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 CRM 常用T-code

SAP CRM 常用T-code
SAP CRM 常用T-code

Session one (Common used)

1, SU01 Create/Maintain User ID

2, SU3 Maintain User profile

3, SM04 User List

4, SM12 Select Lock Entries

5, SM36 Define Background Job

6, SM37 Simple Job Selection (View BK Job)

7, SE09/SE10 Transport Organizer

8, WUI/CRM_UI Link to Web UI

9, SPRO Customizing: Execute Project

10, BSP_WD_CMPWB UI Component Workbench

11, EEWB Easy Enhancement Workbench

12, SE93 Search/View T-CODE

13, STMS 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

Session Two (ABAP Reference)

1, SE11 ABAP Dictionary

2, SE16 Data Browser

3, SE18 BAdI Builder: Initial Screen for Definition

4, SE19 BAdI Builder: Initial Screen for Implementations 5, SE37 Function Builder

6, SE38 ABAP Editor

7, SM30 Maintain Table View

1, PPOMA_CRM Maintain Organization Model

2, PPOCA_CRM Create Organization Model

3, BP Maintain Business Partner

4, BUMR BP Relationships

5, BPH BP Group Hierarchy

5, COMMPR01 Material Display

6, IB51/IB52/IB53 Install Base Create/Change/View

7, CRMD_PROF_CHAR Maintain Marketing Attributes

Session Four (Middleware Reference)

1, SMOEAC Administration Console

2, SM59 Configuration for RFC Connections

3, SMQ1 Display Outbound RFC Queues

4, SMQ2 Display Inbound Queues

5, SMW01 Display BDoc Messages

6, SMW02 Display BDoc Message Summary

7, SMW02A Display Message Error Analysis

8, SMW03 Display Message Flow Statistics 9, SBDM BDoc Maintainance

10, R3AS Start Initial Load

11, R3AC4 Set up Delta Load

1, CRMD_ORDER Search for Business Transactions

2, CRMC_ACTION_JOB Action Monitor: Se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Outputs 3, GENIL_BOL_BROWSER View Order Detail Information

SAP CRM 常用T-code

Session one (Common used) 1, SU01 Create/Maintain User ID 2, SU3 Maintain User profile 3, SM04 User List 4, SM12 Select Lock Entries 5, SM36 Define Background Job 6, SM37 Simple Job Selection (View BK Job) 7, SE09/SE10 Transport Organizer 8, WUI/CRM_UI Link to Web UI 9, SPRO Customizing: Execute Project 10, BSP_WD_CMPWB UI Component Workbench 11, EEWB Easy Enhancement Workbench 12, SE93 Search/View T-CODE 13, STMS 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 Session Two (ABAP Reference) 1, SE11 ABAP Dictionary 2, SE16 Data Browser 3, SE18 BAdI Builder: Initial Screen for Definition 4, SE19 BAdI Builder: Initial Screen for Implementations 5, SE37 Function Builder 6, SE38 ABAP Editor 7, SM30 Maintain Table View

《植树问题》教材对比解读

《植树问题》教材变化的对比解读 一、教学内容的对比 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内容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在研读这个内容时,总觉得植树问题的两道例题在编排上缺乏一致性。特别是对模型的结构化处理完全不同,给人一种“双重性格“的感觉。而五年级上册新教材中《植树问题》例2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点,重点将封闭图形转化成线段上只种一端的情况,而非原教材将封闭图形作为方阵问题进行重新教学。我想,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也许在解决策略上我们有所弱化或失去,但转化思想的渗透和模型思想的统一结构化处理会让学生得到更多! 二、编排特点的对比 (1)题材更为丰富。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本次修订后的“植树问题”新增了一些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例3探讨在一条封闭曲线上植树的问题。另外,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增加了“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马拉松比赛设置饮水点”“项链上的水晶”等实际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多角度、有效地体会和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更突出线段图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植树问题”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模型思想,而如何让学生理解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教学“植树问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突出了线段图的教学,通过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例1先画出形象的线段图,然后抽象成线段图表示两端都栽的情况,例2通过迁移呈现出两端都不栽的线段图,“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迁移画出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线段图,最后例3让学生理解在封闭曲线上植树的线段图的画法以及沟通它和一条线段上植树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联系。教材通过突出线段图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不同情况下植树棵树、分割点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由此理解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3)更注重模型的对比与沟通。 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找出这种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树正好等于间隔数,也就相当于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四上《植树问题》具体编排: 从教材的学习内容来说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探究比较简单的两端都植树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在得出两端都植树规律的基础上探究两端都不植树的规律,第三层次是探究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第四层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此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五上《植树问题》具体编排: 1.例1: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植树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解决点和间隔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是当数据比较大时,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所以教材编排上体现了化繁为简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1)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话“100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渗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的编排渗透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现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

