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四、教学方法: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认识小亮(一) 设计理念:根据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为课堂提供真实的资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设问:十三、四岁的年龄应该干什么?(学习)但是我们的同龄人小亮却失去了人身自由,怎么回事?请让我们一起认识小亮。展示视频: 导入语:看了《今日说法》后,你有什么感 触?小亮是怎样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呢? 我们应该怎样预防此类行为的发生呢?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研讨主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为做起”。 设计意图及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不良行为”的后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环节二〗以案说法:走进小亮(一)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拓展思维、激发灵感、兴趣盎然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体验过程。 一、师:对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从中发现法律这种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独立思考) 结论: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三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二、法律制定出来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那么,违反了法律叫什么?(违法行为)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请看法律专家的意见: 违法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师: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的违法情节比较轻微,而犯罪的违法情节较重。 三、走进小亮(一)

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讲,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法定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对我们党严格执法执纪优 良传统作风的传承,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化。历史地看,我们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发展过程。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 就陆续制定和颁布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一系列法律制度规定,为新生红色政权的依法产生和依法办事,为调动一切抗日力量抵御外来侵略者,为解放全中国提供了宪法性依据和法律遵循。遵守法纪、依法办事成为这一时期党政工作的一大特色。尽管从总体上看,为适应战时需要,当时主要实行的还是政策为主、法律为辅,但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军事力量对比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我们党依然能够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坚持探索和实践法制建设,充分显示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博大胸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第一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P87 民主的含义: 民主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2.P88 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质: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P89~90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民主是其中之一)重要目标是什么 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构成四位一体的目标。 为什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①只有~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 同奋斗。 ②只有~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 进行。 ③~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先到化的重要目标。 4.P90 民主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5.P90~91 社会主义民主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 ①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③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证的民主 ④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6.P91 什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就是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路?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5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治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之一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7. 如何坚持人大制度 ①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②进一步完善政府执政效率 ③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制度的保护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小康社会是我国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的建成离不开法治,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中,法治既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根本保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法治建设,提升全面的法治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是法律所赋予我们的,是允许我们做的,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是不允许我们做的,现在正在所热议的依法行政,但作为普通人,也应该依法言行,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习惯以法理政,依法行使权力,依法进行社会活动,只有这样小康社会建设才有一个强大的支柱、根本的保障。 从所周知,现在以及以后的几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关键阶段,所以要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 二、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全社会普遍存在金钱为上的观念作祟,社会公德缺损、法制意识淡薄,某些企业的不良行为、不法行为,某些干部的贪污腐败、不作为、乱作为,都在社会产生了不好影响,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上执行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给社会稳定、人民安定生活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依法治国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就必须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有效地处理。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依法治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保证。 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和权利 ,是依法治国的目的取向所决定的。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

上海市高中政治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知识、要求与训练 沪教版《政治常识》

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一、基本学习内容 1.民主的涵义 民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民主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居于国家的政治地位,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二是指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行使民主权利。这是政体意义上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但是,历史上的民主,都不过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才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人民当家作主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人口占绝大多数广大人民,应该而且能够以平等的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与剥削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 4.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述高度概括地指明了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一起构成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目标。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的所依之"法",是规范化了的人民意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法律,并且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行使被授予的各种权力并且接受人民的监督。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实行依法治国,对执政党本身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治国理政的法治化水平。党的方针、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同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主张。执政党要提高治理国家的法治化水平,

必须加强对立法的领导,善于把正确的政策主张上升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党的执政主张凡是要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必须由国家权力机关经过法定程序,使之成为法律法规或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再由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依法实行。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长期稳定和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国家法律既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也反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 保证司法公正,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司法机关执法不力、不公,就不能体现法律的神圣。加大司法改革的力度,让司法公开透明,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防止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点,但往往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依法行政,要求国家公务员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依法治国不仅是依法治民,更是依法治官;依法行政,对执法者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方式上的深刻变化和重大发展。 法律的贯彻实施,也就是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的贯彻实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就在法律层面得到了落实。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题目

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一、填空题 1、民主,从根本上说,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2、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基层民主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4、我国已经建立的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和最根本的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基层民主是(B) A、最能实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 B、培养群众直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学校 C、我国公民行使权利最主要的途径 D、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2、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意味着(C) A、党是立法机关,要参与国家立法 B、我党作为执政党,地位应当高于法律 C、党领导人民制定和遵守法律 D、国家立法、执法机关都对党负责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无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D) A、正确的政治方向 B、良好的政治环境 C、可靠的制度保障 D、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公安部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破获的大案要案中,绝大部分案件的侦破都与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提供有效线索密不可分。这说明( B )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 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 C、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D、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三、不定项选择题 1、2011年7月7日,公众期待已久的首次土地违法问责结果公布。73个市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被给予纪律处分,24个市县政府负责人被给予组织处理,4人因经济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次问责体现了(ACD) A、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B、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体现 C、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D、建设责任政府的目标 2、在2987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三分之一;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七成以上;三位农民工代表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是第一次;妇女代表比上届有所增加。下列选项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些事实的选项是(A )

