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重点

语用学重点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答:语用学中的预设也是一种“言外之意”,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往往就包含在话语的意思之中。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1)预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

①存在预设: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存在。

②事实预设: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事实。

③种类预设:凡是谓词意义可以包含某集合属性的话语,一般都预设所讨论对象属于某种范畴。

④性质预设。话语的语义成立对所涉及到的种种对象在性质特征上有一定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话语的性质预设。

⑤信念预设。有些句义的成立必须义某种信念的确认为条件,这就是信念预设。

语用预设的几个重要特点)2(.

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

③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3)预设的功能

①以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减轻说话者表述的负担。对方知道的信息不需要讲出来。

②无意识中流露真实信息,使听话人能听出(不是听见)说话人潜意识里的思想。

③可以将附带信息变为目的信息。在一定交际语境中,人们就会努力推理寻求预设以便把它升格为目的信息。

④利用预设可以控制信息,以增强说服力。

(4)预设的原则:合适性原则

①信息传递的合适性原则②提出要求的合适性原则③心理定位的合适性原则④人际协调的合适性原则

⑤语义强调的合适性原则a.通过添加“确实”、“真的”、“一定”等加强信息可靠性的词语来实现的:b. 采取隐涵方式将语面意义表达一番来实现的:

(5)预设的作用①预设可以间接地交流信息②预设可以影响交际效果③预设可以制约话语的形式

【预设和蕴涵的区别:预设和语境有关,蕴涵不涉及语境;预设有言外之意,而且言外之意可以推导。】p133

7、语用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差别 P91

答:语用意义是从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的行为来看的,是指语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所显现的内容和意义。又叫“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是指语法、语义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包括通常所说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量的多寡——所带的信息量不同。

语言意义是语言要素(词汇、语法、逻辑等)与客观世界联系的理性意义,信息量少。

话语的语用意义信息量多,是理性意义+语言外的意义(主观意义、情感意义、语境意义等) (2)质的差别——静态的语言义是自足的,动态的语用义则是开放的、鲜活的。

(3)形的异同——表示语用意义和表示语言意义的形式、结构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8、言外之义p133

答:言外之意是与一般语用意义、突现语用意义等相对的另一种语用意义。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突现的语用意义大都在话语层面有所对应和体现,而言外之意更多的是由话语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语用意义,更需要凭借联想、推理等过程才能理解。它包括

(1)语用预设的言外之义,具有共知性、合适性、外显性的特点。

(2)句型转换的言外之义,具有依附性、模糊性的特点。

(3)偏离规则的言外之义,故意违法质、量、关系、方式原则。

(4)言内意义引申的言外之义,包括似同引申、逆反引申、音同引申。

(5)语境联想的言外之义

9、色彩意义

答:话语的色彩语用义是指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结构)、关系之间的附加色彩意义,是理性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话语色彩的语用义包括:感情色彩义、形象色彩义(动态感、形态感、色彩感、音像感)、语体色彩义

10、文化意义 P150

答:话语的文化意义也是一种语用意义。它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等再话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

(1)文化传统积淀的意义:①文化意义种种——有的外露、明显;有的隐含等;②文化意义的民族差异——话语的文化意义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话语表层也就有不同的面貌。

(2)时代环境映现的意义:①话语自身的时代烙印——话语本身的演变就是历史性的。②时代环境影响的意义——作为语言外部的重要因素,时代环境对话语的意义也有较大的限定作用

文化意义在语言中的表现方法:利用暗示传达、运用象征寄托、采用比喻表白、使用双关启3)(发、利用歧解让人意会

11、语用能力 P191

是人们对语言有关的外部世界的了解和把握,它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又与非语言的知识——有关世界的百科性知识相关。

、语境12.

