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手术记录

鼻中隔手术记录

手术记录

手术经过:1.病人取平卧位,待气管插管成功后,垫肩,安装眼罩。

2.鼻面部用0.5%碘伏常规消毒三遍,包头,铺无菌巾。

3. 以盐酸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腔粘膜后,见鼻中隔明显右侧偏曲,双侧钩突息肉样变,双侧下鼻甲肥大,对肾上腺素收缩不良,中鼻甲收缩可,双侧中、下鼻道见大量黏脓性分泌物。

4.于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自上而下切开粘软骨膜。分离至鼻中隔左侧面黏骨膜之下,分离鼻中隔左侧面黏骨膜向后达鼻中隔偏曲处后方。于偏曲软骨前方切开软骨,分离至对侧黏骨膜之下。分离右侧面黏骨膜至偏曲软骨后方。暴露鼻中隔偏曲,去除偏曲软骨。复位鼻中隔双侧面黏膜,见鼻中隔居中;

鼻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

鼻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 一.鼻息肉在耳鼻喉可是常见疾病,它是鼻腔里生出了赘生物,治疗起来并不复杂,彻底去掉赘生物就行了,但是,看似简单,一旦选择了非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那后果就不可想象了,所以,治疗时一定到正规专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治疗很重要,但后期护理也很重要。那么,手术后应该注意那些呢?专家告诉您怎么做;1 、多发性息肉常来自筛窦,单个息肉多从上颌窦内长出,坠入后鼻孔称“后鼻孔息肉。”2、鼻息肉增多变大,长期不予治疗,可致鼻背增宽形成“蛙鼻”。3、可有流涕,头痛,耳鸣、耳闷和听力减退。4、粘液性息肉,颇似剥皮葡萄状或鲜荔枝肉状,表面光滑半透明,呈粉红色,有细带多来自中鼻道,触之柔软活动。5、持续性鼻塞,鼻塞原因是因为鼻腔内毛细血管流通不畅,导致毛细血管膨胀引起鼻塞,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睡眠打鼾和张口呼吸。6、纤维性息肉呈灰白色,表面光滑鼻息肉引起的蛙鼻,触之较实不易出血。7、出血性息肉(较少)表面光滑,充血,触之

软而易出血。鼻息肉主要表现为鼻窍内有一个或多个赘生物,表面光滑,色淡白或淡红,触之柔软而不痛,伴有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涕增多,头痛,头昏等。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但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由于鼻息肉的危害大,所以一般是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的,但用传统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一直是困扰鼻息肉患者的主要问题。鼻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怎么做才好呢?通过以上专家介绍,大家都了解了鼻息肉是怎么回事,它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不要大意,抓紧治疗,手术后,注意感冒,鼻炎等疾病,饮食也要注意,少吃辛辣和油腻,如辣椒,生姜,胡椒等,多吃蔬菜和粗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菜花,油菜等,还要定期来医院检查,及时治疗一些相关疾病,防止复发。 二.鼻息肉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生活中很常见,患有鼻息肉不但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而且对患者的生活也有很多的影响,及时治疗才是关键,目前治疗鼻息肉最好的

