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这个是我整理出来的可能会考的名词解释,括号里是历年出过的题目)

第三章

1.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 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 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单位是g/kg以符号%o来表示。

4.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19.374%。,对应盐度值为3

5.000%。。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 S%=0.030+1.80500%。

6.热容:海水升高1K「C)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C

7.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 (C)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

J/Kg/K,J/Kg/ C。

8.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

11.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13.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4.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

15.表面张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

16.海水状态方程:海水状态方程是指海水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可根据此用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17.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但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除海冰之外,还有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水中的淡水冰,广义上都统称为海冰。

18.极锋(12):大洋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形成极锋。

19.大洋主温跃层“永久性跃层” (13):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而递减,在递减率(或温度梯度)最大处的一定厚度的水层称为“温跃层” 大洋中低纬度和中纬度的海域,大约在200米和1000米水层之间的温跃层,由于它不

随季节而变,故称之为“永久性温跃层”或“主温跃层”。

20?上均匀层“上混合层”:暖水区的表面,由于受动力及热力因素的作用,引起强烈的湍流混合,从而在其上部形成一个温度铅直梯度很小,几近均匀的水层,常称为上均匀层或上混合层。

21?季节性跃层:在混合层下界,特别是夏季,由于表层增温,可形成很强的跃层,称为季节性跃层。冬季,由于表层降温,对流过程发展,混合层向下发展,导致季节性跃层消失。

22?密跃层:在赤道至副热带的低中纬度海域,与温度上均匀层相应的一层内,密度基本是均匀的。向下,与大洋主温跃层相对应,对应的密度铅直梯度也很大,称为密跃层。

23.水团(08):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24?水型:指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

25.水系: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水系的划分只考虑一种性质相近即可。

26?海洋混合(13):在海洋中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海水不断的发生混合。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过程就是海水的各种特性逐件趋向均匀的过程。

第四章

27.海水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08):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 mg/kg 的成分。属于此类阳离子:Na 、Ka 、Ca 、Mg 和Sr 五种,阴离子有Cl 、SO4、Br 、HCO3(CO3)离子、氟离子五种,还有以分

子形式存在的H3BO3。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称为主要成分。

28.保守元素(12):成分在海水中含量较大,各成分浓度比例近似恒定,

生物活动和总盐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所以称为保守元素。

29.非保守元素:浓度受生物活动影响较大,性质不稳定,属于保守元素。

30.营养元素“营养盐”“生源要素”(08):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指N、P、Si,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植物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很低时,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这些要素对生物有重要意义。31.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含量很低,浓度小于0.05微摩尔每千克,但又不属于营养元素者。

32.元素在海水中逗留时间(07、08):元素以固定速率向海洋输送,

如果要把全部海水中该元素置换出来的平均时间。T=海水中某元素

的含量/该元素每年进入海洋的量=1/k k 是输出速率常数

33.缓冲容量:海水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这种缓冲能力主要是受二氧化碳

系统控制的,缓冲能力可以用数值表示,称为缓冲容量,定义

为使PH值变化一个单位所需加入的酸或碱的量

34?总碱度(09):海水中氢离子的接受体的净浓度总和称为碱度或

总碱度。

35.碳酸盐碱度(09):碳酸盐碱度是HCO3和CO3对碱度的贡献,海水中碳酸氢盐和两倍碳酸根离子摩尔浓度的总和即为海水的碳酸盐碱度单位是

mol/dm2用CA表示。

36?总溶解无机碳(12):海水中各种碳无机形态浓度之和称为总二氧化碳或总溶解无机碳。

37游离的CO2、(11):在海洋二氧化碳体系中,CO2+H2CO3的含量很低,

常把CO2+H2CO3称为游离的CO2

38.保守气体:海水中不参加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气体,叫做保守气体。

如惰性气体和氮气等。保守气体在海水中的分布仅受海水物理过程的影响。

39.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水体产生有机碳的量。

40?生化需氧量BOD(11):在需氧条件下水体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所消耗氧气的量。BOD5指在20度下培养5天,称为5日生化需氧量。

41.5日生化需氧量(BOD5):在需氧条件下,20摄氏度,培养五天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消耗氧气的量

42?化学耗氧量COD(13):向水体中加入一定的氧化剂,氧化后把消耗氧化剂的量换算为氧的毫克数。CO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机物含量。

43?表观耗氧量AOU (15)假设海表面水体与大气处于平衡,水体的含氧量达

到饱和,水体下沉后,由于有机物等的分解,溶解氧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两者差称为AOU。44.海水中碳酸钙的的饱和深度(15):在海水中,CO32-饱和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实测的海水中CO32-浓度垂直分

