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主要是为了解释问题解决过程的特点、阶段、使用的策略、影响的因素及其发展特点。能否解释问题解决能力的特征、过程、策略等,关键在于研究方法。要想知道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是怎么样揭示个体的心理过程的,我们要对问题解决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

下面我将简单介绍有关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以及问题研究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而讨论问题解决发展的研究方法及典型实验。

在进行相关的学习前,我们来看一个短文,并仔细想一想如何解决:

两个车站相距100英里,星期六下午2点两列火车分别从各自车站相向而行,一列火车每小时时速60英里,另列火车每小时40英里。在火车开除时,有一只鸟在火车前飞行,速度为每小时80英里,鸟以恒定的速度在两列火车之间来回飞行,问火车相遇时,鸟飞了多少英里?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么?大多数人解决这个问题时都有许多困难,但有些人几乎立刻就解决了,也许你认为他们是数学家,事实上根本不是。(实验心理学资料首页)

一、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问题问题是指需要解决的某种以南。具体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希望达到某一目标,但又没有现成方法可供使用时,这个人所面临的就是问题。

一般来说,问题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目标疑难被解决后的终极状态也成目标状态

第二,已知条件包括与问题解决相关联的各种已知因素

第三,转化状态的手段指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第四,障碍指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

二、问题的类型

按不同的方式来分有多种能够区分方法,这里只讲REITRNAN1965年区分的两种类型:

良好定义的问题:指那些具有完整的初始条件、目标状态和转换手段的问题。许多智力问题和数学问题均属于这种类型,如迷津就是一典型,它的初始状态是路程的起点,目标状态时路程的重点,转换状态既是沿着迷津中的通路尝试着趋向终点。

非良好定义的问题:指形成问题的许多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党你设想如何拥有一个理想的职业时,这个问题的已知条件、终极状态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都不是很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良好定义的问题和非良好定义的问题并非绝对分离,它们不是二元变量,二是连续变量,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三、问题解决的途径

了解问题解决需要的的程序,才能更好的设计实验,研究被试解决问题所经历的心理过程,从大体来说,问题解决有两个必需步骤:

1、问题空间的形成

问题空间是主体所形成的关于问题情境的一种内在表征形式,包括一切有关的状态和操作。状态主要指那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情况,包括初始、中间、目标状态。

操作是指实现从一种状态专项另一种状态的手段。

2、搜寻问题空间的途径

两种途径:

其一是规则系统途径

特点:严密而有序可以确保达到解决目的需尝试所有的可能性耗费时间

其二是启发式规则

特点:对目标和条件进行思考后采取行动省时,但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达到目标具有一定的机遇性和冒险性。

四、问题解决研究方法的变量介绍

要设计实验方法对问题解决发展进行研究,必须弄清楚问题解决中可以运用的各种变量

1、因变量

一般来说有三种测量问题及解决的过程,以我们开头的车鸟问题为例。我们测量的是什么?首先,运用的最多的是,在不同条件下,有多少被试解决了问题。

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中所涉及的饿恩梯可能太容易或至少在时间限制内是可以解决的。从而导致了天花板效应,这样很能确定是否是自变量起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引进其他因变量?第二种作业水平的测量:潜伏期,或者说解决问题的时间。

即使被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们在不同条件下所花的时间不同,因此在不同条件下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就成了一个敏感指标。

因此,我们说潜伏期可能是一种比反应正确率灵敏的因变量指标,因为他能在大多数条件下反映自变量效果的情况。

第三种测量的是,在某些问题解决上存在着一种以上的方法时,问题解决的质量。把问题解决的方法评定为一个顺序量表是可能的,换言之,能够把他们从好到坏进行排序,那么即使正确率和潜伏期测量不能反映出不同条件下的差别,但一种条件下的被试也许比领一条条件下的被试获得更多满意的解决方法。

也许有人想使用这三种测量方法作为问题解决的指标,作为问题解决的会聚操作,但他们之间无直接联系。换言之,自变量的变化可能会使被试在一个短的时间内产生一个很糟糕的解决方法,而与此相反,另一种条件的被试极少可能产生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并且还会花更长的时间。这涉及到了速度—准确性权衡的一种变式。

2、自变量

在问题解决中,最基本的自变量是问题的呈现方式。呈现方式又有几种不同的变化手段。继续以车鸟问题为例,手段之一,我们可以变化解决这一问题所需信息的呈现顺序极其重要性。鸟时速80英里是一关键信息,他被隐藏在问题描述之中,他放的位置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手段之二,变化无关信息的呈现量,此问题中开头的几点开车等就是一个完全无关的信息,应不予考虑,也许无关信息越少解决问题的时间就会越少;另外有无插图说明以及插图的性质也有不同效果。

除了与问题的呈现方式有关的变量外,其他有影响的变量,如在解决问题时是否有时间限制、对解决问题的脚上程度以及不同类别被试的个体差异等也影响问题解决。

3、控制变量

在以人为被试的实验中,凡涉及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实验都比其他复杂,因此必须严格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由于这一领域长使用被试间设计,所以必须谨慎并确保各种条件下的被试在统计上是相等的,或者通过随机分配,或者在IQ等维度上进行匹配在实现,尽可能的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五、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研究个体人之发展时,通常使用的方法是记录下被试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以此作为被试问题解决能力的指标,但其局限性在于并不能反映被试的内部加工过

程,在现阶段,研究问题解决时,研究者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我们现在只是简单介绍其定义,具体的实验操作将在其发展中讲解。

1、中间产品分析法

指在研究个体问题解决能力的时候,并不只是简单的记录被试对问题的回答,而是仔细观察被试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具体加工过程,假如想了解儿童是如何解决迷津问题的我们就需要搜集儿童为达到目标尝试的各种路线。

