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普通化学复习知识点

大学普通化学复习知识点
大学普通化学复习知识点

配浙大普通化学第五版复习,根据注册结构师考试摘选课本内容编辑。

.1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状态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子和离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周期;族;元素性质及氧化物及其酸碱性。离子键的特征;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分子结构式;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与氢键;晶体与非晶体;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

3.2溶液

溶液的浓度;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渗透压;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分压定律;解离常数;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水的离子积及溶液的pH值;盐类的水解及溶液的酸碱性;溶度积常数;溶度积规则。

3.3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

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催化剂;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3.4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氧化还原的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电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的组成和符号;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及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

3.5;有机化学

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官能团及分子构造式;同分异构;有机物的重要反应:加成、取代、消除、氧化、催化加氢、聚合反应、加聚与缩聚;基本有机物的结构、基本性质及用途:烷烃、烯烃、炔烃、;芳烃、卤代烃、醇、苯酚、醛和酮、羧酸、酯;合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第1章

热化学与能源

系统环境

按照系统与环境之间有无物质和能量交换,可将系统分成三类:

(1)敞开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又称开放系统。

(2)封闭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但可以有能量交换的系统。通常在密闭容器中的系统即为封闭系统。热力学中主要讨论封闭系统。

(3}隔离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的系统,又称孤立系统。绝热、密闭的恒容系统即为隔离系统。

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所谓均匀是指其分散度达到分子或离子大小的数量级。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界面,超过此相界面,一定有某些宏观性质(如密度、折射率、组成等)要发生突变。

系统的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体积V温度T、质量M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当系统的状态确定后,系统的宏观性质就有确定的数值,亦即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状态的单值函数。系统的性质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一般只要确定少数几个性质,状态也就确定了。状态函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式称为状态方程式。

状态函数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

(1)广度性质(又称容量性质),系统的某性质等于各部分该性质之和,具有加和性。体积、热容、质量熵、焓和热力学能等均是广度性质。

(2}强度性质此类性质不具有加和性,其量值与系统中物质的量多寡无关,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特性。温度与压力、密度、粘度等均是强度性质。

系统经过某过程由状态I变到状态ll之后,当系统沿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可逆过程。例如,等温可逆、绝热可逆、可逆相变等。

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是在系统接近于平衡的状态下发生的无限缓慢的过程,从实用的观点看,可逆过程最经济、效率最高。

很明显,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任何两个广度性质相除)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

状态函数的计算在热力学中很重要,而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取决于过程的始态与终态而与途径无关。因此,在计算一过程状态函数的变化值时常常需要假设实现该过程的某一途径。

合成氨反应写成

可见,对同一反应方程式,不论选用哪种物质表示反应进度均是相同的。

同一反应,反应方程式写法不同,化学计量数就不同,因而进度也就不同,所以当涉及反应进度时,必须指明化学反应方程式。

对于反应热q,负号表示放热,正号表示吸热。

现代常用的量热设备是弹式热量计(也称氧弹),可以精确的测得恒容条件下的反应热。

弹式热量计中环境所吸收的热可分为两个部分:主要部分是加入的吸热介质水所吸收的,另一部分是金属容器等钢弹组件所吸收的。

表示化学反应与热效应关系的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由于反应热与系统的状态有关,所以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明反应热的同时,还必须注明物态、温度、压力、组成等条件。习惯上,对不注明温度和压力的反应,皆指反应是在T = 298 .15 K , p = 100kPa下进行的。

应当指出,同一反应可以在定容或定压条样下进行,前述的弹式热量计测得的即是定容反应热q v,而在敞口容器中或在火焰热量计测得的是定压反应热q p。一般若没有特别注明,’’实测的反应热(精确)”均指定容反应热qv,而“反应热”均指定压反应热q P。

将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热力学中即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

式( 1.11)就是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表示封闭系统以热和功的形式传递的能量,必定等于系统热力学能的变化。

热力学能既是系统内部能量的总和,所以是系统自身的性质,是状态函数。系统处于一定的状态,其热力学能就有一定的数值,其变化量只决定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即热力学能具有状态函数的三个特点:①状态一定,其值一定;②殊途同归,值变相等;③周而复始,值变为零。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T存在温度差而交换的能量称为热,并用q值的正、负号来表明热传递的方向。若系统吸热,规定g为正值;系统放热,q为负值。q的SI单位为J\。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的其他形式传递的能量都叫做功。以符号w表示,其SI单位为J 。规定系统得功,w为正值;系统做功,w取负值。热力学中将功分为体积功和非体积功两类。在一定外压下,由于系统的体积发生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又称膨胀功)。

功和热都是过程中被传递的能量,它们都不是状态函数,其数值与途径有关。但应注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它们的总量(q+w)与状态函数热力学能的改变量U相等,只由过程的始态和终态决定,而与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

I.定容反应

式(1.12)表明:定容反应热全部用于改变系统的热力学能,或说定容反应热等于系统热力学能

的增量(也称改变量)。

定容反应热也只取决于始态和终态,这是定容反应热的特点。

式子(1.13)是热力学函数焓H的定义式,H是状态函数u,p,V的组合,所以焓H也是状态函数。式(1..14)中△H是焓的增量,称为焓变.显然,焓变与u相同,其SI单位为J。在定压过程中,如焓变小于零,表示系统放热;若焓变则为吸热反应。故定压反应热也只取决于始态和终态,这是等压反应热的特点。

可以得出:在恒容或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后来称为盖斯定律。

可得出同一反应的q p和q v的关系为

对于只有凝聚相(液态和固态)的系统,

1.热力学标准状态与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物质的热力学标准态强调物质的压力必为标准压力p e,对温度并无限定。

单质和化合物的相对焓值,规定在标准状态时由指定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的纯物质时反应的焓变叫做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一般选T=298.15 K为参考温度。

生成焓是说明物质性质的重要数据,生成焓的负值越大,表明该物质键能越大,对热越稳定。2。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在标准状态时反应的摩尔焓变叫做该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298.15K温度下标准摩尔反应焓等于同温度下各参加反应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与其化学计量数(有正负区别)乘积的总和。

求反应的摩尔焓变除注明系统的状态(T,p,物态等)外,还必须指明相应的反应计量方程式。

若系统的温度不是298.15K,反应的焓变会有些改变,但一般变化不大,即反应的焓变基本不随温度而变。

第2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

这种在给定条什下能自动进行的反应或过程叫做自发反应或自发过程。

“自发过程都是热力学的不可逆过程”。这是一切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应注意:自发并不意味迅速。

反应能否自发进行,还与给定的条件有关。

但是热力学第一定律无法说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过程方向和限度。为此要引进新的热力学状态函数熵S和吉布斯函数G。

这就是说,系统倾向于取得最大的混乱度(或无序度)。系统内物质微观粒子的混乱度(或无序度)可用熵来表达,或者说系统的熵是系统内物质微观粒子的混乱度或无序度)的量度,以符号S表示之。系统的熵值越大,系统内物质微观粒子的混乱度越大。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表达为:在隔离系统中发生的自发进行反应必伴随着熵的增加,或隔离系统的熵总是趋向于极大值。这就是自发过程的热力学准则,称为熵增加原理。

上式表明:在隔离系统中,能使系统熵值增大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熵值保持不变的过程,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即可逆过程)。这就是隔离系统的熵判据。

