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的茶文化

不同国家的茶文化
不同国家的茶文化

不同国家的茶文化

——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课题:

不同国家茶文化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尹连辉

组长:吴俊祥

组员:李恒、徐冉、夏恒博、刘雪明、刘雪萍、刘洪旭、王魁、梁焕焕、高俊

研究方向:

1.中国茶文化

2.日本茶文化

3.欧洲茶文化

4.亚洲其他国家茶文化

5.非洲大洋州地区茶文化

研究内容:

一、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其核心为和,具有深远的哲思。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

“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各朝代的茶

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备茶过程如下:将茶饼用火灸烤。将烤茶饼放入铜制茶辗辗成颗粒。用茶罗筛茶粒取细末。为了改善茶叶苦涩味,常加入薄荷、盐、红枣或姜片调味,并多外加龙脑等香料。将细茶末连同上列材料,调和成酱。然后用茶酱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来越丰富,饮茶也日益考究,开始重视茶叶的本身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此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并趋向以散茶为主,同时烹饮的手续也大为简化。

到了清代,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城市的茶馆,并逐步兴起,成为适合各个社会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并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茶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2.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茶的特性

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中国名茶掠影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杭州不仅以西湖闻名国内外,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颜色:色泽嫩绿泛黄。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绿茶。滋味:汤色嫩黄(绿)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浓醇。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有茶中之王的美誉,产于福建“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中著名的以大红袍享誉世界。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颜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绿茶。外形:外形条索紧结呈卷曲如毛螺,白毫显露。滋味:香气清爽持久;滋味鲜爽味醇;汤色嫩绿明亮。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绿茶。颜色:嫩绿油润。外形:细扁如雀舌,芽似锋;白毫显,色似象牙。滋味:嫩毫香清新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杏黄清澈。

二、日本茶文化

●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发展

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

的煎茶法。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

●茶具

地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茶罐、仕覆、茶杓、茶筅、水屋

●饮茶步骤

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

●流派

安乐庵流、怡溪派、上田宗个流、有乐流、里千家流、江戸千家流、远州流、大口派、表千家流、织部流、萱野流、小堀流、堺流、三斋流、清水派、新石州流、石州流、宗旦流、宗徧流、宗和流、镇信流、奈良流、南坊流、野村派、速水流、普斋流、久田流、藤林流、不白流、不昧流、古市流、细川三斋流、堀内流、松尾流、三谷流、武者小路千家流、利休流、薮内流、古石州流。

●文化

茶道里禅的内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禅”,什么“喝茶去”,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复而熟练的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处处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时光来领悟。

三、欧洲茶文化

提起西方人饮茶,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世界的茶叶消费王国——英国。其实,最初将茶叶传到欧洲的,是荷兰商船。

家庭中也兴起饮早茶、午茶、晚茶的风气,而且十分讲究以茶待客的礼仪,从迎客、敬茶、寒暄至辞别,都有一套严谨的礼节,既寓有东方人的谦恭美德,又含有西方的浪漫风情,融合了东西方的精神文明。目前,荷兰人的饮茶热虽已不如住昔,但饮茶之风依然存在,本地人爱饮佐以糖、牛奶或柠檬的红茶;而旅居荷兰的阿拉伯人则爱饮甘冽、味浓的薄荷绿茶,而在几千家的中国餐馆中,则以幽香的茉莉花茶最受欢迎。

茶叶的早期输入1636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法国人开始接触到茶叶。法语中,开始有了“茶”一词。由于茶最早是由荷兰人

转运至法国的,因此法语中“茶”(the)和荷兰语中的“茶”(thee)一样,都源于福建厦门的闽南话“茶”的发音“te”。1700年8月3日,一艘名为阿穆芙莱特(Amphitrite)的法国船只,从中国运回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拉开了中法茶叶直接贸易的序幕。

此后,往来于中法两国,运送茶叶等货物的船只逐渐增多。但这一时期法国的茶叶进口贸易尚未独立开来,多是和其他货物一起输入法国的。1728年(清雍正六年),法国首次在广州建立商业据点(P.478),从中国收购茶叶等货物更为方便快捷。

社会上层接受茶

茶叶传入法国初期,医药界曾一度反对饮茶。1648年,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医生归·巴丹(Gui Patin)说茶是不适于本世纪的奇物,而一些法国医生却认为茶叶中含有一些可能的医药成份,于是医药界人士展开笔战。

不久,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约在1653至1666年间,法国神父亚里山大·德·科侯得斯(Aiexander de khodes)在所著的《传教士旅行记》中,称:“中国人之健康与长寿,当归功于茶,此乃东方常用之饮品。”

英国茶文化起源与发展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无聊,心想此时距离穿著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Party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

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得生活文化内涵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代(公元1837~1901)是大英帝国最强盛得时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人们醉心于追求艺术文化得内涵及精致生活品味

1、喝下午茶的最正统时间是下午四点钟(就是一般俗称的Low Tea)

2、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士是着燕尾服,女士则着长袍。现在每年在白金汉宫的正式下午茶会,男性来宾则仍着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伞;女性则穿白天洋装,且一定要戴帽子。

3、通常是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非不得以…才请女佣协助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4、一般来讲,下午茶的专用茶为大吉岭与伯爵茶、火药绿茶、或锡兰茶传统口味纯味茶,若是喝奶茶,则是先加牛奶再加茶。

5、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点心是用三层点心瓷盘装盛,第一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开回吃。至于Scone的吃法是先涂

