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及其经济后果

地理大发现及其经济后果
地理大发现及其经济后果

地理大发现及其经济后果

一、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原因

第一,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了封建贵族对贵金属的渴求。

第二,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由于近东贸易危机受到极大的阻碍。

第三,欧洲传统宗教文化精神中的探险欲望。

二、地理大发现的技术条件

(一)地理“科学”的发展

(二)技术手段的进步

四、地理大发现的直接后果极其历史影响

所谓“地理大发现”,主要是由三个重大事件组成的:一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二是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三是1522年麦哲伦等人完成环球航行。这些事件使人类对世界地理的认识更趋全面,从而大大拓展了人类的全球性交往,有力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地理大发现也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地理大发现产生了三个当时人们始料未及的三个重要后果首先,是所谓“价格革命”。即由于大量美洲金银流入欧洲,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急剧上涨。西班牙首当其冲,受到的影响最大,成为西班牙在16世纪末急剧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欧洲其他地区所受的影响要小一些,但都未逃脱冲击。这种影响还波及到奥斯曼帝国乃至遥远的中国和印度,只是由于亚洲人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大,故在中国、印度和大部分穆斯林世界,价格体系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农民和地主之间关系的显著变化。然而在欧洲,价格革命却引起了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的持续动荡。当然,价格革命对于西欧当时正在进行的商业革命,也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疾病的传播。欧洲的船员们把一些疾病带向了新世界,而那里的居民由于和外界接触很少,对那些欧洲常见的小儿疾病毫无免疫力,结果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疾病流行之后,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后果便是人口的激增。1750年以后,各传统文明区域的人口到处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率上升。这一情况和人们普遍有了新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而人口的每一次升降,不可避免地都会引发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后果。

再次,是农作物和牲畜的传播。

第二,地理大发现还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一是在人种分布方面。在美洲和非洲南部出现了定居的白种人。黄种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加勒比海岛和热带美洲的印第安人几近绝迹。非洲黑人开始大批涌入美洲。不同种族的通婚,在美洲尤其是拉美又产生了大量混血人种。

二是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大洋贸易。美洲殖民地发展出大片大片的单一作物种植区,先是种烟草和甘蔗,后来改种棉花和咖啡,产品销往欧洲换回工业品。正是这种经济引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贸易,并为以不平等交换为特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正是在上述基础上,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三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商业后果:

1、商业掠夺和殖民制度的建立。(1)1492—1600年探险时代,掠夺新大陆的黄金和白银。(2)1600年以后殖民时代,争夺殖民地,开发其资源和进行掠夺性贸易。

2、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使亚欧非美的许多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对外贸易开始突破国与国或区域性贸易的界限,变成全球性世界,并逐步形成世界市场。

3、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新航路绕过了传统的贸易路线(地中海),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中世纪商业中心的地位逐渐被葡、西、荷、英等国所取代。

第二节商业革命

一、13—14世纪商业革命前夜的特点

商业发展到13—14世纪,显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第二,竞争制度的安排。

第三,商业技巧的创新。

二、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西欧的商业革命,是与远洋探险和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的一个重大事变。它是由西欧当时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新因素构成的。

(一)世界市场的出现

4、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综上所述,地理大发现后的300年间,西欧的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大洲,把欧洲原有的区域性市场同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性市场联结起来,出现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但是,这个时期的世界市场与机器大工业后形成的世界市场相比,还没有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贸易仍属于互通有无的性质,交换的商品还未成为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在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商业资本,而不是工业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二)贸易路线的转移

(三)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是欧洲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

价格革命对欧洲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农村采用租佃制的地主因为地租上涨最快而获利最大;相反,按照传统方式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却因此受到损失。租地经营的农场主和一部分农民不仅因为工资低廉和农产品价格高昂获得利益,还因为向地主缴纳固定货币地租而享有价格上涨的好处,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到16世纪末,英国已形成了一个富有的大租佃农场主阶级。

工业品价格上涨虽不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但由于实际工资的下降、产品销路的扩大,手工工场主和商人成了新兴的经济贵族。雇佣工人和被夺去剩余产品的贫苦农民在价格上涨中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这样,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新兴农场主和工商业者的壮大,旧式封建贵族的衰落,城乡劳动者的进一步贫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

(四)金融业的发展与国家货币的诞生

(五)新型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

(六)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贸易规模的扩大,需要有效率的商业组织相配合。这一时期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意大利早先发明的商业技巧推而广之,如合伙制的推广;二是出现了商业组织的真正创新,如特权公司、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