热力学第三定律:在绝对零度时,一切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值都等于零。

(i)对同一物质而言,气态时的熵大于液态时的,而液态时的熵又大于固态时的。

(2)同一物质在相同的聚集状态时,其熵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一般说来,在温度和聚集状态相同时,分子或晶体结构较复杂(内部微观粒子较多)的物质的熵大于(由同样元素组成的)分子或晶体结构较简单(内部微观粒子较少)的物质的熵。(4)混合物或溶液的熵值往往比相应的纯物质的熵值大

利用这些简单规律,可得出一条定性判断过程熵变的有用规律:对于物理或化学变化而论,几乎没有例外,一个导致气体分子数增加的过程或反应总伴随着熵值增大。

熵是状态函数,反应或过程的熵变,只跟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的

途径无关。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其计算及注意点与焓变的相似。可忽略温度的影响,可认为反应的熵变基本不随温度而变。

G=H-TS

式中吉布斯函数G是状态函数H和T.S的组合,当然也是状态函数。对于等温过程:

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根据化学热力学的推导可以得到,对于恒温、恒压不做非体积功的一般反应,其自发性的判断标准(称为最小自由能原理)为

应当指出,如果化学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除体积功外还做非体积功w。则吉布斯函数判据就变为(热力学可推导出):

此式的意义是在等温、等压下,一个封闭系统所能做的最大非体积功(一w‘)等于其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一△G)。

热力学等温方程可表示为

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有两个关系式。

第一,混合气体的总压力p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力p‘之和。

第二,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混合气体的总压力p与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之乘积,即

只有在高温低压时,才可近似按理想气体处理。

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及应用

(1)与物质的焓相似,物质的吉布斯函数也采用相对值。在标准状态时,由指定单质生

成单位物质的量的纯物质时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叫做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而任何指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为零。

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等于同温度下各参加反应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与其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总和。但应注意,反应的焓变与熵变基本不随温度而变,而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则是温度的线性函数。

平衡系统的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例如,达到化学平衡时,系统中每种物质的分压力或浓度都保持不变。

实验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当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以其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为指数的各产物与各反应物分压或浓度的乘积之比为一个常数。例如,对于一般化学反应

Kp与Kc分别称为压力平衡常数与浓度平衡常数,

Kp,与Kc都是有量纲的量,且随反应的不同,量纲也不同,给平衡计算带来很多麻烦,为此一律使用标准平衡常数K e(常简称平衡常数)。对于理想气体反应系统:

标准平衡常数K e是量纲为1的量。

K e数值决定于反应的本性、温度以及标准态的选择,而与压力或组成无关。当K e值越大,说明该反应进行得越彻底,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

标准平衡常数可从标准热力学函数求得。

不必依靠实验,利用标准热力学函数可从理论上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和应用式(2.24)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K e表达式可直接根据化学计量方程式写出,而不论其反应的具体途径如何,只考虑平衡时气体的分压和溶质的浓度,而且总是将产物的写在分子上、反应物的写在分母上。(2) K e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方程式的写法有关,

多重平衡规则

多重平衡规则:如果某个反应可以表示为两个或更多个反应的总和,则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各反应平衡常数的乘积。即,如果

这种因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反应从原来的平衡状态转变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化学平衡的移动。

平衡移动原理:假如改变平衡系统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力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应用这个规律,可以改变条件,使所需的反应进行得更完全。

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索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反应物的本性,二是反应物的浓度和系统的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宏观量,三是光、电、磁等外场。

上述定义的反应速率的最大优点是其量值与所研究反应中物质B的选择无关,即可选择任何一种反应物或产物来表达反应速率,都可得到相同的数值。

当注意,说到反应速率,与反应进度一样,必须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因为化学计量数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

实验证明,在给定温度条件下,对于元反应(即一步完成的反应,又称基元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乘积成正比。这个定量关系(习惯上称为质量作用定律)可用反应速率方程来表达。对于通式:

式中,比例常数k称为该反应的速率常数,对于某一给定反应在同一温度、催化剂等条件下,k是一个不随反应物浓度而改变的定值。

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项指数之和(n=a+b)称为反应级数。由一个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简单反应,元反应是组成一切化学反应的基木单元;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为复合反应。

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符号为t1/2.

可概括出一级反应的三个特征

(1) ln(c)对t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为一k)。

(2)半衰期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无关。(当温度一定时,t1/2是与k成反比的一个常数)。

(3)速率常数k具有(时间)一1的量纲,(其SI单位为s-1)

阿仑尼乌斯根据大量实验和理论验证,提出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定量关系式(见图2.3):

式中A为指前因子,与速率常数k有相同的量纲;Ea叫反应的活化能(也称阿仑尼乌斯活化能),常用单位为KJ' mol-1。A与Ea都是反应的特性常数,基本与温度无关,均可由实验求得;R为摩尔气体常数}k1和k2分别为温度T1和T2时的速率常数。阿仑尼乌斯公式至今乃是从k求活化能Ea的重要方法。活化能的大小反映了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程度。活化能较大的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显著,升高温度能显著地加快反应速率;活化能较小的反应则反之。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符合阿仑尼乌斯公式。

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就在于需要克服这个能垒。即在化学反应中破坏旧键所需的最低能量。这种具有足够高的能量,可发生有效碰撞或彼此接近时能形成过渡态(活化络合物)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活化络合物分子与反应物分子各自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

一个系统或化合物是否稳定,首先要注意到稳定性可分为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两类。一个热力学稳定系统必然在动力学上也是稳定的。但一个热力学上不稳定的系统,由于某些动力学的限制因素(如活化能太高),在动力学上却是稳定的(如上述的合成氨反应等)。对这类热力学判定可自发进行而实际反应速率太慢的反应,若又是我们所需要的,就要研究和开发高效催化剂,促使其反应快速进行。

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

从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的观点来看,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可加快反应速率。(1}增大浓度即增大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总数,从而增大活化分子总数。!效率通常并不高,而且是有限度的。(2}升高温度(3降低活化能

通常可选用催化剂以改变反应的历程,提供活化能能垒较低的反应途径。

催化剂(又称触媒)是能显著增加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组成、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

催化剂的主要特性有:

(l)能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使反应速率显著增大。(催化剂参与反应后能在生成最终产物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恢复原态,但物理性质如颗粒度、密度、光泽等可能改变。)

(2)只能加速达到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的状态。即同等地加速正向和逆向反应,而不能改变K e。

(3)有特殊的选择性。一种催化剂只加速一种或少数几种特定类型的反应。

(4)催化剂对少量杂质特别敏感。这种杂质可能成为助催化剂,也可能是催化毒物

用热、光或引发剂等使反应引发,就能通过活性中间物(如自由基)的不断再生而使反应

像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持续进行的一类复合反应称为链反应。

所有的链反应都可认为由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和链的终止三个阶段组成。

水化学与水污染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盐,溶剂是水)

溶液的通性,在这里只扼要讨论由不同的难挥发性溶质B和溶剂A组成的溶液都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以及溶液渗透压等。

非电解质溶液的通性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

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是由于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下降所引起的。

所谓质量摩尔浓度m是指在1K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3.渗透压渗透必须通过一种膜来进行,这种膜上的微孔只允许溶剂(水)的分子通过,而不允许溶质的分子通过,因此叫做半透膜.。渗透压是为维持被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额外压力。