答: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它是语用交际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又同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互相渗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

13、语篇

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语义连贯、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答:品。篇章的三大特征为:从功能看,篇章具有整体性功能;从层次看,传统语法的层次为句子→复句→段落→篇章;从关系看,篇章内的内容在语义上都是相互有联系的。

14、信息结构特点 P25

答:语用学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信息交换过程,由此可以把话语的结构看作使信息传递结构。信息结构单位有已知(旧)信息和未知(新)信息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的交际,总是由已知信息导入未知信息。“已知——未知”便是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旧信息常以话题形式表现出来,而对话题所做的说明则多为新信息。

15、语用联想 P194

答:联想是以大脑的功能和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

(1)语用联想的情况很复杂,我们着眼于话语本身来分析联想的不同方式。

①词语(事物)的联想:具有形象性和关联性,类型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因果关系、情感关系、音同联想、连锁联想)

②结构的联想:指人们根据词语时某些搭配而产生的语用联想、使之启动原有的背景知识,进而理解其语用意义。

(一般是语义结构超常)

③规则的联想:此处的规则是指语用的规则。是指读者理解话语时根据语用规则进行联想,提取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以求得以加深理解。如违反语用规则→联想言外之义

(2)语用联想的特点:

①语用联想的过程是人脑复杂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仅包括了想像,而且包括逻辑推理的过程。

②语用联想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大脑储存的背景知识以及语用能力。

③联想也要受话语本身的制约

1、语用预设的特点 P134

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正因为此,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

③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

2、话语的特点 P42-46(层级、动静态)

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片段,是交际活动的语言单位。(具体的答:句子)

(1)话语的层级状态:语用学把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篇章、作品等称为话语的构成单位。就形式而言,这些单位形成了一种层级性:作品>篇章>句群>句子>短语(词组)>词

①作品作为话语单位

②篇章(段落)作为话语单位:《祝福》的最后一段,具体描写鲁镇祝福之夜的热闹气氛,用于反衬和深化祥林嫂的悲剧。

③句群作为话语单位: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淌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

④复句作为话语单位: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

⑤单句作为话语单位:怎么还不回来呢?

(2)话语的静、动状态:是从话语意义及同语用其他因素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的。

静态的话语,指话语片段本身。它不同语用的主体、语境等因素发生联系,它的意义是各种内部要素的意语义分析,即语言性意义的分析义的总和,亦即话语的语言性意义。对静态话语进行往往增加了诸多言外之义。在意义方面发生了变化,语境条件等因素结合,指话语同语用主体、动态的话语,

语用分析,即同语用主体、语境条件结合起来的语用意义分析对动态话语进行话语的静态和动态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静态的话语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很显然,没有对话语理性意义透彻的理解,要进一步探究它的言外之义、弦外之音是不可能的。换言之,话语的动态分析必须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起步,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或者分析结果与愿意大相径庭。

3、话语意义两种类型 P48

答:我们认为,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看待话语意义,区分两个层面上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指语法、寓意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它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我们把这个层面的意义称为“话语的语言意义”或“话语的理性意义”。

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指进入语用分析平面所含有的意义,与动态话语相应。这是话语的语言意义再加上附带的意义。多为言外之义,我们叫做“话语的语用意义”或“话语的信息内容”。

4、内、外部意义的关系 P76 (非重点)

外部结构义:指句子的主谓、动宾等显性的(语法关系)结构意义;

内部结构义:指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如施事、受事、工具、结果、处所等语义)1)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

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的一致性。如: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的不一致性。如:

2)线性的外部结构和立体的内部结构之不对称现象

外部与内部的“一对多”现象。如外部与内部的“多对一”现象。如:

1、言语行为(直接/间接)——可能设计一段话(重点)

2、【文化意义——从(词汇方面)谈谈令你最熟悉的事物的文化意义】

话语的文化意义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在词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它附加上了各种文化的补充意义和情感色彩等,具有特定的语用意义。

1、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前人故事常被后人有意识地加以引用、阐发,以达抒发自己情感的目的。这就是古诗文中常用的“用典”手法。所谓典故,本身便是文化传统的“集成块”,再加上作者用典时的用意,更使典故带上了浓厚的语用文化意义。在词中大量用典始于苏轼。词中用典,即使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能够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的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涵着对历史人物和自我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此外,文化具有民族性,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所以词的文化意义也有民族差异。如外国人听中国人说“望子成龙”时,经常感到疑惑不解,因为西方人认为“龙”(dragon)是非常可怕的,而中国人则认为龙是神圣的,是权力的象征。

2、当然,语言本身的演变也带有极强的历史文化性,社会文化的发展在语言中是留有轨迹的。如《孟子梁惠王》有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这里,“豚”是小猪的意思,“彘”是大猪的意思。但在此之前,“豚”得名于聚集而养,“彘”最早是指野猪,训化后被称为“豕”,但仍与“豚”不同。前者主要为牧养,后者主要在猪圈里群养。