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李林 在党的十七大作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总体情况是良好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明显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或者问题。 一是在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理解上,还缺乏应有的高度、深度甚至存在错误认识。例如,有的干部认为法律是用来治老百姓的,依法治国在有的地方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不是尊重保障人权、造福人民,而是蜕变成某些干部“依法治民”的工具;有的干部认为法治无用,法律无能,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有的人把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坚持共产党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提出“法大还是党大”、“权大还是法大”等问题,似乎推进依法治国就不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要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是在法治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依法办事、不遵守宪法法律的现象不在少数。从行政机关执法方面来看,既有行政执法不作为的问题,例如屡屡见诸报端的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安全生产问题、交通秩序问题、物价监管问题、黑势力欺行霸市问题等等,某些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和不断呼吁的这些问题,经常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告而不理;也有行政执法乱作为甚至是违法行政的问题,诸如“钓鱼执法”、“报复执法”、“野蛮执法”、“违法拆迁”、“刑讯逼供”、违法审批、乱罚款、乱处罚等现象层出不穷,个别执法机关的人员甚至与社会上黑恶势力相勾结,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执法犯法、执法犯罪。发生在云南晋宁县看守所的“躲猫猫”事件,上海闵行区执法大队的“钓鱼执法”迫使司机自断其指证清白事件,河南打工农民为证明自己在工作中患上了“尘肺病”而被迫“开胸验肺”事件等等,所有这些事件,都给中国法治抹上了历史的污渍。 从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方面来看,司法腐败和“打官司难”、执行难等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某些部门和领导干部非法干预司法审判,批条子、打招呼,权法交易,为当事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某些司法人员收受贿赂、“吃了原告吃被告”、“法官消费,律师买单”、滥用司法权、司法不公等现象仍未杜绝。

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这次全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作出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篇章。这次全会作出的《决定》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一步深化,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要深入理解这一战略部署,有必要回顾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体上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8年到1997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如何执政?采用什么方略治理国家呢?在这个问题上,党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1954年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文革”十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十年动乱之后,在总结“文革”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开始探索治国理政的新方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段谈话,把健全法制的基本要求准确而简洁地概括为16个字,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民主与法制思想的基本精神,为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目标。全会公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准确地描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内核,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进一步指明了实施依法治国的方向。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立法工作。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刑法等7部重要法律。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宪法。该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这是依法治国在宪法中的最早表述,初步奠定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宪法基础。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对人民而言,它是基本权利的宣言书;对我们党来说,它是执政兴国的法制保证。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司法机关恢复重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立法机关开始推进立法进程,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等一系列重要的民事、经济法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推动了法制建设稳步前进。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开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重点,进一步丰富了依法治国的内涵。这一时期,国家赔偿、行政复议、公务员等法律制度相继建立,政府的行政行为逐步被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司法机关在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权益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与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治理相适应的司法体系。 在这一阶段,依法治国方略虽然尚未提出,但“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和宪法及一系列重要法律的修订出台,清晰阐释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开始形成,这为依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发展民主必须健全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必须通过法制来体现和保障。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保证我校的安全制度顺利实施,对我校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计划做如下安排:一、认真贯彻落实教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继续做到四个到位。要牢固树立“防范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安排部署学校的安全工作,专人负责,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责任不明,重视不够发生的以外事情,学校及时向教委汇报,听后教委的处理。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老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制度,推进我校民主建设,依靠教职工办教育。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法制理论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律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把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和依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我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全面落实学校治安和普法工作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学校,争夺创安杯”的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要全面落实签定的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落实责任,全面完成责任书的指标任务。采取多种措施,以防为主,有效的杜绝事故的发生。继续加强学校的防范保卫工作和消防措施,学校继续开展安全巡逻制,做好节日假日安全管理制度和接班

