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设计院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设计院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一、总则 (1)

二、荷载 (9)

三、计算参数设置 (11)

四、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17)

五、结构构件设计 (22)

六、钢结构设计 (31)

七、人防结构设计 (43)

八、其他 (47)

一、总则

1、一般规定

设计原则

要精心设计。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并尽可能技术先进,以确保设计质量。

设计前,必须对建筑物使用要求(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

工程特点、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条件以及地质地形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使设计符合实际情况。

对所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等,要弄清设计意图及适用范围,以便正确选用。当结构有部分分包时(如预应力、钢结构等),应有结构分包设计合同,分包单位应具备相应设计资质。如分包设计使用本单位设计图签,工程设计人应对分包的图纸和计算进行审核,并负相应审核责任。

凡采用标准图、通用图者,应注意正确选用,如选用不当,由采用者负设计责任。采用通用构件时,必须对各类构件之适用范围,应注意事项等,仔细了解清楚,以避免误用,造成安全问题。

结构设计应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及稳定性。在结构关键部位,材料要求严格部位、施工操作有一定困难部位,或将来使用上可能有变化部位,应适当留有余地,以保安全。

对于在已建成之工程上续建加层或改造之工作,应审慎进行,并遵守以下两条原则:

1.凡在建成之工程未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者(即原设计未按抗震设计,或原设防烈度不够)应先按加层进行抗震加固及承载力的验算,再进行加层或改造(设计工作可同时进行),加层设计必须满足现规范要求;

2.非本单位设计之工程,在接受加层的设计任务时,应对设计文件及工程现状仔细研究,在确保整个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可靠措施。

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

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

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因此一般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取50年。对于轻钢结构(属于易替换的结构构件)一般取25年,临时建筑按5年确定,对年限低于50年的建筑采用的规范仍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高于50年的需另行确定在基准期内荷载及其设计参数的取值,可靠度指标、结构构件的性能指标、地震的概率分布等方面内容。混凝土结构一般为50年,幕墙为25年,门

式刚架为25年,柱为钢筋混凝土顶为网架结构的也宜为50年,加固工程按加固规范确定。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和重要性系数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的建筑和特殊的建筑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为一级。二级建筑重要性系数为,一级或使用年限100年重要性系数为。结构中构件安全等级和重要性系数宜同整个结构一致,允许对其中部分构件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和重要性系数,但不应低于三级与。

建筑体型的设计要求

最大使用高度和层数

各种结构体系的最大适用高度和层数不应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条规定,如超过需进行超限审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钢筋砼框架结构高度宜控制在35米以内,多层砌体结构较少采用。

长度控制

钢筋砼结构单体不设缝最大长度可参考《GB50010-2010》的条,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后浇带、加强配筋、采用预应力、采用低水化热水泥等技术措施后,长度可增大,对住宅建筑须谨慎。框架结构住宅不宜超过60米,不应超过70米;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不宜超过55米,不应超过65米;剪力墙结构住宅不宜超过50米,不应超过60米;厂房不宜超80米,不应超过90米;公共建筑不宜超过70米,不应超80米;地下室长度不宜大于200米,不应大于300米。如超出以上长度需论证。

高宽比控制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宜满足《JGJ3-2010》的条要求。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满足规范要求是比较经济合理的方案,不是必须满足的条件,超出时需对结构整体的抗倾覆稳定性、外围构件轴压比、基础或桩基不出现拉力、水平荷载作用下舒适度等方面进行严格地控制,并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剪力墙结构住宅宜控制在8以内,大于8的住宅建筑功能不合理且造价高。

长宽比控制

高层建筑的长宽比及局部凹凸宜满足《JGJ3-2010》的条要求,不满足要求按平面不规则结构设计。多层建筑参考高规执行,并要满足抗规的要求。

楼层面积控制

地下室不设缝面积宜控制在20000平方米以内,上部楼层单层面积不应超过10000平方米。

嵌固端确定

无地下室的结构可将基础顶面定为嵌固端。对柱下单桩、面积较小独立基础(e>b/6)、单向条形基础的地梁,其刚度与底层柱的刚度比应满足嵌固条件,柱下承台间连系地梁高度不小于该方向柱的高度。

有地下室的结构应将嵌固端设在顶板处,既要满足《GB50011-2010》的条要求。当不满足要求时,有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嵌固端可移至负一层,只有一层地下室的可移至底板顶,但仍要考虑顶板及回填土作用,加强部位按要该两处进行双

控处理。确定嵌固端计算时采用的刚度采用等效剪切刚度。

抗震设计原则

对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遵循“三水准、两阶段”设计原则,既“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第一阶段为弹性设计阶段,即通过采用振型分解弹性反应谱理论去求多遇地震下作用和效应(内力和变形)进行配筋设计和位移的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一水准作用和第二水准要求。第二阶段是弹塑性设计阶段,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措施提高薄弱层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使薄弱层的塑性水平位移不超过允许的变形,以达到第三水准要求。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特别不规则的结构。

抗震设防类别

抗《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划分“乙”类建筑在本地区抗震措施提高一度即7度设防,地震作用仍按6度的计算,如中小学的教学楼、幼儿园、大型商场等建筑。丙类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设计。

抗震等级确定

按《GB50011-2010》的、条确钢筋砼结构的抗震等级,当主楼为剪力墙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且面积大又与主楼相连时,主楼的下部裙房层数+1层内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抗震等级,以上部分按剪力墙结构确定抗震等级,裙房相关范围内框架抗震等级不低于主楼,相关范围外按裙房高度的框架结构确定抗震等级。

规则性要求

建筑形体应满足规则性要求,形体规则性及建筑不规则程度判别参阅《GB50011-2010》的、条及条文解释。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高层要超限审查),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地震作用计算

应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或地震作用最大方向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地震作用计算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现PKPM软件采用方法),对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折减系数见软件(SATWE)参数设置部分。

风荷载作用计算

基本风压、体型系数、风振系数、高度变化系数按荷载规范《GB50009-2012》取值,地面粗糙度本地区一般按B类取,取C类及A类要有可靠依据。高层建筑体型系数宜按高规的附录B确定。

对体型复杂内部存在楼板不连续、开洞大的情况,要考虑风荷载实际受力情况,对体型系数和迎风面宽度进行调整,不能由软件自动导荷,如体育馆、砼柱轻钢屋面等结构。

对高度大于15米单层厂房,计算风荷作用时也应考虑顺风向风振作用,在内

力和位移难以控制或造价很大情况下,位移可适当放宽,强度仍需满足计算要求。

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

适用范围:适用于高度不超过30米多高层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当高度超过30米后,针对本地区基本风压较大以及6度抗震设防,在经济上和建筑使用功能上不合理因素随之上升。

单跨框架结构使用

1单跨框架结构定义:在某个主轴方向单跨框架承担地震抗倾覆力矩或剪力达50%以上(包括50%)的框架结构。在具体设计时可按单跨的榀数占总榀数的50%以上既确定为单跨框架。

2单跨框架结构使用限制:甲、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大于24米丙类建筑也不应采用,高度不大于24米丙类建筑不宜采用。

3单跨框架结构采取技术措施:○1丙类建筑层数不大于4层的,抗震等级提高一

级;○2建筑层数大于4层丙类建筑以及乙类建筑(无法避免时)需进行中震弹性

设计,并采用实际配筋(考虑楼板影响)进行“强柱弱梁”的验算;○3对于因建

筑需要,在顶层中间抽柱而形成单跨框架时,需对该层及下层柱采取加强措施。少墙框架结构

1少墙框架结构是指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80%的结构,结构中剪力墙数量极少,框架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按纯框架结构采用,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与框架等级相同。

2少墙框架结构一般只在以下情况下采用:○1多遇地震作用下,当纯框架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规范的1/550要求时,布置少量剪力墙使结构层间位移角满足计算要求;○2改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3在防震缝两侧设置抗撞墙。3剪力墙参与结构的整体计算,地震作用下框架和剪力墙内力及配筋按包络设

计,即同时满足纯框架(取消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情况内力及配筋要求。

在平面布置中,框架梁应尽可能直接支承在框架柱上,使结构传力直接,受力明确,不宜采用“一侧搭柱另一侧搭梁”的做法,如不可避免,这样结点应控制总结点的5%以内。

框架结构不宜出现错层结构。当出现个别错层、夹层等情况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抗震验算和构造上采取加强措施。

框架结构的填充墙设置

1尽可能采用轻质墙体

2应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差异过大,特别是底层为商场上部为住宅的框架结构,底层刚度过弱,应按薄弱层处理。