3、言外意义的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7个方面)P133—149

答:(1)语用预设的言外之义

(2)句型转换的言外之义

①陈述句的意义转换——陈述,说明一件事情

②祈使句的意义转换——指令、使动、企求

③疑问句的意义转换——询问、反诘句

④感叹句的意义转换——表情、表意

(3)偏离规则的言外之义

①偏离合作原则的言外之义:质、量、关系、方式

②偏离礼貌原则的言外之义

、结合实际,谈谈语用学的意义4.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

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2)“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背后的意图。”(《中国语用学思想·序》) 2、对象和内容 就语用学研究对象而言,大致出现三大主要趋势: 一是认为语用学研究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如G Leech(1983),强

语言学概论中文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语言学? 1.1定义 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的概括性假设,这些初步形成的假设要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终形成一条语言理论。 1.2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对语言体系作全面研究的语言学研究称为普通语言学。语音学主要是对语言声音媒介的研究,它不只是研究某一特定的语言的声音媒介,而是所有语言的声音媒介。音系学与语音学不同,它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意义的单位。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及这些叫做词素的语义最小单位是如何结合构成单词。句法学主要研究构成潜在句子的句法规则。语义学以研究语义为目的,传统语义学主要研究抽象的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但是它把语义研究置于语言使用语境中加以研究。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被称之为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脑的工作机理,如人是如何习得母语的,人的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记忆语言信息等问题。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理论和原则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科学,在广义上,它指把语言理论与原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摘要:委婉语是语言的“消毒剂”和“润滑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委婉语的使用,因此对委婉语的语用分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委婉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之后运用意义和所指理论及合作原则理论分析了委婉语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用、会话含义、委婉语、 1、关于委婉语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在各种文化形态中都大量存在,且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它的使用。委婉语的起源地在希腊,它最初是源于宗教迷信的禁语,宗教迷信反映了在委婉语的起源中社会心理的重要性。从古至今,遍及全世界,对于委婉语的解释千变万化,不尽相同,本文且采用邵军航在其《委婉语研究》中对委婉语的界定,即: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畏惧、惊恐、羞耻、自卑、内疚、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即痛苦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和信息理解者(听读者)感到痛苦。这个定义不仅涵盖了委婉语所涉及的语境依赖性(在特定的语境中——既包括时代、地域、文化等大的语境,也包括上下文、话题、交际双方等小的语境)、婉指对象(使人感到畏惧、惊恐、羞耻、自卑、内疚、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即痛苦的事物)、构成手段(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伴生性(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原动力(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和信息理解者感到痛苦)等方面,而且“语言或言语表达”既包括了词语又包括了句子和语篇,从而使委婉语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比较清楚地界定,将委婉语从非委婉语中区分出来。 2、委婉语会话含义成因探析 意义和所指理论中的“意义”主要指词、短语或句子本身的抽象意义,即词典中的意义,它是静态的;“所指”即意义所代表或指示的客观事物。“意义”是用来指称事物的,是人们表达“所指”的媒介,但它也需要具体的言语形式作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广告语说服艺术的语用学探析