2、语词记录法

最通常的使用形式是要求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特点:可以较真实的反映被试的思考状况减少主观期待效应适当情况下要配合使用回忆记录(有时被试思考时是沉默时采用)

3、计算机模拟法

指将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计算机程序输入计算机,再让计算机来完成这个过程的方法。原因:之前的方法只能得到一个个单个的加工过程那一是研究者了解到清晰流畅、具有系统性的加工程序。

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者可以将被试所提供的个别的加工过程整合到一起,假设一个产生某些问题解决的思想程序,并将此在计算机上十几运行,如果运行成功,就可以将这个加工程序认为是主体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但并不能保证这是主体在解决问题是所应用的唯一方法,因为达到同一目标的途径往往不止一条。

尽管计算机模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但其最大优点是能给研究者提供主体子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认知加工过程的细节性信息和清晰的逻辑步骤。

六、问题解决能力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心理学史上有两种侧重点不同的研究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他们对思维和学习研究都有深渊的影响,这两种方法是自下而上分析(又称材料驱动分析)和自上而下的分析(又称概念驱动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方法发展经历了的前两个时期,即联想主义时期、格式塔时期对应的也既是这两种基本方法。

(一)、联想主义时期

该时期最早开展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他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一种联想学习过程,带有渐进性质,在学习过程中,适宜的联系逐渐建立,并通过强化得到巩固,不适宜的逐渐消退,这种过程具有尝试—错误的方式。

实验范例:

1、迷箱实验

主要以猫和小鸡为对象,以猫为例。桑代克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一只迷箱。这只迷箱需要三个分离的动作才能把门打开:提起门栓,按压台板,抓外露的绳索。

开始猫是无意识的、胡乱的乱抓,但当偶然碰到那条绳索或拉环或触及按钮时,门就自动打开,然后就用食物予以强化。进过几次反复。多余的动作减少,最后猫学会了解决打开门的问题。

2、迷津实验

以小鸡为实验对象,所用的实验材料是用围栏布置的迷津。在实验时,把小鸡放在迷津中心的一个地方,目的要小鸡找到引向食物和其他小鸡的出路。实验结果发现小鸡的行为和猫仔迷箱的行为类似,解决问题属于尝试错误方式。不同之处表现在:1、小鸡在联想方面要迟缓得多,2、小鸡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分析试误学习时,桑代克特别关注成功。他认为似乎是导致成功的正确行为产生了铭记或学习效应。行为的效果导致成功,而这种效果又在行为中得到巩固。这种紫霞而上研究的历

史影响,在动物学习领域中是极其深远的,它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比拟的,而且也远大于在思维和问题解决领域中的,人类的思维和问题解决侧重比较高水平的概念驱动过程。

(二)格式塔时期

格式塔理论以开始就反对桑代克的联想主义和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他们主张从现象学出发,以事物的整体结构特性来理解心理,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顿悟过程。

实验范例:对黑猩猩的研究

柯勒布置了两种作业,一种作业是在房间里放一些木箱,房间的天花板上吊着一串香蕉,观察黑猩猩能否想办法取到香蕉。

开始时,黑猩猩试图采取跳跃的方式去香蕉,但没有成功。之后黑猩猩在房间里转,突然站到箱子前不动,过一会,他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爬上箱子,取到了香蕉。

另一种作业是要求黑猩猩连接两根竹竿,在铁栏外取到香蕉。最后黑猩猩也能解决问题。概括来说,柯勒在测验黑猩猩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中采用了四种问题:一是迂回问题,二是利用现成工具问题,三是动物必须构成工具问题才能解决的问题,四是建筑问题。

通过这些研究,柯勒等人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黑猩猩,是一个顿悟过程。他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他自上而下的问题解决实验强调对问题结构、计划和概念属性表征而不在于试误,但这一观点在耨中程度上受到从桑代克研究工作发展而来的行为主义基本分析方法的反对。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对心理学都有很大影响。当代心理学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实验研究和理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格式塔学派的影响。

(三)认知心理学时期

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把人看作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与记忆力增长相联系的连续过程,在研究儿童问题解决过程时,他们关注儿童如何表征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以及当儿童的记忆增加时,这些程序的改变。在具体方法上主要有之前我们讲到的口头报告、计算机模拟、模型分析等。具体的研究方法类型众多,有实物操作,如河内塔、量水问题等,也有数字和图形操作,在现代关于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中,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

研究实例:

个体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对问题有关信息的正确编码、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以及从经验中受益的能力等方面。

1、解决天平问题(见儿童发展心理学)也叫平衡杆问题心理学家常用此实验来测查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格勒认为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会将问题中原先忽略的方面编码,使得他们能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规则。他的研究趋向通过他设计的实验得到明确解释。其实验是考察5—17岁儿童使用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解决平衡杆问题。

具体方法:测试时,在每个儿童面前呈现一根在支点上平衡的杆。支点的两端是等长的横杆,横杆可以以支点为中心摆动,在两端的横杆上都有灯具的间隔,由于被放置在两端横杆上的中午的重量以及重物的位置与支点间的距离不等,横杆将向左或右倾斜。在此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根据支点两侧的重物以及重物到支点间的距离等条件,来判断横杆将向哪一侧倾斜。

平衡杆任务测试的是利用重量和距离之间关系的能力。解决平衡杆任务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维度:放在两端横杆上重物的重量以及重物到支点的距离。能否成功解决平衡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对上述两方面的因素进行恰当的编码及合理的分析。

通过观察,西格勒归纳出儿童在解决平衡杆问题时所应用的4条规则:

配图片

规则一:如果杆两侧的重量相等时,处于平衡状态,重量不等时,向重的一侧倾斜;

规则二:如果杆某一侧的重量较重,这一侧将向下倾斜,如两侧重量相等。重物距离支点较远的一侧将向下倾斜;