果酱、再涂奶油,吃完一口、再涂下一口。

英国茶文化杯具及摆放

瓷器茶壶(两人壶、四人壶或六人壶。视招待客人的数量而定);滤匙及放筛检程式的小碟子;杯具组;糖罐;奶盅瓶;三层点心盘;茶匙(茶匙正确的摆法是与杯子成45度角);七吋个人点心盘;茶刀(涂奶油及果酱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餐巾;一盆鲜花;保温罩;木头拖盘(端茶品用)。另蕾丝手工刺绣桌巾或托盘垫是维多利亚下午茶很重要的的配备,因为象征着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重要家饰物。

喝茶的摆设要优雅,正统英式下午茶,所使用的茶以"红茶中的香槟"--大吉岭红茶为首选,或伯爵茶,不过演变至今连加味茶都有。就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来说,对于茶桌的摆饰、食具、茶具、点心盘等都非常讲究,道具包括茶杯、茶匙、茶刀、茶碟、茶盘﹝装点心﹞、叉子、糖罐、奶盅瓶、餐巾等,及茶壶、漏杓、三明治盘共用,将这些食具摆在圆桌上,桌巾亦可选择刺绣或蕾丝花边,再放首优美的音乐,此时下午茶的气氛便营造出来了。

有了这些气氛更要有优美的装饰来点缀,在摆设时可利用花、漏斗、蜡烛、照片或在餐巾纸上绑上缎花等等,都是很好的装饰方式。

法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

与欧洲的其他国家相比,法国的茶文化形成较早。其原因在于,“浪漫的法国人在接受中国茶产品的同时,能够从精神领域中去体验茶文化的品味和情调”。早在17世纪,法国上流社会就把中国茶视为贵族饮料,有文化的人在一起喝

除清饮茶汤外,法国人开始尝试其他的饮茶方式。路易十四时代的史学家德·塞维涅夫人曾报告说,德·拉·布利埃侯爵夫人(Marquise de la Sabliere)开始尝试往茶中添加牛奶的喝茶方法[2]。这种新的品茶方式,很快还传到了英国,大受英国绅士们的欢迎。茶,常常探讨茶的品牌品色,时常传递来自中国的茶信息,他们总是试图从茶叶本身搜寻一种神秘的文化迹象。

南亚·东南亚茶文化

印度茶文化

据可靠记载,印度第一次种茶是在18世纪英国统治下,那时少量的茶籽由中国传至印度,并被种植于加尔各答的皇家植园中。

印度有一种辣茶,在茶水中加入牛奶、糖、姜、胡椒和各种香料,如豆蔻、桂皮、丁香

等,这种茶已经由印度裔人传入美国。

斯里兰卡茶文化

所谓的斯里兰卡红茶指的就是锡兰红茶,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在这片光明富饶的热土上,肥沃的土壤和雨露的滋润孕育了馥郁甘甜的著名红茶。作为生产红茶的国家,斯里兰卡有其独特的饮茶文化。

关于斯里兰卡的产茶历史,可追溯到西方殖民者扩张领土的时代。最初,西方殖民者在斯里兰卡和印度种植了茶树,后来取代了中国的地位向西方输出茶叶。1824年,斯里兰卡从中国引进茶树,1867年从印度引进茶树,目前斯里兰卡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茶叶生产国,地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说到斯里兰卡生产茶叶的原因,就要从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说起。斯里兰卡属于热带气候,在赤道附近,长年处于夏季,降水丰富,非常适合茶叶种植。斯里兰卡的高地上,根据海拔的高低茶叶的品质可以分为:低海拔茶(600米以下),中海拔茶(600~1200米)、高海拔茶(1200米以上)。根据不同的气候区域,茶叶专家还将其分为38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的茶叶都有自己的品质特点。

在斯里兰卡喝茶时加奶会被认为是鄙俗的表现,他们认为加奶损坏了茶叶原有的香味。当然他们也会制作出不同口味的果味茶、姜红茶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巴基斯坦茶文化

被称作“清真之国”的巴基斯坦,绝大多数国民信奉伊斯兰教,遵守教规,不饮酒。他们最喜欢的饮料就是牛奶红茶。巴基斯坦人平时的饮食以牛羊肉和乳类为主,果品,蔬菜吃得较少,恰好可以用牛奶红茶来消食除腻、解渴消暑、提神生津,因而饮牛奶红茶便成为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

由于巴基斯坦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较深,他们饮茶也像英国人一样喜欢饮用红茶,更喜欢饮用牛奶红茶。饮牛奶红茶在他们每天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天的早晨、中午和晚上作为就餐的辅佐食品,是必须有三次饮牛奶红茶的。至于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论是在机关、企业、商铺或田间,也都有牛奶红茶可饮。一般地说,每天饮牛奶红茶五六次是极为平常的事。

他们泡牛奶红茶的方法都是用水壶烹煮。将水壶里的水煮沸后,加入红茶,在煮沸,将茶渣用过滤筛滤掉,斟入茶杯,再加上牛奶、白糖,搅拌均匀后就可以饮用牛奶红茶。一般在家里、机关、企业、田间,以及一些茶摊、饭店,大多是饮用这种牛奶红茶。但也有的地方通行饮用绿茶,加上白糖和几粒豆蔻,以增加清凉的滋味。

