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持有人调查报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共15页

《中国基金持有人调查报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共15页
《中国基金持有人调查报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共15页

中国基金持有人调查报告

调研机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

内容提要:本次调查采取了实地填表调查与网上调查两种方式,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603份。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持有人个人信息与基金投资性向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

持有人个人信息部分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个人平均月收入、家庭平均月收入等7项内容;

持有人基金投资性向信息部分主要包括购买基金的时间、持有基金的数量、购买基金的目的、基金购买类型、持有基金最长时间、基金投资额占个人收入比例、基金投资金额、基金购买渠道、对新老基金的偏好、对基金公司的选择偏好、获取基金投资信息的渠道、选择基金的依据、是否关注基金费用、对目前费率水平的看法、是否关注基金分红、是否在意基金价格、对长期投资时间的认识、打算持有基金的时间、在市场调整时如何对待股票型基金、赎回基金时的考虑因素、对待基金亏损的态度、对基金理财顾问付费的意愿、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情况、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类型、投资私募基金的倾向、对托管银行作用的认识情况等26项内容。

第一部分关于本次调查情况的说明

1.1 本次调查活动的背景与时间

2007年中国基金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基金规模从年初的8500多亿元迅速上升到了年末的3.27万亿元,与此同时,投资大众对基金投资

的热情空前高涨,基金账户数从年初的1400多万户迅速攀升到了1.1亿户。为加强对基金投资者的服务,《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联手行业有关单位,在中国15个重点城市推出了“中国基金投资者服务巡讲”大型活动。巡讲活动从2007年7月21日北京开始,到2007年12月8日深圳结束。巡讲活动期间,为全面客观了解中国基金持有人的情况,《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同时启动了针对中国基金持有人的问卷调查活动。

1.2 调查方式与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了实地填表调查与网上调查两种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2603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基金持有人的实际情况。实地调查的数据采自参与全国巡讲活动的15个大中城市的持有人,共回收调查问卷4252份,网上调查则通过新浪网、和讯网同时进行,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351份。手写问卷与网上问卷占比分别为33.7%、66.3%。

1.3 调查问卷的内容

问卷调查主要分持有人个人信息与基金投资性向两大部分内容。

持有人个人信息部分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个人平均月收入、家庭平均月收入等7项内容。

持有人基金投资性向信息部分主要包括购买基金的时间、持有基金的数量、购买基金的目的、基金购买类型、持有基金最长时间、基金投资额占个人收入比例、基金投资金额、基金购买渠道、对新老基金的偏好、对基金公司的选择偏好、获取基金投资信息的渠道、选择基金的依据、是否关

注基金费用、对目前费率水平的看法、是否关注基金分红、是否在意基金价格、对长期投资时间的认识、打算持有基金的时间、在市场调整时如何对待股票型基金、赎回基金时的考虑因素、对待基金亏损的态度、对基金理财顾问付费的意愿、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情况、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类型、投资私募基金的倾向、对托管银行作用的认识情况等26项内容。

第二部分中国基金持有人基本情况

针对本次基金持有人填写的调查问卷中的个人信息对中国基金持有人的基本情况可以进行一些基本推断。本次调查只有参与现场巡讲活动的持有人提供了个人信息,因此本部分的统计结果主要建立在现场回收的4252份手填有效调查问卷的基础之上。

2.1 中国基金持有人性别

亲自填写调查问卷的基金持有人的女性投资者占比53%,男性占比47%,女性投资者占比高于男性投资者。一方面说明基金持有人中女性投资者的比例可能高于男性的比例,但也可能说明女性投资者更有耐心填写调查问卷,其参与度胜过男性投资者。

2.2 中国基金持有人教育背景

从填写调查问卷的持有人的教育背景看,本科人数最多,大专人数次之,两者占到60%。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者与职高以下的低学历者人数最少,整体上看参与调查的投资者受教育情况良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图1 基金持有人教育背景

2.3 中国基金持有人的职业分布

从持有人的职业分布情况看,普通职员占比最高,达到了30%,公司管理人员占比17%,二者合计占比接近50%,说明参与基金投资的主要还是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士。不过令我们颇感意外的是,学生身份的投资者占比达到了较高的13%,一方面说明基金热也波及到了大专院校,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特点。