规则三:如果杆两侧的重量及重物距支点的距离均等,则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两侧重量相等,但与支点的距离不等,距离较长的那一侧将向下倾斜;如果两侧重物与支点距离相等,而重量不等,则较重的一侧将向下倾斜;如果两侧重量以及重物与支点距离均不相等,则出现猜测或混乱;

规则四:如果杆某一侧的重物较重,但重物与支点距离却较短;而另一侧的重物虽较轻,但重物与支点的距离却较长,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计算力矩(重量*距离)力矩较大的一侧将向下倾斜。

如何了解儿童在解决平衡杆问题时所使用的规则呢?最简单的做法是让儿童说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依循的规则。但是,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有时不够准确。假如儿童在回答时只是重复了他在学校或家里听到的解决问题所遵循的规则,而并不是其实际情况时,会使研究者高估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如果儿童限于表达能力而未将运用的规则表达清楚时,又会是研究者低估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克服这种直接报告的局限性,西格勒设计了一种“规则评价法”将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对不同规则的应用形成了某种联系,从反应方式推知所使用的规则。西格勒根据上述的四个规则,将天平问题具体化为六个方面:

1、平衡问题:支点两侧重量以及重物与其的距离均相等

2、重量问题:两侧重物到支点的距离相等,但重物质量不等

3、距离问题:两侧重物质量相等,但到支点的距离不等

4、重量冲突问题:支点一侧重物较重,另一侧较轻,但与支点距离较远,这时较重的一侧将向下倾斜

5、距离冲突问题:支点一侧重物较重,另一侧重物与支点距离较远,这时较远的重物的一侧向下倾斜

6、平衡冲突问题:支点两侧重物质量以及与支点的距离均不相等,但力矩相等,这时处于平衡状态。

使用不同规则的儿童在解决上述这六种类型的具体问题时将表现出不同的反映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图标中看出:

1、那些能够应用规则一的儿童能解决平衡问题、重量问题、重量冲突问题,而不能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

2、能应用规则2的儿童,除了能解决上述的三种问题,还能解决距离问题

3、能够应用规则3的儿童,不仅能解决前三个问题还能在概率水平33%的可能性上正确解决后三个问题

4、能够应用规则4的儿童能解决所有问题。

2、比例问题

在验证儿童是否会应用象征来帮助他们进行问题解决这一方面,朱迪·德劳赤在1987年进行的一项实验得到了可靠的证实,即比例问题。

实验设计: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德劳赤要求2-3岁的儿童在一个与真实房间成比例的房间模型中搜寻一个玩具,之后带这些儿童去真实生活的房间,当要求儿童寻找那个玩具时,大于70%的3岁儿童能够找到,因为他们倾向于在比例模型中发现玩具的地方找。只有20%的两岁的儿童成功。就2岁儿童记忆较弱这一点而言,对这种差异无法解释,因为当两个年龄组的回到比例模型中时,他们都可以找到玩具。由此可以看出,2岁儿童在理解一个比例模型可以代表真实生活的房间的问题上有困难,他们难以用象征来帮助问题解决。

3、辐射问题衍生的类比研究

先来了解一下辐射问题:1945年由邓克首先使用,具体描述为:假如你是医生,面临着一个胃内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在肿瘤上不能动手术。但是,肿瘤不切除,病人就会立刻死去。有一种辐射能摧毁肿瘤。如果辐射以足够高的强度立刻到达肿瘤,肿瘤就会被摧毁。但不幸的是,当高强度的辐射经过集体的其他地方时,健康的组织同时也会被摧毁。低辐射强度下,射线对机体组织无害,但也不能对肿瘤起作用。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类型的辐射去摧毁肿瘤同时有避免伤害健康的组织呢?

我们先来向一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做,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这之中的诸多要求所限制,然而,最具创造性和有效性的解决办法是从不同方面射向肿瘤几束弱射线,并使他们会聚在一起。每束弱射线不足以伤害机体其他组织,但聚集在一起又可以摧毁肿瘤。在这个实验中,45个被试只有2个提出了这个解决方法。

针对此实验,吉克和霍利约克对问题解决中的类推效应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假设:当在辐射问题亲先给出一个类似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时,是否会有更多被试解决这个问题。即是否被试能从第一个问题中抽象出指导原则,然后运用到第二个中去。基于这种想法,吉克和霍利约克提出了其他的“类比故事”这些类比故事蕴含着高效解决辐射问题的基本原则。

在此引进一个指挥官的故事,一支坦克部队的指挥官要向敌军司令部发起进攻。如果用许多坦克,他赢的机会很大,但他的部队必须经过又窄又不牢固的仅能通过少数坦克的桥,因此只能用少数的坦克发起袭击,但易被敌人击退。为了胜利,这支部队指挥官制订了一个让坦克分别通过每座小桥包围敌军司令部的计划,这样,所有坦克都能立刻过桥攻击和占领司令部。

坦克袭击问题和辐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是明显的。被试是否会用指挥官故事中的道理来解决辐射问题?吉克和霍利约克做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

设计三种情况下的被试对辐射问题的解决:一是被试读过类似指挥官的故事;二是没读过任何故事;三是读过不相关的故事。

结果:条件一下,大约有75%的被试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了问题,而条件二和三的被试只有10%是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并且几个实验都得出这样的结果。

由此可以说这一现象是经过反复验证的,人民的问题解决能力能从类比中受益。

系列实验二:让所有被试都读类比故事,然后解决辐射问题。其自变量是:一有提示条件,在解决问题前告诉一组被试他们要阅读一故事,并能够利用故事作为提示考虑怎么样解决问题。二无提示条件,注视没有提示被试刚读过的故事与即将面临的问题解决任务之间存在联系。

结果显示:提示条件下,92%的被试做出了正确的解决,而非提示条件下,仅有20%,这一结果显示,只给出类比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被试在试图解决后一问题时要积极利用它。4、功能固着在问题解决中的影响

