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电解质溶液学案

2012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电解质溶液学案
2012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电解质溶液学案

专题九 电解质溶液

【考纲展示】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 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 的方法。能进行pH 的简单计算。

5.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6.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 【知识回扣】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电离生成离子和离子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即达到电离平衡状态影响因素:温度、浓度、酸碱度、同离子效应等平衡常数:A B

+

+B

,K =c (A +)c (B

),K 只与温度有关

水的电离:水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H 2O +

+O H

溶液的酸碱性

酸性溶液:c (

H +

)>c (O H

—)碱性溶液:c (H +)>c (O H —)中性溶液:c (H +)=c (O H

pH

pH =—lgc (H +

)pH 的计算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水解

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

+

或O 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实质: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 +

或O 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促

进了水的电离盐+水酸+碱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酸碱度等

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应用

中和难溶物的溶解平衡

物质的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溶解平衡:A gC l (s g +

(aq )+C l —

(aq )

沉淀对于A m B n (s A n+

(aq )+nB

m —

(aq )

表达式:K sp =c m

(A n+

)·c n

(B m —

规则

溶度积

Q >K sp ,溶液过饱和,生成沉淀

Q =K sp ,溶液饱和,溶剂和沉淀处于平衡状态Q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要点扫描

一、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的PH

1.一个基本不变

相同温度下,不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水的离子积常数基本不变。应用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水溶液必须是稀溶液;温度必须相同。

2.两种测量方法

溶液的pH值可以用pH试纸测定(精确到整数,且只能在1~14的范围),也可以用pH计(精确到0.1)测定。

3.三个重要比较

水溶液可分为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下表是常温下这三种溶液的比较

注意:在温度不确定时,溶液酸碱性与pH无必然联系。

4.溶液pH的三种计算方法

(1)公式法:由所给溶液的c(H+)与c(OH—),套用公式pH=—lg c(H+)即可。

(2)稀释法:对于pH=a的酸,强酸稀释10n倍,pH=a+n;弱酸稀释10n,a<pH <a+n;对于pH=b的碱,强碱稀释10n倍,pH=b—n;弱碱稀释10n,b>pH >b—n。

注意:不论酸的强弱,无限稀释时pH均趋向于7,但酸仍显酸性,碱仍呈碱性。

各组分H+的总物质的量与混合溶液总体积的比值,(3)混合法:两强酸混合时,c(H+)

继而用pH=—lgc(H+)计算;两强碱溶液混合时,c(OH—)

等于等于各组分OH—的总物质的

得出H+浓度,再套pH公式即可。

量与混合溶液总体积的比值,再通过离子积K

w

二、盐类水解的规律

三、微粒浓度大小比较

进行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比较的关键是写出溶液中最终溶质的电离和水解,通过观察列出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和质子守恒关系式,由已知条件,慎重筛选选项。

【热点透视】

热点题型

【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pH=b,则a>b

Cl至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的pH<7 B.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氨水里,加入NH

4

C.1.0×10—3mol·L—1盐酸的pH=3.0,1.0×10—8mol·L—1盐酸的pH=8.0

D.将pH=2的某酸溶液和pH=12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 H≤7

解析:若是稀醋酸溶液稀释则c(H+)减小,pH增大,b>a,故A错误;酚酞的变色范围是pH= 8.0~10.0(无色→红色),现在红色褪去,pH不一定小于7,可能在7~8之间,故B 错误;常温下酸的pH不可能大于7,只能无限的接近7;某酸为强酸时,pH=7,若为弱酸,pH<7,D正确。

答案:D

命题意图:考查弱电解质的稀释,强酸的无限稀释,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强酸与强碱的混合pH的计算等基本概念

【典例2】HA为酸性略强于醋酸的一元弱酸,在0.1 mol·L—1 NaA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Na+)>c(A-)>c(H+)>c(OH-) B.c(Na+)>c(OH-)>c(A-)>c(H+)

C.c(Na+)+ c(OH-)= c(A-)+ c(H+) D.c(Na+)+ c(H+) = c(A-)+ c(OH-)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比较。

