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控制

鲁棒控制
鲁棒控制

鲁棒控制理论中的H∞控制理论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自动化)

【摘要】首先简要的介绍了鲁棒控制中的H∞控制理论,并把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而后就上当已存在的H∞控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讨论和归纳,还指出了H∞控制理论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H∞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时滞;范数

1.概述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标称系统所具有的某一种性能品质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集的所有成员均成立,如果所关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用干扰抑制性能或用其他性能准则来描述的品质,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性能。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Kharitonov区间理论;H∞控制理论;结构奇异值理论u理论;

鲁棒控制理论是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两大类问题:鲁棒性分析及鲁棒性综合问题。鲁棒性分析是根据给定的标称系统和不确定性集合,找出保证系统鲁棒性所需的条件;而鲁棒性综合(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就是根据给定的标称模型和不确定性集合,基于鲁棒性分析得到的结果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满足期望的性能要求。

2.H∞控制理论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1981年,加拿大著名学者Zames在其论文中引入了H∞范数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标志着H∞控制理论的诞生。Zames考虑了这样一个单入单出( SISO)系统的设计问题: 假设干扰信号属于某一有限能量的已知信号集,要求设计一个反馈控制器,使闭环系统稳定,且干扰对系统的影响最小。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在能够使闭环系统稳定的所有控制器中选出一个控制器使之相应的灵敏度函数的H∞范数最小。

虽然Zames 首先提出了H∞最优化问题,但是他没能给出行之有效的解法。

直到1984年Francis和Zames用Nevanlinna- Pick插值理论,给出了H∞最优化问题的最初解法。同时,基于算子理论等现代数学工具,这一解法很快被他们推广到一般的多变量系统。这方面的代表工作有Francis, Helton和Zames使用的Ball-Helton 算子理论解法、Chang和Pearson使用Saraso算子理论和矩阵Nevanlinna- Pick理论相结合的方法、Safonov和Verma的Hankel 范数逼近方法。但遗憾的是, 最初的H∞控制理论的标准频域方法在处理MIMO系统时,在数学上和计算上显得十分无能为力。直到J.C.Doyle 利用状态空间方法,对函数阵的状态空间内/外互质分解,将其降低成一个状态空间方法可解的Nehari/Hankel 范数问题, 才初步解决了上述数学计算问题。至此, H∞控制标准问题的状态空间一般算法已初步形成,后被称为“1984”方法。它的主要思路是使闭环系统内稳定的控制器参数化,即使Youla参数化方法,把K表示为稳定的传递函数Q的函数,使问题变为易于解决的无约束问题。参数化后的标准问题转变为模型匹配问题(Model-Matching Problem),然后将模型匹配问题转变为广义距离问题(General Distance Problem) , 这种广义距离问题是函数逼近理论中Nehari问题的推广,也称为扩展Nehari 问题( Extended NehariProblem)。用Hankel 范数逼近理论解决Nehari 问题,最后求得控制器K。虽然这些计算都可采用状态空间模型, 通过实数矩阵计算方法进行, 但计算量很大, 求得的控制器也非常复杂。

为了减少计算的复杂性和降低控制器的维数,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个时期的主要成果被K.Glover整理成第一部H∞控制理论专著,于1987 年问世。但总体说来这一阶段提出的H∞设计问题的解法,所用的数学工具非常繁琐难懂,计算工作量大,并不像控制问题本身那样具有明确的工程意义。

3. H∞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

在实际控制工程中,受控对象的精确模型往往是难以得到的。这是因为:①不可能精确地了解对象的工作机理、结构和参数;②常用降阶模型来代替实际的高阶模型;③常用线性化模型代替实际的非线性模型;④常把时变模型视为非时变模型;⑤控制系统中元器件的老化或破损也会导致受控对象的特性随之变化,从而偏离设计时的标称特性等等因素。这些都会导致模型误差。此外,在许多实际问题中,仅知道噪音(或干扰)是属于某个集合并不确知其统计特性(或能量

谱) ,这便使得LQG(或H2)方法难以使用。鉴于这些实际情况,人们对LQG(或H2)等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反思,开始寻求这样的鲁棒控制问题的解:

(1) 受控对象不是由一个确定的模型来描述的,而仅知道其模型属于某个给定的模型集合。

(2) 外部信号(包括干扰信号、传感器噪音和指令信号)不是具有已知特性(例如能量谱或统计特性)的信号,也仅知道其属于某个给定的信号集合。

针对上述问题,加拿大学者G.Zames于1981年提出了以控制系统内某些信号间的传递函数(矩阵)的H∞范数为优化指标的设计思想。

H∞控制理论就是在H∞空间(Hardy空间)通过某些性能指标的无穷范数优化而获得控制器的一种控制理论。H∞空间是在开右半平面解析且有界的矩阵函数空间,矩阵函数F(s)在开右半平面的最大奇异值的上界。其物理意义是对系统的输入若是有限的能量谱信号,系统的输出则是最大能量谱信号(即代表系统获得的最大能量增益)。

H∞控制理论的研究的两大阶段。分别以Zames和美国学者Doyle等人发表的两篇论文为标志。第一阶段主要特征是采用纯频域方法,以空间、H∞范数等概念为基础,研究的方法是把H∞标准转化为模型匹配问题,然后将模型匹配问题转化为广义距离问题。主要工具是所有稳定化控制器的Youla—Jabr—Kucera 参数化,传递函数的内外分解,Nevanlinna—Pick插值理论,Nehari的距离定理等。这种频率域/算子理论的处理方法目前仍然是一个很活跃的研究领域。H∞理论的第二发展段(80年代后期)主要特征是状态空间方法的采用,它以Lyapunov 稳定理论、能控能观等概念为基础,以状态空间实现为工具,不仅得到了所有H∞次优解的表达式,而且所得控制器阶数不超过广义对象的阶数,因而即具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现应用价值。

