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

诊断学实验
诊断学实验

目录

第一篇体格检查报告

体格检查报告一:四大生命体征...........................................................................1 体格检查报告二:一般状态、皮肤粘膜、浅表淋巴结................................................2 体格检查报告三:头颈部检查..............................................................................4 体格检查报告四:胸廓、肺和胸膜........................................................................7 体格检查报告五:心脏和血管检查........................................................................9 体格检查报告六:腹部检查.................................................................................11 体格检查报告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12)

第二篇辅助检查报告

实验报告一:X线检查……………………………………………………………………………13 实验报告二:心电图检查…………………………………………………………………………15第一篇体格检查报告

检查报告一:四大生命体征

一、检查目标:

1、熟练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2、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及记录方法。

二、检查用物:

口表、酒精棉球、秒表、汞柱式血压计、听诊器。

三、检查步骤:

(一)体温(腋测法):

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水银端放于腋窝顶部,用上臂将体温表紧紧夹住,测量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二)脉搏:

将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置于动脉表面(通常用两侧桡动脉),感知动脉管壁的起伏,以检查其速率、节律、大小、强弱及动脉壁的弹性等。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60~100次,节律整齐,强度相等,其速度和节律与心跳一致。

(三)呼吸:

被检查者置于坐位或仰卧位,观察胸壁和腹壁的起伏,一呼一吸算一次。正常人的呼吸节律均匀,深浅适宜,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为16~20次。

(四)血压:

安静环境休息5~10分钟,取仰卧位或坐位,肘与心脏在同一水平。袖带下缘距肘弯横纹上2~3cm,触及动脉搏后将听诊器置于其上,需与皮肤密切接触,但不能压得太重,亦不可与袖带接触,更不可塞于袖带下。充气并听诊,待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将汞柱升高

2.6~4.0kPa(20~30mmHg),然后徐缓放气,汞柱下降2mm/秒为宜。从听诊器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压力表上的读数即为收缩压。在继续放气的过程中,声音突然变弱,性质突然变得低沉,继之消失;或音调不变,声音突然消失,此时压力表上的读数即为舒张压。

正常成年人收缩压为12.0~18.6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0~12.0kPa(60~90mmHg),脉压为4.0~5.3kPa(30~40mmHg)。

四、检查结果:

姓名性别年龄

检查日期籍贯住址

体温(T)℃脉搏(P)次/分呼吸(R)次/分

血压(BP)/ kPa( / mmHg)

检查报告二

1一般状态、皮肤粘膜、浅表淋巴结

一、检查目标:

1、了解一般状态、皮肤粘膜、浅表淋巴结检查的内容。

2、熟练掌握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3、对检查结果能正确记录。

二、检查用物:

火柴或者棉签

三、检查步骤:

(一)一般状态、皮肤粘膜的检查:(详见教材)

(二)浅表淋巴结检查:

1、检查顺序:

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蝈窝。

2、检查方法:

检查头部淋巴结可面对被检查者,用双手分别置于耳屏前方、耳廓后方、乳突以及枕骨粗隆下方检查相应部位淋巴结。检查颈部淋巴结可面对被检查者,手指并隆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入深滑行触诊,触诊时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头偏向检查侧,以使皮肤和肌肉松弛,便于触诊。检查锁骨上窝淋巴结时,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稍向前屈,用双手进行触诊,左手触诊右侧,右手触诊左侧,由浅入深触摸。检查腋窝时,被检查者双上肢下垂,以右手检查左侧,左手检查右侧,由浅入深滑行触摸直达腋窝顶部。检查滑车上淋巴结时,以左手扶托被检查者前臂,以右手向滑车上由浅如深出没,分别检查两侧滑车上淋巴结。检查腹股沟和蝈窝淋巴结时,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以使皮肤和肌肉松弛,便于触诊。

3、注意事项:

触摸到肿大淋巴结时,应注意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瘘管等,并应寻找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

四、实验结果:

姓名性别年龄

民族籍贯住址

检查日期

一般状况

发育:正常不良超常

营养:良好中等不良恶病质

面容:无病容急性病容慢性病容其他:

表情:自如痛苦忧虑恐惧淡漠

体位:自主半卧位其他:

步态:正常不正常()神志:清楚嗜睡模糊昏迷谵妄

配合检查:合作不合作

皮肤粘膜色泽:正常潮红苍白紫绀黄染色素沉着

皮疹:无(类型及分布)

皮下出血:无有(类型及分布)

2毛发分布:正常多毛稀疏脱落(部位)

温度与湿度:正常减退

水肿:无有(部位及程度)

肝掌:无有

蛛蛛痣:无有(部位及数目)

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肿大(部位及特征)

检查报告三

一、检查目标:

头颈部检查31、了解头颈部检查的内容。

2、熟练掌握瞳孔、鼻窦、咽、扁桃体、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

3、对检查结果能正确记录。二、检查用物:手电筒、压舌板、酒精棉球、听诊器。

三、检查步骤:

(一)头部检查:

1、瞳孔:

①注意瞳孔的形状、大小,双侧是否等大等圆。

②对光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用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正常人当眼受到光线刺激后,双侧瞳孔迅速缩小,移开光线后瞳孔迅速复原。

间接对光反射:用手隔开双眼,用光刺激一侧瞳孔,观察对侧瞳孔缩小的情况,正常时,当一侧受光刺激,对侧也立即缩小。

③调节与辐辏反射:

嘱被检查者注释一米以外的目标(手指),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20cm处)。正常人此时瞳孔逐渐缩小,同时两侧眼球向内聚合。

2、鼻窦:

①上额窦:双手固定于被检查者的两侧耳后,将拇指分别置于左右颧部向后按压。②额窦:一手扶持被检查者枕部,另一手置于眼眶上面内侧用力向后按压。

③筛窦:一手扶持被检查者枕部,另一手拇指置于鼻根部与眶内角之间向筛窦方向加压。

④蝶窦:因解剖位置较深,不能在体表进行检查。

3、咽及扁桃体:

被检查者面向光源,头略后仰,在张口发“啊”音时,用压舌板压舌前2/3与舌后1/3交界处。此时软颚上抬,即可看到咽颚弓、软颚、颚垂、扁桃体及咽后壁。

扁桃体肿大一般分三度;不超过咽颚弓者为Ⅰ0;超过咽颚弓者为Ⅱ0;肿大的扁桃体达咽后壁中线者为Ⅲ0。

4、头部其他检查:(详见教材)

(二)颈部检查:

1、甲状腺:

触诊是主要检查方法,触诊包括甲状腺峡部和甲状腺侧叶的检查。触诊时应注意甲状腺的大小、质地、是否对称、有无结结、压痛及震颤等。甲状腺触诊时动作宜轻柔,避免由于重压引起疼痛、咳嗽、憋气等。

触诊甲状腺峡部:被检查者取坐位,医生站于被检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被检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往上触摸,可感到气管前软组织,嘱被检者做吞咽动作,可感此软组织在手下滑动,判断有无增厚、肿块等。

触诊甲状腺侧叶:嘱被检者头稍前屈,并偏向检查侧以松弛皮肤和肌肉。

1、前面触诊: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四指放在颈项部,另一手示、中指放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可触及甲状腺。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2、后面触诊: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拇指放在颈项部,另一手拇指放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甲状腺。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4当触到肿大的甲状腺后,用钟型听诊器在肿大的甲状腺上进行听诊,如听到低调的连续

性的静脉“嗡鸣”音,则是甲状腺血管增多、增粗、血流增速的结果,对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很有帮助。

0 甲状腺肿大可分为三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

锁乳突肌前缘以内者为Ⅱ0;超过胸锁乳突肌者为Ⅲ0。

2、气管:

让被检查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两上肢下垂,使颈部处于自然直立状态,检查者将右手食指与无名指分别固定于两侧胸锁关节上,前臂与被检查者胸骨相平行,中指垂直向下按摸气管,正常人中指尖恰好触在气管前正中线上,中指分别向左右触摸,若两侧相等,示气管居中;若一侧气管增宽则示气管移向该侧。

3、颈部其他检查:(详见教材)

四、实验结果:

姓名性别年龄

民族籍贯住址

检查日期

头部

1、头颅

大小:正常大小

畸形:无有(尖颅方颅变形颅)

其他异常:压痛包块凹陷(部位:)

2、眼眼睑:正常水肿下垂倒睫结膜:正常充血水肿出血眼球:正常凸出凹陷震颤运动障碍(左右)巩膜:无黄染有黄染

角膜:正常异常(左右)

瞳孔:等圆等大不等左mm, 右mm

对光反射:正常迟钝(左右)消失(左右)其他:

3、耳

耳廓:正常畸形耳前瘘管其他(左右)

外耳道分泌物:无有(左右性质)乳突压痛:无有(左右)

听力粗试障碍:无有(左右)

4、鼻

外形:正常异常()

其他异常:无有(鼻翼扇动鼻塞分泌物)

鼻旁窦压痛:无有(部位)

5、口

唇:红润发绀苍白疱疹皱裂粘膜:正常异常(苍白出血点)

缌腺导管开口:正常异常(肿胀脓性分泌物)

舌:正常异常(舌苔伸舌震颤向左右偏斜)益脓5出血色素沉着铅线

牙龈:正常肿胀益脓出血色素沉着铅线牙列:齐缺牙蛀牙义牙扁桃体:咽:声

音:正常嘶哑

颈部

1、抵抗感:无有

2、颈动脉:搏动正常搏动增强一侧减弱(左右)

3、颈静脉:正常充盈怒张

4、气管:正中偏移(向左向右)

5、肝-颈静脉反流征:(—+)

