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面临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都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分析探讨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选择途径。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现代化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概念界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复苏,在对我国政治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始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从中国的现实角度探讨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问题。1(一)政治发展

1.国外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的界定及评价

政治发展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被西方政治学者界定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变迁的历史过程。”

美国政治学家派伊指出政治发展包括三种要素:第一,公民角色发展变化,从臣属地位转变为对社会有贡献。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参与的扩张,对平等原则逐渐增加敏感性,及对普遍法律逐渐接受。第二,政治系统能力增强,政令能贯彻深入地方层级,控制人民之间的争端,应付及满足人民需求。第三,政体组织结构的分化、功能欲趋转化,及各种制度和组织之间的整合。21963年,派伊在总

1

结各派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把政治发展概括为十种不同的含义,即政治发展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具有工业化社会的典型政治结构;政治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存在和运转;行政和政治的发展:大众的流动和参与;民主制的建立;稳定以及有秩序的变化;动员与权利;多维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方面。3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系统对国内或国企还击的变迁所作的反应,特别是对政权建立、参与和分配等环境挑战所作的反应。4”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政治发展:“一是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指人们的政治结构的分化。即政治角色的变化,趋于专门化或自主化。这种角色分化和结构分化,不仅仅是指新一类角色和旧一类角色的变化,同时也是不同角色之间或结构之间相互关系上的变化。三是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意指政治体系不断扩大其政策作为,政治能力得以不断提升。5”这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自此之后,许多学者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研究,从政治变革、革新、发展到政治现代化,针对政治发展这一含义进行了探讨,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可谓是众说不一。

亨廷顿是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权利的理性化,即有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各样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政治功能的分化以及发展各种具有专门只能的机构;社会性政治参与。6

2.国内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的界定及评价

国内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滞后于国外。在参照和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层面上,国内学者进行一些突破性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台湾学者陈鸿瑜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政治系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其结构渐趋于分化,组织渐趋于制度化,人民的动员、参与和支持渐趋于增强,社会渐

3

4

5

趋于平等,政治系统的执行能力也随之加强,并能度过转型期的危机,使政治系统的发展过程构成一种连续现象。”7

王浦劬认为:“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在特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不断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变革和调整的过程。”8李景鹏认为:“政治发展作为一个现实的、动态的政治过程,实际上是作为统治秩序的代表者的国家和社会上各种力量的较量过程,以及通过这一较量所形成的一定政治格局和发展趋势。”9

谢庆奎认为:“政治发展是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过程。”10

李元书对国内有关政治发展含义和解释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政治发展是:“通过付出和扬弃代价以寻求不断发展人的政治潜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方式的过程,以及这些体制和生活方式的生产过程。”具体阐释:政治发展就是政治体系及运作不断完善于进步的积极变化过程和状况,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和高效化。11

政治稳定于政治动荡和政治混乱相互对立,政治稳定的研究最早源于古希腊,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发展中国家政治生活的无序状态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政治稳定这一问题便成为了政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亨廷顿是当代研究政治稳定问题的代表。

(二)政治稳定

1.国外学者关于政治稳定的界定

7

8

9

10

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主要包含秩序和持续性两大因素。秩序主要指政治体系保持一定的秩序,相对不存在武力、高压政治和分裂等混乱状态。持续性则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部分相对来说保持稳定,不存在根本改变政治体系的直至运动。亨廷顿把政治稳定作为一种政治秩序,“政治秩序则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力量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12与此同时,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并非政治体系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指“相对的持续性和政治体系的一些比较主要的成分,如基本的政治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基本组织结构,不发生变化。”13

伊斯顿从政治系统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互相关系的角度来把握,从政治稳定的社会基础和发生机制着手,认为“政治稳定就在于,政治系统有能力承受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压力,如果一个权威性价值分配的政治系统受到及其沉重的压力,以至于再也不能承受时,那么,该系统就会崩溃。”14

2.国内学者关于政治稳定的界定

在借鉴西方学者对政治稳定研究基础上,国内也对政治稳定进行阐发。

王仲田认为政治稳定指:“一定社会的政治系统保持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能够将社会利于矛盾和冲突调控在一定秩序内。具体阐述,政治稳定时指没有出现全局性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政权不发生突发性质变,公民不采用有组织的非法手段进行政治参与或夺取政权,政府也不采用暴力或强制手段压制公民的政治行为”。15邓伟志等也提出相同的看法,认为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16

