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

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

中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

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

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

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

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

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1、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

2、中期规划:2006—2010年;

3、远期规划:2011—2020年;

4、远景设想:2021年及以后。

第六条本规划是长沙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

空间利用各种规划以及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遵

循本规划。

第七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第八条本规划自国务院批准之日起执行。本规划的解释权属长沙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

主管部门,由长沙市人民政府负责实施。

立足21世纪,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走经营城市之路,以特

有的文化气质与环境质量取胜,以做强、做优城市为目标,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改革开

放需要,为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战略空间。

1、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长沙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

心城市。

2、以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和优秀文化带动为重点,将长沙建设成为繁荣的经济强市、开

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现代都市和秀美的山水名市。

3、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市域总人口达到62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6%以上。

4、到2020年长沙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8亿元,市域总人口达到68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0%。

1、生态环境先导战略:着力保护自然山水资源,构筑城乡融合的绿色空间体系。

2、大长沙战略:从长株潭城市群远景展望入手,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发挥长沙在区域

发展中的极核作用。

3、城市提升战略:体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要求,通过高新技术带动和优秀

文化带动,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用地布局。

4、公共优先战略:以人为本,配备综合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1、基本形成符合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

强化浏阳、宁乡的市域次中心地位与作用,并与株洲、湘潭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

现代化城市群。

2、基本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结构,按照“一主(城市主体)、两

次(河西、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构筑青山、秀水、绿

洲、名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

3、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圈,形成以“两带、两

圈、五楔”为骨架的绿色空间体系。

4、基本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以霞凝港、黄花空港、信息港

“三港”,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两路”为主体,建设一批区域性重大枢纽工程;以轨道交

通网和城市骨架道路网“两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

5、基本形成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城市形象骨架,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化名

城地位。

6、建设布局合理、环境洁净、配套齐全、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居住园区。

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格局,建成有一流

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的城市连绵区。长株潭三市城区及中间地带共同构成城市连

绵区的核心区,核心区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其空间布局为以湘江和现京珠高速公路为主

轴的带状组团式结构。预测至2050年,核心区城市人口800~1000万。

1、建立长株潭三市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及产业布局方面的协调机制,切实保护好

河湖水系、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周边主要山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湘江流域环境污染

治理力度,保护湘江水源,统一规划建设三市湘江风光经济带。

2、合理布局区域性重大市政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三市轨道交通网络;加快三市区域

公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建设及用户设备数字化进程,建成三市高速信息网络。

3、近期重点建设三市各自环线、三市间公路外环、潭望高速公路及株洲至黄花机场高

速公路、三市轻轨,形成三市间通达便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市际“Y”型公路的城市道路化。

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以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镇发展轴,实施

极化提高、辐射带动战略,把中心城市做强、做特、做优,将浏阳、宁乡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重点发展一批中心镇,加强市域道路、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

展。

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688万人,城镇人口为48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

充分考虑市域各城镇的区域地位,逐步形成规模不同、功能各异、布局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城镇群体。

1、城镇体系职能等级结构

1)中心城市1个——长沙市区:长沙市区是市域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省会,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规划应强化综合服务

职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2)一般城市2个——浏阳市、宁乡市:浏阳市为浏阳市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中心,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为40万人,建设用地约40平方公里,工业以烟花生产及其辅助工业为主,相应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工业及特色手工业;宁乡县规划上升为市,为

宁乡市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2020年城市人口32万人,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

里,工业以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等为主。

3)建制镇83个,其中中心镇29个,一般建制镇54个。

2、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一个特大城市(长沙市)、两个中等城市(浏阳、宁乡)和若干个建制镇构成

的市域城镇规模结构。

1、工矿型

规划6个:夏铎铺、煤炭坝、道林、铜官、永和、七宝山。

2、交通型

规划3个:大瑶、青山铺、横市。

3、旅游纪念型

规划8个:灰汤、花明楼、桥驿、黄兴、开慧、文家市、大围山、黄材。

4、集贸型

规划66个(建制镇名略)。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市域大型公共设施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国际航空

港、霞凝新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在高等级公路主骨

架基础上,实现市域公路“三横八纵”网络布局。三横:铁树坳—莲花山、319线、铁山—大瑶—田心镇—青山桥—百花坳;八纵:千秋—澄潭江、106线、1819延长线、京珠国道主干线、原107线、乔口—冷水滩、青山铺—观音港、竹鸡坡—王家坳。

