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习题及答案全的.doc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习题及答案全的.doc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习题及答案全的.doc

一、名词解释

1.资本边际效率2.自主投资

3.加速原理4.投资边际效率

5.IS曲线6.LM曲线

7.流动性偏好8.凯恩斯陷阱(流动偏好陷阱)

9.货币供给10.IS—LM模型

11.谨慎动机1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二、单选题

1.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函数决定( )。

A.名义利率B.实际利率C.价格水平D.消费水平

2.若资本边际效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企业投资( )。

A.过多B.过少C.正好D.都不对

*3.根据托宾的“q”说,当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大于新建企业的成本,则( )。

A.新建企业更合算B.购买旧企业更合算

C.两者都一样D.无法确定

4.( ),LM曲线向右移动。

A.名义利率下降B.总产量增加

C.货币需求增加D.货币供给增加

5.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右下方的组合表示( )。

A.产品供大于求、货币供大于求B.产品供大于求、货币求大于供C.产品求大于供、货币供大于求D.产品求大于供、货币求大于供6.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均衡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根据IS—LM模型,如果不让利息率上升,政府应该( )。

A.增加投资B.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

C.减少货币供给量D.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

7.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8.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三、多选题

1.IS曲线表示( )。

A.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B.产品市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收人与利率的组合

C.产品市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D.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2.以下关于IS曲线斜率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敏感,IS曲线较为平缓

B.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敏感,IS曲线较为陡峭

C.边际消费倾向越大,IS曲线越平缓

D.边际消费倾向越大,IS曲线越陡峭

3.下列引起IS曲线左移动的因素是( )。

A.投资需求增加B.政府购买减少

C.政府税收增加D.政府税收减少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的原因可以是( )。A.投资需求曲线右移B.货币交易需求曲线右移

C.货币投机需求曲线右移D.货币供给量增加

5.关于LM曲线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水平B.在中间区域,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C.在中间区域,LM曲线向右下方倾斜D.在古典区域,LM曲线垂直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净税收增加T,则( )。

A.IS曲线右移t·k tr B.IS曲线左移t·k tr

C.IS曲线右移t·k t D.IS曲线左移t·k t

7.下面不属于IS—LM模型假定条件的是( )。

A.投资是个外生变量B.总供给不变

C.价格水平不变D.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四、判断题

*1.货币弹性系数h发生变化时,IS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不动,在h变小时,顺时针旋转;在h变大时,逆时针旋转。( )

2.公司提取更多的未分配利润将促使社会消费曲线向上移动。( ) 3.增加自发性消费将使储蓄增加。( )

4.资本边际效率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递增。( )

5.如果利率上升速度与通胀率相等,资本需求将下降。( )

*6.若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生产能力,加速原理一定起作用。( )

五、问答题

1.税率增加如何影响IS曲线、均衡收入和利率?

2.试述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3.简要分析货币需求的动机。

4.用图解说明货币市场的均衡过程。

5.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6.试述乘数和加速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

7.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8.简述IS—LM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9.简述凯恩斯效应与庇古效应的含义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六、计算题

1.假定:①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5r;

②消费函数为c=500+0.8y,投资函数i=100—10r;

③消费函数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10r。

(1)求①②和③的IS曲线。

(2)比较①和②说明投资对利率更为敏感时、IS曲线斜率将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②和③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将发生什么变化。

2.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一hr表示。

(1) 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等式的斜率的表达式。

(2) 找出是k=0.20,h=10;k=0.20,h=20;k=0.10;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 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 若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3.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一4r(单位都是亿元)。

(1)求IS和LM曲线。

(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3)若上述两部门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T=0.25y,政府支出g=100,货币需求L=0.2y—2r,实际货币供给为150亿元,求IS和LM曲线以及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4.如果在一国的经济中,自发性消费α=250,边际消费倾向β=0.75,i=500,

政府购买g=500(单位:亿美元)

试求:(1)均衡国民收入、消费、储蓄各是多少?投资乘数是多少?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6000,国民收入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3)如果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1250—50r(r的单位:%);货币供给是价格水平P的函数:M/P=1000/P;货币需求是收入y和利率r的函数:L=0.25y 一100r。那么,①价格水平P=1时的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②在价格水平是变动的情况下,导出总需求曲线,并说明其含义。

七、论述题

1.试述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特征。

2.用图形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同步强化练习题答案及解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