6、甲状腺:正常肿大度对称(左右)侧为主漫性结节性质软质硬

其他异常:无有(压痛震颤血管杂音)

检查报告四:胸廓、肺和胸膜

一、检查目标

1、熟悉胸廓、肺和胸膜解剖特点

6 弥2、掌握胸廓、肺和胸膜检查的内容

3、学会胸廓、肺和胸膜检查的方法

4、掌握胸廓、肺和胸膜的正常特点

5、熟悉阳性体征与疾病的关系二、检查对象

同学或者病人

三、检查前准备

肺模型、听诊器、检查床、帽子、口罩、白大褂、心理准备

四、检查内容、方法及步骤

1、方法及内容(详见教材)

2、步骤

1)、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教师示教

3)、学生自己练习,教师指导

五、检查报告

1、胸廓

正常桶状胸扁平胸鸡胸漏斗胸膨隆或凹陷(左右)

2、乳房

正常对称异常:左右(男乳女化包块压痛乳头分泌物)

3、肺

视诊:呼吸运动:正常异常:左右(增强减弱)

肋间隙:正常增宽变窄(部位:)触诊:语颤:正常异常:左右(增强减弱)胸膜摩擦感:无有(部位:)皮下捻发感:无有(部位;)

叩诊:叩诊音:正常异常(部位:)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

肺下界:

肩胛线:右肋间左肋间

移动度:右cm 左cm

听诊:呼吸规整不规整

呼吸音正常异常(性质、部位:)

啰音无有(部位:)干性:鼾音哨笛音

湿性: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

胸膜摩擦音无有(部位:)

六、思考题

1、总结肺气肿、气胸、肺实变、胸腔积液的视、触、叩、听诊的体征。

72、简述三种正常呼吸音的特点。

检查报告五:心脏和血管检查

一、检查目标

1、熟悉心脏和血管解剖特点

2、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内容

3、学会心脏和血管检查的方法

4、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正常特点

5、熟悉阳性体征与疾病的关系二、检查对象同学或者病人

三、检查前准备

心脏模型、听诊器、检查床、帽子、口罩、白大褂、心理准备四、检查内容、方法及步骤1、方法及内容(详见教材)2、步骤

8

1)、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教师示教3)、学生自己练习,教师指导五、检查报告1、视诊:心前区隆起:无有

心尖搏动:正常未见增强弥散

心尖搏动位置:正常移动(距左锁骨中线内外cm)其它部位搏动:无有(部位:)

2、触诊:心尖搏动:正常增强

抬举感:无有触不清震颤:无有(部位:时期:)心包摩擦感:无有

3、叩诊:相对浊音界:正常缩小扩大(左右)

4、听诊:心率:次/分

心律:齐不齐绝对不齐

心音:S1 正常增强减弱分裂S2 正常增强减弱分裂S3 无有

S4 无有

额外心音:无奔马律(舒张期收缩期重叠)开瓣音其他

杂音:无有(听诊区:强度级,传导部位:)

心包摩擦音:无有

5、周围血管:有(异常血管征大血管枪击音水冲脉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脉搏短绌奇脉交替脉)

其他:

六、思考题

1、总结二狭、二闭、主狭、主闭的视、触、叩、听诊的体征。

2、简述S1、S2的区别。

93、简述杂音分析的内容。

检查报告六:腹部检查

一、检查目标

1、掌握腹部检查的基本方法

2、了解体表划线、分区及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二、检查要求

1、能简述腹部检查的基本方法及内容

2、能描述腹部九分区及其所包含的脏器

3、能区别腹部检查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并解释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三、检查内容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1]视诊

(1)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壁静脉;(4)腹壁皮肤;(5)胃肠型及蠕动波;

(6)上腹部搏动;

[2]触诊

(1)腹部紧张度;(2)压痛及反跳痛;(3)腹部包块;(4)肝、脾、胆、肾触诊;(5)腹部波动感;

[3]叩诊

(1)腹部叩诊音;(2)肝脏叩诊(肝上界、肝下界);(3)脾脏叩诊;(4)移动性浊音;

(5)叩击痛;

[4]听诊

(1)肠鸣音;(2)振水音;(3)血管杂音;

10四、检查方法

曲教师带领,先进行示教,然后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并写出实习检查记录。五、检查地点内科示教实习室附:检查报告

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记录日期:

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

检查报告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一、检查目标

1、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2、掌握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

3、了解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二、检查内容

1、脊柱、正常曲度、有无前凸、后凸、侧凸等畸形;有无压痛、叩击痛及运动功能障碍。

2、四肢:形态有无异常,运动功能

3、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神经反射

[1]生理反射:(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2]病理反射:巴彬斯基综合征、霍夫曼征、阵挛;

[3]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匿格征、布鲁金斯基征。

三、检查方法

由教师示教,然后学生分成二人一组相互检查,并写出体检记录

四、检查地点

内科示教实习室

五、检查报告

1、脊柱四肢情况:

第12/16页

2、神经反射(生理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篇辅助检查报告

实验报告一:X线检查

一、实习目的:

1、熟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X线检查的正常特点。

2、掌握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检查特点。

3、掌握一般X线检查的胶片的阅读方法。

二、实习方法:

教师示教,然后学生分组阅片

三、实习器材:

X线胶片,阅片机。

四、实习地点:

内科示教实习室

五、实习报告:

写出下列各图的特点

1、胸廓、肺及胸膜

第13/16页

第14/16页

实验报告二、电图检查

一、实习目的:

1、熟悉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2、掌握并实践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

3、掌握心电图分析并填写报告。

二、实习器材:

心电图机、心电图纸、分规

三、实习地点:

内科示教实习室

四、分析方法及步骤:

1、首先检查各导标记,导线连接是否正确,有无基线摆动、肌肉颤动,交流电干扰等伪差,是否常规标准电压及纸速。

2、按顺序观察各导联有无P、QRS、T波及之间的关系。

3、测定P—R、QRS、Q—T、P—P、R—R间期及S—T段,计算心房率、心室率。

4、观察标准导联,测定心电轴情况。

5、观察各导联P、QRS、T波形态、方向、电压、时间。

6、综合、分析心电图所见,结合临床资料作出心电图诊断。

五、心电图实习报告:心电图号本例连号位置检查日期心律:R—R:

心电轴P—P:

心房率P—R:

心室率Q—T:

P波时间:s QRS波时间:s

心脏转位:

分析:

心电图诊断:(心电图是否正常、心电轴是否正常、初步结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指导

---------------------------------------------------------------最新资料推荐------------------------------------------------------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指导 1 1、 X 线成像掌握: X 线检查技术, X 线分析与诊断, X 线诊断的临床应用熟悉: X 线图像特点, X 线检查中的防护 2、计算机体层成像掌握: CT 图像特点, CT 诊断的临床应用熟悉: CT 检查技术, CT 分析与诊断了解: CT 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了解: DSA 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DSA 检查技术, DSA 的临床应用 4、超声成像熟悉: USG 图像特点, USG 分析与诊断, USG 诊断的临床应用了解: USG 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USG 检查技术 5、磁共振成像掌握: MRI 分析与诊断熟悉: MRI 图像特点, MRI 诊断的临床应用, MRI 检查技术了解: MRI 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6、不同成像诊断的综合应用熟悉:不同成像诊断的综合应用 7、数字化 X 线成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科学了解: 数字化 X 线成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 1、 X 线检查技术, X 线分析与诊断, X 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2、 CT 检查技术, CT 分析与诊断、 CT 图像特点, CT 诊断的临床应用 3、 DSA 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DSA 检查技术, DSA 的临床应用 4、 USG 图 1 / 11

像特点, USG 分析与诊断, USG 诊断的临床应用 5、 MRI 图像特点, MRI 诊断的临床应用, MRI 检查技术(观看卫生部录像带)1、掌握: 正常胸部的 X 线、 CT 解剖 2、掌握: 纵隔正常 X 线、 CT、 MR 解剖和纵隔分区 3、熟悉: 横膈、胸膜的 X 线、 CT 解剖(一)胸廓: 1、软组织胸廓: 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肤皱褶、胸大肌、女性乳头及乳房 2、骨性胸廓: 肋骨、肋软骨钙化;肩胛骨、锁骨、胸骨及胸椎;各种肋骨先天性变异(二)肺野和肺门: 1、肺野: 肺野的划分;特殊的肺区肺尖区和锁骨下区;肺段、肺叶和肺纹理 2、肺门: 肺门是肺动脉、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神经组织的总和投影;左右肺门的部位;右侧肺门角和肺门点(三)气管支气管树:气管支气管树的 X 线命名;胸片气管、主支气管的 X 线解剖;体层片叶段支气管的解剖;支气管造影的 X 线解剖(四)纵隔: 1、正位纵隔的 X 线、 CT、 MR 影像,左右纵隔缘的组成 2、侧位六分法,纵隔的分区和各区的 X 线解剖 3、纵隔的生理性变化(五)胸膜: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客观题)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 A. 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 K2O B.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的测定。 C. 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 ?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抗凝的标本。 B. 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 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X的测定。 3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 A. WBC总数升高 B.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 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 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B 2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 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 B. 粒红比值约为5—7: 1 C. 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 A. F n、W、/、X B. F n、%、/、X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学校答案学习资料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 学校答案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D A.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K2。 B.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C.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A A.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2抗凝的标本。 B.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D A.WBC总数升高 B.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C A.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D A.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C A.骨髓增生活跃 B.粒红比值约为5-7:1 C.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B A.FⅡ、Ⅳ、Ⅸ、Ⅹ