邓克的盒子问题

对问题解决中功能固着的研究的典型例子,开始于邓克的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功能固着揭示的常识是:如果一个物体最近在某一情景中经常以某一特定方式被使用,那么它的用于某一新问题的其他方式则可能被忽视。

实验操作:

被试的任务是把三支小蜡烛安置在与视线相平行的门上。被试使用的材料被放在桌子上。其中有几件重要的材料:几枚大头钉、几根火柴、三个火柴盒大小的用纸板做成的盒子以及蜡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先把盒子钉到门上作为平台,然后再把蜡烛底部融化后黏在纸盒上。控制条件下,纸盒是空的;在功能固着条件下,盒子装着所有的材料,一个盒子装几支蜡烛,

一个装图钉,一个装火柴;中性条件下,盒子作为容器但装的是其他无关的物品,像纽扣等与问题解决无关的物品。

每种条件下安排7位被试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控制条件下,7位被试都解决了问题;功能固着条件下仅43%解决问题,中性条件下只有14%解决了问题,

尽管该试验的被试过少,实验结果差异未经统计上的检验,但控制组和功能固着组的差异得到了四个实验的验证,故我们可以相信其存在。

亚当森的验证—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

亚当森试图在解决三个问题(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螺丝锥问题)中,比较被试在功能固着条件下和控制条件下的结果来验证邓克最初的实验‘

在每一种实验中,都有两种条件:一是有某物体的先前经验的被试;二是没有这类经验的控制组被试。在每一种条件下分别使用26-29个被试。测量的因变量指标有两个:在20分钟之内能够解决问题的被试百分率以及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

实验结果:当只使用问题解决的被试百分比作为因变量时,只能在盒子问题上验证功能固着,86%的控制组被试和41%的功能固着组被试解决了问题。而另两个问题由于天花板效应,其结果不可能解释原先实验的结论。因而必须使用第二个因变量—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通常称之为反应的潜伏期。回形针和螺丝锥问题在两种条件下被试解决的平均时间如图:

尽管被试都解决了问题但所花的时间有很大差别,被试在控制条件下解决问题要比实验条件下快得多。

因而,在某一问题有功能固着时,会表现为问题解决速度的变慢,但并不妨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在亚当森的三个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

5、言语报告在问题解决研究中的运用

在实验心理学早期,使用内省报告作为发现心理结构的方法并不认为是描述心理体验的严格的方法。因为它的基本问题在于信度问题:研究者在不同的实验室使用内省法常得出不同心理结构的结论。如果有人要用言语报告作为某种特定心理过程的证据,那么它只能作为几种必须的会聚操作中的一个。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思维及问题解决研究的特殊性,言语报告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应用。

其典型的例子为:解答DONALD+GERALD的口语记录

具体的报告内容在这里就不细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阅王甦的认知心理学或的实验心理学

埃里克森和西蒙曾详细的列出了言语报告可以作为基本数据的种种条件。因此最后,我们可以认为言语报告能作为有意义的因变量,无论这种报告是否能准确反映个体的认知状态,因为研究人关于那些原因的信念和言语报告就其本身来说是有意义的。

6、问题解决研究的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对问题解决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引出产生式概念,产生式概念为问题解决研究,也为整个思维、学习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早在1956年,NEWELL,SHAW 和SIMONiu成功的编写了历史上第一个模拟人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就是“逻辑理论家”,它模拟人证明符号逻辑定理的思维活动。这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人工智能系统,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启发式计算机程序,它依据人解决问题的启发法,主要是逆向工作策略来编写的。

稍后,他们有研制出模拟人解决问题的另一计算机程序,称作“通用问题解决者”该程序可以成功的用于从定理证明到河内塔以及传教士和野人过河等多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主要依靠手段目的分析策略而编写。

局限:1、目前的计算机模拟都是以心理实验的口语记录为依据的,难以涉及人潜意识下的

行为。2、实际上即使是依据一个明确的心理学理论来编写计算机程序,也会发生程序不能运行,必须加以修改;3、计算机的操作是以严格的串行方式进行的,人的口语记录也反映出此特点,但人的十几思维活动也许并不如此,这时涉及整个心理学的一大争议问题。

六、对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研究方法的评价

到目前为止,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内部的加工机制。从方法上来说,研究者从问题解决过程入手,通过情境实验、实物操作实验、数字、图形、语言等材料的实验,初步解释了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还存在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

首先,综合性的研究还不多,从多个方面、用多种方法进行的研究较少,单一的方法难以解释整个过程,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儿童

其次,研究者的理论也是带有片面性的,如联想主义的方法、格式塔的方法,即使是认知心理学方法较为全面,但在设计具体研究问题时,也会出现以点盖面的情况。

再次,从提出的问题来看,还是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例如解决问题的阶段性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每个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是否采取了同样的策略?等等。

最后,到目前为止,大量的研究几乎都是针对结构良好的问题,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面临却是大量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何谓“学术能力”

何谓“学术能力” “学术”是一种探索真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作为探索的成果,“学术”指的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能力(academic ability)即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 学术能力首要的方面就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任何一项学术活动,若没有问题意识,将无从下手。学术史上,很多理论的提出,无不与问题意识有着密切联系。许多富有学术造诣的学者,他们的问题意识都特别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问题的意识与动力。人类天生就具有很强的探究本能,对任何事物、事情、事理都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不仅与我们理智的好奇心有关,也与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感相联系,比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就涉及什么是课堂效率,为什么要提高课堂效率两个问题。一个敷衍、得过且过的人是不会探索这些问题的。 问题发现了之后,紧接着就是问题的提出,即发现的问