二、1.A 2.A 3.A 4.D 5.B 6.B 7.C 8.C

三、1.ABC 2.BD 3.BC 4.BD 5.ABD 6.BC 7.ABD

四、1.√2.×3.×4.×5.×6.×

五、

2.试述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债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不愿再买有价证券,以免其价格下跌时再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其产生原因在于人们的投机心理,即当市场利率降到极低时,债券的价格便上升到极高,此时人们认为债券价格绝对不会继续上升,在一定时间之后肯定会出现价格的下降。在此情况下,无论政府如何扩大货币供给,使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增加,这些增加的货币都会以现金形式保留在人们的手中,等待债券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最佳购买时机。显然,正是人们的这种投机心理的作用,使利率的降低有一个下限。这个时候,不管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多少,即不管政府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可能再使利率下降。

3.简要分析货币需求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有三大动机:一是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的交

易需要而持有的货币,其大小由收入决定并且同收入之间做同方向变动;二是预防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其大小也由收入决定并且同收入之间做同方向变动。由于交易货币需求和预防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函数,所以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如果把两种货币合起来用L t表示,用y表示收入,则这种函数关系可写为:L t= L t (y);三是投机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货币需求与利率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债券的价格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债券价格=债券年收益/利率。投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并且与利率作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 i=L i (i)。

5.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LM曲线的三个区域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他们分别具有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倾斜线、垂直线三个阶段。其经济含义指,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即“流动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因为债券价格已很高,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有货币在手的话,不会用于购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此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进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趋向于无穷大,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由于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因此垂直的LM 区域称为古典区域,介于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则称为“中间区域”。

六、

3.解:(1)由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S=y—c=y—(100+0.8y)=一100+0.2y=—100+0.2y=i=150—6r,解之有:r=(—0.1y+125)/3, 或者Y=1250-30r,即为所求的IS曲线。

由货币市场均衡有: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解之有:r=0.05y —37.5,或者Y=750+20r,即为所求的LM曲线。

(2)解r=(—0.1y+125)/3和r=0.05y一37.5,有:y=950,r=10,就是所求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3)三部门经济均衡条件为:i+g=s+t,则有:150-6r+100=-100+0.2y+0.25y,解之有:r=(-0.45y+350)/6,或者Y=777.8+13.3r, 即为所求的IS曲线。

由货币市场均衡150=L=0.2y-2r,解之有:r=0.1y-75,或者Y=750-10r, 即为所求的LM曲线。

联立:r=(一0.45y+350)/6,和r=0. 1y-75,解之有:y=762,r=1. 2,即为所求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4. 解:该题涉及均衡收入的决定、乘数的计算、经济宏观均衡的条件、两市场的均衡等内容,为综合题。

(1)y=c+i+g=250+0.75y+500+500

y=5000(亿美元,下同) 均衡收入

c=250+0.75y=250+0.75×5000=4000 消费

s=y-c=5000-4000=1000 储蓄

114110.75

i k c =

==-- 投资乘数 (2)在三部门经济中,i +g =s +t 是宏观均衡的条件,在第(1)小题中,i+g=500+500 =1000=s ,y =5000,这是均衡国民收入。 当实际产出为6000时,S=-C 0+(1-)250(10.75)60001250c y =-+-?=,i +g=1000<s =1250,(其中,C 0为α,c 为β)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国民收入将下降。

(3)①y =c +i +g =(250+0.75y )+(1250-50r )+500

y =8000-200r IS 方程

0.251001000M L y r P

==-= y =4000+400r LM 方程

解方程组80002004000400y r y r

=-??=+? 得均衡利率r =6.667(%),均衡收入y =6667(亿美元)

②由方程组800020010000.25100y r y r P

=-???=-?? 可得出1(160004000)3y P =+ 该总需求函数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关系。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脉络图

i 西方经济学脉络图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序论 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 古典学派历史学家 反古典学派社会主义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凯恩斯学派 序论货币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存量与流量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重要名词区别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供需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E d ,E s (注意:转嫁与E d ,E s 的关系) E d与总收益 应用题E d>1 P与TR成反比 (TR)的关系E d=1 P与TR无关 <1 P与TR成正比 E d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相当缺乏弹性:|E|<0