布曲线将与CO32-饱和浓度的垂直分布曲线产生交点,该交点对应的深度即称为饱和深度。

45?碳酸钙的表观溶度积:当达到热力学平衡的时候,碳酸钙的溶解速率等于沉淀速率,海水中各离子组分的含量将保持恒定。通常用碳酸钙的表观溶度积(K*SP)来表示碳酸钙的沉淀与溶解平衡:K*sP=[Ca2+]sat . [CO32-]sat 其中[Ca2+]sat 和[CO32-]sat 分别表示碳酸钙在海水中达到饱和时的C0和CO32-的浓度。

46.营养盐再生“再矿化”:有机物氧化分解最终将氮、磷、碳等主要营养盐重新返回海水之中,称为营养盐再生或再矿化。

47.营养盐(08)(生源要素):海水中N、P、Si等元素组成的某种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微量营养盐、生源要素。

48.痕量营养元素:海水中Fe、Mn、Cu、Zn、Mo、Co、B等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很低,但也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称为痕量营养兀素。49.水体临界深度:是指水体中单位体积24小时内藻类的总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的水层深度,即净生产量等于零的深度。

50.

50.生物固氮作用(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分子态氮(N2)在海洋某些细菌和蓝藻的作用下还原为NH3 , NH4+或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51.氮的同化(Ammonia assimilation ):NH4+或NH3被生物体吸收

合成有机氮化合物,构成生物体一部分的过程;

52.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在某些微生物类群的作用下,NH3或

NH4+氧化为N03-或N02-的过程;

53.硝酸盐的还原作用(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被生物摄取的N03-被还原为生物体内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54.氨化(Ammoniafication ):有机氮化合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NH3

或NH4+的过程;

55.反硝化(Denitrification ):NO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

为气态氮化合物(N2或N20)的过程。

56.活性硅酸盐(12 16):通常把可通过0.1~0.5卩m微孔滤膜,并可用硅钼

黄比色法测定的低聚合度溶解硅酸等称为活性硅酸盐,这部分硅酸盐易于被硅藻吸收。

57.硅质软泥(13):含硅海洋生物的残体沉降到海底后,形成硅质软泥,是深海沉积物的主要成分。

第五章

58.海流: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的形式。

59.等压面:海洋中压力处处相等的面称为等压面。海洋学中把海面视为海压为零的等压面。

60.正压场:在静态的海洋中,海水密度为常数或者只是深度的函数时,海洋中压力的变化也只是深度的函数,此时海洋中的等压面必然是水平的,即与等势面平行,这种压力场称为正压场。

62?斜压场:当海水密度不为常数,特别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

时,此时等压面相对于等势面将会发生倾斜,这种压力场称为斜压场。

63.内压场:由海洋中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斜压状态。

64?外压场:由于海洋外部原因,例如海面上的风、降水、江河径流

等因子引起海面倾斜所引起的压力场称为外压场。

65.密度流(16):由内压场导致的地转流称密度流动,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直到等压面与等势面平行的深度上流速为零。其流向也不尽相同。

66?切应力:当两层流体作相对运动时,由于分子粘滞性,在其界面上产生的一种切向作用力。

67.海面风应力:海面上的风与海水之间的切应力,称为海面风应力,它能将大气动量输送给海水,是大气向海水输送动量的重要方式之。

68.引潮力(09、13):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69?地转流(10):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他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这种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

转流。

70.上升流(09):由于海水体积连续性,在幅散的地方将产生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的流动,即为上升流。

第六章

71.小振幅重力波:亦称正弦波,是一种简单波动。指波动振幅相对波长无限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的简单海面波动。

72驻波(10):频率和振幅相同,振动方向一直,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形成的波,上述两列波叠加后波形并不传播,称为驻波。

73.海洋内波(12):海洋内波是海洋内部发生的波动,发生在海水密度层结稳定的海洋,他的最大振幅出现在海面以下。

74?开尔文波:开尔文波是一种长周期动力波,它同时受重力和科氏力的作用。既具有重力波的基本特征,又在科氏力的作用下产生其他一些特点。75?罗斯贝波:亦称行星波,它是一种远远小于惯性频率f的低频波。它的恢复力不是重力也不是科氏力,而是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率。

76.风浪:指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

77.涌浪(11):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者由当地风力迅速减小、平息,或者风向改变后海面遗留下来的波动。

第七章

78?平潮:涨潮时潮位不断增高,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潮位短时间内不涨也不退,称为平潮。平潮的中间时刻称为高潮时。

79?停潮:落潮时潮位不断降低,降至一定的高度以后,潮位短时间内不涨也不退,称为停潮。停潮的中间时刻称为低潮时。

80?正规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

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乎相等,这类潮汐就叫做正规半日潮。81?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朔望月的大多数日子里,每个太阴日内一般可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有少数日子,第二次高潮很小,半日潮特征就不显著,这类潮汐就叫做不正规半日潮。

82?正规日朝: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像这样的一次潮汐就叫做正规半日潮,或正规全日潮。