2010.01(上旬刊) 摘要广告用语中常常使用隐含来达到效果。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中包含的隐含现象并解释广告是如何通过使用隐含来说服消费者购买其宣传的产品的。 关键词会话隐含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次则 “Feel free to lie about your age.”是一则护肤品的广告。尽管广告本身没有直接说明,但结合产品,人们还是可以明白广告要传达的信息—— —该护肤品会使您看起来年轻。“广告是门说服的艺术。”利用各种策略,广告商要通过广告来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而通常情况下,他们更多地使用间接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隐含就是这众多策略中的一种。1隐含 正如Jef Verschueren(2003)所说,无论一句话怎样完整,它其中隐含的未说出的意义总是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语句意义完全外化的不可能性提供了在会话中使用策略的基础。人们可能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策略来达到自己会话中想要达到的目的。 Grice区分了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在说出话语S的过程中,言说者暗示P是这一话语存在的背景状况,S暗示了P 的结论,尽管P没有被明确地说出。如果结论完全依赖于出现在话语S中的字词的会话意义和语法结构,那么这一结论被称作规约隐含(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如果隐含不仅仅基于所说出的语句的会话意义,也基于言说者所做的假设,或者有意地对会话合作原则次则的违反,那么这种隐含就叫做会话隐含(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Bussmann2000:221)。 2合作原则和会话隐含 在Logic Conversation(Grice1975)中,Grice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会话包含一系列不一致、无组织的话语。之所以这 样是因为会话的双方都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目的或者方向可以接受。在会话中,不合乎目的的语句被删除,会话得以流畅地进行下去。会话的双方都遵守一条原则,即对话要合乎对方的要求,当时当地的场合,遵循对话者正沉浸其中的对话被接受的共同目的和谈话进行的方向。这一原则被Grice称为合作原则。他又进一步将其分为四个次则:数量次则、质量次则、关系次则和方式次则(Yule2000)。 但是在实际会话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这些次则。Grice 区分了对次则暗地的违反(“quietly”violating)和公开的违反(openly flouting)。在后一种情况下,对次则的违反对听者来说是很明显的。依据Grice的理论,言者对次则的违反与听者对言者并未真正违反合作原则的假设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隐含(Peccei2000:26-30)。当言者违反次则,明显的违反将被一个合作的听者认为是试图传递一种隐含的意义。听者将会做出一些超越话语表层意义的推论。依据Levinson (1983)建立的模型,该推论的过程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1)S说出P。 (2)没理由认为S不遵守合作原则。 (3)S意识到合作原则但却说出了P,因此,S一定想表达Q。 (4)如果S是合作的,S一定知道其想表达的Q是会话参与者的共同知识。 (5)S没有任何举止阻止听者把他的话语理解为Q。 (6)S想让听者把他的话语理解为Q,也就是说,P的隐含意义是Q。 只有通过这一过程,言者S的话语P会有会话隐含意义Q。 3广告中通过违反合作原则次则产生的会话隐含合作原则的四条次则在会话中作为未被说明的假设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中,听者假设言者会提供适量的信息,言说事实,言说内容具有相关性并且尽量言说得清楚明白。 广告语说服艺术的语用学探析 高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外语教育系陕西·西安710072)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01-059-02 文史 59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语用学课件-预设与蕴涵

The projection problem There is a basic expectation that the presupposition of a simple sentence will continue to be true when that simple sentence becomes part of a more complex sentence.This is one version of the general idea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sentenc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its parts.However,the meaning of some presuppositions (as ‘parts’) doesn’t survive to become the meaning of some complex sentences (as ‘wholes’).This is known as the projection problem.In example [12],we are going to see what happens to the presupposition q (‘Kelly was ill’) which is assumed to be true in the simple structure [12c.],but which does not ‘project’into the complex structure [12h.].In order to follow this type of analysis,we have to think of a situation in which a person might say: ‘I imagined that Kelly was ill and nobody realized that she was ill.’ [12]a.Nobody realized that Kelly was ill.(=p) b.Kelly was ill.(=q) c.p>>q (At this point,the speaker uttering[12a.] presupposes[12b.].) d.I imagined that Kelly was ill.(=r) e.Kelly was not ill.(=NOT q) f.r>>NOT q (At this piont,the speaker uttering[12d.]presupposes[12e.],the opposite of [12b.].) g.I imagined that Kelly was ill and nobody realized that she was ill.(=r&p) h.r&p>>NOT q (At this piont,after combining r&p,the presupposition q can no longer be assumed to be true.) In an example like [12],the technical analysis may be straightforward,bu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think of a context in which someone would talk like that.Perhaps example [13]will contextualize better.In an episode of a TV soap opera,two characters have the dialog in [13]. [13]Shirley:It’s so sad.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 Jean: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We know that now. If we combine two of the utterances from [13],we have the sequence, ‘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Identifying the different propositions involved,as in [14],we can see that the presupposition q in [14b.] does not survive as a presupposition of the combined utterances in [14e.]. [14]a.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p) b.George got Mary pregnant.(=q) c.p>>q d.He didn’t get her her pregnant.(=r) e.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p&r) f.p&r >>NOT q One way to think about the whole sentence presented in [14e.] is as an utterance by a person reporting what happened in the soap opera that day.That person will not assume the presupposition q (i.e. that George got Mary pregnant) is true when uttering [14e.]. A simple explanation for the fact that presuppositions don’t ‘project’ is that they are destroyed by entailments.Remember that an entailment is something that necessarily follows from what is asserted.In example [13],Jean’s utterance of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 actually entails ‘George didn’t get Mary pregnant’ as a logical consequence.Thus,when the person who watched the soap