层次分析法的优劣势

层次分析法的优劣势分析: 优势: 1.系统性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这种方法尤其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 2.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经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 3.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 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们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步骤留给了大脑,只保留人脑对要素的印象,化为简单的权重进行计算。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 劣势: 1.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这个作用正好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只能从原有方案中进行选取,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够,造成了我们尽管在我们想出来的众多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好的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人家企业所做出来的效果好。而对于大部分决策者来说,如果一种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优者,然后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进方案的话,这种分析工具才是比较完美的。但显然,层次分析法还没能做到这点。 2.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在如今对科学的方法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一门科学需要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人脑考虑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带有较多的定性色彩。这样,当一个人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做决策时,其他人就会说:为什么会是这样?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如果不可以的话,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结果是对的?你说你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比较深,但我也认为我的认识也比较深,可我和你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以我的观点做出

SAP MM 常用T-CODE

SAP MM模块常用T-code MM01 - 创建物料主数据 XK01 - 创建供应商主数据 ME11 - 创建采购信息记录 ME01 - 维护货源清单 ME51N- 创建采购申请 ME5A - 显示采购申请清单 ME55 - 批准采购申请(批准组:YH) ME57 – 分配并处理采购申请 MB21 - 预留 MB24 - 显示预留清单 ME21N- 创建采购订单 ME28 - 批准采购订单(批准组:YS) ME9F - 采购订单发送确认 ME2L - 查询供应商的采购凭证 ME31 - 创建采购协议 MD03 - 手动MRP MD04 - 库存需求清单(MD05 - MRP清单)MRKO - 寄售结算 MELB - 采购申请列表(需求跟踪号) ME41 - 创建询价单 ME47 - 维护报价 ME49 - 价格比较清单 MI31 - 建立库存盘点凭证 MI21 - 打印盘点凭证 MI22 - 显示实际盘点凭证内容 MI24 - 显示实际盘点凭证清单 MI03 - 显示实际盘点清单 MI04 - 根据盘点凭证输入库存计数 MI20 - 库存差异清单 MI07 - 库存差额总览记帐 MI02 - 更改盘点凭证 MB03 - 显示物料凭证 ME2O - 查询供应商货源库存 MB03 - 显示物料凭证 MMBE - 库存总览

MB5L - 查询库存价值余额清单 MCBR - 库存批次分析 MB5B - 查询每一天的库存 MB58 - 查询客户代保管库存 MB25 - 查询预留和发货情况MB51 MB5S - 查询采购订单的收货和发票差异 MB51 - 物料凭证查询(可以按移动类型查询) ME2L - 确认采购单/转储单正确 MCSJ - 信息结构S911 采购信息查询(采购数量\价值、收货数量\价值、发票数量\价值) MCBA - 核对库存数量,金额 MM04 - 显示物料改变 MMSC - 集中创建库存地点 MIGO_GR根据单据收货: MB1C - 其它收货 MB1A - 输入发货 MB1B - 转储 MB31 - 生产收货 MB01 - 采购收货) MBST - 取消物料凭证 MM60 - 商品清单 ME31L- 创建计划协议 ME38 - 维护交货计划 ME9A - 消息输出 MB04 - 分包合同事后调整 MB52 - 显示现有的仓库物料库存 MB90 - 来自货物移动的输出 CO03 - 显示生产订单 IW13 - 物料反查订单(清单) IW33 - 显示维修订单 VA01 -创建销售订单 VL01N - 参照销售订单创建外向交货单 VL02N – 修改外向交货单(拣配、发货过帐) VL09 – 冲销销售的货物移动 VF01 – 出具销售发票 VF04 – 处理出具发票到期清单 VF11 – 取消出具销售发票