3宜避免形成短柱,在立面开窗过大工程中窗间墙对柱形成约束,使框架柱为短柱,应按短柱要求来设计。

4填充墙在平面布置中宜均匀、对称,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5砌体填充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布置原则

1 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布置,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

2 剪力墙宜沿结构竖向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墙肢长度沿墙高不宜突变,墙的厚度每次减少不宜超过100mm,屋顶局部突出部分(电梯机房、水箱间等)剪力墙宜延伸至顶部,不宜采用纯框架结构。

3 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宜避免造成墙肢宽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上下洞口不对齐的错洞墙,全高均不宜采用洞口局部重叠的叠合错洞墙。

4剪力墙不宜过长,较长剪力墙宜设置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将其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宜小于3,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m。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不宜采用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应避免短肢墙集中布置在平面的一边或建筑的周边。

不宜采用跨高比较大的框架梁联系剪力墙形成的结构体系,特别在住宅建筑中比较普遍,横向剪力墙多且梁跨度小,接近弯曲变形,纵向剪力墙少,梁跨度大,接近剪切变形,这样的结构对抗震不利。如不能避免,应对薄弱部位的构件进行加强,该方向的抗震构造措施宜按框架剪力墙构造要求设计,保正梁纵筋的锚固长度,加强该方向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的配筋,做到“强墙肢弱连梁”要求。

对局部小墙肢出现配筋很大等不合理情况,如采用计算时“拿掉”小墙肢图纸中按构造要求补上的做法时,应考虑小墙肢对位移比、周期比等指标影响,宜参与整体计算,配筋时可用组合墙方式进行调整。

少量框架柱的剪力墙结构

1少量框架柱的剪力墙结构是指框架地震抗倾覆力矩小于10%的剪力墙结构。

2 框架柱的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确定。

3抗震设计时宜按纯剪力墙结构(不考虑框架柱抗侧作用)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包络设计。

剪力墙的受力相对复杂,剪力墙结构(包括其它含有剪力墙的结构)宜采用两种不同的软件计算,可采用SATWE计算,PMSAP复核。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布置原则:

1应按“均匀、分散、对称、周边”的基本原则布置。

2宜布置在平面形状变化及静载较大的部位,洞口周边如楼梯、电梯间处。

3单片剪力墙不宜过强,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

4各片墙的长度不宜相差过大,单片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m。

5房屋纵向较长时,刚度较大的纵向剪力墙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开间。

6剪力墙开洞时,洞口面积不宜大于墙面积的15%。

尽可能避免在剪力墙两侧楼板全部开洞,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水平力可靠传递至该片剪力墙上,如保留部分墙身与楼板相连、设暗梁并延伸与楼板相连、在与之垂直方向设剪力墙形成由剪力墙封闭的洞口等,并适当折减其水平抗侧力刚度。

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调整的Vfmax取对应段中的最大值,对框架梁可设调整上限为2,柱不应设上限。框架抗倾覆力矩小于10%时,可不调整。

周边剪力墙宜设置端柱或翼墙,墙体在楼盖处应设暗梁或边框梁。其余墙体在楼层处宜设暗梁。

端柱的抗震等级应同剪力墙抗震等级。

框架—核心筒结构

核心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筒体总高的1/12。

当内筒偏置,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框架—双筒结构。

对内筒偏置的框架—筒体结构,结构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不应大于。

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核心筒的连梁上。

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指剪力最大楼层的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10%时,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力标准值应增大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的15%,此时,各层核心筒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宜乘以增大系数,但可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后采用,已为特一级的可不再提高。

二、荷载

建筑结构的荷载可分为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三类。

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按下列规定对不同荷载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1.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2.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3.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的使用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确定可变荷载代表值时应采用50年设计基准期。可变荷载使用年限调整系数对应设计使用年限5年、50年和100年,调整系数分别取、和,其它年限按线性内插来确定;

雪荷载和风荷载不采用该调整系数,而是采用重现期来调整可变荷载;

对温度作用,由于首次进入规范,对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的取值暂不作具体规定,由设计人员酌情处理。

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

对结构不利时: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对结构有利时:不应大于

2.可变荷载

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建筑:

其他情况:

3.对抗倾覆、滑移或抗浮验算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施工和检修荷载应按不小于作用最不利处进行验算。详见荷载规范条。

栏杆荷载

栏杆顶部水平活载按m考虑;对公共场所的栏杆,还应考虑m的竖向荷载。水平与竖向荷载不同时考虑。详见荷载规范条。

本地区基本风压取m2 ,基本雪压取m2。对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及其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倍采用。高层建筑风荷载体型系数取值详见高规及附录B。对超高层及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还应通过风洞试验来确定体型系数。

活荷载取值

1.普通卫生间、浴室m2

安装有特殊卫浴设备的浴室厕所m2

有分隔的蹲厕公共卫生间8KN/ m2

2.地下室顶板施工活荷载m2

3.屋顶运动场活荷载m2

屋顶花园活荷载m2

高低屋面的较低屋面活荷载m2

4.机房活荷载

制冷机房8KN/ m2

水泵房10KN/ m2

变配电房10KN/ m2

发电机房10KN/ m2

管道转换层4KN/ m2

电梯井道下有人到达房间的顶板≥5KN/ m2

计算墙体单位自重时应注意:

1.外墙应考虑保温层及装修层荷载,石材幕墙按m2考虑。

2.住宅内隔墙应按半砖墙考虑,取KN/ m2

三、计算参数设置

总信息

混凝土容重:应考虑梁柱墙粉刷重量,一般可取26KN/m3。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主要为风荷载与整体坐标的夹角,当房屋形状为矩形时取0,房屋形状存在转角,转角角度不足90°时,应考虑不同方向风荷载作用,此时夹角需填写。抗震的方向角在地震信息中填写。

裙房层数:有地下室时需计入地下室层数。

嵌固端所在层号:地下室顶板为嵌固端时,地下室层数加1,无地下室时一般填1。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只是在计算位移比及周期比时采用,计算内力或配筋时不应采用。

地下室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一般选采用是。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一般选采用是。

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一般选用否。

弹性板与梁变形协调:一般选用否。

恒活载计算信息:一般采用模拟施工加载3,当存在“悬挂”受力形式时,需采用一次性加载补充分析。模拟施工加载2相当于PMCAD竖向导荷,仅作为基础设计时考虑内力重分布情况参考用。

地震作用计算信息:一般的工程都需考虑水平地震作用。

“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采用楼层剪力差方法。

2、风荷载信息:

地面粗糙度类别:本地区一般都为“B”类,选“A”或“C”类时需有可靠的依据。

结构基本周期:需将X、Y方向真实第一周期回代。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一般60米以上高层取,其余可取1。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取5%,钢结构有填充墙的取2%,无填充墙的取1%,

用于舒适应度验算的风压:按10年一遇取,本地区取。

顺风向风振:按规范《GB50009-2012》周期大于都应考虑顺风向风振影响。

横风向风振:对横风向振动效应明显建筑选用是。

扭转风振:对扭转风振效应明显的建筑选用是。

3 地震信息

结构规则性信息:只有平面、竖向、扭转等方面均为规则的才填规则,否则为不规则。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注意抗震构造措施与抗震措施区别,抗震措施包括构造措施,还包括内力调整、结构布置规则性要求等方面内容,此处仅为构造措施,一般工程按不提高处理,填提高一级,整个工程都提高,如局部某构件需提高可在参数补充定义中修改。

中震(或大震)设计:考虑中震不屈服时,由于对材料强度进行了调整,配筋计算结果不一定比小震弹性大,需根据概念设计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取用。一般工程不考虑中震或大震设计。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当结构有斜交抗侧构件或地震作用最大方向大于15°时,均应考虑地震不同方向,填写方向个数和对应的角度。

偶然偏心,所有的建筑均应考虑偶然偏心影响,偏心值一般取5%。

计算振型个数:考虑耦联时振型数不应少于9,且为3的倍数,并使有效质量系数不小于90%,但不大于层数的3倍。

双向地震作用,当未考虑偶然偏心作用下,楼层的位移比大于时,需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周期的折减数:框架结构取~,框架剪墙结构取~,剪力墙结构取~1,根据建筑中填充墙数量及类型确定。

结构的阻尼比,混凝土结构取5%,钢结构取2%。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6度区取小震时,考虑中震时取,大震取。

4 调整信息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一般现浇结构取,装配式取。

梁活载内力放大系数:已考虑活载不利分布时,取1,未考虑时可适当放大(一般不采用此方法)。

梁扭矩折减系数:对由协调扭转产生的扭矩一般取,对弧梁、无楼板相连的梁不折减(软件已考虑),对由悬挑荷载产生平衡扭矩不应折减,如雨篷等。

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取1时计算结果存在严重超筋时,可适当上调。一般情况下先取1。

