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湿陷性黄土的两种试验方法

判定湿陷性黄土的两种试验方法

阐述单线法和双线法,用单线试验方法修正双线系数,可使湿陷系数更准确.

1.压缩变形

2.湿陷变形

3.渗透溶滤变形

四阶段:

1.附加变形阶段oa

2.开始湿陷变形阶段ab

3.显著湿陷变形阶段bc

4.约束湿陷变形阶段cd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作业指导书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作业指导书

南水北调温博X标特殊土处理工程——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XXX项目部 20XX年X月

1. 目的 为了指导本标段强夯法处理渠道部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施工,而编制本作业指导书,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2. 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渠道部分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施工。 3. 相关文件 招投标文件; 《总干渠温博段(第3标段)黄土状土湿陷性处理布置图(1/7~7/7)》(NZS Ⅳ(Wb3)-X001-3-01~07); 《温博段渠道湿陷性黄土强夯、重夯、土挤密桩地基处理技术要求》; 《强夯试验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等。 4. 术语/定义 本作业指导书采用局《质量管理企业标准》中相关的术语/定义。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密法。这种方法是将很重的锤(一般为100~400kN)从高处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6~40m)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减振沟:为了避免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的有害影响,采取挖沟的防振措施。减振沟一般尺寸为深3m,底宽1m,边坡1:0.7,起始位置位于强夯外边缘线外4m,现场试验时应对减振沟的减振效果进行检测,若不能满足减振效果,需调整减振沟的位置及尺寸。 5. 职责 5.1本作业指导书由项目总工负责保持和改进。 5.2施工技术部负责强夯施工的技术工作以及资料管理和归档。 5.3质量部负责强夯施工的质量控制。 5.4安全部负责强夯施工的安全管理。 5.5试验室负责强夯施工的检、试验工作。 5.6测量队负责强夯施工的测量、放线任务。 5.7基础处理施工队负责强夯施工的实施。 5.8对外协调部负责强夯施工的外围施工环境。

【免费下载】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1、概述 定义: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若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土质,俗称大孔土,主要分布于我国陕甘宁等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属砂壤土的范畴,砂壤土的粘土含量为12.50%~25%,壤土的粘土含量为25%~37.50%,而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中粘粒的含量为8%~26%,属于砂壤土,但其性质与砂壤土又有所不同:①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孔隙比一般大于1,并常有由于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管状 孔隙,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颗粒粗,土质干燥;②颜色在干燥时呈淡黄色,稍湿时呈黄色,湿润时呈褐黄色;③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成分、含盐量大于0.30%,有时含有石灰质结核;④吸水及透水性较强,塑性粘聚力差,水易冲刷成沟,不易粘结,土样浸入水中后,很快崩解,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⑤在干燥状态下,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由于土质竖直方向分布的小管道几乎能保持竖立,边坡遇水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产生严重湿陷。这种土质的基础处理与其它土质相比,施工难度大,进度慢,程度复杂,耗用时间长,特别是大面积的土质夯填及水利坝体处理。 黄土湿陷的原因常由于管道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泄露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而引起。但受水浸湿只是湿陷发生所必须的外界条件,而黄土的结构特征及物质成分湿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原因。 影响因素: 1、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是黄土形成的必要条件。 2、黄土受水浸湿后,结合水膜增厚进入颗粒之间。 3、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 4、黄土的湿陷性还和孔隙比,含水率以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

