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

《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
《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

《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

《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也就是1841年到1843年这个时间段,是马克思正处在巨大的思想转折的时期,用马尔都赛的话说,此时的马克思正是处在“思维断裂”的阶段。之所以用这样的言语来描述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是因为从1842年到1845年,马克思迅速地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两大转变,即从自由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和从共产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完成了两次转变的马克思最终成为无产阶级伟大事业的导师。而第一次巨大转变,即由自由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正式发生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

1839年马克思博士毕业前后,已经是比较坚定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在一切原则立场上维护以鲍威尔为首的“自我意识”哲学体系,并且将这种哲学思维模式应用于此后的理论研究当中。在政治观点上,马克思坚持自启蒙运动以来就被广泛认可的自由主义,认为不彻底的民主和封建特权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源泉,只要将“自我意识”哲学和自由主义的观点应用与政治领域,新社会的建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所企望建立的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国家,他尚未看见已经潜伏于自由民主国家内部的资本主义罪恶。但是,马克思的这种政治理想在他进入《莱茵报》做编辑的时期受到了重大打击。1841年,马克思接手《莱茵报》,有感于普鲁士帝国密不透风的封建统治,他企图将《莱茵报》改造成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使之成为打击封建专制政权的武器。马克思在《莱茵报》做编辑的时间仅仅一年多一点,从1841年10月到1843年3月,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三件报道时间深刻的动摇了马克思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

首先是《莱茵报》对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系列辩论的报道。1842年前后,顺应市民对言论和出版自由的要求,莱茵省议会召开会议讨论出版自由的法令。在崇尚“自我意识”哲学的青年黑格尔派看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自动幻化为改革的力量,出版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就是这种观点的信奉者。但是随着辩论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发现了自己不曾关注的现象,就是说议会不同的派别其实是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这种利益不是“自我意识”的利益,而是真实的政治利益甚至是物质利益。在省议会辩论中,代表封建贵族的议员们声称开放言论自由会败坏社会风化,实质上是不愿意放弃自己任何一种封建特权的表现;地主阶级的代表认为应该放缓开放言论自由的步伐,实质上也是不愿意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伤及自身;资产阶级的代表积极鼓励出版自由法令的出台,但是他们认为出版自由实质上是一种行业自由,正向资产阶级可以自由的雇佣工人,出版家也可以不受阻碍的出版刊物;农民阶级的一会代表尽管人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他们认为出版自由是人的先天权利,不能被任何法令剥夺,但是这种关带你显然不能左右议会的最终裁决。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尽管非常反感“卑劣的物质追求”,但是这场关于出版自由的议会辩论让马克思认识到了阶级的观点不可避免的受到阶级利益的左右这一事实,究竟是事实屈服于哲学呢,

还是哲学屈服于事实,马克思仍然处在困难的抉择当中。

《莱茵报》关于林木盗窃法令出台的相关报道对马克思旧有的理论体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普鲁士,林木盗窃所引发的法律纠纷在30年代以来司空见惯,原因是私有制的不断普及使得公共林地不断萎缩,原来是村庄共有的取暖林木称为私有财产,林木盗窃越来越多,代表地主阶级的议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建议修改法律,严厉打击所谓的盗窃林木行为,认为捡拾森林里的枯枝的行为也是盗窃林木,要求国家政权严厉打击。私有者的这种无理要求激起了全社会正义人士的愤慨,作为民主主义的激进报纸,马克思理所当然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举笔征讨。很显然,林木所有者推出这项法令根本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却妨碍他正视这一问题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成文法必须以习惯法为根据,捡拾枯枝是穷苦人家享受的来自大自然的恩赐,是自然赐予穷苦人家的生活习惯,自然创造了富裕当然也就创造了贫困,自然为富人创造了森林也就为穷人创造了枯枝,自然是公平的。林木所有者所力图出台的称谓发其实是是不法行为合法化,是侵犯了大自然的合理安排。这里可以看出来,马克思当时的这种理论仍然是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简单翻版,根本不能对当前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更谈不上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这种困境,马克思体会到了。正是这种理论困境,使得马克思开始反思自己先前持有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抛弃对“物质追求”的藐视,开始注重社会关系中物质利益的正当性和决定意义。