Doyle等人的文章(“DGKF”论文)是H∞理论的一个里程碑。他们不仅对状态反馈,而且对输出反馈的情形给出了H∞标准控制问题有解的充要条件以及次优控制器的参数形式,其证明了可以通过解两个Riecati 方程得到H∞控制器,且其阶数与被控对象的阶数相等,从而导出H∞控制理论标准问题的一个相当清晰的解,其结构和意义与古典LQG问题解的结构和意义十分相似。文章还提供了H∞最优控制中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

4.H∞控制理论的现状及应用领域

H∞控制理论是当前控制工程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多年来一直备受控制研究工作者的青睐。H∞控制理论是目前解决鲁棒控制问题比较成功且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在进行系统优化时能够考虑不确定干扰的集合,所以成为近几年来自动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研门话题之一。目前,已被尝试应用于飞行控制、导弹制导、航天器姿态控制、电力系统稳定器、机械手、倒立摆等系统的控制中,仿真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

H∞控制器用于泵控马达伺服系统。把经内环整定后的伺服电机扩展为增广对象P(s)对其求解标准H∞设计问题,得到了具有很强鲁棒性的速度控制器。

将H∞控制器用于船舶自动舵控制,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根据电机调速系统的跟随与抗扰两个性能指标,采用H∞方法设计了状态反馈控制器减少闭环系统的模型摄动及负载扰动对输出的影响,提高了调速精度。

应用H∞控制研究了具有冲击影响的宏观经济系统的控制问题,并用实例给出了一个政府政策和公众预期宏观经济H∞控制的状态反馈解。H∞控制指标在时域的本质是“最大最小”问题,其系统意义是选择控制策略,使观测输出最大,扰动最小。相应于证券组合投资问题,使得收益最大,风险最小。运用H∞对证券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的连续时间系统进行了研究。离散时间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提出,推导了奇异H∞控制策略,为证券组合投资的分析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5.H

控制理论及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H∞控制在控制理论、设计方法、控制效果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H∞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深入研究和完善:

(1)大范围模型参数摄动不确定性界限的H∞控制问题研究。H∞控制只能在允许的摄动范围内保证鲁棒稳定性,扩大参数摄动范围是H∞控制亟待研究的问题;

(2)研究基于模型匹配的设计理论与状态反馈和动态输出反馈设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3)加强H∞控制与其他控制方法结合研究,以获得既有好的鲁棒性又有良好稳定性和动态性的控制系统;

(4)多目标综合H∞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现有H∞控制方法是通过求解代数Riccati方程来判别其是否存在控制器并使H∞性能指标小于给定值的。具有能逼近最优解、目标单一等优点,但对其他指标的控制难以令人满意,亟待寻求多目标综合H∞优化的设计方法。

(5)对非线性H∞控制Hamilton—Jacobi方程的求解只能得到近似解,非常粗糙,需给出近似程度的严格分析。在几乎处处扰动解耦控制中,寻求避开目前非线性H∞控制存在的缺陷,研究全新的非线性H∞控制方法;

(6)H∞控制设计简化及实用化的进一步研究。如寻找更简单的设计方法、设法降低控制器的阶次以及开发更实用的相应H∞控制工具箱,使H∞控制设计方法易被工程技术人员掌握,控制器易于工程实现。

6.结束语

H∞控制是一种具有很好鲁棒性的设计方法,可直接在状态空间进行设计,具有计算精确和最优化等优点,为具有模型摄动的不确定性MIMO系统提供了一种既能保证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又能优化某些性能指标的控制器设计方法。相信随着H∞控制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H∞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理论复杂、计算量大,对某些对象控制效果不好等)将会逐步得到解决,适用范围更广泛,应用前景更好。

参考文献:

[1] ZAMES G,FRANCIS B A.Feedback minimize sensitivity and optimal robustness[J].IEEE Trans.AutomatComr.,1983,28(5)585—601.

[2] 解学书,钟宜生.H∞控制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 Doyle J,Glover K,Khargonekar P P , Francis BA.State—space Solution

to Standard H∞and H2 control problem[J].IEEE Trans,AC一34,1989.34(8):831—847.

[4]伏玉笋,作华,施颂椒. 非线性H∞控制理论最新发展动态[J]. 控制与决

策.2001,16(4):392—397.

[5] 郭雷,冯纯伯.基于LMI方法的鲁棒H∞性能问题[J].控制与决策,1999,14(1):6l—64.

鲁棒控制

鲁棒控制理论中的H∞控制理论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自动化) 【摘要】首先简要的介绍了鲁棒控制中的H∞控制理论,并把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而后就上当已存在的H∞控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讨论和归纳,还指出了H∞控制理论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H∞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时滞;范数 1.概述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标称系统所具有的某一种性能品质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集的所有成员均成立,如果所关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用干扰抑制性能或用其他性能准则来描述的品质,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性能。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Kharitonov区间理论;H∞控制理论;结构奇异值理论u理论; 鲁棒控制理论是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两大类问题:鲁棒性分析及鲁棒性综合问题。鲁棒性分析是根据给定的标称系统和不确定性集合,找出保证系统鲁棒性所需的条件;而鲁棒性综合(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就是根据给定的标称模型和不确定性集合,基于鲁棒性分析得到的结果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满足期望的性能要求。 2.H∞控制理论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1981年,加拿大著名学者Zames在其论文中引入了H∞范数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标志着H∞控制理论的诞生。Zames考虑了这样一个单入单出( SISO)系统的设计问题: 假设干扰信号属于某一有限能量的已知信号集,要求设计一个反馈控制器,使闭环系统稳定,且干扰对系统的影响最小。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在能够使闭环系统稳定的所有控制器中选出一个控制器使之相应的灵敏度函数的H∞范数最小。 虽然Zames 首先提出了H∞最优化问题,但是他没能给出行之有效的解法。