第一,合伙制的推广。

第二,特权公司。新兴的国家为了获取直接的利益,采取了出卖特权给私人企业的方式,代理行和特许公司随之发展起来。

第三,特许公司。特许公司是16—17世纪政府用特权交换利益的典型形式,也是荷兰和英国对外扩张最重要的商业组织形式。特许公司由政府授予一定的对外贸易垄断权,享有其他一些优惠待遇,例如公司拥有自

治权,有的甚至拥有军事力量和自行铸币的权力,代替国家行使部分主权。

第四,股份公司。

三、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三节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随着商业的兴起,尤其是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近代新兴的民族国家开始奉行重商主义的政策和观点,引起了社会观念的重大变化。

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民族国家因商业的原因而兴起的。因为,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护、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是贸易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这种保障一般只能由政治单位提供,因此而支出的费用是贸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范围超过了传统社会中基本的政治经济组织——庄园的管辖范围。贸易的发展要求政治单位在更大的地区规定、保护和实施所有权,因此民族国家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活跃的商人总是要求提供更大范围的保护,国王和贵族面对巨额的商业收益,也意识到更大规模的组织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于是,传统的政治单位面临着抉择:究竟是将它们各自分割的特权扩大到相邻的庄园,和其他庄园联合行使这一权力,打破封闭的庄园对市场的分割呢;还是放弃它们传统的政治特权,拱手让给其他竞争者。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不断发展的贸易使市场联合成一个整体,分割的特权越来越需要改进,市场希望成立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政治单位,实现规模优化。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战争、阴谋、动荡中,民族国家开始兴起了。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和观点

新兴的民族国家和商业资本旨在获取货币的本性,使它们迅速结成联盟,这种联盟清楚地反映在当时西欧各国所实施的政策和信奉的学说上,这些政策和学说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重商主义的中心原则是国家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其贵金属拥有量(“金银通货主义”)。获取金银的办法,一是在殖民地掠夺,二是增加外贸“顺差”。而要保证顺差,就得做三件事:一是减少进口,二是增加出口,三是发展制造业。此外,重商主义还有这样一些重要原则:一是国民经济应自成体系、独立自主,不依赖外国供应;二是政府要象家长一样爱护百姓,扶危济困,以保证战时有充足的兵员;三是要推行殖民扩张,以便从殖民地获取财富充实国库(强调要殖民地是为了增强母国的国

力,故殖民地的职能是单纯提供母国所需要的原料并消耗母国的产品,不得发展自己的制造业)。所以重商主义并非经济理论,而是一种政治或政策理论。

在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时,各国有不同的侧重点。西班牙和葡萄牙最重视控制金银的贸易。英国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法国则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法国的手工工场多为法国政府直接出资创办。

三、商业战争

重商主义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财富的总量是既定的,国际市场是有限的,贸易就是常年的战争,谁在贸易中占据首位,谁就可以充当战争与和平的裁判者。因此,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如何从大致固定的国际贸易额中获得最大利益,如何利用本国的条件造成贸易顺差,从而保证金银多进少出。商业原因引起的国际冲突集中表现为对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四、商业文明

贸易在1500—1750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欧洲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它成了推动整个社会机器运转的巨大机轮。对外贸易与近代民族国家的繁荣有着紧密的因果联系,商路的转移造成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贸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他经济活动

专项训练中国地理东北地区附答案

专项训练:中国地理东北地区(附答案) '、单选题 题。如图是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1-2 )字母所在区域与所属国家的组合,正确的是( 1. D. C. A. B. QMNP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 ---------------- PN )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2.关于、N国与我国隔渤海相望①两国都属于季风气候②PNP两国都属于发达国家国气 候相对温暖④③、D. C. A. B.②③①③①④②④)我国东北地区的中学生寒假时间很长, 主要原因是(3. B. A. 可以充分休息学生喜欢放长假 D. C.当地政府规定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 4.)某地区黑土广布,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该地区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D. B. C. A. 西北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 )“三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平原的基本特征?没有环抱东北平原的是( 5. D. C. A. B.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 )6.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分布在( B. A.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沿海地区 D. C.交通干线沿线地区沿边地区)关于东北地区 气候特征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7. A. 气候冷湿,长冬无夏 B. 降水多集中在冬季,地表积雪时间长 C.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D. 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向西递减读图,回答8-10题。

