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质检试卷真题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质检试卷真题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质检试卷真题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质检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 宗法制

B . 禅让制

C . 郡县制

D . 察举制

2.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B .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5.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6.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7.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8. 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 .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 .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 . “别黑白而定一尊”

9.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0.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

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 .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 .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 .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 .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11.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 . 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 . 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 . 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12.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 .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 .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3. “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A . 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 . 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 . 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 .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14.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15. 如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 .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16.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利。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 .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 确定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 .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17.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

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 .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 .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 .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 .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18.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 领事裁判权

B .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 居住及租地权

D . “门户开放”政策

1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 .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 .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 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

21.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中法马尾战争

C . 中日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

2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A . 君主立宪制

B . 总统制

C . 责任内阁制

D . 君主制

23.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 .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24.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25. 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湖北新军起义

B . 护国运动

C . “二次革命”

D .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26.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27.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

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 .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28.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29. 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如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 . 夫唱妇随赴战场

B . 抗战流血不流泪

C . 国共北伐齐协力

D . 解甲归田喜而泣

30. 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 .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 .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 .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0分,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

31.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邦联条例》

1787年宪法

立法机构组织

一院制国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立法机构成员的构成与产生

每邦在国会的代表2~7人;各邦立法机构按年度指派代表。

每州2名参议员,由各州州议会选举产生;各州选民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众议院。

行政首脑

合众国总统

征税权以及征税方式

诸邦有征收税金,向其他邦征收关税的权力。

国会有权规定并征收税金、关税、输入税和货物税;征税法案应首先在众议院提出。

批准生效

交给诸邦的立法机构审议,如果同意,授权他们在国会的代表批准。

经9个州制宪会议批准,即足以使本宪法在各批准州成立。

﹣﹣摘编自(美)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33.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