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鲁棒控制设计报告 学院 专业 报告人

目录 1 绪论 (2) 1.1控制系统设计背景 (2) 1.2本文主要工作分配 (3) 2 一级倒立摆模型建立 (4) 2.1一级倒立摆的工作原理 (4) 2.2一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 (4) 3 H∞鲁棒控制器设计 (6) 3.1基于Riccati方程的H∞控制 (7) 3.2基于LMI的H∞控制 (7) 4 一级倒立摆系统的仿真 (9) 4.1一级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 (9) 4.2闭环控制系统仿真及分析 (10) 5 结论 (13)

1 绪论 1.1控制系统设计背景 一级倒立摆系统是一个典型非线性多变量不稳定系统,在研究火箭箭身的姿态稳定控制、机器人多自由度运动稳定设计、直升机飞行控制等多种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以倒立摆作为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解决一级倒立摆系统的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自然不稳定问题,本文利用H∞鲁棒控制实现对一级倒立摆的控制。 Mg 图1.1 一级倒立摆系统结构图 本文采用的直线一级倒立摆的基本系统如图1.1所示,它是由沿直线导轨运动的小车以及一端固定于小车上的材质均匀的摆杆组成,它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当倒立摆出出现偏角θ后,如果不给小车施加控制力,倒立摆会倾倒。所以本文采用H∞鲁棒控制方法的目的是通过调节水平力F的大小控制小车的运动,使倒立摆处于竖立的垂直位置。控制指标为:倒立摆系统的从初始状态调节到小车停留在零点、并使摆杆的摆角为0的稳定状态。

1.2本文主要工作分配 第一章:对一级倒立摆系统的特点、结构以及控制要求进行阐述。 第二章:根据一级倒立摆的结构,利用机理建模法建立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并在系统平衡点处进行线性化,得到系统简化的状态方程。 第三章:首先H∞鲁棒控制的基本原理,然后分别利用Riccati方程和LMI 方法设计H∞状态反馈控制器。 第四章:首先使用MATLAB计算基于Riccati方程的H∞状态反馈控制器和基于LMI的H∞状态反馈控制器,然后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仿真并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五章:对本次设计进行总结。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姓名:_______________ 赵呈涛_______________ 学号:092030071 专业: 鲁棒控制(RobustControl )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用干扰抑制性能或用其他性能准则来描述的品质,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性能。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 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SIS0)的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 定性,具有代表性的是Zames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故

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界摄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因此产生了 以讨论参数在有界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现代鲁棒 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际环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 鲁棒控制方法,是对时间域或频率域来说,一般要假设过程动态特性的信息和它的变化范围,一些算法不需要精确的过程模型,但需要一些离线辨识。鲁棒控制理论是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两大类问题:鲁棒性分析及鲁棒性综合问题。鲁棒性分析是根据给定的标称系统和不确定性集合,找出保证系统鲁棒性所需的条件;而鲁棒性综合(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就是根据给定的标称模型和不确定性集合,基于鲁棒性分析得到的结果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满足期望的性能要求。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 1)Kharitonov 区间理论; 2)H控制理论; 3)结构奇异值理论理论。 面就这三种理论做简单的介绍。 1 Kharitonov区间理论1.1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概况 对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源于20世纪20年代。Black采用大回路增益的反馈控制技术来抑制真空管放大器中存在的严重不确定性,由于采用大回路增益,所以设计的系 统常常不稳定;1932年,Nyquist给出了判断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判据,在控制系统设计时,用来在系统稳定性和回路增益之间进行折衷;1945年,Bode首次提出灵敏度函数的概念,对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进行定量的描述。在此基础上,Horowitz在1962年提出一种参数不灵敏系统的频域设计方法,此后,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方法成为控制理论中对付系统参数不确定性的主要工具。不过,这种方法是基于无穷小分析的,在实际系统的设计中并不总是能收到良好效果。因为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通并不能看作无穷小扰动;另外灵敏度分析法一般要求知道对象的标称值,这在实际中往往也难以做到。于是,人们开始研究用有界扰动来刻画参数的不确定性,出现了鲁棒辨识方法。此法给出的辨识结果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参数空间中的一个域(如超矩形、凸多面体、椭球等)。相应地, 不确定系统的参数空间设计方法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984年,Barmish将前苏联 学者Kharitonov的区间多项式鲁棒稳定性的著名结果一一四多项式定理。引入控制界,掀起了在参数空间中研究系统鲁棒性的热潮。 1.2关于区间多项式的几个重要定理 参数摄动通常表现为独立摄动、线性相关摄动和多线性相关摄动3种模式。判断在相应的参数摄动模式下系统鲁棒稳定性的主要定理分别是:四多项式定理、棱边定理和映射定理。 2结构奇异值理论(理论) 2. 1结构奇异值理论的产生和L定义