层次分析法优缺点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 1.系统性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这种方法尤其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 2.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经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 3.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 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们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步骤留给了大脑,只保留人脑对要素的印象,化为简单的权重进行计算。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 缺点: 1.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这个作用正好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只能从原有方案中进行选取,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够,造成了我们尽管在我们想出来的众多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好的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人家企业所做出来的效果好。而对于大部分决策者来说,如果一种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优者,然后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进方案的话,这种分析工具才是比较完美的。但显然,层次分析法还没能做到这点。 2.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在如今对科学的方法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一门科学需要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人脑考虑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带有较多的定性色彩。这样,当一个人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做决策时,其他人就会说:为什么会是这样?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如果不可以的话,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结果是对的?你说你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比较深,但我也认为我的认识也比较深,可我和你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以我的观点做出

层次分析法中的成对比较矩阵

层次分析法中的成对比较矩阵 clc clear %修改对比矩阵、一致性检验就可以 a=[1,1,1,4,1,1/2 1,1,2,4,1,1/2 1,1/2,1,5,3,1/2 1/4,1/4,1/5,1,1/3,1/3 1,1,1/3,3,1,1 2,2,2,3,3,1]; [x,y]=eig(a);eigenvalue=diag(y);lamda=eigenvalue(1); ci1=(lamda-6)/5;cr1=ci1/1.24 w1=x(:,1)/sum(x(:,1)) b1=[1,1/4,1/2;4,1,3;2,1/3,1]; [x,y]=eig(b1);eigenvalue=diag(y);lamda=eigenvalue(1); ci21=(lamda-3)/2;cr21=ci21/0.58 w21=x(:,1)/sum(x(:,1)) b2=[1 1/4 1/5;4 1 1/2;5 2 1]; [x,y]=eig(b2);eigenvalue=diag(y);lamda=eigenvalue(1); ci22=(lamda-3)/2;cr22=ci22/0.58 w22=x(:,1)/sum(x(:,1)) b3=[1 3 1/3;1/3 1 1/7;3 7 1]; [x,y]=eig(b3);eigenvalue=diag(y);lamda=eigenvalue(1); ci23=(lamda-3)/2;cr23=ci23/0.58 w23=x(:,1)/sum(x(:,1)) b4=[1 1/3 5;3 1 7;1/5 1/7 1]; [x,y]=eig(b4);eigenvalue=diag(y);lamda=eigenvalue(1); ci24=(lamda-3)/2;cr24=ci24/0.58 w24=x(:,1)/sum(x(:,1)) b5=[1 1 7;1 1 7;1/7 1/7 1]; [x,y]=eig(b5);eigenvalue=diag(y);lamda=eigenvalue(2); ci25=(lamda-3)/2;cr25=ci25/0.58 w25=x(:,2)/sum(x(:,2)) b6=[1 7 9;1/7 1 1 ;1/9 1 1]; [x,y]=eig(b6);eigenvalue=diag(y);lamda=eigenvalue(1); ci26=(lamda-3)/2;cr26=ci26/0.58 w26=x(:,1)/sum(x(:,1)) w_sum=[w21,w22,w23,w24,w25,w26]*w1 ci=[ci21,ci22,ci23,ci24,ci25,ci26]; cr=ci*w1/sum(0.58*w1)

