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古诗三首》

第17课《古诗三首》
第17课《古诗三首》

17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高发灿主备学校:盐塘小学

参备教师:

教材分析

《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和优美,黄河边的浪淘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什么油烫了。这首诗四季经纬锦艺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村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忧郁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造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这首诗全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二是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为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画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

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静心境。从田园山水与平民交往中领略无穷的乐趣。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九曲:簸:天涯: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天涯:天边。

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板书:江南春)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江南春》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三、总结课堂

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杜牧的《江南春》。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江南春》,领略了江南的美丽春色,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乡村的青山绿水。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书湖阴先生壁》。(板书:书湖阴先生壁)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板书: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二)质疑探究

1.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四、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花木

院外:一水两山

景美人更美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上《16古诗三首竹石》[罗丽霞]【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2学情分析 《竹石》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理解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诗文,并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深入了解诗人郑燮,对学生把握古诗的内在含义有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竹石 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值得我 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 1、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画,说说画上有什么?(竹子、石头)

2、这几幅画叫竹石图,像这样的竹石图,清朝时期的郑燮最为擅长,说到郑燮, 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提到郑板桥,很多同学只是略知 一二,那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说说看,你对郑燮有哪些新的了 解。 3、学生介绍郑燮。 4、同学们,我们刚才说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非常了不起,因为你们不仅学会 了查阅丰富的资料,而且还学会了从那些资料中提取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老师 相信,这些信息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做出很大的帮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诗作,走进诗人郑燮。 5、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题目《竹石》是写“竹子”还是写“石头”?(竹石:扎 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再齐读课题并带上作者。看这个燮子还挺复杂的,你如何 记住它呢。结构记字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再读“郑燮”。 6、看到郑燮笔下刚劲有力的竹石图,想到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你有什么想说 的吗?(1.竹子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竹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7、说得真好,如果老师请大家为自己这节课的学习定一个学习目标,你最想在 这堂课上解决什么问题? 8、同学们,作者想表现竹子的什么呢,作者又想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 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诗文,共同感受作者笔下的竹石。 活动2【活动】竹石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1、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2、二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指名读,齐读。 3、三读古诗,读出韵味。

必修三 第四单元 第17课 诗歌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名题分解 (备注:无。) 1.(2011年北京卷,22)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 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考点】近现代世界文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理解。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强调主观想象力,用诗歌表达人的强烈情感,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选B项。【答案】B 1.(2011年浙江文综,23)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图9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②《有藤椅的静物》③《星月夜》④《弹曼陀玲 的少女》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组合类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答案】B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必修三模块综合 1.(2011年山东文综,27)(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 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

三下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第一首字词理解: ①迟日:春日。 ②泥融:泥土松软。 第二首字词理解: ①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②上:指鱼逆江而上。 ③河豚:一种有毒的鱼。 ④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第三首字词理解: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再、又。 ⑤阴:树阴。 ⑥黄鹂(lí):黄莺。 课文回顾 1、《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面对浣花溪一带春光而作的全诗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表达了诗对美好春光的无限欢喜和热爱。 2、《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

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3、《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关于描写春天、夏天美景的古诗词 1、描写春天景色的佳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春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2、描写夏天景色的佳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水光涟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苏轼《望湖楼醉书》 拓展古诗句运用 1、春风抚摸着柳树,柳树姑娘长出了秀美的长发,微风拂过,好像把柳树姑娘的长发放到湖水中梳洗。我不禁想起了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夏天湖水里长出了碧绿的荷叶和婀娜多姿的荷花,蜻蜓飞到荷花上,优美的站姿令人赞叹。有首诗能描写这美丽的景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第17课《古诗三首》

17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高发灿主备学校:盐塘小学 参备教师: 教材分析 《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和优美,黄河边的浪淘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什么油烫了。这首诗四季经纬锦艺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村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忧郁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造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这首诗全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二是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为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画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