83?不正规日朝:这类潮汐在一个朔望月的大多数日子里有日潮型的特征,但有少数日子,则具有半日潮的特征。

84?高潮间隙(11):从月中天时刻到海面发生第一次高潮的时间间

隔,称为高潮间隙。

85?假想天体:人们为计算太阳、月球所引起的海洋潮汐,就把具有复杂周期的潮汐看作是许多周期长短各异的潮汐叠加而成的,而且假设与每一个这样周期的潮汐都对应一个天体,即假想天体。

86?分潮:可以假定真正天体对潮汐所引起的每一种变化,都不是天

体本身的作用,而是由一个或几个假想天体所产生的,这种假想天体对海水引起的潮汐叫做分潮。

88风暴潮:是来自海上的一种巨大的自然界的灾害现象,指由于强大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

第八章(非重)

82.干结大气:通常把除水汽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结大气,简称干

空气

83.对流层:

84.平流层:

85.气温:

86.气压:

87.水汽压:

88.饱和水汽压:

89.相对温度:

90.露点:

91.大气环流:

92.季风(14):是指大范围盛行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主要是由于海陆温度对比的季节性变化和地球上行星风系的季节性南北移动所致

93.气团:

94.温带气旋:

95.爆发性气旋:

96.台风:

97.副热带高压:

98.热带幅合带:

99.气候系统:

100.ENSO(07 15):ENSO 是埃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合称,埃尔尼诺是指每年发生一次的,整个赤道东太平洋表现出振幅达几摄氏度的增暖的异常现象。南方涛动

(SO),用以描述热带东太平洋地区与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08 16):是一个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概括性的术语,可简单表述为“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也就是说,生物多样

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通

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1.遗传多样性(15):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

含栖居于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在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可认为是狭义的

遗传多样性内涵。由此反映出遗传多样性也包括多个层次。

102.种群:特定时间内栖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103.物种多样性:

104.生态系统多样性:

105.生物入侵(12):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入侵地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

浮游生物(08):这个生态类群的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绝大多数个体很小,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结构,但种类繁多、数量大、分布广。

游泳生物:是指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的动物,它们是海洋生物的一个重要

生态类群。主要是由鱼类、哺乳动物、头足类,甲壳动物的一些种类,爬行类, 一些种的鸟类组成。

106.底栖生物(10):海洋底栖生物是栖息在潮间带、浅海及深海海底的生物,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群,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

107.生物区系: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的各类动物和植物的总和。通常以自然地理区域来

划分

特有种: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区系内的生物种类中,往往可以有若干种类是一个地区

所特有, 而别的地区所没有的成分。

108.特有种区域:在该地区特有种所生活的部分范围,这个范围就是特有种区域。

109.有机体的扩散:是指个体流动在地区种群之间, 或达到过去未曾占有的地点,但仍

不出原来种的分布幅度之外。

种扩散:个体从一个生境扩散到另外一个生境,此生境是原来没有占领的生境,此新生境

已出乎该种原来分布幅度之外。其去向有两个情况: 扩散到原来没有占领的新地区;扩散到从前曾经占领过而后来因为冰川侵蚀而被毁的占领区

生物群落扩散:指一个生物群落扩散到另外一个生物群落地区。也包括扩散到原来没有占领过的地区和扩散到从前曾经占领过而后来被冰川所毁的地区。

110.迁移:某些活动性较强的海洋动物,由于产卵、索饵、越冬等需要,进行非周期性的迁移和周期性的移动、洄游,从而改变其原有分布区的面貌

分布中心:一般来说,种的个体数量最多处可以认为是它的分布中心, 反映出这种生境最

适宜该种生物的生存。

111.分布区:指一个种或较高分类单元的生物因遗传性和适应能力不同产生的不同型式的分布区域。

两级同源与热带沉降(13):两极同源分布:是指同一属中两个极为相近的种类分别分布在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域,而不出现于低纬度海域

热带沉降:它是指某些在两极或温带海域浅水区生活的冷水性动物,在热带海域沉降到较深水层找到它们所要求的生存温度。这一现象多见于某些终生浮游动物。

北方两栖:指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海区的动植物,它们出现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北部两岸,而不见于北极水域。

2.生态系统(07):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

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调控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食物链: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

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也称为营养链

食物网:食物网(food web)是食物链的扩大与复杂化,它表示在各种生物的营养层次多变情况下,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营养关系。

碎屑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还存在一类以死生物或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碎屑的大量存在也加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112.海雪花:海水中有大量的溶解有机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细菌或原生动物等富

集,可逐渐形成聚集物,从而快速向底层降落,这种现象又称为“海雪花”

113.微食物网(09):是指海洋中自养和异养的超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和小型浮游生物之间形成了网络状营养关系。

海洋初级生产力(07):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包括定生海藻和红树、海草等植物)

以及自养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的能力,称为初级生

产力。

再生产量:生产者由再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产量,称为再生生产量,真光层中再循

环过程中产生的氮称再生氮

114.新生产量: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氮为新生氮,生产者由新生氮源来支持的那部分初级产量,称为新生产量,