《关于默塞尔记者的辩护》的系列文章更加动摇也间接地涉及到社会结构的物质利益问题。1842年,《莱茵报》记者发表了一片关于默塞尔河谷地区农民贫困现状的文章,支出这种贫困现状的出现与莱茵省地方政治具有不可推卸的关系。该文章出版后引发社会大讨论,莱茵省总督对之横加指责,认为污蔑了政府的威信,报社记者受到压力退缩,作为主编,马克思起身为报社记者辩护,这就是《关于默塞尔记者的辩护》的系列文章出台的缘由。在系列文章中,马克思引用了大量数据和事实,认为默塞尔地区居民的贫困就是因为地方政策的出台没有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没有考虑到居民的经济诉求,腐败的政治严重伤害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

马克思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谈到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时说道,《莱茵报》时期我遇到了令我犯难的物质利益问题需要解答,这是我放弃旧有哲学观点的原因。马克思在经济问题上的空白,为他继续研究社会问题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是马克思后来把研究重心放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根本原因。

哲学观点的碰壁和《莱茵报》的倒闭使得马克思开始了在《德法年鉴》中的工作经历。在《德法年鉴》这部早夭的革命刊物当中,马克思发表了两篇重要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第一篇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区别,预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到来在理论上的必然性;在《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主题力量、根本属性革命理论与革命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等重大问题,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犹太人问题是欧洲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是马克思写这篇文章主要有两个原因。当地的犹太人长老

迫于犹太人的艰难处境请求马克思在报纸上为犹太人向政府求情,但是马克思写作文章的根本原因还是鲍威尔在研究犹太人问题上所暴露出来的唯心主义思维方法。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马克思已经从根本思维方法上挣脱了青年黑格尔派主导的思维方法。

在鲍威尔看来,犹太问题之所以存在,本身是一个宗教问题,犹太人之所以受到歧视,是因为他们的宗教犹太教代表了一种落后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犹太人要想摆脱受歧视和打击的境遇,根本的途径是放弃犹太教,改宗基督教很或者消灭宗教,犹太人和基督徒共同生存在无宗教的社会当中,总而言之,犹太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径是犹太人的改信归宗,而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马克思认为鲍威尔的观点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世界解放的界限。犹太人的解放,并不在于取得和基督徒相同的政治权力,犹太人的解放,根本上应该建立在世界解放的共同基础之上。如果犹太人仅仅获得和基督徒相同的政治权利,只能是说犹太人在政治上取得基本的生存权力,但是犹太人的彻底解放,本身是一个和宗教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犹太人的解放,只能是犹太人放弃犹太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存在是人剥削人的社会,只有放弃对犹太人那种因其生存方式所决定的追名逐利,利欲熏心,犹太人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涉及到经济的解放与政治解放的相互关系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基本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性著作。在《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尽管德国的现实情况——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和经济模式——低于批判,但是还是要批判,因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是德国政治经济的成熟,而德国政治经济是欧洲政治经济的史前时代,批判德国的封建专制就是批判比资本主义设和更深刻的社会丑恶现象,对德国社会来说,批判封建专制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这种批判的主体力量,不是资产阶级,因为资产阶级在德国发育不全,它在还没有肩负起反抗封建制度任务的同时就已经面对无产阶级的进攻,这使他不能完成任何历史任务。推翻现存社会必须要找到现存社会的绝对反面,找到一个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私有财产的对立物,只有彻底否定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的社会才能最终建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只有理论掌握群众,才能成为物质的力量,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革命理论的精神保证。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完成对青年黑格尔分子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否定之后,通过对德国现实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步研究基本建立了共产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自此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完整版)身边的马克思主义

身边的马克思主义 ——重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时间的洪流将我们带向何方?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直以来,在我的认识中,哲学都是研究这些人生大道理的学问。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也是早有耳闻,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奠基石。这样的大道理当然不是我这种小人物应该去费神理解的,所以在大二下学期,听说学校在继近代史,毛邓三后又开了个马克思,我心中确实是无比郁闷。 然而在经过了最初几堂课的学习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原来哲学并不是像我一直以来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堆糟老头子聚在一起晒着太阳研究的死气沉沉的人生大义,而是一门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科学——科学,是的,即使这里没有精确的公式推倒,也没有明确的比例图案,但是我依然认定它是一门精确无比的科学。因为它的每一条原则,都可以精确无误地代入到我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并且还经常给予我许多新的思考和启示。 三个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后,我对马克思老先生的思想体系有了系统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眼中再也不是空泛的道理和说教,而是由鲜活的理论和有力的事实构筑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以世界的物质性为毋庸置疑的前提,有力地阐述了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在用一双洞穿一切的眼睛观察世界,许多不

