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对人类危害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对人类危害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对人类危害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以地震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地震基础知识和地震的分布

(2)学会分析地震产生的原因

(3)探究地震灾害的危害

(4)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地震自救常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

(2)通过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生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三、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危害的对比分析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堂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制作世界地形图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日本沉没》视频片段

教师首先提问:是什么摧毁了日本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引出这节课我们就来以地震为例来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以地震为例)

设计意图:以视频引入给学生深刻印象,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教师提问:什么是地震,你对地震了解多少?引导学生寻求未知知识的学习方法,然后选取了课堂师生一起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地震的概念,查阅地震小词典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地震

用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概率比较大引出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1——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成因学习过程体验

材料:近几年世界地震的分布: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

2009年9月2日,印尼发生7.3级地震

2009年10月30日,阿富汗发生6.0级地震

2010年1月9日,美国加州6.5级地震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

2011年5月11日,西班牙南部5.1级浅源地震

活动要求:1.找出地震的位置,并标在世界地形图上

2.归纳世界地震分布的规律

3.思考地震带分布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后提炼出这部分学习的方法是读图填图、规律归纳法

用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听到消息后我们都很难过,引出地震的危害,用视频回忆 5.12汶川地震后的画面得出地震的危害,用你印象中危害最大的地震引出活动二

活动2——探究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成因

材料一:

材料二:面对巨大自然灾难,如何应对:

活动要求:结合材料,开展以下学习活动

第一步:从材料一表格中发现了什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第二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通过小组活动,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后总结这部分学习的方法主要

是小组合作探究和材料分析法

抗灾减灾中最重要的是挽救生命,来承接地震逃生的环节,让学生没有学习之前发生地震会有什么反应,然后让急救超人的视频来解读正确的逃生方法,单个学生正确演示。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通过学生体验逃生的过程来学会生存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告诉我你学到了什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用课堂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自然灾害,从而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找到分布地区,探究成因,从危害能造成的损失中寻求防灾抗灾减灾的措施,还有地震逃生的方法。

设计意图:总结出这节课的主题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四)学习检测

课外探究活动,探究浙江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下课铃声响就是安全有序撤离

设计意图:再次提升这节课的主题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处置》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中央应急救助资金的拨付48小时救助到位。错误 2. 我国冬春救助的标准是每人一般一天保证一公斤粮食。错误 3. 县级民政部门在该县发生灾害之后,造成死亡或者是失踪有20个人以上,向省级民政部门、地市民政部门报告,并且两小时内上报民政部。错误 4. 自然灾情应急预案三级响应是由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负责。错误 5. 程序建设的关键是要对于日常行政工作进行具体化的规范,制定出各种类型的工作操作规程。正确 6. 任何一种管理系统,如果缺乏系统的工作机制,就不可能得到较好地落实。正确 7. 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意味着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正确 8. 专家最高预测,北极将要全面融化,未来100年海平面上升3米。错误 9. 灾害管理、应急救助,已经和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整个未来的生产力布局密切联系起来。正确 10. 汶川地震是我国政府第一次邀请国际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灾,同时也呼吁各国支援。正确 ■. 工作系统处于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需要因时因势推进工作系统的不断创新。正确 ■. 全球气候变暖绝不是危言耸听,由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性天气现象已经不断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 国际最低救助标准是10美元。错误 ■. 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有很强的社会性,但不具有政治性。错误 ■. 按照“()”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 B.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 ()负责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 D.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二、单选题 1. ()应当加强对地震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C. 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 2. 以( )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C. 国家减灾中心 3. 按照( )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C. 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 4.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C. 减灾委主任 5.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 D. 地震灾害保险 6. 下列哪个选项不需要()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D. 预备役 7. 未按照规划治导线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影响防洪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的罚款。 D. 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8. 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 A. 平顶式结构 9. 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计划。 B.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0. 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都不会少于() B. 两亿 ■. ()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D. 中央财政 ■.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制度。 B. 统一发布 ■. ()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A. 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 组织指挥系统,主要是重新加强了() A. 最高的减灾协调机构 ■. 减灾委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提出启动( )的建议,由国务院决定进入Ⅰ级响应。A. 一级响应■. 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 )A. 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 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 )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A.1 ■. 军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所需要的燃油,由()组织保障。D. 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部队和当地人民政府共同 三、多选题 1. 捐助种类包括() A. 经常性的捐赠 C. 对口捐助 D. 集中性捐助 2. 四位一体的组织实施体制包括() A.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 B. 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 C. 救灾司 D. 国家减灾中心 3. 汶川地震的特点包括() A. 地震的强度大,涉及的面积广,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 B. 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震中位于灾区较为边缘的地方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山洪灾害基本概念 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山洪灾害的成因 地质地貌因素 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是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降雨因素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份饱和,遇局地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还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此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加快或因拦洪工程设施溃决也是形成山洪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因素 具体来讲,人类的不当行为有以下几种: ①、毁林开荒。毁林开荒致使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加大和加快了地表径流的形成,使灾情加重。同时毁林开荒又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水库淤积,河床抬升,降低了水库、河道的调洪和行洪能力。 ②、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面积扩大后,不透水地面积增加,暴雨后地表汇流速度加快,洪峰流量成倍增长。另外,新增城镇多向低洼处发展,由于必要的防洪排涝设计跟不上,行洪河道演变成排水沟,必然加重洪涝灾害的损失。 ③、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开发。由于不顾地质条件,不合理的开挖,弃土弃