P )8.为我国哪个粮食集中产区(图中 D. C. A. B. 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三江平原成都平原P 关于)地区耕作制度的叙述, 正确的是(9. D. B. C. A.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一年两熟 P )关于基地种植的农作物的组合,正确的是(10. B. A.小麦、大豆、甜菜水稻、油菜、甘蔗D. C.小麦、油菜、甘蔗水稻、花生、甜菜) 11.我国东北地区的纬度较高,但能够大面积种植水稻,最主要的原因是( B. A. 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有肥沃的黑土 D. C.平原面积广大有灌溉水源的保证 12. 东北的民居墙体较厚是因为()B. A.东北冬季太冷,这样可以保暖东北人怕噪音 D. C.东北降水太多东北人觉得墙厚安全 )关于长春的说法正确的是(13. B. A. 辽宁省的省会我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 D. C.位于滨州线沿线地区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14. A. ”特别是煤、铁、石油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B.科技力量雄厚C.水 资源丰富D.,消费市场广阔工业历史悠久. 题。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东北地区的山脉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15-16 A )山脉,它是(15.有人用“白山黑水”来泛指东北三省,其中白山是指图中 C. A. B.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B )地种植的是(16.下列农作物中,不会岀现在图 中 C. B. A. 小麦大豆甘蔗 17-18如图三幅图是东北地区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题。

2020年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模板

地理大题答题模板整理 第 一版块 基础概 览: 自然地理部 分 【描 述 类】 ☆ 描述气温 1、最高温与最低温 2、平均温度 3、日较差与年较差 ☆描述降水特征 1、最多月份、最少月份 2、降水总量 3、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怎样描述地形特征……: 1、地势高低及起伏 2、地形类型及分布 3、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沼泽、海岸线曲折)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汛期、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流速大小(取决于地形、落差)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取决于气候、纬度)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及航运 水能:落差大、流量大→水能丰富 航运:流量大、季节变化小、落差小→航运条件好 ☆描述河流水系特征 1、流向:内外流河,自××方向流向××方向(决定因素:地形) 2、流域面积大小(决定因素:地形:平原>山地、国土面积、气候) 3、流程长短(决定因素:同上) 4、河网密度 5、水系形状:树枝状、放射状、向心状(决定因素:地形) 6、支流多少 7、河床状况:河道、落差、宽窄、曲直、深浅、地上河) 8、有无湖泊分布 ☆ 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拔高低、海陆分布、相对位置 2、地形地貌 3、气候:气温、降水、特殊性(海洋性强、大陆性强) 4、水文、水系: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 5、生物: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 6、土壤:深厚、肥力 7、自然带 ☆描述等温线分布特点 1、数值变化趋势 2、走向:与纬线平行、海岸线平行,与洋流流向、等高线一致 3、形状:平直、曲折、闭合 1、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20.6.176.17.202019:3119:31:57Jun-2019:31 2、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定功。二〇二〇年六月十七日2020年6月17日星期三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19:316.17.202019:316.17.202019:3119:31:576.17.202019:316.17.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6.17.20206.17.202019:3119:3119:31:5719:31:57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Wednesday, June 17, 2020June 20Wednesday, June 17, 20206/17/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7时31分7时31分17-Jun-206.17.2020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20.6.1720.6.1720.6.17。2020年6月17日星期三二〇二〇年六月十七日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19:3119:31:576.17.2020Wednesday, June 17, 2020 亲爱的用户: 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 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 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人教版八下地理6.1北方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学习目标 1.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 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地理差异。(基础目标) 3. 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升目标) 教学重点 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沁园春·雪》引入北方地区的学习。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之自主学1至4。明确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一线以北,东临海和海。 2.地形:以和为主。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和,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部分属于(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分别请学生发言指图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板书)1、范围 重点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位置: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主要省区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等。 (板书)2、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 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地形。主要从地图上明确一下地形 ◆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 ◆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 ◆平原: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脉以东。 (板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1,解决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差异。小组合作