115.次级生产力:海洋动物生产力包括海洋生物二级生产力、三级生产力、四级生产

力(合称为次级生产力)

116.二级生产力: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二级生产

者(又称初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第二个环节,是肉食性动物的摄食对象,为初级生产者与三级生产者或终级生产者之间的能量转换者。

117.三级生产力:以浮游动物等二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三级生产者

处于食物链的第三个环节,为二级生产者与四级生产者或终级生产者之间的能量转换者。同

时,有一部分成为海洋水产资源。

118.终极生产力:一些自身不再被其他生物所消费的生物生产能力。终级生产者处于

食物链的顶端,在食物链中是经过若干营养层次的捕食与被食的关系转化而来

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

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一过程即为反馈

119.海洋污染(14):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

湾,以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

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轻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

120.生物浓缩:生物浓缩指的是生物体从水环境中浓缩某种物质的能力(通常用浓缩系数表示)

121.生物累积:生物累积指的是生物体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对污染物连续进行生物浓缩的能力(即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生物累积能力大小通常用浓缩系数来表示。

122.生物放大:污染物质沿着食物链转移,指的是生物通过取食的途径,使污染物质沿

着食物链从低营养阶层的生物转移到高的营养阶层生物体内。污染物质沿着食物链有扩大现象,也称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 即指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随着生物所处营养阶层的提高而增高的现象

123.生物稀释:生物稀释指的是,单细胞藻通过细胞分裂,降低了原来细胞内所含污染物的浓度。

124.生物半排出期:(缩写为Tb1/2 或b1/2 )指的是某一种污染物自生物体全身或某一部位、组织或器官排出原有污染物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用来衡量污染物自海洋生物体内排出的一个指标。赤潮(11):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下暴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125.海洋污损生物(09):海洋污损生物也称海洋附着生物, 是指生长在船底和海中一切设施表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26.海洋钻孔生物:在海洋中, 能穿凿木船、木竹建筑、红树、岩石、珊瑚礁以及贝壳等物体基质的生物,称为海洋钻孔生物。

127.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

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

128.海洋农牧化(14):海洋农牧化就是象陆地农业种植庄稼、放牧

性畜那样在海洋中开展海洋生物的养殖和增殖。这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一种新途径。

129.生物学零度(12):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能开始发育。这一界限就是生物学零度

补偿深度(11):随着深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减小,而呼吸作用加强;在某一深度处,当溶解氧的产生量恰好等于消耗量时,此深度称为补偿深度。在这一深度上的光强为仅能维持植物的生存但不能繁殖的最低光强。

3.热盐环流:由温、盐变化引起的环流常被称为热盐环流,相对而言,它在大洋中下层占主导地位。相对于风生环流而言,其流动是缓慢的,但是他是形成大洋的中下层温,盐分布特征及海洋层化结构的主要原因。具有全球大洋空间尺度。

微型生物食物网是指海洋中自养和异养的超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和小型浮游

130.近海生物群落:主要包括由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内侧,水体和海底

部的所有生物,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

131.海洋中气体的溶解度:在现场大气压为101.325kPa 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中,某一气体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种气体的溶解度。:

132.西北辐聚区:在太平洋西北部的黑潮与亲潮的交汇区以及大西洋西北部的湾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区存在着比较强烈的辐聚下沉现象称西北辐聚区

133.生态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辐

134.窄盐性种:生活在盐度幅度变化小的区域的海洋生物,主要包括外海大洋,近海泻湖135.广盐性种:生活在盐度幅度变化大的区域的海洋生物,主要包括近岸浅海、海湾及近河口区。

136.红粘土::生物遗体及有机物含量少于30%,而以无机物质为主体的大洋沉积

137.硅藻软泥:浮游植物(硅藻)和含有硅质结构的浮游动物遗体及有机物的含量超过30%的大洋沉积物。

138.钙质软泥:海洋中钙质生物壳体含量大于30%的沉积物。

139.潮上带: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

140.潮间带: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

141.潮下带: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其下限相当于长的水

1/2 波深处,通常约10?20m。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地球表层 2、地域结构 3、时间序列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的自然方面。 2、()、人类需要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科学共同体以及大地理学家的作用,是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代地理学是与农牧业社会相适应的产物。 4、()院士率先提出并回答了“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5、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在其“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中将地理学的研究,抽象归纳为三种分析:()、生态分析和地域综合体分析。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地域结构包括背景地域结构、相关地域结构和次级地域结构。 ( ) 2、地理要素结构是指某一地域与其它地域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 ) 3、人地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 ) 4、地理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语言有文学语言、地图语言和数学语言。 ( ) 5、只要发生在地球表层中的事物或问题就是地理科学的典型问题。 ( ) 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维度包括()。 A、科学研究维度B、价值研究维度