规划形成一个旅游中心,三条旅游辐射带的总体格局,进一步完善与优秀旅游城市相配

套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一个旅游中心

即规划区范围,以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为基础,充分发挥名人、名山、名水、名洲、名

城等特有的资源优势,建成现代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客源地。规划形成五大

特色旅游区:名城风貌旅游区、新世纪文化旅游区、岳麓山科教旅游区、长株潭“金三角”

生态旅游区、黑糜峰—青竹湖自然生态旅游区。

2、三条旅游辐射带

东面形成沿浏阳河的自然风情旅游辐射带,辐射范围包括大围山、道吾山、天马山、浏

阳河、望丰湖、沿溪烟花精品园、光大水产及柏加盆景花卉基地等,发展策略以开发森林度

假、烟花观光、登山探险、宗教朝圣及水上游乐为主。

西面形成长沙—花明楼—灰汤—黄材—沩山的旅游辐射带,辐射带范围包括雷锋纪念

馆、曾国藩墓、刘少奇纪念馆、灰汤温泉、黄材水库等,并与韶山旅游区遥相呼应。

南北方向沿湘江形成旅游辐射带,与岳阳、株洲、湘潭相联,发展水上观光旅游。

综合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结合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将全市划分为

五个类型的生态功能分区(I-V类)。

1、I类区:是重点保护区域,其生态敏感性最强,系统稳定性差,很容易受到外来干

扰的影响,或者该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最重要。在该区域内禁止一切有损生态系统的开发活动,

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对已存在的工矿企业应坚决予以搬迁,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

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同时,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该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水源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2、II类区:该区的生态敏感性强,系统稳定性较差,对外来的干扰抵抗力弱,或者这

些地区对长沙市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整体生态维护关系密切。该区域以

保护为主,在合理引导下可以进行适度发展,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严格控制其人

口发展规模,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3、III类区:该区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同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一般,较适宜作为城市

发展用地。

4、?类区:该区系统稳定性较好,外界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它的影响不大,生态服务功

能一般,但该区一般多为耕地,对于该区内的发展要给予合理地引导。

5、?类区:该区敏感性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低,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适宜

城市发展。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信息与交通中心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奠定信息时代超常发展的基础,完善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促

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与交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商贸中心

着眼于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商品流通中心,起到承东启西、南北转换的枢纽作用,加

快市场体系和物资商品集散的服务网络建设。

3、科教中心

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科教基础设施,逐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

地建设,增强研究、创新和发展潜力,发挥科教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功能。

4、文化中心

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通过优秀文

化带动,发展影视、新闻、出版、会展等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提高长沙知名度、拉动经济发

展的支柱产业。

5、综合服务中心

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形象,促进旅游服务业发展;同时

大力发展邮电通讯和信息产业,开拓融资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和相应的服务体系,增加城市

的幅射与带动能力。

2005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70平方公里;201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2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3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2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12平方公里;202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3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1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6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53平方公里。

沿湘江、319国道两条生长轴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

市空间结构。“一主”为城市主体,“两次”为河西、星马新城,“四组团”为暮云、捞霞、

高星、含浦组团。

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和优秀文化带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及比例,为高科

技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等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广场用地及绿地

比重,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城市主体指河东城区集中联片发展区域,北、东至浏阳河,西至湘江,南至绕城线,规

划城市建设用地1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46万人。规划强化综合服务功能,“退二

进三”,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务中心和商业中心,使之成为集信息、

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于一体,环境优美、设施一流、高效集约的“极核”。

1)环线以内要有机疏散人口,外迁布局零散的工业企业,优化用地结构,增加绿地及

公共设施用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规划将展览馆路以南、人民路以北、车站路以西、湘江

路以东的地域作为市级中心,集中布置城市金融、贸易、信息、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

2)环线以南规划以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为主,要尽早搬迁黑石铺地区的危险品仓库及

有污染的企业,结合省政府新址的建设,建成现代化的省级行政管理中心,并在原有文教科

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产业,逐步建成面向长株潭的井湾子文教科研区。

3)环线以东规划充分利用其区位和存量土地较多的优势,为旧城区人口外迁提供发展

用地,并在圭塘规划体育中心。

1、河西新城位于湘江以西,西至都市区边界,北至谷山,南至靳江河,规划城市建设

用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65万人。在保护好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和其他自然山水体