图2 基金持有人职业分布

2.4 中国基金持有人收入分布

在参与现场调查的投资者中,超过83%的投资者个人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半数的投资者个人月收入集中在4000元到8000元之间,而8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在接受调查者中占到22%,由此可见接受调查的基金持有人收入水平普遍良好。但我们也注意到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持有人的比例也达到了较高的17%,而低收入者(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持有人比例则接近10%,说明基金投资热潮已波及到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人群,这将有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

图3 基金持有人月平均收入分布

2.5 中国基金持有人家庭收入分布

在回收问卷的基金持有人中,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5000元的家庭占比最高,占25%,其次是家庭月平均收入超过12000元的投资者,占21%,而

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0000-12000元之间的家庭占比也达到了18%,三者合计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投资者占到64%。中等收入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元-1万元以下)占25%,低收入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11%。这一结果与投资者月收入发布情况高度吻合。

总体而言,基金持有人的平均月收入较高,具有一定的承受风险的能力,但超过10%以上的低收入家庭参也参与到了基金持有人队伍中,一旦市场发生大的波动,则有可能受到较大的伤害。

图4 基金持有人家庭收入分布图

第三部分中国基金持有人投资性向分析

3.1 购买基金的时间

从投资者填写的购买基金的时间看,投资者购买开始基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这两年购买基金的投资者占到调查人数的83.57%,这一结果与近两年基金净值增长占到基金总规模的85.6%、新增基金开户数占开放式基金总户数的91%的实际结果高度吻合。说明目前中国基金持有人的主体主要是最近一两年内才入市的新投资者,他们在基金投资上的投资经验非常欠缺,对基金投资风险的认识相对有限。

图5 基金持有人购买基金时间

3.2持有基金的数量

调查结果显示,持有3~5只基金的投资者对多,占到35.47%;持有基金数量6只以上的投资者超过了50%,而持有10只以上基金的投资者则超过

了20%。从总体上看,中国基金持有人持有基金的数量较多,许多投资者在基金投资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图6 持有基金数量

3.3 购买基金的目的

从投资者投资基金的目的看,排在首位的是“买基金回报高”,此类投资者占到46.6%;排在第二位的是“自己不会炒股”,占33.7%,二者合计占被调查投资者的81.3%,说明投资者购买基金主要受到短期高回报的影响,尚未将基金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工具来看待。

图7 投资基金目的

3.4 持有基金最长时间

从投资者持有基金最长时间看,持有基金最长时间在1年以下的投资者占到65%,持有基金最长时间在2年以下的投资者的比例则为89%,而持有基金最长时间在两年以上的投资者的比例只有11%,这种情况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基金持有人主要是近一两年内才入市的新投资者的事实。

图8 持有基金时间

3.5 基金投资额占个人收入比例

从基金投资额占个人收入比例的情况看,基金投资额占个人收入比例在50%以上的持有人接近50%,投资额占个人收入比例超过30%的持有人的

比例高达72%,说明面对当时股票市场的火爆走势,持有人在基金投资上同样表现出了不理智,将个人收入的较高比例部分投到了基金上。

图9 基金投资额占个人收入的比例

3.6 基金投资金额

从基金投资的绝对金额看,60%的被调查对象在基金投资上绝对投资额超过10万元,基金投资额在5万元以上的持有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93%,说明持有人在基金投资上的平均投资额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表现不尽人意,基金业未来的规模扩张将有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图10 基金投资绝对额

3.7 基金购买渠道

从基金购买渠道看,银行柜台渠道高居首位,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对象是通过银行柜台购买基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网上购买基金的投资人比例也高达38%,说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买基金的便捷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投资人的青睐;排在第三位的是基金公司直销中心,比例不足5%,而选择证券公司购买基金的投资者比例仅有3%,说明证券公司作为基金销售渠道的作用日趋边缘化,而通过定期定额投资方式购买基金的持有人不足2%,说明中国基金持有人尚未养成长期投资的习惯。

图11 基金购买渠道

3.8 对新老基金的偏好

在对新老基金的偏好上,88%的被调查对象声称“偏好老基金”,只有12%的投资者“偏好新基金”,这一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投资者在基金投资上日趋理性。

图13 对新老基金的偏好

3.9 对基金公司的选择偏好

从对基金公司的选择偏好上看,大公司明显受到投资者的追捧,银行背景的公司也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合资公司在投资者心中的光环不再,而新公司则明显受到投资者冷落。

