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ORD版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ORD版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ORD版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 O R D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光学

一、光的折射

2.光在介质中的光速:n=n/n

1.折射定律:n=nnn大角

nnn小角

3.光射向界面时,并不是全部光都发生折射,一定会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

4.真空/空气的n等于1,其它介质的n都大于1。

5.真空/空气中光速恒定,为n=3×108m/s,不受光的颜色、参考系影响。光从真空/空气中进入介质中时速度一定变小。

6.光线比较时,偏折程度大(折射前后的两条光线方向偏差大)的光折射率n大。

二、光的全反射

1.全反射条件:光由光密(n大的)介质射向光疏(n小的)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C,其求法为nnn n=n

n

2.全反射产生原因:由光密(n大的)介质,以临界角C射向空气时,根据折射定律,空气中的sin角将等于1,即折射角为90°;若再增大入射角,“sin空气角”将大于1,即产生全反射。

3.全反射反映的是折射性质,折射倾向越强越容易全反射。即n越大,临界角C越小,越容易发生全反射。

4.全反射有关的现象与应用:水、玻璃中明亮的气泡;水中光源照亮水面某一范围;光导纤维(n大的内芯,n小的外套,光在内外层界面上全反射)

三、光的本质与色散

1.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其真空中的波长、频率、光速满足n=nn(频率也可能用n表示),来源于机械波中的公式n=n/n。

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不变,光速与波长同时变大或变小。

3.将混色光分为单色光的现象成为光的色散。不同颜色的光,其本质是频率不同,或真空中的波长不同。同时,不同颜色的光,其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也不同。

4.色散的现象有:棱镜色散、彩虹。

5.红光和紫光的不同属性汇总如下:

四、光的干涉

1.只有频率相同的两个光源才能发生干涉。

2.光的干涉原理(同波的干涉原理):

真空中某点到两相干光源的距离差即光程差Δs。

(2n+1)n,n=0,1,2,…时,即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由于两当nn=1

2

光源对此点的作用总是步调相反,叠加后使此点振动减弱;

当nn=nn,n=0,1,2,…时,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半波长的偶数倍时,由于两光源对此点的作用总是步调一致,叠加后使此点振动加强。

3.杨氏双缝干涉:单色光源经过双缝形成相干光,在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等间距条纹。

n。双缝间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L、光的波长λ、条纹间距Δx的关系为nn=n

n

4.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指的是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中心的距离。其它条件相同时,光的波长越大,条纹间距越大,明、暗条纹本身也越粗。

5.若使用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会得到彩色的条纹,中央明纹为白色。

6.薄膜干涉:光射向薄膜时,在膜的外、内表面各反射一次,两束反射光在外表面相遇发生干涉。若叠加后振动加强,则会使反射光增强,透射光减弱;若叠加后振动减弱,则会使反射光减弱,透射光增强。

7.薄膜干涉的现象与应用:彩色肥皂泡、彩色油膜;增透膜、增反膜、检查工件平整度。

五、光的衍射

1.光绕过障碍物传播即光的衍射。只有障碍物、孔、缝的尺寸小到可以与光的波长比拟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2.单色光的单缝衍射在屏上得到的是不等间距的条纹。其它条件相同时,光的波长越大,条纹间距越大,条纹本身也越粗(同双缝干涉)。

3.白光的单缝衍射得到的是彩色条纹,中央明纹为白色。

4.衍射相关的现象:泊松斑;影子边缘模糊不清;透过缝看日光灯管。

六、光的偏振

1.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的波称为纵波,如声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横波,如光波(电磁波)、绳子上的波。

2.偏振原理不便叙述,详见教材。现象为当旋转两个偏振片中的一个时,透过的光强度会随之变化,甚至会消失(即当两偏振片相应方向垂直时)。

3.光的偏振说明光是一种横波。偏振可应用于镜头、车灯、立体电影等。

七、激光

1.激光的特点是一致性高、平行度好、强度高(并非单个光子能量大)

电磁波

一、电磁波的发现

1.麦克斯韦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2.电磁场理论要点(一个字都不能错):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将“电场”改为“电流”,或将“产生电场”改为“产生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改为“产生变化的磁场”都是错误的。