SAP FI 常用T-CODE

SAP FI T-Code 事务码描述(中英文) F.52 G/L: Acct Bal.Interest Calculation 总帐:计算科目余额利息 F-06 Post Incoming Payments 收款记帐 F-07 Post Outgoing Payments 付款记帐 FB1S Clear G/L Account 结算总分类帐科目 FB41 Post Tax Payable 应付税款记帐 FBB1 Post Foreign Currency Valuation 外币评估记帐 FBL3 Display G/L Account Line Items 显示总帐科目行项目 FBL4 Change G/L Account Line Items 更改总分类帐科目的行项目 FBL5 Display G/L Account Line Items 显示总分类帐科目的行项目 FBX0 Change Documents for Ext.Documents 外部凭证的更改凭证 FBX1 Post External Documents Received 收到外部凭证记帐 FBX2 Change External Documents to be Sent 更改将送出的外部凭证 FBX3 Display Extern.Documents to be Sent 显示将送出的外部凭证 FBX4 Change External Documents Received 更改收到的外部凭证 FBX5 Display External Documents Received 显示收到的外部凭证 FBX6 Transfer: Extern.Documents to File 传输:外部凭证到文件 FBX7 Load External Documents from File 从文件中装载外部凭证 FS01 Create Master Record 创建主记录 FS02 Change Master Record 更改主记录 FS03 Display Master Record 显示主记录 FS04 G/L Account Changes (Centrally) 总帐科目更改(集中地) FS05 Block Master Record 冻结主记录 FS06 Mark Master Record for Deletion 把主记录标识为删除 FS10 G/L Account Balance 总分类帐科目余额 FSAA Display Address for Bal.Confirmatns 显示余额确认地址 FSE2 Change Financial Statement Version 更改财务报表版本 FSE3 Display Financial Statement Version 显示财务报表版本 FSE4 Planning Preparation 计划准备 FSE5 Maintain Planning 计划维护 FSE6 Display Planning 显示计划 FSE7 Maint.Bal.Sht/P+L Forgn Lang.Texts 维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外语长文本FSE8 Display Forgn Lang.Bal.Sht/P+L Texts 显示外文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文本FSE9 Automatic Balance Sheet/P+L Form 自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FSM1 Create Sample Account 创建样本帐户 FSM2 Change Sample Account 更改样本帐户 FSM3 Display Sample Account 显示样本帐户 FSM4 Sample Account Changes 样本科目更改 FSM5 Delete sample account 删除样本科目 FSMN 总帐菜单总帐菜单 FSP1 Create Master Record in Chart/Accts 创建会计科目表中的主记录 FSP2 Change master record in chart/accts 更改会计科目表中的主记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异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通过考察一群会计师和工程师的工作满意感与生产率的关系,通过半有组织性的采访,他积累了影响这些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各种因素的资料,表明了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因素。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类的内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例如,组织只有通过确定出色绩效的标准,才可能影响个人,使他们认为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激励因素通常是与个人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感情相联系,但有时也涉及消极感情。而保健因素却几乎与积极感情无关,只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下图阐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图所示,成就的出现在令人满意的工作经历中超过40%,而在令人不满意的工作经历中则少于10%。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它还暗示着工作条件和薪金等保健因素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只能影响对工作的不满意的程度。 相似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 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相似于激励因素 区别:1、二者都是论及人性需求,但马的需求层次理论比较系统,赫的理论在其中 作了部分的细化 2、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系统性——将对象视作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 实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应用范围很广,同时,这种方法使得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能够相互沟通,决策者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它,这就增加了决策的有效性; 简洁性——计算简便,结果明确,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即可以了解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该法的基本步骤,容易被决策者了解和掌握。便于决策者直接了解和掌握。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囿旧——只能从原有的方案中优选一个出来,没有办法得出更好的新方案; 粗略——该法中的比较、判断以及结果的计算过程都是粗糙的,不适用于精度较高的问题。;主观——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结果难以让所有的决策者接受。当然采取专家群体判断的办法是克服这个缺点的一种途径。 层次分析法(AHP法) 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比较有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SAP常用T-Code汇总情况情况