巴基斯坦人饮牛奶红茶使用的茶具很讲究,其茶具大多是铝制的。除了常用的水壶、茶壶、茶杯之外,还备有过滤器、糖罐、茶筒、奶杯。他们使用的茶杯没有盖,却有一个茶托,饮牛奶红茶时端着茶托,并不直接端杯而饮牛奶红茶。

孟加拉国茶文化

孟加拉国的茶树种植可追溯到英国殖民统治时间。1857年,英国殖民者在希尔赫特北部建立了第一座茶园--马尔尼查拉茶园。由于希尔赫特地区的气候适合茶树的生长,到19世纪末,这里已经建立了150座茶园,大部分归英国人所有。自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后,茶园的所有者已变成孟加拉人。

孟加拉国的茶与中国茶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不是绿茶,不是红茶,而是黑茶。茶叶经过采集后被运至工厂加工,经过数道工序之后,变成黑色的颗粒,这便是黑茶。

加工出来的颗粒有大有小,颗粒大的茶喝后会感觉比较清淡,颗粒小的会感觉味道浓厚。

孟加拉人冲茶先将一小勺茶放到茶杯里,倒入开水,5分钟后用筛子将颗粒滤出,一杯清茶就备好了。但人们一般不喜欢喝清茶,他们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和糖。

菲律宾茶文化菲律宾是个多种族的国家,因此,菲律宾吃的艺术也融汇了这些国家的部分特色,而影响最为深远的要算西班牙的口味了。西班牙16世纪占领了菲律宾,前后共统治了300多年,将西式的食制带到了菲律宾。菲律宾的餐饮业层次丰富,风格多样。喝茶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当地的茶楼不少是广东人经营的,风味与粤港一带相近。其茶点的精致,环境的优雅,并不亚于香港的茶楼,价格也与香港相仿。下午茶是西班牙统治者遗传下来的习惯。菲律宾人除了午餐和晚餐外,非常重视下午茶。一如英式下午茶,各式饮品、三文治及饼食都是菲律宾人的下午茶食品。但菲式下午茶则更为丰富,通常都有几款热小食。

马来西亚茶文化

早期由于中马贸易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当地的华人为了有足够的茶叶以便饮用,不少爱茶茶文化自然是当地华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闲暇的时候泡上一壶茶,与朋友品茗谈天可以说是马来西亚当地华人生活写照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镜头。当地的华人也深知茶叶所具有的独特药疗功效,因为当地的中药店也有收藏到六堡茶做为药材。除此以外,茶在当地华人的宗教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大多数华人都有信奉佛教、道教的传统,在用茶水贡奉神佛之后他们会将茶水拿来饮用,以图得驱邪保平安的好意头。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下,自然不少华人喜欢上了茶这一独特的可收藏的“饮料”。

据当地华人回忆,当时在大马也有不少的六堡茶,除了是在茶楼饮用外,也有不少是被家庭购买用来拜神用。因此早期的大马除普洱茶外六堡茶也是当地华人消费和收藏的宠儿。由于近几年普洱茶炒作的升温,在大马普洱茶的进口量大大增加,相比之下六堡茶在大马的持有量就相对减少了。随着越来越多人追求“越陈越香”,同样也具备这个特质的六

堡茶也引起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关注。

而英国红茶的另一旁支是马来半岛印度裔人的拉茶,当地的印度裔人把红茶和奶混合后,不断抛来抛去,就像拉出来一般,因此称作拉茶。而拉茶也是马来半岛一种表演方式。

印度尼西亚茶文化印度尼西亚的冰茶在一日三餐中,印度尼西亚人民认为中餐比早、晚餐更重要,饭菜的品种花样也比较多。但他们有个习惯,不管春、夏、秋、冬,吃完中餐以后,不是喝热茶,而是要喝一碗冰冷的冰茶。

凉茶,又称冰茶,通常用红茶冲泡而成,再加入一些糖和作料,随即放入冰箱,随时取饮。在印度尼西亚,直葛人品茗风气很浓,他们把饮茶当作是饮食文化之高度享受。POCI 茶是当地饮茶首选,即以小茶壶泡茶啜饮品味,当地人饮用时喜欢在茶中掺上茉莉花,让茶芳香可口。茉莉花过去多在直葛近郊市镇北加浪岸栽种,之后,才移植至直葛之苏拉塔迪与西杜哈尔惹村庄,就地取材,方便之极。

直葛POCI茶每壶一般售价6千盾,雅加达售价七千五百盾至一万盾不等。直葛人对饮茶独爱。他们爱饮深具特色茶味的茶,直葛人说,NASGITEL,这是PANAS-LEGI(甜味)、KEN-THEL(味强),或说W ASGI-TEL,意是WANGI、PANAS、LEGI、KENTHEL。

直葛茶文化

史载,直葛人在17世纪时期,已受中国人饮茶文化风气之薰陶。直葛是中爪哇北部沿海平原地带,是一港口。当时,由中国进口茶叶,供制茶之用。之后,荷兰人利薰智昏,用强迫殖民手段在直葛开辟茶园,产制的优质茶多输往欧洲、荷兰出售,取利丰盈。据说当年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五大产茶国家,即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锡兰、肯尼亚。

时至今天,直葛茶的品种丰富而且多元化,茶叶、茶粉、即溶茶已在印尼茶叶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葛人办喜事,爱用直葛茶装入精致礼品盒惠赠嘉宾。这表明了直葛人以直葛名茶为自豪。在史拉威镇就有四十年代创立之4间制茶厂,它们产品已风行爪哇各地。诸如THE2TANG、THE POCI、THE TONG TJI、THE GOPEK。上述的茶品种在雅加达所有购物中心都有销售。品质好,价低廉,不愧为民间大众化之饮料。直葛人爱饮本土茶,已成传统文化习俗,直葛人不懂饮茶,应该说不是道地直葛人了。