鲁棒控制理论综述

鲁棒控制理论综述 作者学号: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鲁棒控制理论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不确定性和鲁棒)和发展过程,然 H控制理论,最后指出鲁棒控制研后叙述鲁棒控制理论中两种主要研究方法:μ理论、∞ 究的问题和扩展方向。 H控制理论 关键词:鲁棒控制理论,μ理论,∞ 一、引言 自从系统控制(Systems and Control)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对于系统鲁棒性的研究也就出现了。这是由这门学科的特色和研究对象决定的。对于世界上的任何系统。由于系统本身复杂性或是人们对其认识的不全面,在系统建立模型时,很难用数学语言完全描述刻画。在这样的背景下,鲁棒性的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二、不确定性与鲁棒 1、不确定性 谈到系统的鲁棒性,必然会涉及系统的不确定性。由于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建立的系统模型的精确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实际被控对象与所建立的模型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控制系统设计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通常分为两类: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和系统外部的不确定性。这样,就需要一种能克服不确定性影响的控制系统设计理论。这就是鲁棒控制所要研究的课题。 2、鲁棒 “鲁棒”一词来自英文单词“robust”的音译,其含义是“强壮”或“强健”。所谓鲁棒性(robustness),是指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在某一特定的不确定性条件下具有使稳定性、渐近调节和动态特性这三方面保持不变的特性,即这一反馈控制系统具有承受这一类不确定性的能力。具有鲁棒性的控制系统称为鲁棒控制系统。在工程实际控制问题中,系统的不确定性一般是有界的,在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先假定不确定性是在一个可能的范围内变化,然后在这个可能的变化范围内进行控制器设计。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的思想是:在掌握不确定性变化范围的前提下,在这个界限范围内进行最坏情况下的控制系统设计。因此,如果设计的控制系统在最坏的情况下具有鲁棒性,那么在其他情况下也具有鲁棒性。 三、发展历程 鲁棒控制系统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Black针对具有摄动的精确系统的大增益反馈设计。由于当时不知道反馈增益和控制系统稳定性之间的确切关系,所以设计出来的控制系统往往是动态不稳定的。早期的鲁棒研究主要集中在Bode图,1932年Nyquist提出了基于Nyquist曲线的频域稳定性判据,使得反馈增益和控制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明朗化。1945年Bode讨论了单输入单输出(SISO)反馈系统的鲁棒性,提出了利用幅值和相位稳定裕度来得到系统能容许的不确定范围。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而且这些关于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局限于系统的不确定性是微小的参数摄动情形,尚属灵敏度分析的范畴,从数学上说是无穷小分析思想,并且只是停留在理论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鲁棒控制只是将SISO系统的灵敏度分析结果向MIMIO进行了初步的推广[1],与此同时,状态空间理论引入控制论后,系统控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鲁棒问题也显得更加重要,其中就要提到两篇对现代鲁棒控制理论的建立有重要影响的文章:一篇是Zames在1963年关于小增益定理的论文[2],另一篇是1964年Kalman关于单入单输出系统LQ调节器稳定裕量分析的研究报告[3]。鲁棒控制这一术语第一次在论文中出现是在1971年Davion的论文[4],而首先将鲁棒控制写进论文标题的是Pearson等人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5]。当然,鲁棒控制能够

鲁棒控制原理及应用举例

鲁棒控制原理及应用举例 摘要:本文简述了鲁棒控制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强调了鲁棒控制在现代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解释了鲁棒控制、鲁棒性、鲁棒控制系统、鲁棒控制器的意义,介绍了鲁棒控制系统的分类以及其常用的设计方法,并对鲁棒控制的应用领域作了简单介绍,并举出实例。 关键词:鲁棒控制鲁棒性不确定性设计方法现代控制系统 经典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要求有一个确定的数学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往往要忽略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对同步轨道卫星的姿态进行控制时不考虑轨道运动的影响,对一个振动系统的控制过程中不考虑高阶模态的影响等。但经过以上处理后得到的数学模型已经不能完全描述原来的物理系统,而仅仅是原系统的一种近似。对许多要求不高的系统,这样的数学模型已经能够满足工程要求。然而,对于一些精度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如导弹控制系统设计,若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就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反复计算数弹道、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及反复试射上。因此,为了解决不确定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鲁棒控制理论。由于鲁棒控制器是针对系统工作的最坏情况而设计的,因此能适应所有其它工况,所以它是解决这类不确定系统控制问题的有力工具。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上世纪60年代,状态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优控制、卡尔曼滤波以及分离性理论一起,使现代控制理论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控制系统的鲁棒性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 通常说一个反馈控制系统是鲁棒的,或者说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具有鲁棒性,就是指这个反馈控制系统在某一类特定的不确定性条件下具有使稳定性、渐进调节和动态特性保持不变的特性,即这一反馈控制系统具有承受这一类不确定性影响的能力。设被控系统的数学模型属于集合D,如果系统的某些特性对于集合U中的每一对象都保持不变,则称系统具有鲁棒性。鲁棒性又可以分为鲁棒稳定性、鲁棒渐进调节和鲁棒动态特性。鲁棒稳定性是指在一组不确定性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证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渐进调节是指在一组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实现反馈控制系统的渐进调节功能;鲁棒动态特性通常称为灵敏度特性,即要求动态特性不受不确定性的影响。 所谓鲁棒控制,使受到不确定因素作用的系统保持其原有能力的控制技术。鲁棒控制的主要思想是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设计一个确定的控制律,使得对于系统中所有的不确定性,闭环系统能保持稳定并具有所期望的性能。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姓名:赵呈涛 学号: 092030071 专业:双控

鲁棒控制(Robust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用干扰抑制性能或用其他性能准则来描述的品质,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性能。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SISO)的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定性,具有代表性的是Zames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故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界摄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因此产生了以讨论参数在有界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现代鲁棒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际环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 鲁棒控制方法,是对时间域或频率域来说,一般要假设过程动态特性的信息和它的变化范围,一些算法不需要精确的过程模型,但需要一些离线辨识。鲁棒控制理论是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两大类问题:鲁棒性分析及鲁棒性综合问题。鲁棒性分析是根据给定的标称系统和不确定性集合,找出保证系统鲁棒性所需的条件;而鲁棒性综合(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就是根据给定的标称模型和不确定性集合,基于鲁棒性分析得到的结果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满足期望的性能要求。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 (1)Kharitonov区间理论; 控制理论; (2)H ∞ (3)结构奇异值理论μ理论。 下面就这三种理论做简单的介绍。 1 Kharitonov区间理论 1.1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概况 对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源于20世纪20年代。Black采用大回路增益的反馈控制技术来抑制真空管放大器中存在的严重不确定性,由于采用大回路增益,所以设计的系