MM常用T-CODE MM01 创建一般物料Create Material – General MM02 修改一般物料Change Material MM03 显示一般物料Display Material mm04 显示修改 Display modify MK01 建立供应商Create vendor (Purchasing) MK02 修改供应商Change vendor (Purchasing) MK03 显示供应商Display vendor (Purchasing) Mk05 冻结供应商Block vendor (Purchasing) MK06 在供应商上作标记以备删除(采购) Mark vendor for deletion (purch.) ME11 建立采购信息记录Create Purchasing Info Record ME12 改变采购信息记录Change Purchasing Info Record ME13 显示采购信息记录Display Purchasing Info Record ME28 采购审批Release Purchase Order ME29N 采购审批(单个)Release Purchase Order(single) ME9F 消息输出: 采购订单Message Output: Purchase Orders ME51N 建立采购申请Create Purchase Requisition ME57 分配和处理申请Assign and Process Requisitions ME58 订单: 分配的请求Ordering: Assigned Requisitions MIGO 库存运做Stock MMBE 查询单个库存Stock Overview MB51 进出库查询Stock view MB52 查询批量库存Stock view ME1L 每供应商的信息记录Info Records Per Vendor ME2L 按供应商分类采购订单Purchase Orders by Vendor ME1M 每物料的信息记录Info Records Per Material ME2M 按物料分类采购订单Purchase Orders by Material MB1A 发货 MB1B 转仓 MB1C 收货 ME81N 订单值分析 MCE1 采购组分析 MCE3 供应商分析(采购) MCE5 物料组分析(采购) MB5B 库存按过帐日期 MB90 来自货物移动的输出 MB1B 输入转帐 ME23N 显示采购订单 MIGO 货物移动 MBST 取消物料凭证 ME2C 每个商品组的采购凭证 ME2N 每个凭证的采购凭证

SAP 常用Tcode

SAP 常用T-Code SAP 2007-10-31 21:42:12 阅读373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ZPPC_ALL - My Tools ZBC41 - 维护表ZGENNO中的记录 ZPPC15 - 查找开发类下对应的对像及对象 AUTH_DISPLAY_OBJECTS - 显示启用中的权限对象 ZZSEARCH - Search for String From Source Code 程序分析 SLIN - ABAP程序语法核查 AL21 - ABAP 程序分析 AL22 - ABAP 程序依赖对象 SE49 - 程序分析:表格操作 STAT - Local Transaction Statistics SE30 - ABAP Objects Runtime Analysis ST05 - Performance trace SE83 - Reuse Library(develop refer) ST22 - ABAP 错误分析 SE80 - Object Navigator SM12 - 显示与删除锁定 DWDM - Development Workbench Demos ABAPDOCU - ABAP Documentation and Examples DBCO - Database Connection Maintenance SM21 - 在线系统记录分析 LIBS - 清单格式 BIBS - 使用者接口设计范例 SM21 - 在线系统记录分析 ST02 - Setups/Tune Buffers ST03 - Performance,SAP Statistics, Workload ST20 - 画面追踪 STMS - 传送管理系统 URL(help document) URL - SAP business workflow URL - IMG--MM URL - IDOC URL - BAPI-ALE URL - BAPI programming guide reference URL - Tuto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s URL - Remote Communications URL - ALE programming guide URL - about sap customer exits URL - RFC programming in abap URL - how to create a global class URL - SAP business workflow

SAP中的常用T-code

SAP 常用T-code SO&DN 方面: VA01—开SO, create Sales Order VA02—改SO,change Sales Order VA03—看SO,display Sales Order VL01N--开DN, create Delivery Number VL02N--改DN,change Delivery Number VL03N--看DN,display Delivery Number BOM 方面; ZPP72—往下展BOM , 通过71J 找对应的原材, 展多级BOM CS11--往下展BOM , 通过71J 找对应的原材, 展一级BOM CS15-往上展BOM, 通过原材找对应的71J. 库存方面: MD04—查看订单状况,(其中看到的Delvry后面的号码是DN, CusOrd后面的号码是SO-LINE,PrdOrd看到的是PC 开进系统的工单,Stock后面的数字是 目前的库存状况) MMBE—查看库存状况(71J 在T003 的库存可出货,在M561 的库存表示还没入库,原材在TZ02 的库存可出货) 其他方面: VK13—查询PR00 和ZBW3 价钱。 ZSDE301—出货时传ALE ZSDE304—当ZSDE301 没有传成功的情况下,用此code 重传ALE ZSDR306—导明细,看目前Open PO 的数量—没有出货的部分都会计算在内。ZSMR09—down 出已经出货的OTD 明细on time delivery,( 可放时间段) ZSD11—根据packing 号查询packing 下面的DN&Qty ZSD055—根据DN 找出出货的invoice& packing& tracking no, AWB. ZSD27A—查询packing# 的材积是否ready. ZBWR05—查询进口报单,IMA1*&IMF1* 打头是国外进口的,L 打头是国内进口,其中1 表示2011 年 ZSD23—出口所用的code, 可以查询DN 的总数是否与KPI 一致,或者是否出货数量&出货日期是否一致。 ZMMR119—R1/R3 mapping report,根据R3 查R1, 或者根据R1 查R3. MM03—查询材料主档 ZSMR49—可以查原材的cost&price, 或者查询71J 的描述(前5 码表示Model)XD01—建sold to&ship to code XD02—改sold to&ship to code 里面的信息 XD03—看sold to&ship to code 里面的信息;SQ01—查询中文品名&HS code