弹性 常弹性 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 xy >0 交叉弹性 互补品:E xy <0 :E xy =0 E M >1 则为奢侈品 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 M >0 0< E M <1则为必需品 劣质品:E M <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 d = Q s 蛛网理论 第三章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分析) 消费者均衡:MU 1 /P 1= MU 2/P 2 =……= MU n /P n =λ 由MU 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 0 Q 000()p f Q dQ Q -?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 递减规律) 预算线:P 1X 1+P 2X 2=I 效 消费者均衡 用 序数效用分析 均衡条件:MU 1 /P 1= MU 2/P 2 论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四章 生产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TP 、AP 、MP 等产量曲线 生产论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DECI等提出[1],该理论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的有机体,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能够指引个体从事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对其发展产生益处的活动。除此之外,个体的活动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个体活动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来源则是个体固有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外界环境的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执行活动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会提高,反之则降低[2]。 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 1.基本心理需求:可以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三个层面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动机。心理需求是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源动力,不同类别的心理需求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程则会使个体在执行行为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执行动力,从而行为结果的也是有差异的。自主需求反映了个体能够依据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这种自主决定的感觉越强,个体的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有自主需求的个体不希望受到来自外界阻碍或者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体希望的是”想做就做”或者“我的行为我做主”的状态。换言之,当外界环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活动时,个体的自主需求就得到了满足。自主需求表达了个体对自我层面的要求,归属需求则描述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中,个体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关注,进而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上的亲密感,这

种对亲密感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个体的归属需求。个体对亲密感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感知。当个体感知到的其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程度越深、获得的支持力度越大时,个体的归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 注意:围绕归属需求,除了本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外,可以使用社会规范的相关概念,社会规范描述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所带来的压力。别人对个体的期待越强,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也会越强。 能力需求描述了个体希望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的活动。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够用自我效能感来测量。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感知到的其能够有效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它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个体感知到的自我能力越强,个体的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2.认识评价理论:外界环境会影响个体内部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行为的执行状况。外界的环境因素包括三种类型:信息性因素、控制性因素、去动机性因素。 3.有机整合理论:把个体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外在、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通常指个体的特征方面:对挑战的偏好、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学习、热衷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进步。外在动机则突出了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在动机通常不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个体为了得到某种特殊结果“被迫”采取特定的行为,比如,工人努力的工作,可能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5.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6.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7.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18.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e=dY/dX"X/Y 19.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20.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一、自我决定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 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

最新整理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西方经济学问答题 第1章导论 五、问答题 1.何谓经济学?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理解这一涵义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资源是稀缺的(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的),稀缺性决定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即家庭、厂商、政府和涉外部门都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厂商选择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最大化。 家庭选择的目的是获得效用最大化。 政府和涉外部门选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参见教材P4) 2.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借鉴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目的: 第一,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实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通过和发达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规律性的认识。 第三,分析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可借鉴之处,作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时的参考依据,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此应注意: 经济条件与国情不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假设的条件不同。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般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即经济人假设; 产权明晰;具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些假设在西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而在我国这些假设更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 (参见教材P5-6) 3.试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需求理论(包括供求理论和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又称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以国民收入核算为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以国民收入决定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形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等三个模型和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与政策、货币理论与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四个政策。外加经济周期的增长。(参见教材P15-16)4.西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它考察的是单个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是如何变动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单个生产者的成本、价格、产量是如何决定的,收入任何在各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等。概括地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消费获得效用最大化;研究厂商如何生产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之间关系等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微观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析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可以同时对某一经

2016考研312心理学真题考点解析

2016考研312心理学真题考点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张明在实验室考察不同颜色对人的视敏度的影响,李亮在日常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两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 A、有无自变量 B、有无因变量 C、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 D、有无研究假设 考点解析:考察额外变量的控制 2、1967年《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该书的作者是() A、斯滕伯格(R . Sternbeng)B.布鲁纳(J. Bruner) C.奈塞尔(U. Neisser) D.西蒙(H. Simon) 考点解析:考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3.病人因颞叶受伤而导致受损的功能主要是()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味觉 考点解析:脑区功能划分 4、在裂脑人实验中,假如给被试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右视野呈现单词"杯子",他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是() A、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B、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C、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D、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考点解析:考察裂脑人的研究,及左右脑半球功能的差别 5、若以黑色圆点为实验刺激材料,成人注意广度的平均水平是() A、3-4个 B、4-5个 C、6-7个 D、8-9个 考点解析:考察注意广度,注意与短时记忆广度区别开来 6、剥夺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后,让其重新入睡。其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会() A、增加 B、消失 C、减少 D、没有变化