解析:A明显错误,因为电荷不守恒;D是电荷守恒,正确。NaA的水解是微弱的,故c(A -)>c(OH-),B错;C的等式不符合任何一个守恒关系,是错误的。

答案:D

技巧点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首先确定溶液的酸碱性,然后利用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综合分析确定答案。

热点预测

【预测1】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

1.0 L模拟海

(25℃,pH

M gO

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1.0×10 mol/L,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

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

已知:K

sp (CaCO

3

)=4.96×10-9;K

sp

(MgCO

3

)=6.82×10-6;

K

sp [Ca(OH)

2

]=4.68×10-6;K

sp

[Mg(OH)

2

]=5.61×10-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淀物X为CaCO

3

B.滤液M中存在Mg2+,不存在Ca2+C.滤液N中存在Mg2+、Ca2+

D.步骤②中若改为加入4.2 g NaOH固体,沉淀物Y为Ca(OH)

2和Mg(OH)

2

的混合物

解析:步骤①发生Ca2++OH—+HCO

3—=CaCO

3

↓+H

2

O;步骤②:K

sp

[Mg(OH)

2

]=c(Mg2+)×

(10-3)2=5.6×10-12,c(Mg2+)=5.6×10-6。Q[Ca(OH)2]=c(Ca2+)×(10-3)2=10-8<K sp,无Ca(OH)

2

析出。

A.正确。生成0.001 mol CaCO

3

B.错误。剩余c(Ca2+)=0.01 mol/L。

C.错误。c(Mg2+)=5.6×10-6<10-5,无剩余,

D.错误。生成0.05 mol Mg(OH)

2,余0.005 mol OH―,Q[Ca(OH)

2

]=0.01×0.0052=2.5×10

-7<K

sp ,无Ca(OH)

2

析出。

答案:A

预测点评:本题考查方式很新颖,主要考查溶度积的计算和分析。解题时要能结合溶度积计算,分析推断沉淀是否产生,要求较高。

【预测2】常温下0.1mol·L-1醋酸溶液的pH=a,下列能使溶液pH=(a+1)的措施是()A.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B.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

C.加入等体积0.2 mol·L-1盐酸D.提高溶液的温度

解析:醋酸是弱酸,电离方程式是CH

3COOH H++CH

3

COO-,故稀释10倍,pH增加不到一

个单位,A项错误;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抑制醋酸的电离,使其pH增大,可以使其pH由

a 变成(a +1);B 项正确;加入等体积0.2 mol·L -1

盐酸,虽然抑制醋酸的电离,但增大了c (H +

),溶液的pH 减小;C 项错误;升高溶液的温度,促进了醋酸的电离,c (H +

)增大,溶液的pH 减少;D 项错误。

答案:B

预测点评:此题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切入点都是比较常规的设问,但学生易错选。

【直击高考】

1. 下列物质中,只能在熔融状态下导电的电解质是( ) A.HCl B.CaCO 3 C.NaClO D.SO 3

2. 下列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氨水与氯化铵的pH=7的混合溶液中:c (Cl —

)>c (NH 4+

B .pH=2的一元酸和pH=12的一元强碱等体积混合: c (OH —)=c (H +)

C .0.1 mol·L —1的硫酸铵溶液中:c (NH 4+)>c (SO 42—)>c (H +)

D .0.1 mol·L —1的硫化钠溶液中:c (OH —)=c (H +)+c (HS —)+c (H 2S ) 3. 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正确判断是( )

A .在pH = 12的溶液中,K +

、HCO 3—

、Cl —

、Na +可以常量共存 B .在pH = 0的溶液中,K +、NO 3—、SO 32—、Na +可以常量共存

C .由0.1 mol·L —1

一元碱BOH 溶液的pH =10,可推知BOH 溶液存在BOH =B +

+OH —

D .由0.1 mol·L —1一元碱HA 溶液的pH =3, 可推知NaA 溶液存在A —+ H 2—+HA

4. 25℃时,浓度均为0.2 mol·L —1

的NaHCO 3和Na 2CO 3溶液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前者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后者溶液中只有水解平衡 B.存在的离子种类不相同

C.均存在c (Na +)+c (H +)=c (CO 32—)+c (OH —)+c (HCO 3—)

D. Na 2CO 3溶液中存在:c (Na +)>c (CO 32—)>c (OH —)>c (HCO 3—)

5.向体积为V a 的0.05mol·L —1CH 3COOH 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 b 的0.05mol·L —1KOH 溶液,下列关系错误..