鲁棒控制综述

鲁棒控制综述 课程目标 1.了解鲁棒控制研究的基本问题 2.掌握鲁棒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3.明确鲁棒控制问题及其形式化描述 4.掌握几种鲁棒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 5.掌握状态空间H∞控制理论 6.了解鲁棒控制系统的μ分析与μ综合方法 7.初步了解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方法 8.掌握时滞系统的鲁棒控制稳定性分析 控制系统就是使控制对象按照预期目标运行的系统。 大部分的控制系统是基于反馈原理来进行设计的 反馈控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和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 不确定性 在实际控制问题中,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 所描述的控制对象的模型化误差 可能来自外界扰动 因此,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考虑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 控制系统设计的任务 对于给定的控制对象和传感器,寻找一个控制器,使反馈控制系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按预期目标运行 ●实际控制对象就是具体的装置、设备或生产过程 ●通过各种建模方法,可以建立实际控制对象的模型 ●针对控制对象的模型,应用控制理论提供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控制器,对实际控制对 象实施控制 ●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际控制对象模型的准确性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的模型与实际控制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存在着模型不 确定性 ●控制系统的运行也受到周围环境和有关条件的制约 ●例如,在图1-1中,传感器噪声n和外部扰动d分别来自控制系统本身和控制系统 所处的环境,它们往往是一类未知的扰动信号 ●这种扰动不确定性对控制系统的运动将产生的影响 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 (1)来自控制对象的模型化误差; (2)来自控制系统本身和外部的扰动信号 ●需要一种能克服不确定性影响的控制系统设计理论 ●这就是鲁棒控制所要研究的课题 1.1.2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往往把图1-1所示的反馈控制系统更一般化,考虑如图1-3所示的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其中P是控制对象,C是控制器。

智能控制导论复习题

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智能2. 自动控制3. 专家控制系统4. 学习控制5. 免疫算法 6.信息7. 智能控制系统8. 专家系统9. 学习控制系统10. 人工免疫系统 11.信息论12. 黑板13. 模糊判决14. 学习系统15. 选择操作 二、填空题 16. 免疫系统在受到外界病菌的感染后,能够通过自身的免疫机制恢复健康以保持正常工作的一种特性称为免疫系统的。 17.智能控制是采用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18.知识是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 19.与学习系统相似,学习控制系统分为在线学习控制系统和控制系统两类。 20.基于模式识别的学习控制系统,可被推广为一个具有在线特征辨识的分层递阶结构,该控制系统由三级组成,即组织级、和执行控制级。 21. 真体的行动受其心理状态驱动,人类心理状态的要素有认知、情感、三种。 22.神经网络主要通过两种学习算法进行训练,即无师学习算法和。 23.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和常规自适应控制一样,也分为两类,即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24.实现学习控制系统需要三种能力:性能反馈、、训练。 25,遗传算法是模仿和自然选择机理,通过人工方式构造的一类优化搜索算法。 26. 把智能控制与传统控制有机地组合起来,即可构成系统。 27.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是。 28.间接进化控制是由作用于系统模型,再综合系统状态输出与系统模型输出作用于进化学习,然后,系统在应用一般闭环反馈控制原理构成进化控制系统。 29. 仿人控制研究的主要目标不是控制对象,而是控制器本身如何对控制专家结构和的模拟。 30.连接主义的原理主要为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 31. 真体程序的核心部分称为或问题求解器。 32.在专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能够向用户解释专家系统的行为,包括解释推

第七章 PID控制与鲁棒控制

第七章 PID 控制与鲁棒控制 7.1 引言 一、PID 控制概述 目前,基于PID 控制而发展起来的各类控制策略不下几十种,如经典的Ziegler-Nichols 算法和它的精调算法、预测PID 算法、最优PID 算法、控制PID 算法、增益裕量/相位裕量PID 设计、极点配置PID 算法、鲁棒PID 等。本节主要介绍PID 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几个典型设计方法。 1、三种控制规律 P 控制: p K G = ()∞↑?e K p ↓↓,但稳定性; I 控制: s T G i 1 = ; D 控制: ,s T G d =; 2、PID 的控制作用 (1) PD 控制: ()()() dt t du T K t u K t u d p p 112+= ()() ()s K K s T K s U s U G D p d p +=+== 112 PD 有助于增加系统的稳定性. PD 增加了一个零点D p K K z -=,提高了系统的阻尼,可改善暂态性能. (2) PI 控制:

()()()dt t u T K t u K t u t i p p ?+ =0 1 12 ()s K K s T K s G I p i p +=???? ??+=11 PI 提高了系统按稳态误差划分的型. (3)PID 控制 ()()()dt t du T K dt t u T K u K t u d p t i p p 10 112++ =? ()s K d K K s G D I p ++ = 7.2 PID 控制器及其参数的调整 一、PID 控制概述 1、PID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下图为它的控制结构框图,典型PID 为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由图可见,PID 控制器是通加对误差信号e(t)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运算,其结果的加权,得到控制器的输出u(t),该值就是控制对象的控制值。PID 控制器的数学描述为: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赵呈涛 专业: 学号: 092030071 姓名:

鲁棒控制( RobustControl )方面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过去的 20 年 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 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 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就称 该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用干扰抑制性能或用其他性能准则来描述的 品质,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性能。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 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 定性,具有代表性的是 Zames 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故 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界摄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因此产生了 以讨论参数在有界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 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际环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 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 鲁棒控制方法,是对时间域或频率域来说,一般要假设过程动态特性的信息 和它的变 化范围 , 一些算法不需要精确的过程模型,但需要一些离线辨识。鲁棒 控制理论是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两大类问题:鲁棒性分析 及鲁棒性综合问题。鲁棒性分析是根据给定的标称系统和不确定性集合,找出保证系 统鲁棒性所需的条件;而鲁棒性综合(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就是根据给定的标称模 型和不确定性集合,基于鲁棒性分析得到的结果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满 足期望的性能要求。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 1) Kharitonov 区间理论; 2) H 控制理论; 3)结构奇异值理论 理论。 面就这三种理论做简单的介绍。 1 Kharitonov 区间理论 1.1 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概况 对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源于20世纪20年代。Black 采用大回路增益的反馈控制 技术来抑制真空管放大器中存在的严重不确定性, 由于采用大回路增益 , 所以设计的系 统常常不稳定;1932年,Nyquist 给出了判断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判据,在控制系统设计时, 用来在系统稳定性和回路增益之间进行折衷;1945年,Bode 首次提出灵敏度函数的概念, 对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进行定量的描述。 在此基础上 ,Horowitz 在1962年提出一种参数 不灵敏系统的频域设计方法, 此后,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方法成为控制理论中对付系统参 数不确定性的主要工具。不过 , 这种方法是基于无穷小分析的 , 在实际系统的设计中并 不总是能收到良好效果。因为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通并不能看作无穷小扰动;另外 灵敏度分析法一般要求知道对象的标称值 , 这在实际中往往也难以做到。于是 , 人们开 始研究用有界扰动来刻画参数的不确定性 , 出现了鲁棒辨识方法。 此法给出的辨识结果 不是一个确定值 , 而是参数空间中的一个域 (如超矩形、凸多面体、椭球等 )。相应地 ,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 SISO )的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 现代鲁棒 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

鲁棒控制大作业

一、鲁棒控制概述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以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成为鲁棒控制器。 由于工作情况变动、外部干扰以及建模误差的缘故,实际工业过程的精确模型很难得到,而系统的各种故障也将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说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存在。如何设计一个固定的控制器,使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满足控制品质,也就是鲁棒控制,成为国内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SISO )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定性,具有代表性的是Zames 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故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界扰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因此产生了以讨论参数在有机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 现代鲁棒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际环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1)Kharitonov 区间理论;(2)∞H 控制理论;(3)结构奇异值理论(μ理论)等等。 二、∞H 鲁棒控制理论 ∞H 鲁棒控制理论是在∞H 空间(即Hardy 空间),通过某些性能指标的无穷 范数优化而获得具有鲁棒性能的控制器的一种控制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当利用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G 来设计控制器时由于参数的不确定性与变化性以及人们为了便于设计与计算往往把对象的模型简化使得对象的数学模型G 存在误差 G ?。∞H 控制的目的为:当存在模型误差G ?时如何利用名义模型G 来设计控制器K ,使得K 在稳定被控对象的同时使某一目标函数S 的∞H 范数最小。 H ∞控制方法引入输出灵敏度函数作为系统评价的指标,主要考虑了这样的一个设计问题,即要求设计一个控制器,不但使得闭环系统稳定,而且在可能发生“最坏扰动”的情况下,使系统误差在无穷范数意义下达到极小,从而将干扰问题转化为求解闭环系统稳定的问题。传递函数的H ∞范数描述了输入有限能量到输出能量的最大增益,如果能使其达到最小,那么干扰对系统误差的影响将会降到最低程度。许多实际的控制问题,如灵敏度极小化问题、鲁棒稳定问题、混合灵敏度优化问题、跟踪问题、模型匹配问题等,都可以归结为标准H ∞控制问题来研究。 H ∞标准控制问题如图1所示

《鲁棒控制》-9-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方法

第九章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方法 9.1 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原理 考虑一实际受控对象: 其中u为受控对象的输入,y为受控对象的输出。受控对象的描述可以视为在一标称受控对象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等价干扰: 其中等价干扰q描述受控对象中包含的不确定性(时变非线性)、外界干扰等。 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原理:首先,忽略等价干扰的影响,对于标称受控对象设计标称控制器,使得标称闭环控制系统具有期望的控制性能;其次,设计鲁棒补偿器产生鲁棒补偿信号,抑制等价干扰的影响,实现鲁棒控制。 标称控制器设计 其中r为外部指令信号。

例:考虑2阶受控对象: ()()()()(),,,y t h y t y t u t t = 考虑如下三种情形: (1)标称受控对象 ()()()y t y t u t =+ (2)参数摄动受控对象 ()()()()[][][] 1,1,1,1,1,2y t ay t by t cu t a b c =??+∈?∈?∈ (3)时变非线性摄动受控对象 鲁棒补偿器 设计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系统

()()()()()()()()() ()()22 sin **cos 12cos y t y t t y t y t y t u t u t t u t =+ + +++ 实际受控对象可描述为 ()()()() ()()()()()()(),,,y t y t u t q t q t h y t y t u t t y t u t =++=?? 即 ()()()2 1 1 o y G s u q u q s =+= +? 其中()q t 被称为等价干扰。 标称受控对象可描述为 ()()() ()21 ,1 o o o o N s y G s u G s D s s ===? 欲设计控制器,使得输出()y t 跟踪如下参考模型的输出()m y t : ()()()()()2 213,31m m m m m N s y W s r W s D s s s ?? ===??+?? + 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器设计: 控制输入()u t 由两部分组成:标称控制输入和鲁棒补偿输入,即 ()()()o u t u t v t =+ (1) 标称控制器设计: ()()() y r o u N s y N s r u D s += (2) 则对于标称受控对象,令()()o u t u t =,有 ()()()()() y r o o u N s y N s r N s y D s D s += 即 ()()()()()() o r o u o y N s N s y r D s D s N s N s =? (3)