新加坡茶文化

提到新加坡茶艺概况,我们总少不了得介绍一下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肉骨茶”,因为“肉骨茶”就是代表着我们的一个特色。早在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就有了这类算是蛮稀有的新兴食品“肉骨茶”,当时只不过是街边档口或小菜馆的一种设备简陋的饮食文化,顾客只眼市民中的~小部分,过后随着时代演变,从七十年代开始提升到住宅区和餐馆,在规模

和卫生方面上比较具备专业水准。

若说“骨肉茶”只和茶扯上半天的关系,这种说法是非常中肯的,不明白的人,常误以为“肉骨茶”是中国茶的一种,其实所谓“肉骨茶”指的是一边品尝香喷喷的肉骨场,一边喝铁观音或水仙以便解油。人们常说饮水思源,早期的新加坡华人视喝茶为一种解渴的必需品,就好比吃饭是为填饱肚子一样,以前人们常爱说的:粗茶淡饭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更甭提什么茶艺这么高雅的字眼。

新加坡早期的茶文化,虽谈不上优雅品味,但却是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一大因素,当年执经济牛耳的大菜行比比皆是,例如当时被号称为“四大金钢”的林和泰茶庄、高铭发茶庄、张罂泰茶庄以及高芳困茶庄,无可否认的是这些历史悠久的老茶行对早期的新加坡经济起飞,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西非茶文化

西非地区饮茶主要消费国家有: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尼日利亚、赞比亚、尼日尔、利比里亚、多哥等国家,以消费绿茶为主。这与绿茶所具有的脍炙人口的色、香、味及怡神、止渴、解暑、消食等药理功能和营养作用是分不开的。非洲西部地区,人们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教规禁酒,而饮茶有提神清心,驱睡生津之效,故以茶代酒,蔚为成风。许多国家的人民,在向真主祈祷开始新的一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茶,茶是当地的一大嗜好。

因为西非地处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境内或周围,常年天气炎热,气候干燥,那里的人们出汗多,消耗大,而茶能解干热,消暑热,补充水分和营养。加之,西非人民常年以食牛、羊肉为主,少食蔬菜,而饮茶能去腻消食,又可以补充维生素类物质。

因此,这里的人民不但好饮茶,而且嗜茶为癖,饮茶如粮,不可或缺。而饮茶风俗,富含阿拉伯情调,以“面广、次频、汁浓、掺加作料”为其特点。茶的冲泡浓度,其投茶量至少比中国多出1倍。饮茶次数,至少一天在三次以上,而且一次多杯。

西非人民习惯饮薄荷糖茶,他们在冲泡茶叶时,多数习惯于浓茶加方糖,并以薄荷叶佐味。因茶是清香甘醇的天然饮料,糖是甘美的营养品,薄荷是解暑的清凉剂。茶、糖、薄荷三者相融,益显奇效。少数也有习惯于在冲泡绿茶时加糖后直接饮用的。

新西兰茶文化

新西兰是一个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居民多是欧洲移民,长期以来有饮茶习惯,平均每人饮茶量高达4.5公斤,所以茶叶进口占很大比例。

新西兰一向视饮茶为人生一大享受,特别在还带有极浓厚英国色彩的南岛基督堂市

等地区。当地居民通常每天喝茶七次,包括喝早茶、早餐茶、午茶、午餐茶、下午茶、晚餐茶和晚茶。且每次都是郑重其事地坐下来喝,每次喝茶,泡红茶、加糖和奶等样样都要齐。许多机关、学校、企业公司等,都特别订出饮茶时间,让大家享受这一传统习惯。

新西兰人茶叶泡制方法,大体使用英国方法——烹煮法。泡茶常用两只壶,一只盛茶,另一只盛热水,茶的浓淡按个人口味调节,但茶的浓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另外,新西兰饮茶都喜欢用牛奶调茶,习惯于加糖加乳,要求汤浓,汤色红艳,喜欢外形粗壮、乌润、紧结重实的大号红碎茶。袋泡茶叶要求浓度好,汤色红颜。

新西兰人每日饮茶4-7次,每次1-3大碗。新西兰人习惯早晨起床后饮茶一大杯,辅以一片涂上奶油的面包,或一些饼干。早饭时又饮茶一大杯。上午十一点进早茶,这不但是家庭中的事,而且为大多数办公室及商场所袭用。全国大多数的居民多在午餐时饮茶。午后四点,家庭、旅馆、饭店、茶室、及办公室,又有茶的供应。当晚餐时饮茶者更多。新西兰的茶室分很多级,一般小店供应面包、奶油、饼干和茶水。大的百货商场设有豪华茶室,在每天上午八时以及下午四时特别拥挤。以社交为目的的早茶和午后茶同样普遍。

新西兰人普遍喜欢喝茶,每年每人平均茶叶消费量居世界第三位。在新西兰人的心目中,晚餐比早餐和午餐更为重要。而他们则称晚餐为“茶”,有代表性的晚餐是一道肉食荤菜,一道蔬菜,一道甜食。

新西兰人就餐一般在饮茶室里举行,因此这里的茶室星罗棋布。在茶室里,每顿都供应茶水。茶水的品种有奶茶、糖茶等多种。但是就餐之前一般不给茶水喝,只有等用餐完毕后,才有供应。