二、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

1.电视、广播、手机等信号都是由无线电波来传播的。利用无线电波传播声音、图像等信号时,发射电磁波前要将这些信号加载到电磁波(也叫载波)上,称为调制。调制分为调幅和调频两种,图见教材。

2.接收电磁波时,需要接收电路与空间中的相应的电磁波发生共振,叫调谐。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回声音、图像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三、电磁波谱

1.电磁波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波长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X射线γ射线

2.各种电磁波的应用

无线电波:通信、广播

红外线:热效应、探测、遥感

紫外线:灭菌消毒、荧光防伪

X射线:安检、医学透视、工业探伤

γ射线:高能量、摧毁癌细胞、工业探伤

3.电磁波与机械波的比较

机械波传播需要介质,但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而且在真空中的速度总等于光速,进入介质传播速度会降低。

机械波有纵波有横波,但电磁波都是横波。

机械波不是概率波,但电磁波是概率波。

波粒二象性

一、能量量子化

1.普朗克假设微观粒子的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用“能量子”概念完美解释了黑体辐射实验(之前的科学家们用能量连续变化的观点都解释不通),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

2.能量子公式n=nn,其中n为电磁波的频率,n为普朗克常量。

二、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2.爱因斯坦推广了普朗克的理论,认为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并以此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之前的电磁波理论都不能完整解释光电效应)。

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n n=nn?n0。其中nn为光子能量;n0为金属的逸出功,指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克服金属的束缚力所做的功,只与金属有关;n n为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4.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光子能量nn必须大于逸出功n n。对同一种金属,逸出功一定,能量越大(或频率越大)的光,越有可能产生光电效应。金属恰好产生光电效应时有nn=n0,此时的光子频率称为该金属的极限频率。

5.光强表征单位时间照射的光子数。光子能量大于逸出功时,光强越大,单位时间打出的光电子就会越多,所谓的光电流就会越大。即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时,无论怎样增大光强也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三、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用光子模型成功解释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光子动量为n=n

n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

1.对光的认识历程:

最开始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都有拥护者,如牛顿认为光是粒子;

然后光的衍射、干涉和偏振现象的发现,使人们一致赞同光的波动说;

接下来麦克斯韦和赫兹确认了光的电磁波本质,进一步巩固了波动说;

最后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再次让人们认识到光的粒子性,并得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

2.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多普勒效应揭示光的波动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揭示光的粒子性。

五、物质波、概率波、不确定关系

1.德布罗意将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者物质波。

2.光子能量与动量的公式n=nn、n=n

被推广到实物粒子,式中能量E、动量p描

n

述物质粒子性,频率n、波长n描述物质的波动性,二者由普朗克常量h联系到一起。3.实验观察到电子束衍射现象,证实了物质波的存在。

4.光、实物粒子之所以能集粒子性、波动性于一身,是因为光波、物质波都是概率波。概率波不同于机械波;其“振动”体现的并不是质点的位置改变,而是光子/实物粒子出现的概率大小。

光的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中,得到的条纹分布实际是光子的出现概率分布。干涉中的振动叠加其实是概率的叠加:振动加强点,实际是光子出现概率被增大,即到达光子

多,因此形成亮条纹;振动减弱点,实际是光子出现概率被减小,即到达光子少,因此形成暗条纹。电子的衍射图样,同样是反映其到达几率的分布。

5.不确定关系:由于波粒二象性的存在,光子、实物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测准。

原子结构

一、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具有复杂结构,即原子可以再分(因为电子是从原子里发出来的)。

2.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电荷量e。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图见教材)完全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枣糕模型,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2.实验现象为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能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少数粒子会发生大角度偏转。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内除电子外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原子核,整个原子很空旷;此核集中了原子中所有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使α粒子发生偏转的是它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伦斥力(二者都带正电)。

三、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理论

1.连续光谱、明线光谱、吸收光谱各自的产生条件。

2.波尔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将“量子化”的理论引入氢原子结构模型。即氢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是不能连续变化的,而是量子化的,只能取某些特定的值。由此形成的氢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只能取某些特定的值,这些能量值称为能级。

