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

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

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

公天下家天下

3)夏朝后期都城:二里头

4)末代暴君:桀

2.走进商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

(2)商朝青铜铸造业

1)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展示司母戊鼎制造场景图

说一说:有研究者指出,商代熔化铜液的坩埚,最大的一次只能熔化12.7 千克铜。因此,要浇铸司母戊鼎,需要八十多个坩埚同时作业。如果加上制模、翻范和修饰,再连同运输和配料,所需要的人手和专门技能就更多了。

思考:①制造精美的青铜器,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为了制造出庄严精美的青铜器,需要寻找铜、锡、铅的哭矿藏,需要具备开采、演练技术和配方工艺,还需要有经验的浇铸工匠。

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生产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说明了什么?

商周时期,从青铜原料的开采、运输到铸造等各个环节都能组织有序,这反映了当时国家在物质、技术及组织等各方面所具备的强大实力。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当之无愧的文明象征。

③先秦统治者为什么热衷于制鼎?

鼎是强力和地位的象征。

2)“鼎”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骨髓,你能列举一些与鼎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可以让学生做下面的填字游戏。

鼎口口口

口鼎口口

口口鼎口

口口口鼎

(提示:包括“鼎”字的成语或典故有鼎力相助、问鼎中原、革故鼎新、三足鼎立、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

3)鉴赏

图示:四羊方尊(我国青铜器中的精品)

4)青铜器的意义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当时国家在物质、技术及组织等各方面所具备的强大实力。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3)甲骨文

1)图片展示精美甲骨。

2)说一说

①这种文字为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在甲骨上刻字?

商朝时期,人们迷信鬼神,王室贵族遇事都要用占卜确定吉凶,然后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

②甲骨文字有哪些特点?

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比较成熟;属于象形文字,表意

③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

它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进程,是商朝成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它推动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它和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以及字母文字一样,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

(4)教学图1-16和1-17

课本图1-16是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课本图1-17是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你从两幅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反映了古人创造象形文字的智慧;

说明军事战争的频繁和武器的多样性;

体现了商朝刑罚非人性化、严厉残酷的特点;

……

(5)探究:有人说,商朝的灭亡完全是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请说说理由。

商纣暴政引起民愤

周国势力的发展

(6)概括——商朝

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

2)突出文化成就:青铜器甲骨文

3)末代暴君:纣

3.走进西周

(1)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了很多不愿再服从商朝统治的部落进攻商,纣王临时凑集人马,在牧野(今河南汲县)与周激战。结果,因为商朝的百姓都痛恨纣王的残暴,所以他们一与周军相遇,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阵前倒戈”的故事。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在他存放财宝的地方——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2)出示周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周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3)“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三字经》

试叙周武王诛纣建周的简单经过。

与周朝八百载历史有关的制度有哪些?

(4)社会制度创新——分封制

1)分封制简介

分封制,除王都周围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外,周王将其他地区先后赐给自己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指导学生观察图1—18西周等级示意图,结合资料,让学生说出西周等级社会的结构。

统治阶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

3)分封制的对象是哪些人?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4)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有哪些权利?又要承担哪些义务?

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可以依据血缘关系,对土地及人口实行再分封;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拥有行政、军事和征税等特权。

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命令,守卫疆土,管理地方,随从作战,朝觐述职和交纳贡品等。

5)完成书P.12.的活动内容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周朝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由其与统治阶层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的。

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差异在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和才干等;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

6)说一说

西周的分封制

①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巩固统治。

②周王是怎样进行分封的?

③实行分封制对西周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

④分封制会不会产生对天子统治不利的影响?

(提示: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分封制的影响,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7)扩展延伸:

①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两者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5)社会制度创新——礼乐制度

礼乐制简介

礼乐制度,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6)巩固练习,先出示材料,问以上材料体现了西周的哪些制度?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分封制

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分封制

材料三:王公贵族各等层次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面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哪个布衣百姓若是挂起四面

(宫悬)编钟,会招致杀身之祸的。——礼乐制度

(7)探究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礼记·礼器》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8)概括——西周

1)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武王建立西周。

2)都城:镐(今陕西西安)

3)重要制度:分封制礼乐制度

4)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

5)末代暴君:周幽王

4.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可以列表比较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状况。(提示:可

填写年代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

七、板书设计:

一、早起国家与社会

1、夏商周历史更替

2、分封制

3、礼乐制

八、教学反思: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不断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学难点】 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剪刀,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路架桥 1.出示正方体盒子, 师: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