的是( ) A. V a >V b 时:c (CH 3COOH) +c (CH 3COO -)>c (K +) B. V a =V b 时:c (CH 3COOH) +c (H +)>c (OH -)

C. V a c (K +

)> c (OH -

)> c (H )

D. V a 与V b 任意比时:c (K +)+ c (H +) =c (OH -)+ c (CH 3COO -)

6. 某温度下,Fe(OH)3(s)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 ,

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K sp [Fe (OH )3]<K sp [Cu (OH )2]

B.加适量NH 4Cl 固体可使溶液由a 点变到b 点

C.c d 、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 (H +)与c (OH —)乘积相等

D. Fe (OH )3、 Cu (OH )2、分别在b 、c 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 7. 有两条途径可以使重晶石(BaSO 4)转化为碳酸钡,如下图示:

B aSO4

aC O3溶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1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BaSO

4+4C=BaS+4CO,若1mol BaSO

4

完全反应,电子转

移的物质的量为。

(2)Na

2CO

3

溶液的pH大于10,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其主要原因,其溶

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已知反应4中发生的反应为:BaSO

4(s)+CO

3

2—(g)= BaCO

3

(s)+ SO

4

2—(g),写出此

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K= ;若Ksp(BaSO

4)=1×10 —10mol2·L—2,Ksp(BaCO

3

=5×10—9mol2·L—2,则K的值为。

(4)若每次加入1L2 mol? L—1的Na

2CO

3

溶液,至少需要次可将0.2mol BaSO

4

转化

为BaCO

3

8.现有A、B、C、D、E、F六种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K+、Ag+、Ca2+、Ba2+、Fe2+、

Al3+,阴离子有Cl—、OH—、CH

3COO—、NO

3

—、SO

4

2—、CO

3

2—,现将它们分别配成0.1 mol? L—1的

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测得溶液A、C、E呈碱性,且碱性为A>E>C;

②向B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出现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消失;

③向D溶液中滴加Ba(NO

3)

2

溶液,无明显现象;

④向F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E溶液是,判断依据是

(3)写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A 、C 、D 、F 。

9. 叠氮化合物应用广泛,如NaN

3可用于汽车安全气囊,Hg(N

3

2

可作雷管的起爆剂,

工业上制备NaN

3

的化学反应为:

I.N

2H

4

(联氨) + HNO

2

→ HN

3

(叠氮酸) + H

2

O (未配平);

II.HN

3 + NaOH →NaN

3

+ H

2

O

⑴上述反应I中,每生成4.3g HN

3时,消耗联氨的物质的量为,NaN

3

受撞击

时迅速分解为两种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联氨的电子式为。

⑶图为常温下向25mL、0.1 mol? L—1 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0.2 mol? L—1的HN

3

溶液的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溶液混合时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① D 点时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② B 点时溶液中c (HN 3)= 。

专题九

1.D

2.C

3.D

4.D

5.C

6.B

7. (1)8mol (2)CO 32—+H 23—+OH —;c (Na +)>c (CO 32—)>c (OH —)>c (HCO 3—)

>c (H +

)(3))

