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区域经济理论解释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区域经济理论解释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1 上海1270.22 2 北京1067.00 3 重庆999.05 4 武汉768.10 5 天津752.21 6 广州583.89 7 西安497.38 8 沈阳488.66 9 南京480.35 10 成都439.79 11 杭州387.01 12 佛山338.98 13 济南327.55 14 哈尔滨311.77 15 长春303.94 16 唐山292.75

17 大连273.23 18 淄博271.84 19 淮安266.58 20 太原245.65 21 青岛241.74 22 郑州236.71 23 昆明220.04 24 襄樊217.67 25 无锡215.92 26 常州214.63 27 苏州212.40 28 枣庄206.16 29 石家庄204.96 30 宁波203.41 31 莆田200.81 32 贵阳194.92 33 兰州191.70

34 长沙188.98 35 临沂187.22 36 南充182.49 37 阜阳181.77 38 南昌180.99 39 吉林178.90 40 六安175.56 41 烟台168.45 42 乌鲁木齐 167.74 43 贵港167.58 44 南阳167.57 45 随州165.71 46 徐州164.55 47 福州157.64 48 泰安157.17 49 东莞156.19 50 商丘151.91

51 洛阳147.81 52 合肥146.50 53 鞍山145.54 54 台州145.00 55 齐齐哈尔 143.85 56 遂宁143.18 57 湛江143.14 58 淮南140.84 59 包头140.71 60 南宁140.39 61 宿州140.10 62 亳州139.99 63 深圳139.45 64 抚顺138.98 65 泸州138.64 66 内江137.88 67 大同137.73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人口密度

中国地级单位人口密度排名排名_城市_省份_密度 001 澳门澳门17745.45455 002 香港香港6335.597826 003 汕头广东2372.881356 004 上海上海2135.007849 005 揭阳广东1187.232386 006 广州广东1007.397445 007 漯河河南997.3251815 008 厦门福建975.1434034 009 苏州江苏966.969842 010 无锡江苏946.7084639 011 武汉湖北944.241424 012 阜阳安徽933.9613188 013 淮南安徽930.3246239 014 周口河南929.144385 015 南京江苏918.3202584 016 许昌河南918.2238296 017 佛山广东917.78697 018 郑州河南908.4854136 019 南通江苏902.3876404 020 成都四川891.8562479 021 深圳广东882.9268293 022 濮阳河南874.355368 023 泰州江苏864.6876079 024 焦作河南864.4400786 025 嘉兴浙江850.5747126 026 常州江苏842.1052632 027 徐州江苏821.7109354 028 潮州广东812.2157245 029 天津天津812.1608819 030 枣庄山东808.7912088 031 商丘河南802.2142991 032 中山广东783.3333333 033 内江四川779.7994801 034 开封河南779.5741956 035 淮北安徽749.4646681 036 马鞍山安徽747.3309609037 西安陕西743.263548 038 安阳河南742.3521414 039 莆田福建740.4709881 040 济南山东728.8736701 041 自贡四川727.1895724 042 菏泽山东725.6087596 043 邯郸河北721.4362538 044 广安四川715.6368222 045 北京北京714.1995416 046 济宁山东713.2730817 047 泰安山东708.6715629 048 镇江江苏702.8165307 049 遂宁四川702.2155464 050 淄博山东702.1384071 051 鄂州湖北697.6744186 052 芜湖安徽696.2025316 053 扬州江苏688.8754899 054

中国人口密度专题地

中国人口密度专题地图 点击图中layers(分层)右键 选择第一个Add Data(增加数据) 找到所需要的文件夹 点击Add(增加) 接着,我们可以点开其中的China.mdb(中国)

双击点开后有Province(省份), 再双击点开,可以看到Polygons(多边形),

双击后可在图中看到一张中国地图 如果中国地图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可以点击一下左上角的地球键Full extent整个范围

我们通过点击手掌键Pan(淘盘),随着手掌在地图上移动,我们可以看到,右下角的数字在变,可是它的单位却为Unknown units (未知单位),这时,我们就要对其赋予单位值,由于是中国地图,它的实际距离很大,所以可以考虑用千米,而如果是小的实际距离,比如一个学校,可以用米,如果实际距离非常小,如你自己手绘的图,可以用厘米,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如何给它指定单位呢,还是双击,点开Layers(分层),它会浮出这样的界面

点击General (一般),然后,在Units (单位)界面里将里面的Map (地图),Display (展示),点开,下拉,选择kilometers (千米),只有先将上面的Map(地图)选好后,下面的Display(展示)才会亮开 同理,点开,下拉,选择kilometers (千米),出现这样的界面