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提炼与概括。 其次是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文献是深入探讨学术的必要资源。资源占有量的多少与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术质量的优劣。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文献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我们将会做很多不必要的无用功;有足够的文献参考,我们就能够将学术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们才能够看得更远。 文献占有包括两项细致的工作:其一就是文献的收集,其二就是文献的整理。文献的收集首先是查找文献。文献的收集需要很多技巧,否则,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无法找到对自己的研究有帮助的文献。那些学术成就很高的学者,他们往往有很强的文献收集能力,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必备文献资料。 仅占有文献资料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文献进行归类与整理。我们占有的文献中,有的是基础性的,有的是前沿性的;有的是拓展性的,有的是辅助性的;有的是理论性的,有的则是实践性的,等等。因此,如何高效率、准确地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马克思当年为了写《资本论》,在大英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果他没有文献整理的能力,恐怕很难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一宏篇巨著。有些研究者占有了大量的宝贵的文献,可是由于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 1.股东:衡量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程度,为采取下一步战略行动提供依据。 2.潜在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成长性,选择合适目标,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经营者:发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债权人:判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分析内容 1.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企业负债变化的趋势 3.正确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速度和企业对策 4.分析企业的资源情况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四、影响因素 1.营业收入:只有营业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2.资产规模: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取得收入的保证。 3.净利润:净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形成留存收益,保证扩大再生产,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 4.财务杠杆系数:适度的利用财务杠杆,满足发展所需资金。 5.股利分配: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重视股东需求,有留存部分进行累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指标分析 一、股东权益增长率分析 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之比,也叫做资本积累率。 1.计算公式 %100-?= 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增长率

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房地产业是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先导性、基础性的产业;正逐步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现状可以归纳为:(1)资产负债比率较高,有上升趋势;(2)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都有下降趋势,2004年小幅回升;(3)主营业务和主营业务收入都在上升,但主营业务利润率却在下降;(4)公司规模在扩大,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房地产业是进行房产、地产开发和经营的基础建设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房地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受国家和当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非常大:经济高涨,房地产会发展迅猛。经济受阻或下滑,房地产也会发展迟缓。其发展发展也同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作为房地产业微观主体的房地产公司的稳健盈利能力是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甄别具有稳健盈利能力的优质上市公司,对行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期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年数据和指标的分析,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定量、科学的评价,了解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从而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本研究通过分析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息,找出影响房地产行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指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对策,为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指导作用,为行业发展和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杨琼(2004)认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现状可以归纳为:(1)资产负债比率较高,有上升趋势;(2)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都有下降趋势,2004年小幅回升;(3)主营业务和主营业务收入都在上升,但主营业务利润率却在下降;(4)公司规模在扩大,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国内各学者和评估机构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进行研究的时候,多数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经营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多是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或者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几个指标进行考核,按各指标的重要性不同确定各指标在综合评价时的权重(李明伟,2007)。然后在各单项指标考核评分的基础上,乘以每项指标

探究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三步曲 “指导—探究”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形式。《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引导和探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引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再学过程中,其实是通过新课的再学和先讲使新知识在头脑中再次出现。老师出示再学思考题,学生就会暗自思考:新的内容我懂了多少?老师的问答思考题我能回答几个?如果等一会老师要提问,我该怎样回答才好?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各异的,我们老师要抓住时机进行点拨。思维始于动作,操作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实践也证明:动手操作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使学生各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事物,促进思维活动内化为理性的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促进思维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在引导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分为三步骤: 1 学会转化。你能不能把这个圆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 怎样转化? 2 学会观察。长方形与圆形有什么联系? 3 学会推导。怎样推导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学生从操作中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在“动”中掌握了圆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的过程中,其主动探究、主动沟通、主动应用、主动完善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发展,从而“创造”了新知。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让学生根据现实知识背景自由思考,提出各种猜想,再通过操作实验验证,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圆柱体上下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我就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这种观点。这时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提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外圆,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有的小组把圆柱的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互相交流,对于学生正确的认识,也不应急于表态,给予过快的赞扬和肯定。只要学生积极发言,不论发言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正在独立思考问题,我们应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自行获取正确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进行生活探究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方案为落实《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我校研究制定一系列活动计划,根据计划设定了一下相关方案: 社团组建工作计划 为贯彻学校成立社团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部实际情况,经学校团委及领导决定成立社团。社团的成立需由专门的人负责,有乐于奉献的指导老师,固定的活动场所,完善的规章制度等。现我部社团成立计划如下: 1、结合我部实际情况,暂定成立6个社团,在社团建设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成立其他社团。 2、要有专职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必须在学校各部门统一领导下,完成社团的建设和管理。 3、由社团指导老师负责本社团的创建、组织机构建立、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社团成员入团的审核。 4、根据学校要求及社团情况规定活动时间、次数,每次活动必须有活动计划及总结,部里有指定教师负责社团的整体管理和资料收集。 5、社团建立之初,需要学校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必要的

经费保障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6、社团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础,要强调社团活动的重要性,让社团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7、定期召开社团成员会议,要确保社团活动的方向性。 8、拟定成立:街舞社团、书法绘画社团、读书社团 9、推荐社团教师: 10、社团近期工作: 召开创建社团相关教师工作会议 相关社团负责人制定社团章程、制度、并完善组织机构、以及活动开展方案。 在全校范围内招募社团成员,成立相关社团。 建设中专学生工作处 大庆市建设中专 开展“学雷锋月”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雷锋月”主题教育活动。我校针对活动要求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时间 3月5日至3月31日 二、活动内容

如何提高学术能力

江西财经大学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活动策划 主办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会学术委员会

