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谈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谈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谈“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实事求是”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脚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思想保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初步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要实事求是。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首次同时使用了“实事求是”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做了进一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对实事求是原则,进一步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解释。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已经融入了中国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既有

中国特色又有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

作为一个批判的、开放的、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实践和发展中汲取新鲜血液,不断开拓未来发展的道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成为中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1

结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不断丰富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事业,今后在前进的道路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或那样的新问题、新情况,还要应付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应该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起点,又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范畴。实事求是用中国式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稳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和体现。

1937 年 7—8 月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哲学上继续深化了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途径的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及从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联结的核心问题出发,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供了认识论的依据。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贯串在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产物,毛泽东和邓小平不同于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知识分子,他们重视从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理论,而不是从理论的视角进行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内容上要注重调查研究,熟悉中国国情,坚持在革命实践中自觉运2

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革命实践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升华;二是在形式上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民族的思维方法、语言形式等特点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这两个条件中,第一个更为根本。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真理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和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总结,提炼和升华。

三、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及“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实事求是”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3

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中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

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纵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而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精髓是党的各项创新理论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事实证明,正是依靠和运用解放思想这个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总结汲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把握了这个精髓,就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上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历史联系,把握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内在联系。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精髓,才能真正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掌握、用好这个理论体系,也才能真正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4

四、实事求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脚点

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正在从事的最根本的实践,我们在学习中只有分析、研究、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不断丰富马克思主

义的内容,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正如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那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都离不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因此,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

5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中国化反思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点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辫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行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点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用与证明,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反思、科学坚持、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面对中国现实的深刻的理论反思既是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和基

础,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与现实国情寻找“结合点”与“平衡点”的关键环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既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具体化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环节。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基本特点,进行“中国化”反思的具体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何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定义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科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二是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辩证法;三是有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由此马克思主义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根据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化的实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仅仅由其理论的内在逻辑特性决定是抽象的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历史性的具体化的证明、充实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和永

谈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谈“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实事求是”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脚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思想保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初步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要实事求是。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首次同时使用了“实事求是”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做了进一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对实事求是原则,进一步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解释。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已经融入了中国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既有

中国特色又有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 作为一个批判的、开放的、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实践和发展中汲取新鲜血液,不断开拓未来发展的道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成为中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1 结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不断丰富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事业,今后在前进的道路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或那样的新问题、新情况,还要应付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应该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起点,又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范畴。实事求是用中国式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稳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和体现。 1937 年 7—8 月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哲学上继续深化了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途径的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及从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联结的核心问题出发,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供了认识论的依据。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这样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总结为“两化”:其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民族的文化物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民族化;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使之操作化、行为化。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延伸和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历经反封、反帝、反军阀、反官僚等各阶段,经历近半个世纪,就在中国陷入迷惘之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然而、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的革命者不可能在马列原着中找到有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方案,而只能以马克思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启示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早期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面对中国革命复杂形势,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随着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定和革命大本营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继续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晚年的“左”教条主义错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因此中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世纪里,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启示: 1、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增强国家综合势实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最初就是为了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而三次主要飞跃都是围绕这个主旨进行的。毛泽东在革命过程中宣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毛泽东思想,继而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邓小平理论也是基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而提出的,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开辟了具有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国内外的特殊形势加深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又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讲解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一、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经验 三、正文: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篇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 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 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是全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龙去脉

【摘要】从1921年建党,中国共产党至今已风雨兼程地走过了90多个春秋。回顾党走过的这9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发现,尽管整个历程风云变幻,包罗万象,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意义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由 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了其向世界传播的进程,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第202页

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步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而不仅仅只是空泛的理论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理论,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也不会这么快就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从实践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毛泽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系别专业姓名学号………………………………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考查试卷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 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 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而有了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 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的题为<<论新阶段>>中提出开始,已经走.过了72个春夏秋冬,共有两个理 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从这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当的丰富 从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中国人民开始实践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时代 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大众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和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各个阶级情况和社会 形态,明确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时共产党人在不断实践不 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创造性的得到了毛泽东思想这一 重要理论成果,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 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引导我们成功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也就是说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其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须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要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有差异的。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文化改造,使其理论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使之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才能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才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冲突、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现代化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文化视角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当代大学生思想任务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当代大学生思想任务 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反之,如果我们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具体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这主要有两大过程:一是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二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真正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从而做到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党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 从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看,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挫折。从这个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不同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乎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1、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义,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如果根本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行动同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沾边,何谈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构成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持贯穿于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谓“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要认清我国目前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恩格斯这个著名论断的精神实质,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研究问题不能从本本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问题,首要的也是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的国情是一个历史造成的现实,是一个国际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适应它,洞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正确地开拓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3、马克思主义最终要由群众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动力。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分界线就是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一旦由群众掌握,就可以更加自觉地发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有其自身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85年奋斗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单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建设和照搬外国经验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特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嫁衣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是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时间:2006-12-28 09:46来源:免费论文网作者:未知点击: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化/进程/经验启示 【正文】 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求索能力。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迥异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像西方主要解决阶级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是一支中间力量,可以争取为革命的同盟军,而不能像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时将其视为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把城市无产阶级作为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首先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农村根据地,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样,首先举行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尽管东西方的国情差异日渐明朗,但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