如果外加在溶液上的压力超过了渗透压,则反而会使溶液中的溶剂向纯溶剂方向流动,使纯溶剂的体积增加,这个过程叫做反渗透。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及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这一方程的形式与理想气体方程完全相似,R的数值也完全一样,但气体的压力和溶液的渗透压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气体由于它的分子运动碰撞容器壁而产生压力,但溶液的渗透压是溶剂分子渗透的结果。

对同浓度的溶液来说,其沸点高低或渗透压大小的顺序为:

A2B或AB2型强电解质溶液>AB型强电解质溶液>弱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凡符合以上4种依数性定律的溶液叫做理想溶液。其各组分混合成溶液时,没有热效应和体积的变化。稀溶液近乎理想状态。但是,稀溶液定律所表达的这些依数性与溶液浓度的定量关系不适用于浓溶液或电解质溶液。

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一般可分为酸、碱的解离平衡及配离子的解离平衡两类。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应用电离理论。该理论认为:解离时所生成的正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所生成的负离子全部都是DH一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理论对化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有其局限性。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都是碱。简单地说,酸是质子的给体,碱是质子的受体。酸碱质子理论对酸碱的区分只以质子H+为判据。

“酸中包含碱,碱可以变酸”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被叫做酸碱的共扼关系。

酸失去质子后形成的碱叫做该酸的共扼碱,碱结合质子后形成的酸叫做该碱的共扼酸。

酸碱质子理论不仅适用于水溶液,还适用于含质子的非水系统。它可把许多平衡归结为酸碱反应,所以有更广的适用范围和更强的概括能力。

除少数强酸、强碱外,大多数酸和碱溶液中存在着解离平衡,其平衡常数K叫做解离常数,也可分别用Ka和Kb表示,其值可用热力学数据算得,也可实验测定。

式(3.8}表明:溶液的解离度近似与其浓度平方根呈反比。即浓度越稀,解离度越大,这个关系式叫做稀释定律。

式中,K a1和K a2分别表示H2S的一级解离常数和二级解离常数。一般情况下,二元酸的K a1<

中强酸,Ka1较大,在按一级解离平衡计算H+浓度时,不能应用式(3.9)进行计算(即不能认为c一x=c)}需按解一元二次方程得到。

与一元酸相仿,一元碱的解离平衡中:当a很小时

一般化学手册中不常列出离子酸、离子碱的解离常数,但根据已知分子酸的Ka(或分子碱的Kb),可以方便地算得其共扼离子碱的Kb(或共轭离子酸的Ka)。

H+(aq)和OH一(aq)的浓度的乘积是一常数,叫做水的离子积,用Kw表示,在常温(22C)时,Kw=1.0x10-14。

任何共扼酸碱的解离常数之间都有同样的关系,即K a K b=Kw

在弱酸溶液中加入该酸的共扼碱,或在弱碱的溶液中加入该碱的共扼酸时,可使这些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度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这种溶液具有一种很重要的性质,其pH能在一定范围内不因稀释或外加的少量酸或碱而发生显著变化。也就是说,对外加的酸和碱具有缓冲的能力。这种对酸和碱具有缓冲作用或缓冲能力的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所以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缓冲溶液的pH取决于缓冲对或共扼酸碱对中的Ka值以及缓冲对的两种物质浓度之比值。缓冲对中任一种物质的浓度过小都会使溶液丧失缓冲能力。因此两者浓度之比值最好趋近于1。

如果此比值为1,则

由中心原子或中心离子和若干个中性分子或它种离子(称为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复杂离子叫做配离子,又称为络离子。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配盐是配合物中的一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配离子它几乎已经失去了简单离子原有的性质;另一部分是带有与配离子异号电荷的离子,它们仍保留着原有的性质。配盐在水中能充分解离;但配离子却类似于弱电解质,是一类难解离的物质,在水溶液中只有少量解离存在着解离平衡。

对于同一类型的配离子来说,K越大,表示配离子越易解离,即配离子越不稳定。所以配离子的K又称为不稳定常数,用Ki表示。配离子的稳定性也可用配离子的稳定常数Kf来表示,

上式表明: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一定时,其离子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这个平衡常数Ks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对于同一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可以通过溶度积的大小来比较它们的溶解度大小。在相同温度下,溶度积越大,溶解度也越大;反之亦然。但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则不能认为溶度积小的,溶解度也一定小。

溶度积规则

当混合两种电解质的溶液时,若有关的两种相对离子浓度(以溶解平衡中该离子的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乘积(即反应商Q)大于由该两种有关离子所组成的难溶物质的溶度积(即Ks),就会产生该物质的沉淀:若溶液中相对离子浓度的乘积小于溶度积,则不可能产生沉淀。

根据溶度积规则,只要设法降低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使离子浓度乘积小于它的溶度积,就有可能使难溶电解质溶解。常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利用酸碱反应(2)利用配位反应(3)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简称分

散系。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分散相所处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根据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大致可以将分散系分为三种类型,如表3.6所示。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在这里要注意:如果没有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就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其中R为溶质,Mm+和Nn-分别为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其离子积可表示为:K=[M m+]n·[N n-]m

胶体(溶胶)是高度分散的不均匀(多相)系统,所以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粒子间有相互聚集而降低其表面积的趋势,即具有聚集不稳定性。溶胶保持稳定的原因除了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相当大外,更主要的因素是溶胶粒子带有电荷。

胶休粒子带有电荷是与它们的表面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并能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有关的。

由此可见,吸附作用与物质的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由于胶体是一个高度分散的系统,胶体粒子的总表面积非常大,因而可具有高度的吸附能力。

这种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降的过程叫做聚沉。

加入电解质溶液可加速溶胶的聚沉。在使溶胶聚沉时,主要是电解质中带有与胶粒异号电荷的那种离子导致了溶胶的聚沉。通常,电解质中与胶粒异号电荷离子的价数越高,对溶胶的聚沉效率就越大。将两种带异号电荷的溶胶以适当的数量相互混合时,由于电性中和,也能发生相互聚沉作用。此外,适当加热往往也可促使溶胶聚沉。

如前所述,液体表面有自动收缩的趋势而产生了表面张力,凡能显著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叫做表面活性剂。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分子中同时存在着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又称疏水基),故称为双亲分子。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洗涤作用t2)乳化作用(3)起泡作用

第4章

电化学与金属腐蚀

原电池是一种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对环境输出电功的装置。

如果反应是热力学可逆的,上式取等号,如果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取小于号。

盐桥通常是u形管,其中装入含有琼胶的饱和氯化钾溶液。盐桥的存在,使得正、负离子能够在左右溶液之间移动,又能防止两边溶液迅速混合。

原电池是由两个电极浸在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再用盐桥连接两溶液而构成的装置。原电池可用图式表示,

用图式表示原电池时,按规定,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以单垂线“l”表示两相的

界面,以双虚垂线“!!”表示盐桥,盐桥的两边应是两个电极所处的溶液。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例如F3+离子和F2+离子)也能形成氧化还原电对,构成铁离子电极,该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无论在原电池还是在电解池中,正极、负极的定义与物理学中是一致的,即正极总是电势较高的电极,负极总是电势较低的电极。需要注意的是,在原电池中,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在电解池中,正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负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考虑一个电动势为E的原电池,其中进行的电池反应为