目录 一、活动名称 二、活动背景 三、活动目的 四、活动意义 五、活动主题 六、主办单位 七、活动具体内容 八、经费预算: 九、活动中注意的问题与细节

1. 活动名称:2011江财研究生新生经验交流会 2.活动背景 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邀请优秀老师与研究生进行关于学术研究有针对性的交流,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能为未来几年的学术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会学术委员会作为研究生会的一面旗帜,多年来在研究生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院团委的细致指导和研究生会其他部门的帮助下,凭着自身有序的管理、高素质的队伍和团结的氛围,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针对当前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需求现状,让新生能尽快熟悉研究入门知识,我们邀请了我校首席教授吕江林教授,围绕“如何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进行讲座。 3.活动目的 通过新生与教授的交流,初步开展以学术生涯规划基本内容的规划教育。引导新生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发展愿景确立研究方向,引导新生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高度,鼓励他们加强专业学习,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以延续和传承江财优良的传统。 4. 活动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以学术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尽快融入研究生校园生活。 5. 活动主题:如何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6. 主办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会学术委员会 7. 活动对象:江西财经大学2011级全体研一新生 8. 活动具体内容 8.1 活动时间 时间:2011年11月12日下午7:00至9:00 9.2 活动具体地点 基于我校本届研究生本部新生住宿安排在1-3栋,距离研究生院办公楼最近的情况,因此根据就近原则和到会人数的预期选择研究生楼报告厅作为活动地点。 9.2 活动的具体内容 9.2.1 提前介入,掌握情况 (1)与各院系新生班级班委会建立联系,宣传我们的活动; (2)做好宣传工作,准备一定数量的宣传单、宣传海报,在活动前在各主要教学楼,1-3栋宿舍楼张贴以本次活动为主题的各类海报; (3)嘉宾的邀请,邀请吕江林教授充分利用QQ群等网络信息工具做好活动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4)活动开场及过程中用到的幻灯片的制作; (5)审批教室以及宣传海报; (6)影音录制工具的准备; (7)联系主持人选和安排会场工作人员; 9.2.2 精心组织,认真落实

最新发展能力分析指标案例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指标,发展能力分析指标案例发展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白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发展能力分析指标用内部形成的资金不断积累面形成发展能力.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和资本实力是衡量和评价企业持续发展的依据。通过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能够使经背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体而忙.其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I)发展能力的分析,有利于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棋发展状况。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营业收入.营业收入不断地增长才能使企业的经背规模不断扩大,政利能力不断增强.对营业收入增减变化进行分析.将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典定基础。 (2)发展能力的分析,有利于了解企业的资产规模和发展水平。企业生产经营的增长表为资产的增长.资产的增长是企业发展的物质保降.也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基础,企业资产规模的增加可以反映企业发展的水平。 (3)发展能力的分析.有利于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方面.企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企业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为企业的薄资计划提供保障:此外.留存收益的不断积峨也为企业扩大径背规模.以及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对企业来说,初期的创立需要积极培育自己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在以后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维持和创造自己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必须以一次次培育、维持自己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挖掘是任何企业都无法也不可能回避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内涵与特征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相对于其它竞争对手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总和。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在竞争中,在有效利用甚至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基础上,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领域以及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和满足消费者需要等方面,为企业创造利润,进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企业外部的市场表现和创新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内部的支撑能力和控制力。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竞争与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有了竞争力不等于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竞争力在企业参与未来的竞争中还不足以支撑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竞争力的层次还较低,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就升华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形成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 (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内涵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1、? 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分析: (1)含义:企业可动用的资金总额减去本期新增加的流动资金需求及上缴所得税 和年终分红,也就是企业期末自我发展能力。 (2)计算: A、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加上有实际现金收入的其他各项收入和费用,减实际引起现金 支出的各项费用: 企业可动用资金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金融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盘亏和出售净损失+折旧费+计提坏账-其他业务支 出-金融费用支出-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盈和出售净收益 -上缴所得税-收回未发生坏账

B、以税后利润为基础,加上不实际支出的费用,减去不实际收入: 企业可动用资金总额=税后利润+折旧费+固定资产盘亏和出售净损失+计提坏账准 备-固定资产盘盈和出售净收益-收回未发生坏账 (3)表外筹资: A、分类: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 B、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 如: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但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 C、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 度内,最常见的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

D、企业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 转化为表外筹资。 E、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 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 作用等,还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 (4)企业可持续增长速度: A、定义: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B、计算: a、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股东权益本期增加/期 初股东权益

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理论依据 A素质教育三个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B课堂出效率。以课堂为主阵地,抓紧每一分时间,才能减轻负担,抓住关键、触发灵感,在集体情境中达到目标 C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不是老师交给的,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实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D创新性人才要求教育创新、学习创新,只有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探究新问题,才能更好培养其创新精神与能力教育,课程,学习方式 编辑本段探究学习的特征: 1、具有主动性。 2、具有问题性。 3、具有开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1、刺激强烈、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2、学习是主动的,且有很多亲身实践的训练 3、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 4、所学习的内容可以超越课本的限制 5、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是投入性的学习 6、一学年内探索数个专题 7、说明或解释探究/发现的过程具有挑战性 8、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指导,而不是直接的灌输 9、科学调查是探究型教学方法的核心或中枢 10、同等重视知识技能、过程技能和探究活动 探究学习的优势: 1、学习者通过探究活动生成知识 2、学习者通过亲身活动发现答案 3、鼓励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4、强调高阶思维技巧,如分析、综合和评价 5、学习者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图形、图表等等组织和分析他们获得的数据,使研究技能与知识掌握统合起来 课堂探究性学习实施原则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认为要在课堂里实施探究性学习,应遵循或适用以下三个原则: 1.提出问题的主体模糊原则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