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静心境。从田园山水与平民交往中领略无穷的乐趣。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相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 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 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 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 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 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但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 子,沙暖睡鸳鸯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3.朗读伴奏音乐。(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师画简笔画,高高 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 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 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 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 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 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 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 2.辨字组词。 至()断() 到()继()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 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 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 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 里? 1.学生自主学习,并 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 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 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 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 回: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__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 考: (1)这句写了什么 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 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 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 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 最深? 2.课件出示第二句, 思考: 这一句主要写了什 么?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 么?通过“回”字你仿佛 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 么?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 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1.学生读诗句,结合 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 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 会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 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克拉玛依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D卷

克拉玛依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D卷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40分) 1. (3分)读句子,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________(chèng chèn),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②鹿不敢犹豫,撒________(sāsǎ)开长腿就跑。 ③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________(jīn jìn)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④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头树枝中挣________(zhēng zhèng)脱出来。 2. (4分)一字组多词。 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11分)形近字组词 情________ 请________ 植________ 值________ 4. (6分)组词填空 静: ①我们考试的时候都要保持________的头脑,认真地答题。 ②________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 ③看了《开国大典》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________。 精: ④小君制作的飞机模型很________。 ⑤从这只小木船看出明明的手艺是很________的。 ⑥这台仪器很________。

⑦________的工艺品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⑧人们称赞牙雕工人的________技艺。 翻: ⑨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________。 ⑩他把这本德国名著________成了中文。 ?夜深了,可我躺在床上________,怎么也睡不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有了________的变化。 5. (11分)按课文,选一选 找________ A键盘 点________ B资料 敲________ C鼠标 6. (5分)按要求写句子。 ①他觉得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改为反问句) ②这个燕国寿陵的人学走路的事让人觉得可笑。(改为感叹句) ③他决定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缩句)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4分) 7. (10分)读下面的话,按要求作答。 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1)“堂堂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2)渔夫是用什么方法制服魔鬼的? 8. (14分)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新编日语教程3第17课

第17課 お盆の計画は予め立てておくことです 「王小華さんの日記」 二学期ももう少しで終わりです。期末テストもまだ残っていますが、留学生の間ではテストよりも「夏休みをどのように過ごすか」が最も大きな関心事になります。留学生の中には一時帰国をする人もいます。また、長期間、旅行に出掛ける人もいれば、東京でずっとアルバイトをする人もいます。いずれにせよ、夏休みが始まる前に、早めに決めてしまう必要があります。 特に、帰国や旅行をする人はたいへんです。交通手段のチケットが値上がりする上に、チケットが取れて出かけられても、どこも混んでいる可能性があります。もちろん最悪の場合はチケットが売り切れて買えない場合もあります。 私は今年はお盆まで、ス-パーのアルバイトを続けることにしました。お盆とは旧暦の7月15日ごろに祖先や死んだ人の霊を祭る行事で、新暦では8月15日前になります。一般的に日本のサラリーマンの多くはこの時期に夏休みをとります。だから、お盆に出掛けるのが最も困難になるのは必至です。私は「夏休みをどのように過ごしたらいいか」、クラスメートの意見を聞いてみました。 単語 お盆(おぼん)◎【名】盂兰盆会

計画(けいかく)◎【名】计划 立てる(たてる)②【动】立案,起草 交通手段【名】交通工具 変化(へんか)【名】①变化 関心事(かんしんじ)【名】③关心事,留心事 長時間(ちょうじかん)【名】③很长时间 早めに(はやめに)【副】◎尽快,尽早 チケット②(火车,飞机)【名】票 値上がりする【动】价格上涨 上(うえ)◎【名】而且 最悪(さいあく)◎【名】最差 可能性(かのうせい)◎【名】可能性 霊(れい)①【名】灵魂 祭る(まつる)②【动】祭祀,供奉 新暦(しんれき)◎【名】阳历 サラリーマン③【名】工薪族 必至(ひっし)◎【名】必至,一定到来 会話文 (放課後の教室で/王小華、キムさん、陳敏) キム:えっ!王さん、まだ夏休みの計画を立てていないんですか。王小華:お盆まではアルバイト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んですが、