李元书认为,政治稳定的涵义为:政治系统为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和发

12

13

14

15

展所建立或维持的一种有序社会政治态势”。17

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系统的完整性和政治体系的有序性。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意见,政治稳定作为一种兼具静态与动态的政治形态,是指运用国家权利,是国家政治系统能维持既定的基本政治秩序,又有适应社会政治变迁的能力,将国家政治生活维持在一个连续、规范、可控和有序的状态。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协调冲突性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协调性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是转型时期国家推进政治现代化力求实现的双重目标。

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得到的成功也会失掉。”18

(1)政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失去稳定这一前提,那么政治发展的正常秩序就会被大乱,政治发展也就会偏离既定的轨道,进而引起政治动荡,那么政治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十年文革动乱。在1996年到1976这十年中,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秩序都遭到了破坏,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处于严重的无序状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当时的社会现状令人堪忧。在如此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下,政治发展只是空谈。

(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基础。政治发展其中一方面就是指政治制度的不断完整和革新,是政治社会的一个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政治发展需要政治稳定这一强大的基础做保障。如果说政治发展是马力十足的东风车,那么政治稳定就是四通八达的柏油路。

17

2.政治发展是政治稳定的保障和目标

政治稳定具有相对性,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政治发展程度越高,政治稳定性越强。

(1)政治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动力。政治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在一定的社会过程中呈现一个相对平和状态。但是,亨廷顿认为“现代性有助于政治稳定。”19

随着政治的不断发展,即制度方面的变更和革新,政治稳定会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稳定,那么新的政治稳定就需要政治发展的不断推动。

(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发展能够促进政治生活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政治发展往往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而促进政治社会生活的稳定。也就是说政治发展是一项有目的的政治行为,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巩固政治稳定,否则,政治稳定就是无抗体的病人,缺乏有效的支撑与动力。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冲突性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不总是相互依存,协调一致的关系。它在类似于社会转型期这种特定的社会时期内,二者还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效应。

1.政治稳定影响政治发展

过分强调政治稳定,必然导致政治发展的缓慢与滞后。如果政治发展过于缓慢,与其经济发展不同步,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过度的政治稳定无法及时解决公民的利益诉求,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和比例相对较低,致使一些公民以不正当的手段和渠道来参与政治,如,游行、示威等。党和政府的政治权威受到挑战,社会呈现无序状态,政治发展也就停滞不前。

过度的政治稳定不能使政治发展持续进行,也会使政治发展趋于缓慢。

2.政治发展制约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作为一种政治运动与改革的动态过程,必然会滋生出一些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治领域的改革涉及面广,没有可借鉴经验,将面临更为艰巨和复杂的任务。由于矛盾的交织更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遏制,必然陷入动荡的困境,这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了验证:首先,政治体制内部发展失衡制约政治稳;其次,政治参与发展影响政治稳定。

三、当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面临的挑战

任何政治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特殊时期,这种政治体制也会使政治发展于政治稳定面临着危机。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政治体制导致社会自身发展动力机制丧失。在政治权利方面,面临着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危机;在政治结构方面,面临着整个国家制度和国家法律的合法性危机;在政治过程方面,面临着决策过程的合法性危机;在政治意识方面,面临着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

为消除危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将政治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积极推进渐进式政治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崭新时代。中国由此步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迅速分化,利益结构的深刻重组,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利益分化和多元化的时代,政治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层面的压力,导致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面临严重挑战。

(一)社会利益分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公有制结构,进一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结构。这就使传说的利益均衡关系被打破,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导致利益结构分化,进而导

致社会转型。在利益分化和利益重组的过程中,利益纷争与利益冲突也必然会日益突出。这些利益冲突和矛盾又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形成了巨大挑战。

1.当前利益分化的特点

利益分化表明一种既定的利益关系被打破,也表明一种新的利益关系和格局的形成,更内在的和必然的表明利益差别的迅速扩大。

(1)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利益主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追求自身社会需要和满足的人。利益主体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个人是利益主体的基本单元,而群体既是社会结构的主干,优势群体利益的主体。陆学艺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中国公民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人员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李强则依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损失情况,分为:特殊获益者群体,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得利益的人群,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普通获益者群体,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方面获得明显利益的群体,包括各个阶层的人员;利益相对受损群体,指在改革的初期和现阶段各方面利益相对受到损害的群体,包括城镇中的失业、下岗人员等;社会底层群体,指经济收入低于贫困县以下的群体,共4个群体。

(2)利益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利益集团发展。利益集团,“就是指客观上具有共同利益基础,主观上意识到这种共同利益的存在,在社会活动中能够为追求和维护这种共同利益,有意识地组织联合行动的社会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利益分化的加剧,为利益集团奠定了经济社会基础。再加上人们意识的觉醒,许多人开始为自己有共同利益目标的人结成利益群体,进而出现了一些按