各个学历层次比较

国内学历介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对学历解释如下: (一)国民教育是指以下五种情形的教育 1、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批准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格的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民办高等学校所颁发的学历证书; 2、通过自学考试、由国务院自学考试委员会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自学考试毕业证书、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 3、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批准,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在党校、军事院校中就读的学生所取得的毕业证书; 4、经教育部批准试点的颁发的远程(网络)教育毕业证书; 5、符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1995〕2号)所颁发的学历证书。 (二)国民教育全日制与国民教育非全日制的解释 国民教育全日制是指:在国家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全日在校学习的教育形式。采取全日制高等教育形式的学校称为全日制高等学校。 国民教育非全日制是指: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其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全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的教育形式,包括各种实施高等教育的夜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三)非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书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书如下: 1、社会力量办学的学校(民办高校)自主发证; 2、各级党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3、社会人员取得的军队院校毕业证书(无军人证、士兵证、复员证者); 4、高等院校所属的二级学院所发证书; 5、研究生课程班毕(结)业证书; 6、1993年—2001年间,非教育部(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或没有验印章的学历证书; 7、1994年—2000年非教育部(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其中2000年北京、天津、辽宁、湖北、重庆五省市试点由普通高等学校自行颁发毕业证书的除外。 (四)关于学历教育培养机构认定的解释 有关学历证书的培养机构认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培养机构以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分校办学点的名单》为主要标准。 2、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名单以中国教育在线公布的《全国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名单(共275所)》 3、成人高校名单以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成人高校名单》为准。 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教育部批准面向全国举办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远程开放教育,不通过全国成人高考招收学生,不包括上述名单中。 成人继续教育学历有四种主要形式: 国民教育系列的成人继续教育学历有四种主要形式,分别是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大学。四种教育形式各有特点,除成人高等教育以外,报考其他三种不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在录取、课程设置、毕业年限、收费标准、学位授予、上课方式等各方面四种形式区别也较大。“国家均承认学历” 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教育部审定核准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所属的成(继)教院(以下统称成人高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 招生类型———分专科起点升本科(简称专升本)、高中起点升本科(简称高起本)和高中起点升专科(简