鼻息肉手术前后护理

鼻息肉手术前后护理 发表时间:2013-03-08T10:52:01.5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1期供稿作者:孙军燕莺[导读] 一般为3个月左右,有的病人复诊时间要持续半年时间或者更久。 孙军燕莺(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五官科内蒙古包头 01403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301-02 【关键词】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护理 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筛窦、上颌窦、中鼻道、中鼻甲及筛泡等处。是由于鼻黏膜长期慢性炎症或鼻窦脓性分泌物的经常刺激,鼻黏膜充血、肿胀、静脉淤血,渗出增加,加之细菌毒素的作用,也使小血管渗出增加及黏膜水肿加重,久之发生息肉样变。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随着鼻内镜在耳鼻喉科的手术中广泛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在疾病及心理上的痛苦。现总结我科一年来收治的30例鼻息肉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2例,均经鼻内镜行鼻息肉摘除术。男20例,女10例,年龄23~56岁,单侧鼻息肉10例,双侧鼻息肉20例,手术后本组患者均解除了鼻塞、嗅觉障碍、水肿等症状。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要面临手术,而产生焦虑、紧张、担心的情绪。护士应态度和蔼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鼓励患者,向病人介绍治疗的目的及手术方法,鼻内镜手术的优点,消除病人因环境改变、担心手术效果、疾病困扰而带来的焦虑情绪,使其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2.2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全面评价病人体质能否耐受拟行的手术。术前一日剪鼻毛,勿损伤黏膜,以防伤口感染;给予鼻腔用生理盐水冲洗,清洁术区。并向病人解释清楚其目的,消除病人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需要行全麻手术的患者,嘱其术前6h禁食水。 3 术后护理 3.1手术后冷敷取半卧位,数小时内鼻前庭放置干棉球,防止血染的分泌物流出。采用冰块或者冷毛巾冷敷,以减轻手术后肿胀的反应,并注意观察出血及一般情况。 3.2体位保持良好的体位对术后恢复起到关键作用,如采取半卧位可减少头部充血、出血,且便于分泌物吐出,减轻局部肿胀。术后第2天适当活动,对于缓解疼痛、增强身体抵抗力尤为重要 3.3预防感染手术后可以应用广谱的抗生素,连用一周;手术后1~2天内注意体温变化,一般不超过38℃。手术后24~48h抽除鼻腔填塞的止血海绵。抽出止血海绵后,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下,利用吸引器清理术腔凝血块,分泌物和结痂。 3.4术后换药抽出止血海绵后,每日用1%麻黄素收缩鼻腔,以后每日使用1%麻黄素收缩鼻腔,在鼻内镜引导下用吸引器清理术腔凝血块,分泌物和结痂。患者经过手术后,常对术后换药产生恐惧,向病人耐心解释,讲明术后换药的重要性。每日用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3次,连续5~7天。 3.5饮食术后病人应多次少量饮水,湿润口咽部,或术后于患者口部盖湿纱布以湿化吸进的空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食、半流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感染。饮食宜温凉,避免过热、过硬损伤黏膜引起伤口出血。 3.6复查出院后定期到门诊复查,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一般为3个月左右,有的病人复诊时间要持续半年时间或者更久。 4 讨论 鼻息肉摘除术属于内镜手术,但在术中和术后带来的痛苦和不便使患者产生极大的畏惧心理,严重地可能导致手术不彻底或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所以,手术前后的护理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护理的重点,要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术后将病人安置于监护病房,随时用吸引器吸出口咽、鼻咽部的分泌物。异常症状的早期发现,是抢救病人的主要时机,故全麻术后的病人要有专人看护,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鼻腔渗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分型、分期及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分型、分期及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发表时间:2008-10-09 发表者:张少强 (访问人次:170) 国内分型分期标准(1997海口标准) (一)慢性鼻窦炎的分期依据:病史、内窥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 (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分型与分期(一侧别计,前后筛窦分开) I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经保守治疗无效) 1期:单鼻窦炎 2期:多鼻窦炎 3期:全鼻窦炎 II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 1期:单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 2期:多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3期:全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III型:全鼻窦炎伴多发性、复发性鼻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评定标准(一鼻内窥镜鼻腔检查为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术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 好转:症状改善,鼻内镜见术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许脓性分泌物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内镜见术腔连粘,窦口狭窄或闭塞,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四)手术随访时间近期随访不少于6个月,远期不少于1年以上 (FESS——1995广州标准) 1:分型的基本依据 1.1术前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患病时间,治疗经过及治疗类型(保守或手术治疗),治疗效果及目前临床症状 1.2术前鼻内窥镜鼻腔检查 了解鼻腔内炎性分泌物存在的部位(窦口或鼻道),鼻腔息肉存在的部位、大小及数量、鼻腔解剖变异情况(连粘、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或下鼻甲的增生或肥大等) 1.3术前鼻腔、鼻窦CT扫描(冠状位和水平位) 冠状位为:头取俯卧位、头过伸、冠状位断层线于听眦线垂直。水平位以听眦线为基线。应采用骨窗,窗宽1000HZ,窗位+90HU,层厚2MM,平均12—16层。 2:CT筛窦分型标准 2.1蜂窝型气房密集,数量多,骨间隔菲薄 2.2空泡型气房少,融合成较大空泡,骨间隔较薄 2.3骨质增生型气房多少不一,间隔明显增厚,部分过度增生,气房融合闭锁 3: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标准 I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经保守治疗无效) 1期:局限性单鼻窦炎 2期:前组鼻窦炎和/或波及部分后组筛窦 3期:全鼻窦炎 II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 1期:局限性单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 2期:前组鼻窦炎和/或波及部分后组筛窦伴多发性鼻息肉 3期:全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III型:全鼻窦炎伴多发性、复发性鼻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4: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评定标准(鼻内窥镜鼻腔检查为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窦内部分区域黏膜未上皮化,有迁延炎症脓性分泌物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知情同意书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婚姻: 术前诊断: 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名称: 拟施手术方式:麻醉方式: 此次手术中及其后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 1.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详见麻醉知情同意书)。 2.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并发症: 1)麻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休克,危及生命; 2)检查/术中、检查/术后大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危及生命; 3)术中损伤咽部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腭舌弓、腭咽弓、咽侧 壁、悬雍垂、咽鼓管咽口等; 4)术中、术后发生呼吸困难窒息,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5)术中反射性喉痉挛,呼吸、心跳骤停,必要时需行气管切开术; 6)术后咽炎症状如咽干、咽异物感症状有可能加重; 7)术后残体复发; 8)如病理结果为恶性需进一步治疗; 9)呼吸并发症:气胸、支气管肺炎、肺不张、肺部感染、肺脓肿、 胸腔积液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 骤停、脑血管意外;伤口并发症:出血、血肿、感染、裂开;血栓性静 脉炎,以致肺栓塞、脑栓塞;多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诱发原有疾病恶化;口腔黏膜瘢痕形成或畸形; 10)牙齿松动或脱落,咽喉黏膜破溃; 11)其他目前无法预计的致残、致死的风险和并发症。 4.术中冰冻病理可能出现的风险: 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是临床医师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就与手术方案有关的疾病诊断问题请求病理医师快速进行的紧急会诊,术中冰冻 切片检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1)冰冻切片诊断仅为手术医师提供参考性意见,它具有局限性,其准 确率一般在95%左右; 2)一些病变单靠冰冻切片难以鉴别良恶性,为防止对患者造成不必要 的损伤,病理医师遇到不典型或可疑恶性时会在冰冻报告中提示等待常规石 蜡切片诊断; 3)冰冻报告不能作为最后诊断,最后诊断必须等待石蜡切片; 4)冰冻报告与常规石蜡切片报告可能不一致,此时以石蜡切片诊断报 告为准,手术方案有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5)您在慎重考虑风险与危害后,有权“接受”或“拒绝”冰冻检查,而等待“常规石蜡切片诊断”。 5.如果您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等疾 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会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 情加重或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 6.如果您术后体位不当或不遵医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上述情况医生已讲明。经慎重考虑,在此,我代表患者及家属对此次手术及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表示充分理解,("同意"或"不同意")行,并全权负责签字,并同意在手术中医生可以根据我的病情对预定的手术方式作出调整,并授权医师对手术涉及的病变器官、组织、标本及影像资料等进行处置,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科学研究和医疗废物处理等。已如实向医生告知我的所有病情,如有隐瞒,一切后果自负。 患方签字:与患者关系:日期:年月日 主管医师签字:日期:年月日