新西兰人因为喜欢喝茶,上午和下午都安排有喝茶休息的时间。客主双方进行交谈或供求双方进行谈判时,一般都先敬上一杯茶,表示客气。

西亚茶文化

伊朗茶文化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中国和波斯(中国史称安息)就有友好来往往来,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进行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伊朗人称茶为“茶依”(Chayi),这种与汉语的巧合,说明中伊之间在茶文化交流上的源远流长。

伊朗人饮茶饮的是红茶,不但茶汤要呈红茶,连茶杯也要求是红色的,而且是红色的玻璃杯。这样,茶汤颜色与茶杯颜色相应成趣,艳丽别致。

更特别的是,伊朗人喝茶讲究的是见水不见茶,送到客人面前的这杯茶,杯底不能有茶叶的渣滓,而且要求茶汤还是热的,还得具有茶香。因此,他们在泡茶时除了讲究茶壶的过滤作用外,还要保持茶汤温热和香味。其解决办法是,把茶壶置于一个巨型的水壶顶部。

从而水壶里产生的湿热蒸汽,就回源源不断地向上升腾至茶壶底部,使茶汤保温,并溢出茶香。

伊朗人饮茶还习惯“含糖啜啜茗”,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饮茶方式。由于新沏出来的浓红茶略带苦涩味,因此,外国人饮红茶是大多有加方糖的习惯,甚至加上牛奶,以此消除苦涩的味道。然而,伊朗人却不加牛奶,为的是以免失去红茶的茶香;他们更不把方糖加在红茶中,搅拌后才饮;而是先把方糖放在嘴里,然后才啜茗。这种饮茶方式,可以根据苦涩的轻重,用咀嚼方糖程度,各自调整红茶的甜度。

伊朗的“茶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伊朗人将品茶与品味艺术和民间工艺品熔于一炉,而且更为接近平民。在伊朗,你不难找到那些散发着浓郁传统文化味的茶馆,那里面,充溢着漂亮生动的风情壁画,悠扬怡人的民族音乐,满天繁星一般的手工印染纺织装饰品和精巧别致的民间工艺品。这一切,使伊朗的茶馆更像个“民间艺术博览会”。

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就有许多传统的茶馆,它们大多数是露天的,里面种着树木、花草,有的还设有中央喷泉。这种茶馆一般叫花园宾馆,夏天的时间生意特别红火,因为人们在这里可以边喝茶、边乘凉。伊朗政府很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许多茶馆都还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这些茶馆的饮茶器具、内外装饰、服务员服装等都保持着传统风格。当你进入这些茶馆,就仿佛回到了波斯文明古国。

土耳其茶文化

土耳其人喝茶很普遍,土耳其茶(土耳其语:?ay)属于红茶的一种。土耳其人最早喝咖啡,但是20世纪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垮台之后,原来属于土耳其的可以种植咖啡的阿拉伯地区脱离土耳其,土耳其不得不进口咖啡。而在土耳其本土的黑海东南岸地区可以种植茶树,于是土耳其人逐渐开始喝本国出产的红茶。

土耳其人的好客热情,请喝茶更是他们的一种传统的习俗。主人往往热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苹果茶。土耳其茶起来较苦,虽然茶味浓浓,却不是那么讨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扑鼻,然而浓的化不开的感觉并不是每个初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产的苹果茶,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男女皆爱。酸酸甜甜的苹果茶,浓浓的苹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著清寒的秋日,喝来格外的舒爽。而土耳其街上最多的不是咖啡厅,而是茶馆,土耳其人便十分喜欢到茶馆喝茶并谈天说地。

巴基斯坦·阿富汗茶文化

巴基斯坦人的主要饮料是奶茶,多以红茶为原料。方法是先煮茶,然后取出叶子,再加进鲜奶和糖。早起喝奶茶一人一杯,加几块点心。机关工作人员和工厂工人,每天上下午还有法定的喝奶茶时间,有茶房专备煮好的茶,供职工饮用。

阿富汗人也喜欢喝茶,有奶茶、砖茶等。请人喝茶往往要连喝3杯,第一杯止渴,第二杯表示友谊,第三杯是礼节性的,如果确实不想再喝,可用双手在杯子上盖一下,以示谢绝。

非洲茶文化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都喜欢绿茶,但饮用时总要在茶叶里加入少量的红糖或冰块,有的则喜欢加入薄荷叶或薄荷汁,称为“薄荷茶”。这种茶清香甜凉,喝起来有凉心润肺之感。由于北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不许饮酒,却可饮茶。因此,饮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来访时,见面“三杯茶”,按礼节,客人应当看主人的面,一饮而尽,否则视为失礼。

另外,埃及人喜欢甜茶。他们招待客人,常在茶里放许多白糖,同时送来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这种浓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里就会感到黏黏糊糊的。

大洋洲茶文化

大洋洲,地处南半球。茶是大洋洲人民喜爱的饮料,主要的饮茶国家和地区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所罗门群岛、西萨摩亚等。

大洋洲饮茶,大约始于19世纪初,随着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传教士、商船,将茶带到新西兰等地,日久,茶的消费在大洋洲逐渐兴旺起来。在澳大利亚、斐济等国还进行了种茶的尝试,在裴济种茶成功。