2012年11月刊 改革与开放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研究 青雪燕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多个领域,它站在系统主体发展的角度上,强调系统内部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但并不排除外力的扶持和推动作用。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于自我发展能力内涵的把握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究系统依靠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涵盖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同时,此概念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也较多。因此,要对广义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做出界定,就必须对其在各领域的运用加以消化,提取出共性特征。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概述 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中,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熟练程度,从而在提升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也是有关个人能力的溯源之一。他把增加个人的能力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认为“可行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有价值的个人目标时所具备的,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透过森的研究可以发现,他认为可行能力是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强调依靠自食其力创造财富。因此,个人能力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是达到个人全面自由的过程[1]。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子。 国内学界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在早期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上。刘艳华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看作是一个过程,学生要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归纳、吸收和升华,形成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潜力能力[2];莫晨宇提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以个人自身条件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完全排除教师和社会的外力推动作用[3]。这一观点注重创新和独立思考,认为教师、社会等外部资源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性作用,不能完全排除。我十分赞同,如何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利用好外部辅助性资源也是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沈茂英在论述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问题时,认为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人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获取、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4]。在这里,笔者也同时强调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和对外部资源的利用。 (二)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特点 从学者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包含自生性和主动性。自生性强调主体的作用,主要依靠内部动力促进个人的发展,而主动性则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个人能力;二是过程性,即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三是不排除外部资源利用,要根据自身需要将外部资源适当为我所用,将外力转化为内力;四是内生性,即依靠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创新,使能力主体的结构得以升级和完善[5]。在这里是指通过自身各因素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个人实质性的提升和发展。 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一)企业的自生能力 说到企业的自我发展,不得不提林毅夫教授和谭国富教授提出的“自生能力”,这是专门针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概念。所谓自生能力,是指“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如果一个企业预期不能获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的企业除非政府提供支持,否则就不会存在[6]。”林毅夫认为,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如果能够通过管理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具备自生能力[7]。 (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早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认为这里讲的企业活力就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雏形。企业要具备活力,单单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远远不够,更多地还是来源于企业自身。所以这里强调企业要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利,使其生产经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进取性,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还强调企业活力的源泉来自于企业内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这强调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主体性特征。除此之外,在《林业企业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一文中,课题组建构了林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层次结构图,自下而上包含了生产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结构等十项内容。并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国家的扶持政策、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等方面作为促进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这里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包含多个方面,既包括外部的扶持又具备对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企业自身各要素的优化升级。 (三)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特点 从对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中,可提炼出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自生性,即强调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没有外部扶持并不代表不利用外部资源与支持;二是内生性,强调企业要依靠知识和科技创新,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并且强调提高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调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对于外部的资源、政策等投入和扶持采取合理利用的态度。 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一)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概述 对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在中央层面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上“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后 128 --

谈谈学术能力

谈谈学术能力 2013-10-28 第15版:党校教育专刊理论科研 作者:徐浩然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772 作为以研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为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是我们在学术探索的征途上能否求得真理的前提。在我看来,主导学术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健康的身心、执着的精神,但最主要的无外乎如下五个。 一是洞察力。从过程上看,“做学问”涉及许多要件:研究对象、分析框架、范式方法、立场观点等。但是,治学经验丰富的前辈常对我们讲:“学问学问,关键在问。”的确,能否提出一个与时代变迁切实相关的好问题,这是决定一门学问做得好与坏的关键。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正是由于目睹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社会动荡,才开始反思大革命爆发的深刻根源并写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一寄托着他对法国命运深沉思考的名著。马克思为什么从一开始的纯政治研究转向对经济关系的关注,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就是因为他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曾对莱茵省的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的农民处境有过细心的观察。从学术能力的角度讲,马克思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更可贵的是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阶级不平等问题形成了鞭辟入里的认识。思想家与一般大众的不同,主要在于他们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行为现象和历史事件洞悉人类社会在绵延发展进程中所出现过的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一旦形成积极的“问题意识”,必然善于反思历史、明辨现实、研判未来。所以,“问题意识”可以被视作敏锐洞察力的外化表现,古往今来的那些名家大师没有不对社会历史的重大问题“洞若观火”。学术研究离不开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用心思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面临的紧迫难题,学术成果才真正获得了生命力。 二是调研力。“问题意识”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任何管用的“理论”都不可能不经过缜密的论证而横空出世。人文社会科学若要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就必须围绕“是什么”和“为什么”来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这是从对策的角度提炼“应当如何”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作风要求,更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如毛泽东说过的:“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做不好的。”毛泽东之所以“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就在于他具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十大关系》都是毛泽东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经典文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调查研究主要以搜集、整理一手资料为目的。随着西方社会科学逐渐传入中国,人们对调查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熟悉,例如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翻阅档案等许多手段都被学术界乃至其他行业广泛地运用。不过,搜集资料可以凭借的手段有很多,整理搜集来的一手资料还得依靠理论工具的指引。因为没有理论工具,搜集来的资料就是零散的,我们很难从中理出需要的信息和答案。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回忆自己当年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就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 三是思辨力。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除了要身体力行地融入社会生活,其实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就是“思”、“辨”。提出问题要靠思辨,分析资料也要靠思辨。一个学者不思考、不辨析,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真东西”来。《中庸》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治学进路概括为五个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思”与“辨”就是两个关键的环节。当然,思辨并不是为了尽情展现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挥洒自如和天马行空。从实用角度上看,思辨主要是为了澄清“是什么”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查明原因。与真正的思想家近距离接触,我们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他的字里行间品味思辨的魅力。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神奇之作,围绕“无为”这一核心命题,我们既能感受到老子对大道的追求与皈依,又可以深切体会到那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浑然一体、无所不在、出神入化,像“上善若水”、“天地不仁”、“宠辱若惊”以及“治大国若烹小鲜”都体现出了玄妙抽象与生活经验的巧妙结合。或许,让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具备伟大哲人的思辨力有点儿急功近利,但至少我们应该见贤思齐,用心观察思考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大问题,遵循一定的逻辑原则科学论证我们将要提出的论点,而不是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概念:企业的发展能力,也称企业的成长性,它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企业能否健康发 一、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的思路: 以价值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思路。 1、企业发展能力衡量的核心是企业价值增长率。 通常用净收益增长率来近似地描述企业价值的增长,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 净收益增长率是指当年留存收益增长额与年初净资产的比率。 2、净收益增长率的因素分析: 净收益增长率=留存收益增加额÷年初净资产 =当年净利润×(1-股利支付比率)÷年初净资产=年初净资产收益率×(1-股利支付比率) =年初净资产收益率×留存比率。该公式表示企业在不发行新的权益资本并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固定股利政策条件下,企业未来净收益增长率是年初净资产收益率和股利支付率的函数表达式。企业未来净收益增长率不可能大于期初净资产收益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比率是影响企业净收益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净收益增长率也越高。企业留存比率越高,净收益增长率也越高。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运用中经常把净收益增长率扩展成包括多个变量的表达式,其扩展式为: 况下,只能以g的速度每年增长(该增长率是可持续增长率),当企业增长速度超过g时,上述四个比率必须改变,也就是企业要超速发展,就必须要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总资产周转率),要么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销售净利率),或者改变企业的财务政策(股利政策和财务杠杆),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整经营效率、获利能力及财务政策来改变或适应自己的增长水平。 在实际情况下,实际的净收益增长率与测算的净收益增长率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上述四项比率的实际值与测算值不同所导致的。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测算增长率时,企业将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实际增长率小于测算增长率时,企业存在多余资金。 3、评价 以净收益增长率为核心来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其优点在于各分析因素与净收益存在直接联系,有较强的理论依据;缺点在于以净收