行业、职业等划分的利益集团。

(3)社会弱势群体增大。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资本、知识、技术等要素也逐步参与收入分配,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使一些人先富起来,产生了暴富阶层。那么一些如农民工和社会失业者逐步成为社会体制改革的牺牲者,最终被社会边缘化。

2.利益分化之结果

从根本上说,当代中国利益分化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历史进步,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直接结果,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并对社会进步、政治发展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推动作业。但是,“利益分化也导致了系列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产生,必然会造成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弱势群体中部分群众与执政党和政府之间,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这就威胁到了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一些在利益格局中处于优势利益群体体会为取得更大利益而强烈要求介入政治;而一些边缘群体由于自己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希望通过利益表达使政府注意到他们的利益要求。这样引发了更多的政治参与,个别利益群体和个人甚至采用非正常渠道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进而导致执政基础的削弱。

(二)政治腐败滋生

近年来,政府腐败现象迅速滋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1.政治腐败的原因

政治腐败是指党政机关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社会管理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的公职人员或小集团,违反职业行为规范,滥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利,为自己牟取各种私利而危害了社会公众利益的违规、违纪、违法以及犯罪的行为。政治权利和社会财富的交换是政治腐败的主要和基本形式。胡鞍钢教授把腐败行

为划分为四种,即税收流失性腐败、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腐败、地下经济腐败、寻租性腐败。亨廷顿认为,“一般来讲,不太稳定的社会比相对更容易出现腐败,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比传统社会国家的腐败更普遍。结合我国国情,政府腐败的出现有如下影响因素。

(1)市场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由于我国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政府干预下的经济活动增多,权利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从而造成权钱交易的内在冲动和外部条件,致使权利向市场、金钱向官场相互渗透。

(2)社会制度不健全。腐败是公共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权力的制约性、扩张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权力本身存在易腐蚀的本性。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就目前而言,我国仍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期,公共权力制度化和法治化的程度还不健全,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机制还比较软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制度供给不足,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2.政治腐败之后果

政治腐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及其发展具有致命性的危害,严重侵蚀了党和政府的权威。

腐败危机政府执政。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纳伊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腐败时所指出:“腐败浪费了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资源,即政府的合法性。”腐败行为在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的同时,也导致公共对政治体系失去信心和认同,导致政治机制运行的不稳定与无序性,进而最终影响到政权的合法性。腐败是党和政府不仅很难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既定目标的合力,而且有可能造成社会力量分崩离析,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破裂,社会结构的破裂,社

会矛盾积聚和激化,产生合法性危机。”

四、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对策

只求稳定或只求发展都是单一的,也不能得以长久,只有发展与稳定的平衡才是一种合理有效的状态。因此,只有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协调推进,才能从根不上实现政治体系的稳定与长远发展,才具有实质性意义。因此,当代中国要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和谐推进,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从体制上根本消除影响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因素,进而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良性发展。

(一)实现经济科学发展

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仅仅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仅仅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意愿。

当中国政局在动荡中趋于稳定,邓小平以其深刻的体验,及时指出:“只靠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政治环境还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因此,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和谐推进机制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发展。

(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提法符合国情,顺应民意。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实施渐进式政治改革,要在坚持国家的基本原则和路线方针的前提下,改革那些不利于政治发展的具体制度,并且保证改革的平稳,从而确保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稳定。

1.实行党政关系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现代小康社会,就必须从根本上破除关于议行合一权力结构形式上的陈旧观念,同时树立一种关于议行分立权力结构形式上的新观念,要协调党和政府的关系。一方面,执政党通过对整个政府过程施加影响来体现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党可以通过组织选举,把党的精英推荐给民众,进入权力机关执掌政权;通过组织的和动员民众,表达民意和利益诉求,对政府施政进行监督,对施政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党的活动不能越过政府运作的法理边界。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以党代政、以党代法的方式,以民主的方式、依法治国的方式取而代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这是我国民族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不够健全,在一些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缺陷,需要不断完善。首先,提高人大的地位,落实人大的法理职能。其次,进一步理顺党与人大、人大与“一府两院”等的关系。再次,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更好地依法履行各项职责,既要敢于行使职权,又要善于行使职权。

3.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历史经验证明,不受制约和监督的公共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腐败。

(1)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认为,三权应当分立,并且互相制约,达到彼此平衡。这就是著名的“分权制衡”原则。在我国,权力的互相制约和监督是指党政机关之间、政权机关各部门之间具体划分职权和责任,各司其责、互相配合、互相监督,以形成合理的权力结构,实现权力的良性运行。第一,建立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制度;第二,强化司法机关的监督职能;第三,完善政府专门机关的监督职能。

