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

【篇一: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西莫

夫短文两篇》练习题】

t>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这里指恐

龙的遗骨化石。) ..

b.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

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

形式。这里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c.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灾难。) ..

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

合得多么天衣无...缝。(精巧,完美。) .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

了一些化石骨骼。

(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

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漂移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

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分裂分离)过

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严密

周密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

数百万年。

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

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

活。

(3)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

因。..

6.阅读课文“在过去的9年里??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回答

下面的问题。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选文第3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3)选文2~4段文字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其依据分别是

什么?

(4)“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

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

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两句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

删去?为什么?

6.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问题:

1993年,美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在位于非洲国家尼日尔的撒哈拉大

沙漠里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的完整化石骨架,并把它叫做“非洲猎人”。“非洲猎人”身长将近10米,长着长长的头骨、强有力的前肢、锋利的能够弯曲的爪子以及一条坚挺的长尾巴。“非洲猎人”与侏罗纪晚期

异常繁盛于美国西部的跃龙非常相似。

与“非洲猎人”一起,同一地区还发现了好几条蜥脚类恐龙。这种蜥脚

类恐龙的牙齿呈宽的抹刀形。它们与侏罗纪晚期繁盛于北美洲西部

的圆顶龙很相似。

古生物学家脑子里一下子闪现出一个问题:相隔几万千米的非洲和北

美洲怎么会发现亲缘关系如此接近的恐龙呢?

一开始,非洲大陆的恐龙与北美西部恐龙之间的这种进化联系确实令

古生物学家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他们很快找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这就

是大陆漂移。

可能的情况是,在大约1亿5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虽然当时的盘古古陆已经开始分裂,但是开始漂移不久的包括现代的非洲在内的南方

大陆(冈瓦纳古陆)和包括现代的北美洲和欧洲在内的北方大陆(劳亚

古陆)还没有完完全全地分开。在现在欧洲的直布罗陀地区存在着一

个与非洲大陆相通的大陆桥,使得这两块古老大陆上的恐龙可以互相

交流。而当时欧洲与北美洲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北美洲与非洲之间存在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恐龙类群就不足为怪了。

后来,到了白垩纪初期,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非洲完全与北方的劳亚古陆隔离开来,而且,也逐渐与冈瓦纳古陆本身的其他陆块如南美洲分离相隔,真正成为一个岛状大陆。从那以后,非洲的恐龙就朝着自己独特的方向演化了。

读了本文,你觉得本文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什么异同?说说你的理解。

【篇二: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随堂练习】p class=txt>☆课文导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二、词语释义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语句解读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

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

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

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

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来说明斯

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

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

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

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

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一显身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下列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流逝人员流逝流失水土流失

b.熔化岩石熔化融化冰雪融化

c.导致导致失败倒置本末倒置

d.漂移大陆漂移飘逸白云飘逸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

陆的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

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

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

b.似乎一直可应该

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

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

4. 把下列句子压缩到最简形式。

⑴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⑵“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

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⑴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

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

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⑷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二、整体感知

1.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⑴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⑵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

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

物灭绝的原因。

2. 对文中相关知识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

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大陆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

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

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4.“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5.说明文重要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缓慢地向

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

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

肯定的。

三、课内阅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

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

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

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

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

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

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

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

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

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什么是泛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3.“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

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

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

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

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

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

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

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

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

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

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

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

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

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

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

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

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

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

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

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

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

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地幔()地核()..

蜕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

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

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新题探密

把下面的几个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但不要改变原意。

在逆境中保持自信。

在任何环境中都有能力自我适应、自我发展。

是在重压下的勇敢。

生命的真谛是在艰苦奋斗中的奋发。

答案:生命的真谛是在艰苦奋斗中的奋发,是在重压下的勇敢,是

在逆境中的自信,是在任何环境中都有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能力。☆写作小练笔

最近,著名导演张艺谋为他的电影《幸福时光》选为女主角。大连

姑娘董洁成为幸福的女孩。预计,她也将会像巩俐、章子怡一样,

在张艺谋的操作下,一举成功。对此,有人认为,她的成功关键在

于得了机会,这样的成功并不值得骄傲;但也有人认为,她们的成

功主要在于自己刻苦努力,把握机会,是值得赞赏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写下来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字数200字左右。

☆作文素材

改变思维

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很受消费者的喜爱,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到20%,可是到了第11年,企业业绩开始停滞下来。

公司经理召开高级会议,商讨对策。会上,总裁许诺,谁能想出解

决办法,重奖10万元。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字条,

总裁看完,马上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他。

那张字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牙膏管开口扩大1毫米。

消费者每天早晨习惯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如果开口增大,那么每

天牙膏的消费量也必将大幅度增加。

公司立即改变包装,第二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篇三: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

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

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

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

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

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

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

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

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

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选四名同学回答,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

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

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

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

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

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

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

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

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

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

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

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

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

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

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

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

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

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

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

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

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

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

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

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

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

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

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

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

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

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

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

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

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

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

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

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

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

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

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

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

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

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

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

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

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

人们常常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媚上欺下的人。可是,真正的变色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这不

单是因为变色龙大多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其他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条变色龙就在你眼前不远,你也许还发现不了它哩!

变色龙,顾名思义,它能变色,是爬行类动物蜥蜴的一种,俗称避役,属无毒动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

的呢?在绿草丛里,它的体色呈绿色;在红花丛里,转眼之间,它

的体色又变成了红色;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

了黄色??

很多人都好奇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原来,变色龙的体色随栖息的

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

侵害。它具有这种保护色,表明变色龙具有适应环境的自然保护功能。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

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

仓库”。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的

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

细胞伸缩自如。一旦周围的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让

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

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

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身体上的颜色。

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现在,

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

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

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

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在生物变色的启示下,人们开始研制人造变色物质。例如我国生产

了一种测温笔,它的彩色笔芯在不同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测温笔上

附有某种颜色的“标志纸”。将测温笔在受热物体的表面上划一笔痕,两秒钟后,根据颜色的变化,查对标志纸的颜色,就可测知物体的

温度了。

如今,科学家仍在研究变色龙表皮中的色素细胞,以期发现更多能

变色的有机色素。看来,这里面还奥妙无穷呢!

1.变色龙变色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促使变色龙变色的外部条件有()和()

a.神经调节

b.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

c.色素细胞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

d.表皮上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

e.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

3.在变色龙变色本领的启示下,还可以设计出什么东西?请你写出它的名字,它是怎样变色的,有什么用途。(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

1.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

2.b e

3.写出名称、如何变色、用途三个要点即可。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文中的这

句话,你肯定有认同感,请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二、写作活动设计

1.谈谈月蚀(或日蚀)

提示:先收集月蚀(或日蚀)的有关资料,弄清它们的形成原因。

可写成平实的文章,以“答”与“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写成生动的

科学小品。不管哪一种写法,都要做到逻辑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简练。

2.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

提示:先确定题材,选自己最熟悉的、理解最透彻的事物来写,应

对事物的事理进行有序的多角度的说明。

3.思维推理训练

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提示:

《恐龙无处不在》

“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

恐龙。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那这些恐

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

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

“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

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所以可能出现斯石英;斯

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常态,因此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

失;大撞击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普通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也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