鲁棒控制及其发展概述

鲁棒控制及其发展概述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接下来主要介绍了研究鲁棒多变量控制过程中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方法以及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鲁棒控制理论的应用及其控制方法,不仅仅用在工业控制中,它被广泛运用在经济控制、社会管理等很多领域。随着人们对于控制效果要求的不断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会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从而使这一理论得到更快的发展。并且指出了目前鲁棒控制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鲁棒控制;鲁棒多变量控制;鲁棒控制;分析方法 一、引言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控制系统的鲁棒性研究是现代控制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鲁棒控制问题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人们对于微分方程的研究中。 最早给出鲁棒控制问题的解的是Black在1927年给出的关于真空开关放大器的设计,他首次提出采用反馈设计和回路高增益的方法来处理振控管特信各大范围波动。之后,Nyquist频域稳定性准则和Black回路高增益概念共同构成了Bode的经典之著[1]中关于鲁棒控制设计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段时间可称为经典灵敏度设计时

期。此间问题多集中于SISO系统,根据稳定性、灵敏度的降低和噪声等性能准则来进行回路设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鲁棒控制只是将SISO系统的灵敏度分析结果向MIMO进行了初步的推广[2],灵敏度设计问题包括跟踪灵敏度、性能灵敏度和特征值/特征向量灵敏度等的设计。 20世纪80年代,鲁棒设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此间研究的目的是寻求适应大范围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二、正文 1. 鲁棒控制理论 方法在工程中应用最多,它以输出灵敏度函数的范数作为性能指标,旨在可能发生“最坏扰动”的情况下,使系统的误差在无穷范数意义下达到极小,从而将干扰问题转化为求解使闭环系统稳定并使相应的范数指标极小化的输出反馈控制问题。 鲁棒控制理论是在空间(即Hardy 空间)通过某些性能指标 的无穷范数优化而获得具有鲁棒性能的控制器的一种控制理论。空间是在开右半平面解析且有界的矩阵函数空间,其范数定义为: (1) 即矩阵函数在开右半平面的最大奇异值的上界。范数的物理意义是指系统获得的最大能量增益[3]。 鲁棒控制理论的实质是为MIMO(多输入多输出)且具有模型

鲁棒控制讲义-第1-2章

第一章概述 §1.1 不确定系统和鲁棒控制(Uncertain System and Robust Control) 1.1.1 名义系统和实际系统(nominal system) 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常常要先获得被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往往要忽略许多因素:比如对同步轨道卫星的姿态进行控制时不考虑轨道运动的影响,对一个振动系统的控制过程中,不考虑高阶模态的影响,等等。这样处理后得到的数学模型仍嫌太复杂,于是要经过降阶处理,有时还要把非线性环节进行线性化处理,时变参数进行定常化处理,最后得到一个适合控制系统设计使用的数学模型。经过以上处理后得到的数学模型已经不能完全描述原来的物理系统,而仅仅是原系统的一种近似,因此称这样的数学模型为“名义系统”,而称真实的物理系统为“实际系统”,而名义系统与实际系统的差别称为模型误差。 1.1.2不确定性和摄动(Uncertainty and Perturbation) 如立足于名义系统,可认为名义系统经摄动后,变成实际系统,这时模型误差可视为对名义系统的摄动。如果立足于实际系统,那么可视实际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已知的模型和未知的模型(模型误差),如果模型的未知部分并非完全不知道,而是不确切地知道,比如只知道某种形式的界限(如:范数或模界限等),则称这部分模型为实际模型的不确定部分,也说实际系统中存在着不确定性,称含有不确定部分的系统为不确定系统。模型不确定性包括:参数、结构及干扰不确定性等。 1.1.3 不确定系统的控制 经典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要求有一个确定的数学模型(可能是常规的,也可能是统计的)。以往,由于对一般的控制系统要求不太高,所以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往往被忽略。事实上,对许多要求不高的系统,在名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设计已经能够满足工程要求,而对一些精度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也只是在名义系统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设计,然后考虑模型的误差,用仿真的方法来检验实际系统的性能(如稳定性、暂态性能等)。例如早期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时就是这样:首先按名义模型设计一个控制系统,然后反复调整设计参数,这样的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种导弹从设计到定型要反复计算数百条弹道,对大小回路控制器参数要进行数十次调整,还要经过反复试射,这类参数的调整往往没有一个理论可以遵循,而依据设计者的经验。