(2)以道德制约权力。除了“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依赖于法律、法规和民主

制度外,还需要以道德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三)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处在一个现代化过程之中的政治文化,将从意识领域对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双向性。落后的政治文化必将阻碍政治的现代化进程,而现代化了的政治文化则将有力地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为实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待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其形成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不断创新发展。面对各种政治文化地渗透和不断出现的新矛盾,创新中国政治文化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政治文化资源,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理解、树立共产主义崇高信仰,并以此改造和超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应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民主性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政治文化,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认同感。

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利益分化时期的中国,要推进和实现政治社会化,不仅需要政治系统加强对公民的教育与塑造,使之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一致的公民文化;同时,也需要强化政治系统的整合能力,提升政治系统的利益满足能力,以增强政治系统的维系力与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M】.商务印书馆,1996:148.

2.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25.

3.参见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5.

4.阿尔蒙德著,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

5.

5.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2-25.

6.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2.

7.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30.

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75.

9.李景鹏.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51

10.谢庆奎.新中国五十年的政治发展.理论学习与研究,1995,5:13.

11.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

12.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

13.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155.

14.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99:39.

15.王仲田.政治学导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47.

16.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4-27.

17.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61.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19.塞缪尔.P.亨廷顿,张岱云等译.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38.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4. 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基层的稳定。 5. 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年里,我国在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就是由于中共坚持自身建设,使中共内部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已识别的少数民族有(C ) A.53个B。54个C。55个D。56 2.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A )。 A.270多万人B。280多万人C。290多万人D。300多万人 3.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B)。 A.20个 B.21个 C.22个 D.23个 4.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提出针对的是(C )。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 5.特区行政长官由(B)任命。 A.选举委员会 B.中央政府 C.全国人大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审判(C)人员犯罪的法院。 A.正团职以上 B.副师职以上 C.正师职以上 D.副军职以上7.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在(B)A. 5万元以上的 B. 10万元以上的C. 15万元以上的D. 20万元以上的8.我国法官必须具备的年龄条件是(D)。 A. 年满20周岁 B. 年满22周岁 C. 年满22周岁 D. 年满23周岁 9.军区按照所辖军事区域的大小,最基层的是(D)A.卫戍区B.警备区C. 军分区D. 人民武装部10.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委员可(D) A.任一届 B.连任两届 C. 连任三届 D. 连选连任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少数民族中,目前已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是(B E) A.壮族B.满族C.羌族D.苗族E.回族F.黎族2.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ABCDF)A.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B.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分析 摘要 合法性理论是政治学的关键性命题之一。把合法性等同于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代表当代社会对合法性概念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认识。合法性就是对治权的认可。合法性形成了治权的基础,是法治体制中开展政治活动的基础。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这意味着,政治权力要想持久并被人们自愿服从,就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政治稳定,必须克服目前已经萌芽并且有可能扩大的合法性危机。 关键词:合法性;合法性危机;政治稳定

目录 1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3) 1.1 合法性的含义 (3) 1.2.1 意识形态 (3) 1.2.2结构和规则 (3) 1.2.3 治理绩效 (3) 1.2 政治合法性基础分析 (3) 2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危机分析 (4) 2.1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 (5) 2.2 腐败问题对党和政府形象的侵蚀 (5) 2.3 阶级和阶层的新分化 (5) 2.4 社会公正问题与贫富两极分化 (6) 2.5 意识形态和信仰危机 (6) 3 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的途径 (6) 3.1 大力推进民主宪政建设 (6) 3.2 树立共同的政治价值和理念原则....................................63.3 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7) 3.4 建设包容性的意识形态 (7) 3.5 构建合法性的评价体系................................................7参考文献 (8)