然后,点击“确定”就可以了, 接着,你可以检验一下,看到随着“手掌”的移动,而出来kilometers (千米)这个单位,也许你会不小心滑到鼠标的滚轮,而导致地图“不见了”,不用担心,只要像之前那样,点击一下像地球一样的图标的手掌键Pan(淘盘),就可以了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1 上海1270.22 2 北京1067.00 3 重庆999.05 4 武汉768.10 5 天津752.21 6 广州583.89 7 西安497.38 8 沈阳488.66 9 南京480.35 10 成都439.79 11 杭州387.01 12 佛山338.98 13 济南327.55 14 哈尔滨311.77 15 长春303.94 16 唐山292.75 17 大连273.23 18 淄博271.84 19 淮安266.58 20 太原245.65

241.74 岛青21 ,. 22 郑州236.71 23 昆明220.04 24 襄樊217.67 25 无锡215.92 26 常州214.63 27 苏州212.40 28 枣庄206.16 29 石家庄204.96 30 宁波203.41 31 莆田200.81 32 贵阳194.92 33 兰州191.70 34 长沙188.98 35 临沂187.22 36 南充182.49 37 阜阳181.77 38 南昌180.99 39 吉林178.90 40 六安175.56

41 烟台168.45 42 乌鲁木齐167.74 167.58 港贵43 ,. 44 南阳167.57 45 随州165.71 46 徐州164.55 47 福州157.64 48 泰安157.17 49 东莞156.19 50 商丘151.91 51 洛阳147.81 52 合肥146.50 53 鞍山145.54 54 台州145.00 55 齐齐哈尔143.85 56 遂宁143.18 57 湛江143.14 58 淮南140.84 59 包头140.71 60 南宁140.39

中国人口状况统计(1956-2010年完整版)

中国(中国大陆)历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普查年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总人口(万人)59,43569,458100,818113,368126,583133,972 性别构成男性(万人)30,799 35,652 51,944 58,495 65,355 68,685 女性(万人)28,636 33,806 48,874 54,873 61,228 65,287 男女性别比107.56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105.20 年龄构成0-14岁年龄段比重(%)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16.60 15-64岁年龄段比重(%)59.31 55.75 61.50 66.74 70.15 74.53 65岁及以上年龄段比重 (%) 4.41 3.56 4.91 5.57 6.96 8.87 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万人)54,728 65,456 94,088 104,248 115,940 122,593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93.94 94.24 93.32 91.96 91.59 91.51少数民族人口(万人)3,532 4,002 6,730 9,120 10,643 11,379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 重(%) 6.06 5.76 6.68 8.04 8.41 8.49 受教育程 度大专及以上(万人)416 615 1,422 3,611 11,964高中和中专(万人)1,319 6,779 8,039 11,146 18,799 初中(万人)4,680 17,892 23,344 33,961 51,966 小学(万人)28,330 35,237 37,057 35,701 35,876 文盲人口(万人)23,327 22,996 18,003 8,507 5,466 文盲率(%)33.58 22.81 15.88 6.72 4.08 城乡分布 城镇人口(万人)7,726 12,710 21,082 29,971 45,844 66,558 乡村人口(万人)50,534 56,748 79,736 83,397 80,739 67,415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一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

:xx 古代人口曾八落八从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大禹 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徐铭东说,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曾经提出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及书社制(按社登记户口),强调城乡人口、军民人口的适当比例,认为“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与资源失衡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他说,过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织布,还是有丰富的草木果实和野兽的皮衣可以穿,因为人少资源多,而如今一个人有5 个儿子不算多,但如果每个儿子又有5 个儿子,如此往复,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还是那些,那分到的就变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数量以实施相应措施显得相当重要。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 xx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

