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检查-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指标

三甲检查-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指标
三甲检查-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指标

输血指征简表

临床输血指征简表血制品名称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合理输血理由不合理输血理由合理输血理由不合理输血理由红细胞1、血红蛋白﹤70g/L;2、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病情决定;3、严重创伤合并感染,Hct可达0.351、...

临床输血指征简表

血制品名称

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

合理输血理由不合理输血理合理输血理不合理输血理由红细胞

1、血红蛋白﹤70g/L;

2、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病情决定;

3、严重创伤合并

感染,Hct可达0.35

1、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输红细胞;

2、血红蛋白﹥100g/L;

3、失血量﹤20%自身血容量1、血红蛋白﹤60g/L或Hct﹤0.2;2、若有严重感染,Hct可达0.35。

血红蛋白﹥60g/L或Hct﹥0.2,无缺氧症状。

新鲜冰冻血浆(FFP)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输血量≥自身血容量;

3、凝血功能障

碍;4、紧急对抗华法令抗凝血作用。

1、无合理输血理由;

2、用于扩容;

3、治疗低蛋白血症;

4、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5、用于

补充营养;6、用于提高免疫力;7、促进伤口愈合;8、FFP量不足(﹤10-15ml/kg)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或抗凝血酶III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

1、无合理输血理由;

2、用于扩容;

3、治疗低蛋白血症;

4、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5、用于

补充营养;6、用于提高免疫力;7、FFP量不足(﹤10-15ml/kg)

血小板

1、血小板﹤50×109/L;

2、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

1、血小板﹥100×109/L;

2、血小板在50-100109/L之间,无出血;

3、量不足(一次性输注﹤2×1011,即﹤1治疗量或10U)

1、血小板10-50×109/L,伴有出血;

2、血小板﹤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1、血小板﹥50×109/L时输血小板;

2、血小板﹤5×109/L,未立即输血小板;

3、量不足(一次性输注﹤2×1011,即﹤1治疗量或10U)

冷沉淀

1、纤维蛋白原﹤0.8g/L

1、纤维蛋白原﹥1g/L;

2、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

3、量不足(﹤1.5单位/10kg)1、治疗甲型血友病;2、纤维蛋白原﹤0.8g/L。

1、纤维蛋白原﹥1g/L;

2、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

3、乙型血友病;

4、量不足(﹤1.5单位/10kg)

注:儿科参照执行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精编版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2、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3、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1、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2、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 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 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 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 “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 症状; (4)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5)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 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1、内科: Hb<60g/L 或 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 或 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 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2、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 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3、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 Hb 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 48 小时;次选第 24 或 72 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 红细胞=Hb-10g/L 或 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1、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2、DIC 急性期; 3、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4、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 或 APTT 延长>1.5 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5、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 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6、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三、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 24 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 红细胞+200ml 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 2U 红细胞,第二天输 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或 INR<5,但无出血症状;低体重早产儿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4.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 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四、血小板 1、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 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2、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是 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三甲评审护理应知应会