引言 合法性是一个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民主国家都高度重视自身合法性建设,把合法性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而合法性,则是政治的价值判断。“合法性形成了治权的基础,是法治体制中开展政治活动的基础。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1]这意味着,政治权力要想持久并被人们自愿服从,就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否则,政权就会出现危机。正如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利普塞特所说:“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稳定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也取决于它的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2]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客观审视其所潜伏的合法性危机,要充分借鉴现代西方政党政治的成功经验,探索合法性建设的途径。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题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D) A.政治运动 B.阶级关系 C.政治革命 D.国家政权 2.目前在英国政坛与工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保守党 C.托利党 D.自由党 3.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最典型的国家是(C)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4.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体形式是(A) A.巴黎公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苏维埃制度 D.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5.政治权力诸特性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特性是(A) A.强制性 B.限度性 C.工具性 D.能动性 6.人们公认政治学学科的创始人是(C) A.孟德斯鸠 B.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马基雅维利 7.将国家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并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称为(C)。 A.复合制 B.中央集权制 C.单一制 D.地方分权制 8.政治发展被认为是更为广阔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派生的政治方面的后果,因此,在地理上,它主要关注的是(A) A.发展中国家 B.殖民地国家 C.亚洲国家 D.发达国家 9.民族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国家是(B) A.中国 B.印度 C.朝鲜 D.古巴 10.目前在美国政坛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共和党 C.民族党 D.自由党 11.日本国的政府首脑是(A) A.首相B.总理 C.天皇 D.议长 12.当代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典型的国家是(C)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3.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D) A.政治法治 B.政治革命 C.政治改革 D.政治民主 14.“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表明了国家的(A)A.本质 B.职能 C.作用 D.地位 15.对政党进行左、中、右分类的标准是(C) A.政党的阶级属性 B.政党是否掌握权力 C.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 D.政党是否合法 16.洛克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B)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 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 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研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 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21(2001)0420005206  收稿日期:2000212220  作者简介:汪永成(19692),男,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武汉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汪永成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深圳518060) 摘 要:目前,四川、山西、广东深圳等地所进行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尝试的实质是政治参与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与扩大,符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长远方向。但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将这种改革尝试向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推广的时机尚不成熟。对当前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而言,遏制腐败蔓延比发展政治民主更重要,提高政府能力比扩大政治参与更重要,发展党内民主比发展党外民主更重要。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稳定;选举制度;政治发展 一、当前我国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探索的基本情况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广泛建立和逐步完善,民主选举向乡镇一级拓展,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方向和合乎逻辑的要求。1998年以来,一些地方已经在完善乡镇长选举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四种模式:[1] 一是四川遂宁县的直接选举模式。该县市中区步云乡于1998年12月进行了选举乡长改革试验。具体做法是:先由市中区区委发文公布选举章程,再由步云乡30名选民联合推荐候选人,然后召开选区联席会议,在报名的15名候选人中确定2名,与乡提名的1名候选人一起参加预选。预选时先召开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干部、乡人大主席团成员、乡党政机关领导人共162人组成的选区联席会议。会上由每一位候选人发表20分钟施政演说,10分钟提问,最后进行投票表决。得票最多的2人作为正式候选人参加正式选举。预选后,组织一系列竞选活动供候选人发表政见。正式选举时,全乡有选举权的6000多名村民均可参加,分设不同投票点,并设秘密划票间。1999年1月4日,获胜者在乡人大会上宣誓就职。 二是四川南部县的公推公选模式。该县1998年10月开始的乡镇长选举,普遍采用公推公选的办法选举副乡镇长。其具体做法是:将全县79个乡镇的178个副乡镇长职位全部公开,确定了竞争资格及条件后,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法分区报名。由提名产生的694名初步候选人参加演讲答辩,根据得分情况产生了329名优胜者。组织部门把优胜者排队后,按得分多少等额推荐正式候选人。乡镇人大代表10人联名从其余优胜者提出差额候选人,然后由各乡镇人大代表投票正式选举产生了175名副乡镇长。 三是深圳龙岗区大鹏镇“三轮两票”选举镇长模式。1999年1月,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将本区的大鹏镇定为镇长选举试点单位。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用“两票三轮”方式选举了镇长。首先,由全镇合资格的选民直接推选镇长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全镇18岁以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以无记名推荐票的方式等额推选镇长候选人,共有76人被提名推荐为镇长人选,经主持选举的镇党委确定并经区委同意,获100票以上提名并符合参选条件、愿意参加竞选的5人成为镇长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其次,由该镇的选民代表在5位候选人中推选1名镇长候选人。在全镇党员、干部、职工、农户代表参加的竞选演说大会上,5位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代表对他们进行民意测评。镇党委将民意测评中得票最高的一位候选人李伟文(原任镇长)作为正式候选人推荐给镇人民代表大会。与此同时,镇党委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的初步分析 姓名:5252 学号:000000000 学院:533838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介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选民(在直接选举中)或选举单位(在间接选举中)有权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代表,并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对于保证各级人大真正按照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行使国家权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大和它的常委会集体行使国家权力,集体决定问题,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宪法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按照这一规定,全国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地方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而不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决定,这就能使国家的权力最终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全国的人大代表,实行间接选举,即由下一级选举单位选举产生。即代表名额分配到各选举单位,按选举单位提名确定候选人,然后由选举单位的会议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产生,香港、澳门回归以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根据全国人大制定的选举办法,选举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代表。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中央军委机关的军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另外,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应占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少数民族代表名额,参照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直接分配到各选举单位,由各级选举单位选举产生。 2.选举人大代表时的问题 2.1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根据《选举法》规定,代表初步候选人公布后,由各选区的选民小组反复酝酿、讨论、协商,根据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选民是如何酝酿、协商和讨论的?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根据多数选民的意见”,具体是多少选民的意见?哪些选民支持?哪些选民反对?为什么支持?为什么反对?所有的这一切,很不透明,选民根本无从知道。 事实上,对于选民推举出的、希望的初步候选人有时候并不一定能获得正式候选人资格。有的地方政府确立的选民小组在确定正式候选人时往往会按照上级领导或者是地方领导的意志来确定。而这样确定的正式候选人即使在当选后也会首先维护领导的决定;有时候很难让他们主动去选择维护选民的利益而去质疑甚至是抗争地方政府和有关领导。真正可以抗争或者敢于质疑的人往往会在确立正式候选人或者选举的时候因为种种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无法成为“为民请命”人大代表。 2.2选民选举人大代表 辽宁拉票贿选案,是指在2011年辽宁省委常委换届选举、2013年辽宁省“两会”换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第十二届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涉嫌破坏选举等系列案件。此案不只涉及人员众多,且是1949年以来查处的首个发生在省级层面,严重破坏党内选举制度和人大选举制度的重大案件。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要疏通好这些人大代表团并非易事,于是,出现了很多的“游戏规则”:动用公款贿选、多有中间人参与、官员或老板出面帮候选人“拉赞助”、两会前被认为是“贿选旺季”、有人家中甚至被查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关系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关 系分析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政治认同,而政治认同这个词语从表面意义来讲,就是社会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情感上,对于所属政治体系的一种同向情感,同时对于整体也表现出行为上的支持。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政治认同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这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统一。“中国梦”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当前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政治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和保障,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实现“中国梦”是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此情况下,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在思想上充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保证当代中国政治能够迅速发展,从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梦”的角度出发,简要阐述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的内涵,同时也分析了政治发展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梦”;关系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政治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又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与中国政治当下的发展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国梦”的提出能够高度统一社会民众的政治愿望,达到高度的政治认同,这对于中国政治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也能够推进