渣和盲目与河争地,挤占行洪河道,造成山洪泛滥,诱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而加重山洪危害。 山洪灾害发生的前兆 强降雨的前兆 早晨天气闷热,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一般是低气压天气系统临近的征兆,午后往往有强降雨发生;早晨见到远处有宝塔状墨云隆起,一般午后会有强雷雨发生;多日天气晴朗无云,天气特别炎热,忽见山岭迎风坡上隆起小云团,一般午夜或凌晨会有强雷雨发生;炎热的夜晚,听到不远处有沉闷的雷声忽东忽西,一般是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看到天边有漏斗状云或龙尾巴云时,表明天气极不稳定,随时都有雷雨大风来临的可能。 山洪灾害的危害性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河流改道、基础设施毁坏、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危害。 避灾躲灾常识 1.防范 每个人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学习了解一些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建房、修路要远离河滩、沟谷、低洼地带和不稳定山体; 无论是在居住场所还是在野外活动场所,都必须首先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要多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和广播、电视等媒体提供的洪水预警信息,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严禁涉水行走,更不要乘交通工具涉水过河;不要在山崖、涵洞、沟道、危房、低洼地里,危墙、高墙、高压线下避雨;一旦认定情况危急时,除及时向相关责任人和邻里报警外,应先将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 2.报警 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要采取喊话、

八种自然灾害_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一、泥石流定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三、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四、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 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 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五、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减轻崩塌、泥石流的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 生态措施的主要作用。生物措施的作用主要包括保护坡面、减少皮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上层、调解坡面水流、削减坡面径流量、增大坡体的冲蚀能力作用。其不仅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治本措施,而且投资少、收益快、容易被群众接受。 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生物治理应从水土保持入手,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合理进行生物规划设计。 根据具体地区的环境、地形特点,配置体型,树种、草类、实行山水林填的综合治理,推行乔、灌,草并举的治理原则。 治理泥石流可以通过具体规划泥石流形成区,还可以造沟坡水源涵养林和沟谷水土保持林。 泥石流危害