鲁棒控制简介

当今的自动控制技术都是基于反馈的思想。反馈理论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测量、比较和执行。测量关心的变量,与期望值相比较,用这个误差纠正调节控制系统的响应。 这个理论应用于自动控制的关键是,做出正确的测量和比较后,如何利用误差才能更好地纠正系统(即控制器的设计)。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 由于工作状况变动、外部干扰以及建模误差的缘故,实际工业过程的精确模型很难得到,而系统的各种故障也将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说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存在。如何设计一个固定的控制器,使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满足控制品质,也就是鲁棒控制,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 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1)Kharitonov区间理论;(2)H∞控制理论(IMPORTANT);(3)结构奇异值理论(μ理论)等等。 H∞控制理论 H∞控制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新的现代控制理论。H∞控制理论是为了改变近代控制理论过于数学化的倾向以适应工程实际的需要而诞生的,其设计思想的真髓是对系统的频域特性进行整形(Loopshaping),而这种通过调整系统频率域特性来获得预期特性的方法,正是工程技术人员所熟悉的技术手段,也是经典控制理论的根本。 1981年Zames首次用明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了H∞优化控制理论,他提出用传递函数阵的H∞范数来记述优化指标。1984年加拿大学者Fracis和Zames用古典的函数插值理论提出了H∞设计问题的最初解法,同时基于算子理论等现代数学工具,这种解法很快被推广到一般的多变量系统,而英国学者Glover则将H∞设计问题归纳为函数逼近问题,并用Hankel算子理论给出这个问题的解析解。Glover 的解法被Doyle在状态空间上进行了整理并归纳为H∞控制问题,至此H∞控制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提出了H∞设计问题的解法,所用的数学工具非常繁琐,并不像问题本身那样具有明确的工程意义。直到1988年Doyle等人在全美控制年会上发表了著名的DGKF论文,证明了H∞设计问题的解可以通过适当的代数Riccati方程得到。DGKF的论文标志着H∞控制理论的成熟。迄今为止,H∞设计方法主要是DGKF等人的解法。不仅如此,这些设计理论的开发者还同美国的The Math Works公司合作,开发了MA TLAB中鲁棒控制软件工具箱(Robust Control Toolbox),使H∞控制理论真正成为实用的工程设计理论。 研究——现代鲁棒控制(有界摄动)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SISO)的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定性,具有代表性的是Zames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故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界摄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因此产生了以讨论参数在有界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 现代鲁棒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其设计目

鲁棒控制的发展历程

鲁棒控制的历史回顾 摘要:本文就鲁棒控制近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历史回顾。鲁棒控制问题,即在被控对象不确定的情况下设计准确控制系统的问题,是经典问题。然而,在过去的15年里,一些重要的新理论完善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尤其是线性多变量系统的频域特性的提出,鲁棒控制这个术语只是最近(1972)提出的。现代鲁棒控制理论对鲁棒镇定合成技术的发展,多变量系统的2 H和H 灵敏度优化都有重要的贡献。本文将鲁棒控制运用在固定参数控制器的设计上。因此,本文仅对不确定系统的控制问题的非自适应或非自整定解决方案进行了综述。最后应当指出,本文主要限于在在IEEE期刊、会议以及一些英语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当然,在其他地方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重要贡献。 经典灵敏度设计时期(1927-1960) 最早的“鲁棒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案来自于1927年H.S.Black的专利。在这个经典的专利中,Black首次提出利用反馈和大环增益来设计一个存在设备不确定性(电子管的特征变化)的精确系统(电子管放大器)。不幸的是,用这种方法设计的大多数的精确系统(Black使用的是“稳定”这个术语而不是“精确”,但是这不能与动态稳定性混淆)都是动态不稳定的。直到1932年Nyquist提出了的结果是动态稳定性与大环增益之间的权衡,鲁棒控制概念才被解析性的理解。在Nyquist频域稳定性判据和Black的大环增益概念的基础上,Bode发展了其理论,于1945年发表了一部经典著作。Bode还提出了微分灵敏度函数,能为被控对象参数发生极小变化的系统的精确度提供一个计量分析。Bode设计鲁棒系统的方法被Horowitz运用到被控对象参数有限变化的系统中。我们把1927年到1960年这一时期称为经典灵敏度设计时期。这个时期的重点是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回路成形理论,包括系统稳定性、灵敏度的降低,噪声抑制等。 状态-变量时期(1960-1975) 控制系统理论的下一个重要时期是1960年到1975年。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状态-变量时期。在60年代早期,R.E.Kalman提出了一些关键状态变量的概念,像能控性、能观测性、最优线性二次型状态反馈(LQSF)、最优状态估计(卡尔曼滤波)等。Anderson和Moore在1971年发表的文章中对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鲁棒控制论文

基于鲁棒控制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11-03-04班 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姓名:安辉 学号:S11081101015

摘要 随着控制系统规模的日益增大,网络控制系统凭借其强大的优越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网络控制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控制理论发展中的新课题,是通过实时的网络构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是一种完全分布式、网络化的实时控制系统。 网络控制系统具有系统连线少、可靠性高、结构灵活、易于系统扩展和维护以及能 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优点。然而,由于通信网络的介入,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网络诱导时延,数据包丢失,网络调度等,都会使得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更为复杂。本文分别对网络诱导时延和数据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本文研究了存在有限能量外部扰动时的短时延NCS的鲁棒H∞控制问题。分两个部分内容:(1)考虑到网络控制系统中状态往往难于被检测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具有动态补偿功能的动态输出反馈鲁棒H∞控制问题,给出了H∞控制律存在的条件和和控制器的实现形式。(2)针对具有控制约束和网络诱导时延小于一个采样周期的NCS,在建立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LMI方法设计了使闭环系统鲁棒稳定的状态反馈H∞控制器 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鲁棒控制;H∞控制;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当今世界,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又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于是网络控制系统随着计算机控制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控制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控制系统正由封闭集中式体系向开放分布式体系发展。控制系统就是通过系统中各部分元件的信息传输与反馈来达到控制效果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计算机网络广泛进入自动控制领域。一般而言,这是大型的、复杂的系统,除了实现最基本的控制功能外,它往往还具有信息处理、管理、决策等功能,故统称为网络化系统。当前网络化系统已成为国内外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网络控制系统”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对网络的控制(Control of Network);另一种是通过网络传输信息的控制系统(Control through Network)。这两种系统都离不开控制和网络,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是指对网络路由、网络数据流量等的调度与控制,是对网络自身的控制,可以利用运筹学和控制理论的方法来实现;后者是指控制系统的各节 点(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之间的数据不是传统的点对点式的,而是通过网络来传输的,是一种分布式控制系统,可通过建立其数学模型用控制理论的方法进行研究。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