鼻科手术分级项目

鼻科手术分级 四级手术: 鼻成形术 1.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 2.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 3.鼻咽癌切除术 4.鼻窦骨肿瘤切除术 5.三叉神经切断术 6.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7.鼻神经外科手术 8.垂体瘤经蝶窦切除术 9.脑脊液鼻漏经鼻修补术 10.各类皮瓣移植、整形术 11.颅-面联合进路筛窦肿瘤切除术 12.鼻内窥镜下颅底肿瘤切除术 13.视神经管减压术 14.眶减压术 15.新开展的鼻内窥镜下鼻眼相关及鼻颅底相关手术 16.科研项目手术 三级手术: 1.上颌骨切除术 2.颈外动脉结扎术 3.鼻腔内肿瘤切除术 4.鼻内窥镜下鼻咽部肿瘤切除术 5.鼻畸形矫正术 6.鼻窦囊肿、息肉切除术 7.额窦根治术 8.鼻窦探查、开放术 9.鼻内窥镜下鼻窦病损切除术 10.筛窦切除术 11.筛窦切开异物取出术 12.鼻窦瘘修补术 13.翼管神经切断术 14.鼻咽腔闭锁手术 15.鼻中隔穿孔修补术 16.鼻外径路鼻窦手术 二级手术: 1.上颌窦根治术 2.筛动脉结扎术 3.鼻病损切除术