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科研院校云集的有利条件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先导优势,大

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环境一流、水平一流的文化科教产业中心。

1)金星路东侧结合市委、市政府规划市级行政中心,预留行政办公用地,配套布置商

业金融及居住用地。扩大望城坡高科技产业基地的规模,外迁或置换三汊矶一带有污染的工

业。

2)严格控制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周边的建设用地,高标准建设岳麓山大学城,后湖以南、

环线以北地段作为岳麓山大学城近期发展用地。

2、星马新城位于城市主体东面,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53万人。以星沙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以及广电中心、世界之窗为依托,扩

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规模,利用其特有的对外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

航空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

1)长永高速公路以南,远大路以北,规划为电子、生物工程等新型工业区,以外向型、

高档次、集约型的产业为主;远大路以南,马坡岭一带,以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为依托,

重点建设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

2)长永高速公路以北,京珠高速公路以东,规划建成影视传媒、娱乐休闲基地。

1、暮云组团位于城市主体以南,北至绕城线,西至湘江,东南至都市区边界,包括暮

云镇全部、大托乡部分及洞井镇部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9万人。利用其区位和资源优势,布局面向长株潭的旅游、商贸等区域性公共设施。

2、捞霞组团位于城市主体以北,东北至都市区边界,西至湘江,南至浏阳河,包括捞

霞开发区和丁字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4万人。结合城市主体内货运码头和火车北站的搬迁,布局霞凝新港和捞霞货运站、编组站,成为水运、公路、

铁路的中转联运中心,并规划仓储用地、物流中心、大运量的工业基地。

1)石长铁路以北新建千吨级的码头,完善水运设施,配套适量仓储用地。

2)石长铁路以南、金霞路以西,保留鹅羊山、秀峰山,结合车站,设置市级副中心,

结合捞霞火车站,强化物资中转功能,设立大型物资批发市场。

3)金霞路以东,设大型铁路货运站,完善现有仓储设施,规划作为城市主体外迁工业

发展用地,以大运量的机械、化工工业为主。

3、高星组团位于城市主体西北部,东至湘江,西北至都市区边界,南至市区边界,包

括高塘岭镇和星城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4万人。利用现有工业基础以及河西高新产业的辐射,规划为以机械、食品工业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区、市区新

产业开发及置换外迁企业基地。

4、含浦组团位于城市主体西南部,西南至都市区边界,东至湘江,北至市区边界,包

括含浦镇和坪塘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9万人。主要为岳麓山大学城的远期发展用地以及与之配套的生活居住用地,对坪塘现有小水泥厂逐步实行关停并

转。

以改善居住环境、集中成片建设、发展生态型住区为原则,适当降低中心区居住用地的

比例,完善新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引导中心区人口向外疏散。规划居住用地面积868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人均居住用地28平方米,常住人口住房成套率达95%,暂住人口住房向公寓式转换,使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旧城改造中应注重古城历史风貌的保护,增加居住用地中公建用地、绿化用地和道

路广场用地的比例,改善住区环境和中心城区整体形象。

2、新区的住宅建设应确保基础设施与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同步

建设,形成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居住区,并制定相应政策,吸引中心区人口迁入。

3、住宅标准和住宅设计要体现多样性和可选性,以满足不同收入要求的居民对住宅的

要求。在主城区边缘及其它组团中,结合自然山水布置高尚住宅区,如洞井水库、石燕湖、

青石山庄、洪山翠园等地区。

4、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规划建设的规范标准配建中小学,通过布局调整和标准化

建设,采取扩、迁、并、建的办法,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规划中小学教育用地1250

公顷。

以提升城市品位、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采用集中与分散、综合功能和专项职能相结合

的方式,形成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科教中心、体育中心、博览中心等。规划公共设施用地

531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13%,人均17。13平方米。

1、商贸用地

规划建设以零售为主的商业中心,以物流配送批发为主的物流中心及物质集散中心和以

金融、商务办公为主的商务中心,将长沙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

1)商业中心

规划形成以五一广场为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河西、星马两个次中心和若干个居住区级