“中国梦”的实现。所以,为了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达到统一,全国上下有统一的认识,凝聚力量,激励所有的政治公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向前。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梦”的内涵 在每一个时期,其政治体系及其发展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当下,正式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尤为重要。中国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制度的国家,政治体系由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以及人民政协组成。中国政治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就必须要形成全国上下、全体社会公民的政治统一。所谓政治统一,就是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之中,其政治主体,也就是社会公民在其政治生活当中在思想情感和实际行动上都统一表现出对于现有的政治系统、政治手段、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人物的高度认同和归属感,同时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决定表现出实际的支持。高度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着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因为政治的主体是人,也就是中国合法的社会公民,如果没有政治公民的支持,那么政治体系所出台的所有政治决定都无法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无法实现。所以,全国上下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认同,由此保证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 ,在党的十八大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理想”,由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和共同追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精力了鸦片战争、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等,其中更是有无数次的战役,不管是在经济、社会还是人民心理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从我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

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历程来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值得总结?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启示 从我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建国前我国的政治体制主要体现了工农和人民的重要性,体现民主。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突出体现了工农的作用,在政治活动中团结、发挥工农的作用,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表明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充分体现了民主,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国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展经历了基本制度的建构时期,政治动荡、体制曲折发展时期和徘徊期,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农民的基本问题,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显著提高,镇压反革命运动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巩固了中国的政权。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提出说明了当时对政府官员的严格要求和提倡勤俭节约。反右运动严重侵害了公民的权利,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麻木的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浮夸风盛行,根本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现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受到迫害,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法制,经济衰退。在粉碎了四人帮后,我国的政治体制进入了恢复、重建和完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行了政治、经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还实行了改革开放,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了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各反面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但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忽视社会经济客观规律,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邓小平积极进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现在,我们仍然得走群众路线,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依靠群众同时要为人民服务,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遵循客观规律,在认识和了解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政府官员,党员及国家干部要加强廉政建设,勤政爱民,而且还要与时俱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能闭关锁国,麻木自大,自以为是,要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和合作,加强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中国不至于由于自身决策的失误而落后。中央要处理好与地方的关系,在经济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要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监管,运用宏观调控进行调节。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大会中做出的决定要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

