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苏洵简介: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二、分析课文: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4、拓展思考: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三、课堂讨论与归纳:

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

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附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子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是惟独这轼(车前横木)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这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苏洵简介: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二、分析课文: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4、拓展思考: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三、课堂讨论与归纳: 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 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附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子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是惟独这轼(车前横木)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这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1、君何以知燕王?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三、翻译原则 1、信: 2、达: 3、雅: 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意译: 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古今异义 5、注意特殊句式 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 五、翻译技巧 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名二子说》阅读答案附翻译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③,而患亦不及辙④。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导读: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①辐:辐条,车轮。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物。轸(zh 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由,顺从。辙,车轮压的迹道。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仆,倒,这里指翻。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 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 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 二、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辙乎!吾知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二子说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有专用,可是只有那车轼似乎是无用之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子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尽管如此,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 2.车厢前的横木 3.车轮压的迹道 4.在其中 5.这 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 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三、不要过于外露要善于避祸为福

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4课黄州快哉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4课 *黄州快哉亭记 1.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黄州快哉亭记》 2.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黄州快哉亭记》 3.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5.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肆.(sì)大 沔.(miǎn) 谪. (zhé)居 开阖.(hé) 倏.(shū)忽 骇. (hài)目 指数.(sh ǔ) 骋骛.(wù) 飒. (sà)然 披襟.(jīn) 庶.(shù)人 会. (kuài)计 瓮牖.(yǒu) 濯.(zhuó) 绝壑. (hè) 骚.(sāo)人 憔.(qiáo)悴. (cuì) 2.一词多义 (1)若?????①与海相若. 形容词,相似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代词,你们③天若.有情天亦老 连词,假如④仿佛若. 有光 副词,好像 (2)当?????①王披襟当.之 动词,面对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 诛 副词,应该③当. 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介词,在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介词,对着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把守

(3)适?????①将何适.而非快 动词,到、去②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形容词,满意③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副词,正好,恰④贫贱有此女,始适. 还家门 动词,女子出嫁 3.词类活用 ①而余兄子瞻名. 之曰“快哉”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②夜. 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③动.心骇. 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使……惊骇 ④草木行列.. 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⑤昔楚襄王从. 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跟随 ⑥将何往而非病. 名词作动词,忧愁 4.古今异义 ①使其中.. 不自得 古义:指内心。 今义:方位词。 ②至于.. 赤壁之下 古义:至,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③窃会计.. 之余功 古义:征收粮钱等公务。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南北百里(省略谓语“于”) (2)状语后置句 ①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应为“于其下悲啸”) ②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应为“以清风振之,以明月照之”) (3)固定结构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所以……者”,意思是“……的原因”) (4)定语后置句 有风飒然至者(用“者”作形式标志)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2课木假山记

第2课 * 木假山记 1.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木假山记》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4.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权书上》 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林逋《山园小梅》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蘖(niè)殇(shāng) 拱(gǒng) 啮(niè)食 · (fén) 樵(qiáo)夫 薪(xīn)踞肆(sì) 岌(jí)然2.一词多义 (1)数{ ①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名词,气数,非人力 所控制的偶然因素 ②礼、乐、射、御、书、数 名词,六艺之一,算术 ③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动词,计算,查点 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动词,列举罪状 ⑤数遗魏王及公子书 副词,屡次)(2)徒{ ①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副词,只,仅仅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名词,同一类的人 ③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 名词,被罚服劳役的人 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副词,白白地) (3)肆 {①予见中峰魁岸踞肆 形容词,指仪态自然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动词,延伸 ③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名词,店铺 ④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 动词,尽)(4)伐{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动词,砍伐 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动词,征讨,攻打 ③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夸耀 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劳, 功业)