图14 基金公司选择偏好

3.10 获取基金投资信息的渠道

从获取基金投资信息的渠道看,参与网络调查的持有人与参与实际填表调查的持有人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参与网络投资者获取基金投资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占被调查人次的87.37%,而其他获取信息的渠道则相形见绌,说明参与网络调查的持有人普遍能够充分享受互联网在提供信心方面的便利性。但从亲自填写调查问卷的持有人的情况看,尽管有37%的持有人在获取基金投资信息上也会借助互联网,但报纸、电视也是该类基金持有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说明此类投资者在网络上的应用能力较差,他们更习惯借助传统媒体。

图15 参与网络调查的持有人获取信息的渠道

图16 参与实地调查的持有人获取信息的渠道

3.11 选择基金的依据

在基金持有人选择基金的依据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基金业绩对投资者选择基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基金公司的品牌对投资者选择基金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其他因素如基金经理、朋友推荐、销售机构推荐等因素对投资者选择基金的影响则微不足道。

图17 选择基金的依据

3.12 是否关注基金费用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持有人中,对基金费率表示“关注”与“非常关注”的比例为71.8%,说明持有人对基金费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但另一方面,也有近三分之一的持有人对费率持“无所谓”的态度。

图18 对费率的关注情况

3.13 对目前费率水平的看法

从持有人对目前基金费率水平的看法上看,认为目前费率“高与太高”的持有人占到86.6%,认为基金收费“合理”的持有人只占13%左右,说明持有人对基金的收费很不满意。

图19 对目前费率水平的看法

3.14 是否关注基金分红

在是否关注基金分红上,调查显示,对分红表示“关注”、“非常关注”

的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67%,说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常常将频繁分红作为一个重要营销策略的方式加以利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有三分之一的投资者表示并“不关注”分红。

图20 对基金分红的关注情况

3.15 是否在意基金价格

从理论上而言,基金价格(单位净值)不应对投资者的选择造成影响,但为迎合投资者对“低价格”(单位净值低)基金的偏好,对高净值进行“拆分”使之净值归一却曾经成为基金业的普遍做法。从实际情况看,拆分基金在营销上也的确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基金价格高低表示“关注”、“非常关注”的基金持有人占比超过了75%,说明我国基金持有人对基金价格存在一定的“恐高”心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基金持有人的不成熟性。

图21 对基金价格高低的关注情况

3.16 对长期投资时间的认识

从对长期投资时间的认识上看,认为3年以上及5年以上才是长期投资上,网络调查与实际问卷调查的结果相对一致,但从整体上看,只有不到30%的持有人认为3年以上是长期投资,10%的持有人认为5年以上才是长期投资,说明持有人在对长期投资时间的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网络调查与实际问卷调查结果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1年以上及6个月以上是否是长期投资的看法上。参与网络调查的基金持有人明显对基金投资

缺乏耐心,48%的被调查持有人认为6个月以上就是长期投资者,但只有8%的参与实际问卷调查者持有相同看法。参与实际问卷调查的持有人更认同1年以上才是长期投资者的看法,这一比例高达42%,说明此类持有人比参与网络调查的持有人在投资上更具有“耐心”。

图22 对长期投资时间的认知

3.17 打算持有基金的时间

从打算持有基金的时间上看,打算持有基金5年以上的持有人在10%左右;打算持有基金3年以上的持有人占20%左右;打算持有基金1年以上的持有人数量最多,在50%左右;打算持有“6个月以上”与“不清楚”的持有人在30%左右。这说明参与调查的持有人具有一定的较长投资的打算。

图23 打算持有基金的时间

3.18 在市场调整时如何对待股票型基金

从市场调整时被调查持有人对待股票型基金问题上看,填表调查与网上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总体上看,超过一半的投资者选择了“继续持有”;“择低追加投资”与“择高卖出”的持有人的占比相差很小,均在23%左右。整体上看,选择“继续持有”与“择低追加投资”的持有人合计比例达到了77.3%,说明股票型基金的持有人在市场调整时心态比较平稳。

图24 在市场调整时对股票型基金的态度

3.19 赎回基金时的考虑因素

从基金赎回的考虑因素看,调查显示,因“基金亏损”而赎回基金的被调查持有人仅占到6.55%,说明“基金亏损”并不是基金赎回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因素“担心市场下跌”,“见好就收”与“没达到预期收益”等因素才是投资者在赎回基金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而且考虑赎回的因素比较均衡。