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一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知识上的铺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定是六个面,沿着不同的棱剪开长方体或正方体,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也不同;二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二、语言激趣,导入揭题 师:正方体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特征,它还有许多奇妙之处,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故意用语言来渲染神秘奇妙的图形世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探究并演示如何展开正方体1、强调方法及注意事项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将正方体盒子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如何把这个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 生:想一想,说一说(组内讨论)生:可以剪开。师:怎样剪最好?生:沿着棱剪。 师:能不能剪散? 生:不能剪散,剪开后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图。师:我们需要剪开几条棱? 引导:相邻的2个面至少需要几条棱来连接?(1条)那么4个面、5个面、6个面呢?(5条)那么我们需要剪开(12-5)条,即(7)

3.热空气和冷空气

3.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材分析】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 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 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 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STSE ): 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 执教:郭利锋(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大良实验小学) 指导:蒋向阳(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大良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安排在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之后、又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知识的链条结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不断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认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从而加深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作好铺垫。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别强调动手操作和展开想象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由于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因此得到的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不同,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然后,教材安排了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这个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应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活动来验证

猜想,让学生在反复的展开和折叠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并且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发现与成功的喜悦。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但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充分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对应关系。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热空气和冷空气 三河小学万安平执教时间: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 3、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回顾所学内容 先进行假设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分组试验,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流动的空气风 你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 知道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流动造成的 学生自己思考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2、空气的流动 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展开与折叠(一)教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2.展开与折叠(一) 一、学生状况分析 “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来源:Z|xx|k.]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制作棱柱,了解棱柱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认识棱柱;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第四环节:课堂小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热空气与冷空气 三河小学万安平执教时间: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瞧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与流动,热空气上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就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与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她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瞧到这个问题,说说您瞧到这个课题就是怎么想的呢?

3、那您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回顾所学内容 先进行假设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就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分组试验,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流动的空气风 您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不? 知道空气就是会流动的 知道风的形成就是空气的流动造成的 学生自己思考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2、空气的流动 自然界中的空气又就是怎么流动的呢?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就是分冷空气与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瞧瞧蛇就是怎么“跳舞”的 ③就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与侧面,您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您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就是上升的,您猜想冷空气会就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您瞧到过冷空气的流动不?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就是下沉的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知道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就是上升知道冷空气的流动方向就是下沉 从生活入手,由经验建立新概念更容易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瞧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您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怎么将瞧不见的空气显示出来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知道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风 了解冷热空气对流图

1.2《展开与折叠(1)》参考教案

1.2 展开与折叠(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理解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 2.能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正方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正方体形状的盒子,为了设计和制作的需要,我们应了解正方体盒子展开后的平面图形. 二、讲授新课 做一做: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⑴你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让学生板书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⑵你能得到下图中的平面图形吗? 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想一想:下图中的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 议一议:下图中图形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形的盒子.折好以后,与1相邻的数是什么?相对的数是什么?先想一想,再具体折一折,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练习:教材第9页第3题. 三、课时小结 归纳总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的11种情况:“一四一”型 “二三一”型: “三三”型: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公开课教学设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 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 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

展开与折叠(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平面图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判断出一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 教学难点: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对于正方体、棱柱及其相关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它们的形成仍然是个未知数,学生也急于知道,每一位学生都带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活动经验基础:初学几何,学生对学习几何的热情高涨,七年级学生保留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的热情高.作为展开与折叠的第一课时,学生的操作可能不够规范.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2.能通过空间想象观察出一个平面图形通过折叠是否能成为正方体. 3.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方法 这一部分教材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发展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 对几何体外表性质的了解,是正确展开与折叠的基础,因此,复习正方体的性质主要目的是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问题1:正方体属于棱柱吗? 问题2: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几条棱?它的棱和面与一般的棱柱有哪些不同? 教学说明 正方体,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在前面的课程里也有所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不难回答以上问题.第2个问题之所以采用比较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特点的了解,同时认识到它也具备了棱柱的一般特点. 二、讲授新课 1.先操作,再思考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有关孔明灯视频、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面装的是什么呢? 3、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5、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6、谈话: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 2、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展开与折叠教案

展开与折叠 萧县赵庄镇路王庄小学:王昌彬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4、15页。 二、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教材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材编写了“练一练”。这一个内容通过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与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因为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根据平面展开图来 判断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 2、建立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 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前学具准备: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形格子纸一张,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03 热空气和冷空气课课练课时练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03 热空气和冷空气课课练课时练 习 3 热空气和冷空气 基础达标练练全基础知识轻松实现达标 1、填空题。 (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______。 (2)如图,把一条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纸蛇就 会转动,这是因为烛焰上方的空气______后,体积______, 质量变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使纸蛇______。 (3)孔明灯和热气球都是利用热空气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4)地球表面___________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2、判断题。 (1)只有热空气才会上升。节日里常看到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彩球,里面装的一定是热空气。() (2)夏天的天气很热,气温很高,因此不需要加热孔明灯或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它们也能升上天空。() (3)风是由于不同位置的空气冷热不同而形成的。() (4)冷空气向下流动,所以空调要放在房间较高的位置。() 3、选择题。 (1)下列对风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风可以抓得住 B.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C.风就是空中飘动的烟 (2)受热后的空气比冷的空气()。 A.重 B.一样 C.轻 (3)空气流动会形成()。 A.气泡 B.风 C.云 (4)烧水时,水壶中冒出的“白气”会()。 A.向上升 B.向下沉 C.向左右运动 (5)将塑料瓶去底,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底一侧用垫片垫起,蜡烛持续燃烧,抽去垫片,火焰熄灭,这是因为()。 A.抽去垫片后空气不能流动,缺少支持燃烧的氧气 B.蜡烛被风吹灭 C.蜡烛火焰被冷空气压灭 能力提升练练会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成绩 4.综合应用。(能力指数★★★) 解释地热管是怎样使室内变热的,并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