实配钢筋超配系数:只针对一级框架和9度区情况,因其需要实际配筋进行验算,假定的实际配筋量。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6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风荷载计算时不折减(软件已考虑)。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一般选用此项。当考虑抗震时强柱弱梁及节约用钢量时,可适当调整其放大系数(如按高规取)。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一般选是。

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规范要求需调整,调整系数可能很大,不一定利于强柱弱梁,选与不选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而定。

框支柱调整系数上限:软件缺省值5,规范未规定调整上限,可增大此值。

按抗震规范调整各楼层地震剪力:应选用是,位移比例选0,选0相对偏安全。按刚度比判断薄层的方式:选按抗规和高规从严判断。

薄弱层地震力放大系数:按规范取。

分段数:根据框架柱数量变化情况分段。

调整上限:对框架梁可设调整上限2,对框架柱不应设调整上限为2,应按规范调整。

5 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一般结构选1,对应安全等级为一级及使用年限为100年的工程选用。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根据构件截面面积削弱情况而定,一般可取。

考虑P-A效应:可查看计算结果的结构设计信息中整体稳定性验算结果,确定是否要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对高层建筑应选是,多层可不选。

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计算:对有钢柱的一般工程都应选取,选取与否对柱稳定性影响很大,如不选必须有可靠的依据。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一般选是,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照纯框架结构规定采用:只起到轴压比是否超限的提示作用,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条的较高配筋要求:当是条要求的连体结构,错层结构以及B级高度高层结构时选用,其它结构类型可不选用。

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条规定的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一般选用是。

按混凝土规范条考虑柱二阶效应:一般选用是(偏安全考虑)。

柱配筋计算原则:一般选单偏压,对角柱可在参数定义中设为角柱,由软件自动进行双偏压计算。

保护层厚度:从最外层钢筋(一般为箍筋)算起,一般为20。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一般工程可选用,考虑其刚域效应,配筋比不考虑会有所减少。

6 荷载组合

活载分项系数:一般取,对厂房活载大于4KN/㎡时,应取。

砼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软件缺省值取,由于温度应力计算值与实际相差很大,目前设计尚以经验为主,进行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尚不成熟,如进行计算时可取。

其它选项可采用缺省值。

7 地下室信息

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跟地下室周围回填土的刚度有关,本地区一般取3。

外墙分布筋保护层厚度:可取35mm。

扣除地面以下几层的回填土约束:如地下室部分存在无回填土约束楼层,则填相应层数。一般情况填0。

室外地坪标高:以结构±标高为准,高则填正值,低则填负值。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即为回填土静止土压力系数,与回填性质有关,一般取~。

地下水位标高:相对于±标高。

室外地面附加荷载:一般取10KN/㎡。

回填土容重:一般取18KN/㎡。

8 配筋信息

软件都存在缺省值,计算结果应与之相对应,特别是梁的非加密区,是箍筋间距按100计算的结果。

9 电算结果分析

结构设计信息:

是结构计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所有的计算参数,应特别注意查看以下内容:

单位面积质量分布,查看该数据可了解该工程重量情况,是否与常规相符合,

一般工程楼层重量如下:普通框架结构多层厂房10~12KN/㎡,多高层框架结构办公、住宅12~14KN/㎡,多高层框架结构宿舍14~16KN/㎡,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住宅13~15KN/㎡,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14~17KN/㎡。

楼层刚度比,如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为,说明结构在该层处为薄弱层,存在竖向不规则,对应的Ratx(y)或Ratx(y)2小于1,应按控制Ratx(y)1或Ratx(y)2不小于,否则难满足刚度不小于上层的50%要求。

判断地下室顶板是否满足嵌固端要求时需查看地上一层的Ratx(y)的数值,Ratx (y)小于说明满足刚度比大于2的要求(地下室部分只取相关范围,既主楼周边外延不大于20米和两跨)。

查看楼层承载力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查看高层结构单塔大底盘或多塔的偏心是否过20%(超20%超限要审查)。

查看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是否通过高规的整体稳定验算,是否需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周期、振型、地震力

周期比(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高层建筑应满足规范要求(一般要小于,超过要超限审查),第一、第二振型扭转系数宜小于,第三振型扭转系数宜大于。多层也宜满足周期比小于要求,否则属扭转不规则结构(但不需超限审查)。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角大于15°时,需在抗侧斜交构件中填入相应的角度。

查看X、Y方向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均大于90%。

查看剪重比是否满足抗震规范条要求,不满足时调整系数如大于,说明结构体系不合理,需进行调整。

结构位移

查看层间位移在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可不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

单位水平力作用下,位移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应考虑偶然偏心)。

查看层间位移最大楼层的位置,可了解结构变形特性,趋向剪切、弯曲,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结构是否合理。

超筋信息

梁、柱配筋或截面超限。

剪力墙稳定性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钢结构中构件长细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框架柱倾覆弯矩及调整系数

框架柱倾覆弯矩百分比一般采用规定水平力抗规方式计算结果,轴力方式及CQC的结果供参考。

当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时,要满足加强区的楼层剪力墙倾覆弯矩达到50%以上的要求,短肢墙弯矩宜按框架柱计入。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查看调整系数,是否有达到上限(如2)的楼层,如有说明设置上限已起作用,但不符规范要求,可增大上限重新计算,查看柱墙配筋与设上限为2时相比,取两者大值,梁配筋可采用上限为2的计算结果。

其它信息

计算结果信息很多,以上部分是每个工程必须要查看的部分,也是计算书中必须提供的,还有各层配筋文件,各层内力标准值,内力包络图等,在需要时或异常情况下应进行查看。

四、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管桩宜以较厚、较均匀的强风化或全风化岩层、坚硬的粘性土层、密实碎土层、砂土、粉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管桩不宜用于下列场地:

1.土层中夹有难以消除的孤石、障碍物,或含有不适宜作持力层且管桩难以贯穿的坚硬夹层。

2.管桩难以贯穿的岩面上无适合作桩端持力层的土层,或持力层较薄且持力层的上覆土层较为松软;管桩难以贯穿的岩面埋深较浅且倾斜较大。

3.附近有已建建筑或管桩施工时的挤土效应对周边道路及管线会造成较大影响。

4.当管桩穿越厚度较大的淤泥等软弱土层、表层土圾较厚的液化土层时,应考虑桩的稳定对承载力的影响。尤其是地面超载或过厚回填导致浅层形成橡皮土的场地,不宜采用管桩。

当穿越深厚软土时,管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4倍,对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根基,桩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倍。且平面布桩系数不宜大于4%。

管桩的选用

1.管桩用作摩擦桩或端承摩擦桩且穿越的坚硬土层较薄时,宜选用A、AB型桩,其长径比不宜大于100;当用于端承桩或摩擦端承桩且需穿越一定厚度较硬土层时,宜选用AB、B型桩,其长径比不宜大于80。

2.软土地基宜采用AB、B型的PHC管桩。

3.管桩用作受拉桩及锚桩时,应分析验算桩顶与承台连接处抗拉强度;桩身抗拉强度;桩与桩接头处抗拉强度;桩身与端板处抗拉强度,按最不利处的抗拉强度确定工程管桩的抗拉承载力(详见江苏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GJ32TJ109-2010第条)。

4.管桩不应用于地下强腐蚀环境。对中、弱腐蚀的地下环境应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的规定采用特种抗腐蚀材料。并采用封闭桩尖且管腔内不得进入腐蚀性介质。宜选用PHC桩,桩身混凝土抗渗等级应≥S10。

由于管桩施工时有挤土效应,当施打大面积密集桩群时,应采取下列辅助措施:

1.开挖地面防震沟及泄压孔,防震沟宽可取,深度按地质情况决定。

2.应控制打桩速率和日打桩量,合理安排打桩顺序。

3.为防止挤土效应造成桩身上浮,压沉桩结束后宜普遍实施一次复打。

4.应对不少于总桩数10%的桩顶上浮和水平位移进行监测。

5.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的观测、监护。

管桩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

规定执行:

1.当用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量,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当计算桩基沉降时,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计算承台内力、确定承台高度、配筋和验算桩身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相应的抗力应采用承载力设计值。

管桩设计时可考虑的规范: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浙江省)DB33/1001-2003

4.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33/1016-2004

5.结构标准图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10浙G22

6.江苏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DGJ32TJ109-2010

.钻孔灌注桩基础

不同桩型的适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粘性土、粉土、砂土、填土、碎石土及风化岩层。

