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案)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时间:月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总计 1 节

8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7页例1和例2及第108页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借助相关图形的操作与剪拼等情境,实现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3. 通过数与形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重点难点】

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

杨辉三角是一个由数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数表,一般形式如下:

杨辉,字谦光,北宋时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记录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数学史曾经有自己光辉灿烂的篇章,而杨辉三角的发现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页。而这样一个三角在我们的奥数竞赛中也是经常用到,最简单的就是找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奇妙无穷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板书:数与形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出示课件:

(1)提问: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下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1=()2

1+3=()2

1+3+5=()2

生: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图一:1

图二:1+3

图三:1+3+5

生:右边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1=(1)2

1+3=(2)2

1+3+5=(3)2

(2)尝试练习。

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

1+3+5+7=()2

1+3+5+7+9+11+13=()2

=92

(3)学生汇报交流。

1+3+5+7=(4)2

1+3+5+7+9+11+13=(7)2

1+3+5+7+9+11+13+15+17=92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

(1)尝试计算。

(2)提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12。

生: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些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3)画图理解。

用一个圆或者一条线段表示“1”。

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教师总结:有些计算问题或者大题通过画图,解决起来更直观。图形与数学之间能相互转化,能使计算更直观,更简单。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第1题。

1+3+5+7+5+3+1=42+32=16+9=25

1+3+5+7+9+11+13+11+9+7+5+3+1=72+62=85

第2题。分析:第1个图形有1个红色,第二个图形有2个红色,第三个图形有3个红色……所以第6个图形有6个红色,第10个图形有10个红色。

蓝色的个数等于总数-红色个数。第一个图形共有蓝色:3×3-1个,第2个图形共有蓝色:3×4-2(个),第3个图形共有蓝色:3×5-3(个)……第6个图形共有蓝色:3×8-6=18(个),第10个图形共有蓝色:3×12-10=26(个)。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4题。

第1题。

提示:第5个图形外圈有(2×5+1)2-(2×5-1)2=40个小正方形,由题意可知第一个图形:

32-1=(1×2+1)2-12,

第二个图形:

52-32=(2×2+1)2-(2×2-1)2,

第三个图形:

72-52=(2×3+1)2-(2×3-1)2,

第n个图形:(2n+1)2-(2n-1)2。

第2题。第10个数是1+2+3+4+…+10=(1+10)×10÷2=55。

第3题。提示:

三角形的个数:

1 1+2+1=4 1+2+3+2+1=9 1+2+3+4+3+2+1=16

周长:

1×3=3 2×3=6 3×3=9 4×3=12

若大三角形最下面一层三角形的个数为n,则大三角形的周长=3(

21

n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请你们探讨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8题。

2.完成《课课优优》本课时练习。

数学广角——数与形

图形与数学之间能相互转化,解决问题更直观,更简单。

上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上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 角教案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教学难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课时划分:3课时 合理安排时间…………………………………. 1课时左右 排队的问题……………………………………. 1课时左右 “田忌赛马”…………………………………..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

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

部编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优质教案 1.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小学数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练习题及解析

数学广角-数与形 填空 1.观察下面的点阵图规律;第(9)个点阵图中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通过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答案:30。 解析:第(1)个图有1+2+3=6个点;第(2)个图有2+3+4=9个点;第(3)个图有3+4+5=12个点……第个图就有个点。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求解。 2.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答案:;1+4×4;37;201。 解析:分析图形;可得出第个图中共有个点;则第10个图共有1+4×(10-1)=37个点;第51个图共有1+4×(51-1)=201个点。 3.按下面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4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10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考查目的:根据已知图形的排列特点及数量关系;推理得出一般的结论进行解答。 答案:21;51;。 解析:摆1个六边形需要6根小棒;可以写作5×1+1;摆2个六边形需要11根小棒;可以写作5×2+1;摆3个六边形需要16根小棒;可以写作5×3+1……由此可以推理得出一般规律;即摆个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4.学校阅览室有能坐4人的方桌;如果多于4人;就把方桌拼成一行;2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这个规律;填写下表:

考查目的:分析图形的变化规律并列出代数式。 答案:10;。 解析:一张方桌坐4人;每多一张方桌就多2个人;那么有4张方桌时就多坐了6人;总人数为4+6=10。如果是张方桌;则所坐人数是 。 5.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认真观察图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 ; ; ;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案)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时间:月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总计 1 节 8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7页例1和例2及第108页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借助相关图形的操作与剪拼等情境,实现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3. 通过数与形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重点难点】 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 杨辉三角是一个由数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数表,一般形式如下: 杨辉,字谦光,北宋时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记录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数学史曾经有自己光辉灿烂的篇章,而杨辉三角的发现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页。而这样一个三角在我们的奥数竞赛中也是经常用到,最简单的就是找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奇妙无穷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板书:数与形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出示课件: (1)提问: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下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1=()2 1+3=()2 1+3+5=()2

生: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图一:1 图二:1+3 图三:1+3+5 生:右边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1=(1)2 1+3=(2)2 1+3+5=(3)2 (2)尝试练习。 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 1+3+5+7=()2 1+3+5+7+9+11+13=()2 =92 (3)学生汇报交流。 1+3+5+7=(4)2 1+3+5+7+9+11+13=(7)2 1+3+5+7+9+11+13+15+17=92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 (1)尝试计算。 (2)提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12。 生: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些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3)画图理解。 用一个圆或者一条线段表示“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练习题及解析(经典)

数学广角-数与形 一.填空 1.观察下面的点阵图规律,第(9)个点阵图中有()个点。 答案:30。解析:第(1)个图有1+2+3=6个点,第(2)个图有2+3+4=9个点,第(3)个图有3+4+5=12个点……第个图就有个点。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求解。 2.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个点。 答案:,1+4×4;37,201。解析:分析图形,可得出第个图中共有 个点,则第10个图共有1+4×(10-1)=37个点,第51个图共有1+4×(51-1)=201个点。3.按下面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4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10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答案:21;51;。解析:摆1个六边形需要6根小棒,可以写作5×1+1;摆2个六边形需要11根小棒,可以写作5×2+1;摆3个六边形需要16根小棒,可以写作5×3+1……由此可以推理得出一般规律,即摆个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4.学校阅览室有能坐4人的方桌,如果多于4人,就把方桌拼成一行,2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这个规律,填写下表: 答案:10;。解析:一张方桌坐4人,每多一张方桌就多2个人,那么有4张方桌时就多坐了6人,总人数为4+6=10。如果是张方桌,则所坐人数是 。 5.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认真观察图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 。 答案:16,4;5;。解析: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确可以把一个点看作边长是1的正方形,并由此类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结果。对于的解答,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结果归纳出“从1开始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一结论即可。 二、选择 1.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的三角形有()。 A.82个 B.154个 C.83个 D.121个 答案:D解析:分别数出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图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总结出白色三角形的增长规律,以此推算出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为1+3+9+27+81=121。 2.有一个从袋子中摸球的游戏,小红根据游戏规则,做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树形图,则此次摸球的游戏规则是()。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第二课时】搭配例2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实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实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三、教学难点 在找出简单实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时,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今天我们继续在数学广角里做游戏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1)思考: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记录得数呢? (2)提示:可以用列表格或者连线段的方法。 加数加数和 (3)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不同的得数表示出来 (4)分析比较: ①表格的方法: 问:下一组加数是7和5吗?为什么? 出示图片 说明:5加7和7加5的数相同,只写一种。

问:你能把下面的不同得数补充完整了吗? 加数加数和 5712 5914 7916 ②连线方法 出示图片: 问:还可以怎样连? 动画演示连线的过程,并计算出得数。最终出现图片 思考:两个数的和与什么没关系?和加数的什么有关系呢? 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与它们的顺序没关系,只和加数的大小有关系。 (5)完成做一做 ①试一试:请三个小朋友表演一下? ②思考:怎样把他们握手的顺序记录下来呢?握手的两个人的顺序和一共握几次手有关吗? ③小结:刚才大家用连线的方法记录下来一共要握3次手,而且发现握手的两个人的顺序和总次数无关。 ①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付钱的方法。 ②思考:怎样记录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 ③小结:按照面值的大小确定顺序,先取5角,再取2角的,最后取1角的。所以一共有4种不同的付钱