C、伦理研究维度D、空间秩序研究维度 2、地理学的科学研究维度包括()。 A、空间秩序维度B、时间序列维度 C、动因机制维度D、伦理价值维度 3、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层次有()。 A、具体分布B、分布格局 C、分布规律D、地图表达 4、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 C、人地关系地域系统D、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 5、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确立的根据主要有()。 A、历史的根据B、逻辑的根据 C、价值的根据D、伦理的根据 五、简答题(下列6题可任选作5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5题。每题8分,共40分)1、人类对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或地理空间)的认识包括哪些阶段? 2、地理科学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价值? 3、就你的理解,如何才能成长为地理学家? 4、地理科学有哪些主要的发展趋势? 5、地理科学应该怎样研究“区域系统或地域系统”? 6、你认为地理学的“区域公理系统”包含哪些公理? 六、论述题(每题23分,共23分)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你关注的某个现实问题,设计一个对该问题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案。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生命科学与农业可持续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气候异常变化、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粮食产量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以前通过利用传统农业技术手段,如施加化学肥料及杂交育种等方法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虽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然而如何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更好地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让人们满足不仅吃饱而且吃好的愿望,仍然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科技部认为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对于作物育种、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相关基础研究,对解决我国及全球粮食食品安全提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希望我国科学家能充分利用国家发展良机,与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开展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共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二)生命科学与人类的健康长寿 从现在的医学与药品发展来看,生命科学将为医学保健长期服务1、研制更有效的药物 制作药品一般分为1从天然生物中提取2化学合成3发酵产物。其中1和3都是与生命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将可以发现更多的药品,而且还可以将以前稀缺的药品通过利用基因工程进

行批量化的生产。 1、生成更多的生物医用材料 早期的生物医用材料有金属、陶瓷、高分子等人工合成材料,近些年也开始用或材料或者用组织工程制造出的活动组织与无生命的材料结合而成的杂化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首先必须具有生命相容性(一方面指生物医用材料在生理环境中对机体不产生明显的有害的效应;另一方面指机体对材料也不产生明显的有害影响)及与其使用的部位相适应的机械、生化性能。此外,生物医用材料还应具有相应的强度、韧性、弹性、耐磨、耐疲劳、耐腐蚀及润滑等性能要求。 生物医用材料的类型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复合材料以及生物衍生材料。除了以上材料还有具有远大发展的仿生智能材料和组织工程材料。 2、改造人类的基因组成 人类基因组约含10万-20万个基因,把人的所有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及其破译全部遗传信息。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率作出科学的推断。例如,人类的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a)控制的一种遗传病。如果患者的双亲外观都正常,更具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分析,患者的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在他们的后代中,发病概率是1/4。所以通过改造基因组可以成为人类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三)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1章 一、名词解释 生命新陈代谢基因组生物多样性 二、判断题 1、假说和理论没有明确的分界。( ) 2、自然规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一致性是自然科学的一项基本原则。( ) 三、单项选择题 正确的生物结构层次是() A. 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体、生态系统 B. 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细胞器、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体、生态系统 C. 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器官、生物体、生态系统 D. 原子、分子、细胞、细胞器、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体、生态系统 四、问答题 生物同非生物相比,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蛋白质变性结构域碳骨架糖类 二、判断题 1、肌糖原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源。() 2、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三、单项选择题 1、每个核苷酸单体由三部分组成,下面哪项不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基团() A. 一个己糖分子 B. 一个戊糖分子 C. 一个磷酸 D. 一个含氮碱基 2、蛋白质的球形结构特征()。 A.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B.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C.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D.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或四级结构 3、蛋白质变性中不受影响的是()。 A、蛋白质一级结构 B、蛋白质二级结构 C、蛋白质三级结构 D、蛋白质四级结构

4、下列细胞器中,作为细胞分泌物加工分选的场所是()。 A. 内质网 B. 高尔基体 C. 溶酶体 D. 核糖体 四、问答题 叙述提取DNA的常规操作及原理 第3章 一、名词解释 去分化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内膜系统染色质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检验点 二、判断题 1、细胞学说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1)所有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组成;(2)新的细胞必须经过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产生。( ) 2、随着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也相应增大。() 3、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阶段和幼体发育过程中。() 4、生物体细胞与细胞之间是有各种连接的,它们对细胞的功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细胞都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 ) 三、单项选择题 1、细胞膜不具有()的特征。 A. 流动性 B. 两侧不对称性 C. 分相现象 D. 不通透性 2、下列()细胞周期时相组成是准确的。 A.前期-中期-后期-末期B.G1- S- G2-M C.G1- G2 - S - M D.M- G1-S -G2 3、下面()不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特征。 A. 核膜裂解 B. 染色质凝集 C. 核仁消失 D. 胞质收缩环形成 4、细胞膜不具有()的特征。 A. 流动性 B. 两侧不对称性 C. 分相现象 D. 不通透性 5、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 A. 端粒 B. 核小体 C. 染色质纤维 D. 着丝粒 6、下列细胞器中,作为细胞分泌物加工分选的场所是()。 A. 内质网 B. 高尔基体 C. 溶酶体 D. 核糖体 7、生物体细胞种类的增加通过( ) 。 A. 细胞分裂 B. 细胞去分化 C. 减数分裂 D.细胞分化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 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