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浸水试验研究

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原位浸水试验研究 摘要:在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试验段,运用大型原位浸水试验,研究路基浸水后柱锤冲扩桩和挤密桩地基的浸水规律以及地基土湿陷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柱锤冲扩桩和挤密桩地基分别在浸水60 和50d 时,浸水附加沉降发生突变;浸水约19 d 浸润角达到最大,因此路基坡脚附近因降雨或其他原因形成的积水滞留时间不应超过19 d;浸水87 d 柱锤冲扩桩路堤的沉降量为1.7~ 5.1 mm,挤密桩为26.2~ 51.3 mm;长时间持续浸水后柱锤冲扩桩路堤的总沉降量仅为3.8~ 7.4 mm,而挤密桩路堤的总沉降量则高达62.3 ~ 103.1mm,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定要加强挤密桩路段的防排水措施,避免局部积水,以保证行车安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浸润角为38°~ 42°,故建议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铁路时,距路基坡脚一定范围内不能有鱼塘、水池等长期积水设施。 关键词:路基;湿陷性黄土;原位浸水试验;柱锤冲扩桩;挤密桩;浸润角黄土大面积现场浸水试验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电力、冶金和建筑部门结合工程建设进行了不同黄土层厚度、浸水池尺寸和形状等较多现场浸水试验 [1-3](最小的浸水池直径φ10m,最大尺寸有110m×70m,黄土湿陷厚度35~37m),深入研究了黄土的湿陷指数、判断湿陷等级、预测湿陷变形量等宏观的湿陷指标[4]。浸水过程中含水量的测试对研究湿陷性黄土入渗规律极为重要。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通过在黄土地基不同深度处埋设含水量传感器,可实现含水量高精度的原位测试,进行黄土浸水后入渗规律测试与研究。 目前湿陷性黄土铁路地基虽采取了较强的处理措施,但地基处理范围内桩间 土和下卧土层的湿陷性并未完全消除,一旦路基防排水措施出现问题,水浸入到 地基土中,桩间土和下卧土层会产生剩余湿陷变形,导致工后沉降增加,影响行 车安全。为了研究路基浸水后地基受浸水规律和地基土湿陷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有必要在已经建好的实体路基上进行原位的路基浸水试验研究[5]。本文的原位浸 水试验是在某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段进行的,通过87天的浸水试验,研究浸水 全过程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规律及路基沉降变形规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化学材料加固黄土试验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进展情况。目前强夯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其造价比较低,但是强夯后的黄土地基不具有抗水的能力;高分子材料固化处理的地基强度高,固化后黄土地基的水稳性好,但是其造价比较高;DDC法的优点有: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约材料、节约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 强夯; 化学加固; 夯击固化法; DDC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hemical material reinforced loess test and access relevant information analysis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gress. At present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is comparatively mature technology, and the cost is lower, but after the dynamic compaction of loess foundation has not resistant to water ability; Polymer materials with high strength of curing foundation, after curing of the loess foundation better water stability, but the cost is high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DDC method is: reduce project cost, material saving, saving cultivated land,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keywords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he dynamic compaction; Chemical reinforcement; Ram and curing method; DDC method 引言 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湿陷性黄土,它们属于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高压缩性、湿陷性、较小的干密度和较大的孔隙率等特性,而且在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作用下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结构会迅速的被破坏,从而发生显著的下沉现象。因为含水量的增加会影响土体的力学性质,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所以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地基中选择经济合理的、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般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低,而压缩性较高。湿陷性黄土在土体自重应力或者自重应力和外部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 受水浸湿之后强度会迅速的降低。如果土体中残余的结构强度不能够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 土体结构就会迅速的被破坏,同时会产生明显的附加沉降。由于受水浸湿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土体湿陷对工程建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要确保在正确掌握场地工程地质特性的基础上,严格按国家现行规范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一、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处理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程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的可能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程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当地的施工经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处理,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达到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1)浅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即消

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结构措施的作用是使建筑物适应或减少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国内外使用较多的地基处理方法:重锤表层夯实、强夯、垫层、挤密桩复合地基、垫处理、预浸水、爆扩桩、化学加固和桩基础等。近年来,深层孔内夯扩挤、高压旋喷注浆法,以及复合载体夯扩桩等也得到推广使用。 目前我国以重锤表层夯实、土(或灰土)垫层、强夯、深层孔内夯扩、高压注浆固结土(或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桩基础应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对于其他的处理方法则应用较少,或未使用过。化学加固则多用于湿陷事故处理,从国外情况来看,与我国不同,保加利亚多采用水泥土垫层、混凝土挤密短桩,俄