其中E e是原电池在标准状态下的电动势(简称标准电动势)。

上式称为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表达了组成原电池的各种物质的浓度(对于气态物质,用压力代替浓度)、原电池的温度与原电池电动势的关系。

随着电池反应的进行,作为原料的化学物质人A与B的浓度逐渐减少,而反应产物G与D的浓度逐渐增加,从能斯特方程可看出,原电池的电动势将因此而逐渐变小。

当T = 298 .15 K时,将式(4.2a)中自然对数换成常用对数,可得

应该注意,原电池电动势数值与电池反应计量式的写法无关,电动势数值并不因化学计量数改变而改变。

可以用仪器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E,即两电极电势的差值,但是没有办法测量出各个电极的电势的绝对数值。目前,国际上统一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零,其他电极电势的数值都是通过与“标准氢电极”比较而得到确定。

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

对任意给定的电极,电极反应通式为

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离子浓度的改变对电极电势有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影响不大。

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对含氧酸盐的电极电势有较大的影响。酸性增强,电极电势明显增大,则含氧酸盐的氧化性显著增强。

因为电极电势因离子浓度的不同而异,容易想象,由两种不同浓度的某金属离子的溶液分别与该金属组成电极,这样的两个电极显然也能组成具有一定电动势的原电池,这种原电池称为浓差电池。

前面所讨论,都是原电池中通过的电流无限小,即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可逆情况下的电极电势,这种电极电势称为可逆电势或平衡电势。如果电流不是无限小,电极电势就不能简单地用上述能斯特方程进行计算。

电极电势数值是电化学中很重要的数据,除了用以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和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外,还可以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等。

若某电极电势代数值越小,则该电极上越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或者说该电极的还原态物质越容易失去电子,是较强的还原剂;而该电极的氧化态物质越难得到电子,是较弱的氧化剂。若某电极电势的代数值越大,则该电极上越容易发生还原反应,该电极的氧化态物质越容易得到电子,是较强的氧化剂;而该电极的还原态物质越难失去电子,是较弱的还原

剂。

碱性燃料电池这种燃料电池常用30 %- 50%的KOH为电解液,燃料是氢气,氧化剂是氧气。氢氧燃料电池的燃烧产物为水,因此对环境无污染。电池可用图式表示为

电极反应为

电解是环境对系统做电功的电化学过程,在电解过程中,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在电解池中,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极叫做阴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的极叫做阳极。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进入电解池的阴极;另一方面,电子又从电解池的阳极离去,沿导线流回电源正极。这样在阴极上电子过剩,在阳极上电子缺少,电解液(或熔融液)中的正离子移向阴极,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进行还原反应;负离子移向阳极,在阳极上给出电子,进行氧化反应。在电解池的两极反应中氧化态物质得到电子或还原态物质给出电子的过程都叫做放电。通过电极反应这一特殊形式,使金属导线中电子导电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导电联系起来。

通常把能使电解顺利进行的最低电压称为实际分解电压,简称分解电压。

电解池中实际分解电压与理论分解电压之间的偏差,除了因电阻所引起的电压降以外,就是由于电极的极化所引起的。电极极化包括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两个方面。

(1)浓差极化浓差极化现象是由于离子扩散速率缓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搅拌电解液和升高温度,使离子扩散速率增大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

从热力学角度考虑,在阳极上进行氧化反应的首先是析出电势(考虑超电势因素后的实际电极电势)代数值较小的还原态物质;在阴极上进行还原反应的首先是析出电势代数值较大的氧化态物质。

电解的应用很广,最常见的是电镀、阳极氧化、电解加工等。

电镀是应用电解的方法将一种金属覆盖到另一种金属零件表面上的过程。

以电镀锌为例说明电镀的原理。它是将被镀的零件作为阴极材料,用金属锌作为阳极材料,

在锌盐溶液中进行电解。

将经过表面抛光、除油等处理的铝及铝合金工件作为电解池的阳极材料,并用铅板作为阴极材料,稀硫酸〔或铬酸、草酸)溶液作为电解液。通电后,适当控制电流和电压条件,

阳极的铝制工件表面就能被氧化生成一层氧化铝膜。

根据金属腐蚀过程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大类。

电化学腐蚀的特点是形成腐蚀电池,电化学腐蚀过程的本质是腐蚀电池放电的过程,电化学腐蚀过程中,金属通常作为阳极,被氧化而腐蚀;阴极反应则根据腐蚀类型而异,可发生氢离子或氧气的还原,析出氢气或氧气。

钢铁在大气中的腐蚀通常为吸氧腐蚀,腐蚀电池的阴极反应为

将铁完全浸没在酸溶液中,由于溶液中氧气含量较低,这时便可能发生析氢腐蚀(如钢

铁酸洗时),腐蚀电池的阴极反应是析氢反应

大学普通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副本

学好大学化学很简单就是要学会“穿线”正文如下: 大学化学 第一章热化学与反应 重要概念 1.系统:客观世界是有多种物质构成的,但我们可能只研究其中一种或若干物质。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他物质分开,被划分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2.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3.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体积V、温度T、质量m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5.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热容,质量,熵,焓和热力学能等。 6.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如温度与压力,密度等。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者质量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7.热力学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种过程由状态1到状态2之后,当系统沿着该过

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的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的可逆过程。 8.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 9.化学计量数:0=∑B VB B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VB是B 的化学计量数, 量纲为一;对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10.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当安计量反应式反应时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是各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世界所转化的量。 11.反应进度ξ:b b v /n ?=?ξ 对于化学反应来讲,一般选未反应时,0=ξ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最大的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是相等的。 12.反应热的测定:T C T m c T T m c q s s s 12s s ??-=???-=-??-=)( 所用到的仪器是弹式热量计又称氧弹 弹式热量计中环境所吸收的热可划分为两部分:主要部分是加入的吸热介质水所吸收的,另一部分是金属容器等钢弹组件所吸收的。前一部分的热用)(O H q 2表示,后一部分热用b q 表示,钢弹组件的总热容b C 告诉了则直接求得b q 。 13.习惯对不注明温度和压力的反应,皆指反应是在298.15K ,100kPa 下进行的。 14.一般没有特别的注明,实测的反应热(精确)均指定容反应热,而反应热均指定压反应热。 15.能量守恒定律:在任过程中,能量不会自生自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也叫做热力学第一定律。 16.热力学能具有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一定,其值一定。殊途同归,值变相等。