区域地理-东北地区

区域地理——东北地区 1、经纬度范围:经度120-135,北纬40-54 2、主要地形区: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平原:三江平原、松嫩 平原、辽河平原;半岛;辽东半岛 3、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由东南向 西北递减。 4、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典型植被: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蒙古 栎) 5、主要河流:黑龙江、松花江 水文特征: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补给为大气降水,汛期主要为春汛与夏汛,汛期短,河水水量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含沙量小,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附:凌汛发生的条件:(1)高纬度地区(2)河流上游位于低纬度,下游位于高纬度 6、土壤:肥沃的黑土(三江平原西部、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分布面积广,有 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生产力高,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钙土(松嫩平原中西部) 黑土肥力降低的原因:(需记忆)自然原因(1)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壤中富含的有机物质极易被淋溶。(2)黑土区地形比较开阔,地势波状起伏。当地群众习惯顺坡耕作,就势必形成集雨面积大、径流集中、冲刷力增强等有利于水蚀的条件。从而产生水土流失。(3)黑土耕地表层土壤疏松,底土比较黏重,透水能力较低,抗蚀、抗冲性能弱,,容易引起土壤侵蚀。(4)在黑土区广阔的农田中,植被覆盖率低,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人为原因:(1)毁林、毁草开荒,破坏和减少地表植被。(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3)缺乏生态意识,在开发建设中没有及时进行恢复治理,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治理措施:(需记忆)(1)完善监测体系,积极利用“3S”技术对黑土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2)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修筑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积极治理侵蚀沟;生物措施:植树种草,保持水土。(3)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4)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种制度,变不合理为合理。 7、农业发展:(商品谷物农业)(需记忆) (1)发展条件评价:自然方面:从地形、气候、土壤评价。社会经济方面: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可为农业提供大量生产资料和对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且与朝鲜俄罗斯相邻,便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2)发展优势: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如东北大米);b:农作物病虫害少;c:土壤有机质易于积累,矿物质分解和淋溶作用弱,土壤较肥沃;d:积雪覆盖时间长,春季积雪融化可以缓解春旱现象,改善土地墒情(土地的干湿程度)。 (3)发展劣势:由于热量不足,a:种植农作物品种有限;b:只能一年一熟,春播秋收;c:春秋两季低温冷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d:漫长的寒冬需要解决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三省的范围和位置 2.知道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知道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4.了解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填图,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位置,地形,气候,农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1.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 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分学习小组回顾上册关于中国的气候的相关知识。 四、教法、学法 激趣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分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发现基本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看视频以及老师演唱《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引出东北地区,欣赏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 第一部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学习。 二)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 1、学生读图,同桌互相描述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找出东北濒临的海洋、邻国、邻省(省级行政区划),找出东北三省的省会,回顾东北三省的简称。 2、学生分学习小组读图,试着描述东北地区的经纬度范围,请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的读图结果。 3、学生分组探究: (1)比较中国、日本、蒙古三个国家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比较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海南岛的纬度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读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1、学生读“东北地形图”,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地形分布的特征。 分小组探究: 东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是什么?(从河流流量大小,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汛期等方面分析)。 拓展提升 近几年东北地区夏季河流含沙量逐渐呈上升趋势为什么? 四)读图探究东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1、学生回顾中国的气温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3、学生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5、学生分组探究:根据课本P30的活动题3,了解植被与气候的关系,试着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都体现过,本节课只不过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的利用地图发现、分析、归纳,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加深,达到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与本地自然环境进行对比,比较两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导学案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寿光建桥学校孙甄壕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三省的范围和位置 2.知道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知道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中国区域地理东北地区学案

中国区域地理东北地区学案 编者:汪行表 审稿: 【学习目标】东北的自然特征,东北地区农业、森林、湿地的开发 【自主预习】填图训练 1、 在图中画出120°E 和40°N , 2、 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填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辽东丘陵 3、 填出黑龙江、松花江 4、 填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 5、 画出京哈线、滨洲线和滨绥线 6、标出鞍山铁矿、大庆油田、鸡西煤矿和鹤岗煤矿。 【合作探究】 1、 评价东北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区位条件。 2、 评价东北重工业基地发展的条件,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 东北地区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如何? 图26 东北地区图 ▲⑩ ⑨

【典例评析】 1、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下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2)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参考答案:(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年较差大,约46.7℃,年降水量少,约320mm,乙城市年较差小,约42.4℃,年降水量大,约490 mm。 (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市相当。 (3)大兴安岭。 (4)A地——畜牧业, B地——种植业, C地——林业。 【巩固练习】 1.我国夏季日出时刻最早的地方是 A.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 B.松花江与鸭绿江交汇处 C.乌苏里江与松花江交汇处 D.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 2.既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又是重要的石 油生产基地的是 A.黄淮平原 B.太湖平原 C.成都平原 D.松嫩平原 读右图,完成3~5题。 3.一般情况下,河流R 城市 月份 气候指标 甲乙 1月7月1月7月 气温) (C ? 3. 27 -19.4 7. 19 -22.7 降水量(mm) 3.6 90.8 4.3 176.5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模板及例题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怎样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 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 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 量的大小)有关