(5)其{①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指示代词,那 ②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副词,其中 ③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 代词,它 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 ) 3.词类活用 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名词活用作动词,伐 而为薪 ②而不为人所材 名词活用作动词,取材 ③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叹服 ④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避免 ⑤木之生,或蘖而殇 名词作动词,成为蘖 4.古今异义 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②强之以为山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③魁岸踞肆,意气端重 古义:神情。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④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古义:村野之人。 今义:未开化的人。 5.文言句式 (1)被动句 ①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为……所”表被动) ②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为”表被动) ③则为人之所材(“为……所”表被动) ④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为……所”表被动) (2)省略句 强之以(之)为山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二《名二子说》”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6课 名二子说

第6课名二子说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携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苏洵文章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见长。苏洵的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写法。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1.老泉 苏洵之号。因苏家有“老人泉”,著名诗人梅尧臣又曾为之作诗,故苏洵自号“老泉”。苏洵通晓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喜读贾谊、司马迁的作品,尤其对《战国策》推崇备至。嘉祐年间,得到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称于世。 2.名联 四川眉山县城西南,坐落着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三苏祠,

丰乐亭记(学案)

《丰乐亭记》学案 教学目标: 1.训练杂记类散文的阅读. 2.鉴赏欧阳修散文的风格. 教学重点: 杂记类散文的阅读训练 教学难点: 景(事)物特点,思想情感 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读<<“唐宋八大家”的由来>>(P111),明确: 唐宋八大家. 2.自读<<唐宋八大家小传>>之“欧阳修”(P113),了解作者。 二.阅读、鉴赏: (一)指导方法: 1、通读杂记,勾划专有名词,把握线索、景(事)物特点、思想情感。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2)文章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还写到了什么事物的美? 明确: (3)文章抒发了什么思想情感? 明确: 2、再读杂记,推断实虚词义,分析题目,理解内容、语言艺术(特色)。 (1)文章在语言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3)你体悟到欧阳修散文的风格是什么? 明确: 3、仔细答题,斟酌文言翻译,准确畅达,书写工整、美观大方。 (二)阅读训练: 1、阅读《丰乐亭记》,完成(1)-(4)题.(18分) (1)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人穷则反本.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 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 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 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作用?(2分) 2、阅读材料,完成(5)~(7)题(10分) (5)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6 处)(6 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 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6)苏洵,号,代表作有(举一例)。(2分) (7)从文段中能看出作者的两个儿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概括。(2分) 三、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P35)

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说课稿 通榆二中孙鑫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是通榆二中的孙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名二子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设计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本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名二子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而托物引喻是本文的主要手法。通篇以车设喻,既贴切又形象。上段尾“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既是对儿子谆谆告诫,也是对儿子的性格充满忧虑!而下段尾“辙乎,吾知免矣!”则流露几分赞许,鼓励!写出了文学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盼。本文文笔简练,质朴,全文只短短八十四字,言词恳切,意蕴深长,虽是舐犊之情,感人至深,所以教学中还是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让同学们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胸怀,也启示着我们的人生。 二说学情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但是分析还不够到位。所以既要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是一方面。又有教师指导一面。 三教学目标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最好工具,学习文言文必须从文字入手,品味语言开始。理解文言词语,了解写作背景后,在品读中再次感悟文章的深意。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赏析,结合文章背景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情感目标: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涵。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深意,准确熟练熟读译文。 教学难点:理解苏洵给儿子命名的深意,启示人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自由读、齐读和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朗读竞赛,和老师进行PK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诵读水平。 点拨法对于文言文学生自主学习是一方面,但在内容理解上还是有困难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法了解名字的文化知识,并联系自己的名字谈谈,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幅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9课 木假山记(自读课) 含答案

走近作者 苏洵(见《名二子说》) 相关背景 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 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苏家对此木假山一直很珍视。老苏当年,曾与友人赏玩,由梅尧臣写诗题咏,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后老苏归乡,木假山藏于眉山老家。三十年后,苏辙之子千乘又得一五峰木假山,“益奇”。苏轼、苏辙嘱其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 木之生, 或 蘖 而殇, 或 拱树木的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 而夭。 围粗细时死了。?? 蘖:树木的嫩芽。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发芽。 殇:未成年而死。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样粗。 ??此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成拱形。 幸而至于 任为栋梁 则有幸而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也就被砍 伐;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 或破折, 或 伐了;不幸被大风拔起来,随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