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 万降到1300 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 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 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 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 常常在每年8 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 岁老人,下到6 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 “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里面包括的信息有郡、县、里、姓名、年龄、身高、肤色。 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 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属性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中国城市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消失的老宅,割裂的传统文化,难寻儿时记忆的乡愁,凡此种种细微的感观体验中,城市发展阵痛带给业界和全社会延续不断的思考和追问:如今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如何重塑灵魂? 人多资源少的中国,城市发展更需聪明。 人口迁徙浪潮中,大城市经历着从空城到堵城的宿命循环,人口膨胀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污染,考验一线城市管理水平;在大张旗鼓的造城运动中,三四线城市因快速发展而造成传统断代,曾哺养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被高高在上的建筑取代,日新月异的城市面目下,离乡者找不到回家的路;失控的城镇化下,一些五六线的县级城市,缺少核心产业支持,人口外流严重,不动产产能严重多余 消失的老宅,割裂的传统文化,难寻儿时记忆的乡愁,凡此种种细微的感观体验中,城市发展阵痛带给业界和全社会延续不断的思考和追问:如今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如何重塑灵魂? 带着时代的追问,记者深进不同级别城市,记录这个时代不一样的城殇,思考成心义的解决之道。 上海:超级城市宜居之路 人口迁徙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污染,考验一线城市管理水平。 3月9日早高峰,青年白领刘芬加进了汹涌的上海地铁人潮。在最拥堵的2号线,站台工作职员需要帮助试图挤上地铁的乘客,才能使得地铁车门安全关上。 这与三周前的春节构成鲜明对照,春节期间,车箱空荡荡的,街头马路行人稀少,这造成刘芬奇特的心理感受。作为怀揣梦想、寻觅机会的一员,2014年,刘芬离别了故乡安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着心中潜伏已久的梦想,来到了上海。 刘芬是每一年涌进上海60万外来人口中的普通一员,对很多人来说,上海是助人圆梦的一个奇异的城市。 国际化大都市,时尚之都,魔都等都是人们赋予这座城的标签,然而,只有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清楚他的痛楚。 大都会魅力 作为超级城市,上海压力巨大: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症状。事实上,它是产业化国家的通病,而中国的大城市病却因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 有人将大城市的发展题目结于外来人口的进侵。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战国末年: 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 西汉: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5959.4978万。汉书-地理志下 东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427.9634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586.0573万,总人口3412.5021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745.6784万,总人口4335.6367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923.7112万,总人口5325.6029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总人口5647.6856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三国: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66.3423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 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 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52.3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 西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984万,总人口1616.3863万。晋书-地理志 南北朝: 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90.687万,总人口468.5501万。通典-食货七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 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

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 隋: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890.7536万,总人口4601.9956万。通典-食货七 唐: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 通典-食货七。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6141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841.2871万,总人口4814.3609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有户906.9154万,总人口5288.0488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309万。通典-食货七 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通典-食货七

世界各国人口密度和富裕程度对比

世界各国人口密度和富裕程度对比 ——亚洲 东亚 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2.11亿。人口密度为126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为1100美圆。世界排名109。 朝鲜,面积12 .2万平方公里,人口2220万。人口密度为180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为80美圆。排名177。 韩国,9 .92万平方公里,人口4485万。人口密度为451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为12020美圆。排名31。 日本,面积37 .7万平方公里,人口1 .2527亿。人口密度为332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为34510美圆。排名5。 这里很有意思,东亚5国中,人口密度,有三个超过中国。而人口密度最小的蒙古,是东亚贫穷的国家。同一个民族的朝鲜半岛。人口密度比朝鲜大2倍多的韩国,富裕程度是朝鲜的几十倍。看来社会制度,决定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 东亚人口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是人类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气候适宜,人口自然众多,人口密度大,也就自然而然了。东亚之所以能有这么多人,原因是,东亚就是能养活这么多人。 东南亚 越南,32 .95万平方公里,人口7350万。人口密度为22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为480美圆。排名139。 新加坡,陆地面积641平方公里,人口310万。人口密度为4844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为21230美圆。世界排名21。 菲律宾,陆地面积29 .97万平方公里,人口7027万(1996年)。人口密度为234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为1080美圆。世界排名111。 南亚 这是东南亚的三个国家。东南亚汉族人比较多。东南亚的汉族人是东南亚生活水平最高的人群。原因是勤劳,聪明。越南人的智商可能在东南亚的土著居民中,是最高的。如果菲律宾能养活这么多人,那么,智商更高的大陆人,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因为,一个地方养活的人的多少,与这个地方的人的智商有关。 在这东南亚3国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新加坡,也是人均最富裕的国家。人口密度

2014年末中国人口数据

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各种因素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宣称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的126,58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90万人,增长5.83%。平均每年增加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已属世界上人口增长最慢的国家之一。2012年10月26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调整》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在这时已经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人口的红利期已经结束。报告称,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直接推算,中国总和生育率为0.83.,考虑到出生漏报,当前的综合出生率应在1.0以下。研究认为,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非