大学普通化学复习知识点

配浙大普通化学第五版复习,根据注册结构师考试摘选课本内容编辑。 .1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状态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子和离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周期;族;元素性质及氧化物及其酸碱性。离子键的特征;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分子结构式;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与氢键;晶体与非晶体;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 3.2溶液 溶液的浓度;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渗透压;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分压定律;解离常数;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水的离子积及溶液的pH值;盐类的水解及溶液的酸碱性;溶度积常数;溶度积规则。 3.3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 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催化剂;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3.4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氧化还原的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电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的组成和符号;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及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 3.5;有机化学 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官能团及分子构造式;同分异构;有机物的重要反应:加成、取代、消除、氧化、催化加氢、聚合反应、加聚与缩聚;基本有机物的结构、基本性质及用途:烷烃、烯烃、炔烃、;芳烃、卤代烃、醇、苯酚、醛和酮、羧酸、酯;合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第1章 热化学与能源 系统环境 按照系统与环境之间有无物质和能量交换,可将系统分成三类: (1)敞开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又称开放系统。 (2)封闭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但可以有能量交换的系统。通常在密闭容器中的系统即为封闭系统。热力学中主要讨论封闭系统。 (3}隔离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的系统,又称孤立系统。绝热、密闭的恒容系统即为隔离系统。 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所谓均匀是指其分散度达到分子或离子大小的数量级。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界面,超过此相界面,一定有某些宏观性质(如密度、折射率、组成等)要发生突变。 系统的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体积V温度T、质量M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大学有机化学B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或构型式。 1.俗名及缩写: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 甘油、石炭酸、蚁酸、水杨醛、水杨酸、草酸、呋喃、吡咯、吡啶、甘氨酸、丙氨酸、葡萄糖、果糖等。 2、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 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4、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 (1)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同位素质量数大的优先。几种常见原子的优先次序为:I>Br>Cl>S>P>O>N>C>H (2)饱和基团:如果第一个原子序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常见的烃基优先次序为:(CH3)3C->(CH3)2CH->CH3CH2->CH3(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 -C≡CH>-CH=CH2>(CH3)2CH- 次序规则主要应用于烷烃的系统命名和烯烃中几何异构体的命名 烷烃的系统命名:如果在主链上连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则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依次列出,优先基团后列出。 按照次序规则,烷基的优先次序为:叔丁基>异丁基>异丙基>丁基>丙基>乙基>甲基。 (4)、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

《普通化学》复习试题答案解析

普通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共36题) 1.因为H=U+PV,而理想气体的内能仅是温度的函数,所以理想气体的焓与p、V、T均有关。(×) 2.体系状态发生变化后,至少有一个状态函数要发生变化。(√) 3.任何循环过程必定是可逆过程。(×) 4.因为ΔH=QP,而H是状态函数,所以热也是状态函数。(×) 5.一定量的气体,从始态A变化到终态B,体系吸收100 J的热量,对外作功200 J,这不符合热力 学第一定律。(×) 6.在一个绝热刚性容器中进行一个放热反应,则ΔU=ΔH=0。(×) 7.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只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系的体积、压力无关。(√) 8.标准平衡常数的数值不仅与反应式的写法有关,而且还与标准态的选择有关。(√) 9.反应CO(g)+H2O(g)=CO2(g)+H2(g),因为反应前后分子数相等,所以无论总压如何变化,对平衡均 无影响。(√) 10.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某反应的ΔG>0,所以要选用合适催化剂,使反应能够进行。(×) 11.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速度加快,逆反应速度减慢,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 12.因为H=U+pV,所以焓是热力学能与体积功pV之和。(×) 13.理想气体在等外压力下绝热膨胀,因为等外压力,所以QP=ΔH;又因为绝热,所以QP=0。由此得 QP=ΔH=0。(×) 14.在一个容器中:H2(g)+Cl2(g) = 2HCl(g)。如果反应前后T、p、V均未发生变化,设所有气体均可 视作理想气体,因为理想气体的U=f(T),所以该反应的ΔU=0。(×) 15.稳定单质在 K时,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熵均为零。(×) 16.在刚性密闭容器中,有下列理想气体的反应达到平衡:A(g)+B(g)=C(g) ,若在恒温下加入一定 量的惰性气体,则平衡将不移动。(√) 17.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越高,表示该电对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强。(√) 18.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的书写无关,而标准平衡常数却随反应式的书写而变化。(√) 19.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平衡时。标准电动势和标准平衡常数均为零。(×)

大学普通化学综合练习题1

普通化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每题2分,共15题,计30分。) 1.下面对功和热的描述正确的是A A.都是途径函数,无确定的变化途径就无确定的数值 B.都是途径函数,对应于某一状态有一确定值 C.都是状态函数,变化量与途径无关 D.都是状态函数,始终态确定,其值也确定 2.已知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进行的某反应A(g)+B(g)=C(g)+D(l)的H0、S0,则该反应A A.低于某温度时正向自发 B.高于某温度时正向自发 C.任意温度时正向均自发 D.任意温度时正向均非自发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H>0的反应都是自发反应。 B.某反应的G(298K)=10KJ·mol-1, 表明该反应在298K温度下不可能自发进行。C.已知(Fe3+/Fe2+(Cu2+Cu),则反应Fe3+(aq)+Cu(s) = Cu2+(aq)+Fe 2+(aq)向左进行。 D.对于AB2型难溶电解质来讲,k sp越大,则其溶解度越大。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Ag+与Cl-混合,不一定有沉淀生成。 B.反应A(g)+B(g)=C(g),H0; 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平 衡常数K减小。 C.电极电势越小,则其对应的还原态物质的还原性越强。 D.在H2S(g)的饱和溶液中,C eq(H+)是C eq(S2-)的2倍。

5.下列溶液的浓度均为mol·dm-3,渗透压最大的是D A.C6H12O6+(葡萄糖) B.HAc C.NaCl D.Na2SO4 6.已知(Cu2+/Cu)>(Zn2+/Zn),其中最强的还原剂是D A.Cu2+ B.Cu C.Zn2+ D.Zn 7.下列电极电势与C(H+)无关的是A A.(Fe3+/Fe2+) B.( H+/H2) C.(O2/OH-) 8.在标准条件下,f H m、S m、f G m均为零是C A.H2O(l) B.H2(g) C.H+(aq) D.H2O2 (l) 9.某温度时,下列反应已达到平衡CO(g)+H2O(g)=CO2 (g)+H2 (g),H<0,为要提高 CO的转化率,可采取方法D A.增加总压力 B.减少总压力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二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 本章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限度问题。 1.热力学第一定律 (1)体系: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能量、物质交换的情况,将体系分类。①开放体系: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②封闭体系: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③孤立体系:既没有物质交换,又没有能量交换。(2)过程:①可逆(reversible)过程:热力学系统从状态A出发,经过过程p到达另一状态B;如果存在另一过程p*,它能使系统和环境完全复原,即系统回到原来状态A,同时消除原来过程p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则过程p称为可逆过程。 ②准静态过程(平衡过程):若系统从一个平衡状态连续经过无数个中间的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在任意有限的时间内,系统状态不发生改变,该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 准静态过程是可逆过程的必要条件(可逆过程要求没有非平衡损失和耗散损失,准静态过程只满足前者)。在一般讨论中,认为两者等价。 ③自发过程:自发过程是由于体系与环境不平衡引起的,故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 综上,在以下讨论中,可以粗糙地认为:“不可逆(irreversible),非平衡,自发”三者等价,“可逆,平衡,非自发”三者等价。 (3)热力学第一定律:,式中 ①为内能增量。内能是体系内部所有能量的总和,包括分子动能,分子间势能,分子内部的能量(转动、振动、电子和核运动),但不包括体系整体运动的能量。内能是状态函数,U = f((n,T,V))。 ②W为体系对外界做功,分为非体积功和体积功,即。 注意当环境压力与体系压力不等时,应该用环境压力,因为体系处于非平衡态时,压力p没有意义。