中心的零售商业中心体系。

2)物流配送及物资集散中心

规划暮云、捞霞、星马、望城坡等四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其中暮云为主要面向长株潭

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物资集散中心,包括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和生活资料集散中心。生产资料集散中心结合捞

霞、暮云的物流配送中心统一规划建设,而生活资料集散中心则根据“一主、两次、四组团”

的城市空间结构分布。

3)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以芙蓉广场为核心,东至韶山路,西到蔡锷路,北至湘雅路、展览馆路,南到

人民路,总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集金融、商务、办公于一体。另在河西新城、星马新城规

划商务办公区。

商品展示与展销是商务中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规划在商务中心区内设置商品展示中

心,另在洞井、捞霞、望城坡、星沙形成四个以商贸交流为主的大型商品展销中心。

2、行政办公用地

中心区原则上不再增加行政办公用地;在长沙大道两厢,结合省政府新址,规划省级行

政中心;在金星路以东、岳麓大道以北地段,结合市委、市政府,规划市级行政中心。

3、文化娱乐用地

1)在芙蓉北路,利用原火车北站用地规划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设置音乐厅、艺术展

览中心、影视文化不夜城、文化宫等设施。

2)在定王台图书批发市场、长沙图书城、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等基础上,设置音像图

书馆、微缩图书馆、计算机联机检索中心、科技情报中心等专门性图书设施;对现有区级图

书馆、中心书店按发展需要进行改造、扩建。

3)结合现省博物馆、省妇儿活动中心、烈士公园、省展览馆,规划市级文化活动中心,

在河西、星马、暮云、捞霞、高星、含浦设置区级中心。

4)在新世纪文化城,结合广电中心、世界之窗、会议展览中心,设置集影视、传媒、

会展博览、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世纪影视博览区。

5)在圭塘结合体育新城,规划集体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圭塘体育文化产业区。

6)在长沙大道两厢,结合省级行政中心,设置省群众艺术馆、省科技中心、科学宫和

青少年活动中心,形成面向长株潭的集文化、艺术、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文化产业园。

7)在河西新城,结合岳麓山公园北大门及西湖水上公园的建设,规划集文物展示、新

闻出版、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岳麓山西湖文化产业园。

4、教育科研用地

完善现有文教科研区,加强各类基础设施的配套,预留足够的发展用地,规划五大文教

科研区:

1)岳麓山文教科研区:高标准建设岳麓山大学城,发展用地主要在丰顺垸,约4平方公里。

2)含浦文教科研区:发展用地约6平方公里。

3)金盆岭文教科研区:主要通过工业和仓储等其它用地置换来获得发展用地,约0.5平方公里。

4)井湾子文教科研区:通过用地置换、整合及新增用地获得发展用地,约2平方公里。

5)马泉文教科研区:规划建成中南地区的农业科技教育中心,发展用地主要在长永高

速公路以南,约3平方公里。

5、体育用地

以承办全运会为目标,确定竞技体育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规模,改扩建贺龙体育文化中心;

建设体育新城,布置于圭塘;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配套建设群众体育休闲设施,各区和有

条件的镇,体育设施须达到一场、一馆、一池的要求;同时结合场馆建设,积极开办业余体

校,开设重点训练项目。

6、医疗卫生用地

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加快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速度,健全医疗卫生三级网络,满

足全体居民就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1)改造、扩建现有医院,结合新区建设,配套布置综合性医院,逐步完善各级综合医

院和专科医院优势互补的结构体系,形成专科配套、各具特长的医院布局新格局。

2)各区根据人口需要,配套完善医院、街道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以及慢性病

医院、健康教育所等项目,形成完善的全民医疗保健网络。

降低工业用地比例,调整布局,集中成区,优化结构,节约用地。规划工业用地为3215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37%。

1、城市主体内原则上不再新增二、三类工业用地,外围组团相对集中发展新兴工业小

区。对于地处城市中心区,不能发挥土地级差效益,污染较严重的工厂,规划将其迁往新建

工业区,如湖南橡胶厂、湖南造漆厂、曙光电子管厂制氧车间及动力车间等。在城市中心区

边缘零星分布的工业,根据相对集中布置的原则及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步外迁或进行置换。

2、规划四个工业发展区

1)望城坡工业区:积极发展占地少、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仪器仪表及信息产业,形