护理应知应会 一、《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中知晓率100%的护理人员相关要求有哪些? (1)管理人员对本部门、本岗位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知晓率100%。 (2)开展全员应急培训和演练,员工对相关应急预案与流程的知晓率达到100%。 (3)有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处置流程明确,相关人员对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置知晓率100%。 (4)传染病处置流程知晓率100%。 (5)有病理标本采集、送达、固定时间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及标本交接的相关规定与程序,标本交接制度与流程相关人员知晓率100% 。 (6)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 (7)有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输血科和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相关制度知晓率100% 。 (8)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断提高,洗手方法正确率≥95%,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 (9)员工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每百张床位年报告≥20件。 (10)有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相关管理人员知晓率≥80%。护理人员知晓率100%。 医院愿景:打造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医院院训:厚德、求精、打拼、和谐。 三、“三基三严”? 答、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 四、“三好一满意”? 答;质量好,服务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五、优质护理服务概念、目标、内涵是什么? 概念:以病人为中心,夯实基础护理,全面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目标: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护士满意、政府满意。 内涵:改模式、重临床、建机制、促专业。 1. 改模式:包括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 服务模式落实责任护士包干病人管理模式,体现对患者的责任制整体护理 管理模式探讨实行护士岗位管理 2. 重临床: (1)全院各系统围绕临床一线,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完善病人饮食、药物配送、病人陪检、护士配比、护士培训等,为临床护理提供最大支持与保障。 (2)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对患者实施全面、全程的专业服务。 (3)切实落实基础护理,扭转由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局面,减轻患者负担,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3. 建机制:坚持以加强科学管理为关键点,充分调动护士队伍积极性,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指征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Hb>100g/L,不输血;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 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严重缺氧 (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 择输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 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大于正常中值的1.5倍(PT>19.1秒、APTT>53.3秒)、创面弥 漫性渗血; ●患者因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出血量或输血量达到患者自身血容量 时)而引起的凝血机制异常;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三甲检查-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指标

输血指征简表 临床输血指征简表血制品名称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合理输血理由不合理输血理由合理输血理由不合理输血理由红细胞1、血红蛋白﹤70g/L;2、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病情决定;3、严重创伤合并感染,Hct可达0.351、... 临床输血指征简表 血制品名称 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 合理输血理由不合理输血理合理输血理不合理输血理由红细胞 1、血红蛋白﹤70g/L; 2、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病情决定; 3、严重创伤合并 感染,Hct可达0.35 1、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输红细胞; 2、血红蛋白﹥100g/L; 3、失血量﹤20%自身血容量1、血红蛋白﹤60g/L或Hct﹤0.2;2、若有严重感染,Hct可达0.35。 血红蛋白﹥60g/L或Hct﹥0.2,无缺氧症状。 新鲜冰冻血浆(FFP)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输血量≥自身血容量; 3、凝血功能障 碍;4、紧急对抗华法令抗凝血作用。 1、无合理输血理由; 2、用于扩容; 3、治疗低蛋白血症; 4、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5、用于 补充营养;6、用于提高免疫力;7、促进伤口愈合;8、FFP量不足(﹤10-15ml/kg)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或抗凝血酶III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 1、无合理输血理由; 2、用于扩容; 3、治疗低蛋白血症; 4、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5、用于 补充营养;6、用于提高免疫力;7、FFP量不足(﹤10-15ml/kg) 血小板 1、血小板﹤50×109/L; 2、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 1、血小板﹥100×109/L; 2、血小板在50-100109/L之间,无出血; 3、量不足(一次性输注﹤2×1011,即﹤1治疗量或10U) 1、血小板10-50×109/L,伴有出血; 2、血小板﹤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1、血小板﹥50×109/L时输血小板; 2、血小板﹤5×109/L,未立即输血小板; 3、量不足(一次性输注﹤2×1011,即﹤1治疗量或10U) 冷沉淀 1、纤维蛋白原﹤0.8g/L 1、纤维蛋白原﹥1g/L; 2、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 3、量不足(﹤1.5单位/10kg)1、治疗甲型血友病;2、纤维蛋白原﹤0.8g/L。 1、纤维蛋白原﹥1g/L; 2、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 3、乙型血友病; 4、量不足(﹤1.5单位/10kg) 注:儿科参照执行

输血指征完全版

输血的临床指征和成分输血 输血是把双刃剑,正确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是输血仍是有风险的,即使血液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输血仍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措施,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实施输血治疗前,对患者的综合评估非常重要,评估包括实验室指标、贫血状况、耐受情况、心肺功能、机体代偿情况等。在不输血不足以维持患者的正常生命体征或不能渡过难关时,才考虑为患者实施输血治疗。 值得牢记WHO制订的“临床输血实践的原则”:①输血只 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②根据国家临床用血指南,考虑到患者自身需要再做输血决定;③应尽可能减少失血以减少患者输血需求;④急性失血患者应首先采取有效复措施(静脉输液、输氧等),同时评估是否需要输血;⑤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尽管重要, 但不是决定实施输血治疗的唯一因素。需要缓解临床症状,预防患者死亡和病情恶化等都是支持输血的因素;⑥临床医务人 员应该了解输给患者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有传播输血传染病的危险;⑦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应进行输血;⑧医师应明确记录输血的理由;⑨应有经培训的医务人员监测 输血的患者,当出现不良反应时能立即做出反应,采取措施。 1. 全血输注 (1)全血输注的适应证为:①急性失血、产后出血等大出 血;②体外循环;③换血治疗。