()(23

24-

-=

CO c SO c K 0.02(4)6

8.(1)AgNO 3+NH 3·H 2O=AgOH↓+NH 4NO 3, AgOH+ 2NH 3·H 2O=Ag(NH 3)2 OH+2H 2O

(2)碳酸钾 由①中碱性减弱的顺序可知,E 是碳酸盐。六种阳离子中可以与碳酸根形成可溶性盐的只有钾离子,所以E 是碳酸钾 (3)Ba(OH)2 Ca(CH 3COO)2 AlCl 3 FeSO 4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定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6、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8、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1)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计算。(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要点扫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理解的易错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有些电解质只能在水溶液里导电,如共价型电解质HCl、H2SO4等,因为液态HCl、H2SO4不导电;离子型电解质,如NaHCO 3、CaCO 3、BaCO3等,因为这些物质不存在熔融态。 3、判断一种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要看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否是由该物质自身电离出来的。如SO 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分别是H+、HSO3,不是由SO 2、NH3本身电离出来,所以SO 2、NH3均为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关。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化学反应不涉及原子核,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核聚变、核裂变都不属于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二、胶体及其性质的知识点 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在1~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2012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电解质溶液学案

专题九 电解质溶液 【考纲展示】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 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 的方法。能进行pH 的简单计算。 5.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6.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 【知识回扣】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电离生成离子和离子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即达到电离平衡状态影响因素:温度、浓度、酸碱度、同离子效应等平衡常数:A B + +B — ,K =c (A +)c (B — ),K 只与温度有关 水的电离:水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H 2O + +O H — 溶液的酸碱性 酸性溶液:c ( H + )>c (O H —)碱性溶液:c (H +)>c (O H —)中性溶液:c (H +)=c (O H — ) pH pH =—lgc (H + )pH 的计算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水解 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 + 或O H —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实质: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 + 或O H —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促 进了水的电离盐+水酸+碱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酸碱度等 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应用 中和难溶物的溶解平衡 物质的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溶解平衡:A gC l (s g + (aq )+C l — (aq ) 沉淀对于A m B n (s A n+ (aq )+nB m — (aq ) 表达式:K sp =c m (A n+ )·c n (B m — ) 规则 溶度积 Q >K sp ,溶液过饱和,生成沉淀 Q =K sp ,溶液饱和,溶剂和沉淀处于平衡状态Q

2018年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化学与生活解析版

化学与生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社会实际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涉及化学变化 B. 明矾净水的原理和消毒液消毒的原理不相同 C. 氟利昂作制冷剂会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D. 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答案】B 【解析】解: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所以滴水石穿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而吸附水中的杂质,所以能净水,“84”消毒液中含有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所以明矾净水的原理和“84”消毒液消毒的原理不同,故B正确; C.氟利昂作制冷剂会导致臭氧空洞,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有关,故C错误; D.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CO,故D错误;故选B. A.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B.明矾净水是利用胶体的吸附性,“84”消毒液消毒是利用物质的强氧化性; C.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有关; D.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CO. 本题考查了化学变化、净水原理、合成材料、干燥剂,侧重于考查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B. 雾霾可能是许多细小液体小液滴和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一种胶体 C. 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咸的食品 D. 在食品袋中放入,可防止食物受潮 【答案】D 【解析】解:“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故A正确; B.细小液体小液滴和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如粒子直径介于之间,则属于胶体,故B正确; C.铝制餐具中含有杂质,比如碳,当这样有杂质的表面与氯化钠溶液接触时,就会形成原电池,铝失电子产生铝离子,人体摄入过量的铝有害,故C正确; D.不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于食品防潮,应用无水氯化钙,故D错误;故选D. A.“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B.如粒子直径介于之间,则属于胶体; C.铝制餐具中含有杂质,比如碳,与氯化钠溶液接触时,就会形成原电池; D.不具有吸水性. 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应用,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将燃油车改为燃气车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B. 含氟牙膏能有效预防龋齿,且其中所加氟化物的量宜多不宜少 C. 糖类、油脂及蛋白质都含有C、H、O元素 D. 酸雨浸蚀的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对该土壤进行修复 【答案】B 【解析】解:将燃油车改为燃气车能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A正确; B.牙膏的含氟量不能太高,摄入的氟过多,就有产生氟斑牙的危险,故B错误; C.糖类、油脂及蛋白质都含有C、H、O元素,故C正确; D.氢氧化钙显碱性能够与硫酸等反应,可以用来治理土壤酸化,故D正确; 故选:B. A.将燃油车改为燃气车能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B.人体摄入的氟过多,就有产生氟斑牙的危险; C.依据糖类、油脂及蛋白质组成元素解答; D.氢氧化钙显碱性能够与硫酸等反应. 本题考查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把握常见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熟悉物质性质及应用为解答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题目难度中等. 4.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B. 采取“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等方法,可提高空气质量 C. 将已成熟的水果放入未成熟的水果中并密封,可加速水果成熟 D. 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体积分数为 【答案】D 【解析】解:为有毒气体,为大气污染物,故A正确; B.“静电除尘”除去可吸入颗粒物,“燃煤固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除去NO、CO等污染物,都有利于提高空气的质量,故B正确; C.已成熟的水果可释放出乙烯,可可加速水果成熟,故C正确;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故D错误.

