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饮酒》ppt课件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 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 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 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 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 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

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 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30课诗五首

30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馐( ) 投箸( ) 挂罥( )塘坳 ( ) 庇护( ) 阑干( ) 风掣( ) 突兀( )狐裘 ( ) (一)作者、作品简介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是东晋(朝代)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二)整体感知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 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理觉得非常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俗尘的牵绊。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三.学习《行路难》 (一)作者、作品简介 1.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朝代)诗人,有“诗 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 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著有《李太白集》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 ,收诗九百多首。 2.《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 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整体感知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30课 诗五首》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第30课诗五首》 一、填空题 1.填空。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托月相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登飞来峰》中蕴涵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对杜甫《望岳》的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雄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C.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D.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同时由于细看甚久, 以致眼眶都要破裂了. E.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顶峰的愿望,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 一切的雄心壮志. 三、语言表达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语文,就是我的精神家园。②我在其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步入思想高地,领 略无限风光。③我从事语文教育工作。④那种快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边遨游边吮吸雨露甘醇的自由自在难以言表。⑤我与它朝夕为伴--交往,对话,倾听,诉说。 顺序:______。 四、其他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临碣.石______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______ 决眦.入归鸟______ 岱宗夫.如何______ 5.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水何澹澹 ..______ 造化钟.神秀______ 会当凌.绝顶______ 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__ 五、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登飞来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人。 (2)此诗中借景抒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3)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试作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第30课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九下)

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诗人的感情作者简介:凉州词 【唐】王翰注释: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我国,军中弹奏琵琶常在马上。诗歌简析:《凉州词》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厚的边塞军营生活色彩。本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以赋的形式以了景写哀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主题鲜明深刻,表现的是一种悲壮的豪迈。诗文以边塞生活为体裁,但诗人对于所要表达的观点,却是从侧面衬托显示出来。先写美酒宝杯,次写欲饮不能尽兴,由平静中一下转入紧张激昂的气氛中去了。第三、四句的潜台词,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出沉痛的心情,显示出诗人旷达的胸怀。疑难解答 1. 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2. 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说说你对后两句的理解? 4. 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参考答案: 1. 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中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仍是属于诗的范畴。 2. 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豪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有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

了边关即热闹又紧张的、悲壮的氛围。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喝醉了躺卧在沙场上,你们也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能够返回?今朝有酒就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也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的豪放和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气概. 4. 该诗描写边塞生活,即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咏煤炭于谦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咏煤炭 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赏析】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

第30课 诗五首

第30课诗五首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一、导入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介绍作家作品: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了? ⑵“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⑶“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⑷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⑴:①喧:吵闹的声音。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⑵: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⑶:人的自然本性。 ⑷: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⑸:各抒己见 三、小结、当堂背诵。 《行路难》 一、导入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抽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已亥杂诗》 一、导入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三、探究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2、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见”字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4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把人和物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6.“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8.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9.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现诗人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真意”和“忘言”的意思分别是生活的真谛、无法形象。 (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行路难》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欢宴场面;反衬作者悲苦、失望的情绪。 6.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7.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8.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希望)再到(坚信)。 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重新受到朝廷的重用,旋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建功立业。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11.①诗中采用“垂钓碧溪”(西汉·吕尚,姜太公)和“乘舟梦日”(商朝·伊尹)(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用“长风破浪”(南朝宋·宗悫)的典故比喻实现政治理想的坚定信念。 ②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 12.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 13.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4.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吕尚 B 乘舟梦日边——伊尹 C 长风破浪——宗悫 15.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沮丧失望。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仕途不顺,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高高者挂罥长林梢(飞得高)八月秋高风怒号(高阔) B.安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C.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从前) 2.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 《诗五首》优秀教案设计

《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

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1)饮酒 陶渊明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shì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谥shì号: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 诗五首同步练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30.诗五首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东篱饮酒济世情怀 2.请给加点字注音。 金樽.( ) 挂罥.( ) 投箸.( ) 广厦.( ) 布衾.( ) 大庇.( ) 瀚.( )海三重.( ) 风掣.( ) 3.文学常识填空。 (1)《饮酒》选自《》,作者是,朝诗人,我们学过他的《》 (2)《行路难》选自《》,作者是朝诗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作者朝诗人。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朝著名边塞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作者是,代家, 家。 4.解释加点词。 (1)问君何能尔.。 ( ) (2)玉盘珍羞直.万钱。 ( ) (3)卷我屋上三.重茅。 ( ) (4)秋天漠漠向.昏黑。 ( ) 5.默写填空。 (1) 《饮酒》的名句是:,。 (2)《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3)《行路难》表明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4)《行路难》中用比喻写出前路艰难的句子是:,。

(5)《行路难》中引用典故的句子是:,。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 。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委婉写出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是:, 。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写雪转向送别的过渡句是:, 。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颜色对比鲜明的写景句是:, 。 (12)《己亥杂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6.阅渎《饮酒》,回答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怎样理解“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阅读《行路难》,回答问题。 (1)分析三、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动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可采用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30课诗五首教学设计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教学难点: 1、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君:诗人自称。尔:这样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说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第30课《诗五首》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可采用诵读、讨论、自主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本作“望”,能说说两种本的优劣吗?

30课《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法学法] 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

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丞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研读品悟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30《诗五首》导学案 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饮酒(其五)》《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他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塘坳()庇护() 阑干()风掣()突兀()狐裘()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第30课《诗五首》习题AB卷(带答案)

第30课《诗五首》习题AB卷(带答案) 30诗五首01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珍羞(xiū)金樽(zūn)布衾(qīn)投箸(zhù) 塘坳(à) 大庇(bì) 突兀(ù ) 瀚海(hàn) 挂罥(uàn) 风掣(hè) 狐裘(qiú) 岑参(én)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问君何能尔这样 (2)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3)高者挂罥长林梢高 (4)玉盘珍羞直万钱同“馐”,美味的食物 ()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出现 (7)愁云惨淡万里凝阴暗 (8)瀚海阑干百丈冰纵横交错的样子 3.默写或理解性填空。 (1)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翻译下列句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在屋东的篱下采摘野菊,悠然间远处的南映入眼帘。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庇护贫寒的士人,使他们都有欢快的容颜! (3 )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 像一夜间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树梨花顿时盛开。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新花。 02 内精读 (一)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 .(枣庄中考)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