可以证明,恒温膨胀或压缩,可逆过程比不可逆过程的功(代数值)大。 ③Q为体系吸热量。分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讨论如下: 物理过程:相变潜热(熔化热,汽化热,升华热等):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利用T1、T2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可以计算出摩尔蒸发热(焓)。 变温过程的热:,上式中C为热容,是温度的函数。恒容过程(且不含非体积功)的(摩尔)热容称为恒容(摩尔)热容,恒压过程的(摩尔)热容称为恒压(摩尔)热容。理想气体两者的关系为:恒容过程中=。 恒压过程中--,得=-。定义状态函数焓(Enthalpy) ,所以=。因此,通常讲的蒸发焓等于恒压蒸发热,反应焓(变)等于恒压反应热。对理想气体而言,与内能一样,焓也只是温度的函数。 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后体系回到反应前的温度,与环境交换的热量。可利用弹式量热计测量: 样品在纯氧气氛中完全燃烧,使氧弹及周围介质温度升高。已知仪器的热容C,测量反应过程温度改变值ΔT(较小以近似保证“回到反应前的温度”),即可求算样品的恒容燃烧热:反应热=C×ΔT,一般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来标定弹式量热计的仪器常数。 对于任意化学反应,容易证明以下关系成立:,其中为反应中气态组分的物质的量增量。 利用状态函数法(盖斯定律),也可以推得某些反应的反应热。如果将一些常见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集结成表,则更能方便地计算许多反应热。标准摩尔生成焓是指在标准压力)下,以最稳定相态的单质为原料,生成1mol某物质的反应的焓变(恒压反应热),用记号表示,f(form)表示形成,是标准压力的上标(反应组分不混合),m表示摩尔。显然所有最稳定相态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

普通化学期末复习资料参考答案_62451553564790159

普通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共41题) 1.因为H=U+PV,而理想气体的内能仅是温度的函数,所以理想气体的焓与p、V、T均有关。(×) 2.体系状态发生变化后,至少有一个状态函数要发生变化。(√) 3.任何循环过程必定是可逆过程。 (×) 4.因为ΔH=QP,而H是状态函数,所以热也是状态函数。(×) 5.一定量的气体,从始态A变化到终态B,体系吸收100 J的热量,对外作功200 J,这不符合热力 学第一定律。(×) 6.在一个绝热刚性容器中进行一个放热反应,则ΔU=ΔH=0。(×) 7.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只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系的体积、压力无关。 (√) 8.因为H=U+pV,所以焓是热力学能与体积功pV之和。(×) 9.理想气体在等外压力下绝热膨胀,因为等外压力,所以QP=ΔH;又因为绝热,所以QP=0。由此 得QP=ΔH=0。(×) 10.在一个容器中:H2(g)+Cl2(g) = 2HCl(g)。如果反应前后T、p、V均未发生变化,设所有气体均可 视作理想气体,因为理想气体的U=f(T),所以该反应的ΔU=0。(×) 11.稳定单质在298.15 K时,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熵均为零。(×) 12.标准状态规定的压力为101.325 kPa。(×) 13.因为ΔU=Q p,ΔH=Q V,所以Q p、Q V是特定条件下的状态函数。(×) 14.凡是遵守能量守恒及转换定律的一切过程,都能自发进行。(×) 15.反应Na(s) + 1/2 Cl2 (g) = NaCl (s)的标准摩尔反应焓Δr H mθ等于NaCl (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16.CaCO3在常温下不分解,是因为其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在高温( T > 1173K )下分解,是因为此时放 热。(×) 17.在刚性密闭容器中,有下列理想气体的反应达到平衡:A(g)+B(g)=C(g) ,若在恒温下加入一定 量的惰性气体,则平衡将不移动。(√) 18.标准平衡常数的数值不仅与反应式的写法有关,而且还与标准态的选择有关。(√) 19.反应CO(g)+H2O(g)=CO2(g)+H2(g),因为反应前后分子数相等,所以无论总压如何变化,对平衡均 无影响。(√) 20.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某反应的ΔG>0,所以要选用合适催化剂,使反应能够进行。(×) 21.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速度加快,逆反应速度减慢,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

注册电气工程师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可打印版)

注册电气工程师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结构与状态 (一)波函数Ψ Ψ(n,n,n),确定一个原子轨道: 主量子数n:电子离核的远近和电子能量的高低,n越大,电子能量越高。 n = 1, 2, 3, 4, ... 角量子数l:亚层,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对于多电子原子,与n一起确定原子轨道的能量。l = 0, 1, 2, ..., n-1 磁量子数m:确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 一个电子层内,波函数Ψ数目=n2 Ψ(n,l,m,m s),确定一个电子完整的运动状态。 自旋量子数m s:电子自身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m s= ±1/2 (二)原子核外电子分布三原则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由能量低的轨道向能量高的轨道排布(电子先填充能量低的轨道,后填充能量高的轨道. 2)Pauli(保利)不相容原理:每个原子轨道中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即同一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亦即无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3)Hunt(洪特)规则:电子在能量简并的轨道中, 要分占各轨道,且保持自旋方向相同. 保持高对称性, 以获得稳定. 包括: 轨道全空, 半充满,全充满三种分布.

(三)元素周期律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区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σ键:头碰头

氢键 物质的熔点与沸点 同类型的单质和化合物,一般随摩尔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含有氢键的比不含的要大。 物质的溶解性 相似者相溶,(非)极性易溶于(非)极性。 (五)晶体结构 离子晶体,离子电荷与半径规律如下: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荷数增多,半径减小; 2)同一元素,电荷数增多,半径减小; 3)同一族,从上到下,离子半径增大; (六)物质状态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①摩尔表示: 克拉珀龙方程pV=nRT 其中p为气体压强,单位帕斯卡(帕 Pa) V为气体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摩 mol) T为体系的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开 K) R为比例常数,单位是焦耳/(摩尔·开),即J/(mol·K) 对任意理想气体而言,R是一定的,约为8.31441±0.00026 J/(mol·K). ②质量表示: pV=mrT 此时r是和气体种类有关系的,r=R/M,M为此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③分子数表示: pV=NKT N为分子数 K为波尔兹曼常数,K=1.38066×10-23J/K 2)道尔顿分压定律 气体混合物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总和: p=p a +p b +...

(2020年整理)东南大学考研普通化学试题.doc

试卷号:B070004(答案) 注:各主观题答案中每步得分是标准得分,实际得分应按下式换算: 第步实际得分本题实际得分解答第步标准得分解答总标准得分 N= N 一、对的在题末括号内填“+”、错的填“-”。 (本大题分3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30分) 1、+ 1 分 2、+ 1 分 3、- 1 分 4、- 1 分 5、- 6、- 7、+ 8、+ 9、+ 1 分 10、- 1 分 11、+ 1 分 12、+ 1 分 13、- 14、- 15、- 16、+ 17、- 18、- 19、- 1 分 20、- 21、+ 1 分 22、+ 1 分 23、+ 1 分 24、+ 1 分 25、+ 1 分 26、+ 1 分 27、- 1 分 28、- 29、- 30、+ 二、将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题末的括号内。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有两个,只选一个且正确,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给2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本大题分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10分) 1、(1) 2 分 2、(1) 2 分 3、(2) 2 分