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大纲

《中医诊断学》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 学时学分:总学时:90 总学分:实验学时:9 实验学分: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中医专业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本大纲主笔人:胥筱云、鲁法庭、杨梅、何丹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实验是一门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发展中医诊断学的实验性学科。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有关的方法技术对中医学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和观察,以最大程度地揭示其内在机制、作用原理,其目的在于: 1、达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中医诊断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素质,激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自学、积极思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中医学实验的操作实施方法,掌握相关实验内容的目的要求。 2、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安静和良好的课堂秩序,尊重指导教师。 3、爱护实验设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 4、学生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5、实验课后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6、注意安全,严防触电、火灾等事故发生。 二、中医诊断学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 ?140 B.140 ?170 C.120 ?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 高血压性心脏病 B.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 冠心病 D. 贫血性心脏病 E. 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 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 网织红细胞0.005 ?0.015 B. 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 嗜酸性粒细胞0.5%~5% D. 嗜中性粒细胞 20%~40% E.血小板数(100?300) X 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 > 90g/L B. 90g/L ?60g/L C.60g/L ?30g/L D. v 60g / L E. v 30g/L 6. 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缺铁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急性失血性贫血 D. 巨幼细胞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7. 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急性感染 D. 大面积烧伤 E. 恶性肿瘤 8. 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 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X 109/L 为白细胞增多 B.v 4X 109/L 为白细胞减少 C. 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 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 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 急性出血 B. 急性感染 C. 过敏性疾病 D. 肺结核 E. 伤寒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大失血 C. 放射病 D. 脾功能亢进 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肺出血 C. 脑出血 D. 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淋巴瘤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7. 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 MCH 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红细 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 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 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76fl ,MCH24pg,MCHC290g儿应属于: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正常人 22. 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 > 2 个/HP B. > 3 个/HP C. > 4 个/HP D. > 5 个/HP E. > 7 个/HP 23. 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 型 E. 腊样管型 24. 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 ? 1.025 C.1.020 D.1.015 E.1.025 ?1.035 25. 少尿是指24 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 水 E. 前列腺肥大 27.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 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 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 管型 E. 红细胞管型 30.. 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 蛋白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指导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影像技术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 实验指导 编者:邵成民、顾婷 专业: 姓名: 班级:

目录 实验一:呼吸系统(一) (3) 实验二:呼吸系统(二) (8) 实验三:循环系统(一) (11) 实验四:循环系统(二) (12) 实验五:骨骼肌肉系统(一) (16) 实验六:骨骼肌肉系统(二) (26) 实验七:消化系统 (29)

呼吸系统(一) 2. 胸部正位片+左侧位片: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两侧肺野透亮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增高影,双肺纹理清晰,肺内未见渗出及实变影,双肺门无增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太正常,双侧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左侧位片:肺门不大,心影正常,心前、后间隙存在。 诊断结果:心、肺未见异常。 3.胸部正位片:右侧第七颈椎旁可见颈肋。 诊断结果:肋骨先天性变异。 4.左侧位片:纵膈的九分区 5. 胸部正位片:心膈角、肋隔角 6.胸部正位片+右侧位片:右膈圆隆向上突起 7.胸部正位片:左肺透亮度增高,纹理稀、疏,纵膈向右偏移,右肺未见明显异常,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不大,左膈低平。诊断结果:左侧肺气肿 8.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右肺上野肺纹理模糊,可见一类三

角形密度增高影,尖端指向肺门,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右肺门稍向上移位,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心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上叶肺不张。 9.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右肺中野中、内带呈大片密度增高影,右心缘显示不清,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中叶肺不张 10.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右肺纹理模糊,中、下野见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感染可能。 11.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双肺纹理增多、模糊,中、上野见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CT:左肺尖后段可见小片状高密度影。 12.左侧胸片:局限性纤维化: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右肺上野可见一条索状高密度影,左肺未见明显异常,双肺门不大,主动脉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2006版)

《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2006版)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独立开课 适用专业:本课程实验面向本科:临床医学系、麻醉学系、医学影像学系、公共卫生学系、药学系开设。 考核方式:主要为日常考核、操作考核和卷面考核,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10%为日常考核成绩,30%为操作考核成绩。 课程简介: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修课程,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学习症状学及采 集病史、体征及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器 械检查,来揭示或发现患者的整个临床表现。教学目的是学习获取这些临床 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并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 论,提出可能性的诊断。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 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共开设15个实验。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自编教材:《诊断学实验指导》。 实验要求:通过诊断学实验,要求学生: 1.掌握规范化的体格检查方法。 2.能按照规范的顺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全身体格检查,操作正确,内容完整,结果准确。 3.通过临床见习及电子模拟标准化病人,认识临床常见病理体征的表现及特点,掌握其临床意义。 4.掌握心电图的操作过程,能熟练、正确地阅读正常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片,并书写出诊断报告。 5.掌握常见实验室检查的操作过程,能独立分析实验结果。 6.掌握问诊的技巧与科学的问诊方法,能熟练地围绕常见症状进行深入、全面的问诊,并总结出完整的病史。 7.掌握科学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书写出高质量的完整住院病历。

