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

一、绪论

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2)环境科学的特点: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而客观事物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环境是与中心事物对应发生的,环绕于某个中心事物

周围的客观事物,中心事物的不同,则其环境不同。)

2、环境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诞生条件、生存条件、生产生活空间、生活

生产资源

环境人

废弃物

“三废”:物质污染(化学性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

“两噪”、“一磁”:能量污染(物理污染,具有瞬时性

危害可能会变成永久性。)

3、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

(1 )人类诞生S “第一次浪潮”之前的环境问题

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居住在中低纬的洞穴中,其活动目的

是获得食物,维持生存和繁殖。通过生理代谢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能

量,对自然环境是只利用环境,但生存受到威胁。

(2)“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失调

①标志:新石器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磨制石器如石犁、石锄的使用,产生了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3)“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①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4)“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污染转移

① 标志:以电子工程和遗传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

4、污染转嫁的方式?

(1)产业转移

(2)固体废弃物的越域转移

①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

②工业废渣的越境转移

③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3)战争强加污染转移:如贫铀炸弹

5、自然环境的结构?

(1)无机环境(非生物):大气、太阳、水、矿产(矿藏)、地貌

(2)有机环境(生物):植物(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动物(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微生物(分解者;异养型生物)

(3)营养级:第I营养级、第U营养级、第川营养级……

(4)食物链:草牧食物链(捕食链)和腐屑食物链。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6、食物网的成因:(1)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食性复杂(食草性、食肉性、杂

食性)(2 )资源共享(被捕食者)

7、金字塔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呈数量级递减,称十分之

一法则,所以生物量呈金字塔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型, 极不稳定,需要以外境输入(如食物生物量),使其稳定。

8、能量流:

第一能量流:依附捕食链(太阳能)

第二能量流:依附腐屑食物链(化学能)

第三能量流:人为储存和地质矿化作用。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的特点:(1)由集中向分散流动,且不可逆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某一种能量不能完全转换成另一种能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

1、对流层及平流层的特点:

(一)对流层

特点:(1)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每100m下降0.6 C,垂直对流强烈。

(2)空气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

(3)杂质、云量大

(4 )雷、电、雨等天气现象存在

(5)和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活动主要在此层

(6)大气污染主要在此层

(二)平流层

特点:(1)随高度的增加气温无变化(30如Okm以下),无垂直对流,只有水平流

动,30^35km以上随高度上升气温上升。

(2)密度相对较小

(3 )没有水汽和杂质

(4)没有雷、电等天气现象的存在

(5)臭氧层依附于此层

2、干洁空气的定义及其成分?

(1)定义: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2)成分:N2 (最多)、。2(最活泼、21%)、Ar(最不活泼)、CO2 (变化幅度

最大、0.033% )

3、大气污染的概念:

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

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4、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一)天然来源

(1 )火山喷发:排放SO2、H2S、CO2、CO、HF及火山灰等颗粒物。

(2)森林火灾:排放CO、CO2、SO2、NO2、HC等

(3)自然尘(沙尘暴):风沙、土壤尘等。

(二)人为污染源

1)工业企业排放源

①工业企业排放源:污染物种类受企业性质影响,受原材料影响,产品不同则污

染物不同。污染物数量受企业的规模、治污程度影响。

(2)家庭炉灶及取暖设备排放源

(3)交通运输污染源

(4)农业污染源:农业化肥的使用。

5、五种主要的污染物质:

(1)气溶胶污染物:直径约从0.002 S OO 口大小的液滴或固态粒子

(2)硫氧化合物:SO2 、SO3 (2/3 来自于煤炭燃烧、1/5 来自于石油燃烧)(3)氮氧化物:NO 、NO2、N2O、NO3、N2O4、N2O5 (来源于石油燃

烧)

(4)碳氧化物:CO 、CO2

(5)碳氢化合物(HC)

6 、CO 中毒的原因:

CO ――即煤气:在燃料不无安全燃烧时产生的。

煤气中毒:人体正常条件下

条件

O2 +血红蛋白双氧血红蛋白

有CO 时:

CO+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

其中CO 与血红蛋白结合速度快,但逆过程慢,碳氧血红蛋白会凝固

7、还原型和氧化型大气污染:P/25

(1)还原型(煤炭型):如“伦敦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物:SO2、CO、颗粒物

条件: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风速很小,伴有逆温存在,低空聚积,生成

还原性烟雾。

(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发生地主要是以使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