自然灾害与人作业整理

第一章 1. 太阳上的黑子活动,磁暴等灾害涉及天文因素,不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假 2. 根据自然灾害中一些量的起始速率,灾害在单位时间内的影响强度加以分类的自然灾害分为 A. 骤发性自然灾害 B. 迁延性自然灾害 C. 少发性自然灾害 D. 多发性自然灾害 3. 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动作用而瞬间进入灾变状态,这是自然灾害启动机制的 A. 诱发因素 B. 自然因素 C. 人为因素 D. 社会因素 4. 汶川地震和其余震,是()。 A. 同源型灾害链 B. 偶排型灾害链 C. 重现型灾害链 D. 互斥型灾害链 E. 因果型灾害链 5.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可以依靠一己之力应对自己境内的自然灾害。假 1. 下列哪些灾害是突发性灾害 A. 干旱 B. 海啸 C. 地震 D. 地面沉降 2. 自然灾害链类型有()。 A. 互斥型灾害链 B. 因果型灾害链 C. 重现型灾害链 D. 偶排型灾害链 E. 同源型灾害链 3. 中国防灾减灾日是(512),同学们要增强保护自己,帮助他人的意识。 4. 为了应对灾害全球化的趋势,联合国在上世纪连续的几次大会上,通过相关的决议,确立了一个 5. 下列哪些灾害是气象灾害 A. 泥石流 B. 火山 C. 洪涝 D. 台风 1. 全球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约(500万)次 2. 沙尘暴是一种迁延性自然灾害假 3. 【多选】根据自然灾害中一些量的起始速率,灾害在单位时间内的影响强度加以分类的自然灾害分为 A. 骤发性自然灾害 B. 迁延性自然灾害 C. 少发性自然灾害 D. 多发性自然灾害 4. 1987年,()地质学家首次提出灾害链的理论概念。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中国 5. 太阳上的黑子活动,磁暴等灾害涉及天文因素,不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假第二章 1. 地球系统过程需要确定事件的空间位置,时间位置则是不需要了解的。假 2. 地球上主要分为七大板块,板块的边界也是地震的分布带。真 3. 大气层对生命有重要意义,不仅保持着地表的温度不被发散掉,而且保护了地表的生物不受到大量紫外线的散射危害。真 4. 赤道上空暖气流运动到()沉至地表。 A. 南北回归线附近 B. 南北纬30度附近 C. 南北纬60度附近 D. 南北极圈附近 5. 在一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都是聚集在一起的,即冈瓦纳大陆。假 1. 大气层对生命有重要意义,不仅保持着地表的温度不被发散掉,而且保护了地表的生物不受到大量紫外线的散射危害。真 2. 岩石圈的循环是板块构造系统和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真 3. 中国青藏铁路辅助供电系统是依靠羊八井的地热能发电来运行的。假 4. 【多选题】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是负责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B. 动物是负责分解有机物,释放热能,属于分解者 C. 奥地利的地质学家休斯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圈的概念 D. 生物圈大概是地上、地下各延伸10公里的范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专题训练(附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专 题训练(附答案)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 境的自然现象,以下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专题训练,请考生认真练习。 (2019太原模拟)中新网2019年11月13日电截至目前,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已造成2 275人死亡,80人失踪,约60万人无家可归。海燕在我国沿海登陆后,也给我国南方多地带来了大到暴雨。读海燕中心位置移动经纬度示意图,完成1~2题。 1.台风海燕在我国登陆后移动方向大致为() A.由正西转向西北 B.由东南向西北 C.由西北转向东北 D.由西南向东北 2.此次台风给菲律宾造成的主要灾害是() A.海啸 B.山体滑坡 C.泥石流 D.强风、暴雨 解析:第1题,由图知大约11日前,台风中心向西北移动,11日后,则转向东北。第2题,台风带来的灾害主要有狂风、暴雨等。 答案:1.C 2.D 3.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 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A.虫害 B.冻害 C.滑坡 D.洪水 解析:选B。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以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从其海拔、经纬度来判断,乙地位于东北平原,春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低温冻害时有发生,影响农作物生长。因此B项正确。 考向二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4.(2019高考天津卷)如图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解析:选C。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是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考虑的主要因素。震级大小、震中距和震源深度均能影响烈度大小,但不是制定抗震标准的主因。故选C。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如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如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优质课教学设计】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探究