湿陷性黄土考试题

A卷 一名词解释 1黄土的微结构特征:是指构成土体的固体颗粒和与其有关的空隙特征,以及他们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 2防护距离:是指湿陷性黄土地区防止建筑物地基受管道或水池等渗透影响的最小距离。 3黄土的湿陷性:是指在上覆自重应力或总应力(自重应力加附加应力)作用下,当受水浸湿时产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现象。 4围岩压力:是指周围岩土体作用于隧道和地下工程衬砌或支护上的荷载,也称围岩压力。 5湿陷系数:是单位高度土样在一定压力(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加附加应力)作用下浸水后产生的湿陷量。 二填空题 1地貌按形态和规模分为: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 2多层建筑的室内地坪至少高出室外地坪;450毫米。 3根据黄土的空隙组成并考虑黄土颗粒组成特征,黄土空隙可按大小分为四类:大空隙,中空隙,小空隙,微空隙。 4根据湿陷系数大小可以把湿陷黄土的湿陷强烈程度分为湿陷性轻微,湿陷性中等,湿陷性强烈。 5当按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确定湿陷起始压力时,应在压力与浸水下沉曲线上,取其转折点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起始压力,当转折点不明显时,可取浸水下沉量与承载压板直经或宽度之比值等于 0.017作为湿陷起始压力。 6绘制P-S曲线对应于该曲线傻上,湿陷系数值为0.015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性起始压力。 7湿陷起始压力可用室内压缩试验和野外载荷试验两种试验方法确定,不论采用哪种试验方法,都用单线法和双线法两种。 8各类建筑物与新建水渠之间的距离,在非自重湿陷性,不得小于湿陷性黄土层厚度的3倍,并不应小于25米。 9圈梁应在同一标高处闭合,遇有洞口时应上下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竖向间距的2倍,且不得小于1米。 10按场地复杂程度可将场地划分为:简单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和复杂场地三类。 三简答题 1简述黄土的全部特征? 答:风力搬运沉积,无层理;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颗粒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盐类;垂直节理发育;一般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2简述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 答: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内因主要是由于土本身的物质成分(指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结构及含水量。外因是水和压力的作用。 3简述黄土滑坡治理的原则及治理措施? 答: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查明情况,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有主有次,早治小治,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经济,正确施工。 措施:(1)避绕;对于大,中规模的滑坡或滑坡群,防治困难或整治工程成本太大,又具备避开条件,应以绕避为宜,以免对场地造成危害。(2)削坡减载;通过削减坡角或降低坡高来减轻斜坡不稳定性,减少斜坡下滑力。(3)支挡;支挡可采用抗滑桩,挡土墙和锚杆,锚索等措施增加抗滑力。 (4)排水防水;做好地表和地下水排水工作,减轻水对斜坡的危害性。 4简述湿陷性黄土的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 答:压缩变形:指土在天然含水量下由于建筑物在地基内的附加应力所引起的它随时间的增大而很快稳定。 湿陷变形:是当地基的压缩变形还未稳定或稳定后,建筑物的荷载不改变,由于地基受水浸湿引起的附加变形(即湿陷)。 5简述计算围岩压力的普氏理论的基本原理?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1]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施工工法 Dynamic Consolidation Method for Intensify of Self Weight Collapsing Loess

1 前言 (1) 2 工法特点 (2) 3 适用范围 (2) 4 工艺原理 (2) 5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 6 材料与设备 (5) 7 质量控制 (6) 8 安全措施 (6) 9 环保措施 (7) 10 效益分析 (7)