成熟的思想、许多即将犯下的错误,都在这眼睛的注视下无处遁形,最终被消灭于萌芽之中。在即将结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又将教材通读了一遍,有了颇多感悟和心得,并挑选出了课本里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知识点,尝试着对它们加以分析、联系实际。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哲学是什么?在网上有人这样解释:哲学就是在你在不知道选鱼还是选熊掌的时候,告诉你选鱼有选鱼的好处,选熊掌有选熊掌的好处,选鱼也有选鱼的坏处,选熊掌也有选熊掌的坏处。这样的解释虽然只是哲学的冰山一角,但它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是的,如果你想知道鱼与熊掌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哲学并不能给你明确的答案。但是哲学为你权衡了利弊得失,让你知道你的选择会让你得到什么,又会让你承担什么。这种对事物的分析对人们,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大学生而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选择便是在毕业后直接找工作还是读研究生。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是各有利弊。选择直接就业的人可能会更早获得就业机会,或者更早完成创业的梦想,但他们也一并失去了继续深造自己第一学历的资格。选择留校读研的同学可以更多地接触国内外科技领域前沿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今后从业或创业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筹码,但他们也许会错过人生精力最充沛的年华,或者深造的专业遭遇到一个饱和的市场,而且每种选择

最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2018尔雅满分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马克思的幽灵》 ?B、《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认识 ?B、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A、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1999年英国BBC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B)。 ?A、资本、政治 ?B、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C)。 ?A、经济 ?B、政权 ?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D)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A、金银 ?B、铁和谷物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 一句话 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我尊崇马克思 也象尊崇孔夫子 亚里斯多德一样 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 我不是盲目的信徒 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 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 但与此同时 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 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 而且追溯到最后 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 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 其区别只在于 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 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说“不可能” 并不是“不应该” 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和“人的澈解放”。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反对剥削 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我是这样想的 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 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其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 2、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夺取政权 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改造社会 努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我从关心政治开始 经过学习、思考结合观察社会实际的结果 是一种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关键问题是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 能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或者是反而会束缚、滞缓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劳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解读.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解读 [ 09-08-25 10:41:00 ] 作者:李毅编辑:凌月仙仙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主要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主线突出;立论力求严谨,内容力求凝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结合,深入浅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特点;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几门课程当中,我觉得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责任重大。责任大就是在于要求高,要求我们写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再有一个就是难度大,我觉得,过去由7门课变成4门课,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合并,不是说把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合并,而是重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本身认识的过程。原来是三个组成部分,如何认识三个组成部分,让它成为浑然一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我觉得这既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就是说,在这样一点上,比如说我们教材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据我看到的有人说有六种情况:比如说毛泽东讲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邓小平就讲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或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后来第三代领导人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的归纳为创始人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基本思想观点。还有人指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研究方法,还有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还有说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也有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有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范畴等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就有那么多的认识,我们在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中如何处理基本原理这个层面,比如说基本观点、基本结论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我们编写教材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基本的重大的难点。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感觉,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教材,一方面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感觉到责任也是重大的。我想,在这里简单汇报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过程 为什么我简单地说一下编写过程呢?我觉得对大纲和教材编写过程的理解,能够认识我们编写的思路和把握它的脉络。编写过程上来说,实际上,刚才有一些专家已经提到,我再总结一下。实际上,我们这一编写过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大纲的编写,大纲的编写是从05年3月份到05年的9月,这是半年的时间。这期间我们算了算,大概有不下20次的修改,最后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在9月份批准大纲,然后是10月分投入编写,初稿的完成是在06年3月,在这期间形成的初稿已经是第五稿了。也就是说,送审稿报教育部教材编些小组审议,审议后由报教育部党组。4月29号是工程咨询委员会审议,审议之后,现在我们修改了有6次,现在初步定的是这个礼拜六工程咨询委员会进行第2次审议。在这个初稿的修改过程当中,我们编写组先后把初稿给了知名专家包括在座的杨瑞森老师。总体上给予教材是肯定的,但是也有很多意见和建