《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探究》讲授课教学设计 【探究过程】 教学活动一:引入中国洪涝灾害分布图, 观察中国洪涝灾害多发区在哪里?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感官上先对中国洪涝灾害的分布有一个感性认知,让学生带着“这些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问题听课,为学生探究成因做好伏笔。 才能展现:就我们现在所学和所知道的,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能够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可能会有哪些(自然和人为)?试着说一下! 具体探究求知过程: 活动1:引入中国气候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中国气候分布图来从气候角度思考气候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小结1:气候对降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洪涝灾害 东部: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多;东南沿海地带夏秋季节多台风 西北、青藏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为主,全年降水较东部少。 活动2:引入中国地形图

夏季风是什么风向?从哪里吹来?夏季风在这一系列山脉的哪侧是迎风坡?哪侧是背风坡?各对降水产生什么影响? 小结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东部:迎风坡,降水多;西北:背风坡,降水少;青藏区:海拔高,降水少; 活动3:引入中国地形图,来看中国各地的海陆位置 东部地区距海远近如何?对降水产生何种影响? 西部地区距海远近如何?对降水产生何种影响? 小结3: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东部:距海近,降水多;西部:身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 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探究2 活动4:引入中国水系图

比较东西部河流数目? 小结4:河流数目对洪涝的影响 东部:河流多,水量大;西部:河流少,水量小;活动5:引入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水系图

东部地区的长江黄河支流特征和流域面积会对其洪涝灾害产生什么影响?西部地区的塔里木河支流特征和流域面积会对其洪涝灾害产生什么影响? 小结5:支流数目流域面积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东部河流: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水量大; 西部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水量小; 活动6:引入河道特征示意图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对人类危害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以地震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地震基础知识和地震的分布 (2)学会分析地震产生的原因 (3)探究地震灾害的危害 (4)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地震自救常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 (2)通过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生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三、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危害的对比分析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堂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制作世界地形图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日本沉没》视频片段 教师首先提问:是什么摧毁了日本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引出这节课我们就来以地震为例来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以地震为例) 设计意图:以视频引入给学生深刻印象,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教师提问:什么是地震,你对地震了解多少?引导学生寻求未知知识的学习方法,然后选取了课堂师生一起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地震的概念,查阅地震小词典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地震

用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概率比较大引出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1——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成因学习过程体验 材料:近几年世界地震的分布: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 2009年9月2日,印尼发生7.3级地震 2009年10月30日,阿富汗发生6.0级地震 2010年1月9日,美国加州6.5级地震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 2011年5月11日,西班牙南部5.1级浅源地震 活动要求:1.找出地震的位置,并标在世界地形图上 2.归纳世界地震分布的规律 3.思考地震带分布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后提炼出这部分学习的方法是读图填图、规律归纳法 用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听到消息后我们都很难过,引出地震的危害,用视频回忆 5.12汶川地震后的画面得出地震的危害,用你印象中危害最大的地震引出活动二 活动2——探究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成因 材料一: 材料二:面对巨大自然灾难,如何应对: 活动要求:结合材料,开展以下学习活动 第一步:从材料一表格中发现了什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第二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通过小组活动,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后总结这部分学习的方法主要 是小组合作探究和材料分析法 抗灾减灾中最重要的是挽救生命,来承接地震逃生的环节,让学生没有学习之前发生地震会有什么反应,然后让急救超人的视频来解读正确的逃生方法,单个学生正确演示。

自然灾害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自然灾害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第I 卷(选择题 共6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B.2006 C.1976年唐山大地震 D.2005 2分,共60分。 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2 ?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 .致灾因子强度 C.孕灾环境大小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 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 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 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 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 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据此回答5-9题。 B ?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D ?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密內西比河 新舆尔覆' 扭阿密空■■ 餐西哥樹 一團风路径 〕魁险区域 5.该飓风登陆美国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