高中政治沪教版高二上册第四课-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导学案

《第三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导学案 本课考点: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B 2、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A 3、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A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C 5、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B 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B (一)考点解析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B 具体要求:理解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解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和实质,运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社会政治现象。 民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说,民主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民主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实现形式。 中国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A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 B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C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D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的。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我们要建设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 (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的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 ②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所以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例如:CC 1、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9月/6日/第002版 社会透视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纪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执笔人李林蒋熙辉翟国强张凡 1关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十年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由此开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与会者回顾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十年来的实施情况,认为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会者普遍认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和实施10年以来,在依法执政、民主立法、司法改革、依法行政、法律监督、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有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依法治国的进展,认为依法治国从概念提出、理论阐释及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但法治道路是曲折和坎坷的,必须充分认识封建历史传统、官本位和以言代法等在我国的顽固性;充分认识不正当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可能对法律实施造成的障碍;充分认识目标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排除一切障碍,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学者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制定和完善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在法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推进法制的民主化;坚持依法执政,在广大党员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有学者回顾了我国的法治历程,指出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从1949年到1978年的前28年和从1978年到2006年的后28年两个历史发展时期。前28年包括法制初创(1949~1956)、停滞不前(1957~1966)和彻底破坏(1966~1976)三个阶段。后28年以1996年为界,经历了先期的理论准备和认真实践以及后期的正式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并进一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两个发展阶段。 依法治国由一系列要素构成。有学者分析了法治的要素结构,并指出法治理念和精神是观念上的法治,体现法治理念最集中的指导是法治精神。需要注重法治各个层面内容的研究,避免将法治抽象化;注重丰富性,避免简单化;注重具体性,避免抽象化;注重过程性,避免运动化。有学者认为,法治硬件标准主要包括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法律至上、保护人权、司法公正等一系列制度。一般理解,法治社会是大社会、小政府,但并不排除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功能的扩大。有学者认为,依法治国并不排除政策和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行法治是党和国家正确政策的表现,要把党内生活的法治化和国家、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既认真抓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也认真抓执政党党内规章制度的建设。还有学者认为,在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同时,建立全国垂直管理的独立的监督结构体系,形成全面统一的反腐防变的严密体系。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加强执政党自身的监督和建设,必须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在我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会者对于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予以了充分肯定。有学者指出,十六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持自上而下政府推

依法治国与发展民主辩论稿(依法治国一方)

一辩: 梁启超在《论私德》中提到,中国人是极度重私德而轻公德的。这是根深蒂固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中国先哲们将基本的物种人伦关系定义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在“五伦”关系中,除君臣之外,父子、兄弟、夫妇都是家庭成员,然后是与家庭成员关系最紧密的朋友,基本为私德。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不是界线清楚的团体,而是以个人为核心放射出去的关系网,在网内,与核心距离的远近决定于核心关系的深浅。这种结构被人类学家费孝通称之为“差序格局”,这种格局所要求的道德观念也是有差别性的,以亲己之人事为重,以疏己之人事为轻。在这种文化里,与个人无特殊关系之人的利益自然容易受到忽视。所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国如果过分发展民主一定会造成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依法治国才是上策。 二辩: 谢谢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很佩服对方辩友,对于发展民主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处都能体察入微,而发展民主显而易见的缺点却不能引起你们的关注,我不知道对方辩友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单纯的民主而没有别的保障,民主是可能演变为暴政的。案例就是希特勒的上台。 民众是很容易被误导的,很盲目的,当经济停滞的时候,当人民的福利无法保障的时候,有人说:“你们选我,我会帮助你们重新找到工作,给你们很高的福利。”那么在选举的时候,民众会被短时间内激发出来,而跟着“领袖”走。 其次,民主决策制度是非常缓慢的。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之中,民主制度下的国家,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帮助不及中国这样的国家资本主义。 举经济的例子来说,民主国家,代议制的国家,他们遇到了经纪问题,需要减税等等,需要议会提交议案、漫长的讨论、投票等等,这将会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经济上对于民众的印象却比这个过程快的多,于是企业得不到帮助,开始裁员,民众不满增加。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发展的重点。 三辩: 回答:。。。。法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依法治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被视为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们党就治国方式作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选择。把法治设定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意味着法治不仅被当作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为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统编版)2020年中考政治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8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教材重点回顾: 1、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重要性: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和制约人们的经济行为,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依法治理社会秩序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维护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④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依法治国目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主体:广大人民 依法治国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前提:有法可依 依法治国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依法治国关键:执法必严 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要求。 3、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要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法律泛滥不仅会贬低法律的价值,而且还败坏法律的质量” 。关键并不在于法律的数量,而在于法律的质量。 (2)要转变“立法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专题十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核心热点】 1.2015,法治中国进行时 (1)[刑法修正案(九)]惩治贪腐、保护妇儿、慎杀少杀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三大亮点引人关注。其一,更严厉惩治贪腐。其二,更有力保护妇女儿童。其三,再取消9个罪名的死刑。 (2)[特赦服刑罪犯]40年来第一次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对2015年1月1日前正在服刑、释放后不具有现实社会危险性的四类罪犯实行特赦。 2.《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5》报告称,整体而言,被评估的100个城市,其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较去年、前年都有所提高。但有38个城市——即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评估城市,其法治水平处于不及格状态。 3.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2015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该系列宣传活动从11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 【设问猜想】 1.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刑法修正案(九)》说明了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和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 (3)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7)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8)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一)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一) 江泽民同志今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就是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西方发达国家搞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们有自己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也有一套资本主义的市场道德规范。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同时,形成社会主义的市场道德规范。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