003151810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考试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课程代码003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代中国最髙国家权力机关是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人民政府 D.政协全国委员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法定人数为 A.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 B.出席代表的2/3以上多数 C.全体代表的3/4以上多数 D.出席代表的3/4以上多数 3.乡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为5年始于 A.2000 年 B.2002 年 C.2004年 D.2006年 4.我国现行兵役制的主体是 A.义务兵役制 B.志愿兵役制 C.预备兵役制 D.雇佣兵役制 5.下列属于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6.任免驻外全权代表的职权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外交部 7.国家对省以下土地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始于 A.2002 年 B.2003 年 C.2004 年 D.2005 年 8.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是中共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9.1958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成立財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要求“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 A.党委 B.党组 C.书记处 D.政府 10.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联名向常委会提出对最髙人民法院质询案的法定人数为

A.6人以上 B.8人以上 C.10人以上 D.15人以上 11.我国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12.开除严重触犯刑律的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党籍的决定权属于 A.中共中央组织部 B.中共中央书记处 C.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D.中共中央政治局 13.我国县级及以下负责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的机构是 A.县级人民代表大会 B.县级人大常委会 C.村委会或居委会 D.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 14.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的提名权属于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委员长 C.委员长会议 D.主席团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A.1952 年 B.1982 年 C.1984 年 D.2001年 16.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政闻社 17.选举委员会公布选民名单的时间应在选举日的 A.10日之前 B.15日之前 C.20日之前 D.30日之前 18.地方人民政府副职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 A.1?2人 B.1?3人 C.2?3人 D.2?4人 19.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的职权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家主席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0.1946年提出“为中国政治真正民主化而奋斗到底”的政治主张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民主建国会 B.中国民主促进会 C.中国农工民主党 D.中国致公党 21.各级人民政府是各该级国家权力机关的 A.代表机关 B.行政机关 C.监督机关 D.执行机关 22.省级人大代表向本级人大提出属于其职权范围内议案的法定联名人数为 A.5人以上 B.10人以上 C.15人以上 D.20人以上

政治发展

第九章政治发展 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一、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政治发展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于西方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蒙德、鲍威尔、派伊和亨廷顿等。 二、西方的政治发展观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学的分支。 从传统政治模式向现代政治模式的转变。 政治发展的主要层面: (l)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 (4)政治参与;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1、空想性; 2、忽视或故意掩盖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3、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政治发展的影响闭口不谈。 4、西方中心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的过程,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分别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阶段。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现,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是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改变。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具体标志。 导致政治发展性质改变和政治改革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政治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 三、当代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 政治发展方向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过度问题。当代世界政治发展是指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两种方向:一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四、政治发展途径:革命与改革 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一般说来.政治发展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方式。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改革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 第三节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途径 一、道路: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撰写论文,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 1、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2、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3、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 4、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考核形式及要求: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撰写的论文要求用WORD修改功能,保持原始修改记录。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实际的工作,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掌握城管工作的精髓和实质,才能实现城管工作质的飞跃。 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不断强化三个理念: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理念;强化“加快发展、又好又快”的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关系;正确处理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强经济实力与致富职工群众的关系。 做深做好“发展战略”的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确立新的发展目标 农一师今后发展基本思路是: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团场农牧职工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要深刻理解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兵团“1+8”文件精神,力争在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有新的突破,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上有明显进展,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解决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问题。要防止只对抓新项目感兴趣,不重视存量调整、不重视企业改革、不重视企业管理的倾向,对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支柱企业,要全力支持其做大做强。要积极规范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要充分发挥优势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的优势和潜力,吸引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潜力弱、竞争风险大、扭亏无望的企业,要下决心改制或退出市场。二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特别是要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实行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监管工作力度。三是要扩大对外开放,着眼完善市场体系,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深化资本、劳动力、技术、分配等要素市场对外开放,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特别是要抓好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和重大活动的招商引资。遵循“搭建平台、招商引资、资源转换、形成特色、依托创新、搞活存量、引进增量、优化结构、三个并重、促进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水平,真正形成各类资本相互涌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充分发展的新格局。 做深做好“生态文明”文章,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做好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农业区生态节水灌溉工程等八大工程,重点加强防护林及绿色长廊建设和大型场界防风基干林建设。组织实施野生动植物原生地恢复与保护、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绿色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二是构建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以农业节水灌溉、工业和城市节水节能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信息化、智能化节水灌溉面积要达到220万亩。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发展节能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制订新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要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建立严格的环保审批制度,加强管理,实行责任追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某村依法定程序对村委会主任进行海选,贯彻村民自治、村官民选、村事民管,从而使干群关系融洽,经济在稳定中迅速发展。有人认为“这种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步的体现,是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观点() A.正确,对村委会进行海选是基层民主选举 B.错误,将村委会主任选举与人大代表选举混为一谈 C.正确,村委会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进行海选体现了广泛的民主 D.错误,对村委会主任的海选不是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表现,但它没有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项。 【答案】B 2.(2011·广东增城一模)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谁敢反对毛主席,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文革”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3.(2011·广东增城一模)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由题干时间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4.(2011·江苏南通模拟)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953年这一时间。A项于1952年底已经完成,C项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制定,1953年一五计划建设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B项正确。 【答案】B