2018年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2018年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 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

②取代关系; ③氧化还原关系; 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

(完整word版)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离子反应.doc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案 专题:离子反应 考纲要求: (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 (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命题趋势 : ( 1)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碱)性、无色透明、pH=1 、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等。 (2) 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 H +或 OH -浓度为 1× 10-a mol/L 的溶液中,( a 可 以大于 7 或小于 7) ”等。 典型例题: [ 题型 1 ] 离子间因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互换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例 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 ( A ) K + HCO — CO 3 2 — Br — (B ) CO 2— HCO — OH — K + 3 3 3 ( C ) Fe 3+ Cu 2+ NO - SO 4 2- ( D ) H + Cl - Na + SO 2- 3 3 解析 :分析所给选项 B 中: HCO — + OH —= CO 2— +H O ;而 D 中:2H + + SO 2- = H 2 SO 3 3 2 3 3 [ 题型 2 ] 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离子间能够大量共存。 例 2、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里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BD ) (A )K + MnO 4 - Cl - SO 4 2- ( B ) Na + AlO 2- NO 3- CO 3 2- ( C ) Na + H + NO - SO 2- ( D ) Na + SO 2- S 2- Cl - 3 4 4 解析 :分析所给四个选项 A 中 MnO - 有颜色不合题意, C 中 H + 也不合题材意。 4 [ 题型 3 ] 在强酸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 例 3、 (2003 年江苏高考题 ) 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 ×10 -14 mol · L -1 ,满足此 C(OH )=1 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B ) (A) Al 3+ Na + NO 3 - Cl - (B)K + Na + Cl - NO 3 - (C)K + Na + Cl - AlO 2- (D)K + NH 4+ SO 4 2- NO 3- 解析 :由题意水的电离被抑制, 说明水溶液可能呈强酸性或强碱性。 A 项中 Al 3+ D 项中 NH 4 + 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C 项中 AlO - 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2 例 4、某无色透明溶液 , 跟金属铝反应放出 H 2 ,试判断下列离子 :Mg 2+ 、 Cu 2+ 、 Ba 2+ 、 H + 、 + 2- 、 SO 2- 、 HCO - - - ,何者能存在于此溶液中 ? Ag 、 SO 、OH 、NO 4 3 3 3 (1) 当生成 Al 3+ 时 , 可能存在 __________; (2) 当生成 AlO 2- 时 , 可能存在 __________。 + ,二必有 SO 2- 2+ - ); 解析 :( 1)说明溶液呈酸性: 一则有 H ,三可能有 Mg (注意无 NO 4 3 ( 2)说明溶液呈碱性:一则有 - 2+ NO - 。 OH ,二必有 Ba ,三可能有 3 解题回顾: 一是审题中注意溶液是无色的,二是注意 H +、 NO - 与 Al 作用不产生 H 。 3 2 [ 题型 4 ] :离子间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2020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题型2加试第27~30题——高难度选择题学案(考试专用)