3.所谓氢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以及原子核与电子共同具有的电势能。能级越高,电子运动轨道半径越大,动能越小,电势能越大,总能量也越大。此规律与天体运动中卫星轨道半径与能量的关系相同。

4.n=1能级是最低、最稳定的能级,原子在此能级时称为处于基态,而在n=2以上的能级时称为处于激发态。

5.氢原子在被光照射时,可能吸收适当频率的光子,并向上跃迁至更高的能级,此时总能量增加,跃迁前后的能量之差ΔE即等于需要吸收的光子能量nn。光子能量不等于相应能量差时不会被吸收。

6.氢原子处于激发态时,会自发地向下跃迁,同时放出光子。经过一次或多次向下跃迁,最终回到基态。每次向下跃迁放出的光子能量nn即等于跃迁前后的能量之差ΔE。处于n=2、3、4、5能级的大量氢原子分别能放出1、3、6、10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原子核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即原子核可以再分(因为射线是从原子核里发出来的;注意与“电子的发现”区分开)。

由于是原子核层面的反应,天然放射现象完全不受温度、压强、元素化学态的影

响。

2.放出的三种射线中,带正电、在磁场中偏转半径较大的称为α射线;带负电、在磁场中偏转半径较小的称为β射线;不带电的称为γ射线。三种射线的本质与性质如下:

3.之后的研究表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二者质量均远大于电子。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4.原子核常用符号X Z A 表示,X 为元素符号,Z 为质子数,亦即核电荷数、原子序数;A 为质量数,即核子数,也就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中子数则等于A-Z 。

5.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质量数可以不同。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相互称为同位素。

6.几种重要的粒子符号:氦核nn n n ;电子n ?n n ;质子n n n ;中子n n n ;正电子n n n 。

二、衰变

1.由于天然放射现象放射出α或β粒子导致元素种类发生了变化,称为发生了衰变。衰变可分为α衰变和β衰变。 2.α衰变可概括为:n n n →

n

n ?n n ?n

+nn n n ,其反应原理为:n n n n +n n n n

nn n n

,即原子核中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形成一个氦核后放射出来。

3.β衰变可概括为:n n n →n n +n n

+n ?n n ,其反应原理为:n n n

→n n n

+n ?n n ,即原

子核中的一个中子分裂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并把电子放射出来。β衰变放出的电子来自于原子核,但不能说原子核中含有电子。

4.衰变方程属于核反应方程,所有核反应前后满足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但质量不守恒。

5.没有所谓的γ衰变。原子核不会单独放出γ射线,但α衰变和β衰变总是伴随着γ辐射。

6.大量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称为这种元素的半衰期。半衰期只对大量原子核有效,不能用于预测少量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完全不受温度、压强、元素化学态的影响。

举例说明:假设A 原子核衰变为B 原子核的半衰期为T ,且B 不再衰变;现有1mol

A 原子,则:

经过T 时间,会变为1/2 mol A 原子,1/2 mol B 原子。

经过2T 时间,会变为1/4 mol A 原子,3/4 mol B 原子。

经过3T 时间,会变为1/8 mol A 原子,7/8 mol B 原子。

三、裂变与聚变

1.核裂变是一个很大的原子核被撞击裂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反应物和生成物还可

带有中子等。如Um 92235+n 01

Ba

56144

+Kr 3689+3n 01

(方程不用记)。

2.核裂变有时也称为链式反应。反应过程中放出巨大能量,应用于原子弹、核电站发电。

3.核聚变是几个很小的原子核结合生成一个稍大一点的原子核。反应物通常是氢的同位

素,生成物中可以带有中子等。如H 12+H 13→He 24+n 01

(方程不用记)。

4.核聚变也成为热核反应,因为反应需要极高的温度。核聚变过程中放出巨大的能量,被应用于氢弹。另外太阳放出能量靠的也是核聚变。

四、核能

1.衰变、裂变、聚变等核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都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即有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变为能量,并以光子(γ射线)的形式放射出来。

2.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核反应放出的能量为n =?nn n ,其中?n 为反应的质量亏损,即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去生成物的总质量。再结合光子能量公式n =nn ,可求出生成光子的频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