考点解析:考察快速眼动睡眠所对应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7、在声音传导的过程中,中耳三块听小骨把声音最终传递到() A、柯蒂氏器 B、正圆窗 C、卵圆窗 D、前庭器官 考点解析:考察人耳生理结构和功能 8、在夜空中,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误以为浮云后面的月亮在动。这种现象称为() A、运动后效 B、诱导运动 C、自主运动 D、动景运动 考点解析:主要考察几种主要的运动知觉,注意区分每种运动知觉的现象 9、右图所示的向日葵近疏远密,它所反映的距离知觉线索是() A、空气透视 B、线条透视 C、纹理梯度 D、对象重垒 考点解析:考察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线索 10、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是 A社会比较实验B监狱模拟实验C从众实验D社会助长实验 考点解析:社会心理学的实验,需要识记 11、小明嚼口香糖玩耍时,不慎将10元纸币调到狭缝里,几经尝试,自己无法用手将其取出,最后在别人建议下,他用口香糖将其粘出。小明在开始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功能固着B原型启发C动机D知识的表征 考点解析:主要理解功能固着的概念 12、进行三段论推理时,有时会出现错误的结论。例如,"有些哲学家是诗人,有些诗人是画家,所以有些哲学家是画家"。伍德沃斯 (R.S.Woodworth)对这种错误推理的解释是 A前提逻辑量词产生的气愤影响人们的结论 B没有根据前提简历更多的心里模型 C在推理过程中没有集中注意力 D个体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考点解析:考察三段论推理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特征的是 A具有社会性

西方经济学_名词翻译_英中对照_A-Z顺序整理版

2011考研宏微观经济学 重要术语英汉对照检索表 A 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 绝对收入消费理论Accelerator 加速数 Accelerator priniciple 加速原理 Action lag 政策时滞 Active deposit 活期存款 Adaptive expectation 适应性预期 Adverse selection 逆向选择 Aggregate analysis 总量分析 Aggregate demand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AD) curve 总需求曲线 Aggregate supply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AS) curve 总供给曲线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资源配置 Antitrust law 反托拉斯法 Arc elasticity 弧弹性 Asset 资产 Asymmetric information信息不对称 Auctioneer 拍卖人

Austrian school 奥地利学派 Automatic stabilizer 自动稳定器Autonomous planned investment 自主投资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不变成本 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量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ing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revenue 平均收益 Average total cost 平均总成本 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变成本 B Balanced-output 均衡产出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 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d budget 均衡预算 Balanced budget multiplier均衡预算乘数 Bank reserves 银行准备金 Barter 物物交换 Base year 基年 Black market 黑市 Bonds 债券 BP curve BP曲线

自我决定理论与工作动机【终稿】

组织行为学学报26, 331-362 (2005) 收稿日期 2005年1月8日 自我决定理论与工作动机 Marylene Gagne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肯考迪亚大学约翰莫尔森商学院管理系 Edward L. Deci 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和社科心理学系 摘要:阐释外在动机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的认知评价理论在组织行为学文献中受到了初步的关注。然而,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简单地一分为二的划分方法,使得该理论难以直接应用到工作环境中。我们要依据自主程度的不同来区分外在动机,因而有了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医疗保健和体育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描述了一种工作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并阐释了它与其他组织行为学理论之间的联系。 引言 在Vroom(1964)的期望价值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上,Porter和Lawler(1968年)提出了一个有关内在和外在工作动机的模型。内在动机意味着,人们因为发现一件事情很有趣而去做这件事情,并且人们从这件事情本身获得一种自发的满足感。相反地,外在动机则需要一种手段,例如物质奖励或者口头表扬,这使活动和结果可以分离,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满足感来自于这件事情导致的外在结果而不是事情本身。 Porter和Lawler(1968年)提倡对工作环境进行建设,使得有效表现可以同时得到内在和外在的报酬,这样的结果转而也可以产生一种完全的工作满足感。这可以通过拓展工作的趣味性来达到,从而使工作本身的内在报酬更高,也可以通过依工作绩效而定的加薪、提拔等外在报酬手段达到。该模型中暗含了这样一种假设——内在和外在报酬是可叠加的,都能够增加工作满足感。 Porter和Lawler的模型,Vroom的理论,以及其他的期望价值理论都只是一种公式化的构成,其中许多确定和精炼的因素来自于详细设计的调查研究(见Michelle,1974年)。然而,调查中的一个关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可加性的分支仍存在问题和争议的。明确地说,早期的可加性假说研究发现,有形的外在报酬会降低内在动机,而口头赞扬却能强化内在动机(Deci,1971年)。这就暗示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同时积极地或者消极的互相作用,而不是互相叠加。基于几个早期的实验,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Deci,1975年;Deci和Ryan,1980年)旨在解释外在动机因子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认知评价理论