实验诊断学1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严重,滤过膜选择性低,大分子蛋白质也能与中小分子蛋白质以同样的速率通过,此时尿中出现大分子蛋白. 肾性糖尿:是指在血糖浓度正常或低于正常肾糖阈的情况下,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功能减低所引起的糖尿的疾病.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 增生性贫血:由骨髓以外的病因导致的贫血,故周围血象虽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但骨髓象中则见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A/G比例倒置:慢性肝脏损害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时,随病变进展,白蛋白的减少和球蛋白的增多可逐渐明显,当A/G小于1时,称 A/G比例倒置. 漏出液: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或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淋巴回流受阻所致的非炎症性积液 心电轴:指心室除极所过程中QRS波群的综合向量在额面上投影的方向.心电轴所标记的度数,通常指该向量与I导联正侧端所构成的角度. 异常Q波:在左室面导联中,Q波正常时间不会超过0.04s,电压不超过统一到脸的四分之一,若Q波超过以上数值或出现粗钝 二尖瓣型P波:左房肥大时,P波增宽,时间大于或等于0.12s,此种P波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故称. 肺型P波:右心房肥大时,P波高而尖,电压大于或等于0.25mv,此种P波见于肺源性心脏病, 三联律:是一种有规律的频发性期前收缩,常指每2个窦性心搏后出现1次期前收缩。 过早搏动:也称期前收缩或早搏,由于窦房结以下某一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强,抢先发出一次搏动,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过早搏动的前一个心动周期和后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相加,短于两个正常心动周期的时间, 完全性代偿间歇:过早搏动的前一个心动周期和后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相加,等于两个正常心动周期的时间,称. 阵发性心动过速:实际上是过早搏动的连续状态.当过早搏动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出现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型和交界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过快,不易判定其起源部位,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当方式比例超过2:1已上时. 文氏现象:是传导阻滞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以相对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为主的传导阻滞.其基本规律是:激动在传导过程中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一次激动不能下传而出现脱漏,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恢复.如此循环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LGL综合征:又称短P_R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P_R间期<0.12s,但QRS起始部无预激波. 逸搏心律:一系列连续出现的逸搏称为逸搏性心律或脱逸心律 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之外,沿房室环周围还存在着附加的房室传导束(旁路).其主要危害是常可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可对本病进行彻底根治. 逸搏: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未能及时发出激动或节律明显减慢,或因传导障碍冲动不能下传,以及某些因素造成长的间歇时,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1~2次冲动,称为逸搏. 联律间期: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早搏)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应从异位P波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P波的起点,而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应从异位搏动的QRS波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QRS波的起点。简述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①P波规律出现,钝圆型,在Ⅰ、Ⅱ、aVF、 V 4~6 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②P-R间期为0.12s~0.20s; ③成人频率为60~100次/min,婴幼儿可 达130~150次/min; ④同一导联中两个P-P间距之差< 0.12s。 简述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依据。 ①左心室高电压的表现:R V5 >2.5mv或 R V5 +S V1 >4.0mv(男)或 3.5mv(女);R Ⅰ >1.5mv;R aVL >1.2mv;R aVF >2.0mv;或 R Ⅰ +S Ⅲ >2.5mv。②QRS总时间>0.10S,一 般不超过0.11S;③额面心电轴左偏,一 般不超过-300 ;④继发性ST-T改变。 简述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 (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 间≥0.12s,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 (2)QRS波群前多无相关P波;(3)多 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试述心房颤动房扑的心电图特征。 (1)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 形态不一、间距不均的f波,频率为350~ 600次/min;(2)R-R间距绝对不等;(3)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如伴有室内差异 性传导,QRS波群可增宽变形。心房扑动: 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 波(F波)。多在Ⅱ、Ⅲ、avF 导联中清晰可见;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 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240-350 次/min,QRS一般不增宽,心室律规则或 不规则。 试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为仅部分心房 激动可传导至心室。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 点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 直至P波后QRS波群脱落,脱落后的第一 个P-R最短,以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 复始;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P -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 后无QRS波群。 简述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是什么? 答:⑴提早的房性异位P,波,其形态 与窦性P波不同; ⑵ P,R间期>0.12s(120ms); ⑶如异位P,波下传可引起增宽变形QRS 波群;如异位P,波未下传则其后无QRS-T 波群; ⑷大多数代偿间歇不完全。 9.简述心室颤动与心室扑动的心电图表 现各是什么? 答:室颤: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 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为 200-500次/min。 室扑: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 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达 200-250次/min。 .简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主要的心电图 表现有哪些? 答:⑴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 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⑵窦性停搏或窦性阻滞; ⑶慢—快综合征(出现室上性快速 心律失常); ⑷若病变累及房室交界区,可出现 房室传导障碍→双结病变。 简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与心室电活动完全脱节,互不 相关,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2) 心房率>心室率;(3)QRS波群形态取决 于异位起搏点的位置,起搏点在希氏束分 叉以上,QRS波群形态正常,在希氏束分 叉以下,则QRS波宽大畸形。QRS频率一 般在40~60次/min。 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 (1)缺血性T波倒置;(2)ST段弓背向 上型抬高;(3)坏死性Q波。 简述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过程。 早期(超急性期):梗死数分钟至数小时, 出现缺血型和损伤型改变。