五年级数学上册 7.数学广角教案 新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 7.数学广角教案新人教版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教学具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是怎样编排的?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数学广角习题精选一.用方程或假设法解下面各题 1 鸡、兔 78 只,共有 200 只脚,求鸡和兔各多少只? 2 .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 3 .储蓄罐里共 2 分和 5 分硬币 70 枚,一共有 19 4 分,求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 4 .一班 30 人捐款 20 5 元,同学每人了捐了 5 元或 10 元,你知道捐 5 元和 10 元的同学各有多少人吗? 5 .松鼠妈妈采松籽,晴天每天可以采 20 个,雨天每天只能采 12 个。它一连 8 天共采了 112 个松籽,这八天有几天晴天几天雨天? 6 .一次数学竞赛共有 20 道题。做对一道题得 5 分,做错一题倒扣 3 分,刘冬考了 52 分,你知道刘冬做对了几道题?

7 . 52 名同学去划船,一共乘坐 11 只船,其中每只大船坐 6 人,每只小船坐 4 人。求大船和小船各几只? 8 .在一个停车场上,停了小轿车和摩托车一共 32 辆,这些车一共 108 个轮子。求小轿车和摩托车各有多少辆? 9 .解放军进行野营拉练。晴天每天走 35 千米,雨天每天走 28 千米, 11 天一共走了 350 千米。求这期间晴天共有多少天? 10 . 100 个和尚吃了 100 个面包,大和尚 1 人吃 3 个,小和尚 3 人吃 1 个。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个? 11 .一队强盗一队狗,二队拼作一队走,数头一共三百六,数腿一共八百九,问有多少强盗多少狗?

1 .鸡 16 只,兔 14 只。 2 .鸡 30 只,兔 18 只。 3 .鸡 56 只,兔 22 只。 4 .鸡 22 只,兔 14 只。 5 . 20 分邮票 25 张, 50 分邮票 10 张。 6 . 50 分邮票 8 张, 80 分邮票 12 张。 7 . 2 分硬币 52 枚, 5 分硬币 18 枚。 8 . 5 元 19 人, 10 元 11 人。 9 . 2 元 27 人, 5 元 7 人。 10 .晴天 2 天,雨天 6 天。 11 .男生 35 人,女生 15 人。 12 .做对了 4 道题。 13 .做对了 8 道题。 14 .大船 4 只,小船 7 只。 15 .小轿车 22 辆,摩托车 10 辆。 16 .晴天 6 天。 17 .大和尚 25 个,小和尚 75 个。 18 .蜻蜓 7 只。 19 .强盗 275 个,狗 85 只。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课时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11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柒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

人教版四上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04—108 二、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 4.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课标解读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以“学生学会做书本上的数学问题”为教学目标,以“追求标准答案”为价值取向,“数学广角”内容的解题方法不唯一,所以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最后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的。 通过三年的数学广角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渗透了分析比较、逻辑推理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后阶段还将渗透化归、优化等思想,可见本册数学广角的运筹思想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数学广角”在编排上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题材均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在自己所熟知的现实背景下更好地理解“数学广角”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数学广角”则强调解题的过程,而非结果。第三、“数学广角”在内容的设置上往往借助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算理。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中一个独有的精致的小单元。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的目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数学广角》试卷及答案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一、接力赛跑 二、丽丽长大了,想和妈妈学做菜,星期天要学做一个炒鸡蛋,妈妈告诉她这 道菜有以下几项工序: 敲蛋(1分钟)搅蛋(1分钟)切葱(1分钟)洗锅(2分钟) 烧热锅(2分钟)烧热油(1分钟)炒蛋(4分钟) 三、一只平底锅上只能煎两条鱼,用它煎一条鱼需要4分钟。(正反面各2分钟), 那么,煎三条鱼至少需要几分钟? 四、四(1)班的3个同学各拿一只水桶去接水,水龙头给3只桶注满水所需的 时间分别是4分钟、3分钟、1分钟,现在只有1个水龙头可以接水,怎样安排能使他们总的等候时间最短?这个最短的时间是多少?