在历史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居民,多数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因此,深受英国饮茶风习的影响,喜欢饮用牛奶红茶,或柠檬红茶,而且在茶中还有用糖作作料的。对红茶的花色品种,钟爱茶味浓厚、刺激性强、汤色鲜艳的红碎茶。由于大洋洲饮的是调味茶,因此,强调一次性冲泡,饮用时还须滤去茶渣。

大洋洲人饮茶,除早茶外,还饮午茶和晚茶。至于茶室、茶会等几乎遍及社会的每个角落。尤其是新西兰,人均茶叶消费量名列世界第三。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

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英国本土并不出产茶叶,却是世界上人均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利用茶叶这个舶来品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英国红茶文化,开创了优雅自在的欧洲下午茶生活方式,成为许多国家追捧的对象。二者有何差异?本文将加以论述。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圆、红枣。加桔皮、薄荷的方式源自于中唐以前的煮茶法:从食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通常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而现在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在熬好的砖茶浓汤中加入盐、酥油、奶等制成;回族以茶叶、龙眼干和冰糖混合冲泡成的盖碗茶,俗称为“三香茶”,再加上葡萄干和杏干,通称为“五香茶”,如果再加上枸杞、花生仁和芝麻冲泡,则称为“八宝茶”。另一类是汉族的“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沿袭着明清时的茶饮传统,以清饮雅赏的冲泡茶为主。 英国人最初饮用的也是绿茶,后来大都喝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据说因为绿茶不易保存,而红茶是发酵程度为80%以上的全发酵茶,不易霉变。不过另一个更可信的原因则是绿茶性寒,红茶性暖,英伦三岛四面环海,终年阴冷潮湿,于是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选择。他们从印度、锡兰、肯尼亚等地进口红茶,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就象他们把来自赤道国家的苦咖啡改造成充满奶香味的甜咖啡一样,这与中国的口味已是南辕北辙。此外,他们还在茶里加蜂蜜、肉桂、胡椒、威士忌、黄油、鸡蛋,以及一切他们想加入的东西,随心所欲的创造了许多口味。用佛手柑油调制的格雷伯爵茶、阿萨姆红茶等少数品种,成为经典而独特的民族茶产品,享誉世界。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称为速溶茶。连袋一起放进热水杯里,一小袋只泡一杯茶。家用茶壶还有过滤杯,用开水冲下,过滤而出。这与中国人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在氤氲的热气中欣赏盛开的茶叶花,已是大相径庭。 二、饮茶礼仪的不同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没有仪式。饮茶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生活习惯,谈不上尊贵与宠爱。所谓的茶文化更多留恋于正式的茶馆里。与之相较,

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有什么

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有什么 旅游通常衍生游乐活动、餐饮及购物等几个环节,与茶文化有很好的契合度。 首先,现在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体验式旅游倍受推崇,既娱乐身心又增长见识,而茶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旅游中游客能品茗香茶并欣赏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能 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休闲生活体验。中国各地现有20多种形式的茶道 表演或茶礼表演,各具地方及民族色彩,且朝着艺术化的、故事化、规范化发展,如浙江的龙井茶礼、湖南擂茶表演、江西的禅茶、广 东福建的功夫茶、云南的三道茶、陕西的唐代宫廷茶道等。茶艺表 演集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茶文化内涵,将民俗、民风、诗词歌舞、书法绘画、壶艺、茶艺等融为一体,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其次,餐饮是旅游的重要环节。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食品也有很长的历史和经验。各地茶叶做的饭菜已超过100种。而茶膳以清淡、爽口、开胃为特色,并配以多种罐装茶饮料和 热饮清茶,非常适应各种年龄段游客的需要。比较有名的有:杭州特 色的龙井虾仁、双龙戏珠;北京特色的纯芽龙须、银针庆有余、茶饺;台湾特色碧螺春笋、绿茶白莲、香片淋饼等。茶餐厅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成为中式餐厅的重要补充。茶膳的基本形式有早茶、套餐、家常菜饭、特色茶宴(婚礼及生日茶宴等),备受各阶层人士 的青睐。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购买一些纪念品及地方特产。有茶文化要素的特色商品是游客喜欢购买的商品之一。在茶文化旅 游景点除了可购买传统茶叶、茶具产品和一般旅游茶产品之外,新 型茶叶商品如茶饼、茶糖、保健功能茶、减肥茶、茶类字画等也拓 展了茶文化商品的名单。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 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

茶文化旅游概论的介绍

茶文化旅游概论的介绍 2014年11月,全球第一本系统的茶文化旅游专著《茶文化旅游概论》于2014年11月正式面世,该书由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省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余悦教授和王柳芳博士合著。 全书共计46万字,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系统的茶文化旅游指导用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強的实践指导。本书绪论概述了茶文化旅游的理论建构;正文的10章依次为:茶文化旅游概述,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历史概况,当代中国茶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茶文化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当代茶文化旅游的类型与开发模式,茶文化旅游的规划与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营销,中国茶文化旅游热线的提升,全球视野下的江西茶文化旅游,中国港澳台及海外茶文化旅游的资源与特色。 新年伊始,手头得到一书,茶文化专家余悦、王柳芳博士所著《茶文化旅游概论》一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茶文化旅游的指导书籍。 该书从中国茶文化旅游概述、茶文化旅游的历史概况、当代茶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当代茶文化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当代茶文化旅游的类型与开发模式、茶文化旅游的规划与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营销、茶文化旅游热线的提升、全球视野下的江西茶文化旅游、港澳台及海内外茶文化旅游的资源与特色等十个方面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当前,茶文化旅游的拓展与提升,是迫在眉睫和亟待创新的关键时期,作者力争对建构茶文化旅游的理论体系作有益尝试,试图努力填补中国茶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空白,并从深层次剖析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 该书指出,中国茶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明确概念和专项的特色旅游项目,是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旅游景区从单纯热衷自然景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文化的开端,起源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陆羽《茶经》的问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 着茶文化的萌芽产生。 宋代时期茶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铸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品茶悟道,感受心灵的脱俗,一种惬意,一 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个品茶人的内心所归。 喝茶是为了让心平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叶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万物,茶文化 中缺少不了静谧的意境。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 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 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 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 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 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 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 自嘉。”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 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艺