不 腐; 没有腐烂;????任:使用。不破折, 不 腐, 而不为人所 材, 没有折断,没有腐烂,却未被人当做材料, 以及于 斧斤; 出于湍 沙之间, 而不 为 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 樵夫野人之所薪, 而后得 至乎此, 则 其 理樵夫、农民当做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 不 偶然 也。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 予之爱之, 则非徒 爱其似山,而 又有然而,我喜爱木假山,不只是喜爱它像山,而是还有感 所感焉; 慨寄寓其间; ?? 然:表转折,然而。第一个“之”,主谓间;第二个“之”, 代词,它。徒:只,仅仅。所感:所字短语,相当于的 ??字短语。非徒 爱之,而又有所 敬焉。予见 中峰魁岸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峰魁梧奇 踞 肆, 意 气 端 重,若 有以 服其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之二峰。 旁边二峰倾服似的。 错误! ????法。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折服。) 二 峰者 庄栗 刻峭,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乎不可 犯,虽 其 势 服 于中峰, 而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岌然 无 阿附 意。 高耸挺立的神态,决然没有丝毫奉迎依附的意思。?? 庄栗刻峭:庄重结实 ??而又高峻陡险的样子。庄,端庄、严肃。栗,坚实。刻峭,形容地势陡险。虽:虽然。芨然:高耸的样子。阿附:逢迎依附。吁! 啊! 其可 敬 也夫!其 可以有所感也夫!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 文意感知 文章先借助树木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长之艰难,含蓄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满。然后借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 思维导图

2013全国优质教育科研成果-其他奖

2013全国优质教育科研成果-其他奖 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奖项名称奖项等级成果编号帅初根江西省峡江县实验小学【以国学教育促学生养成教育之研究】一等奖KT1303902 陈益乾吉林省松原市滨江中学【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SJ1303105 陈益乾吉林省松原市滨江中学【<名二子说>古代马车】二等奖JJ1303169 刘彥平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幂函数】一等奖JA1303242 康明珠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二等奖JA1303443 胡志荣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孙止务小 学 【灵巧的手】一等奖JA1303444 李亚兰河北省香河县第八中学【三峡】一等奖JA1303145 谭志静河北廊坊香河四中【藤野先生】二等奖FD1303120 李志影河北廊坊香河三中【<被动语态>知识树】一等奖JJ1303321 丁文宇河北廊坊香河一中【电解器】一等奖JJ1303422 肖博学河北廊坊香河渠口镇大鲁口小 学 【多彩的服装】二等奖JJ1303723 谭志静河北廊坊香河四中【<心灵之声>知识树】二等奖JJ1303924 李晓红河北廊坊香河渠口镇王刘圈小 学 【钟面】二等奖JJ1303225 朱俊芝河北廊坊香河淑阳镇池套小学【人字形铁路】二等奖JJ1303129 刘蕾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等奖KJ1304502 曾庆远广东省惠州仲恺中学【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二等奖SJ1303213 黄道俊广西桂林市永福县职业教育中 心 【图形元件的制作与影片剪辑】一等奖SJ1306871 尉维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三中学【多功能光学演示器】二等奖JJ1305437 尉维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三中学【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一等奖SJ1304439 尉维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三中学【摩擦力】二等奖AL1302441 申丽梅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等奖SK1305475 任艳兰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细胞呼吸】一等奖SJ1305529 贾亚川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宇宙航行】一等奖SK1303443 李彦芳河北武安市第三中学【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等奖SJ1303513 赵春喜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函数的单调性】二等奖SK1303205 段伟东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农业区位因素】一等奖SJ1304589 聂巧红河南省滑县慈周寨乡第一初级 中学 【记承天寺夜游】二等奖SJ1305139 何小娟江西省峡江县实验小学【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KT1306116 暴芳河北省武安市实验中学【Unit2 What should I do? The first period】 一等奖SJ1306330 暴芳河北省武安市实验中学【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party! Section A 1a-2c】 二等奖SK1304368 段粉霞河北省永年县第六中学【三峡】一等奖SJ1305132 籍红梅河北省武安市第五中学【铅笔淡彩画】一等奖SJ1305634 刘冬梅河北省武安市实验中学【液体的压强】一等奖SJ1305435 赵风霞河北省武安市实验中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等奖SJ1305538 刘岩河北香河县第三中学【染色体变异】二等奖JA1305415