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与答案新

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2.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 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3.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A.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 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C.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 D.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4.下列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 A.企业数量很少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存在产品差别 D.企业忽略其竞争对手的反应 5. 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A.劳动的供给量一直增加 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C.劳动的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了 D. 劳动的供给量先减少,后增加 6. 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 ()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7. 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 () A.总需求不足的失 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8. 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 () A.消费减少 B.储蓄减少 C.消费增加 D.总供给减少 9.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 A.减少货币供给量 B.降低失业率 C.提高失业率 D.增加工资 10.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四、计算题(每小题 5分,共 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10 分) 1.某种商品在价格由 8元下降为 6元时,需求量由 20单位增加 为 3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 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2. 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劳动力人数和失业率。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016年考研心理学试题+答案+解析下载

2016年考研心理学试题+答案+解析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张明在实验室考察不同颜色对人的视敏度的影响,李亮在日常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两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 A.有无自变量 B.有无因变量 C.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 D.有无研究假设 答案:C 解析:张明用的是实验室实验法,李亮用的是自然实验法,两种研究方法主要的区别在于实验室试验时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而自然试验控制额外变量不够严格。 2.1967年《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该书的作者是() A.斯滕伯格(R . Sternbeng) B.布鲁纳(J. Bruner) C.奈塞尔(U. Neisser) D.西蒙(H. Simon) 答案:C 解析:考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3.病人因颞叶受伤而导致受损的功能主要是()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味觉 答案:A 解析:脑区功能划分 4.在裂脑人实验中,假如给被试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右视野呈现单词"杯子",他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是() A.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B.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C.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D.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答案:A 解析:考察裂脑人的研究,及左右脑半球功能的差别。题目中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投射在脑的右侧,被试用左手很容易从屏幕后选出苹果,但是语言是左半球控制的,所以被试不能口头报告苹果。 5.若以黑色圆点为实验刺激材料,成人注意广度的平均水平是() A.3-4个 B.4-5个 C.6-7个 D.8-9个 答案:D 解析:考察注意广度,注意与短时记忆广度区别开来 6.剥夺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后,让其重新入睡。其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会() A.增加 B.消失 C.减少 D.没有变化 答案:A 解析:考察快速眼动睡眠所对应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西方经济学模型整理

循环流动图 Revenue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Firms sell ?Households buy Scene mg HRMS 1 HOUSEHOLDS ? Produce 加? sell? Buy and consume goods and services goods and services ? Hire and use factors? Ovvn and sell factors of Dfoduction of cxoduction Wages, rent, and profit Inputs for pr&duction MARKETS FOfl FACTORS OF PRODUCTION ?Households sell ?Firms buy Labor, land. and cap ital Encome Row of goods and services Row of dollars 消费者预算线 消费者预算线概述(Budget Line) 消费者预算线也称消费可能线、家庭预算线,或者等支出线,是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消费者的预算曲线 如上图,预算线AB把平面坐标图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AB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C点,是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不可能实现的商品购买组合点。预算线AB以内的区域中 的任何一点,比如D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唯有预算线AB上的任何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组合点。 消费者预算线的方程 如果以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P i和P2分别表示已知的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 以X i和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那么,预算线的方程为: I = P i X i + P2X2 该式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等于他购买商品1的支出和购买商品2的支出的总和。 消费者预算线的变动 1、当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时; 2、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变化时; 3、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 4、当消费者的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 变动情况如下图: 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截距变化,使预算线发生平移。两种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预算线不变。