中英茶文化差异word版本

Acknowledgements I am very grateful to my supervisor Ms.Zhang who gave me encouragement, careful guidance and helpful advice to me throughout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It is she that not only gave me many valuable advices but also let me know how to write this topic. What' s more, I should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Ms. Zhang again for her insightful advice on my choice of the topic and valuable comments on my thesis. I am also indebted to my other teachers who had given me their sincere help and guidance and to my classmates who had given me thei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to me in the course of my studies. Of course, I also thank our school library which provides me with so many useful reference books and collected data. And my last special thanks would go to my dearest families. When I make a success, they are more excited than me, and support me to do better. Even though I failed, instead of blaming, they always share sorrow with me, an encourage me not to give up. In a word, the support from these people is always my momentum during my university study years even all the way.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1.以茶资源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绿色生态观光游 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 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 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 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 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 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 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自1980年杭州建立“茶人之家”以来,全 国已相继建立了北京“老舍茶馆”、“福州茶艺馆”、“青藤茶艺馆”等数百家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 3.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俗旅游资源,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等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 资源。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 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 层境界。现在,黄山的绿茶探源、安溪的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 茶民俗游等都非常火爆,正逐步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中的精品。 4.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中国茶文化简述

中国茶文化简述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 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 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 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 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 近年来,国内建起了一些生态旅游茶园,这是一种新型的“茶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六堡镇,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扩大,一些投资者也逐步把目光投向了特色农家旅游业的开发。 一、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是指将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将茶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 茶文化旅游的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茶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游客在茶业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到茶园的优美风光 ,也更加深了对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层面的需求,而且人们的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得到满足。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实现了茶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拓展 ,增加了茶农取得经济收入的渠道。发展茶文化旅游,要加大茶文化宣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办好茶业博览馆、名优茶交易会、茶文化节 ,将茶园一茶厂一茶馆一茶业博物馆等场所组合成为旅游产品。 二、开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1、茶文化旅游拓展了茶业产业链 传统的农业只专注于土地本身的耕作的单一经营方式 ,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农产品。茶产业也是如此茶农只顾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茶、采茶、制茶、卖茶,年复一年。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紧张与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他们开始怀念和向往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 ,而这一切无疑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茶业旅游作为农业旅游中的一种形式,除了为游客提供修养生息、放松身心的环境之外 ,本身更具有吸引游客的自然资源优势,茶乡多半依山伴水,风景秀丽。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茶叶是农产品中文化品位最高的一种,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除了可以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茶文化旅游开发(1)

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相关 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 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实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 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 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展开的,涵盖观光、 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 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 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 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 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 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八大旅游产品之一。所以,对普洱茶文化 实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动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 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 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长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 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 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 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1、中西方茶文化的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的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以英国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2、各国的茶文化 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下面选取了一些代表国家和地区,去领略同一片绿叶,被赋予的不同内涵。 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第二站:英国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

茶文化旅游 [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茶文化旅游[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要深度挖掘旅游的茶文化内涵,要用深层次、多元化的茶文化价值吸引旅游者,要深入到民间,搜集当地的茶文化典故、传说以及名人佚事等。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一起来看看。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1 低碳经济下茶文化旅游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体会到石化能源经济带来的苦果。在此情况下,低碳经济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研究。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内容的文化旅游经济,因为其低碳、环保、人文的多种原因,逐渐被各地开发出来。本文就如何围绕茶开展文化旅游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以期为我国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茶经济;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近两年我国大范围遭遇雾霾袭击,多地PM10、爆表,部分地区指数甚至达到500以上,当地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率飙升,因盲目、不计代价的发展能源经济而导致的环境污染让国人备受折磨。在这种情况下,低碳经济、碳排放等新的经济概念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经济学者所关注和提及,一批新兴的文化旅游概念和实体脱颖而出。其中,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被全国多地采用并不断扩展着。本文就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1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通过产业转型与创新、开发新能源等多种手段,减少传统能源损耗,进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目的的一种低能源损耗的经济形式。近年来我国雾霾范围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增加低碳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经济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改革开放30余年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我国之前100多年的经济总和。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经济问题,其中尤其以能源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最为显著。多地出现了水污染、土污染等,部分地区甚至因此导致恶性疾病的高发,尤其是近年来逐步加重的全国性的雾霾的发生,使环境污染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忧虑。以钢铁大省河北关停多地低效钢铁厂,降低损耗保护环境为代表的以高消耗低产出的能源经济或者被强令升级,或者逐渐被新能源经济所取代。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多样性的需要。低碳经济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代表的经济形式,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低且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采用具有清洁和可再生特性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多种新能源,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减少之前的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结构,重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无碳或低碳能源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多领域多方面全面开花。 低碳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低碳经济是“低碳”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保护现有和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多元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解决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国情和巨大基数人口导致的巨大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民族的振兴与腾飞,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和国力的可持续发展。 2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的特点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 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 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 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 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 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再南朝宋 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 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 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