4、(3) 2 分 5、(2) 三、填空题。 (本大题共14小题,总计29分) 1、(本小题1分) s,p,d,f 1 分 2、(本小题1分) 动物胶 1 分 3、(本小题2分) p(N2) = 3?105 Pa 1 分 p(CO) = 2?105 Pa 1 分 4、(本小题2分) 0.127 2 分 5、(本小题2分) 3CaCO3+2Na3PO4?12H2O=Ca3(PO4)2↓+3Na2CO3+24H2O 或3CaCO3(s)+2PO43-(aq)=Ca3(PO4)2(s)+3CO32-(aq) 2 分 6、(本小题2分)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 1 分 33 1 分 7、(本小题2分) 1. 重金属 2. 无机阴离子 3. 放射性物质 4. 有机农药及有机化合物 5. 致癌物质(任填3 种) 每种1 分,共3 分 8、(本小题2分) (-)Cd|Cd2+(1 mol?dm-3 )Ni2+(1 mol?dm-3 )|Ni(+) 1 分E= 0.15 V 1 分 增大 1 分 9、(本小题2分) C≡C 1 分 C-C 1 分 10、(本小题2分) 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1 分 色散力 1 分 11、(本小题2分) 红[FeSCN]2+ 无[FeF6]3-各0.5 分 12、(本小题3分) 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 可溶、可熔不溶、不熔各1 分13、(本小题3分) D(电离能)

大学普通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副本

学好大学化学很简单 就是要学会 “穿线” 正文如下: 大学化学 第一章 热化学与反应 重要概念 1.系统:客观世界是有多种物质构成的,但我们可能只研究其中一种或若干物质。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他物质分开,被划分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2.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3.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 、体积V 、温度T 、质量m 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5.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热容,质量,熵,焓和热力学能等。 6.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如温度与压力,密度等。 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者质量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7.热力学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种过程由状态1到状态2之后,当系统沿着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的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的可逆过程。 8.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 9.化学计量数:0=∑B VB B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VB是B 的化学计量数, 量纲为一;对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10.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当安计量反应式反应时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是各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世界所转化的量。 11.反应进度ξ:b b v /n ?=?ξ 对于化学反应来讲,一般选未反应时,0=ξ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最大的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是相等的。 12.反应热的测定:T C T m c T T m c q s s s 12s s ??-=???-=-??-=)( 所用到的仪器是弹式热量计又称氧弹 弹式热量计中环境所吸收的热可划分为两部分:主要部分是加入的吸热介质水所吸收的,另一部分是金属容器等钢弹组件所吸收的。前一部分的热用)(O H q 2表示,后一部分热用b q 表示,钢弹组件的总热容b C 告诉了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原理考试题目

说明:仅供参考!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考试专用纸 《普通化学》___级期终考试 姓名:学号:院系:班级: 考试时间:2007年1月9日14:00-16:00 命题教师:王颖霞

一、简要回答并填写(可能多选): 1.下列说法中确切的是: (1) 吸热反应都无法自发进行(2) ?Gθ < 0反应能自发进行 (3) 吸热熵增型反应高温有利(4) ?G < 0反应能自发进行 2.下列变化中熵增的过程有: (1) 一定量的气体所受压强增大(2) NaCl溶于水 (3) 水结成冰(4) 氧气变为臭氧 (5) 某一定物质受热温度升高(6) 晶体中产生缺陷 3.根据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2) Na和Ca是很好的还原剂,可以 还原其他金属氯化物 (3) Cu与氯气反应时,温度越高,越 有利于CuCl的生成 (4) 温度高于500K, 金属Al总是可以 还原ZnCl2 (5) 温度在600-1600K区间,Zn既可 以还原CuCl2, 也可以还原CuCl 4.(在括号给出判断)元素的电负性差值越大,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性越强();所以,所形成的化学键的强度也越大() 5. 在下列卤化物中,键的共价性最强的是,最弱的是 1) 氟化锂2) 氟化钠3) 氯化锂4) 氯化铍 6. 下列物质中,分子间存在取向力的是 (1) BF3 (2) PF3(3) SiF4(4) PF5 (5) SF6(6) SF4 7.第81号元素是, 其核外价层电子排布为, 它位于第周期第族, 该元素的离子在水中较稳定的氧化态为,原因是 8. 金属中,熔点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9. Fe(H2O)63+显淡紫色,说明它吸收颜色的光,相应的跃迁类型是 10. HBrO4与HBrO3相比,酸性更强的是;HBr与HI相比,酸性更强的是

大学化学相关知识点整理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 P 时的状态。 液体溶液中溶剂或溶质的标准状态—溶液中溶剂可近似看成纯物质的标准态。在溶液中,溶质的标准态是指压力θP P =,质量摩尔浓度θb b =,标准质量摩尔浓度11-?=kg mol b θ,并表现出无限稀释溶液特性时溶质的(假想)状态。标准质量摩尔浓度近似等于 标准物质的量浓度。即11-?=≈L mol c b θθ 5、 物质B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θm f H ?(B,相态,T )是指在温度T 下,由参考状态单质生成物质B (1+=B ν)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6、 参考状态一般指每种物质在所讨论的温度T 和标准压力θP 时最稳定的状态。个别情况下参考状态单质并不是最稳定的,磷的参考状态是白磷4P (s,白),但白磷不及红磷和黑磷稳定。O 2(g)、H 2(g)、Br 2(l)、I 2(s)、Hg(l)和P 4(白磷)是T=298.15K ,θP 下相应元素的最稳定单质,即其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 7、 在任何温度下,参考状态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均为零。 8、 物质B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θ m c H ?(B ,相态,T )是指在温度T 下,物质B(1-=B ν)完全氧化成相同温度下指定产物时的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第四节:Hess 定律 1、 Hess 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或分几步完成,其总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总是相等的。其实质是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2、 焓变基本特点: ⑴某反应的θm r H ?(正)与其逆反应的θm r H ?(逆)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即