图25 赎回基金时考虑的因素

3.20 对待基金亏损的态度

从被调查持有人对待基金亏损的态度看,高达76%的持有人选择了“保持不变”,选择“卖出”的持有人只占8%,选择会继续追加投资的占16%。说明在基金亏损时大多数持有人选择了无动于衷的态度。

图26 对待亏损的态度

3.21 对基金理财顾问付费的意愿

从对基金理财顾问付费的意愿上看,大约一半左右的参与调查的投资者回答会“视情况而定”,说明大多数持有人在心理上并不拒绝接受理财顾问服务,而选择“愿意付费”的持有人比例超过了30%,说明理财顾问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参与实际调查的持有人比参与网络调查的持有人更愿意付费,说明这类持有人更愿意得到理财顾问的帮助。有10%的参与实地调查的持有人回答“不愿意付费”,而参与网络调查的持有人在这一选项上的比例接近20%,说明参与网络调查的持有人可能在基金投资上的知识要高于参与实地调查的持有人。

图27 对投资顾问付费的意愿

3.22 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情况

从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情况看,90%左右的基金持有人在投资基金之前没有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测试,仅有10%的投资者做过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测试,这说明无论是基金的销售方还是购买方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并不重视。

图28 风险承受能力测试

3.23 风险承受能力类型

从持有人风险承受能力类型的调查结果看,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的调查结果相似,只用10%的持有人认为自己是“保守型”的投资者。大部分持有人(60%左右)认为自己是“稳健型”的投资者,而只认为自己是“积极型”投资者的则为三分之一左右。这一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参加调查的持有人具有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

图29 风险类型的自我认知

3.24 投资私募基金的倾向

从投资私募基金的倾向看,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结果类似,只有10%左右的持有人愿意参与私募基金投资,而超过一半的持有人明确拒绝参与私募基金投资,说明持有人对私募基金总体上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不过也有三分之一的基金持有人表示不了解私募基金。

图30 对私募基金的态度

3.25 对托管银行作用的认识情况

从对托管银行作用的认识情况看,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结果高度一致,只有20%左右的被调查者对了解托管银行在基金中的作用,回答“有点了解”的持有人占到46%,而回答“不了解”的比例则达到了较高的36%,说明中国持有人在对基金的了解上还存在较大的欠缺。

图31 对托管银行作用的认识

3.26 基金售后服务满意度

从持有人对基金售后服务的满意度看,有52%的参与实地调查的基金持有人回答“满意”,但只有38%的参与网络调查的持有人表示“满意”,说明参与网络调查的投资者对基金售后服务的满意程度要低于实地调查的持有人。而在“不满意”选项上,二者却比较接近,即30%左右的接受调查的持有人对基金的售后服务表示不满意。

图32 基金售后服务满意度

(申明:本报告书版权归属《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凡应用者请标明出处。)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doc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共上升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执笔人袁振国 内容提要: 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 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 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 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 最主要的。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 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 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大众教育取向 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一是它的全局性,即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小康,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小康;二是它的全方位性,即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政治民主、科教发展、文化繁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小康;三是它的全体性,即不是部分地区而是全部地区的小康,不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扭转我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缩小差距,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突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历史跨越的内在要求。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差距会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缩小教育的差距比缩小其他差距更困难、更缓慢。缩小社会差距,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缩小教育差距也无可避免地成为公共政策的重大命题,应该放到宏观战略地位予以考虑。 一、教育差距的严峻现实 教育差距既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又表现为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差距,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一)教育的城乡差距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年度杂志,全面反映了中国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由国家统计局的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部主办。自1985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部收集并出版了全国656个有机城市(包括地级以上市和县级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每年十二月。 最新一期是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主要统计了2014年653个有机城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本年鉴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城市行政区划,列出了不同地区和级别的城市分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的统计数据,包括人口,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综合经济,工业,交通,邮电,贸易,外国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教育,文化,卫生,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市政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第四部分是附录,是对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自1997年以来,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采用了不同的统计体系,两种城市的某些指标没有可比性。因此,本年鉴将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的统计数据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 《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年鉴中列出的“城市”是城市的所有行政区域,包括市区,县和辖区的城市;“市辖区”包括除辖区县市以外的所有市区。黄pi区,忻州区,江夏区和蔡甸区的数据不包括在武汉市管辖范围内。年鉴中的某些数据是时间点,时间点是2014年底。

本年鉴适用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城市社会经济研究机构,市政建设和房地产机构,各种中介服务和信息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适用于高校,企业界,海外投资者以及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各界人士的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