论中国政治未来的发展方向

论中国政治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分析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尤其是1840年~1945年这一个世纪的屈辱血泪史。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关键字】政治文明;封建统治;统治思想;发展方向;社会主义 【正文】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政治文化极为深厚,历史发展的惯性非常大。从夏朝( 约公元前2070~1600年)开始到辛亥革命前,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 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繁荣期。其中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战国(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不断涌现及各流派思想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之后二十多个世纪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在此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

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

【转载公共政策学】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徐湘林 来源:孙倩雯的日志 近些年来,中国政治改革的理论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受政治发展理论以及替代理论的影响。然而,该理论在分析发展中国家政治变迁中所存在的方法论的局限和理论体系的缺失较少为人们所认识。尤其是在中国政治改革的研究中,政治发展理论所设置的理论假设、分析框架、和变量关系都被想当然地沿用于对中国的实际政治描述和解释中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进行批判性的评述,以比较和总结中国政治改革理论的疏失和方法论的局限,寻找更可靠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缺失与替代理论的意义 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家们试图运用特定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以及西方民主国家的发展经验,来比较分析不同发展形态和程度的政治变迁和适应的问题,并期望最终建立普适性理论体系。然而,这种努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面临众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政治体系的不同发展经历,以少数国家经验性研究建立起来的理论解释、分析范式和测量指标不断被其不完善性和局限性所困扰。这也造成了对政治发展宏观理论研究热情的减退。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发展宏观理论不断遭受方法论和经验研究方面的批评,已经很少再有人从事宏观政治发展理论的探讨。不少研究者将兴趣转向了第三世界的发展和区域研究,转向对特定文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探讨,而着重点也从政治发展转向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课题,一些有别于政治发展的替代理论也相继提出。 政治发展理论的困境在于它所追求的理论普适性目标和有西方中心论之嫌的价值体系。从一开始,政治发展学者们就想建立一个能够用来分析解释所有特定社会政治发展现象和规律的宏大理论(grand theory),这一宏大理论不但要能够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能够具有理论诠释(interpretation)的意义。[1] 政治发展的宏大理论试图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动态的层面,政治发展被定义为政治形态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或者从传统阶段向现代阶段的变迁过程。不管是将这种发展阶段分为传统和现代的二分法,还是传统、现代化和现代的三分法,政治发展都被认为是方向已定、目标明确和不可逆转的政治现代化过程。这种传统-现代的发展观试图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特征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特征进行区别,并从这些差异中归纳出彼此不相容的政治形态,以前者的政治特征作为后者应该追求的发展目标, 并以此建立政治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发展的理论框架在寻求其理论解释上的普遍意义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具有道德价值判断的观点,即把西方(或者更确切的说把英美)现代政治体系看作是成功经验和优势体制的楷模,并将其介绍和推广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从静态的层面,政治发展理论试图通过建立一整套测定指标来衡量特定时期的特定社会政治发展的程度。尽管各位学者提出的测定指标的表述和归类各有不同,但被多数人所认同的指标明显具有西方政治系统的特征和价值观的烙印。例如,白鲁恂提出的衡量政治发展的三个标准包括:1)平等原则以法律形式被普遍接受的程度;2)行政效率、理性与世俗政策取向等要素的行政执行能力回应和满足人民需要的程度;以及3)政治组织和行政组织的职能分化、专业化和组织之间整合的程度。又如欧尔森提出的政治发展的五个变量则包括:1)行政能力,即官僚体制的功能、效能和利益整合程度;2)立法功能,即立法机关利益整合功能和文人控制政治的程度;3)竞争性政党组织利益整合功能和稳定程度;4)实行宪政的程度,即领导人公开甄选和行政部门自主的程度;5)公民影响力,即民选代表、反对党和团体的存在以及新闻自由的程度。这些标准的设置,无疑是建立在对西方政治民主体系的理解之上的,其中许多标准与非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经验和现实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