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和能量来源 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 能量来源: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包括地球引力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能。 3、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地域分异: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特征。 海陆梯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垂直地带性:无论陆地和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造成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除此而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统称非地带性。 2、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理过程有哪些 3、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地理学有三个基本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距离衰减规律和区域系统规律;三,地域发展规律,包括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和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历年试题 修订版

生导07期末考题) 名词解释: 化学渗透学说 细胞全能性 半变态 半保留复制 双受精 限制性内切酶 阈刺激的全或无定理 伴性遗传 简答题: 连线:植物动物种类和代表生物 生命的特征 图表说明五界学说,列表比较五大分类系统的特点以及其代表生物 达尔文进化论内容与主要证据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 yc08生命科学导论试题 名词解释一共十个其实还蛮简单,ppt上都有的貌似回忆不全了,求强人补全 选择,比较难的一个是光呼吸的底物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内脏机能的重要调控中枢是什么 判断,原核生物是否都只能进行无性繁殖,还有一个细胞分裂的M期和S期分别代表什么期被我弄反了 连线,难度在于水稻和苹果哪个是单子叶哪个是双子叶植物 05 1免疫与免疫应答 2卡尔文循环 3突触与神经元 4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 5生态系统和生态演替 2008年06月25日 名词解释:(5*3) 氧化磷酸化 减数分裂 全或无定理

全能干细胞 双受精 问答:(5*5) 三种RNA在蛋白质翻译中的作用 种群的特征及具体举例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题中两个哪个是人的DNA,哪个是病毒的单链DNA,并说明理由 影响微管和微丝的毒素对细胞分裂分别有什么影响 06生导题 第一大题是名词解释,3*10 中心法则,种群,移码突变,静电位和动作电位,完全变态,生物多样性,能障,流动膜蛋白结构 第二大题是选择题,2#17 反正书后练习看下,提纲背背就可以了 第三大题是问答题,4+8*4 1.配对,就是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和它们作用等的配对 2.简述磷酸化降解和无氧降解的区别 3.举出3种以上动物王国决定性别的机制 4.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哪些内容,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有什么区别? 5.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点,分裂以及意义 07生命科学导论试题 选择(1*40)不难。例如: DNA中如果有30%是T,则() A有70%的嘌呤,B有30%的胞嘧啶,C有30%的腺嘌呤,D有20%的尿嘧啶(差不多这个意思) 判断(1*20)不难。例如: 类病毒是只有蛋白质没有RNA。 也有偏一点的: 天花是由病毒引起的。 名词解释(3*5)答准不容易 同义突变和无义突变 同源染色体 中心法则 双名法 生态多样性 问答(5*5) 酶催化的特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2014年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2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40分) 1、地壳与岩石圈(P44-45) 2、V形谷与U形谷(P89) 3、矿物与岩性(PP52、P56) 4、节理与断层(P135) 5、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P97、P108) 二、填空题(在答案纸上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0分 1、填写以下矿物的硬度值:石英(7)、石膏(2)、长石(6)、方解石(3) “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玉刚” 摩氏硬度计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代表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晚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泥盆纪D 、石炭纪C 和二叠纪P 。 3、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SiO2>65%的为酸性岩浆 ,52-65%的为中性岩浆 ,45-52%的为基性岩浆 ,45%<的为超基性岩浆。 4、板块边界可分为分离型板块、汇聚型板块和剪切板块三种基本类型。 5、地质年代由大到小的级别单位是宙、代、纪和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和统。 四、标注图中岩浆岩体的产状和地形名称 (P116图7.8) 五、简述题 1、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P71-73 2、你对人类未来的环境状况持何态度?有何观点?

3、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154-161,写出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路及各大标题和主干即可。) 4、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用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3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边滩与心滩(P98) 2、风化作用与风的剥蚀作用(P74、P89) 3、岩层与地层(P62、P131) 4、岩墙与岩床(P116-117) 5、倾向与倾角(P132)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 6、冲积扇与三角洲(P99)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二、填空题(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5分 1、机械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等四类。(P92-94) 2、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P129) 3、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为白垩纪K、侏罗纪J 、三叠纪T (P66)。 4、按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特征,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两种类型。(P58)