表现为巨大、 高耸的不对称的T波,ST段斜上型抬高; 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至数天,持续至数 周。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和 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与T波连接 呈单向曲线,R波减低或消失; 亚急性期(近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 面向梗死区的导联,ST段逐渐恢复到基 线水平,T波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仍然 存在; 陈旧期(愈合期):梗死后数月至数年。 梗死后3~6个月,ST-T波不再变化,只 存留坏死型Q波。 简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 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为: 以早搏形式出现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快 速匀齐的QRS波,形态为室上型,频率在 160~240次/min左右,常伴有继发性ST、 T改变。 .简述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 征? 答:心动过速发作阵发性(非持续性)有 突发、突止的特点。频率一般在160-250 次/min,节律快而规则,R-R周期绝对规 则。QRS波形形态一般正常(伴有束支阻 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呈宽QRS波心 动过速)。 WPW综合征(经典型预激综合征)的ECG 特征? 答:① PR期缩短<0.12s; ② QRS波增宽≥0.12s; ③ QRS波起始部有预激波(δ波); ④ P—J间期正常; ⑤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3.何谓“肺型P波”? 答: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 II、III、aVF导联最为突出明显。 4.简述风心病二尖瓣型P波的特征是什 么? 答:P波增宽,时限≥0.12s,P波常呈双 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 导联明显。 6.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上产生的特征 性改变有哪些? 答:⑴缺血型改变:缺血性T波改变(高 大的T波或倒置的T波); ⑵损伤型改变:损伤型ST段呈弓背向上 抬高; ⑶坏死型改变:出现异常(坏死型)Q 波或QS波。 7.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时什么? 答:⑴ Q波时间≥0.04s(40ms); ⑵ Q波深度≥后继R波的1/4; ⑶ Q波出现粗钝与挫折; ⑷ V1-V3导联出现q及QS波。 简述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定义是什么? 答:⑴宽QRS波频率>100 bpm; ⑵宽QRS波时间>0.12s(120ms); ⑶自发的:需要有连续3个以上的宽QRS 波的心动过速; ⑷电生理诱发的:需要有连续6个以上 的宽QRS波的心动过速。 低血钾和高血钾时引起的典型心电图改 变有哪些? 答: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以及u 波增高(u波>0.1mV或u/T>1或T-u 融合、双峰),QT间期一般正常或轻度延 长,表现为QT-u间期延长。明显的低血 钾可使QRS波群时间延长,P波振幅增高。 高血钾:超过5.5mmol/L,QT间期缩短和 T波高尖,基底部变窄;大于6.5时,QRS 波群增宽,PR及QT间期延长,R波电压 降低及S波加深,ST段压低;大于7时, QRS波群进一步增宽,PR及QT间期进一 步延长,P波增宽,振幅减低,甚至消失, 有窦室传导。 简述网织红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 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等。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 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 血、急性白血病等。 简述临床上贫血的程度如何划分。 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 级:轻度,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的低限至 90g/L;中度,90g/L~60g/L;重度, 60g/L~30g/L;极重度,低于30g/L。 简述引起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有 哪些? 引起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有:感 染,主要见于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 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 的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简述少尿可见于哪些病理情况? 肾前性:见于休克、严重脱水、心力衰竭、 肾动脉栓塞等;肾性:见于急性肾炎、肾 小管坏死、肾衰竭等;肾后性:见于泌尿 系结石、前列腺肥大等。 简述尿沉渣镜检可见哪些病理性细胞,各 有何临床意义? 红细胞超过3个/HP,见于急性肾炎、慢 性肾炎、肾结核、肾结石等;白细胞大量 出现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如肾盂肾炎、 膀胱炎、尿道炎等;上皮细胞大量出现, 见于泌尿系感染、损伤、肿瘤等。 简述尿液内的细胞管型有几种,各有何临 床意义? 上皮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管损伤、肾移植 手术后发生排异反应;红细胞管型:见于 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白细胞管型:见 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简述多尿的原因。 暂时性多尿:见于饮水过多、应用利尿剂、 静脉输液过多等。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 病、尿崩症、慢性肾炎早期、急性肾衰竭 多尿期及精神性多尿等。 简述尿酮阳性有何临床意义? 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热、严重呕 吐、腹泻、禁食、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亦可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简述血尿素氮增高有何临床意义? .尿素氮增高见于器质性肾功能损害,如 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等;肾血流量减 少,如严重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蛋 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病、上 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简述尿液浓缩稀释试验的检查方法。 试验时正常进食,每餐含水量不超过 500~600ml,除正常进餐外不再饮任何液 体。上午8时排尿弃去,然后每两小时留 尿一次,至晚8时共留尿6次,自晚8 时至次晨8时留尿1次,7次尿分别准确 测定尿量及比重。 简述血清清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 血清清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①清蛋白 合成减少,肝细胞损害如慢性肝 炎、肝硬化、肝癌;②清蛋白合成 原料不足,营养不良如蛋白摄入不 足、消化吸收不良;③白蛋白丢失 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 ④消耗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 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恶性 肿瘤;⑤稀释性减少,如水钠潴留 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简述如何判断黄疸的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34.2~171μmol/L 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 黄疸;>342mμol/L为高度黄疸。 简述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有何临床意 义? 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的临床意义:①肝 细胞损害,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 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 以病毒性肝炎诊断价值最大。②心 肌细胞损害,以AST升高为主,见 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③其 他细胞损害,见于皮肌炎、进行 性肌萎缩等。 简述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有何临床意 义? 主要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肝癌、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 及药物性肝炎,亦可见于胰腺炎、 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简述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①适应证:脑膜刺激症状,疑有颅内出血, 疑有脑膜白血病,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 昏迷、抽搐或瘫痪等。②禁忌证:颅内压 显著增高,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颅后 窝有占位性病变。 简述甲胎蛋白升高有何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影像诊断学实验指导精编版