题型2 加试第27~30题——高难度选择题 [四年考情统计] 年份27题28题29题30题 2018·4近代报刊舆论宣传 中国近代 电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古希腊遗迹 位置 2017·1 1 阎立本家族 近代传媒 的发展 法国建立欧洲联邦的尝试 古希腊罗马 雕塑 2017·4晚清官员考查欧洲 国际联盟 的作用雅典卫城与古希腊民主政治 罗马文化遗 迹时序 2016·1 0 洋务运动 民报与革 命思潮 一战与巴尔干局势 二战与爱因 斯坦 [规律总结] (1)第27、28题命题范围多出自近代社会生活单元;第29、30题多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2)这些题目一般综合性较大、思维强度较高,是选择题中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例1 (2018·4月浙江选考,27)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颓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答案 A

[抓题眼] “20世纪初叶”“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是关键信息,出自邹容的《革命军》。A项符合。 [找错点] “二次革命”因宋教仁案而起,与题干内容不符。材料与“亚洲觉醒”不相关,也不能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例2 (2018·4月浙江选考,28)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D [找错点] “西洋影戏”不同于“戏剧电影”。 例3 (加试题)(2018·4月浙江选考,29)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二、三轮复习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搞好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工作,针对高三教学实际,特制定如下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考纲、考题为向导,围绕重点、考点抓主干,贯通“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促综合,强化落实教育能力。 二、主要任务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承上启下,巩固一轮复习成果,提高应试实战能力。 1、构建知识网络。由一轮复习侧重于点转变为重连线和结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是使零碎知识结网成片,构建立体的知识大厦。 2、更加注重能力培养。通过专题复习,总结解题方法,指点解题技巧,敲打注意问题,指明应用方向。归类总结,搭桥过渡,形成有机整体,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 三、基本要求 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是:专题切入,辐射全书。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穿针引线,上串下联;整理体系,构筑框架;错题再现,归类总结;举一反三,培养能力。 1、坚持“六要六不要”。要创设高质量问题情景,不要照本宣科、机械罗列;要温故重在知新,不要机械重复;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要死记硬背;要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不要奉送现成答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独角戏”、“满堂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放羊式”教学。 2、坚持“两抓两重”。 (1)设置专题抓重点。对照20XX年考试大纲及安徽《考试说明》,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和20XX年安徽《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及题型示例,根据学情实际,设置专题训练,突出重点,强化薄弱环节。 (2)精讲结构抓联系。二轮复习应避免繁杂图表的知识罗列,防止空洞分析知识结构着重通过例题分析抓住前串后联,对知识进行穿插综合。 (3)分析例题重能力。要选择新颖性、典型性、知识规律含量高,能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题目为例题,同时要兼顾各种题型。讲评要深刻透彻,做到五抓,即抓联系、抓变化、抓变式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抓思路分析、抓方法技巧的总结,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跟踪补偿重落实。课堂和课后的跟踪练习要限时限量,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单元检测要全部及时批阅,同时做好考情分析,要舍得花时间,认真搞好试卷讲评,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跟踪补偿,真正把二轮复习的“练、批、测、评、补”几个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 四、教学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1.时间上,要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一般是从3月初始至4月底第二轮复习,5月初左右至5月底为第三轮复习时间,最后几天为回归考试说明、回扣课本和考前辅导时间; 2.内容上,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必须向重点专题倾斜,如:①基本概念中的氧化还原、物质的量; ②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电化学、电离平衡;③物质结构;④无机推断;⑤有机推断以及⑥化学实验等。 3.教学上,应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既要培优又要补差,特别是要抓好边缘生的工作,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4.计划上,要注意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当然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还要适当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 5.测练上,要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二、三轮复习中的考试要根据学校总体计划合理安排,化学单元考试根据复习专题进行。 <二>研究考情,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 ·