2.冲击钻孔灌注桩除适用于上述地质外,还能穿透旧基础、建筑垃圾填土或大孤石等障碍物。

3.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风化岩层等。

4.在地下水位较高,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厚度较大的流塑状淤泥、淤泥质土层中不得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5.由于钻孔灌注桩没有挤土效应,因此可适用于建筑场地邻近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等工程设施的场地。

6.当设计要求单桩承载力较大,或桩端持力层顶标高变化较大时,均可较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灌注桩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3倍;端承型桩且小于9桩的承台桩中心距不小于倍桩径。

2.非腐蚀环境中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5;腐蚀环境中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35;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

3.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桩顶5倍桩径范围箍筋宜适当加强加密。钢筋笼长度不宜小于2/3倍桩长且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或液化土层。受水平荷载或弯矩较大的桩,配筋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端承桩或抗拔桩应全长设置钢筋笼。抗拔桩的纵筋直径不宜过小,不宜小于16。

4.灌注桩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腐蚀环境中不应小于55mm;主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腐蚀环境中不宜小于16mm;腐蚀环境中灌注桩水灰比不宜大于,抗渗等级不应低于S8。

5.桩径小于800的桩,松散层高度宜大于1500;桩径大于800的桩,松散层高度

宜大于2000。

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桩顶以下5d范围的桩身螺旋式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时:

N≤Φf c A ps+’y A’s

2.当桩身配筋不符合上述1款规定时:

N≤Φf c A ps

详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条

当桩基设计等级或地质条件简单的乙级或丙级时,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其余的均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1.当根据地质资料计算时,宜按下列估算:

Q uk=Q sk+Q pk=u∑q sik l i+q pp A p

JGJ94-2008第条

2.大直径桩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Q uk=Q sk+Q pk=u∑Φsi q sik l i+Φp q pk A p

JGJ94-2008第条

钻孔桩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端承桩,不应大于50mm

2.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

3.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mm

基础设计有关问题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果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应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采用特征值。框架柱下布桩应采用标准组合下N max。

2.计算变形时,应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计风荷载、地震及消防车作用;相应的限值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计算稳定及抗浮时,应采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

4.在确定构件截面、配件及材料强度时,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验算裂缝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

5.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

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及稳定性要求。浅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GB50007-2011表规定采用。

当利用压实填土作为建筑的持力层时,应对填土提出质量要求。未经检验查明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均不得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有地下室时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埋置深度d<10m的地下室抗渗等级为P6。

应根据详细勘察报告进行基础设计,重大建筑的初步设计尚应根据初勘报告

进行。

对纯地下室或地下室层数较多而地上层数不多的建筑物,应慎重验算地下室水的水浮力作用。在验算建筑物抗浮能力时,应不考虑活载的有利作用,抗浮安全系数取。抗浮水位是由地质部门综合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后确定的水位。

地下水或建筑物所排出的废水有腐蚀性时,基础应做好防护措施。防护措施可按水的腐蚀程度采取不同方法,如采用抗腐蚀混凝土,在基础四周涂刷抗腐蚀涂料等等。具体可参见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可考虑每隔30~40m设置贯通顶打通、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内应设置钢板止水带,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基础底面形心宜与永久作用重力荷载重心重合;当采用桩基础时,桩基的竖向刚度中心宜与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永久重力荷载重心重合。

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高规条规定。

五、结构构件设计

剪力墙

短肢剪力墙的判别

1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h w/b w 的最大值为 4~8 的剪力墙,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h w/b w大于8

的剪力墙。

2下列情况的剪力墙不认为是短肢剪力墙:

1)T、L、H 等形状的剪力墙,其中一肢的h w/b w大于8时。

2)当墙肢的h w/b w=4~8,但墙肢两侧均与较强的连梁(连梁净跨与连梁截面高度之比l b/h b≤相连时。

3)当墙肢的h w/b w=4~8,但有翼墙(翼墙长度不小于翼墙厚度的3倍)相连时。

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

1 判别标准:符合下列两款中的任一款,则可判定为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

1)短肢剪力墙承受的倾覆力矩占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30%~5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2)高层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负荷的楼面面积与全部楼面面积的比值大于1/2 时;多层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负荷的楼面面积与全部楼面面积的比值大于2/3 时。(参照北京市建筑设计技术细则)

短肢剪力墙较多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1)短肢剪力墙较多的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比一般剪力墙结构适当降低,7度、8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大于100m、80m和60m。

2)短肢剪力墙较多的结构中应设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

3)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4)抗震设计时,各层短肢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大于、和,无翼墙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对于多层剪力墙结构,不论是否属于短肢剪力墙较多的结构,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大于、和。

5)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三、四级不宜小于%,其它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三、四不宜小于%。

6)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底部加强区不应小于20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80mm,同时需满足《高规JGJ3-2010》中要求。

7)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平面外不宜布置平面外与其相交的跨度较大的单侧的楼面梁。高层建筑中承受较大竖向荷载的墙肢不宜采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

当墙厚小于300mm时,设计应尽量避免“一”字墙,当不可避免时,其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

度的1/20。

当仅少量剪力墙不连续,须转换的剪力墙面积不大于剪力墙总面积的8%时,不将整个体系按框支剪力墙考虑,可仅加大框支梁两侧相邻的板厚、加强此部分板的配筋,提高转换构件抗震等级。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特一级时不再提高。

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截面厚度非抗震设计不应小于200mm,抗震设计不应小于250mm,并应设置与之垂直的墙肢或扶壁柱。

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剪力墙墙身配筋:四级抗震时楼电梯间、山墙等墙体分布筋按三级情况采用;

建筑端部墙体、较长墙体或温度收缩应力较大部位,水平分布筋间距可适当加密;转换层以上至少二层墙体应按底部加强部位墙配筋。

剪力墙边缘构件

1 一个暗柱可采用两种直径的纵筋;一个暗柱可采用两种直径的箍筋,但箍

筋间距应相同。

2纵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

3当为端柱且承受集中荷载时,纵筋间距、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框架柱的相应要求。

4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除阴影区外,每个方向拉筋的肢数不应多于该方向总肢数的1/3,构造边缘构件除外箍采用封闭箍外,其他箍筋肢采用拉筋。

5非加密区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水平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控制剪力墙平面外弯矩

1 不宜布置平面外与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单侧相交的楼面梁。

2 与无壁柱或翼墙的剪力墙相交的楼面梁截面高度,不宜大于剪力墙厚度的2倍。3与无壁柱或翼墙的剪力墙单侧相交的楼面梁连接,采取梁端铰接或半刚接,相应加大梁跨中弯矩。

小墙肢设计

1hw≤4bw 的一字短肢剪力墙,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矩形墙肢厚度不大于300mm时,宜全高加密箍筋。

2 墙肢较短时的设计绘图处理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墙身与边缘构件宜合并绘制:墙肢截面高度h w≤4×b w;墙肢扣除边缘构件后,剩余的墙身长度h w’≤400。

2)合并绘制的边缘构件纵筋率和配箍特征值,除非规范有规定外,可仅按边缘构件截面验算,不必按墙肢全截面验算。

3)墙肢截面高度h w≤4×b w 时,边缘构件纵筋应配置在墙端,一排布置不下时可布置多排,每排纵筋净间距取50;4×b w

在墙端附近。

连梁设计要求

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建筑专业统一技术措施 工程编排: 一、文件管理、分门别类,文件夹: 1、2014——项目名称——收甲方、发甲方、方案、施工图 2、收甲方——几月几号,甲方发的什么文件(例:06、30-会议纪要或06、30-电梯样本)——收到文件(如若就是纸质文件,要自己保存好,能扫描的扫面成图像保存) 3、发甲方——几月几号,发甲方内容(例:06、30-1-8#楼面积或06、30-车库方案)——发送文件 4、方案——第几次汇报——cad、su、ps、jpg——几月几号,修改内容——文件(例:06、30-8#或06、30-车库) 5、施工图——几号楼——几月几号,修改内容——cad文件(例:0 6、30-08#或06、30-车库) 6、施工图——收其她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条件)——cad文件 7、施工图——发她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过图)——cad文件 绘图标准 一、图层 绘图时,图层颜色、线性及线宽设置详见下表,附cad。(绘图时所用颜色不可以就是暗色系) 1、平面: 绘图内容图层名称图层色号线宽线型填充备注 轴线DOTE 1(红) 0、09 点划线(DOTE) 墙WALL 2(黄) 0、4 直线 (Continuous) 结构柱COLUMN 9(灰) 0、4 直线 (Continuous) 墙体保温及装修线SURFACE 6 0、13 直线 (Continuous) 平面图 剪力墙填充HA TCH 150 0、05 斜线 (ANST31) 填充比例 1:60 单元详图剪力墙填充HA TCH 150 0、05 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 1:40 墙身填充HA TCH 150 0、05 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 1:20 门窗WINDOW 4 0、13 楼梯STAIR 4 0、13 洁具、风道、 排气道、楼板 开洞、空调、 空调洞 LVTRY 161 0、05 家具FURN 33 0、05 除打印单元 打样时均隐 藏 栏杆栏杆69 0、09 建筑轮廓线(面积计算) AREA 231 60 直线 (Continuous) 图层设置 打印隐藏 散水、屋面排 水、雨水管 排水 4 0、13