A.① B. C. D. 6.列关于飓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会诱发地震和海啸.“卡特里娜”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气流 C.形成在太平洋附近洋面上.中心最大风力在6 级以上 7.该飓风登陆后,造成美国众多生命和几十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其直接原因是①强风②风暴潮③ 特大暴雨④严重干旱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8.8月28日,受飓风影响新奥尔良市的风向是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9.目前,对飓风最重要的监测手段是 A. 利用气象卫星 B. 建立洪水预报系统 C. 利用探测气球 D. 气象台人工监测 当地时间8 日8 点50 分(北京时间8日11 点50 分) ,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 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 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 亿美元。据此完成10-11 题 10.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11.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 C. 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D.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下图表示几种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 亳克/升 的自然灾害。 12.2006 年1 月20日,某报以“珠三角咸潮敲响警钟水资源大省竟然也叫‘渴'”为题,报道了珠江受严重咸潮威胁。以下描述中,可成为珠江咸潮成因的是①南粤大地的干旱②珠江流域内水库下泄流 量增加③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④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⑤ 珠江流域内用水量大⑥离岸风的吹拂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 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 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 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综合题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综合题 (考试总分:36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综合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360 分) 1、(12分)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单位:次)等值线图(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研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辨证施治”。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生活中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 (3)写出右图中三个干旱高发区。应对干旱应釆取哪些工程措施。 2、(12分)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029次,旱灾1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更为严重。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业受旱面积1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为严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两种灾害中,受灾面积较广的是,其频繁发生反映出我国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2)干旱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有等。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旱面积大规模扩大的原因是。 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30年平均降雪日数分布图,图中甲区域常在冬春季节出现白灾,又称“白毛风”,是指大风呼啸,雪花飞舞,到处是白茫茫一片,松散的积雪被卷起使天空中的能见度下降的现象。“白毛风在气象上称为“吹雪”(水平能见度在 1.0~10.0公里以内)或“雪暴”(水平能见度<1.0公里)。 材料二北纬45度附近区域是玉米的最佳生长区,图中乙区域与同纬度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 材料三下图中丙区域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说明甲乙两地降雪日数差异的原因。 (2)分析甲区域出现“白灾”对农业的主要危害。 (3)分析乙区域作为“黄金玉米带”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所面临的问题。 (4)说明丙区域“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原因。 4、(12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5年底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受异常严重旱灾。中国于2016年3月15日开始经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以帮助缓解旱情。 材料二下图为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3、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4、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5、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6、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7、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8、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二、重点难点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三、教学方法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四、新授导入新课据中国台网测定,2005年10月08日,11时50分36.0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东经73.6) 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外,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活动智能要求预测点拔活动1阅读p107“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

4-32。完成: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征?(结合实例来说明)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哪些影响?4、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活动2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及“中国的自然灾害”分析完成:1、从自然灾害的类型来看具有哪些特征?2、自然灾害通过哪些途径来限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3、中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活动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灾情”回答:1洪涝灾害包括哪几类?各是一种什么样现象?2读表归纳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含义及特点。读“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及“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分析:1这次全流域洪水有什么特点?2形成洪水的气候因素是什么?3从河流形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5从图中分析防洪压力特大地区是哪些地方?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读“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回答:1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2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它对洪灾的形成有什么作用?3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是什么?4分析暴雨形成条件是什么?我国暴雨具有哪些特点?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

自然灾害 习题(含答案)

自然灾害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我国冬季风活动强烈,易带来的灾害性天气是() A. 台风 B. 洪涝 C. 干旱 D. 寒潮 2. 我国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居多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 2015年4月15日下午17时许,北京遭遇 13年来最强沙尘暴袭击,城区被一片黄色覆盖,多个监测站点PM10小时浓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达到重度污染.结合图完成26-28题: 下列哪组铁路线受沙尘暴影响最小的是() A. 兰新线、陇海线 B. 兰新线、京包线 C. 浙赣线、湘黔线 D. 陇海线、包兰线 4. 关于台风“尤特”移动的路线和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 路线从西北向东南 B. 菲律宾受影响大 C. 粤、桂、琼、沪受影响大 D. 从西南向东北 5. 【台风“尤特”】2013年8月14日中午到傍晚11号在广东台山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读 图完成1~2题: 2013年8月14日08时,台风“尤特”所在位置是() A. (112°W,20°N ) B. 南海温带海面 C. 南海热带海面 D. 广西内陆 6. 影响樱花开放时间自南向北逐渐推迟的主要因素是() A. 水分 B. 地形 C. 热量 D. 树种 7. 同一时期①②③三地出现不同的生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海陆因素 B. 纬度因素 C. 地形因素 D. 光照条件