1.0.1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1.0.2 黄土成因与分布第四纪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黄土的粒径范围:0.005mm~0.05mm,其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3类。碎屑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其次有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磁铁矿等;此外,黄土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多,主要是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2O3、MgO、K2O 、Na2O、FeO、ΤiO2和MnO等。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黄土是指原生黄土,即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均一土体;黄土状沉积是指经过流水改造的次生黄土。中国北方新生代晚期土状堆积物中常见有古土壤分布,尤以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中最为普遍。在黄土古土壤层下部的白色钙质沉积层常以结核形式表现出来。钙结核的形状有长柱状、不规则树枝状及圆球状等,一般长15~25cm,宽5~10cm。黄土在北半球各大陆均有分布,以中国北方的黄土最为典型,在黄河中游构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中国黄土的分布区介于北纬34°~45°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黄土分布还与东西向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昆仑山、秦岭、泰山一线以北黄土分布广泛。中国黄土的总面积为 380840km2,黄土状沉积的总面积为254440km2。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面积为317600km2。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陕西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大厚度可达180~200m。中国黄土物质主要来自里海以东北纬35°~45°的内陆沙漠盆地地区。沙漠盆地中的上升气流将粉尘颗粒输送至高空,进入西风环流系统,随着西风带的高空气流自西向东、东南飘移,至东经100°以东的地区发生大规模沉降。堆积起来的粉尘颗粒,由于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次生碳酸盐化形成黄土。 1.0.3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1.0.4 黄土的分类见下表: 1.0.5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经综合比较强夯法、CFG桩法、粉喷桩法、堆载预压法及换填法等,最终选定经济、环保、节省工期的施工方法——强夯法。

湿陷性黄土试验及评价

伊宁—墩麻扎公路建设工程 地基湿陷性黄土检验及评价标准 一、开工前检验 一)现场取样 1、确定检验路段、探坑间距,探坑位置和探坑深度; 2、开挖探坑采取不扰动土样,保持天然湿度、密度和结构取样及检验,判别地段地层及变化; 二)湿陷性黄土检验参数(依据JTG E40-2007) 1、易溶盐 2、液塑限和土的比重 3、天然密度和天然含水量 4、贯入值(必要时做) 5、湿陷性试验 1) 相对下沉系数 2) 自重湿陷系数试验(若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则只检验湿陷系数即可,若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则检验湿陷系数及自重湿陷系数) 3) 溶滤变形系数试验 4) 湿陷起始压力 三)、黄土湿陷性类型及强度的划分[依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释义手册] 表21-C 湿陷性黄土湿陷作用强烈程度的划分

表21-D 自重湿陷性黄土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划分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采取冲击碾压、强夯法处治后检验与评价 一)冲击碾压法 1、根据设计及《公路冲击碾压应用技术指南》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 2、现场检测:冲击碾压遍数、沉降量、密度(压实度)、湿陷系数和贯入值。 3、合格判定标准:处治1m深度内压实度不低于90%,湿陷系数应小于0.015。 二)强夯法 1、根据设计和《工程地质手册》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试夯),通过试夯确定单点最佳夯击能、最佳夯击次数、间歇时间等参数,以试夯的技术参数指导施工。 2、详细记录每一夯点夯击次数、夯沉量,每一夯点的累积夯沉量不宜小于试夯时平均夯沉量的95%;一般对于每个夯点的质量控制可采用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 3、在夯点范围内(特指夯锤底部范围)取原状土样(0.5-1.0m)测干密度、空隙比(孔隙比)、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必要时进行贯入试验。 4、合格判定标准:应符合设计和试夯拟定的技术质量标准。

【精品】湿陷性黄土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1)采取拦截、排除地表积水措施,将水引离路基。在排水不良、路基附近有可能积水的地段增设隔水墙。隔水墙用土填筑,压实度不小于9%,隔水墙宽1。2m,深2。0m,隔水墙外侧壁设两布一膜防渗复合土工膜. (2)对路堤或路堑边坡上侧50m,下侧10~20m以内的黄土陷穴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等措施进行处理.并将陷穴的位置、埋藏深度及大小、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3)路堑地段,对开挖后的路床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24遍,使碾压后路面底面以下5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95%,8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少于85%。 (4)路基高度小于3m的路堤段,清除表土后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40遍,碾压后的地面以下80cm深度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85%。 (5)对于填方高度超过8米的路段,按照设计要求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强夯处理,也可采取重锤夯实法、冲击压实法。 (6)强夯法施工 ①强夯施工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夯锤重不小于10t,单点夯击能大于1200KN-m,其底面采用圆形,对粘性土,锤底面积在3~6m2。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②夯击点布置,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其间距可根据击坑的形状、孔隙水

