂使已促长的细胞进入。

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酶老化(enzyme aging):神经性毒剂中毒后形成的膦酰酶烷氧基上的烷基脱掉,从能被活化的状态变为不能活化的状态。 2、化学复合伤和毒剂混合伤:糜烂性毒剂中毒合并各种创伤,称为糜烂性毒剂复合伤或化学复合伤。两种糜烂性毒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化学战剂中毒合并其他损伤称化学复合伤,两种战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 3、外源性化学物或外源性化合物: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4、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是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的合称。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用以攻击敌方,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6、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 7、失能性毒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按其毒理效应不同,失能剂可分为精神性失能剂和躯体性失能剂。) 8、生物转运与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指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不同酶系的催化下,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转变成衍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9、一般毒性:外源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实验动物产生综合毒效应的能力称为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又称为化学毒物的基础毒性或一般毒性作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注意 详细看课本。 一.名词解析: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 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 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 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 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 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 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 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 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 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 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 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 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 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 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 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 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 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 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 A 2 B 4 C5 D8 4、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 不包括(A)。 A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肽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其他因素 5、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B)。 A暴露时间B暴露频率 C接触时间D接触频率 6、急性毒性是(C)。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学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瞬间给予动物一定量化学物后快速出现的中毒效应 7、急性动物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D)。 A对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的动物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8、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C)。 A 1天 B 1周 C 2周 D 3周 9、如在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当中,随着苯的浓度越来 越高,各试验组的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高,这说明存在(D)。 A量反应关系B质反应关系 C剂量-量反应关系D剂量-质反应关系 1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食品、药品和其他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品)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科学,是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安全及环境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学科。本期走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让我们一起了解毒理学! 二级学科——毒理学介绍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物质,即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效应及损伤机理的学科。毒理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描述毒理学,即毒性鉴定,用于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毒性;二是机制毒理学,即毒性机理的研究,在确定某物质具有毒性效应后,需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如何产生毒性效应,通过对毒性机理的研究,进而寻找到产生损伤之后的治疗方法,为三级预防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管理毒理学,用毒效应研究和机理研究,为制定化学物的安全标准或安全限值,以及对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持。毒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基础性在于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下的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学科在研究各自领域所关注的化学物质时提供技术手段和基本理论,它的应用性在于通过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法为各领域的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毒理学学科分支众多,研究领域广泛

在研究范围上,毒理学包括卫生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等;从器官和系统损伤的角度上,又包括呼吸毒理学,肾脏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毒理学等;从毒性特征上可分为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目前,北大公卫学院的毒理学研究领域涉及遗传毒理学、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研究、生殖和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重金属毒理学、肝脏毒理学、分子细胞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以及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等领域,对毒理学从各层级、各维度上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毒理学重点汇总

毒理学上半部分总结 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补充和细化的地方: ⑴代谢活化的两相 ⑵癌基因的分类,具体机制 ⑶细胞恶性转化后的特点 第十六章药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及其试验方法 一、Ames试验 (一)原理 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可产生回复突变,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成为野生型,能在缺乏组氨酸的的培养基上生长成为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的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的强弱。 正向突变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野生型)回复突变(突变型、营养缺陷型) S9混合液 受试物 10098 多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检测 (三)计量设计 西药<=5mg/皿,中药可超过5mg/皿,最低剂量1ug/皿或0.1ug/皿,至少五种不同剂量(药物不溶于水可用DMSO或乙醇作溶剂) (四)对照组 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致突变作阳性对照;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注意平行设加S9与不加S9的对照。 (五)代谢活化:S9(经诱导剂处理过的肝脏微粒体酶) (六)试验方法:渗入法;点试法 (七)结果判断 1、渗入法:当药物浓度达到5mg/皿仍为阴性者,可以认为是阴性。 2、点试法:凡在滤纸片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变菌落,该药物即为致突变物质,如只在平皿上出现少数散在的自发回变菌落,则为阴性。 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象,选材,剂量,实验设计(理解),结果判定,公式(考试不给)) (一)动物 1、细胞:中国仓鼠肺细胞(CHL) 2、剂量:至少三种不同剂量,高剂量以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但最高不要超过10mmol/L, 中低剂量采用倍量稀释法。 3、代谢活化:S9(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进行体外代谢活化。 4、药物作用时间:非活化组分别作用24和28小时收获细胞,活化组作用6小时以上。 5、标本制作时间:分别在24和48h收获细胞制作标本,活化组可省略48h时间点。 6、对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溶剂对照和S9对照。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1. 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2. 毒理学的研究领域? 3. 毒理学与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4.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 学习了毒理学的概述,谈谈你对毒理学发展的感想? 6. 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7. 化学毒物的毒性及性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8. 阈剂量的定义? 9. 慢性毒作用带的定义及意义? 10. 生物转运的概念是什么? 11. 生物转运的特点和方式有哪些? 12. 毒物在体内吸收和分布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13. 影响毒物排泄的因素有哪些? 14. 简述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15.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16. 简述 I 相反应和 II 相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类型。 17. 终毒物的概念是什么? 18. 终毒物的种类有哪些? 19. 自由基的概念? 20. 自由基的来源和种类有哪些? 21. 年龄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有什么影响?

22. 试述联合作用的概念、类型? 23. 如何评定联合作用? 24. 外源化学物的溶解性对其毒性有何影响? 25. 如何设计甲苯的急性毒性试验? 26. 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区别与联系? 27. 脏器系数及食物利用率的概念是什么? 28. 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有哪些? 29. 致突变试验的遗传性终点和试验组合的原则是什么? 30. 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31. 化学致癌机制有哪些? 32. 化学致癌物的化分类有哪些? 33.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4. 试设计致畸试验? 35. 如何评价致畸试验? 36. 试述致畸试验评价程序? 37. 试述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38.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概念是什么? 39. 生殖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40.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什么? 41. 发育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第一章 1、试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2)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和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3)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进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1)体外试验: 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研究); 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2)体内试验: 急性毒性实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亚急性毒性实验(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一般认为1~3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慢性毒性实验(一般指六个月以上到终身染毒的毒性实验)。 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章 3、简述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膜是将细胞、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 质膜是包围在细胞外的膜 生物膜主要由液晶态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能保持细胞核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可选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便吸收和排出一些物质,能传递信息,膜上的酶对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起催化作用,生物膜在物质转运、能量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