中英茶文化跨文化比较研究

2017年第08期 学术专业人文 茶趣 4中国文学作品体系中对茶文化理念的应用与融入 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创作过程及发展内涵进行研究,我们不难 发现在传统茶文化理念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就是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传承茶文化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在传统以茶和茶文化为创作题材的文学作品体系中,其中有很多茶文化思想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因此这就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提供了有效帮助。我国文化历史极其悠久,形成了各种体系化的文化作品和内涵,因此,我们想要研究传统茶文化的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就要结合我国古代与茶相关的那些素材的创作状况,通过深入研究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内涵,了解茶文化的具体应用过程和实际效果。这是要随着当前传统文化发展日益成熟,加上多元文化发展日益完善,传统茶文化正在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危机和压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互联网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推崇日益加深,如今传统我国传统文化正面临巨大的传承压力和危机,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缺乏传统茶文化传承的具体载体,所以深层次剖析,合理认知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其中所具备的要素理念就极其必要。 茶文化实际上就是随着人们对茶的研究认知与成熟过程中,在种茶、制茶和饮茶过程中,整个饮茶习惯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立文化体系,而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具有传统社会价值理念和新的社会规范,因此,可以说传统茶文化,就是饮茶习惯和生活习惯与传统文化礼仪的全面融合,深层次全面认知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不仅反映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新理念的具体成熟和完善,同时更是全面展现了,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传承价值和优势,虽然当前整个社会发展日益成熟,如今将实现对传统社会发展的有效之道,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文化理念对其进行有效融入,而这正是当前传统茶文化价值认知的基础和关键。 我国是传统的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还是整个文学作品中所具备的文化理念内涵,都有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当前多元文化传承发展日益成熟,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日益必要。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传统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有效提升自身文化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为我们了解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学发展提供了有效帮助和前提。 5结语 通过对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元素和物质精神理念,不仅包含了以茶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同时还包含了传统的音乐,舞蹈艺术和茶文化理念等等,随着当前传统茶文化理念发展不断成熟,茶道艺术逐渐体系化,融入了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规范,从而使得整个传统茶文化实现了全面系统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临风.浅析英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学发展的影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09-114. [2]金珍淑.海盗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3):151-155. [3]冯素娟.中国茶对英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5(2):75-863. [4]谷李炜.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J].西方文学,2015(17):115-118. [5]张利平.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J].农业考古,2016(1):19-23. 作者简介:黄羽(1983-),女,四川南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在几千年的饮茶历史中,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理念,还是相应的文化价值,都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认知传统茶文化,不仅能够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力,更重要的 是为我们解决多样问题提供重要基础和保障。 1中英茶文化的具体特点和不同分析 全球经济文化不断融为一体,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 文化元素,茶文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在英国人了解茶叶的特性之后,逐渐将茶叶和茶文化融入英国本土,尤其是与英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相融合,从而构成了极具自身特色的茶文化理念,可以说英国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海外地区极具自身特色和内涵的独立文化体系。而到18世纪,英国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均茶叶消费量超过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国家。 客观的讲,中英茶文化都是在自身茶文化理念的基础上,饮茶习惯与文化体系所不断融合,而形成的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中英茶文化体系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英茶文化实际上都是基于自身文化特点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将生活习惯与具体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资源相融合,从而构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机制。而我国的茶文化体系是几千年不断沉淀和堆积,所形成的独立文化体系。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理念,还是相应的文化资源,都具有我国独立的文化特色。而与我国茶文化所不同的是,英国茶文化实际上是在近现代形成的,尤其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所形成的独立文化体系,其与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相比,有着极大差距和不同。茶文化体系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资源,还是整个文化的特点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首先,中英茶文化都是在饮茶习惯与整个社会发展不断结合之后所 中英茶文化跨文化比较研究 黄 羽 (四川南充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随着当前多元文化交流进一步成熟,如今中英茶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需要在这一背景下不断创新与突破,尤其是要能 够从跨文化视角来认知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有效交流。本文拟从中英茶文化的具体特点和不同分析入手,结合跨文化交流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中英茶文化跨文化交流的客观需要,从而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英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跨文化;比较研究;文化内涵;价值理念398

中国茶文化旅游开发重点景区

茶文化旅游开发重点景区 旅游是知识的探求、美的寻访。从这一角度说,在产茶的地区发展旅游有先天的优势。我国的茶区多分布于南方的丘陵,气候湿润、植被丰富、环境清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茶对生长环境的选择,大都是风景秀丽的地区或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品质优异的名茶尤为突出,许多名茶的产地同时也是著名的景区,如产西湖龙井的杭州、产黄山毛峰的黄山、产庐山云雾的江西庐山、产武夷岩茶的武夷山、产蒙顶甘露的蒙山等。 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通过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而进行的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旅游按照旅游资源的特征可分为:自然景观型、茶乡特色型、农业生态型、人文考古型。 本文依据茶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列举各类型资源的代表景区并进行分析,指出各类型茶文化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了解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明确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未来趋势,以利于后续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一、自然景观型 我国在开发旅游事业之初, 主要是以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为主要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事业自身的不断发展, 这些景区单一的旅游产品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需求, 面对高层次、多元化的旅游市场的变动, 原本开发较成熟的旅游区纷纷开始改造第一代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 设计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参与性强的第二代、第三代旅游产品。 代表景区:杭州西湖 (一)现状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