北师大版初一上册数学【1.2展开与折叠】教案

一丰富的图形世界 展开与折叠 【学习目标】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基础知识精讲】 / 1.棱柱的分类 我们已经了解了棱柱,那么棱柱之间是否还有区别呢 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2.棱柱的特点 若有若干几何体,你能立刻找到棱柱吗棱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呢 (1)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多边形. (2)棱柱的侧面都是矩形. (3)棱柱的侧棱长都相等. 、 名称底面形状顶点数棱数侧棱数侧面数侧面形状· 总面数 n棱柱n边形2n个3n个n条n个长方形" (n+2)个3.部分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 将一个几何体的外表面展开,就像打开一件礼物的包装纸.礼物外形不同,包装纸的形状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熟悉的一些几何体,如圆柱、圆锥、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呢 (1)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圆(作底面)和一个长方形(作侧面). 图1—9 (2)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一个圆(作底面)和一个扇形(作侧面).

( 图1—10 (3)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边形(作底面)和几个长方形(作侧面) 图1—11 4.能折成棱柱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平面图形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能折成几何体.比如:棱柱.若能折成棱柱,一定要符合以下特点: (1)棱柱的底面边数=侧面数. (2)棱柱的两个底面要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端. > (3)四棱柱的平面展开图中只有5条相连的棱.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在课本中、习题中会经常遇到让大家辨认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题目.为了查阅方便,在此列出正方体的十一种展开图,供大家参考. 图1—12 【学习方法指导】 [例1]三棱柱有_______条棱,_______个面,其中侧面是_______形,_______面的形状一定完全相同. / 点拨:n棱柱的数量特征如下:它有3n条棱,(n+2)个面,侧面一定是长方形.对于完全相同的面则需注意.棱柱的侧棱都是相等的但底面边长不一定相等,因此以底面边长和侧棱为长和宽的侧面的大小不一定相同.如:

四年级科学教案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四年级科学教案热空气和冷空气 科学老师:刘鑫年级:四(3)班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 3、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回顾所学内容 先进行假设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分组试验,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流动的空气风 你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 知道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流动造成的 学生自己思考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2、空气的流动 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知道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上升知道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下沉 从生活入手,由经验建立新概念更容易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怎么将看不见的空气显示出来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知道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风

展开与折叠(1)--教案

1.2展开与折叠(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难点:依据展开图形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那么其它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又是怎样的呢?其中又蕴涵着哪些知识?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展开与折叠. 二、解决问题 1.棱柱的分类 我们已经了解了棱柱,那么棱柱之间是否还有区别呢? 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2.棱柱的特点 若有若干几何体,你能立刻找到棱柱吗?棱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呢? (1)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多边形. (2)棱柱的侧面都是矩形. (3)棱柱的侧棱长都相等. (4)棱柱各元素间的数量关系如下: 3.能折成棱柱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平面图形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能折成几何体.比如:棱柱.若能折成棱柱,一定要符合以下特点:(1)棱柱的底面边数 =侧面数.(2)棱柱的两个底面要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 端.(3)四棱柱的平面展开图中只有5条相连的棱. 三、应用、拓展 [例1]三棱柱有_____条棱,____个面,其中侧面是____ 形,_____面的形状一定完全相同. [例2]一个棱柱有12个顶点,所有侧棱长和为36 cm, 求每条侧棱的长. [例3]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 练一练:课本第12页1题. 1、把左图中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一 个长方体,那么与字母 J重合的点是哪几个? 2、下列图形哪个不是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四、反思棱柱有哪些特点?请你作一个小结. 五、作业习题1.3知识技能1、2、3题;问题解决1、2题