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今马克思经久不衰,因为马克思具有先进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而青年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信仰则显得尤

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就不会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所吸引、所折服,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第三,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摈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严密而完整,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结合起来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因此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避免同样的结局,她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因为社会是客观发展的,就像列宁补充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在马、恩的年代就没有这样的事情,马、恩的著作里面也没有预见过这样的事情,博学如马、恩者也不能预知这样的事情,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必然受到当时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制约,必然受到他们自己的知识范围的限制(毕竟他们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也必然建立在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一般科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上。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唯物主义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等构成了她的理论原理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工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但是现今社会,脑力劳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和发展趋势(这是马克思等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不能预见到的),在这个基础上,资本家的管理和创新特别是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搞改革开放的原因,因为我们想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便使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产生了危机:如果承认资本家的管理和方法等也创造价值,那么就全面否定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不承认资本家管理和方法的作用,那么我们搞改革开放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必要性?我们还搞什么改革开放,只有我们工人才是价值的创造者,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创造的价值送给那些资本家? 其次,马克思主义最初产生于阶级斗争十分残酷和激烈的19世纪中后期的西欧,其观点更多的是代表和分析了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并完全以阶级的不同来划分敌对关系,但是这种观点似乎并不适合于当今的社会,比如现今的西欧和北美特别是法、德、北欧等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当然是“资本家统治”的政府,可是为什么能出现高福利社会呢?资本家为什么要给工人高福利的社会体系?这些都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阶级关系的原理么?在这些“无产阶级受到严重压迫的”国家产生马克思时代所说的无产阶级大革命好像不 太现实。 第三,马克思主义深刻的批驳了资本主义以及资本家的贪婪和无度,痛斥其对资源的浪费和挥霍,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对资源的利用就很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么?站在历史的角度,现阶段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行为特别,是针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就完全是正确的么?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犯了极端主义的错误,对资本家唯恐批之还不及,怎么可能无偏见的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难道我们现在不也在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法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本家是不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201811

。。。。。。。。。。。。。。。。。。。。。。。。。。。。。。。。。。。。。。。。。。。。。。。。。。。。。。。。。。。。。。。。。。。。。。。。。。。。。 。。。。。。。。。。。。。。。。。。。。。。。。。。。。。。。。。。。。。。。。。。。。。。。。。。。。。。。。。。。。。。。。。。。。。。。。。。。。。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马克思的幽灵》 ?B、《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 ?A、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 ?A、认识 ?B、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A、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1999年英国BBC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B)。 ?A、资本、政治 ?B、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C)。 ?A、经济 ?B、政权 ?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D)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A、金银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院:刑事侦查学院 专业:刑事科学技术年级:2011级 姓名:方宁馨学号:2011052202

摘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 毛主席曾经说过:“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必要,以后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同学们甚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用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证实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马克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 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1)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2)方法论支持、影响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甚至律令等相对确定的形式存在着的,并且方法论还规定了方法的性质、特点、作用、适用范围、有机联系等等,这就使得方法论知识具有直接操作性,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哲学世界观往往是一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它要转化为方法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作用,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方法论原则就是哲学世界观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这样,方法论原则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不是纯

简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与大众化

简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与大 众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事业大发展以及人才大荟萃的繁荣阶段,具体考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群体的主要类型,成员来源以及其文化素养,是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建构和基础条件的前提。第一,学术研究群体的类型。延安学术研究群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党的领袖群体,主要包括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陈云、李维汉等,他们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领导核心,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提供指南和方向。另一类是延安文化人群体,主要包括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艾思奇、陈伯达、张如心、李达、周扬、侯外庐、胡乔木、胡绳、陈唯实、杨松、成仿吾等,他们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第二,学术研究人员的主要来源。延安时期,中共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成熟的领导集体。在中共七大上,正式形成了由五大书记组成的中央领导集