天津华远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_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剖析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计算参数篇 一、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 1.本工程主要采用以下现行规范: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2.自然条件:(项目地址:沈阳新民市) 基本风压值:0.55kN/㎡ 地面粗糙度:B类 建筑高度超过60m时,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1.1 体型系数:1.4 基本雪压值:0.50kN/㎡ 地震基本烈度: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见地质勘察报告 3.设计要求: 3.1 结构形式:见表一 3.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3.3 抗震设防烈度: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3.4 抗震措施: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3.5 抗震等级:见表一 3.6 基础设计等级:甲级 表一 二、荷载取值: 见设计篇及荷载计算书。 三、程序计算系数取值: 1.总信息:

1.1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此夹角预算时取0,最终与WMASS.OUT中的方 向角差值不大于15°; 1.2 混凝土容重:考虑梁柱墙的外粉刷,一般取26; 1.3 裙房层数:按实; 1.4 嵌固端层数:地下室范围内建筑物暂定为地下室负一层底板,地下室范围外取基础顶。 1.4 转换层所在层号:本工程无转换层; 1.5 地下室层数:按实; 1.6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视墙体长度而定,一般取最小值1m。 1.7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仅计算位移比时选择此项,其它结构分 析、设计均不选。 1.8 结构材料信息:钢筋混凝土结构;

设计院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一、总则 (1) 二、荷载 (9) 三、计算参数设置 (11) 四、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17) 五、结构构件设计 (22) 六、钢结构设计 (31) 七、人防结构设计 (43) 八、其他 (47)

一、总则 1、一般规定 设计原则 要精心设计。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并尽可能技术先进,以确保设计质量。 设计前,必须对建筑物使用要求(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 工程特点、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条件以及地质地形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使设计符合实际情况。 对所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等,要弄清设计意图及适用范围,以便正确选用。当结构有部分分包时(如预应力、钢结构等),应有结构分包设计合同,分包单位应具备相应设计资质。如分包设计使用本单位设计图签,工程设计人应对分包的图纸和计算进行审核,并负相应审核责任。 凡采用标准图、通用图者,应注意正确选用,如选用不当,由采用者负设计责任。采用通用构件时,必须对各类构件之适用范围,应注意事项等,仔细了解清楚,以避免误用,造成安全问题。 结构设计应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及稳定性。在结构关键部位,材料要求严格部位、施工操作有一定困难部位,或将来使用上可能有变化部位,应适当留有余地,以保安全。 对于在已建成之工程上续建加层或改造之工作,应审慎进行,并遵守以下两条原则: 1.凡在建成之工程未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者(即原设计未按抗震设计,或原设防烈度不够)应先按加层进行抗震加固及承载力的验算,再进行加层或改造(设计工作可同时进行),加层设计必须满足现规范要求; 2.非本单位设计之工程,在接受加层的设计任务时,应对设计文件及工程现状仔细研究,在确保整个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可靠措施。 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 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 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因此一般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取50年。对于轻钢结构(属于易替换的结构构件)一般取25年,临时建筑按5年确定,对年限低于50年的建筑采用的规范仍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高于50年的需另行确定在基准期内荷载及其设计参数的取值,可靠度指标、结构构件的性能指标、地震的概率分布等方面内容。混凝土结构一般为50年,幕墙为25年,门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统一统一构造构造构造技术技术技术措施措施措施 工程名称: 中惠岭秀花园 编辑: 张岩泉 校对: 张岩泉 审核: 一、 基本荷载 工程地点: 东莞市(凤岗镇) 基本风压: 0.60 KN /m 2(结构水平位移验算) 0.60 KN /m 2(结构承载力验算)房屋高度≤ 60m 0.66 KN /m 2(结构承载力验算)房屋高度> 60m 地面粗糙度: B (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周边3年左右房屋疏密程度) 抗震设防烈度: 6度(0.05g ) 地震分组: 第一组 场地类别: Ⅱ类(根据勘察报告进行调整) 二、 楼面荷载 1、各楼层附加恒荷载计算 1)楼面恒载1(客厅、餐厅、公共走廊、电梯厅) 20厚石材 0.50 KN /m 2 25厚水泥砂浆 0.50 KN /m 2 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 /m 2 ∑=1.50 KN /m 2 2)楼面恒载2(厨房、卧室、设备用房、楼梯平台) 10厚地砖 0.20 KN /m 2 25厚水泥砂浆 0.50 KN /m 2 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 /m 2 ∑=1.20 KN /m 2 3)楼面恒载3(阳台) 10厚地砖 0.20 KN /m 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 /m 2

15~35厚水泥砂浆找坡 0.50 KN/m2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m2 ∑=1.60 KN/m2 4)楼面恒载4(沉箱350卫生间) 10厚地砖 0.20 KN/m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 15~35厚水泥砂浆找坡 0.50 KN/m2 300厚回填(容重取12 KN/m3)3.60 KN/m2 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m2 ∑=5.20 KN/m2 5)楼面恒载5(管道井)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板底粉刷 0.40 KN/m2 ∑=0.80 KN/m2 6)屋面恒载1(上人保温隔热屋面) 10厚地砖 0.20 KN/m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 40厚细石混凝土防水层 1.00 KN/m2防水卷材 0.40 KN/m2 聚苯板保温 0.10 KN/m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陶粒混凝土找坡((2%) 1.00 KN/m2陶粒混凝土找坡 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m2 ∑=4.00 KN/m2 7)屋面恒载2(不上人保温隔热屋面) 40厚细石混凝土防水层 1.00 KN/m2防水卷材 0.40 KN/m2聚苯板保温 0.10 KN/m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陶粒混凝土找坡((2%) 1.00 KN/m2陶粒混凝土找坡

沈阳人防地下室土建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人防地下室土建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沈阳市天盾人防工程施工图审查咨询有限公司 一、关于人防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 报送的人防地下室施工图应由以下图纸组成: 1、人防专篇 2、人防工程座落总平面图 3、战时平面图 4、平时平面图 5、主体剖面图 6、出入口大样图 7、通风井大样图 8、防水节点大样图 9、噪声房间的吸声隔音构造或节点大样图 10、其它必要详图

11、结构布置及配筋图(顶板、底板、防护墙、柱、基础、人防门框、通风井、出入口、通道等。) 二、进、排风竖井的井壁应全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得将地面以上改为砌体结构。 三、电梯井壁为临空墙最小厚度,不应小于250mm(人防内)。 四、防毒通道与洗消间之间的隔墙应为钢筋混凝土墙,不得采用砌体结构墙。 五、位于倒塌范围内的室外出入口的防倒塌设计,应一次设计报审,若是联合设计,应由人防工程主设计单位报审。 六、结建式地下室,战时室内楼梯间为主要出入口时,楼梯、楼梯间墙、通道均应按防倒塌设计(含首层楼梯)。 七、平时使用,战时不用,需封堵的洞口,应一次设计完毕,施工时设置预埋件,施工图审查时上报封堵详图。 八、人防门活置式门槛应按二次浇注砼设计(详见大样图)。 九、临空墙、单元防护隔墙上的洞口采用封堵板或型钢封堵时,应在底板上留设沟槽(详见大样图)。

十、人员掩蔽所、物资库应设洗消集水坑,其位置(详见大样图)按规定设置。 十一、人员掩蔽所的掩蔽面积按建筑面积的70%计算,掩蔽人数按掩蔽面积每平方米1人计算。 十二、战时设置水箱时,其位置要求应同贮水间。 十三、人员掩蔽所、汽车库及物资库的进、排风竖井内应设爬梯。 十四、进、排风竖井中的人防门上挡墙应设挑檐(详见大样图)。 十五、施工缝、后浇带不得穿跨人防门框墙和防护房间、通道等有密闭要求的部位。 十六、施工缝及后浇带内不允许使用止水胶条,应采用3mm以上厚度的钢板止水带。 十七、防烟分区应设挡烟垂壁(梁高大于500时,可不设)。 十八、竖井式货物进出口应在顶盖下设吊钩。 十九、人防门框墙应在人防外侧顶板下设吊钩。