2010高考二轮复习化学教学案: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 【专题要点】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是化学最基础的主干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们涉及的化学概念、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它们相互转化的方式,是中学化学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生从化学视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必备知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复习本考点是应深刻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式和转化条件;要理解各个化学用语的的实际含义,掌握反应的条件与本质,正确、科学、规范的进行运用。本考点在高考中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常常结合元素化合物来进行考查。从09年和08年高考考题来看高考题除了直接考查基本概念外,还考查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向环保、高科技、生产等方面渗透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元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用语,以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而且融入其他专题进行考查。 【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注意其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的区别。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8.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9. 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别及鉴别它们的方法; 10.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 【教法指引】 复习此专题时要做到―准确‖、―系统‖、―灵活‖,可以从三点入手: 1.以高考的热点、考点、难点为依据,合理设置复习内容和练习题,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注 重方法、技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有所突破 2.加强区别相似概念的异同,理顺不同概念间的联系,进而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定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6.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8.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 (1)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计算。(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

金属 非金属(包括稀有气体)单质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根据酸根分为含氧酸、无氧酸 根据电离出H +数目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根据电离程度分为强酸、弱酸 根据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微溶性碱和难溶性碱根据电离程度可分为强碱、弱碱 根据电离出OH — 数目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等酸 碱 根据阳离子可分为钠盐、钾盐等根据酸根分为硫酸盐、硝酸盐等 根据组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复盐等 根据成盐的酸碱性可分为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等盐 化合物 无机物 有机物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醇、酚醛、酮羧酸、酯卤代烃 烃 烃的衍生 物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要点扫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理解的易错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有些电解质只能在水溶液里导电,如共价型电解质HCl 、H 2SO 4等,因为液态HCl 、H 2SO 4不导电;离子型电解质,如NaHCO 3、CaCO 3、BaCO 3等,因为这些物质不存在熔融态。 3.判断一种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要看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否是由该物质自身电离出来的。如SO 2、NH 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分别是H +、HSO 3—、NH 4+、OH —,不是由SO 2、NH 3本身电离出来,所以SO 2、NH 3均为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关。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 考纲要求: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高考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高考的必考容,其主要命题的容有: ①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及其计算; 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③应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像分析; ⑤转化率、平衡常数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与化工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是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高考的热点。 学情分析: 从解题得分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不能灵活的利用平衡移动的规律解决有关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复杂点的问题往往感到触手无策;对平衡常数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定义层面,不能充分发挥它解决平衡问题的功能。 复习目标: 1.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并熟练的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提高解题技能。 2.帮助学生将化学平衡、平衡常数等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过程: 1.展示考纲要求: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讲解: 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是高考的热点。2013、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Ⅱ卷均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这一知识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 一、考情分析 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

2015·课标Ⅰ经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 中的作用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 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 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 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 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12 分) 2015·课标Ⅱ政治 经济 我国节假日的变化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 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 成的历史原因。(12分) 2014·课标Ⅰ政治对1960年我国中学 历史教科书中“抗日 战争”内容的目录的 修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 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12 分) 2014·课标Ⅱ政治世界近代史教材目 录对比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 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 因。(12分) 2 (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 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1. 下图是某同学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0.10 mol·L - 1 NaOH 溶液的过程: 该同学的错误步骤有 (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2. 若20 g 密度为ρ g·cm - 3的Ca(NO 3)2溶液中含有2 g Ca(NO 3)2,则溶液中NO -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ρ400 mol·L - 1 B.20ρ mol·L -1 C. 50ρ41 mol·L - 1 D. 25ρ41 mol·L - 1 3. 只给出下列甲和乙中对应的量,不能求出物质的量的是 ( ) 好使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溶液中c (Na + )=2c (SO 2- 4) B.a 2 mol >沉淀的物质的量>0 C .沉淀的物质的量=a 2 mol D .原浓硫酸中H 2SO 4的物质的量>a 2 mol 5. 3 g 镁铝合金与100 mL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硫酸盐17.4 g ,则 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1 mol·L-1B.1.5 mol·L-1 C.2 mol·L-1D.2.5 mol·L-1 6.等质量的CuO和MgO粉末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硝酸中完全溶解,得到的Cu(NO3)2和Mg(NO3)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 mol·L-1和b mol·L-1,则a与b的关系为() A.a=b B.a=2b C.2a=b D.a=5b 7.300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为1.62 g,在该溶液中加入0.1 mol·L-1 Ba(OH)2溶液300 mL,反应后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4 mol·L-1B.0.3 mol·L-1 C.0.2 mol·L-1D.0.1 mol·L-1 8.在标准状况下,将a L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氨水,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w= 35a 22.4Vρ×100%②c= 1 000a 22.4V③若上述溶液中再加入V mL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0.5w④若上述溶液中再加入0.5V mL同浓度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NH+4)>c(Cl-)>c(OH-)>c(H+)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9.右图是NaCl、MgSO 4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 B.t1~t2℃,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 出 10.36.5 g HCl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1 B.所得溶液中含有N A个HCl分子 C.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36.5 c/(1 000ρ) 11.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24 g A和4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4 mol C和32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把1 mol Na和1 mol Mg分别投入到等量且过量的盐酸中,分别得到溶液a和b,则溶液a和b的 质量关系为m a________m b。 (3)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的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盐酸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原理