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

一、语用概述 一、语用与语用分析的意义 1.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2.语用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 3.语用分析的意义: 能进一步了解用现代汉语交流信息的一般规律,能深刻理解在有特定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使说话者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受话者能获取话语原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分析的相关要素 (一)发话者: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1.重点分析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在一般情况下,发话者(包括说者和作者)都是要通过说出某些话以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即语用意图。 例如:想让别人关上门(语用意图) a.请你关上门。(请求) b.我命令你关上门!(命令) c.你若不关门我就不走了!(威胁) 2.分析发话者实现意图的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发话者用什么方式组织话语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使受话者理解其语用意图并在受话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策略 (2)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 例如:一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到澳门狂赌,输得一干二净。有人不知情,想请他赞助慈善事业,知情者便说: 他刚从澳门回来,没钱了! (3)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 (二)受话者: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受话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推求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例如: A:面条里要放辣油吗?B:我是地道的四川人。 (三)话语内容:发话者用语言符号表达的具体内容。 例如:1.这种药对高血压有好处。2.你好! (问候语) (四)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也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1.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 2.言外语境:即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时代、社会、民族、交际个体等因素。 这两大语境,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语境。当我们理解某一话语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语境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言语交际中的表达和理解得以完成,除了语言符号链条起中心作用之外,语境中的非语言的因素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语境与发话者、受话人的关系 (一)语境是交际各方共享的 (二)语境是参与言语行为的重要因素 当分析某段话语的理解涉及哪些语境因素时,只要列出相关的语义命题就能清晰地把它们显示出来。

语言学复习重点

一、Antonymy(反义词):(书本P70) 1.Gradable antonyms(分程度反义词):a matter of degree. eg. Old—middle-aged—younghot-warm-cold https://www.360docs.net/doc/0b6236542.html,plementary antonyms(互补关系):a matter of degree between two extremes. eg. Alive—dead; male—female 3.relational opposites(关系反义词):pairs of words that exhibit the reversal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ems. eg. father-son; teacher-pupil; doctor-patient;buy-sell;above-below 二、Paul Grice(保罗·格莱斯)提出的两个概念(书本P86) 1.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规约含意,约定俗成的):i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aning of certain words in the language. eg. He is rich but he is not greedy. 2.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特殊规约隐涵):is inferred by the hearer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eg. A:Where is the steak? B:The dog looks very happy. 三、Charles Hockett(霍凯特)提出的人类语言的识别特征之一(书本P8) Arbitrariness(随意性):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eg. Rumble, crash, cackle, bang 四、Free morpheme(可独立存在的):a morpheme which can be a word by itself. eg. boy(书本P33) 五、新构词(书本P99) 1.blending(拼缀,紧缩法):a blend is a word formed by combining parts of other words. eg. Smog --- smoke+fog; motel---- motor+hotel 2.acronyms(首字母缩写,词首字母缩略法):are words derived from the initials of several words eg.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六、Languageaptitude(语言能力倾向,语言学能):the natural ability for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书本P164) 七、Semantic Changes(语意变化):(书本P102) 1.semantic broadening(扩展,意思越来越广,语义扩大化) 2.semantic narrowing(意思变小) 3.semantic shift(转换) 八、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动):which aimed to explain indirect language in the light of the speech act theory.(书本P84-85) 1.The primary speech act is the speaker’s goal of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secondary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 (2)晚上还有考试。(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 (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 (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起源 ?“语用学”术语的提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 《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 ?语用学与语言哲学 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 二、语用学的发展 ?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 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