自我决定论3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2013-04-18 08:48:04)转载▼ 标签:自我决定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转化文化分类:心理学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其相关的分支理论如下: 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 基本心理需要是指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的一种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可以跨文化、跨情境地广泛存在着。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要分别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一系列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相关。 二、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首先,这一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即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第三,归属需要也与内在动机有关系。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时,会出现更多的内在动机行为。 三、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 主要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该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先天倾向,它是高度自主的,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 影响外在动机内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1)能力知觉;2)自主性体验;3)归属感。四、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 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 参考文献: 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26(6):1115-1116

西方经济学模型整理

循环流动图 消费者预算线 消费者预算线概述(Budget Line) 消费者预算线也称消费可能线、家庭预算线,或者等支出线,是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如上图,预算线AB把平面坐标图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AB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C点,是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不可能实现的商品购买组合点。预算线AB以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比如D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唯有预算线AB上的任何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组合点。 消费者预算线的方程 如果以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P1和P2分别表示已知的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以X1和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那么,预算线的方程为: I = P1X1 + P2X2 该式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等于他购买商品1的支出和购买商品2的支出的总和。消费者预算线的变动 1、当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时; 2、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变化时; 3、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 4、当消费者的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 变动情况如下图: 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截距变化,使预算线发生平移。两种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预算线不变。

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一种商品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斜率及相应截距变化。

偏好公理 偏好公理在西方消费需求理论中,被认为可以检验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包括:完备性公理;传递性公理;选择性公理;优势公理;连续性公理和偏好的凸性公理。 [编辑] 偏好公理的具体涵 偏好公理的具体涵: 1.完备性公理。指消费者对于某些商品所有可能的组合能够按照他的偏好程度大小,有顺序地排列出完整的、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 2.传递性公理。消费者对A商品组合的偏好,大于B商品组合,而对B商品组合的偏好又大于C组合的商品,则消费者对于A组合的商品的偏好必然大于对C组合的商品的偏好。 3.选择性公理。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行为中总是力图使其偏好达到最大和最佳状态。 4.优势公理。消费者对所有的物品总是喜欢多一点比少一点好,通常可称为“不满足原则”,即消费者的欲望永远得不到完全的满足。 5.连续性公理。指存在着一条由一组点形成的边界,这条边界在商品空间中把那些消费者偏好的商品组合同不偏好的商品组合划分开来,这条边界限即一条无差异曲线,这个公理证明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曲线而不会是“模糊不清”的一堆。 6.偏好的凸性公理。假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在显示的偏好理论中也需要这条公理。 [编辑] 偏好公理的经典案例 Greenand Wind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发了一种新产品来处理顽固的污点,推出一种新的地毯和室装潢去污剂。管理人员则通过在包装设计、品牌名称、价格、优秀家用品奖章和返款保证等五个方面的策划,最后经过评估,最受喜爱的价格是1.19美元。Greenand Wind公司对这些结果做了大量的观察。例如价格为1.39美元的产品的效用比1.19美元的产品低了2.83点。但是,使效用增加4.5点的返款保证可以弥补高价的效用损失。这种折中比较使联合分析在新产品开发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操作行为主义依然是心理学界的主流时,有一些 学者开始探索内在动机的概念(Deci,1971,1972a,1972b;Kruglanski,Riedman,& zeevi,1971:玩pper,Greene,&Nisbett,1973)。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被界定为个 体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自身兴趣而不是受外在的操作性强化物所驱使的行 为。根据White(1959)的内在动机定义,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为了获 得效能感或胜任感;而Deei(1975)则认为,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是基于人追 求能力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决定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的行为。自此,Deei和Ryan 等人开始了对他们所界定的内在动机的研究。到20世纪so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 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 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 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为所做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构成了人类行为的 内在动机。”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 的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大实践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可分为四个分支理论,分别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ealneedtheory)、认知评价理论(Co罗itiveevaluationtheory)、有机 整合理论(organismieintegationtheory)和因果定向理论(eausalityorientation theroy)。国内研究者刘海燕、闰荣双、郭德俊(2003)对这四个分支理论做了 详细的介绍。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个体行为越具有自主性则个体将在自由的方式中表现出越多的适应性行为并获得越多的个人需要的满足。 自主性对个体而言具有适应上的有利性,因为它是个体有效调节行为的基础,具有跨情 境、跨发展阶段的特点。 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促进动机的内化,同时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 有着密切联系,一些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此外,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程度还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行为表现 自我决定理论同样强调自主需要的普遍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锻炼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填空7,20x1判断10x1 单选10x2 概念5x3 简答5x5 论述1x10 一、 1、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自我矛盾,学习,环境变化。 2、合理行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理性的,在决定是否参加某行为之前,会思考这些行为的含义——故而,称为“合理行为理论” 3、社会适应:又称社会健康,是指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4、锻炼成瘾:是通过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行为成瘾;与其他成瘾行为有相似的成瘾特征;是由多种诱因所产生的。。 5、通常也将消极锻炼成瘾或锻炼过度称为“锻炼依赖” 6、青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7、个体锻炼指导的心理原则:①锻炼计划的针对性②尊重和保护锻炼者的隐私③和锻炼者建立恰当的人际关系 团体锻炼指导的心理原则:①锻炼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②锻炼团体的组成③锻炼团体凝聚力的培养途径 8、健康幸福感:也称心理自我良好感或感觉良好现象,是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健康幸福感与长期的身体锻炼有正相关关系。 9、情绪效益的测量方法:《心境测量量表》POMS,《积极—消极情感进程表》PANAS ,《锻炼诱发感受量表》FEI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 10、身体残疾: 精神残疾: 11、影响残疾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前五位因素:没有时间,缺乏指导帮助,缺乏场地器材,行动不方便,对体育没有兴趣。 12、锻炼频率:通常以锻炼者一周内锻炼的天数来表示。 13、锻炼处方:是指导体育锻炼者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式。又称运动处方。它的基本内容包括锻炼目的,锻炼形式,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持续时间,锻炼强度等五个部分。 二、概念 1、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重要品质所做的合理评价和整体感受,表现为一般的或具体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自我评价,以及对自我价值感、重要感和接受感的情绪体验。 2、应激:也称为压力,指有机体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或扰乱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形态。 3、锻炼成瘾:是指个体对有规律锻炼生活方式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4、残疾人:指身体器官组织功能失调的人。 5、社会自我:指个人认为他人对自己秉性或行为特征的看法。 6、流畅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忘我的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当中,从活动过程本身体验到乐趣和享受,并产生对动作过程的控制感。 7、社会健康:又称社会适应,是指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8、运动处方:是指导体育锻炼者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式。 9、锻炼强度:是指锻炼负荷强度,较为抽象的说法是负荷对身体刺激的深刻程度,通俗的说法是完成某一练习时身体的用力程度。 10、心境:是指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较持久的情绪状态。 三、简答 1、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第一,认知。即一个人智力是否正常。第二,情绪。即一个人在多数情况下是否积极乐观。第三,人格。即一个人在为人处事上有无不良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第四,社会适应。即一个人是否对自己与周边世界的关系有适切的认识,如能否适应生活环境。 2、长期锻炼的情绪效益:①、提高健康幸福感。②、辅助治疗焦虑和抑郁。③、有助于产生“流畅状态”和“跑步者高潮”等美妙的情绪体验。 3、短期锻炼的即刻情绪效益:①、改善心境状态。②、降低焦虑水平。③、减少应激和紧张。