专题三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原理 【考情分析】 一、考纲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2.从多个角度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3.会比较与判断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 4.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5.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6.能配平化学方程式 7.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进行有关计算 8.理解原电池原理。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9.通过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探究活动,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电解池的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解反应方程式。 10.知道电解在氯碱工业、精炼铜、电镀、电冶金等方面的应用。认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际意义。 二、命题趋向 (1)由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2)由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正误。(3)由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正误。 【考点剖析】 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处进行,不形成电流,化学能转变成热能或光能。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具有两个特点:①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②该反应在两处进行,分别叫正极和负极,其结果是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电解池中发生的反应也具有两个特点:①是被迫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②该反应在两处进行,分别叫阴极和阳极,其结果是电能转变成化学能。我们把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化学,叫做电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作为高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者主要的考查点有: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电子守恒进行配平和计算等。后者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2)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3)应用电解知识理解电镀铜、电解精炼铜、氯碱工业等化工生产原理。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电子守恒进行配平和计算等。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 【知识归纳】 一、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及离子反应的关系: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3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学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3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学案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核心要点突破】 一、儒学思想社会政治地位的变迁史论对位: 1、战国到汉朝的儒学思想的发展:(1)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2)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3)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宋明理学的影响:(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4)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1)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2)明

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典题训练】 (xx上海高考)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 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理学的认识、理解能力。“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知道程朱理学的这一核心主张,此题应该不难选择。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即“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二、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和16-18世纪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1)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①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②中国确立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③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综合提升学案

板块三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时段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1914~1945) 领域核心知识 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十月政治 革命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斯经济 大林模式 海明威反战作品和文学创作手法“冰山原则”;毕加索立体画派,反战代文化 表作品《格尔尼卡》;电视发明,电影进入有声彩色阶段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创立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列宁主义,领导十人物列宁 月革命,巩固苏维埃政权,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遗产奥斯威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 时段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今) 领域核心知识

时段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时段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主题一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应突出重点,围绕坚定政治认同、深化文化认同、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 1.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民族间的“公正”。 (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2.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 (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3)苏维埃制度: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另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高中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全套课件专题一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6.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7.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1.利用分类思想宏观把握物质类别 2.利用分类思想准确把握氧化物

氧化物??????? ?? 按组成元素???? ? 金属氧化物:如K 2O 、CaO 、Fe 2O 3非金属氧化物:如SO 2、CO 2、SO 3、 P 2O 5 按性质????? 成盐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如CO 2、SO 3 碱性氧化物:如Na 2O 、 CuO 两性氧化物:如Al 2 O 3 不成盐氧化物:如CO 、NO 特殊氧化物:如Fe 3 O 4 、Na 2 O 2 、H 2 O 2 3.正误判断,辨析“一定”与“不一定”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5)能电离出H + 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6)在酸中有几个H 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8)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9)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10)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4.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CO 、H 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 4 (3)液化石油气:以C 3H 8、C 4H 10为主 (4)裂解气:以C 2H 4为主 (5)水玻璃:Na 2SiO 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 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C 17H 35COONa (9)碱石灰:NaOH 、CaO (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 2的混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