污染物主要来源:汽车排气、燃油锅炉、石油化工生产

8、逆温:P/38

逆温的类型:(1 )辐射逆温(接地逆温)(2 )下沉逆温

(3 )平流逆温(4 )锋面逆温(5 )湍流逆温

9、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P/40

晴天的四种烟型:

(1)爬升型(上升型、屋脊型)一一在日落前后(傍晚)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污染最轻。

(2)平展型一一发生在夜晚,污染较轻。

(3)熏蒸型(漫烟型)一一常出现在日出后(早晨),对人类污染最重。

(4)翻卷型(波浪型)一一常出现在中午前后,污染较重。

阴天的烟型:

(1)锥型(喇叭型)一一发生在阴天的白天和傍晚。

10、大气的水平密度对扩散的影响:

大气的水平密度不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继而产生风。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1)使污染物迁移到下风方向(输送)。

(2)对污染物稀释、冲淡作用。

11、湍流的种类:P/43

一种是由于垂直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热力湍流,它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大气稳定度。

一种是由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的机械湍流,它的强度主要决定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

12、三种局地环流(局部地区环流):P/44/45

(1)山谷风环流: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2)海陆风环流: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3 )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环流。

13、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

(1 )城市中人为热排放量大,与中纬地区太阳辐射能相等。(城市机关事业单位

密集、工业企业发达、交通运输及服务业发达、区民生活耗能多。)

(2)人工下垫面密实性强,导热效果好,热容量大。

(3 )城市的蒸发量小,下垫面增温迅速。

(4)城市空气中CO2浓度高,气溶胶含量高,温室效果更明显。

第三章水资源

1、水资源问题?

(1)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数量型短缺(数量型短缺)

(2)水体被污染水质型短缺(质量型短缺)

2、水资源不足的解决方法:

(1)利用外来客水资源。

(2)跨流域调水(70 年代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南水北调)

(3)利用地下水。

3、超采地下水的危害:

(1)使得地下水位漏斗重叠,引起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2)使得地下水开采成本上升。

(3)使得地下水优质水资源储量下降,影响水的可持续利用。

(4)使得浅眼井“吊泵”而报废。

(5)地下沉积物密实性变差——对地表水顶托的力量下降,地表水而渗透,易污染;

岩石——地面塌陷;沙质沉积物——地面沉降。

(6)地面沉降的危害:一是降低防洪标准;二是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加快沿海淹没,造成全球经济损失惨重。

(7)沿海地区超采地下水的危害——产生海水底下倒灌,污染地下水,产生土壤盐碱

化,农作物不能生长,威胁中国粮食安全;自然植物不能生长,使得沿海土壤裸

露,使其沙漠化。

4、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

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

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5 生物化学需氧量和水体富营养化:

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

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应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植物营养物( N、P 等)的增加,使藻类植物大量增加,

使鱼类的生活空间减小,失去饵料,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的生存。

6、水体污染物的种类?

(1)无机无毒物质:指排入水体中的酸碱及一般的无机盐类。

(2)无机有毒物质:如汞(Hg)、镉(Cd)、铅(Pb)、锰(Mn)、铬(C

n)、砷(As)等。

( 3)耗氧有机物。

( 4)有机有毒物质:如酚类、有机农药、取代苯类、聚氯联苯、稠环芳烃。

( 5)放射性污染物。

( 6)生物污染物。

( 7 )热污染。

7、甲烷发酵:

条件:( 1)要有专门的甲烷细菌。

(2)绝对厌氧状态。

(3)PH 值6.452之间。

(4)适宜的水温32CTO C。(充分条件)

8、农作物秸秆燃烧的危害:

(1)浪费能源,加快化石燃料的枯竭。

(2)产生CO2,加快温室效应。

(3)损失肥效。

( 4)产生大气污染,降低能见度,威胁航空及至国防安全。

5 )改变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生物。

(6 )威胁财产安全。

(7 )威胁生命安全。

第四章土壤资源

1、土壤是由固(矿物质、有机质)、液(土壤水分或溶液)、气(土壤空气)三相组成,

土壤圈处在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密切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之中, 处在其四圈的交界面上。

2、土壤污染的概念: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土壤的组成、结构、功能的变化,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使农作物的产量或质量的下降。

3、五大圈层形成的顺序?