(2)全血输注的禁忌证为:①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 血患者,婴儿、老年人、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②需长期反 复输血者;③对血浆蛋白已致敏的患者,以往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患者;④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 ⑤可能进行干细胞或其他器官移植患者。 (3)全血输注的输注剂量: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年龄及 体重、输血适应证、心肺功能等来决定。 2. 红细胞输注临床纠正贫血、提高患者的携氧能力,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制品。 科慢性贫血:慢性贫血病人的输血指征: ①Hb小于60g/L或HCT小于0.18,伴有明显贫血症状者(遗传性血液病患儿在其生长发育期,输血指征可放宽);②贫血严重,而又因其他疾病需要手术者或待产孕妇。③Hb大于60g/L 而小于80g/L,医生要仔细评估患者具体病情酌情处理,做到能不输血就不输血的原则 科急性失血量多按外科急性失血处理 外科急性失血患者红细胞输注应根据失血量和实验室指 标来确定。①失血量: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只输液, 不输血;失血量达血容量的20%?30%时,输液和输注红细胞;失血量达50%?100%时,应输液、输注红细胞和输注白蛋白。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等。②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大于100g/L,可以

输血适应症及评估模版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一.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 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 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 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 ★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 以上二者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审批稿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b<60g/L或Hct<,慢性贫血患者 2、Hb<70g/L或Hct<,急性贫血患者 3、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1、Hb<70g/L或Hct<,扩容后病情稳定 2、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 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红细胞=Hb-10g/L或;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 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倍,创 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 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 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着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 症状; (4)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着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5)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 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三甲评审应知应会(输血部分)

三甲评审应知应会(输血管理) 1、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主要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年10月1日实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10月1日实施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年8月1日实施 《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2011年10月24日实施 2、医院有无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的培训?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第85号令)有无培训?培训时间、地点?培训人? 有,医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培训。 ①2012年9月13日培训的内容有: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用血知识;输血不良反 应的识别、处理;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 主讲人:辛永红培训地点:病房楼11楼会议室 ②2013年3月9日培训的内容有:《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第85 号令)、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要点(输血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血新技术。 主讲人:楚中华(齐鲁医院)、任艺虹(北京301医院) 培训地点:病房楼11楼会议室 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输血严重危害(SHOT)是指什么? 输血严重危害(SHOT)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病、血液输注无效。 4、用血申请是怎样分级管理的?用血量超过多少毫升需要履行大量用血审批手续?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急救用血,事后按规定补办。 医院有规定将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 5、医院临床输血由何部门组织管理?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分管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6、医院制定了哪些输血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临床科室及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医院合理用血管理措施

临床输血指征

输血指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输血的情况,确保输血的治疗作用。 一、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或红细胞压积≥30%不予输血:急性失血量在600ml以下,红细胞压积≥35%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 二、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可小量分次输血,应采用成份输血。 1、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障的病人。 (1)、PT或APTT>正常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失血量是判断输血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地评估失血量对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评估失血量的依据主要有:血液检查、临床指标、体位试验、中心静脉压等。 急性出血情况下,失血量的评估单纯依靠血液检测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出血管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明显,仍可表现为正常水平,难以通过HB、Hct等指标准确体现。因此需要结合临床指标辅助判断。 轻度失血表现:口渴畏冷,皮肤苍白,血压及脉搏随体位变化而变化,颈静脉塌陷,尿色深且量少,预计成人失血量约为800~1200ml; 中度失血进一步表现:口干,出冷汗,脉搏>100次/分、且无力,收缩压<90mmHg,预计成人失血量为1200~1600ml; 重度失血表现:患者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四肢厥冷,血压明显下降,脉快而细弱,呼吸深快等,预计成人失血量>1600ml。 此外,休克指数亦可辅助判断失血量,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正常值为左右。