招商银行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等; 摘要 中、英(外)文论文(设计)摘要及关健词 摘要是论文(设计)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 论文(设计)的主要贡献(创新) 中文摘要要求不低于200字;英(外)文摘要可在中文摘要的基础上缩写。 在中、英(外)文摘要结尾处另起行加“关键词”,对论文(设计)的内容进一步提炼,以便于检索。 要求: “摘要”二字二号宋体加粗居中 另起页。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或创新点。要求3-5个关键词,关键字以空格隔开,摘要字数200-300字左右。

Abstract 中、英(外)文论文(设计)摘要及关健词 摘要是论文(设计)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 论文(设计)的主要贡献(创新) 中文摘要要求不低于200字;英(外)文摘要可在中文摘要的基础上缩写。 在中、英(外)文摘要结尾处另起行加“关键词”,对论文(设计)的内容进一步提炼,以便于检索。

目录 -、第一级标题..................................................................................................................................... (一)第二级标题.......................................................................................................................... 1、第三级标题...................................................................................................................... (二)第二级标题.......................................................................................................................... 1、第三级标题........................................................................................................................ 二、第一级标题..................................................................................................................................... (一)第二级标题.......................................................................................................................... 1、第三级标题...................................................................................................................... (二)第二级标题.......................................................................................................................... 1、第三级标题........................................................................................................................ 2、第三级标题........................................................................................................................ 附录 ...........................................................................................................................................................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 目录要求: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实践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氛围之中。在讲授“浮力”这课时,学生刚刚弄懂软木塞浸入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教师马上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提出钩码放入水中,沉入水底,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是似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个混乱,存在浮力不上浮,不存在浮力却又是浸入水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入水中的钩码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情感,激发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学习的愿望,激发起强烈的想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 二、探究要有问题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浅显的问题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研究,只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浮力产生的原因,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教师提出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解程度的。由于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刚接触浮力的学生难免对它的原因把握的不是很清楚的,教师在此时提出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个困难。有一种想探究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空间,让学生去探讨,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可以回答的,需要学生多动脑子,认真分析思考,在真正弄懂浮力的原因时才可以回答出来。因此,这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又会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把软木塞压入水中,让学生感性上对浮力有个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钩码在水中沉入杯底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这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广阔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学习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某某公司的发展能力分析课件

九牧王公司的发展能力分析 九牧王主要从事男裤(男式西裤和休闲裤,不包括牛仔裤和短裤)及茄克的设计、生产及销售。公司2013年收入为25亿元,男裤销售占了公司收入的46.5%,茄克收入占了收入的20.2%。此外公司还有衬衫、西装及T恤的销售。 九牧王品牌的销售占了公司收入的90%以上,公司2009年收购的一品牌“FUN”发展并不好,2014年4月公司对此品牌的经营子公司做了减值计提。公司2014年4月,拟收购另一男裤品牌“浪肯”,并与其签署了框架协议。 九牧王素有“男裤专家”的美誉,裤子舒适度高。但专做裤子的形象也可能影响到其它类别商品的销售。 1、公司订货模式:集中订货模式为主 集中订货方式也是行业的主要模式,主要通过订货会进行。公司一般每年召开春夏、秋冬两次大型订货会,并根据订货会订单结合对市场的预测组织批量生产。公司通过集中订货模式销售额占全年销售额的约 70%左右。 零星订货主要由分公司及加盟商根据终端销售情况,通过零星补单的形式向公司订货,此模式销售额占全年销售额的 30%左右。 九牧王的销售商场渠道较多,商场渠道对经济情况比较敏感,在消费低迷的情况下往往下订单意愿会减弱,公司2013年收入同比下

降了3.95%。(2013年中国男装行业全年零售额同比下降0.6%,数据源自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2、男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王鹂总认为商务男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面料+款式,休闲男装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舒适度。王总认为九牧王产品设计能力及产品风格的差异化水平一般,但其男裤产品的舒适度很高。现阶段而言,九牧王的核心竞争力依旧在其传统的男裤产品上。 3、品牌形象:比较偏成熟一些 王总认为九牧王广告形象及客户群体相对劲霸而言,年龄较高,客户群较成熟。这种策略有利有弊。弊端是脱离了稍微年轻人更大的消费群体,好处是中年人士消费水平比较稳定。 公司的生产模式:公司目前的生产模式主要采用以自制生产为主、委托加工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公司的主导产品男裤及茄克基本为自制生产。 公司的销售模式:公司目前主要采用直营和加盟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详见P9-10)公司目前的加盟模式,分为买断式加盟和代理加盟模式。 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