压力变化情况及构造物基础结构特点确定,一般为5~15m。按上列形式和间距布置的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第二次选用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③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一般为3~10次),并同时满足:

22 黄土湿陷性试验

22 黄土湿陷性试验 22.1 一般规定 22.1.1 黄土湿陷性是黄土在一定的压力、浸水作用下,产生压缩、湿陷变形的过程。 22.1.2 黄土湿陷性试验应根据不同工程要求,分别测定黄土的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 22.1.3 本试验在同一土样中制备的试样密度差值不得大于0.03 g/cm3。 22.2 湿陷系数的测定 22.2.1 本试验采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15.2.1条规定。环刀面积不得小于50cm2。 22.2.2 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切土时,应使试样的加荷方向与土层受压方向一致。如遇有大孔隙贯通试样时,应用切余的碎土填入堵塞。 2 试样安装及施加预压应按本规程第15.2.2条第2~3款步骤进行。浸水水质应采用纯水,当有特殊要求时,可按要求的水质浸水,但应在报告中加以注明水质条件。 3 记录初读数后,立即卸除预压力,开始施加第一级压力50 kPa,加压后,每隔1h测记百分表读数一次,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 4 加压等级一般为50、100、150、200 kPa,最后一级压力应按取土深度而定:从基底算起至10m深度以内,压力为200 kPa;10 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使用其上覆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当大于300 kPa时,仍应用300 kPa;当基底压力大于300 kPa时,宜按实际压力确定。 5 当试样在最后一级压力下变形稳定后,向容器内注入纯水,水面应高出试样顶面,并保持该水面直至试验结束。每隔1h测读百分表一次,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稳定标准为0.01mm/h。 6拆卸仪器及试样应符合本规程第15.2.2条第11款的规定。 22.2.3 试验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挤密法等地基处理方法处理路基。 1.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 2.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 宁夏固原市地处陇东陕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土除表层30~50cm的耕土外,其下均系第四纪黄土类地层。由黄土状轻亚粘土、黄土状亚粘土、黄土状粘土组成。黄土类土层中,具有大孔性,含明显白色钙盐结晶,居中等至高压缩性,具有强烈的中等湿陷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湿陷,保证公路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1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

重湿陷表现不出来。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2.2冲击碾压法。 (1)冲击碾压是压实技术的新发展,冲击压路机由牵引车带动非园形轮滚动,多边形滚轮产生的势能与行驶的动能相结合,沿地面进行静压、搓揉、冲击的连续冲击碾压作业,形成高振幅、低频率的冲击压实作用。高能量冲击力周期性连续冲击地面,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向下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目录 摘要 (1) 1. 处理范围的确定 (1) 1.1 处理厚度的确定 (1) 1.2 处理宽度的确定 (2) 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2) 2.1 垫层法 (2) 2.2 夯实法 (3) 2.3 挤密桩法 (3) 2.4 桩基础 (3) 2.5 预浸水法 (4) 3. 工程实例 (4) 3.1 叠合垫层法 (4) 3.2 强夯法 (5) 3.3 挤密桩法 (6) 4.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摘要 黄土是第四纪堆积物,按其颗粒成分属于细粒土(或粉土、粘性土)。其中,部分黄土具有不同于普通细粒土的特殊成分与性质。浸水会发生显著下沉变形,称为湿陷性黄土,工程界普遍视为特殊土。黄土的湿陷性是指其在一定压力下压缩稳定后,因浸水而发生下沉变形的性质。湿陷性是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蚀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因此在建筑上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十分重要。湿陷性黄土的变形包括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两种。压缩变形是在土的天然含水量下由于建筑物的负荷所引起的,一般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部分在其上部结构的允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所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的。而且很不均匀,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危害性很严重。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设计中,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往往需要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1. 处理范围的确定 地基处理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处理地基到多大范围才能既经济又能获得明显的效果。由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所引起的自重湿陷与其湿陷性和黄土层厚度有关.其变形范围往往包括全部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厚度。根据湿陷变形范围,地基的处理厚度(从基础底面算起)可分为处理全部湿陷变形范围和部分湿陷变形两种。前者的处理目的是消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而后者只是消除部分湿陷量。 1.1 处理厚度的确定[1] (1)消除建筑物地基全部湿陷量的处理厚度。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一般情况下,地基的湿陷量只发生于压缩层以内。试验资料表明,该湿陷量大部分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