历史必修三第17课笔记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师:刘娟老师笔记版本:YF版笔者:佚名(该课笔记仅供参考)一.毛泽东思想的含义 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现实需要:近代救国探索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个人转变: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发端 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等文章主要内容: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 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意义: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 革命实际:国民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等接连失败,“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实 际。而农村敌人力量薄弱

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 争》-1928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主要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意义: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创举,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 想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形成成熟 革命实际:抗日战争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在分析中 国国情的基础上,论述中国革命进程 文章:《论持久战》-1938年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内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 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革命动力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

第一课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鸢、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 的景象。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导入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喜欢春天吗?想到春天,你会想起哪些景物呢? 你能说一说吗?(生回答。) 2.想到春天,我们就会想起小燕子、融化的冰雪、盛开的鲜花和 柳树。今天,我们的课堂上要来几位大诗人,他们会给我们说 说他们看到春天。(板书:古诗三首) 授新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画生字。 要想学好古诗,要把古诗读的正确、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卡,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2)学习生字词语。 ①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加一加方法加深印象。 ②采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杜甫的古诗我们还学过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首绝句。(绝句) 1.诗人介绍。诗题介绍。 2.齐读《绝句》 3.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那么杜甫给我们展现了哪些春 日景物?根据古诗和图画,请你在诗中找一找,圈出来。(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①借助注释理解迟日。A换成春日好不好? ②借助注释理解泥融。 4.齐读古诗,交流理解诗意。 ①远近构图。 ②聚焦丽、香、融、睡。从人的感觉上展开想象。 ②聚焦睡、飞展开想象。 5.再读古诗,说说诗意。(明丽和谐) 6.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四、书写指导。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新编日语一册第十七课

新编日语一册第十七课 第十七课元旦 今天我们要讲的重点是两个动词的变化形态。 一、动词的假定形 动词的假定形表达的含义是:“如果”。其变化为: 五段动词:将词尾的う段见面变化成同行的え段假名,然后+ば e.g:行く-->行けば、乗る-->乗れば、知る-->知れば 一段动词:将词尾的る改为れ,+ば e.g:見る-->見れば、起きる-->起きれば サ变动词:する-->すれば カ变动词:来る-->来(く)れば 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句吧: e.g:六時に出発すれば間に合うと思います。 要是六点出发的话,我想来得及。 お金があれば、どこにでも行くことが出来ます。 要是有钱的话,哪都可以去。 除了动词以外,形容词也有假定形。 其变化是把词尾的い改成けれ,再+ば e.g:多い-->多ければ、赤い-->赤ければ 注意若是いい,则是变化成よければ(其实在对いい进行变化的实时候,一般都是将いい先转成よい,再进行变化) 另外还有一个用的很多的,就是ない-->なければ,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呢,

对!就是我们在上个单元讲到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里面的,它也正是这个假定形。之所以说用的很多,是由于凡是对动词进行否定的假定,就要使用到なければ 我们来看看: 行く(去)-->行かない(不去,动词否定的简体:动词未然形+ない)-->行かなければ(如果不去) 再来详细看看例句: e.g:早く行かなければ、間に合わないでしょう。 不早点走的话,会来不及的吧。 二、动词的命令形: 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动词命令形表示的命令口气,常用在口令,口号,一般不会用在敬体句中。 其变化如下: 五段动词:将词尾改成同行え段假名。 e.g:行く-->いけ!直る-->直れ! 一段动词:把词尾的る变成ろ,或者よe.g:見る-->見ろ!見よ! サ变动词:する-->しろ!、せよ! カ变动词:来る-->こい! 之所以我在变化后面都加上一个感叹号,是因为看到这些词语,就要感觉到很强的命令感,因为都是强行要求对方按所说的办,绝对不允许不执行。像直れ就是军训时候,教官的口令:“向前看!” 其中,一段动词和サ变动词有两种命令形,其区别是在于よ用于书面语,ろ用于口语。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 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 .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6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期第四单元十六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会诗中“谦、锤、凿、焚、任”等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坚劲”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石灰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简介作者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所以这是一首赞美石灰的诗)。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 3、简介作者。 三、学习古诗方法回顾 1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3 抓字眼明诗意 4 想意境悟诗情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读好 1.自由读诗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提问:从这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句。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 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了解“托物言志”,悟诗情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诗人敬佩、歌颂石灰的什么品格呢? 3、于谦触景生情,于是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叫托物言志。 4、从诗中看,于谦的志向是什么?找出诗句回答 3、让我们记住于谦十二岁时写下的豪言壮语。 六、感悟诗人品格 过渡:于谦有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 课件自读资料一:这留下的清白中是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诗,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金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