中南建筑设计院结构技术措施

XXXX项目工程结构技术条件 一、工程概况: 1. XXXX 工程位于XXXX 市,由多栋18层高层(高度 57m)、11 层高层 (高度36m)、6层(高度21m)住宅及配套商业组成,设一层地下室。 2 .本期项目由我所设计,我所设计范围如下: 单体部分: 23、24、25、26号四栋18层塔楼,下无地下室; 14、19号两栋18层塔楼,有地下室;& 9号两栋11层板楼,有地下室; 1、2号两栋6层板楼,有地下室;3号11层板楼,有地下室;4号18层塔楼, 有地下室。 B、D、E区的商业用房,多为一 ~三层的框架或砖混结构,下无地下室。 地库部分:地库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我所完成北部和东部的地库。 二、结构设计依据: 1. 主要结构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 (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 — 2001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001 (2006年版)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02 ⑷、《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02 (5)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08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 2001 (2008年版) (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 2002 (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 —2001 (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 —87(2001年版) (1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 — 95(2001年版) (12) 、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2.建筑物分类等级: (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Y=1.0。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 (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3) 结构的抗震等级: A栋底层带商铺的18层住宅(剪力墙):剪力墙为三级, 短肢剪力墙为二级剪力墙在二,三层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增加0.1 %; 三层商铺屋面与主楼相接处的边梁箍筋全长加密 B栋18层住宅剪力墙:四级,短肢剪力墙为三级 C,D栋26层、33层住宅剪力墙:三级,短肢剪力墙为二级 26层、33层住宅间的地下室框架结构:四级 3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33层住宅、带商铺的高层住宅:甲级 七层以下的公建设施:丙级 其余:乙级 三、荷载统计: 1、基本风压: 26 层、33 层住宅为 0.40KN/m2(n = 100 年); 其余为 0.35KN/m 2(n = 50 年) 基本雪压: 2 0.45KN/m 体型系数:1.4 ;地面粗糙度类别:C类。

结构技术统一措施(荷载取值,pkpm指标,配筋)

一、工程概况: 二、子项名称及工程代号: 三、设计依据: 1、遵循的规范、规定: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0); (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9)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 (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1)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12)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补充规定(DBJ/T15-46-2005); (13)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14)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2); (15)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97); (16)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 (1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结构)建设部。 广州市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2、建筑等相关专业提供的文件、图纸; 3、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四、结构体系及抗震等级: 1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 本工程结构体系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建筑重要性为丙类,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设计特 征周期为0.35s. BA0501034地块:塔楼抗震等级为二级。 地下室:-1F抗震等级同塔楼,-2F~-3F抗震等级为三级 ●塔楼框架剪力墙的框架部分的承受的地震倾覆弯矩应小于50%。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做为上部塔楼嵌固端,负一层地下室相关范围内和上层刚度比值应 不小于2倍(剪切刚度)。塔楼计算带周边地下室三跨及20m计算。 五、结构布置:

设计院结构统一技术实用措施.doc

结构统一技 术 措施 目录

一、????????????????? 1 二、荷?????????????????9 三、算参数置?????????????11 四、基及地下室????????????17 五、构构件??????????????22 六、构???????????????31 七、人防构??????????????43 八、其他?????????????????47

一、总则 1、一般规定 设计原则 要精心设计。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并尽可能技术先 进,以确保设计质量。 设计前,必须对建筑物使用要求(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 工程特点、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条件以及地质地形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分 析,做到心中有数,使设计符合实际情况。 对所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等,要弄清设计意图及适用范围,以便正确选用。当结构有部分分包时(如预应力、钢结构等),应有结构分包设计合同,分包单 位应具备相应设计资质。如分包设计使用本单位设计图签,工程设计人应对分包 的图纸和计算进行审核,并负相应审核责任。 凡采用标准图、通用图者,应注意正确选用,如选用不当,由采用者负设计责 任。采用通用构件时,必须对各类构件之适用范围,应注意事项等,仔细了解清 楚,以避免误用,造成安全问题。 结构设计应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及稳定性。在结构关键部位, 材料要求严格部位、施工操作有一定困难部位,或将来使用上可能有变化部位, 应适当留有余地,以保安全。 对于在已建成之工程上续建加层或改造之工作,应审慎进行,并遵守以下两 条原则: 1.凡在建成之工程未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者(即原设计未按抗震设计,或原设防 烈度不够)应先按加层进行抗震加固及承载力的验算,再进行加层或改造(设计 工作可同时进行),加层设计必须满足现规范要求; 2.非本单位设计之工程,在接受加层的设计任务时,应对设计文件及工程现状 仔细研究,在确保整个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可靠措施。 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 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 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 年,因此一般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取50 年。对于轻钢结构(属于易替换的结构构件)一般取 25 年,临时建筑按 5 年确定,对年限低于 50 年的建筑采用的规范仍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高于 50 年的需另行确定在基准期内荷载及其设计参数的取值,可靠度指标、结构构件的性能指标、地震的概率分布等方面内容。混凝土结构一般为 50 年,幕墙为 25 年,门

地下室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基础地下室统一技术措施 1 基础部分 1.1通用准则 1.1.1 基础选型应根据结构状况、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检测验收方式及基坑支护等方面初步确定合适的方案。。 1.1.2 柱(暗柱)纵筋锚入基础时且基础厚度大于纵筋的锚固长度时,可仅四角的纵筋伸至基础底弯折,水平弯100mm,其它纵筋满足锚固长度(而不全部伸至基础底弯折)即可;剪力墙纵筋每米2条纵筋至基础底作为支承,其它纵筋锚固在基础顶面下La(非抗震)或LaE(抗震)处。 1.1.3 素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用C15,垫层厚度除淤泥质土为100mm 外,伸出基础边100mm,其它情况下的垫层厚度为70mm,伸出基础边70mm;基础梁采用砖胎模时,垫层伸出砖胎模边70mm。 1.1.4 较厚的筏基或承台,在中间不应增设水平钢筋网。 1.1.5 室内隔墙下未设地梁时隔墙基础只需局部加厚处理,不需另配钢筋(如图)。 1.1.6 采用桩基础时,当初步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按1.0恒+1.0活作用下的标准组合初定桩数,但要复核风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单桩承载力(JCCAD 中桩筏有限元中查询)。 1.2 天然地基基础 1.2.1 筏板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形基础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进行整体分析计算,柱下条形基础也可按倒梁法计算;筏板基础宜按照有限元法计算其内力及配筋,对计算结果应进行归并处理,合理确定配筋值。 1.2.2 天然地基基础的板厚应满足冲切承载力验算要求;对于基础底面短边尺寸≤柱宽+2 倍基础有效高度的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应验算柱(墙)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剪切承载力;当基础砼等级小于柱砼等级时,应验算柱下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1.2.3 在设计独立柱基础时,当基础宽度≧2.5m 时,钢筋长度可按0.9 倍基础宽度交错布置。基础底板每方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0.15%,且不小于

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 建筑专业统一技术措施 工程编排: 一、文件管理、分门别类,文件夹: 1、2014——项目名称——收甲方、发甲方、方案、施工图 2、收甲方——几月几号,甲方发的什么文件(例:06.30-会议纪要或06.30-电梯样本)——收到文件(如若是纸质文件,要自己保存好,能扫描的扫面成图像保存) 3、发甲方——几月几号,发甲方内容(例:06.30-1-8#楼面积或06.30-车库方案)——发送文件 4、方案——第几次汇报——cad、su、ps、jpg——几月几号,修改内容——文件(例:06.30-8#或06.30-车库) 5、施工图——几号楼——几月几号,修改内容——cad文件(例:06.30-08#或06.30-车库) 6、施工图——收其他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条件)——cad文件 7、施工图——发他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过图)——cad文件 绘图标准 一、图层 绘图时,图层颜色、线性及线宽设置详见下表,附cad。(绘图时所用颜色不可以是暗色系)1、平面: 绘图内容图层名称图层色号线宽线型填充备注 DOTE 0.09 轴线1(红)点划线(DOTE) WALL 0.4 线直2(黄)墙 (Continuous) COLUMN 0.4 线直9(灰)结构柱 (Continuous) 0.13 SURFACE 6 线直墙体保温及装修线(Continuous) HATCH 150 0.05 平面图斜线填充比例1:60 ANST31)剪力墙填充(HATCH 150 0.05 单元详图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1:40 剪力墙填充HATCH 150 0.05 墙身填充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1:20 WINDOW 4 0.13 门窗 STAIR 4 0.13 楼梯 161 0.05 LVTRY 洁具、风道、排气道、楼板开洞、空调、空调洞 FURN 33 0.05 家具除打印单元打样时均隐藏 69 0.09 栏杆栏杆