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湿陷性评价及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易在压力环境下出现浸湿,一旦土层结构被浸湿,会迅速失去稳定结构,并且呈现明显的下沉情况。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会对建筑结构带来较大危害,所以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进行评价,并且提出了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希望为提高建筑安全性做出贡献。 湿陷性黄土是饱和后结构失衡的黄色土,在压力与水浸湿的环境下,土壤结构会遭到破坏,出现明显的下沉现象。建筑物一旦在黄土地基上施工,就会留下较大危险,随着下沉现象的加剧,就会导致建筑物发生裂缝或倾斜问题,甚至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我国西部开发规模不断增加,西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建设区域,而西北地区黄土地段较多,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对保证建筑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黄土湿陷性机理 黄土地区常年维持半干旱或干旱状态,在降雨量较少的环境中,水分蒸发量较大,土壤中的水分不断下降,盐类物质出现胶体凝结状态,使土壤粘聚力上升。在土壤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土层无法抗拒土壤粘聚力,就会形成一种欠压型状态,在土壤被水浸湿后,土壤粘聚力下降,就会出现湿陷问题。因此,在选择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时,必须正确了解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才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二、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 (一)湿陷系数 标准湿陷系数以S s进行计算,它代表了土层在单位厚度情况 下的浸水湿陷量,其定量直接表示了黄土地基的实际湿陷程度。

(二)黄土湿陷性 在黄土湿陷系数S s < 0.015 时,黄土形式属于非湿陷性黄土;在黄土湿陷性系数S s > 0.015时,则可以将黄土性质划分为湿陷性黄土。在湿陷程度维持在0.015 < S s < 0.04时,属于轻微性湿陷;在湿陷程度维持在0.04< S s < 0.08时,属于中度湿陷;在湿陷程度S s > 0.08 时,则可以划分为高度湿陷。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类型 在湿陷量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w 70mm时,可以将其定义为非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在湿陷量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70mm时,可以 将其定义为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在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发生冲突时,需要根据实际测量值进行测定。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为了优化土壤形式,降低黄土地基渗水性与压缩性,避免湿陷性问题再次发生,或者完全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由于不同黄土地基的实际性质差别较大,尤其是黄土成因、区域、年代、厚度、等级、类别上的差异,决定了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必须根据实际土壤情况决定解决方法。在明确地基厚度与湿陷等级后,需要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此满足黄土地基的使用要求,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虽然目前可以使用的黄土地基处理措施很多,但是所有方法都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不同的地区地基土质存在很大差别,而不同的建筑结构,对地基造成的压力也是不同的,如果固定使用一种处理方法,根本无法解决所有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在勘察阶段,需要及时进行现场取样,通过详细的分析后,确定黄土地基的性质、厚度,明确湿陷性黄土属于自重型或是非自重型,在详细的类比后,综合分析施工时间、施工周期、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选择其中最为合理的处理方法,通过优化设计,使黄土地基可以满足建筑施工所需的承载力与变形要求。