《地理科学导论》试题(B)及参考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06 ~ 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07 年月日 科目地理科学导论(B卷)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2006 年级班姓名学号 我承诺,遵守《上海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诚信考试。签名:________________ 一.辨析下列地理科学术语:(每题2分,2×5=10分) 1.流星和陨石; 2.生物圈与智慧圈; 3.城市“烂皮树”现象与城市“烂心树”现象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 5、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连线(每项1分,1×12=12分) 1.将下列文化现象与主要发生地区连线 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地区: 四合院上海 石库门北京 窑洞云南西双版纳 竹楼山西 评剧华北 碉房内蒙 马头琴西藏

2.将下列观点与相关方法理连线 方法论:观点: 例外主义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主张研究区域的多样性。 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应重点研究区域个性和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改造环境 发展经济 结构主义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应研究共性、规律、法则,应用数学方法人本主义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方面 后现代主义认为区域结构和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三、填图: 1将中国生态文化区名称填入图中空白处(每空1分,1×10=10分) 中国生态文化区 2、读图分析(每项1分1×8=8分) 以下是某城市草图,请为下列产业选址,填到相应字母标志的地点 化工厂、小麦、菜田、茶园、林业、商业街、印刷厂、食品厂 A B C D E F G H

四、问答:(每题3分,5×9=45分) 1有位商人从赤道空运1000公斤黄金到极地,到极地后变成1005公斤,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 3、世界第二最小岛国图瓦卢位于太平洋南部,近年因为海平面上升,全国1.1万人口全数迁至新西兰,放弃了自己的国土。为什么海平面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 A E C C E B B D H F G G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为人文、管理、工科、理科等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向各门类非生物专业学生传授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应对进入新世纪面临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本课程教学理念反映生命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主脉,涵盖生命学科的若干主要领域,并使教学内容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依据教师对生命科学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基因重组技术为核心,再加上对宏观自然环境的重视,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主流。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结合生命科学前沿热点,课程设置和内容抓住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命伦理几大方向,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1.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内容具时代感。 2.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利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向生命科学作跨学科发展。 3.配合课堂教学,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注意与中学生物课程衔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尽量利用课件中大量生动图片,提高学习兴趣。 5.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堂与课外的师生互动与讨论,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能,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生命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注:“√”的数量从1-3,代表贡献的大小。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每个核苷酸单体由三部分组成,下面哪项不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基团() A. 一个己糖分子 B. 一个戊糖分子 C. 一个磷酸 D. 一个含氮碱基 2.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多糖() A. 纤维素麦芽糖 C. 糖原 D. 淀粉 3.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 A. 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 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D. 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E. 以上都不是 4.下面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可以缩短反应时间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C. 许多酶还需要非蛋白的辅助因子和辅酶才能完成催化功能 D. 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5.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能够() A. 与酶的底物结合,使底物不能与酶结合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使底物不能与酶结合C. 与酶的特殊部位结合,破坏酶的活性 D. 同时和酶与底物结合,使酶无法和底物直接结合 6.糖酵解的最终产物是() A. ATP B. 葡萄糖 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7.下列对酶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酶可以改变反应的方向酶的变构位点经常和反应抑制有关 D. 酶的催化专一性通常比化学催化剂的专一性差 8.Griffith和Avery所做的肺炎链球菌实验是为了() A. 寻找治疗肺炎的途径 B. 筛选抗肺炎链球菌的药物证明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蛋白不是遗传物质 D.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9.1952年Hershey和Chase利用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完成的噬菌体实验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A. PCR技术 B. DNA重组技术 D. 密度梯度离心技术10.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 A. 细胞核核糖体 C. 线粒体 D. 类囊体 11.蛋白质的合成是直接以()上的密码子的信息指导氨基酸单体合成多肽的过程() A. 单链DNA B. 双链DNA D. tRNA 12.如果黄色果实(Y)对绿色果实(y)为显性,矮株(L)对高株(l)是显性,那么YyLl 基因型的植株和yyll基因型的植株杂交,则() A. 所有后代都是矮株,黄果 B. 3/4是矮株,黄果 C. 1/2是矮株,黄果是矮株,黄果 13.在DNA复制时,序列5′-TAGA-3′合成下列()互补结构。 ′-TCTA-3′ B. 5′-A TCT-3′ C. 5′-UCUA-3′ D. 3′-TCTA-5′14.反密码子位于() A. DNA B. mRNA D. rRNA 1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等基本功能动物对外界环境具有适应性,而植物则几乎没有 C. 动物与植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都是由原始的有鞭毛的单细胞生物分化而来的 D. 生物进化遵循着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16.Darwin《物种起源》问世于() A. 1831年 B. 1836年年 D. 1953年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归纳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 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 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 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 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 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 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 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 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 要素结构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 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以及答案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五界分类系统: 它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在1969年提出的。魏泰克在已区分了植物与动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础上,又根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结构上的差异,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 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 病毒:病毒由核酸芯子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核酸芯子为DNA或RNA分子。不是真正的生物。无细胞结构,只能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分为细菌病毒和真核细胞病毒两大类 类病毒:是一类仅由裸露的RNA组成的颗粒,类病毒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单链环状或线性RNA分子。 遗传漂变:是指当一个族群中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较少时,下一代的个体容易因为有的个体没有产生后代,或是有的等位基因没有传给后代,而和上一代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可能(在经过一个以上的世代后)因此在这个族群中消失,或固定成为唯一的等位基因。这种现象就叫“遗传漂变”。 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种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生物发生律: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1866年德国人海克尔(E. Haeckel)在《普通形态学》中提出“生物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树:根据古生物学、比较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按亲缘关系将所有的生物门类排列成一个树形图。 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含两个单链RNA分子侵染哺乳动物的T细胞和其他杀伤细胞,使寄主的免疫能力丧失 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 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细胞学说: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2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自身既有生命,又能与其他细胞协调结合构成生命整体,按照共同规律发育有共同生命进程。3新细胞可以由老细胞产生。 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趋同进化:不同的生物,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题