4、土壤净化的方式:

(1)、挥发、扩散

(2)、沉淀、胶体吸附

(3)、生物、化学降解(毒性较小、无毒、营养物质)

5、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6、化学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

(1)母婴接触。

(2 )消化道:食物当中的农药残留、服用(自杀、误服)。

(3 )皮肤渗透

(4 )呼吸道。

第五章、城市环境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一个集结人口、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是一个经济实体、政治实体、科学文化实体、自然实体。

2、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1)自然系统:土地、水体、植物、动物、景观、地物形态、气候。

(2)经济系统:工业、农业、通讯、科技、金融、贸易、运输、建筑。

(3)社会系统:法律、宗教、教育、文化、艺术、文娱、饮食、物资仓储、居住、旅游、服务、医疗。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㈠、人是城市的主体。(人可以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

㈡、生产者的生物量小于消费者的生物量。(倒金字塔型)

㈢、人工性特点显著。(食物网络简单、食物链短促)

㈣、不稳定性强,开放性更强,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依赖性更强。(食物、资源、商品、市场、人才及劳动力依赖性)

㈤、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㈥、城市驯化人类。(城市文明病高发、远离祖先生活“野趣”)4、花草的绿化的缺点:

(1)、初始投入大。

(2)、生命力弱。

(3)、生命周期短。

(4)、后续人工、资金投入大。

(5)、生物量小。

(6)、对污染物的吸收净化能力弱。

(7)、对热岛的衰减能力弱。

(8)、对噪声的衰减能力弱。

(9)、浪费土地,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10)、绿化功能单一,其空间不能立体利用。

5噪声的组成要素:

(1)、来源(2)、介质(气、液、固)

(3)、声场

(4)、频率:(赫兹) (5)、声速

(6)、波长(声速二波长X频率)

(7)、声压强

6、声压强和声压级的换算:(略)

7、城市噪声的危害:

(1)、影响睡眠、休息和语言交流。

(2)、损伤听觉。

暂时性损伤,长期在噪声环境会产生耳鸣,听觉迁移。

(3)、引起各种疾病:

血管扩张,肌肉抽搐,疲劳,反应迟钝,心血管收缩,心脏不适,视力衰退,神经紧张,甚至失去平衡,引起内脏器官活动改变,

影响肾上腺活动,新陈代谢。

(4)、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学习效率。

(5)、背景声音的作用。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 (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 (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 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 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 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 1、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7、大气的结构一般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8、、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1分)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1分),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分)。 2、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1分)的污染环境(1分)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分)。 3、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1分),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1分)所产生的产

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 4、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1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1分),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1分)。 5、EIA 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1分),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1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分)。 6、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1分)未受人为污染影响(1分)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分)。 7、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环境质量评价 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化学耗氧量(COD) 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3、酸雨 酸雨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而形成的PH <5.6的雨、雾、霜、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环境学概论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 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 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 1970年米糠油事件 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 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 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 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1970年米糠油事件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

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8.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能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所产生的醛类、O3、PAN等二次污染物最终产物。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精编WORD版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环境学概论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 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 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 1970年米糠油事件 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 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 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 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

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合理布局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利用联合企业及生产地域综合体组成的原理和方法、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人类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最终的目的:建立一套调整和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理论方法,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科学依据。 4、论述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生的8大公害事件对你有何启示。 5.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I、环境科学初期发展阶段也称为多学科发展阶段:在各基础科学内部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它们分别用不同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属于多学科性的。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环境科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统一体系。II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大气污染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实用资料】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doc

环境科学概论 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 主要内容: 1. 环境概念 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 环境生态学 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一、环境概念 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 ?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 ?(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 ?1)整体性和有限性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这一过程称为自净。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 ?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2. 基础环境学: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 ?3. 应用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中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思考: ?1.什么是环境?环境有那些类型? ?2. 什么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有哪些特点? ?3. 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 ?4.环境科学包括哪些学科内容?它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第二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当代主要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问题 ?1. 定义: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 自然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台风、沙尘暴。 ?3. 人为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等。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1. 萌芽阶段——1840年工业革命之前 (1)原始社会人与自然较为和谐 (2)工业革命前夕过度放牧、砍伐森林、破坏草场森林引起水土流失、江河泛滥,出现了环境问题。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2. 环境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产生的“三废”大量进入环境。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要点03

第四章土壤环境 一名词解译 1.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未有改变。 2.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许多物理化学特性。 3.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做土壤质地。 4.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5.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污染物质是指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泻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7.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氧化—还原、络合-螯合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过程。 8.溶胶: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称为溶胶。凝胶:胶体微粒相互凝聚呈无定形的凝胶。凝聚作用: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分散作用: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 9.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0.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1.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H+所引起的酸性和活性酸底。酸度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H+ ]。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1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 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 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 1970年米糠油事件 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 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 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