8. 东南亚居民以单衣薄裙为主.这种衣着习惯主要是受() A. 气候的影响 B. 物产差异的影响 C. 地形的影响 D. 经济条件的影响 9. 甲、乙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A. 甲地区山地为主,耕地较少 B. 乙地区春旱严重,水资源紧张 C. 甲地区经常受台风侵袭,涝灾严重 D. 乙地区交通不便,劳动力不足 10. 我国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高低不平 B. 夏季风强弱不同 C. 海陆位置不同 D. 冬季风强弱不同 11.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以上描绘,在下列哪个省能见到() A. 安徽 B. 黑龙江 C. 甘肃 D. 西藏 12. 日本樱花盛开的时间由南向北推迟的原因是() A. 地形因素 B. 海陆因素 C. 纬度因素 D. 人为因素 13. 图中②国常常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A. 台风 B. 寒潮 C. 旱灾 D. 沙尘暴 14. 日本樱花开放的时间从南向北推迟,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地形 D. 人类活动 15.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第二大城市、著名旅游胜地博克拉发生特大地震.同日17时17分,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定日发生5.9级地震(如图).读 图完成3~4题. 定日位于博克拉的() A. 东南 B. 西北 C. 东北 D. 西南 16. 冬季东北三省气候寒冷,主要原因是() ①海陆位置②洋流③冬季风④纬度位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7. 如图为“某日四城市天气预报图”,读图完成: 该日四城市中最适宜户外体育活动的是() A. 长沙 B. 太原 C. 武汉 D. 兰州 18. 乙地形区春夏季节常见的气象灾害是() A. 寒潮 B. 台风 C. 涝灾 D. 旱灾 19. 新疆地区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是() A. 昼夜温差大、光照强烈 B. 地下水含糖分多 C. 土壤中含糖分多 D. 温差小,利于植物糖分积累

2019版第4章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3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 人类的危害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I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自然资源概述 (1)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 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⑵分类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 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化石能源为主 ------------------------- >

3 [理解一要点突破]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 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 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矿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9年5 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据此完成1?3题。 1 ?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侵入岩 D .喷出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3 ?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完整版)历年自然灾害高考试题与答案..

2007-2014年自然灾害历年各地高考试题及答案(2014新课标I卷)43,(10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 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 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 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 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 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 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 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2014新课标II卷)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

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2014福建卷)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5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 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9分)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014山东卷)44、(10分)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 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⑴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⑵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2014海南卷)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 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灯。 图13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 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 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 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 端海拔约3000米。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2014上海卷)(十八)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自然灾害与人考题(南京大学)

1、1987年,()地质学家首次提出灾害链的理论概念。中国 2、我国暴雨主要发生于()A.西南部地区C.东部地区D.长江上游雨量较大的地区 3、沙尘暴是一种迁延性自然灾害假 4、汶川地震和其余震,是()重现型灾害链 5、大气层由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同温层--臭氧层--中间层--电离层 6、研究大系统要遵循的原则有()。A.可分解原则C.可操作原则D.简单确定原则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描述,正确的是()。 A.植物是负责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B.奥地利的地质学家休斯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圈的概念 C.动物是负责分解有机物,释放热能,属于分解者 D.生物圈大概是地上、地下各延伸10公里的范围 8、板块有三种板块边界,它们的表现形态是()A.转换断层C.洋中脊D.深海沟 9、地球的板块构造系统由()组成A.岩石圈B.软流圈D.深部地幔 10、汶川地震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地震逆冲断层 11、地震的分类有哪些A.诱发地震B.陷落地震C.火山地震D.构造地震 12、差分干涉雷达主要是为了探测地壳的形变。真 13、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是我国成功预防的一次地震。真 14、 15、震级用( )来表示。M 16、地球表面的地壳与下面的地幔之间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的不连续面,这个面称为莫霍面 17、智利位于哪几个板块之间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纳斯卡板块 18、断层的类型有正断层平移滑动断层逆冲断层 19、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于1949年建立于(),主要提供太平洋地区的海啸预警服务。夏威夷 20、2004年印尼海啸产生的海啸波传播到它附近的斯里兰卡、印度和越南只需要2-3小时。假 21、海啸是海水自表面向海底的整体性的海水剧烈运动。假 22、下列哪些国家,2004年印尼海啸中受到了影响了。斯里兰卡泰国印度 23、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系,水越深,速度越快 D.地震波的波长与水深有关系,水越深,波长越长 24、地震造成地壳的错断有三种情况,它们产生海啸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真 25、在水深平均几公里的海洋,对于波长几百公里的海啸来说,犹如一池浅水,而对风暴潮来说就是一种“深水波”。真 26、 27、1755年里斯本海啸是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大的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假