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1有理数 教案

1.2.1有理数 ★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2、了解数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并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大胆猜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以现实世界的联系,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性. ★重点和难点: 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温度计 ★预习导学: 1、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写出第2002个数是什么吗? ①-1,1、1、-1、-1、1、1、-1、、、……②2,-4,- 6,8,10,-12,-14,16,,, …… 2、填空: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如果甲向南走48m记作+48m,则乙向北走32m记作;这时甲、乙两人相距m.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教师问:你所知道的数可以分成哪些种类?你是按照什么划分的? 2、0.1、-0.5、5.32、-150.25等为什么被划为分数?我们学过的小数都是分数吗? (友情提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的概念: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即整数——?? ???????3210321、-、-负整数 如 :-零 、、正整数 如 :  分数——??? ????????573221573221、-、-负分数 如:-、、正分数 如: 2、给出有理数概念: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即有理数??????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也可分为 有理数 ?????负有理数零正有理数 3、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 和 统称为非正数. 4、有理数都可表示成b a 的形式.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 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整数还是分数? -5、8、8.4、-8 1、0 (小组点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例2、将下列各数填入表示集合的在括号里:-5、0.3、43、-2 1、8848、-39 2、0、-23 1、213.4 正整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畅所欲言,学生点评,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展开与折叠)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验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3.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和空间思维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数学的活动中获得探究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建立正确的学习数学的观念。 备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在教学中要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充分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建

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操作指导。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各个面相互连接,不能剪散;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一个剪得好的长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平面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大屏幕出示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同学的合作和要求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给了学生展开过程中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同是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四年级上册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指导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指导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1、教学难点是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长吸管、大小相同的纸杯两只、细线 《2、热空气和冷空气》学案: 一、我看书:看实验图示,读实验说明。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做实验: 1、上网查找利用热空气的事例,如热气球、孔明灯、等等事例。 2、与家长一起做:按书P8图示,做一只“热气球”,试着放飞。想一想:为什么能飞起来?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 3、想一想:空气受热或冷却以后会向哪儿流动?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那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呢? ①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向哪里流动?

②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热空气在火焰的上方,向上流动。 ④小结:说明热空气向上流动。 2、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①实验二: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纸蛇在转动、纸蛇在跳舞 ④是什么力量让蛇转动的呢? ⑤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发现热空气向哪儿流动? (二)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2、学生猜测 3、实验三:在长吸管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一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汇报实验结果。 5、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6、讨论、汇报 7、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8、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利用热空气向上升的原理来做事,你知道吗?举例说说。 9、演示:我们也来做一个“热气球”:用酒精灯给薄塑料袋加热,薄塑料袋加热升起。说说为什么会升起? (三)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2、学生猜测 3、实验四:按要求做实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4、分组实验、讨论 5、汇报交流:热空气向上升,冷热空气向下流动。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展开与折叠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数学教案-展开与折叠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Math lesson plan-unfold and collaps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数学教案-展开与折叠 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 1. 通过展开与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动手动脚实验,发挥想象,开展讨论等方式,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 3.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按规定形状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提出问题:如果把正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平面展开图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教学过程动手做一做 活动1:

把圆柱,圆锥的侧面沿虚线剪开,观察: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几何图形?请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 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活动2: 把无盖的的正方体纸盒按图中的红线剪开,并画出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把你的展开图与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同一正方体按沿棱按同一方式剪开可以得到相同的平面展开图. 活动3: 自由发挥,尽显风采 将正方体图形沿某些棱按你喜欢的方式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在与同学交流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同一个正方体沿不同的棱剪开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 活动4: 将正方体沿棱剪开成平面展开图,你能的到以下图形吗?请你试一试. 想一想:要将一个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展开图要剪开多少条棱? 观察: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热空气和冷空气

……………………………………………………………最新资料推荐………………………………………………… 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xx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三、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四、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措施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1 ……………………………………………………………最新资料推 荐…………………………………………………(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流动的空气风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121有理数基本运算讲义教师版

内容 基本要求 略高要求 较高要求 有理数运 算 理解乘方的意义 掌握有理数的加、减、 乘、除、乘方及简单的 混合运算(以三步为 主) 能运用有理 数的运算解 决简单问题 有理数的 运算律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 能用有理数的运算律 简化运算 板块一、有理数基本加、减混合运算 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题精讲 中考要求 有理数基本运算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 法则是运算的依据,根据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可以得到加法的运算步骤: ①确定和的符号; ②求和的绝对值,即确定是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或差.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①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 b b a +=+(加法交换律) ②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 a b c a b c ()()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技巧: ①分数及小数均有时,应先化为统一形式. ②带分数可分为整数及分数两部分参及运算. ③多个加数相加时,若有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先结合相加得零. ④若有可以凑整的数,即相加得整数时,可先结合相加. ⑤若有同分母的分数或易通分的分数,应先结合在一起. ⑥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结合在一起.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 a b a b 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把减号变为加号(改变运算符号) ②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改变性质符号) ③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按照加法运算的步骤进行运算.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 ①把算式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