环境工程概论考试重点

13 186、高锰酸钾修正法测定水中溶解氧,主要是消除()的干扰。 A.亚硝酸盐 B.亚铁离子 C.铁离子 D.氟离子答:B 187、下列水样用碘量法测定溶解氧会产生负干扰的是( C )。 A.清洁地表水 B.含亚铁离子 C.含三价铁离子 D.含硫化物 188、测定溶解氧所需的试剂硫代硫酸钠溶液需()天标定一次。 A.1 B.2 C.3 D.4 答:A 189、我国目前测定硫化物的方法有()。 A.亚甲兰光度法 B.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法 C.碘量法 D.硫离子选择电极电位滴定法答:ABCD 190、化学需氧量反应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的污染程度,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 ABCD )。 A.有机物 B.亚硝酸盐 C.亚铁盐 D.硫化物 191、常用来反映水体受到耗氧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有( ABCD )。 A.高锰酸盐指数 B.化学需氧量 C.TOC D.TOD 19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按照( C )的原则执行。 A.由所属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B.由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C.分级管理 D.由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193、根据国务院1998年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建设项目建成投

入试生产阶段后,( B )内应进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A. 2个月 B. 3个月 C. 15个月 D. 24个月 194、对照“环评”对“工程初步设计”的调查,主要是检查(B )的要求。 A.工况是否符合验收 B.“工程初步设计”是否落实“环评”及其批复提出 C.是否落实敏感点保护 D.建设项目生产人员是否符合生产 195、执行“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污水监测的对象有( ABCD ). A.工业污水处理设施 B.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C.与外部水环境相沟通的界面 D.必要的外部水环境 196、对固体废物的处理的最佳途径是( A )。 A. 综合利用 B.焚烧处理 C.填埋处理 D.堆存 1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达标指的是( D )。 A.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 B.污染物排放速率达标 C.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任一达标 D.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均达标 198、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时,配制氯化亚锡溶液时加入浓盐酸的作用是( B)。 A.帮助溶解 B.防止氯化亚锡水解 C.防止氯化亚锡被氧化 D.调节酸度 199、工业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是各种各样的,按其存在的状态可分为两大类:( B ) A. 一类是气溶胶,另一类是颗粒物。 B. 一类是气体物质,另一类是存在于气体中而形成气溶胶的颗粒物。 C. 一类是无害气体胶,另一类是颗粒物。 D. 一类是有害气体胶,另一类既含有气态污染物,又含有颗粒物,例如燃料燃烧废气。200、Cr3+ 是生物体中( B )的元素。 A.没有 B.必需 C.有害 D.可有可无 201、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所采取的方法,在化学上称为(C )。 14 A.中和反应 B.置换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 D.络合反应 202、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时,取样量应保持在使反应后,滴定所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量为加入量的( D )。 A.1/5-4/5 B.1/5-3/4 C.1/5-2/3 D.1/5-1/2 203、挥发性酚多指沸点在(D)以下的酚类,通常属一元酚。 A.200℃ B.210℃ C.220℃ D.260℃ 204、当测酚水样含油时,可用四氯化碳萃取以去除干扰,加入四氯化碳前,应先( C ) A.进行预蒸馏 B .加入盐酸调节PH在2.0-2.5之间 C.加入粒状氢氧化钠调节至PH12.0-12.5之间 D.加入0.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PH12.0-12.5之间 205、用污水灌溉的田块进行土壤样品采集适用(D)。 A.蛇形采样法 B.棋盘式采样法 C.梅花形采样法 D.对角线采样法 206、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开阔,但土壤不均匀的田块进行土壤样品采集适用(B)。 A.蛇形采样法 B.棋盘式采样法 C.梅花形采样法 D.对角线采样法 207、土壤有机质是土壤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08598243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2. 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区域性、资源性和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变动性和稳定性。 3.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4.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振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5. 20世纪8大著名公害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公害污染物:烟尘、SO2)、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 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 日本水俣病事件(甲基汞)、日本骨痛病事件(镉)、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日本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6.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7.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化、社会化、综合化、政治化。积累化和高科技化。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1. 什么是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或者说是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危害性、移动性、可变性、加速性、隐蔽性。 3.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森林锐减、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城市问题。 4.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危害?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举国搬迁的国家——图瓦卢);气候异常,洪涝、干旱、冰冻、火灾频发。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影响人类健康。 5.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等;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 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 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 6.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 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 3、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4、无控制外来旅游; 5、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