统一技术措施(二)构造2013.07

五、构造及配筋要求:(红色字体处为易出错条款) 1、配筋原则: 除非有特殊理由且征得专业负责人同意,构件实际配筋时不得放大,严格按计算值配置;梁配筋时最多增加10%以内。 2、箍筋优先使用三级钢ф8,三级钢ф10,三级钢ф12。 3、楼(屋)面板: 3.1跨度≤2.4m的隔墙下可以不设次梁(需要梁形成高差者除外),但应设板底加强筋(在 “结构总说明”中表示)。电算时该墙作为板上恒载输入(将该墙重量平摊做为均布 面恒载q)。 3.2 板厚及配筋 建筑凹口连接板板厚为12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50(连接墙体方向)/ф8@200或 计算结果的大值; 框筒结构核心筒区域板厚为13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20; 住宅部分楼电梯筒板厚11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50; 转换层板厚最小18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12@150; .转换层上下各一层板厚13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50; 地下室顶板厚度180mm,设双层双向钢筋,最小ф10@150(人防部分除外); 裙房商业大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为13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20(地上)、ф12@150 (±0.000m); 电梯机房板厚为150mm,双层双向钢筋ф10@150; 电梯底坑板厚300mm,双层双向钢筋ф14@150; 扶梯底坑板厚150mm,双层双向钢筋ф10@150。 人防区板厚250mm;商业部分楼板板厚110mm(井字梁);办公、酒店标准层板厚120mm; 住宅部分楼板最小厚度100mm;所有结构单体屋面板厚为120mm。 带角窗房间板厚130mm。 3.3 住宅项目楼板(不含地下室顶板、屋面板、加强板等),在板上部无负筋处设置ф6@200 双向钢筋网片,与负筋搭接200mm,且配筋率≥0.1%;办公和商业项目楼板跨度≥ 4200的一般楼板(不含地下室顶板、屋面板、加强板等),在板上部无负筋处设置ф 6@200双向钢筋网片,与负筋搭接200mm,且配筋率≥0.1%。 长沙项目,短跨大于3.9米的板四角部位;阳角部位;剪力墙转角部位应配置间距不 大于100mm且与受力钢筋直径相同的双层双向的抗裂钢筋,配筋长度应大于板短向 跨度的1/3。 3.4大屋面板配筋设双层双向拉通筋(上筋采用10@200,负筋不足时设置支座附加短筋,

设计服务及保障措施

设计服务及保障措施 1、设计服务 (1)由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中级技术人员组成专项工作组,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程,以保证设计质量和进度。 (2)项目设计文件是项目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听取贵方的意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我院的设计经验,结合贵方的实际,设计出美观、实用、经济的、令贵方满意的设计。 (3)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制订的规范和地方法规,力求精益求精,并随时与建设单位沟通,保证设计满足建设方要求,做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投资。 (4)设计完成后,积极配合贵方进行施工招标,由各专业人员到现场参加设计技术交底,做到耐心细致的回答各方提出的技术问题。 (5)施工图审查完成后,保证及时将审查回复意见反馈给图纸审查机构。 (6)项目建设过程中,随时与监理公司和施工单位取得联系,主动到施工现场解决问题并随时给予解答。需变更设计的,一般设计变更当天答复,重大方案变更,3日内拿出修改意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需要,可派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7)及时跟踪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负责施工图技术交底、基础验槽、验筋、主体验收以至竣工验收等工作,本着为建设单位负责的态度,根据需要及时派各专业人员到现场查看施工质量,认真做好各项验收工作,并做到随叫随到。

2、技术措施 (1)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由各专业资深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技术方案进行评审、优化、比选、做到技术先进、功能完备、造型美观大方、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合理。各专业由专业负责人编制统一的技术措施,确保各子项设计深度、设计内容满足规范和贵方要求。 (2)由我院资深专家协同项目负责人协调各专业完成设计,把好安全、质量、技术关,确保设计安全经济。 (3)在设计过程中,配备先进的技术装备,严格遵循已确定的单体方案,按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在国家、省、市、行业各种标准、规范、规定和定额范围之内,精心计算、精心设计,尽可能为贵方节省投资。 (4)在设计过程中,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建设单位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准确计算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避免浪费。 (5)在设计过程中,设专人加强与贵方联络与沟通,保证准确有效地采用贵方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培训服务 为使业主操作人员能顺利掌握设备、控制系统等的正常运行,我方将本项目涉及的具体技术和基础知识为用户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语言采用汉语,培训资料采用中文,培训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培训内容如下: 3.1 系统工艺知识、运行操作培训 培训操作人员熟悉整个工艺流程,各处理单元的处理原理。对各设备及构筑物的物料流向及各控制调节系统应准确了解。 使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各设备的运行参数和操作方法。 培训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各项水质指标的分析化验技术,并能根据

统一技术措施(结构)

工程 结构专业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及技术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高层建筑砼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J186-2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2、勘察测绘研究院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 3、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和要求。 二、工程概况及结构体系 本工程为工程,地下二层,南楼地上七层,北楼地上六层;中间综合活动中心三层。根据建筑物高度和自然条件等情况,本工程主楼拟采用框架结构,裙房部分采用框架结构,并将南北主楼与三层裙房设缝分开。 三、结构设计中的有关等级

1、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如下: 南楼地上七层: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 其余: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 2、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3、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土,其中:近中部以南地段属Ⅰ1类(特征周期0.35s)建筑场地、抗震有利地段,场地稳定性良好,建筑适宜性良好;近中部以北地段,属Ⅱ类建筑场地、(特征周期0.45s)抗震一般地段,建筑适宜性一般。 注:南楼应按照7度,0.10g进行计算。 4、建筑物抗震等级: 南楼:地下一层及地上七层为二级,地下二层为三级。 北楼:地下一层及地上六层为框架三级,地下二层为四级。 裙房大跨度部分:地下一层及地上部分为框架二级,地下二层为三级。 5、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 6、砼构件设计抗渗等级: 基础底板:P8级 砼挡土墙:P8级 屋面板:P6级 7、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

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第一部分: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一.总平面设计 1.间距 2.消防 3.流线设计 4.附属用房 5.摩托车、自行车存放 二.单元户型设计 1.玄关 2.厨房 3.卫生间 4.阳台 5.门 6.窗 7.空调 8.油烟机 10. 热水器 11.插座开关散热器 12.其它三.公 用空间 1.单元入口 2.楼梯 3.电梯 4.裙房商铺 5.地下室半地下室 6.会所 7.墙体 8.屋面、女儿墙、屋顶栏杆 9.地下车库及汽车坡道 10. 管道井、设备表箱 11.垃圾收集 12.设备选型 13.其它四.室 外工程 1.竖向设计

2.道路铺地 3.游泳池 4.儿童游戏场地 5.绿化 6.其它 第二部分:图纸编制深度统一要求一.图纸目录 二.设计说明 三.总平面图 四.各层平面图 五.立面 六.剖面 七.户型大样 八.厨卫大样 九.楼梯大样 十.门窗大样及门窗表十一.外墙大样 十二.其它细部大样 十三.与其它专业校对要点 第三部分:重点部位营造作法一.屋面 ㈠东北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㈡华北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㈢华东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㈣华南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二.卫生间 ㈠楼面构造作法 ㈡墙体构造作法 ⑴墙体材料 ⑵导墙作法 ⑶墙体防水 第四部分:典型构造节点(此部分后补)1.地下室通风道出地面 2.地下室坡道排水沟 3.地下室侧墙与室外地面交接节点4.空调板 5.凸窗上下口 6.出屋面台阶 7.露台出屋面门口节点 8.屋面防水节点 9.屋面变形缝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整理版)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一.总则 一.【目的】 1.为更有效的加强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图纸审查,明确及强调我司的相关技术要求; 2.本技术要求在满足国家设计规范和地方相关设计规程的前提下,以保障实现结构设计最优、经济利益最大为工作目标; 3.对设计中的有关做法及常见问题进行必要的统一与明确; 4.总结项目开发的经验,指导设计更加合理; 二.【适用的范围】 1.本系列产品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二级城市:如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 2.本技术要求仅对集团住宅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对于国家设计规范及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标准已有的要求本技术要求不再列出,设计时应遵循国家、广东省、广州市有关住宅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 3.在执行本技术要求时,应考虑住宅所在地区政策、法规要求,当地习惯做法及审图单位意见等,灵活掌握。对和本技术要求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或有改善建议,请报设计中心备案。【实施日期】2013.11.25 二、结构原则 1.1.本指引是遵照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并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图等编制的。 1.2.本指引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抗震设计的钢筋砼结构。 1.3.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概念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加强构造措施。 1.4.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计算结果是结构设计的依据,“需要设计的结构构件、节点”必须进行计算,且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保证计算假定、计算简图、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符合实际的受力情况。对于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节点,应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1.5.施工图设计时,均应执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现行版)”要求,各阶段设计尚要考虑设计指导书的有关技术要求。 1.6.设计院应参与分项工程验收项目。 1.7.施工图的钢筋实际测算重量不允许超过计算书配筋重量的10%。 1.8.对本指导书中相关条文如有不同意见,应提前与我方沟通。 1.9.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单方含量应控制在设计合同指标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沟通的事宜及设计应提交的资料 2.1前期设计必须把结构方案向我司汇报,经过我司认可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 2.2对于有人防工程的结构设计,在建立地下室底板、顶板、梁模型时,应将人防墙考虑 入计算模型。 2.3施工图设计之前,设计院必须将自认为合理的结构计算模型发送给我司确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统一技术措施方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1 总则 2 基础资料搜集 3 保护规划 4 规划文件和图纸 附录:名词解释