成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2)星马工业区:在现状基础上,继续引进电子、电器等大型工业集团,该区南面结合

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形成农产品开发与深加工的新兴产业基地。

3)捞霞工业区:利用水运、铁路等大运量交通优势,积极发展机械、化工、原材料加

工等大运量的工业,并作为城市主体工业外迁基地。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 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 中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 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 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 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 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 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1、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 2、中期规划:2006—2010年; 3、远期规划:2011—2020年; 4、远景设想:2021年及以后。 第六条本规划是长沙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 空间利用各种规划以及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遵 循本规划。 第七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荆州市朝阳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说明.doc

荆州市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说明 第一章概况 南湖单元位于南湖单元位于沙市区与荆州区交界处,西与长江大学接壤、南与临江仙公园毗邻,地处长江大桥桥头、荆江大堤之下,是荆州南部的门户区域之一。 单元范围南至荆江大堤,东南至太岳路、东北至北京西路、北至武德路、西至南湖路及长江大学新校区东侧规划通道,规划总用地面积104.63公顷。单元内现状居住用地主要有九龙湾小区、南湖花园小区、长江尚品小区。 单元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布置在武德路南侧,包括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实训中心、长大医院、电力局、长江防汛调度中心等,以及南特陶瓷大市场、金龙大市场、荆州购物广场等商业设施;近年来陆续完成的居住小区:九龙湾、长江尚品、南湖花园、南苑小区、尚上名筑、嘉富丽苑、鸣凤园,32.45公顷。少量工业用地:南湖机械总厂、富盛石材加工厂。单元现在总人口约11000人。 《中心城区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长大国际园)》于2015年获得荆州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规划确定南湖单元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拟将南湖单元建设成为城市与水体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空间景观丰富多彩,充分体现荆州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城市居住功能区。在原控规的指导下,对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第二章修改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5、《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6、《荆州市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2008) 7、《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8、《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第三章修改原因 1、棚户区改造后, 需对整体功能的梳理,并重新细定相关地块的用地性质。 2、按照市政府要求,落实石油科技城建设,将长江大学科技园作为石油科技城的“一核”,紧紧依托长江大学“双一流”石油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优势,以荆州市石油产业发展壮大为核心、向创业者提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及其他相关综合服务,拟选址在南湖单元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 3、荆江大道作为城市的主要干道,线形设计上需满足规范要求,在本单元内存在偏移。 4、合理布局单元内其他用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5、增强控规的可操作性。 第四章修改内容 1、用地布局修改:结合棚户区改造,将棚改区范围内原有分散的社区服务、停车、超市等公共设施集中,形成单元南片综合服务中心,整体建设。在道路交叉口处形成开敞空间。 根据《中小学布点规划》,在单元内设置24班小学,小学用地规模由0.94公顷扩大至1.68公顷。 结合长江大学科技园的选址,在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建设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汇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招商中心、综合服务区及人才居住区,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荆州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用地性质代码 第四章用地规划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第七章绿化规划 第八章“五线”规划控制 第九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第十章图则说明 第十一章实施管理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深化、落实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统筹安排各项设施,指导城市片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特编制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 2.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 3、软硬件并重原则 4、生态优先原则 第1.0.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3、《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1998年4月1日) 4、《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年》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年) 》(国土资发〔2008〕24号) 8、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 第1.0.4条规划目标: 成丰单元是以现代工业、仓储物流和港口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也是服务全市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规划建设成为工业发达,港口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市单元。 第1.0.5条规划范围及规模: 1、单元位于荆州市城南片区南部学堂洲,用地范围东至郢都路,西至健康路,北至荆江大堤,南至长江子堤。 2、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141.31公顷。规划区共分4个街区,29个基本地块。 3、人口规模:成丰单元人口为1.0万人,片区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少量居住人口两类。 ⑴、就业人口规模 本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 ①、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分类确定 通过国内工业用地的经验数据及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就业密度类比分析,本规划区内工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分为机械制造产业用地、纺织工业用地、其它一般工业用地三类进行估算。 经验数据表明,轻工、机械、医药等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100人/hm2;一般工业用地就业密度一般为150人/hm2;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250人/hm2。 ②、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的纺织工业用地约为1.30hm2;机电工业用地约为5.87hm2;生物医药用地约为6.27hm2;建材工业用地约为35.86hm2;一般工业用地(除纺织、机电、生物医药、化工以外用地,本次规划统称为一般工业用地)约为19.59hm2。 综上,计算可得,规划学堂洲单元可容纳的工业用地就业人口数量约为:1.22hm2×250人/hm2+9.08hm2×100人/hm2+6.27 hm2×100人/hm2+28.3hm2×150人/hm2++28.64hm2×150人/hm2= 10381人。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长沙市色彩规划