五、妈妈怎样安排所用的时间最少? 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六、小芳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哪一条路最近? 七、 1、如果有6个大人和4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2、如果有4个大人和6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3、5个大人和5个学生又该怎样买票呢? 八、有趣的图案。 先计算,将商写在大圆里,余数写在小圆里。 从最小的商开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直线把每一个商连接起来。

答案: 一 180 6 4224 20 260 100 二洗锅(2)切葱(1)敲蛋(1)搅蛋(1)炒蛋(4)烧热锅(2)烧热油(1) 一共是2+1+1+1+4=9(分钟) 三 6分钟 四接水顺序是:1分钟,3分钟,4分钟,总等候时间为1+1+3=5分钟五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 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 5+10+15=30分钟 六 4条最近的路是:小芳家小君家学校 七 1)、买团体票合算:15×(6+4)=150(元) 2)、各自买票合算:20×4+10×6=140(元) 3)、15×(5+5)=150(元) 20×5+10×5=150(元)怎样买票都行 八略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备课 胡亚辉一、单元分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单元通过给学生创造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主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实际交流等活动,总结出最优化方案。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中渗透了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这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例如,例1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例2分析家里来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在“做一做”中安排了餐厅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能让客人都尽快吃上菜等等;例3安排的是在码头卸货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让三艘船总的等候时间最少,接下来的“做一做”是医务室的就诊顺序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了丰富的运筹思想,比如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对策论的应用。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对策论的方法也是运筹思想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体育比赛中经常会用到。比如在乒乓球团体比赛中就要根据不同的对手来排兵布阵,这里就用到了对策论的方法。例4就呈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还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去思考在这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天的数学课里也相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好不好? 3、引题:在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把能同时做的事情同时做了,就会节省时间。今天就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方法。 1、(让学生翻到课本104页)星期天上午,小明家的门 铃响了。 (教师模拟门铃声)谁来了? 原来是李阿姨来做客,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一名同学说)谁还想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妈妈让小明干什么?小明想什么?尽快是什么意思? 导入:为了使李阿姨能尽快喝到水,我们来帮帮 小明好吗? 三、讨论分析,设计方案。

2、看图分析:(出示各项工序图。) 3、设计方案: ⑴老师提出设计要求: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啊!请 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用你们在纸上写一写。 并算一算你们合理安排的方法需要多长时间? ⑵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⑶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方案。 师:说说你们是怎样安排工作顺序的?(请学生用工序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教师板书每种方案和时间。)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案: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 1分钟 1分钟 8分钟 2分钟 1分钟 1分钟 1+1+8+2+1+1=14(分钟)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第三种) 师:想一想,为什么做同样的事情,工序不同,所用的时间就不一样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4)小结:(同学们刚才这两种方法第三种是因为同时作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所以我们再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作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5)引导学生完成方案时能够用图式的方法,也可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算术与图形的转换 教材第107~1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 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2.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3.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 计算下面的算式 1+2+3+4+5+6+7+6+5+4+3+2+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尝试独立完成。 (3)介绍解题方法。 如果有的学生能够想出来好的解题方法,就让他们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老师加以点拨、归纳。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1)学生读题,教师整理。 1=( )21+3=( )21+3+5=( )2 (2)老师: 1=(1)21+3=(2)21+3+5=(4)2 提问①: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连续的奇数) 提问②:算式左边的加数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提问③: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是图形构成小正方形的个数) 提问④:算式左边加数(除1图外)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算式左边的加数是1、3、5……n,右边括号里的数字用a表示,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其关系吗?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计算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加数和的一半等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 老师: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 提问②:从左到右连续相加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四年级数学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人教版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4课时 第1节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一)教学内容:117页例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只计算不一定对,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 3、我们先画线段图看看。 这里把线段平均分成了几段?但要栽几棵树?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小路边一共有20个间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5、小结:看来,有些题目,不仅要运算,还要想想具体情况怎样,找一找规律,得到正确答案。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118页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生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汇报 。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教案

5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运用,展现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应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鸽巢问题。 【教学指导】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借用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法进行说理。通过说理的方式理解鸽巢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思维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与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的具体情境与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该问题中什么就是“待分的东西”,什么就是“鸽巢”,就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就是否属于鸽巢问题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鸽巢问题的一般模型。这