中国区域地理专题复习之东北地区

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之东北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广东卷(新课程))图5是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5回答17——20题。 17.①、③、④、⑤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 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 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 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 古高原、黄土高原 18.①山脉南北绵延约() A.200千米 B.700千米 C.400千米 D.1400千米 19.L 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 际距离约为() A.50千米 B.100千米间 C.300千米 D.500千米 20.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春小麦、亚麻、甜菜 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 D.油菜、茶叶、春小麦 30.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春小麦、亚麻、甜菜 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 D.油菜、茶叶、春小麦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1,回答第1~3题。 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12福建高考)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图3 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7题。 图 3 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A.≥10℃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7.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2013高考题四川卷)(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地理大题答题模板

地理大题答题模板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量位沙冰速)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3.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4.结冰期:有无、长短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地理大题答题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一、农业小专题: 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 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 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复种指数问题: 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城市郊区农业问题: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⒁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美国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导学案 编写人:邓洁、李云、李书中编写时间:3、6 执行时间: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2.掌握认识某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3.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学习重点】 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学习难点】 1.掌握认识某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2.运用地图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引用资源】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学法大视野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探究活动一】东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24-25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1、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 这里所说的东北地区包括,简称“东北三省”。面积:平方千米,占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的。 2、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经度位置:位于(东,西)半球,大部分位于°E~°E之间。 纬度位置:位于(南,北)半球,纬度。大部分位于°N~°N之间。

海陆位置:位于中国的部,南部临和。东、北两面与及为邻;西接自治区;南连省,与半岛隔海相望。 3、地理位置的影响: (1)东北地区兼备,既有利于与陆上邻国开展边境贸易,又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 (2)东北地区纬度,热量,农作物一年熟。 (3)东北地区地处亚的核心位置,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4、学会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探究活动二】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26-27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1、地形类型: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和为主, 2、地表结构:大致呈状的三带:外围是江、江、图们江和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和,内部则是广阔的。(山环水绕,平原居中) 东北平原由平原、平原、平原组成。 3、地势特点:通过图6-5、6-7,判断东北地区的地势特点:高,低。 4、白山黑水:人们常用“白山黑水”来形容东北地区。“白山”是指,“黑水”是指。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中国各大区域的常见地理问题

中国各大区域的常见地理问题 东北地区 一、气候问题 1、说明长白山(大兴安岭)等温线大致弯曲的方向及其原因。 向西南方向弯凸;受长白山(大兴安岭)及其走向影响。地势高,气温比两侧低。 2、气温年较差的分布及原因 分布特征: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 原因;自北向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大3、长白山(大兴安岭)东南部降水多的原因 东南季风从太平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在长白山(大兴安岭)东南部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地形雨)。 4、漠河冬季气温最低的原因 纬度全国最高,冬季太阳高度最低,昼长最短,获得太阳热量少;距蒙古—西伯利亚近,西北部缺少高大地形的阻挡,受冬季寒冷气流的影响大。 二、河流问题 4、分析松花江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水文特征:流量较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含沙量比较小,结冰期长。 原因:松花江由于纬度较高,冬季长、气温低,所以结冰期较长;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出现的春汛,夏季由雨水补给出现的夏汛,有两个汛期;流经地区林木比较茂密,所以含沙量比较小;由于补给较充足,汇入支流也较多,所以流量较大。 5、说明松花江的凌汛形成原因 纬度高,结冰期长,在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较高河段的河流封冻早,解冻晚;导致下游河段形成“冰坝”。阻挡河水流动,使水位上涨,形成凌汛。 三、沼泽的问题 6、沼泽的环境功能 具有含蓄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7、北部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试分析沼泽的形成原因。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地下存在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河流多凌汛。 8、停止开垦沼泽,退耕还沼的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含蓄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的功能。利于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 四、三江平原的农业问题 9、类型:商品谷物农业 10、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11、优势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夏季日照时间长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12、农业生产存在的不足: ①热量不足;②黑土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地沙化、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等 13、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