地理专业研究生考试笔记地理科学导论部分?? 1.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3. 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征 4. 地球演化的特征 5.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7.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8. 地域分异规律 9. 纬度地带性 10. 海陆梯度地带性 11. 垂直带性(2011 年真题) 12. 非地带性 13. 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14. 产业区位论 15. 农业区位论 16. 工业区位论 17. 市场区位论 18. 中心地理论 19. 区域的特征 20. 区域研究的视角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劳动地域分工 23. 产业集聚理论 24. 点轴发展理论 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6. 区域演化理论以及意义 27. 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 28. 区域经济集团化 29. 中国的地缘战略;(2011 年真题) 30. 人地关系理论 31. 共生理论 32. 环境容量思想 33.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36.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010 年真题) 37.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38. 可持续发展实质:据龚胜生《可持续发展基础》 39.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 40. 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4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42. 文化与文明

43. 文化发展与环境 44. 文化的扩散、迁移与环境 45. 文化迁移与环境(2011 年复试真题) 46. 中国生态文化区 47. 文化整合(2011 年真题) 48. 现代地理学 49. .统一大地理学思潮 50. 地理学中的生态思潮 51. 简述现代地理学信息革命所包含的内容? 52.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2010,2011 年真题) 53. 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表现 54.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景观思想(2011 年真题) 55.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空间学派(2011 年真题); 56. 简述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 57. 论述大地理学思潮产生的背景 58. 钱学森地理思想包括哪些方面 59. 论述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及其特征 60. 地理科学的特征 61. 地理科学的方法论(2011 年复试笔试真题) 62. 现代地理科学的新思维有哪些,各自有哪些表现 63.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4. 分析地理科学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意义 65. 论述现代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66. 现代地理科学一元地理观和方法论研究 67. 人类扰动下的地理过程和土地科学研究 68. 社会空间重构与区域发展研究 69. 区域发展研究 70.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010 年真题) 71.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2011 年真题) 72. 中国现代地理的走向以及发展展望 《地理科学导论》75个重点、考点 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 宇宙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其他星体,星云以及星际物质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 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 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 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一颗彗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圈是76年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黑子周期平均长度为11.1年。 地球的地轴:由于地球存在绕轴自转运动,人们定义地球旋转轴为地轴 地球的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不同大小的圆,称为纬线。 地球的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同样大小的圆,称为经线圈。

生 命 科 学 导 论

生命科学导论 学习心得 学院:音乐学院 专业:2010级音乐学 姓名:范丹婷 学号:1014114002

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是以生命现象-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和人类社会为主线,概述了生命科学中重大而基本的内容,介绍了生命科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阐述了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生命科学与工业、生命科学与医药、生命科学与健康、生命科学与生活、生命科学与发展等领域。 这学期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大大地拓宽了我的生物视野!这门课不仅让我了解到了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让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李金亭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感受到许多生活与生物的联系,更加有益于我的全面发展。例如讲到细菌时,李金亭老师通过对细菌结构的讲解,延伸至微生物工程,让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如味精、酱油、酸奶等与生物息息相关。这就是视野的拓宽!本质的了解!在这学期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当时高中学习生物是老师在上面拼命地描述某个生物的构成图,感觉当时的我们成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那时老师教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掌握多少。我们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的。现在则不同,多媒体的教学让我们在学习过程有了那么一点点兴趣。所以我觉得生物学科既然是一门实验科学,那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

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李金亭老师,组织我们去参观生物标本馆,李金亭老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依据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识规律,在各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分析,并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于生命科学大家早已不陌生,在高中生物课本上就讲过很多关于细胞、动植物、细菌病毒、遗传、生态环境、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蛋白质、酶、抗生素、干扰素等知识。究其本质,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而生命科学导论在延续高中知识点的前提下,着重于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克隆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前景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在介绍生命科学最新进展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在对生命科学有一个基本了解得同时,加强了对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与规律的了解,大大地提高我们主动探索生命奥秘的积极性,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