黄土湿陷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8) 1.3.1主要研究内容 (8) 1.3.2研究技术路线 (9) 第二章黄土湿陷试验及试验数据分析 (10) 2.1试验土样来源背景 (10) 2.2 室内试验研究 (11) 2.2.1 粒度分析试验 (11) 2.2.2 界限含水率试验 (13) 2.2.3比重试验 (13) 2.2.4室内湿陷性试验 (14) 2.3试验结果分析 (16) 2.3.1不同浸水条件下的P-S(压力-变形量)关系曲线分析 (16) 2.3.2 不同浸水条件下的H-S(土样深度-变形量)关系曲线分析 (17) 2.3.3 不同地域土样的P-δs关系曲线分析 (17) 2.3.4 不同地区土样的H-δs关系曲线分析 (18) 2.4小结 (19) 第三章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定性分析 (20) 3.1 微结构分析方法介绍 (20) 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的应用 (20) 3.1.2试样制备 (21) 3.1.3微观图像的采集 (24) 3.2 微结构的定性分析 (25) 3.2.1黄土骨架颗粒的接触关系[10] (26) 3.2.2 黄土的孔隙类型 (27) 3.2.3 黄土胶结结构类型 (28) 3.2.4 湿陷前后黄土微观结构特征 (30) 3.3黄土湿陷的微观解释 (33) 3.4黄土微结构分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35) 3.5小结 (37) 第四章基于IPP图像处理软件的微观结构定量分析 (38) 4.1Image-Pro Plus 6.0软件简介 (38) 4.2利用IPP6.0分析原状黄土试样的微结构图像 (39) 4.2.1微结构图像分析原理[71,72,73] (42) 4.2.2图像预处理 (43) 4.2.2.1图像二值化处理 (43) 4.2.2.2 图像对比度增强 (44) 4.2.2.3图像降噪 (45) 4.2.3 测量空间刻度校准 (46) 4.2.4 测量、计算和分类 (47) I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在西北、华北地区常会遇到黄土地基处理问题,通常包括低湿度湿陷性黄土以消除或减小湿陷变形危害为主要目的,同时需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问题,以及高湿度软弱黄土(尤其是饱和黄土,多由湿陷性黄土饱水转化而成,饱和度Sr﹥80%)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有害压缩变形为目的的地基处理问题。由于后者的工程特性多与一般粘性土类似,主要应考虑地基的压缩变形,可按软弱粘性土对待,而前者则主要应考虑地基受水浸湿后的湿陷变形。 一、垫层法 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垫层的设计主要包括垫层的厚度、宽度、夯实后的压实系数和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等方面。垫层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及稳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二、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 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采用~的重锤,落距~,可消除基底以下~黄土层的湿陷性。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因此在非自重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判定与检验

湿陷性黄土地基评定与检验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征 一、黄土的特征 黄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当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的称为黄土状土。 1、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 2、颗粒组成以粉粒(粒径0.05~0.005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粒径大于0.25mm 的甚为少见; 3、有肉眼可见的大孔,孔隙比一般在1.0左右; 4、富含碳酸盐类,垂直节理发育。 黄土分布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250~600mm之间,年降雨量小于250mm的地区,黄土很少出现,主要为沙漠和戈壁。年降雨量大于750mm的地区,也基本没有黄土。依据《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32°-47°之间,34°-35°之间最为发育,而以黄土高原区的黄土分布最为集中,黄土沉积最为典型。黄土高原的范围是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青海、宁夏、陕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总面积达35.85万平方公里。 二、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 1、颗粒组成 表1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粒径(mm) 砂粒(>0.05)粉粒(0.05~0.005)黏粒(<=0.005 11~29 52~74 8~26 2、孔隙比:变化在0.85~1.24之间,大多数在1.0~1.1之间。孔隙比是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指标之一。е<0.86时,一般不具湿陷性或湿陷性很弱。 3、天然含水量:黄土的天然含水量与湿陷性关系密切。当ω>24%时,一般不具湿陷性。 4、饱和度:饱和度愈小,黄土湿陷系数愈大。当S r>75%时,黄土已不具湿陷性。 5、液限:是决定黄土性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当ωL>30%时,黄土的湿陷性一般较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doc 乌鲁木齐东二环公路工程第一合同段 特殊路基施工方案 中交二航局乌鲁木齐东二环道路工程一标项目经理部 二零一二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原则 (1) 1.3编制说明 (2) 第二章工程概述 (2) 2.1工程概况 (2) 2.2 主要工程数量 (3) 第三章资源配置 (3) 3.1人员配置 (4) 3.2机械设备配置 (5) 第四章施工准备 (5) 4.1人员组织 (5) 4.2技术准备 (6) 4.3 试验准备 (6)