自我决定理论 教育学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动机过程理论。他们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 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人类有机体一 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归属感。我们在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时,每个人都需要感到我们是有能力的、有选择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并且我们有归属感,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员。这种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有益于能力发展,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是自主需要。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 是由自我决定的,是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外界的奖励或压力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教育中只有由学生自我决定的学习和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才对其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 自我决定论包含着四个分支理论,即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基 本心理需要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根据该理论,所有的事件都有控制和信 息两个方面。当一个事件是高控制的,也就是它强迫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行动时,学生体验到较少的自我控制感,从而削弱内部动机;例如,老师在表扬学生时说“你之所以得A,是因为你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指导去做了。”这种高控制性的语言暗示的是,成功归因于老师。这样就破坏了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和内部动机。 如果该事件是信息性的事件,它提供给学生信息以增加其胜任感,其内在动机就会增强。 有机整合理论主要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 有机整合理论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 先天倾向,高度自主,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并非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自我决定行为源自于自我高度整合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以及高度内化的外在动机。该 理论强调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在动机的内化。同时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从外在动机到内部动机经历了外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这一连续的发展轨迹。 外在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完全遵循外部规则,其行为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获得 附加报酬,体验到冷漠或被控制。自主程度最小。 内摄性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虽然吸收了外部规则,但并没有完全内化为自我的一 部分,相对受到控制,其行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维持价值感。 认同性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对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评价,如果发现该行为 重要,就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自我决定成分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