语用学

语用学概述 ①语用学(pragmatics)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语言学研究的较新的一个领域。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的使用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 Morris 和R. Carnap在20世纪中后期提出来的。但此时语用学只是作为符号学的组成部分。他们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中指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的有生命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Morris 1971:17-74)。正如所有新兴的学科一样,语用学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语用学发展的初始阶段,语用学曾被视为语义学的废纸篓。此时的语言学家们更加关注抽象的原则与语言逻辑。但是随着语境的引入及人们对于实际使用语言的重视,语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如何兆熊(2000:4)先生所说“语境因素一旦进入了语义研究的范围,便为语用研究开辟了道路。语用研究进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那么什么是语用学呢?从字面上而言,语用学就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学科。但是对于语用学的定义远没有这么简单。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专家们对语用学所下的定义。 Stalnaker(1972:383)将语用学定义为“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 George Yule (2000: 3) 认为语用学所关注的四个领域分别是(1)语用学是对说话人含义的研究(2)语用学是对语境意义的研究。(3)语用学是对所获得的交际比所说的内容多多少的研究。(4)语用学是对相对距离描述的研究。 Leech(1983:x)将语用学定义为“对于语用学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它是对话语怎样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 Mey (2004:42) 认为“语用学在本质上关注实际生活场景中语言的使用者及怎样使他们有效并得体地运用语言技能和资料的条件”。 我国的学者也对语用学下了不同的定义。 何自然(1997:1)认为“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context)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胡壮麟(2001:20)认为“语用学研究语境当中的意义”。“换句话说,语用学更关注语言交际的方式而不是语言建构(structured)的方式”。 尽管以上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共同关注了两个问题,即意义与语境。这也是语用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 ②意义(meaning) 对于意义,有同学可能会问,语义学也是研究意义的。语用学与语义学是不是一样呢?在这里有必要对此稍作澄清。上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语用学曾被视为语义学研究的废纸篓,语义学家们将他们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扔进了这个“废纸篓”。传统语义学关注的是句子所包含的语义命题的真实值,以及判断一个命题内容真实还是谬误所要满足的条件。 例如:He arrived late and missed the train. 这个句子由两个命题组成,命题p “He arrived late”,命题q “He missed the train”。两个命题由合取连词连接。那么该句的命题为p & q,如果p为真并且q也为真,那么p & q为真,如果p或q不为真,那么p & q为假。 德国哲学家Frege认为只有“思想”(thought)才可能具有真实值。“思想”就是句子的“意义”。Frege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表达了思想,有的句子不具有表达思想的那种意义,有些句子表达了比思想更多的内容,有些句子不足以表达思想,其中包括表达请求、命令、意愿、感叹的句子等。Frege将这三种类型的句子都扔到了语用学的“废纸篓”。 假设我们说“The roo m is cold .” 那么对于语义学家们来说,只有当此句话表达了可以判

语言学重点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2.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无区别形式和辨义作用,可以被看成一个音位。)这种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叫音位变体。 3.语法规则的递归性: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层层嵌套,借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结构规则有递归性。 4.词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 5.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语法范畴”。 6.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7.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8.词义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6.互补关系:音素之间的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7.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某个音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 8.语法意义: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9.语言融合: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0.组合关系: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按照一定规律相互结合的关系就是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语言符号的一种配排连贯的横向关系。 11.内部曲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曲折。 12.社会方言:各语言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13.聚合关系: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他们自然地聚合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14.对立关系:音素之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 15.层次分析: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叫“结构的层次分析”。 16.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17.语法意义: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18.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语言符号系统。

自己整理的简答(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2014年10月) 名词解释 一、词类 答: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臵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二、复辅音 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二组合叫“复辅音”。复辅音是一个音节内部的音位组合。如果两个辅音相连,但却分属不同的音节,就不能算是复辅音,复辅音 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发音过程。 三、复合构词 答:指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复合式合成词”,即“复合词”,汉语中,按照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复合词可以分为陈述式复合 词、偏正式复合词、支配式复合词、并列式复合词 四、屈折 答: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屈折与附加的作用相同,只不过屈折是给词的外部加点东西,附加是改变词的内部的某个东西。 分析题 一、“相互理解程度”不是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 答:正确。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倾向于把“语言”作为识别“民族”的重要标准,而有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他们的观点和主张是由这些新兴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但西方国家这种通过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的根据“相互理解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且很有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 二、音强由频率的大小决定 答:错误。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由振幅的大小决定。振幅的大小又决定于使发音体震动的外力的大小,外力大振幅就大声音就强,反之不同。 三、每个汉字都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 答:错误。各种字体的字符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意符“音符“记号”表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汉字在隶变之前,由意符音符构成,记号极少 四、“新汽车牌照”这个说法有不同理解,这是由语义的模糊性造成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