大学普通化学期末卷子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均为单选题,多选不得分。每题2分,共30分) 1.根据定义,下列物质中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r G mθ为零的物质是:( D ) (A) 压力为100kPa、温度298.15K下的金刚石;(B)温度为298.15K、200kPa的氢气;(C) 温度为298.15K、压力为100kPa的水蒸气;(D)温度为298.15K、压力为100kPa的氧气2.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 ( B ) (A) 增加了反应分子总数; (B) 增大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C)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D) 促进平衡正向移动 3.等温等压条件下任何温度都可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其条件是: ( A ) (A) ΔH< 0、ΔS >0; (B) ΔS< 0、ΔH>0; (C) △r G mθ< 0; (D) ΔS< 0、ΔH< 0 4.下面一组量子数中, 准确描述原子轨道的是: ( A ) (A) (3, 2, -2); (B) (3, 3, 1); (C) (3, 2, -3); (D) (3, 2, 0, 1); (E) (3, 2, 1, -1/2); (F) (3, 2, -1, 0); (G) (3, 3, 2, +1/2) 5.上述量子数中, 准确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 E ) 6.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属于HPO42-的共轭酸是: ( B ) (A) PO43-; (B) H2PO4-; (C) H3PO4; (D) H4PO4+ 7.已知Kθsp(Ag2CrO4)=1.2?10-12,0.1mol·dm-3CrO42-溶液中滴加AgNO3,开始产生沉淀时Ag+的浓度为 ( D ) (A) 1.2?10-11mol·dm-3; (B) 6.5?10-5mol·dm-3; (C) 0.1mol·dm-3; (D) 3.46?10-6mol·dm-3 8.室温下,0.20mol.dm-3HCOOH溶液电离度为3.2%,HCOOH的电离常数为: ( A ) (A) 2.0×10-4; (B) 1.3×10-3; (C) 6.4×10-3; (D) 6.4×10-4 9.可以用作缓冲溶液的系统是: ( C ) (A) 0.10 mol·dm-3NaAc+0.10 mol·dm-3HCl溶液;(B) 0.10 mol·dm-3HAc+0.20 mol·dm-3NaOH 溶液;(C) 0.20 mol·dm-3HAc+0.10 mol·dm-3NaOH溶液; (D) 0.20 mol·dm-3醋酸+0.10 mol·dm-3HCl溶液 10.原电池 (-) Pt?SO32-,SO42-??H+,Mn2+,MnO4-?Pt (+) 的电池反应: ( A ) (A) 2 MnO4- + 5 SO32- + 6H+ =2 Mn2+ + 5SO42- +3H2O; (B) 2 MnO4- + 8H+ + 5e=2 Mn2+ + 4H2O; (C) SO32- + H2O = SO42- +2H+ + 2e; (D) MnO4- + SO32- + 6H+ + 3e = Mn2+ + SO42- +3H2O 11.22T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式正确的是: ( B ) (A) 1s22s22p63s23p64s24p2 (B) 1s22s22p63s23p63d24s2 (c) 1s22s22p63s23p64s23d2 (C) 1s22s22p63s23p63d4 12.已知反应 A(g) = 2B(g) + C(g),T、V一定,开始时P(A) = 20kPa,达到平衡时总压为40kPa,该反应的转化率为 ( B ) (A) 30%; (B) 50%; (C) 10%; (D) 100%; 13.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可以作为酸的有 ( B ) (A) HCl, S2-, CO32-; (B) NH4+, HSO4-, H2O; (C) HS-, HPO4-, CO32-; (D) NH3, H2S, H2O 14.在21.8℃时,反应NH4HS(s) = NH3(g) + H2S(g)的标准平衡常Kθ = 0.070,4molNH4HS 分解达到平衡是混合气体的总压力是: ( C ) (A) 7.0 kPa; (B) 26 kPa; (C) 53 kPa; (D) 0.26 kPa 15.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不随时间变化;(B) △r G mθ = 0; (C)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相等; (D) △r H mθ = 0 二、填空题 (25分,每空1分)

贵州大学大学普通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贵州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卷 《大学化学(1)》A 卷 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 请考生按要求在试卷装订线内填写姓名、学号和年级专业。 2. 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答案。 3. 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装订线内填写无关的内容。 4.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个2分,共20分, 将1个或2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选错或未选均 无分) 1. 已知:A + B → M + N (θ m r H ?)1 = 35 kJ·mol -1 2M + 2N → 2D (θ m r H ?)2 = - 80 kJ·mol -1 则A + B → D 的 (θ m r H ?)3 是( C )。 (A)-10 kJ·mol -1 (B)-45 kJ·mol -1 (C)-5 kJ·mol -1 (D)25 kJ·mol -1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B) 同一种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值; (C) 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D) 物体温度越高,则所含热量越高。 3.在平衡系统中 PCl 5(g) PCl 3(g) + Cl 2(g) ΔrH θ m >0 欲增大生成物Cl 2平衡时的浓度,需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B D )。 (A)加大压力 (B)加大PCl 5浓度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4. 如果一个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为零,则反应 ( D )。

(A) 能自发进行 (B) 是吸热反应 (C) 是放热反应 (D) 处于平衡状态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氢键的是( B D )。 (A)HBr (B) HF (C) CCl 4 (D) H 2SO 4 6.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反应均为正方向进行: Cr 2O 72-+6Fe 2++14H +=2Cr 3++6Fe 3++7H 2O 2Fe 3++Sn 2+=2Fe 2++Sn 4+ 它们中间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是( B )。 (A) Sn 2+和Fe 3+ (B) Cr 2O 72-和Sn 2+ (C)Cr 3+和Sn 4+ (D) Cr 2O 72-和Fe 3+ 7.下列各物质只需克服色散力就能沸腾的是( B )。 (A)H 2O (B)Br 2(l ) (C)NH 3(l ) (D)C 2H 5OH 8.下列各离子变形性最强的是( B )。 (A)O 2- (B)S 2- (C)F - (D)Na + 9. 已知H 3PO 4的电离常数:K 1 = 7.5 ? 10-3,K 2= 6.23 ? 10-8,K 3 = 3.6 ? 10-13,则0.10 mol·dm -3 H 3PO 4溶液中氢离子浓度(mol·dm -3)为 ( B ) (A) 0.1 (B) 2.7 ? 10-2 (C) 2.4 ? 10-2 (D) 7.5 ? 10-3 10. 下列物质中熔点最高的是( C ) (A)SnCl 2 (B) AlCl 3 (C) SiC (D)KCl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0个空格,每空1分,共30分, 填错或未填均无分) 1. 在298.15K 和100kPa 下,H 2O(l)→H 2O(s)过程中△H θ < 0,△S θ < 0 △G θ > 0(填 > 、< 或 =) 2. 将Ni + 2Ag + = 2Ag + Ni 2+ 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为一个原电池。则原电池符号为 (-)N i ︱Ni 2+(c 1)‖Ag +(c 2)︱Ag (+) 。 ()()为则原电池的电动势,已知Θ+Θ+Θ=-=E V Ag A V Ni N ,80.0/g 25.0/i 2?? 1.05V ,为Θ ?m r G -202.618kJ ·mol -1 ,该氧化还原反应的平 衡常数为 3.16×1035 。(F= 96485 C mol -1)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全

普通化学复习资料 3.1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状态 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 核外电子运动具有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和统计性的特征,不能用经典的牛顿力学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描述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所以在量子力学中用波函数Ψ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以代替经典力学中的原子轨道概念。 (1)波函数Ψ(原子轨道):用空间坐标来描写波的数学函数式,以表征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个确定的波函数Ψ,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概率密度(几率密度):Ψ2表示微观粒子在空间某位置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即概率密度。 (3)电子云:用黑点疏密的程度描述原子核外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Ψ2)分布规律的图形。黑点较密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较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较多。 (4)四个量子数:波函数Ψ三个量子数取值相互制约: 1)主量子数n的物理意义: n的取值:n=1,2,3,4……∞ ,

意义:表示核外的电子层数并确定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确定单电子原子的电子运动的能量。 n = 1,2,3,4, ……∞,对应于电子层K,L,M,N, ···具有相同n值的原子轨道称为处于同一电子层。 2)角量子数ι: ι的取值:受n的限制,ι= 0,1,2……n-1 (n个)。 意义:表示亚层,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对于多电子原子,与n共同确定原子轨道的能量。… ι的取值: 1 , 2 , 3 , 4 电子亚层: s, p, d, f…… 轨道形状:球形纺锤形梅花形复杂 图3-1 3)磁量子数m: m的取值:受ι的限制, m=0 ,±1,±2……±ι(2ι+1个) 。 意义:确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 ι=0, m=0, s轨道空间取向为1; ι=1, m=0 ,±1, p轨道空间取向为3; ι=2, m=0 ,±1,±2 , d轨道空间取向为5; …… n,ι相同的轨道称为等价轨道。 s轨道有1个等价轨道,表示为: p轨道有3个等价轨道,表示为: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 COOH OH H 3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C 2H 5 3) 纽曼投影式: H H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C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 构型, 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 C H C 2H 5CH 3C C H 2H 5Cl (Z)-3-氯-2-戊烯 (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 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