长沙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塑造统一和谐、丰富有序的城市建筑色彩景观,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至2020年)》、《长沙市城市色彩规划》及《长沙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长沙市城市色彩规划总体目标 1.贯彻本市构筑城市山、水、洲、城空间格局的规划指向,创建和谐、统一、 有序的城市视觉形象景观。 2.深入专业挖掘本市历史文化色脉,并加以创新运用与推广,进一步弘扬城市 历史文化特色。 3.优化城市视觉形象景深层次,形成“文明城市”良好形象。 4.创建长沙市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科学管控工具,确保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的合理 建设与持续发展。 5.形成城市魅力色彩景观,创建“城市个性名片”,提升城市品牌战略地位。第三条长沙市建筑色彩规划定位、主题词与主色调 1.本市建筑色彩规划定位为通过合理运用与科学管控“长沙市基本色调”,形成 切合长沙市“山、水、洲、城”的城市空间景观特征,顺应城市创意之都、宜居城市的全新发展定位的长沙市建筑色彩新景观。 2.本市色彩规划形象主题词确立为“碧水红城,魅力长沙”。“碧水”是指湘 江、岳麓山等城市代表性自然景观。“城”指长沙城,同时“城”字也谐音“橙”。“红城”二字谐音“红橙”,也喻指长沙市建筑色彩的主色调—“红橙”色调。 此外,“红”字还喻指长沙是红色革命经典的开创地和孕育中心,同时也切合湖湘文化中博采众长、优化思维、积极进取、锐意革新的精神内核。 以主题词为引导,规划分别对构成中心城区的以下三大区域确立了色彩主导风格:

①长沙市中心城区中位于二桥(银盆岭大桥)以南、二环线以内的河东区 域色彩主导风格定位为“古韵今晖、幸福长沙”。即要充分诠释和展示 该区域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相交织融合的风貌特色,深刻反映长沙市人 民引以为幸福的城市魅力印象。 ②长沙市中心城区中位于二桥以南、二环线以内的河西区域色彩主导风格 定位为“玉带青罗、红典长沙”。即要充分尊重与依托该区域以湘江和 岳麓山为代表的,若玉带青罗般葱翠滋荣的自然景观,营造与自然景致 和谐共融,并具备统一印象与良好品质感的区域景观。“红典”二字意 指该区域的建筑色彩将以红砖的红色调为主,营造出古典、典雅、温馨 的特色景观印象。 ③“长沙市中心城区中位于二桥以北、二环线以内的河东与河西先导区色 彩主导风格定位为“璀璨星城、浪漫长沙”。即围绕该区域内的新河三 角洲和滨江新城等新兴开发区块与项目,打造极富时代气息与新生活力 的国际性都市景观,充分体现长沙市新生代建设的繁荣与富贵。 3.本市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确立的城市主色调为暖色系的“红橙色调”。导则要 求在色彩规划控制色谱与推荐色谱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科学地运用“红橙色调”,形成既能充分体现长沙市现代景观魅力与活力,又能营造出温馨、浪漫与欢快氛围的城市综合景观。此外还要求在历史文化保护类建筑上通过良好运用该色调,营造出与城市丰厚的历史景观相契合的品质高雅的景观印象。第四条长沙市建筑色彩规划适用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即天心区、芙蓉区、雨花区、岳麓区和开福区五大行政区)与城市外围区(包括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和宁乡县及城市周边村镇等)。按照建筑功能分类包括:居住类、历史文化保护类、行政办公类、商业金融类、教育文化类、工业科技类、运动设施类、生态保护类(含风景旅游区)、交通枢纽类等九类。另外,湘江两岸滨江风光带和岳麓山周边区域属规划重点控制区域。市委市政府行政中心区、橘子洲区域、湘江二桥北段区域属规划特殊控制区域。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a1519691.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0a1519691.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a1519691.html,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a1519691.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