第五章施工方案 (7) 5.1处治原则 (7) 5.2处治措施 (8) 5.3施工准备 (8) 5.4技术要求 (9) 5.5试夯段布置 (10) 5.6强夯施工流程 (12) 5.6施工要求 (13) 5.7施工步骤 (14) 5.8施工注意事项 (17) 5.9成品保护 (17) 5.10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18) 5.11质量保证措施 (18) 5.11.1技术控制 (18) 5.11.2施工过程控制 (20) 第六章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21)

第七章安全文明施工 (24) 7.1安全施工措施 (24) 7.2文明施工措施 (25) 7.3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6) 7.4 施工机械安全保障措施 (27) 7.5现况地下管线与高空缆线安全保护措施 (28) 7.6 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28)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编制依据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 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9、乌鲁木齐东二环道路工程第一合同段《投标文件》及总体性实施施工组织设计; 10、乌鲁木齐东二环道路工程第一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1.2编制原则 1、遵循招标文件、合同文件原则。 2、遵循设计和验标的原则,正确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优良。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 摘要: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的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本文分析了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并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减轻湿陷性黄土地基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提高工程质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一、引言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二、正文 2.1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 在土的自重压力或土的附加压力与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大量而急剧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它与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土受水浸湿时所表现的压缩性稍有增加的现象不同。由于各地区黄土形成时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其湿陷性也有较大差别,有些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的土的自重压力下就产生湿陷,而另一些黄土受水浸湿后只有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前者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后者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将黄土开始湿陷时的相应压力称为湿陷起始压力,可看作黄土受水浸湿后的结构强度。当湿陷性黄土实际所受压力等于或大于土的湿陷起始压力时,土就开始产生湿陷。反之,如小于这一压力,则黄土只产生压缩变形,而不发生湿陷变形。 湿陷变形不同于压缩变形,通常压缩变形在荷载施加后立即产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趋向稳定。对于大多数湿陷性黄土地基来说,(不包括饱和黄土和

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

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很多工程上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降低土层的压缩性,都采用强夯法去处理湿陷性黄土黄土路基。这种方法施工起来比较方便、快速有效、节约投资,而且在施工时,加固深度上和加固效果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所在。而且根据夯击的类型不同,强夯法在处理地基时可减少投资,相对于桩基来说最少可减少50%的投资。因此,这种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路基做处理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在处理时,应该从强夯法可以加固黄土的效果上分析出发,运用该法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黄土的强度。 关键词:强夯法;湿陷性黄土;应用 目前,规模较大的工程中处理这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方法有强夯法、强夯振冲碎石换填法等等。其中,强夯法在施工时周期较短,见效很快、工艺也很简单并且经济实用,是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较好的一种方法,被很多人所采用。 一.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干燥情况下,具有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遇水后在一定外力作用或在自重作用下强度骤降的一种特殊岩土。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其中以03马兰组黄土最具有代表性。湿陷性黄土对工程的主要危害表现为遇到水后,它会不均匀的沉降,引起路基的大面积下陷,从而引起一些其他危害,进一步加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最终究将导致恶性循环。 二.强夯法 1.强夯法加固路基的原理。 所谓强夯法就是指利用重锤的重量,在空中自由落体,将重锤势能转化为动能,使土体加固的一种施工方法。它的有效加固深度达到了4~10m。在施工时,重锤在获得较高的能量时从高处落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加速度,当与地面接触的一瞬间,重锤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地基土体施加一巨大的冲击能量,这种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能将势能迅速转化为动能,土体瞬间发生凝结作用,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并且相互靠拢同时,排出孔隙中的气体,使土体挤密压实,强度提高。然后再利用重锤大面积且多次的夯击达到加固黄土的作用。 2.强夯技术的特点: (1)强夯技术适用于各类土层: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加固各种砂性土、黏土、黄土及人工填土,特别是加固一些用一般方法难以加固的大块碎石类土。 (2)强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可用于机场跑道、堤坝、隧道、公路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