等保 二 三级对比解读

分类 控制点 (L3) L2L3应对措施 a) 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 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a)依据业务需求进行网络设备 选型,性能预留; b) 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 务高峰期需要; b)依据业务需求设计传输链 路,带宽预留,关键业务链路质 量保障; a) 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 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 分配地址; c) 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 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 地址; c)网络分区分域设计; b) 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 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 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d) 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 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 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d)按照业务重要程度及风险类 型进行网络域划分,做好出口防 护和边界隔离; e) 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 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 的可用性。 e)网络系统链路及设备冗余架 构设计; 应采用校验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 的完整性。 a)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 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a)数据传输通信链路采用MD5, SHA校验算法; b)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 据的保密性。 b)数据传输通信链路采用加密 传输技术 8.1.2.3 可信验证 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 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 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 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 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 管理中心。 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 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 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 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 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 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 理中心。 选择具备可信机制的网络设备组 网,并实现可信系统与安全管理 中心的联动; 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 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a) 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 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a)区域边界隔离控制,默认拒 绝所有通信且根据IP五元组开启 必要通信,对于WEB网站进行应 用级防护; b)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 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b)终端准入控制及资产识别; c) 应能够对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 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c)网络访问控制; d) 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 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部网 络。 d)对无线网络进行统一管控, 控制其对关键业务系统的访问, 无线网络接入边界(汇聚与核心 之间)部署必要的隔离控制手 段; a) 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 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 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 通信; a) 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 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 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 信; a)区域边界隔离控制,默认拒 绝所有通信且根据IP五元组开启 必要通信; b) 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 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 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b) 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 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 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b)防火墙策略策略优化(避免 配置无效、冗余策略,优化匹配 顺序); c) 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 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 拒绝数据包进出; c) 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 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 拒绝数据包进出; c)配置基于IP五元组的防火墙 策略,遵循最小化、精细化原 则; d)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 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 力。 d)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 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d)配置防火墙会话状态检查, 遵循最小化、精细化原则; e) 应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实现基于应 用协议和应用内容的访问控制。 e)通过应用识别、内容识别功 能实现进出流量访问控制;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监视网络攻击行 为。 a)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 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a)互联网出口或其他局点接入 平台防护,具备检测防护能力; 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 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b)区域边界隔离防护,具备检 测防护能力; c) 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行为进行分 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网络 攻击行为的分析; c)部署结合情报系统的网络行 为分析或者深层次建设设备; d)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 IP、攻击类型、攻击目标、攻击时 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 警。 d)入侵防范设备选型是考量日 志分析及预警能力,或者借助专 业分析预警设备进行统一的分析 展示; 8.1.2安全通信网络8.1.3安全区域边界8.1.2.1网络架构8.1.2.2通信传输 8.1.3.1边界防护8.1.3.2访问控制 8.1.3.3入侵防范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区别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判别的区别与联系 1、层次分析法 [ 参考文献:吋义成, 柯丽华, 黄德育. 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从一堆同样大小的物品中挑选出最重要的物品,如重量最大的物品,即至少要确定各物品的相对重量。这时,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可以利用两两比较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若在没有称量仪器的条件下对一组物体的重量进行估计,则可以通过爱对比较这组物体相对重量的方法,得出每对物体相对重量比的判断,从而形成比较判断矩阵,再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它所对应的特征向量问题,就能计算出这组物体的相对重量。 将此方法应用到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科学管理等领域中,就能确定各种方案、措施、政策等 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排序情况,以供领导者决策。 一般的层次分析法模型由图5-1 所示,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组成。需要注意几点: (1)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构并非是上述部分一成不变的,其中的当指标层因素较少时准则层可以省去(图5-2 ),当某一准则对应的指标层元素过多时可以将其指标层细分为“子准则层和指标层”(图5-4 )。由于层次分析法是利用两两比较完成的,为了便于人的比较与判别,每层的元素个数在3~7 之间为佳,超过7 以后增加了比较判断的难度,因此当元素过多时,可以将其分类后分成两层或多层来判别。 (2)准则层与指标层之间的关系可以对比一下图5-1 和图5-4 ,即每个准则可能有独 用的指标体系,也可能是各准则之间共用某几个指标。 (3)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基于某个目标,对多个待评价方案进行评价,从而得到方案的重要性排序。具体到某个问题,其并无相应的数据。而模糊综合判别有相应的基础数据。两者可以结合一起用,比如常用的是模糊综合评判过程中,权重可以由层次分析法计算。 层次分析法的骤如下: 1)在作者建立评价模型后,根据经验对每层里的各个元素建立重要性判别矩阵,从判 别矩阵中可以得到某一层中各个指标的归一化权重(表5-1中的W B,W C1,W C2,W C3,W C4)。(表5-1和5-2 的数据为图5-1 模型的) 2)由层与层之间权重的传递可以得到最低层(具体指标层)的综合权重。如图5-1 所示的图中有得到各个C ij的综合权重W ij(表5-2第2列)。 3)最后,在指标层与方案层之间建立判别矩阵,针对每一个指标C ij 都需要建立一个各 方案A i的比较矩阵,判别A针对C j的重要性w A i (表5-2的每一行)。最后将指标C ij的综合权重W ij与W Ai进行乘法求和,从而得到方案A的最终综合权重刀(W ij心Ai),即为续表5-2的最后一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