二自然灾害试题

第二章自然灾害 一.判断 1.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对)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其他危害人类社会的破坏现象。(对) 3.我国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对) 4.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是不可预测的。(错) 5.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差异性。(对) 6.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群发性。(对) 7.次生灾害是由一种灾害引发的其他灾害。(对) 8.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经济。(对) 9.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人道。(对) 10.地震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要尽量顺风跑,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错) 11.地震发生时可以在立交桥下避灾。(错) 12.灾害发生后,自救互救是主要的救灾方式。(对) 13.地震主震结束后,学校的学生疏散时,要有顺序,还要以书包等保护头部。(对) 14.地震时若正在搭乘电梯,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电梯一旦停下,就迅速离开电梯。(对) 15.开车时如遇地震,要尽快安全地停车,然后待在车内,蹲伏于座位旁;如果停在较空旷安全的地带, 也可走出车外。(对) 16.地震时只要注意不被地板上的不稳定物品砸伤就可以了,天花板上的物品(如灯具)是不会掉落下来 的。(错) 17.出于防灾目的,居室中不要把重物置于高架上。(对) 18.地震避灾时应面向窗户。(错)

20.地震时如在院子里,要躲在院墙角或门柱旁。(错) 21.地震避难时,要充分利用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携带足够的衣、食、住等生活用品与医药用品。 (错) 22.道路是否畅通是影响地震救灾效率的重要因素。(对) 23.自然灾害逃生时,多人向同一个方向拥挤是很不安全的,因此处在拥挤的人群中时,要向与人流相反 的方向移动。(错) 24.地震后灾民应先争取时间自救、互救。(对) 25.被埋压在地震废墟中时,有条件时可敲击水管求救。(对) 26.地震时照明最好用手电筒,不要使用蜡烛、火柴等明火。(对) 27.震后救人时,为防止粉尘窒息被营救者,必要时可洒水息尘。(对) 28.地震时压埋人员被救出得越早,生存的可能性越大。(对) 29.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关闭电源、火源与天然气源。(对) 30.地震可能引起水灾、火灾。(对) 31.防止地震衍、次生水灾的主要办法是及时打通堵塞,疏导积水。(对) 32.长期困在黑暗中的人员,在救出重见光明前,应用灯光照射检查其双眼视力,以免失明。(×,长期处于黑 暗中的人员不能一下子接触强光,否则会失明) 33.台风暴雨中,在城市街道上行走时要尽量靠近道路边缘。(错) 34.将木制家具、木板等捆在一起可以自制漂浮逃生筏。(对) 35.汽车进入水淹地区时,如条件尚允许行驶,应关闭窗户,迎着洪水驶向高地。(对) 36.将树枝、竹竿、木杆采用编席的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自制漂浮逃生筏。(对) 37.在有大风的雷雨天气里,最好打带有金属杆的雨伞,因为这样的雨伞才不易损坏。(错) 38.泡沫板不能用作洪水中的救生物。(错) 39.人落水后,应马上脱掉鞋子。(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