1 总则 1.0.1 为子贯彻执行部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统一我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深度,提高规划 成果的质量水平,便于技术管理,特制订本技术措施。 1.0.2 本技术措施适用于本院承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参照本措施执行。 1.0.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称保护规划)就其内容深度讲 是总体规划阶段的规划,主要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称名 城)保护的宏观控制原则和目标、保护内容和重点、保护范 围和措施。但对于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要进行深化,以避 免建设对重点保护地段产生不利影响 1.0.4编制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和重要 标志物,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2)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充分认识和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 形态、文物分布等特点和价值,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目标、重点和要求,突出名城的历史环境特征。 (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 历史文化遗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4)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 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没。 (5)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重点。即:保护文物古迹、风 景名胜及其环境;对于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其它性质的街区,需要保护整体环境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集中连片的地区,或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群等,要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 (6)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当前特别要注意 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不使继续破坏。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在历史文化保护区,要坚持以保护为主,采取保护、整治和进行必要

结构设计技术统一措施word文档

汉嘉设计集团西南设计院 中实·润城 施工图设计统一规定 (结构专业)

2011.2.15

目录 1 设计依据 3 2 自然条件 4 3 设计荷载 5 4 地基及基础选型 6 5 上部结构选型 7 6 变形缝与后浇带(加强带)设置 8 7 主要材料 9 8 主要分析计算软件和参数取值 10 9 结构整体性能特征控制指标 12 10 主要结构构件取值原则 13 11 结构构件配筋取值原则 15 12 统一构造措施 18 13 统一文件和图纸表达 19

1 设计依据 a 初步设计审批意见

按审批意见 b 设计原始资料 a) 建筑专业提供的本工程平、立、剖面图及节点详图,设备专业提供的本工程资料图(包括设备留洞、布置、重量等),电梯样本; b) 甲方提供的本工程设计任务书(对施工图设计要求等); c) 甲方提供的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d) 针对本工程的其它资料。 c 设计依据的标准 a) 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规程和地方标准; b) 现行国家标准图、行业标准图和地方标准图; c) 针对本工程的其它资料。 2 自然条件 a 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类别 =0.50kN/m2; a) 基本风压: W o b) 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 c) 风载体形系数:1.54; d)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高度的风振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取用。 e) 高层建筑群间风力相互干扰增大系数取1.1。 b 基本雪压 =0.40 kN/m2 W o c 地震基本烈度、场地类别 a)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b)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c) 场地土类别:三类 d)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15g e) 设计地震分组: 二组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统一技术措施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主要依据 1、国家现行技术规范、规程 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甲方下达的任务设计书 三、结构体系 1、A栋:剪力墙结构,有局部梁为框支梁。 2、B栋:剪力墙结构,有局部梁为框支梁。 3、商业裙房:框架结构 四、抗震等级 1、A栋:四级(框支框架二级) 2、B栋:三级(框支框架二级) 3、商业裙房:四级 五、电算统一技术措施 1、基本参数输入 (1)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土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0.35s(详地勘报告)。 (2)本工程房屋高度不大于60m,取50年一遇基本风压0.4KN/m2;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房屋高度大于60m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体型系数1.3,地面粗糙度为C类。 (3) STAWE计算中注意周期、地震力最大作用角带入计算,注意有斜交抗侧力构件时应输入斜交抗侧力构件附加地震数、方向角。 (4)PM中混凝土容重按25 KN/m3输入,自动考虑楼板自重。STAWE中,剪力墙部分混凝土容重按27 KN/m3输入,框架部分按26 KN/m3输入,框剪部分按26.5 KN/m3输入。 (5)A栋,体系按不规则+偶然偏心考虑地震作用;B栋按双向地震作用考虑,商业门面部分按规则结构进行地震作用考虑。(质量和刚度分布明

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按双向地震作用) (6)根据建筑嵌固条件定义地下室层数。地下一层且四周完全或基本嵌固于土中可按地下室考虑,根据结构形式考虑是否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顶板。半地下室或其他嵌固条件不具备的情况按普通楼层输入,考虑土压力对结构的影响(将土压力作用在柱上按线荷载输入,或作用在节点上按集中荷载输入,边界条件应符合实际情况)。 (7)按模拟施工加载一计算方式考虑施工影响。(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按模拟施工加载三考虑) (8)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取1.5~2.0,根据板厚与梁高度关系取适当的值(板翼缘刚度对梁刚度的贡献程度),一般取1.8~2.0。 (9)框剪结构按规范要求调整0.2Q(满足要求时可不调整),有地下室时从地下室顶板上调整。 (10)墙、柱及基础设计考虑活荷载折减,带地下室的楼栋折减系数往上提一级,如2~3层由0.85调整为1.0,依次类推。考虑梁活载不利布置。 (11)梁一端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时,梁端点饺。 (12)按“刚性楼板假设”计算时,当扭转位移比大于1.2时,计算 选“不规则”选项。如存在其他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时也应选“不规则”选项。最大扭转位移比应≤1.5。 (13)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要求详规范要求。 (14)高层建筑应避免第二周期为扭转周期。周期比应小于0.9(复杂高层建筑应小于0.85)。 (15)多层框架结构柱按单偏压计算考虑(但应进行双偏压进行配筋验算),框支柱按双偏压计算考虑。坚持柱轴压比是否超限、节点域抗剪是否超限。 (16)周期折减系数取值:框架结构取0.7,剪力墙结构取0.85~0.9,框支剪力墙结构取0.85。 (17)多层部分梁活载放大系数取1.0,高层部分梁活载放大系数取1.0。 (18)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7,梁扭转折减系数0.5。梁端负弯矩调整系数0.85。 (19)层刚度计算方法: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之比计算方法。(当为底部为一层大空间带转换层高层建筑时采用剪切刚度计算方法,当底部为二层及二层以上大空间带转换层高层建筑时采用剪弯刚度计算,当复核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其侧向刚度与相邻上部楼层之比时应采用剪

道路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道路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1 总则 1.1 道路工程制图常用标准做法详见《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制图首先应满足国家有关制图标准及道路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 1.2 内容包括封面、设计图纸目录、设计说明、总平面图(四至图)、平面设计图、纵断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和必要的道路大样,如无障碍通道、侧石、围栏等。 1.3 标明图纸要素:图名、图签、指北针、比例尺、图例等。 2 道路设计总说明 2.1 设计依据:包括委托书、合同书、任务书、各阶段设计批复文件、道路规划文件等。 2.2 设计标准和工程验收标准 2.2.1 采用的规程、规范。 2.2.2 道路类别、等级、立交形式、计算行车速度、路面类型、设计年限等。 2.2.3 工程验收标准 2.3 工程概括 2.3.1 道路性质、规划宽度、路副、道路地理位置、工程范围、总长度,沿线立交和桥梁、交叉口概况。 2.3.2 主要设计内容。 2.4 调查资料 2.4.1 道路必要的现场调查资料(如有旧路,其路面结构、路况等)。 2.4.2 交通调查预测资料。 2.4.3地质勘察、试验资料。 2.5 道路平、纵、横设计技术指标和技术要点。 2.6 路基设计技术要点。如:软基处理措施及要求、杂填土处理措施及要求等。 2.7 路面结构设计:包括组合形式、路面材料和设计技术指标,采用的技术措施(含主、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2.8 纳入本道路工程内容的附属工程的技术要点,如挡土墙、雨水设施改造等。 2.9 施工注意事项 2.9.1 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拆迁、征地、迁移障碍物等。 2.9.2 管线升降、挪移、加固、预埋及与其他市政管线的协调配合。 2.9.3 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施工方法及特殊路段或构筑物的做法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