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二十个城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二十个城区(户籍人口,不计港台地区) 1、上海黄浦区面积12.00平方千米,人口62.00万。人口密度:51667人/平方公里 2、天津和平区面积10.00平方千米,人口47.00万。人口密度:47000人/平方公里 3、上海卢湾区面积8.00平方千米,人口33.00万。人口密度:41250人/平方公里 4、上海静安区面积7.62平方千米,人口31.00万。人口密度:40636人/平方公里 5、广州越秀区面积32.82平方千米,人口114.06万。人口密度:34753人/平方公里 6、上海虹口区面积23.00平方千米,人口79.00万。人口密度:34348人/平方公里 7、沈阳沈河区面积18.00平方千米,人口61.00万。人口密度:33889人/平方公里 8、西安碑林区面积22.00平方千米,人口70.00万。人口密度:31818人/平方公里 9、沈阳和平区面积21.00平方千米,人口64.00万。人口密度:30476人/平方公里 10、北京宣武区面积18.91平方千米,人口53.00万。人口密度:28027人/平方公里 11、重庆渝中区面积22.00平方千米,人口60.00万。人口密度:27273人/平方公里 12、天津红桥区面积21.00平方千米,人口56.00万。人口密度:26667人/平方公里) 13、南京鼓楼区面积25.00平方千米,人口66.00万。人口密度:26400人/平方公里 14、北京西城区面积31.62平方千米,人口75.70万。人口密度:24941人/平方公里 15、上海闸北区面积29.00平方千米,人口71.00万。人口密度:24483人/平方公里 16、北京东城区面积25.34平方千米,人口61.20万。人口密度:24152人/平方公里 17、天津河北区面积27.00平方千米,人口62.00万。人口密度:22963人/平方公里 18、北京崇文区面积16.52平方千米,人口35.80万。人口密度:21671人/平方公里'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全国各省市人口密度排行(由于数据非同时期的所以排行只是象征性的) 1.澳门19881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2.香港6576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末 3.上海3826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4.北京1322人每平方公里2015年6月 5.天津1270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6.江苏743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7.台湾647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底 8.山东620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9.广东597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末 10.河南565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底 11.浙江522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12.安徽494人每平方公里2015年 13.河北391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14.重庆363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15.湖南318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16.湖北313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17.福建307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18.辽宁297人每平方公里2013年 19.江西272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20.海南255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21.陕西233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22.广西201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23.贵州199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末 24.陕西183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25.四川167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末 26.吉林147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27.云南118人每平方公里2010年 28.宁夏100人每平方公里2015年 29.黑龙江81人每平方公里2013年 30.甘肃57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31.内蒙古21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32.新疆13人每平方公里2010年 33.青海8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34.西藏2.5人每平方公里2014年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XX 16,470,000 20XX 15,990,000 20XX 15,930,000 20XX 16,170,000 20XX 15,840,000 20XX 15,940,000 20XX 16,080,000 20XX 16,150,000 20XX 15,740,000 20XX 16,040,000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

第一章中国人口统计报告 中国人口现状2005年07月26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

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 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

城市规划布局与人口密度

城市规划布局与人口密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市现状以及人口密度的研究对比法国巴黎的城市布局与密度,探讨作为城市设计者如何通过对区域功能多样化与多元化的设计来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分配,实现解决交通压力,加强城市自身的人口密度承载力,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into the iss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nd the urban density by a comparison to Paris. In order to research how to create a multifunction city by the realization of a reasonable urban design. And by this pathway to result the issue of the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关键字:城市规划布局人口密度北京交通城市发展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大跨度的发展,城市体量也在争先恐后的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与城市发展一同到来的除了便利的生活,还有许许多多的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例如,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与配套不足,城市职能区之间的协作与统一规划等等。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成为了当代城市设计与管理者所思考并希望解决的问题。对此,城市居民与政府都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与精力力求改善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发展瓶颈与问题。在多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城市发展问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就北京而言,在环境方面,依照北京奥运会城市绿化美化新闻发布会上所述,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36%增加到了目前的43%,人均公共绿地由2000年的9.6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2.6平方米。在交通方面据《北京日报》报道,4月17日,北京市首次公布的缓堵成绩单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交通拥堵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6.6%,平均拥堵持续时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小时。同时,公共交通客运量有明显提升,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同比增长两成。并且通过1月份开始的摇号限制购车的政策,有效的控制了城市私有汽车的增长速度。 然而,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的时候,作为城市的设计者,也许我们应该同时考虑一下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城市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以及城市资源的布局合理性。如果将发展的城市看做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那么如果希望它能够快速的驰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引擎,同时也需要各个部件与齿轮良好的运作与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引擎发出的动力很好的传递到速度上去。城市资源正如同我们的引擎,对这些资源合理的配置就如同其他部件与齿轮的配合一样。只有对城市最初的设计层面以及建设层面有了理性的认识与控制,才能使今后城市的发展更加有效和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