4.鼻腔囊肿切除术 5.鼻腔血管瘤切除术 6.单发性鼻息肉切除术 7.鼻前庭囊肿切除术 8.鼻窦活检 9.上颌窦开窗术(单纯上颌窦切开术) 10.额窦切开术 11.上颌窦囊肿切除术 12.腺样体切除术 13.鼻骨骨折复位术 14.鼻骨整复术 15.鼻甲部分切除术 16.鼻咽活检术 17.前鼻孔闭锁成形术 18.鼻甲射频消融、封闭、激光、微波治疗 19.鼻中隔手术 一级手术: 1.上颌窦穿剌术 2.鼻填塞止血术 3.鼻腔电凝止血术 4.鼻腔粘膜烧灼止血术 5.鼻部切开引流术 6.鼻-鼻腔活检术 7.鼻外伤清创缝合术 8.鼻腔粘连分离术 9.鼻窦穿刺引流术 10.鼻腔、鼻咽部异物取出术

(整理)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 1870 年,P Bossini发明耳镜之后,人们纷纷寻找检查人体各腔道的方法。据Spiess所言,前鼻镜常规使用始于1868年,至今仍为鼻科所必备。但对于鼻腔深在腔隙检查,它还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一直在探索更好方法。1879年,Nitze设计出第一个膀胱镜,而Hirshman则于1901年首次用改进的膀胱镜进行鼻科检查并获成功。1925年,美国纽约鼻科大夫Maltz将其深入到鼻窦,并称之为鼻窦镜(Sinuscopy)。这一系列探索,由于诸如照明昏暗、镜体笨重等原因,在当时并没有带来多大好处。正如Zarniko在1925年所说:“它给我的印象与其说是一必要的诊治工具,还不如说是一玩具而已。”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Hopkins予以极大的改进,尤其是照明的改善,配以不同视角和不同弯度相对应的器械,使内窥镜逐渐发挥其特有的优势。1954年,Heermann开始将它与显微镜结合起来,在尽可能清除病灶方面有了一大进步。但所述种种方法,其指导思想都是认为鼻窦内病变为不可逆,需彻底清除。传统的柯氏手术也一样。 Luc-Caldwell手术,也叫根治术(radical antrostomy)是上世纪90年代由法国 HenriInc和美国人George W. Caldwell创立的,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缺点:损伤组织多,病变鼻窦炎性组织尽可能清除,且需下鼻道开窗,破坏了正常鼻腔纤毛运动功能;有一定复发率,术后症状不能改善或复发,其原因现在认为是一些深在关键部位的病变被忽视未能清除引起;术后病人常有如面颊部不适及该术特有的不适感觉等等。恰如Stammberger 1987年研究指出,7根治术后,患者常因疲痕形成,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口闭塞再次形成形态和功能异常的鼻窦粘膜,而且,术腔的粘膜纤毛运动仍向自然窦口,下鼻道窗口引流意义不大。正是这些问题激发学者们去探索更好的方法。 W. Messerkinge: 教授,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创始人,为奥地利人。他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上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后来集中于鼻、鼻窦方面。通过大量的活体观察、尸体解剖和临床研究,尤其是他系统地研究了鼻、鼻窦解剖生理,结合鼻内窥镜检查及手术,得出如下结论:(1)绝大部份鼻窦炎是鼻源性的,(2)鼻窦炎反复发作原因在于鼻腔外侧壁的病灶影响鼻通气引流功能,而病灶部位多在前中筛-中道区域。Nautrum 1965年首次称该部位为鼻窦-窦口复合体 (Ostiomeatal Complex OMC),这一解剖新概念自鼻内窥镜广泛开展后才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并被普遍接受。它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筛漏斗、筛额窦开口等。越来越多文献指出OMC的病变对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关键作用。 (3)OMC的病灶十分有限或十分轻微,但引起的症状往往较重,而不一定表现出鼻窦炎的典型的鼻塞、流脓涕和头痛三联征,往往表现为其中一个症状。Stammberge:观察指出,临床上一些病人诉鼻部不适,前鼻镜检查和常规鼻窦X 片无异常发现,但通过内窥镜检查及CT检查往往发现存在OMC病变。"(4)在鼻内窥下围绕OMC将病灶清除干净后,鼻窦纤毛运动和通气引流功能恢复,病人鼻窦炎症粘膜即可转归正常,症状消失,勿需将鼻窦粘膜剥离干净。 这样,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的新技术诞生了-- Messerklinger Technique。仅清除OMC病变,不触动鼻窦内粘膜。在大量的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