个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就是体现学生思维与能力的重要方面。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鸽巢问题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其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有时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因此,教学时,不必过分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数学广角…………………………………………………………………2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鸽巢问题(1) 【教学内容】 最简单的鸽巢问题(教材第68页例1与第69页例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列举法、假设法、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鸡和兔子吗?谁能说说它们的特征呢? 2、填空题。 一只鸡()条腿,两只鸡()条腿,五只鸡()条腿; 一只兔()条腿,两只兔()条腿,五只兔()条腿。 鸡和兔共5只,共有多少条腿?能算吗?如果有2只鸡和3只兔呢?讨论列式得出:鸡头X2+兔头X4=腿的只数 3、其实,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距今已有1500多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二、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 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猜测,板书。 2、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和学生一起验证,找出正确的答案。观察表格,指出:鸡增加一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鸡减少一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就增加2条; 3、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表法) 4、有时遇到数字较大时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介绍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和折中式列表法。) 5、用列表法解决所有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麻烦,不容易找出答案。) 我们再来研究新方法。 (三)尝试假设法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第一课时 植树问题(一)。(教材第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 (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教材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教学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第1课时排列问题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教材第97页的内容。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情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 课件、数字1~3的卡片各一张。 师:同学们,你们想和老师成为好朋友吗?(想。) 师:朋友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握手。老师特别想和每个人握一下手,你们愿意与老师握手吗?(愿意。)

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特别注意与情绪激动的孩子先握,有意让秩序乱起来,有意重复握。 师:哎呀,刚才老师和几位小朋友握了手,老师已经记不清了。给老师想个办法,好吗? 师:握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呀?怎么做才能不重不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排列问题。(板书课题。) 1.表演握手。 师:先让两个同学表演,他们握手几次?(2次。) 师: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师:一人做裁判,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握一握,看一看到底几次。 师:握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呀?怎么做才能不重不漏? 师: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小组汇报,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台前表演。 师: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注意握过手的小朋友一边休息。) 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到台前表演说明。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类似握手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有关搭配的问题。在思考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2.编号组数。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组数游戏。 师:给小朋友编上号1、2、3,这三个数字组两位数,能组多少呢? 师:同学们猜一猜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呢? 师:同学们,小组成员分工,3个小朋友表演,组长组织,然后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你是怎么想的?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先激起孩子的思考,教师再加以点拨。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展示一下你们组的风采吧!第一组先来。 请不同形式的小组表演。找出不同思路。 师生共同总结: 方法一:先把1、2、3分别放在十位,再把剩下的数分别放在个位。 方法二:先把1、2、3分别放在个位,再把剩下的数分别放在十位。 方法三:交换数字的位置。 师:大家都采用自己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师:同学们,现在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把方法记录下来。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师:请你们按自己的喜好,给我们的图涂色吧。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涂色方法呢?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四”第1题。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表现得真棒!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谁想上来合影留念?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数与形》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数与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设计: 一、回顾感知数形结合的应用 (1)课件展示一年级到六年级学过的一些数形结合的例子。[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2)总结: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今天我们来深入研究“数”与“形”(板书) 【揭示课题】 二、通过拼摆小正方形,初步感受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1、出示问题情境

电子白板出示1个小正方形、3个小正方形、5个小正方形,可以共同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有规律地呈现这些图,让学生说出前后两个大正方形图形相差多少个小正方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形图和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说出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行或每列各有几个小正方形?【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写出等号右边的括号里的数,是几的平方】 3、想象一下,下一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 4、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单。 预设:1=1×1=(1)2 1+3=2×2=(2)2 1+3+5=3×3=(3)2 1+3+5+7=4×4=(4)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 5、汇报交流结果 生1: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7”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凑巧是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2:左边加法算式里加数都是奇数。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4: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6、思考:第1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中呢?第n幅呢?【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详尽的例子找到数与形之间蕴藏着的大凡的规律】 7.学生汇报,师总结: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学习中我们利用计算求出图中小正方形个数,反过来直观的图形也更好地帮助我们计算各数的含义。 三、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