新编日语3 课文翻译及答案

第1課春休みは一緒に復習しようじゃありませんか。 【课文翻译】 王小华的日记 日语学校的教科书每年要变。虽然学习日语已是第二年了,但还是不好。想起去年刚来日本的时候,偶然碰到丹尼尔。我的日语比起当时的丹尼尔来真是相形见绌。所以为了复习日语春假也没去玩。陈敏说:“用不着那么特别认真。”不过我想至少要完整地复习。随着课程的深入,日语变得难了。从3月中旬到4月初日本是放春假的。在这个相当长的期间,复习是绝好的机会。田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从我的角度来说,最好是解题”。我对陈敏说:“春假让我们一起复习吧。” 【会话】 在王小华的宿舍:王小华,陈敏 陈:小王,今天也闷在家里,闭门不出啊。 王:我可并不是感冒啊。 陈:这我知道的,又是在学习吧。 王:日语教科书每年都要变。因为从3月中旬到4月初学校放春假,所以在这个期间我必须先要复习去年的东西。 陈:用不着那么特别认真。因为小王你是有名的优等生啊。 王:不,我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进入这个学校时丹尼尔跟我说话的事来。陈:是那个回英国的丹尼尔吗? 王:我现在的水平和当时的丹尼尔比起来,真是相形见绌。虽然来日本是第二年了,可不知道的事还是太多了。 陈:偶尔一起去玩吧。 王:不,现在哪里谈得上玩啊。至少我想把全部单词复习之后,来面临新学期。陈:从我来看,小王你能把日语说的很流利,真是让人羡慕啊。 王:新学期以后随着课程的深入,日语会越来越难的。来吧。让我们在春假一起好好复习吧。 陈:哎,好吧。 【阅读】 “三学期制”好还是“二学期制”好 以前在初级教科书里向大家介绍过,和中国不同的“二学期制”在日本采用的是4月开学到3月结业的“三学期制”。不过,实际上这“三学期制”现在在日本动摇了。那么在这里我把日本学校的近况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2004年维持“三学期制”的中学大幅减少,采用“二学期制”的中学急增。在提出“宽裕教育”《新教育课程》的开始当初,对于实行“二学期制”全国都是一片消极的气象。但是到了2004年,通过学校独特的判断,采用“二学期制”的倾向增加了。好象“二学期制”普及的背景是在完全实施一周休息2天和非相对评价的导入给予很大的影响。还有“宽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全体上课时间减少,三学期使评定期间过短这样的问题严重化了。 也就是说,如果消除从一月份第2周开始到3月中旬只有2个月左右的3学期把开学仪式和结业仪式各减一次就能增加授课数。还有以前举行三次期末考试也减为二次,成绩表也交给考二次的学生就行了。这样对老师来说就减轻了工作的负

部编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语文S版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梳理诗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①绝句: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②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也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你来!流利!真有感情!你会的真多!) (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3、《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怎样的李白? (请你回答。你也想说,请,)——正如你们感受到的,这是有情有义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

17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