围术期输血指征修订稿

围术期输血指征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 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 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 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 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 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g/L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mg/dl) ? 2.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

临床输血指征.doc

临床输血指征 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Hb>100g/L,不输血;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 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血小 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大于正常中值的1.5倍(PT>19.1秒、APTT>53.3秒)、创面弥漫性渗血; ●患者因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出血量或输血量达到患者自身血容量时)而引起的

临床输血指征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Hb>100g/L,不输血;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 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血小 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内科: ◆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 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 输血合理: ●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 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 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 “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 ★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临床输血指征新完整版

临床输血指征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临床输血指征 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 Hb>100g/L,不输血; ●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 因素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 Hb<60g/L或Hct<,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 Hb<70g/L或Hct<,急性贫血患。 ●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严重 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 血小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 值。 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 PT或APTT大于正常中值的倍(PT>秒、APTT>秒)、创面弥漫性渗血;

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廖刃: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TRIGGER SCORE 关键字: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2013-10-15 13:1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在围手术期,很多患者的Hb介于6~10 g/dL之间,但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目前还没有针对手术和创伤患者的血红蛋白为6~10 g/dL之间的生理输血指征,因此这些患者是否输入红细胞悬液均基于麻醉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定围术期Hb水平在6~10 g/dL之间的同种异体红细胞的输注指征。 目前,约2/3的围术期输血和相关治疗都由麻醉医师执行,因此需要有不断完善和更新的指南以规范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以实施合理输血和节约用血。根据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公布的《围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指南》[1]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2]可知,当患者血红蛋白(Hb)<6 g/dL或7 g/dL应考虑输入红细胞悬液,Hb>10 g/dL不必输入,Hb水平在6~10 g/dL之间则应根据器官缺血的速度和程度,患者是否存在血容量及氧合不足相关并发症,以及心肺代偿能力、机体代谢和耗氧情况等危险因素来决定是否输入红细胞。 在围手术期,很多患者的Hb介于6~10 g/dL之间,但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目前还没有针对手术和创伤患者的血红蛋白为6~10 g/dL之间的生理输血指征,因此这些患者是否输入红细胞悬液均基于麻醉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定围术期Hb水平在6~10 g/dL之间的同种异体红细胞的输注指征。 如何解决我们发现的临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基本的生理学基础寻找理论依据。红细胞的基本功能是携带氧气,输注红细胞的目的是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维持机体氧供/氧耗平衡。与机体氧供/氧耗平衡相关的因素包括血红蛋白的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输出量(CO)等反映氧供的因素和氧耗因素(临床上主要是机体代谢和体温来反映)。因此,临床上判断Hb水平是否能够维持氧供/氧耗平衡,取决于SaO2、CO和氧耗三方面的因素。如果将这三个因素以评分来表示,就可根据评分来判断Hb的安全水平。此外,心脏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对机体氧供/氧耗失衡最为敏感,也应该做为评分的一个指标。 基于这一生理学基础理论,我们提出了“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即POTTS评分。我们希望这一评分可达到以下的目的:1. 作为Hb在6 g/dL~10 g/dL之间患者输入红细胞悬液的指征以指导临床输血。2. 可由任何一位麻醉医师或其他医师在手术室或病房进行,具有普适性,可应用于任何一家医院,无论是基层医院还是三级甲等大型医院。3. 可为全世界修订输血指南提供依据。

2021年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 欧阳光明(2021.03.07) 二、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2、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3、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1、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2、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 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 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 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三、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 >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 置换或人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 内习惯性按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 (4)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5)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四、血小板 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 板 3、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