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目录[隐藏] 原文 译文 点评 补充介绍 赏析 苏洵基本信息 影响 [编辑本段] 原文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北宋·苏洵《名二子说》) [编辑本段] 译文 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过分显露而不会掩饰自己。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辙也无需承受什么损失。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辙呀!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编辑本段] 点评 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见这户人家的厉害。 乃父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两个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说来很巧,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苏辙冲和淡泊、含蓄深沉,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与“老苏”的《名二子说》倒也真是紧相契合。虽是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字时所作,观苏轼、苏辙二人生平,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苏辙才华能力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逆料者全同,所以说:知子莫若父母也。 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编辑本段] 补充介绍

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 2、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3、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深意,准确熟练熟读译文。 教学难点:理解苏洵给儿子命名的深意,启示人生。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感悟体验法点拨教学法迁移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自主学习 一、教师导入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桃花红。2009年北国的春天,比以往来得更缠绵,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飘洒在花前,也许你因繁忙的学业不能驰往不能远足,但我相信你莺歌燕语的心,早已随着近日酷似江南的一抹雨烟,去踏寻了春天。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感受一处也许你不曾晓得、不曾到过的名胜古迹,播放背景音乐《云水禅心》,出示“三苏祠”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名胜古迹吗? 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这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三苏祠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有正门、前厅、启贤堂、云屿楼、披风榭、碑亭、半潭秋水一房山等各种屋宇堂廊数十处,点线呼应,疏密有致,匾额对联,异彩纷呈。三苏祠,被誉为中国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1984年被确立为“眉山三苏博物馆”。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这三苏是谁呢? 出示三个名字,两位儿子苏轼苏辙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点?对,都是“车”字旁,对苏轼苏辙两位文学大家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其父苏洵在当年给儿子起名时深有讲究我们却不曾知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名二子说》(板书) 二、正课

1、文学常识:(生答)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以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2、理解题目:论说二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出示教学目标 3、二生朗读感知内容: 荀洵依据车的组成结构特点,给两个儿子起名的缘由和期望。 4、了解作者:(生读)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八家之中苏家占三席,可见其父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如果没有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也不能有我们日后的两位文学大家,那么其父苏洵何许人也。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轻时应试不举,仁宗嘉祐初年携二子入京,其文受到欧阳修称赏,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家典籍编撰官员)、文安县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员)。与人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从六品)。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著有《嘉祐集》传于后世。苏洵子女六人,长子和三个女儿均早逝,只剩苏轼苏辙两个儿子,一女苏小妹(后经考证,实为讹传)。 5、写作背景:(生答) 仅存二子,倍加珍惜,那么苏洵在什么背景下给二子起的名字呢。 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苏洵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我们再来具体体会一下这位父亲深重的心迹。 合作探究 1、全体朗读阅读注解 2、逐段通译分析 第一段“轼”名说(板书) 1)介绍古车四结构,强调车轼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出示古车图片 2)对苏轼的劝诫。内敛外饰(板书)

苏洵《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

苏洵《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名二子说 苏洵 原文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13)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⑤者②。虽然,去⑦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⑧汝之不外⑨饰⑩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虽然⑥,车仆马毙,而 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出自宋苏洵《嘉祐集·名二子说》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二,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3.辙乎!吾知免矣.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 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 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2.车厢前的横木3.车轮压的迹道4.在其中5.这 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 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三,不要过于外露要善于避祸为福 译文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但作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苏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注释 1.轮、辐、盖、轸:轮,车轮。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盖,车上的伞盖。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 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