体。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13 人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其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七大形成的领导集体,基本上奠定了中共政治领导的主体格局。这个领导集体中的大部分人作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考验,系统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促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文化人群体主要由党的理论文化工作者和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组成。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政策的影响,延安政通人和的良好社会环境吸引,以及共产党人顽强抗敌、英勇无畏精神的感召,一大批怀有强烈报国志向的知识分子从国统区以及海外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救国事业,当时从全国各地及海外奔赴延安的人数将近四万余人。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统计,仅在1938 年5月至8 月,经该处介绍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88 人。 大批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使延安和边区的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第1题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您的答案: D 2.第2题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您的答案: A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朴素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 您的答案: A 4.第4题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您的答案: D 5.第5题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您的答案: A 6.第6题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您的答案: C 7.第7题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您的答案: C 8.第8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您的答案: C 9.第9题 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您的答案: C 10.第10题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您的答案: B 11.第11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手段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问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从建构新的体系开始,而是从解决时代性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也不在于它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在于它对时代性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这段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之所以能成为划时代的哲学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从这种“问题意识”出发,准确地捕捉住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关系人类命运的时代性问题,并从理论上科学解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不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能不能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历史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时代性问题。1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在思考和回答时代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时,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东西,不是他得出的某些具体的结论,而是那种把时代性问题真正地引入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虽然,在“形而上学处于支配地位”的时代,时代性问题也曾被有的哲学家所关注,但它从来未曾真正地进入哲学家的视野。可以说,马克思在时代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今天有人提出“回到马克思”也好,“重读马克思”也罢,其重要意义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的思想,也不是把马克思的思想教条式地套用到时代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去,而是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 从问题出发研究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以建构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人类提供永恒不变、包治百病的绝对真理为目的。因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就会变为僵化的教条。所以,马克思一方面强调自己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反对把自己的哲学公式化、模式化;另一方面,他批评当时德国的大学生动不动就要找一个所谓的逻辑出发点,搞一个主观思辨的体系的做法。今天看来,这种批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一种哲学来说,体系往往是暂时的、相对的,如果作为一个抽象的固定结构,非常容易僵化,成为束缚思想的桎梏。重要的是把时代性问题真实地引入哲学,终结以绝对真理自诩的全部形而上学。正是“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消闲的空谈哲学,不是晦涩思辨的书斋哲学,也不是学生课堂的教科书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批判和超越西方近代哲学时,其关注的重点不是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构建新的哲学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变革,为无产阶级指明方向,提供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实现人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曾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在这里,马克思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强调他自己的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公开申明解释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一番队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物质的含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动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 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关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绝对性也称作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性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马克思主义有五大要素:一、客观历史规律二、无产阶级三、无产阶 级政党四、最后的斗争五、共产主义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 大杠杆。①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 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 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 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③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总之,科学技术是社 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 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 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 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 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革命与改革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社会革命是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革命阶级用革命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 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使整个社会形态发生质变和飞跃 2.社会 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 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 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联系:一场革命一定意味着改革,而改革不一定就是革命。就是我国的改 革开放,这个改革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并不是革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产物, 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 体,把上层建筑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判断阶级的依据: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 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前者是原因,后面二个是结 果。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 级。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 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阶级产生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价值的 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二、私有制的出现和分工的发展使阶级的 出现成为现实。 群众路线的依据: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者,在物质财富创造下才能发展,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3、人民群众不 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用户我党, 我党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进步。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 交换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 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 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 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 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最 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两个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 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 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 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它反 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 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 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 矛盾定义: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的涵义: 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 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辩证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 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 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 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 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 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 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 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实践的涵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 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 识依赖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本, 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 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 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 系和表面特征,其中有真象和假象。 (2)原因和结果:揭示不同事物、现象之间先后相继、相互制约、引起和 被引起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而被引起 的现象。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前因后果,二是彼此制约。原因和结 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两种不同趋势的一对 范畴。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 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可以这 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趋势。必然性 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必然性并受制 约于必然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 性是指现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 性是指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 尚未实现的东西。 (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矛盾,外因是事物和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矛盾。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历 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历史发展动力社会主客观精神,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少数英豪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形式的划分 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的角度看,社会意 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三个方 面: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之分;按照社会 意识的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依据社会意识 形式中的不同部分与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又把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 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涵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 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 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 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 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 消耗量的比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两者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 值量降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 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 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含义一:商品生产上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某种商品 的单个产品及其总量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二:满足社会现有需要应该投入的劳动时间,或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应 分给该种商品生产的劳动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①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能否全部得到补偿; ②决定商品生产者的盈利水平; ③决定商品生产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推动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 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调节劳 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 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 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 认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分别是:(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 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 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 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存在两 种倾向:一是不顾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空谈马克思主义,一是迷信西方发 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把发达国家的某些政策视为教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