影像诊断学实验指导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影像技术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 实验指导 编者:邵成民、顾婷 专业: 姓名: 班级: 目录 实验一:呼吸系统(一) (3) 实验二:呼吸系统(二) (8) 实验三:循环系统(一) (11) 实验四:循环系统(二) (12) 实验五:骨骼肌肉系统(一) (16) 实验六:骨骼肌肉系统(二) (26) 实验七:消化系统 (29) 呼吸系统(一)

2. 胸部正位片+左侧位片: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两侧肺野透亮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增高影,双肺纹理清晰,肺内未见渗出及实变影,双肺门无增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太正常,双侧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左侧位片:肺门不大,心影正常,心前、后间隙存在。 诊断结果:心、肺未见异常。 3.胸部正位片:右侧第七颈椎旁可见颈肋。 诊断结果:肋骨先天性变异。 4.左侧位片:纵膈的九分区 5. 胸部正位片:心膈角、肋隔角 6.胸部正位片+右侧位片:右膈圆隆向上突起 7.胸部正位片:左肺透亮度增高,纹理稀、疏,纵膈向右偏移,右肺未见明显异常,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不大,左膈低平。 诊断结果:左侧肺气肿 8.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右肺上野肺纹理模糊,可见一类三角形密度增高影,尖端指向肺门,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右肺门稍向上移

位,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心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上叶肺不张。 9.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右肺中野中、内带呈大片密度增高影,右心缘显示不清,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 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中叶肺不张 10.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右肺纹理模糊,中、下野见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感染可能。 11.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双肺纹理增多、模糊,中、上野见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CT:左肺尖后段可见小片状高密度影。 12.左侧胸片:局限性纤维化: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右肺上野可见一条索状高密度影,左肺未见明显异常,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隔面光整,肋隔角锐利。

实验诊断学习题题库

实验诊断学模拟试卷一 1、A1、A2型题 答题说明:每题均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 1.血沉加快见于 A.镰形细胞性贫血 B.心绞痛 C.高原居民 D.妇女妊娠期 E.多发性骨髓瘤 2.岁女性,头昏乏力2月,发热3天入院,体查:贫血貌,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血象示Hb50g/L WBC50×109/L,异常细胞0.37 Pt 74×109/L,骨髓示增生极度活跃,可见Auer小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败血症 D 缺铁性贫血 E 血小板减少症 3.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多为 A.降低 B.增多 C.正常 D.早期不正常 E.以上答案都不对 4.临床上患者脱水时计算补液量通常依据 A.RBC B.HGB C.ESR D.HCT E.WBC 5.正常人尿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细胞管型 E.蜡样管型 6.白血病裂孔现象可见于哪种血液病骨髓象: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7.下列哪种疾病禁忌腰椎穿刺 A.结核性脑膜炎 B.病毒性脑膜炎 C.脑寄生虫病 D.化脓性脑膜炎 E.颅内压增高 8.消化道恶性肿瘤筛选指标是 A.便外观为泊油样便 B.便脱落细胞查到癌细胞 C.便OB持续强阳性 D.便胆红素检查胆红素持续减低 E.便中查到大量红细胞 9.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形态学表现为 A.正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0.霍乱病人的粪便特点是 A.血便 B.稀汁样便 C.米汤样便 D.冻状便 E.柏油样便 11.尿中管型的形成是: A.变性蛋白质脱落 B.蛋白质在肾小管聚集 C.蛋白质在泌尿总浓液 D.肾小管中的内吞物质 E.肾曲小管炎性分化物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